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和美课堂感受教育魅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聆听和美课堂感受教育魅力.docx(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聆听和美课堂感受教育魅力感受教育魅力课堂生活绝不只是为了生存而必须从事的被动工作,而应当成为为未来储存幸福基金的事业,要努力成为让学生永远记在心中的小学教师就必须付诸行动,把通过学习获得的知识财富转化成教学生产力,只有这样你才会成为学生爱戴敬仰的人,你才会真正找到一个教师得以安身立命的根意本所在。题记一、有一种震撼叫“新意”1、新理念每一次的和美课堂总能让我们看到一些新的理念和设计。比如罗才军老师在和我们散文教学时,讲到要在教学中寻求突围,注重文体特征的彰显,要有文体意识。要教的是语文,而不是课文。课文并不是我们要教和学的内容课文只是我们要教和学的内容的载体,语文课的教学内容隐藏在语文课文中。
2、这样的教学理念虽然不是第一次听到,但通过罗才军老师的课来反观自己的课时,就会发现,我们的教学还常常停留在教课文的的阶段。抓字词、析语句,常常拘泥于一种模式,缺少文体意识。罗老师给我们指出了散文教学要感其行、知其神、悟其言。从依托文字图片想象感受威尼斯的小艇,到切忌体察领略威尼斯的风情,再到梳理文字,探究写法并学以致用,整个过程呢就是从散文的形到神再到言的探究和实践的具体表现。2、新设计魏星老师夏天里的成长更是将文章的脉络巧妙地设计成了“金字塔”的形状,让孩子们清楚的明白了写法上的特点,进而借助板书写出自己的理解。我就在想在我们的教学中是不是也存在这样很多的一些资源,只是因为我们常常被模式化以后
3、呢,缺少了人家这样一种新的思维和想法。二、有一种享受叫“诗意”所有的课中最具诗意美的,一定是王崧舟的课了。我就想到了他说的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重境界:人在课中刻在人中,这是第1重佳境;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2重佳境;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3重佳境。境界越高,课的痕迹就越淡,不知道大家是否也有和我同样的感受,听王崧舟老师的课不像我们常规的听课,那就是一种享受。他的课是诗意的,宁静的,优雅的,温婉的。他能和学生情情相融,心心相印。即使作为听课的我们而言,也能很快有一种代入感,去和欧阳修一起听那飒飒的“秋声”:忽奔腾而澎湃,如波涛夜惊;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诗意体现在哪里?1、语言如诗真诚
4、而动听的传递他那种掷地有声,循循善诱引导,感觉他就和这堂课和这个班的学生融入在了一起,虽然也有华丽的语句,却不掩饰,不做作,不夸张。我举两个例子来和大家交流为了把学生引入诗文当时的情境中,他这样引导(PPT)为了让学生体会行与情之间的关系,他一边指着板书一边给学生解读(PPT)结尾处,他这样说(PPT)这样的教学语言之所以能够打动学生,启迪学生投入,就在于老师语言声声饱含真情,字字发自肺腑,我想这样的教学语言就是诗意的语言吧。2、意境如诗精致而曲折的生发有人说课堂教学既是一种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一个“声”字横跨全课的教学。通过听秋声,想秋声,问秋声,答秋声来引领学生进行全文梳理。重点落到了想秋
5、声这一部分内容上来。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营造一种一唱三叹,回环复踏的整体课堂节奏。最后还不忘以童子的身份,给欧阳修写一段话。给当代的学生和古人搭建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既检验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激发了学生去找,去思考秋声的含义。3、文化如诗连贯而智慧的传承听过王崧舟老师的课,我们不难发现,每一堂课我们常常所获得的不仅仅是课文中的信息,更多的是一种智慧和力量的传承,是一种作为华夏民族油然而生的一种自豪感。在这一课当中,我们又学到了一种华夏文明的智慧悲秋文化。从“无论过去还是现在百花凋零,草木枯萎”的引入开始,让学生感受悲秋文化始于战国却绵延不绝,从“万里悲秋常做客”到“人间何苦又悲秋”贯穿于我国唐
6、宋元明清包括近代的各个时期,我想这就是一种文化自信。再次反观我自己,知道的真的是太少了,所以学习很重要,我们虽然不能像王崧舟老师那样侃侃而谈,信手拈来,但是至少当我们再次接触这样一些文本的时候,能够给学生的文化自信多一些,再多一些。三、有一种方法叫“写意”写的前提是读。“读”和“写”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的途径。从部编版新教材来看,各学段要求学生习得的阅读方法和策略,园地中的词句段运用以及习作单元的安排都在告诉我们,语文课堂一定不能没有“读和写”。我们先来看孙庆博老师执教的学奕。即使是一篇六年级的文言文,也是以读为基础的。孙老师通过孟子的导入后,就开始让学生自读课文。从字词入手“惟”“鸿鹄”“弗
7、若”,到多音字“缴”和“为”,再到难读的句子“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扎扎实实一步一步的带领学生去读。王崧舟老师的读呢,更胜一筹,就像他在讲座中提到的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模式与策略:通读,悟读,练读,最后达到熟读。并强调文言文的教学不读通,不读顺,不能开讲。孩子们缺乏语感体验,离开了体验是无法推进下去的。这张表格也清晰的让我们看到通读的特征以及通读的形式。练读部分更是直接以罗才军老师执教的王戎不取道旁里的视频来直观的让我们感受到练读也可以形式多样,也是有方法的。文言文需要读,现代文也需要读。我们有时候还是舍不得把时间让出来给学生去读,让学生自己通过读去感悟。我们
8、也有时候呢,不知道该引导学生怎么去读,那王崧舟老师的这个讲座就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原来读还可以这样有趣。接下来我们谈谈“写”,我们这两天听的所有的课上几乎都融入了“写”的环节。游子吟学生仿写场景诗;威尼斯的小艇学生运用先概括后具体,运用关联词来进行仿写;秋声赋中有和圣贤对话的仿写;夏天里的成长更是围绕单元的语文要素体会文章围绕中心意思去仿写;即使是一年级小朋友文具的家也有语用能力的训练可见“写”已经成为了我们语文课堂上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这也正契合了主任前期反复强调我们一定要在课堂上让学生动起笔来的教学观点。所以,课文中不缺乏写作的训练点,缺乏的是我们老师发现写作训练点的眼睛。当然我们如果能把语文园地中词句段的训练融入到我们的课堂中来,将阅读和写作有机的结合起来,我想写作的训练将更有效。学习是一种态度,学习是一种习惯,学习是一种提升,从学习中获得满足,从学习中获得快乐,从学习中反思自我,让我们一直奔跑在学习的路上,砥砺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