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复习重点.pdf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复习重点.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复习重点.pdf(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重点疾病有新生儿黄疸、佝偻病,过敏性紫癜,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肺炎、鹅口疮,小儿腹泻、病毒性心肌炎,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缺铁性贫血,病毒性脑炎,积滞,厌食,疳证,急惊风。题型:名词解释,单选,填空,简答,案例分析。中医占 70,西医占 30.第一章 绪论 1.中医儿科学的发展经历了萌芽期(远古至南北朝)、形成期(隋朝至宋朝)、发展期(元朝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新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如果只有三个空,填前三者。2.最早明确记载“小儿医”的是战国时期的扁鹊。3.西汉名医淳于意诊籍为我国最早见于文献的儿科病案。4.颅囟经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儿科专著,提出了小儿为“纯
2、阳之体”。5.儿科理论体系的标志:北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钱乙的主要贡献:1)归纳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2)重视儿科四诊,尤重望诊,总结出“面上证”、“目内证”;3)建立了儿科五脏辨证体系,提出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的辨证纲领;4)提出五脏补虚泻实纲领,尤重视温脾胃;5)方药运用,适应儿科特点。6.北宋时期,治疗天花、麻疹分为两派:寒凉派、温补派。董汲小儿斑疹备急方论,擅用寒凉法。陈文中小儿痘疹方论,为痘疹用温补学派的创始人。7.元曾世荣首倡惊风四证八候。8.明万全系统提出了“育婴四法”,提出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阳常有余、阴
3、常不足,肾常虚的“三有余、四不足”的观点。8.明陈复正幼幼集成将虎口脉纹辨证概括为:“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风轻、气重、命危”。9.清吴瑭温病条辩解儿难认为小儿体质是“稚阳未充,稚阴未长”,建立了“小儿稚阴稚阳”的学说。第二章 儿科学基础 第一节 年龄分期和生长发育 1 胎儿期:从受精卵形成到胎儿出生为止,共40 周。2 新生儿期: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 28 天的时期。围生期:又称围产期,是指胎龄满 28 周到生后 7 天,这一时期包括了胎儿晚期、分娩过程、新生儿早期,是小儿经历巨大变化、生命遭受最大危险的时期。3 婴儿期:自出生到 1 周岁之前为婴儿期。(生长发
4、育特别迅速,提倡母乳喂养)4 幼儿期:自 1 岁至满 3 周岁之前为幼儿期。5 学龄前期:自 3 周岁至 67 岁入小学前为学龄前期。6 学龄期:自入小学始(67 岁)至青春期前为学龄期。7 青春期:从第二性征出现到生殖功能基本发育成熟、身高基本停止增长的时期成为青春期。10 到 20 岁。第二节 小儿生长发育 1 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生长发育是连续的、有阶段性的过程 各系统器官生长发育不平衡 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受遗传和环境的影响。2 小儿体格生长包括哪些方面:体重,身高,头围,胸围,颅骨,脊柱,长骨发育,牙齿的发
5、育,呼吸、脉搏,血压。(一)体重 临床可用以下公式推算小儿体重:2 周、早产儿4 周 血清胆红素 221(足月儿)、257(早产儿)12.9(足月儿)、221(足月儿)、257(早产儿)12.9(足月儿)、15(早产儿)每日胆红素升高 85 85 5 伴随症状 一般情况良好 体温不升,拒乳、精神萎靡等 证治分类(治则:利湿退黄)常证 1.湿热郁蒸 清热利湿退黄茵陈蒿汤加味 2.寒湿阻滞 温中化湿退黄茵陈理中汤加减 3.气滞血瘀理气化瘀消积血府逐瘀汤加减 变证 1.胎黄动风 平肝息风,清热退黄羚角钩藤汤合茵陈蒿汤加减 2.胎黄虚脱 大补元气,温阳固脱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减 第四章 营养障碍性疾病 第
