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惠文王为何要南征巴蜀,放弃张仪“挟天子”之策?千年难遇的契机.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秦惠文王为何要南征巴蜀,放弃张仪“挟天子”之策?千年难遇的契机.pdf(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秦惠文王为何要南征巴蜀,放弃张仪“挟天子”之策?千年难遇的契机 展开全文 自平王东迁以后,周朝王室管辖范围大为缩减,形同一个小国。各地诸侯势力不断膨胀,相互之间攻伐、兼并不休,天子早已不能负担起天下共主的责任了。经历了数百了的烽火狼烟,天下仅剩下七个势力较强的诸侯国和弱国小国,华夏文明由此进入了战国时代。战国初期,魏国变法图强,一跃成为天下霸主。不久,列国纷纷效法,楚国吴起变法、齐威王邹忌改革、韩国申不害变法、秦国商鞅变法等事件相继上演,这其中尤其以秦孝公支持下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秦国的经济和军队战斗力也开始不断加强。到了秦惠文王时期,秦国终于有了与山东六国一较高下的底气。作为秦国第一位称王的
2、国君,秦惠文王重用了诸如张仪、司马错等一大批能臣勇将,为后来秦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期间,秦惠文王做出的最为重要的一项决定便是南征巴蜀,不过这在当时曾在秦国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以张仪为代表的一派认为应当伐韩国、临二周,这遭到了司马错等人的反对,后者认为南征巴蜀才是当务之急。那么这两个抉择之间究竟孰对孰错,秦惠文王又为何最终选择南征巴蜀了呢?先祖夙愿:秦人东出函谷的野望 秦人的先祖曾辅助商汤灭夏建商,并繁衍嬴姓部族成为商朝的贵族,直至飞廉、恶来。商朝末年,周武王伐纣,诛杀恶来。后来商纣王之子武庚为首的殷商残余势力曾联合武王的三个弟弟发动三监之乱,嬴姓部族也曾参与其中,奈何最终兵败。后来,
3、嬴姓部族中出了一位名叫造父的人,很善于驾驭马车,亦曾帮助周穆王平叛有功,被周穆王封赏于赵城,嬴姓赵氏由此而来。再然后,造父的侄孙非子因为养马有功而被周孝王分封至秦地(即甘肃天水),嬴姓秦氏也随之出现。此后,秦人世代在西陲为周王室牧马戍边、抵御戎狄。经过百余年的开拓,秦人暴霜露、斩荆棘,实力不断壮大。及至西周末年,周幽王因废立太子一事惹恼申侯,导致申侯因引犬戎入镐京。在此期间,以秦襄公、卫武公、晋文侯、郑武公为代表的强势诸侯纷纷出兵勤王。此后,周平王东迁都城,并将岐山、丰水等周人祖地划归秦人所有,提升了秦人的爵位,秦始建国。春秋时期,秦穆公曾意图染指中原、称霸天下,奈何晋国君明臣贤、势头极大。于
4、是穆公转而将目标对准了西戎游牧部族,称霸西陲。经过秦穆公时期的百里奚改革,秦国实力获得很大提升,但在其去世之后很快便陷入了百年衰落之中。此后,晋国虽然也屡屡内斗、霸业乏力,但依旧能够将齐、楚等大国压制得抬不起头来。当时的晋国不仅遏制了楚国问鼎中原的野心,也掐灭了秦国东出函谷的夙愿。战国初期,魏国称霸天下的时代,吴起率领的魏武卒所向披靡,占据河西之地八十余年而秦人不敢东出。直到战国秦惠文王时期,经过了长期的军事和外交努力,秦国才算重新在河西站稳脚跟。从此,中原列国也逐渐改变了对秦国轻蔑的态度,并出现了合纵以御秦的呼声。开疆扩土:讨伐韩国与巴蜀的阻力 由于秦人先祖出自东方、形成于西方,加之长期与戎
5、狄的相互影响遭至中原人士的普遍轻蔑,故而对华夏正统身份充满渴望。东出函谷,摆脱周天子西部戍边人的角色就成为历代秦国国君的夙愿。因此,张仪向秦惠文王谏言,认为韩国位于天下咽喉之地,占据此处可以更好地向四周扩张。并且西周国和东周国与韩国相邻,可挟持天子以令诸侯。不过,张仪的谏言仅仅是看到了伐韩的好处,并未阐明其中的恶果。要知道,正是因为韩国的战略要冲位置,秦国不论是伐韩国还是挟天子,都会遭到其余诸侯国的强力反对,他们会不计前嫌的前来营救。纵然张仪可以通过邦交分化的手段为秦国谋利,却也损耗巨大、得不偿失。南征巴蜀就不同了,不论是巴国、蜀国,还是盘踞汉中的苴国,均位于华夏秩序的边缘区域,长期不被列国重
