《八年级物理上册《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粤教沪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物理上册《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粤教沪版.pdf(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1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我们怎样听见声音是物理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内容。这节内容既是学习声学的基础,同时所涉及的一些实验方法和技巧为后续的学习有很好的启发和铺垫作用。教材的编写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情分析】声现象在生活中处处可见,但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传播及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缺乏认真的思考和科学的认识。因此,本节课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的功能,让学生动手实验、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嘴交流,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学习上述问题,并在获得物理知识的同时,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设计思路】对于本节
2、课的内容先以实验观察引入新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观察、教师引导等手段,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中学习物理知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归纳总结、迁移应用等方面的能力,整堂课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实际教学中,将“人耳如何听见声音”放入第二课时中学习,这样可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又可有更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参与实验或活动来学习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 2.知道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3.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4.知道声速 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学生的活动,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领悟其中的研究方法放大法。2.通过观看“水波的
3、形成”的视频及乒乓球模拟介质颗粒振动的实验现象,学习物理的研究方法类比法、放大法。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生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2【教学资源】PPT(插有图片、视频、音乐及 Flash)【教学流程图】【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3 引入课题 播放一首时下流行的江南 style,引导学生观看“舞林高手”随歌起舞。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乒乓球会有音乐细胞随着音乐跳动起来呢?要想弄清楚其中的道理,就请走进今天的新课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板书课题)。学生观看“舞林高手”的舞蹈,觉得非常有趣。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设一个轻松的
4、学习氛围,从而引入新课。新 课 教 学 声 音 的 产 生 声 音 是 由 物 体 振 动 产 生 的 1.安排同学们使桌面上的橡皮筋、尺子、纸和装水的矿泉水瓶、装有一个轻质小球的矿泉水瓶这些物体发出声音,比一比:哪个小组使物体发声的方法最有创意?并且观察物体发声时有何共同特点?2.在学生展示方法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回答:除了听到物体发出的声音,还看到了什么现象?3.进一步提问:物体发声时有何共同特点?4.以音叉为例,引导学生说出如何证明音叉发声时在振动?进一步通过实验现象说明物体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5.引导学生说出:声音到底是如何产生的?板书学生说出的结论。6.引导学生列出出生活中常见到的物体
5、振动发声的现象;带着大家感受声带发声时的振动。由此介绍声源的概念: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板书)7.引导学生观看3 段生活中常见现象的视频,分析视频中的物体是靠什么振动发声,即什么是声源?1.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分组活动。2.学生代表展示自己小组的方法。3.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出:物体发声时正在振动。4.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用手感觉音叉的振动,后又提出用水或乒乓球来证明音叉发声时在振动的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物体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5.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教师板书结论)6.学生列出出生活中常见到的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学习声源的概念。7
6、.学生观看 3 段生活中常见现象的视频,分析视频中的物体是靠什么振动发声,即什么是声源。学生可从亲身体验的活动中总结出声音的产生原因。培养学生的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分组学习新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与归纳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活动中学到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放大法。4 新 课 教 学 声 音 的 传 播 声 音 的 传 播 需 要 介 质 1.引导学生说出音箱发出声音、老师说话的声音是通过什么传到你们的耳朵里的呢?2.师进一步提问:液体或固体能否传声呢?安排同学们利用桌面上的器材设计并进行探究活动,并讨论生活中能够证明气体、液体、固体发声的例子?3.引导学生展示设计
7、方案,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得出结论。4.提问:同学们还能举出固体、液体、气体可以传声的例子吗?1.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出答案:空气。2.学生利用桌面上的器材进行活动与讨论。3.学生代表介绍并展示活动方案,在教师的引导下由现象说出结论。4.列举生活中的物质传声的现象。从活动与举例中发现:固体、液体、气体可以作为传声的介质。学生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锻炼学生的动手与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轻松的活动氛围中进行学习,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真 空 不 能 传 声 1.演示真空不能传声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现象并进行分析现象。2.这实验说明了什么?1.学生根据
8、观察到的现象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2.学生根据现象说出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教师板书结论)。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的能力。声 音 的 传 播 形 式 声 波 1.播放“水波的形成”的视频,介绍水波如何形成。2.以乒乓球代替介质周围的颗粒,引导学生观看当介质振动发声时,乒乓球会怎样?3.教师介绍:声源不断振动时,带动了周围的第一个介质颗粒振动,第一个介质颗粒振动时就会带动第二个介质颗粒的振动,第二个介质颗粒振动时就会带动第三个介质颗粒的振动,如此连续下去,将这种振动传递出去的过程中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动,这就是声波。4.提问:由此可见,声音是以什么形式传播的?1.
9、学生观看水波的形成的视频,从教师的介绍中了解水波如何形成。2.通过观察发现:当介质振动发声时,乒乓球会振动。3.学生从乒乓球模拟介质颗粒实验中观看到了介质颗粒传声过程中形成了疏密相间的声波。4.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回答:声音是以声波形式传播的。学生对“疏密相间”不易理解,利用自制的乒乓球模拟介质颗粒的振动,将原本看不到的现象放大,让学生看见“介质颗粒”振动时形成的疏密相间,突破本节课难点。学到类比法、放大法。5 新 课 教 学 声 音 传 播 有 多 快 声 速 1.提问:在雷雨季节,打雷闪电时,同学们是先看见闪电还是先听到雷声?2.提问:这现象说明声音的传播需不需要时间呢?3.师:声音传播需要时间,声音的传播有一定的速度。物理学中,把声音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板书)4.声速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请同学们看到屏幕中的数据,你有何发现?1.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问题1 和问题2。2.从屏幕中显示的数据信息中,分析并得出声速的大小的影响因素。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能力。课堂小结:1.利用本节课的知识解释乒乓球为什么能随歌起舞?2.通过这节课,你有何收获?1.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其中道理。2.学生说出学到的知识与方法。首尾呼应。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巩固知识。【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