6、一节 维生素 D 缺乏性佝偻病(P78)1 维生素 D 缺乏性佝偻病简称佝偻病,是由于维生素 D 不足引起体内钙磷代谢异常,导致生长期的骨组织矿化不全,产生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2 分期及临床表现:(掌握)初期(早期):多见于 6 个月以内,尤其 3 个月以内小婴儿。多为神经兴奋性增高的表现,如易激惹、烦闹、汗多刺激头皮而摇头等。无骨骼病变,骨骼 X 线可正常,或钙化带稍模糊;血清 25-()D3 下降,升高,血钙下降,血磷降低,碱性磷酸酶正常或稍高。活动期(激期):早期维生素 D 缺乏的婴儿未经治疗,继续加重,出现功能亢进,钙磷代谢失常的典型骨骼改变。6 个月以内的婴儿以颅骨
7、软化为主,6 个月以上以骨质异常堆积为主。恢复期:经日光照射或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或消失。后遗症期;多见于 2 岁以后的儿童。严重佝偻病者,残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无任何临床症状。3 本病初期多见肺脾两虚证候,其中偏于肺气虚者,多汗易感、毛发稀疏;偏于脾气虚者,食少便溏、肌肉松软;累及心神者,兼见多惕易惊、夜眠不安等。激期以肝肾亏虚症状为主,偏于肝血虚者,烦躁夜惊、坐立行走延迟无力;偏于肾精亏者,颅骨软化、前囟宽大、闭合延迟、齿久不生,甚或鸡胸、龟背等。4 及脑积水鉴别:生后数月起病,头围及前囟进行性增大。因颅内压增高,可见前囟饱满紧张,骨缝分离,颅骨叩诊有破壶声,严重时两眼向下呈落
8、日状。头颅B 超、检查可做出诊断。第五章 结缔组织疾病及免疫性疾病 第四节 川崎病 P112 1、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急性全身性中、小动脉炎为主要病理变化的血管炎综合征,表现为发热、皮疹、球结膜充血、口腔粘膜充血、手足红斑和硬性水肿以及颈部淋巴结肿大。属温病。2 本病主要由外感温热毒邪,犯于肺卫,蕴于肌腠,侵犯营血而传变所致。3 临床表现:发热(发热为最早出现的症状,常见持续性发热,呈稽留热或弛张热,抗生素治疗无效。)皮肤黏膜表现(口腔咽部黏膜呈弥漫性充血,唇红干燥、皲裂、出血或结痂,舌乳头突起呈杨梅舌。)淋巴结肿大。冠状动脉损害。伴有腹痛腹泻、关节痛。第五节 过敏性紫癜 p
9、118 1、过敏性紫癜:又称亨-舒综合征,是一种以小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全身性血管炎综合征。以皮肤紫癜、关节肿痛、腹痛、便血及血尿、蛋白尿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中医血证、紫癜、紫斑。2 临床表现:皮肤紫癜(多见于四肢及臀部,对称分布,伸侧较多,分批出现,面部和躯干较少。初起呈紫红色斑丘疹,高出皮肤,压之不退色,数日后转为暗紫色,最终呈棕褐色而消退。)、关节肿痛、腹痛、便血、及尿血、蛋白尿。3 病因病机:热(实热风热、湿热、热毒,虚热),血瘀,气虚。以阳证、热证、实证居多。及心肺脾密切相关,涉及肝肾。是介导的系统性血管炎。中医治疗:目的是祛邪化斑,病因兼顾,标本同治。针对本病的毒、热、瘀,总的治疗大法
10、是解毒、凉血、化瘀。紫癜为离经之血,皆是瘀血,故活血化瘀法贯穿始终。4 证治分类 1)风热伤络 祛风清热,凉血安络银翘散加减 2)血热妄行 清热解毒,凉血化斑清瘟败毒散合犀角地黄汤加减 3)湿热痹阻 清热利湿,化瘀通络四妙散加味 4)胃肠积热 泻火解毒,清胃化斑葛根黄芩黄连汤合小承气汤加味 5)阴虚火旺 滋阴降火,凉血止血大补阴丸加减 6)气不摄血 健脾益气,和营摄血归脾汤加减 7)气滞血瘀 理气活血,化瘀消斑血府逐瘀汤加减 5 治疗过敏性紫癜时,激素的适应症:关节痛,腹痛,肾脏损害表现为肾病综合征时。第八节 支气管哮喘 p132 1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儿童期最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是一种