6、视,秦国出兵遭受的外交阻力相对较小。当然,南征巴蜀虽然外交阻力相对较小,但却受制于自然因素的影响。正所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说的就是从秦地到蜀中的这段路程。原来,秦人如果想要进入巴蜀,就必须连续翻越秦岭和大巴山两座山脉,同时还要确保两座山脉之间的汉中势力不会半途攻击自己。这其中,从秦地翻越秦岭到汉中有五条要道(即祁山道、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和子午道),除却太过险峻的傥骆道和子午道、翻越陇西高原的祁山道和关隘重重的陈仓道,就只剩下褒斜道一处相对较为好走了。至于从汉中进发巴蜀的要道虽然有三条,但米仓道需要翻越高山、荔枝道到了唐代才得见端倪,唯有金牛道相对可行,却也是险象环生。所以对于当时的秦
7、国而言,攻打韩国就必须化解列国合纵伐秦的窘境,南征巴蜀则需要解决自然环境的阻塞。因为秦惠文王时期的秦国,其国力在列国中并不占据优势,难以长期维持大规模战争。所以不论是讨伐韩国还是兼并巴蜀,都需要确保不被拖入长期的消耗之中。当然,攻打韩国和兼并巴蜀对于秦国的利好也是非常明显的,这就需要决策者仔细筹谋、长远规划了。地缘博弈:夺取韩国与巴蜀的利好 前文提及,张仪曾说秦国攻伐韩国,等同于踏上了东出函谷的第一步,不仅实现了秦人历代先祖的夙愿,更为下一步扩张抢占先手。然而问题在于,秦惠文王时期的秦国虽然国力不断增强,但在面对六国之时依然有所忌惮,并未占据绝对优势。一旦韩国乃至于二周失陷于秦人之手,其余诸侯
8、国绝对不会坐视不管,即便张仪巧舌如簧,恐怕也难以撼动秦国举世皆敌的局面。相较于韩国,巴蜀之地虽然荒蛮烟瘴、远离文明,且充满变数,但天府之国一旦被秦人所得,对天下局势的冲击将是巨大的。毕竟在取得对魏河西之战、对楚丹阳蓝田之战以后,秦国已经占据了对三晋和楚人高屋建瓴的地缘优势。兼并巴蜀以后,秦国将拥有对楚国地势和水势的双重优势,可凭借汉水和长江时刻威胁着楚国腹地。唯一亟需解决的似乎只有秦军入蜀的线路问题,毕竟在如此险地行军,一旦遭受袭扰将会是灭顶之灾。所幸的是,秦国之所以萌发南征巴蜀的想法,正是源于巴蜀地缘空间内部势力的邀请。千古机缘:苴国引狼入室 蜀国、巴国、苴国是战国时期蜀中的三个国家,其中以
9、蜀国势力最强。由于苴国与蜀国同宗,故而长期依附于蜀国对抗下游的巴国。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苴国并不愿意保持这种附庸关系,于是就与巴国联手抗击蜀国。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两国还决定拉拢外援,而当时紧邻它们的就只有秦国和楚国了。由于楚国同巴国龃龉不断,故而选择秦国似乎就成了最好的选择。面对苴国和巴国的邀请,秦国朝堂之上各抒己见,许多人甚至担心这会是苴国和蜀国的圈套,担心变数太多。但是就像前面提及的,受邀而来似乎是秦军克服蜀中天险的最佳时机。正所谓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最终秦惠文王决定派遣张仪、司马错南征巴蜀。颇有意思的是,灭蜀战役是由张仪、司马错共同指挥的,但灭巴之战则是完全由张仪完成的。由此可见,张仪和司
10、马错先前围绕征讨韩国还是巴蜀的争夺,仅为政见之别,而非党争。综上所述,秦惠文王时期的秦国在面临“伐韩国、临二周”与“南征巴蜀”的战略抉择时,朝臣们对两种选择的利弊各抒己见。虽然占据韩国有利于进一步扩张天下,却也有使秦国面临举世皆敌的危险,毕竟当时的秦国并不具备针对列国碾压性的优势。至于南征巴蜀,由于苴国、巴国邀请秦军入川而变成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最终在张仪、司马错的统领下,秦军相继兼并了蜀国、苴国和巴国,并从楚国手中夺取了部分巴地。此后,李冰父子在蜀郡修筑都江堰,为秦国在关中平原之外再辟沃土,极大地提升了国力,为后来诸如长平之战等消耗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可以说,秦惠文王是秦国崛起历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位君主。他承袭了献公、孝公的新政、变法政策,并先后重用了一大批人才为秦所用,为后来秦昭襄王的强势奠定了基础。秦灭巴蜀之后,秦国完成了对楚国侧翼的包围,并拥有实力在向东压迫列国的同时袭击草原义渠,并获得大片战马牧场,形成良性循环。至此,秦国兼并天下之势已经不可逆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