11、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等参及的呼吸道慢性炎症性疾病。2 病因病机 中医病因:哮喘的病因错综复杂,及外感、遗传、体质、饮食、环境、年龄、情志及劳逸等因素有关。1)诱发因素:其后突然转变,感受外邪;居住环境骤变,接触异物;五味太过,饮食过食生冷酸咸甘肥;2)遗传因素:可能有遗传倾向;3)内在因素:肺、脾、肾三脏不足,痰饮留伏。中医病机:痰饮久伏,触遇诱因而发。3 儿童哮喘诊断标准:1)反复发作喘息、气促、胸闷或咳嗽,多及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或化学性刺激、病毒性上和下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2)发作时双肺闻及弥漫性或散在性的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3)支气管舒张剂有明显疗效。4)除外其他
12、引起喘息,胸闷和咳嗽的疾病。4 哮喘分期:急性发作期、慢性持续期、临床缓解期。5 分型论治:(一)发作期 1)寒性哮喘 温肺散寒,化痰定喘小青龙汤加味,或射干麻黄汤加减 2)热性哮喘 清化痰热,定喘止咳麻杏石甘汤(或合苏葶丸)加味,或用定喘汤 3)寒热夹杂解表清里,定喘止咳大青龙汤加减 4)虚实夹杂祛邪扶正,标本兼顾射干麻黄汤合都气丸加减(二)缓解期 1)肺气虚弱补肺固卫玉屏风散和黄芪汤加味 2)脾虚型健脾化痰六君子汤加味 3)肾虚型补肾固本金匮肾气丸(肾阳不足)或七味都气丸(肾阴亏损)注:重点掌握寒性哮喘,证候:临床表现为咳嗽气踹,喉中痰鸣,痰多色白,形寒,无汗,鼻流清涕。舌淡红苔白脉浮紧。
13、及治法主方,见上。第六章 感染性疾病 p144(重点:皮疹特点)第一节 麻 疹 1 麻疹是麻疹病毒所致的小儿常见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结膜炎、口腔麻疹黏膜斑及皮肤特殊性斑丘疹及疹退后遗留色素沉着伴糠麸样脱屑为特征。2 麻疹的皮疹特点:发热更高。出疹顺序-耳后周身鼻准部、手足。皮疹形态斑丘疹、色红。按出疹顺序消退,退后会色素沉着或有脱屑。3 证治分类 注意肺炎也有邪毒闭肺、邪毒攻喉这两个证型。4 预防:尽早发现麻疹患儿,隔离至出疹后 5 天,合并肺炎者延长隔离至出疹后 10 天。对密切接触的易感儿应隔离检疫 3 周,已做过免疫接种者观察 4 周。风 疹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
14、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以发热,皮疹及耳后、枕后、颈部淋巴结肿大为特征。幼儿急疹 1 幼儿急疹:又称婴儿玫瑰疹,是人疱疹病毒 6、7 型导致的婴幼儿期常见的一种发疹性疾病,以持续发热 35 天,热退疹出为临床特点。因其皮疹形似麻疹,且多发于乳婴儿,故中医学称为“奶麻”。2 诊断:热退疹出,年龄。3 治疗原则:以解表清热为主。水痘 1 水痘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儿童期出疹性疾病,及带状疱疹为同一病毒所引起的两种不同表现的临床病症。2 临床表现:典型水痘的皮疹特点首发于头面躯干,继而扩展到四肢;最初的皮疹为红色斑疹和丘疹;皮疹陆续分批出现,伴明显痒感。重症水痘还可出现水痘肺炎、水痘脑炎等并发症。3 治则:清
15、热解毒利湿。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以腮腺肿胀、疼痛为主要特征。中医称痄腮。常见的并发症:脑膜脑炎、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耳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1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上发热、咽峡炎、淋巴结及肝脾大、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增加并出现单核样异型淋巴细胞等为其特征。属温病。2 临床发热:不规则发热,淋巴结肿大,咽峡炎,肝脾大,皮疹。手足口病 1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 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2 并发症:心肌炎、脑炎、脑脊髓膜炎,肺水肿,循环障碍。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及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西医结合 儿科学 复习 重点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