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王粲所作.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汉末年王粲所作.pdf(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王粲诗歌的代表作 一 1.王粲有哪些文学代表作 王粲(177217 年),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城西南)人。王粲是建安文学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同时代的孔融、陈琳、徐干、阮瑀、应场、刘桢齐名,并称为“建安七子”,而曹丕在典论论文中称王桀为“七子之冠冕”,“七子”之中文学成就以他最高。王粲以诗赋见长,文心雕龙说:“仲宣溢才,捷而能密,文多兼善,辞少瑕累,摘其诗赋,则七子之冠冕乎。”初征、登楼赋、槐赋、七哀诗等是王粲的代表作。其中七哀诗反映了汉末离乱和自身离乡不遇之悲情;登楼赋寄情于景,简洁明了,构成其鲜明的艺术特色,在抒情小赋的发展中占一席之位。王粲的诗赋以抒情为主,感情真挚,辞采隽秀,
2、是建安时代抒情小赋和诗的代表作。明代人辑录其作品,编成王侍中文集,流传后世。昭明文选中也收录了王桀的作品。2.王粲的代表诗作是什么 中文名:王粲 别名:王仲宣 民族:汉族 出生地:山阳郡高平(今山东微山)出生日期:公元 177 年 逝世日期:公元 217 年 职业:文人 主要成就:三国文学的杰出代表 代表作品:登楼赋 爱好:喜欢听驴叫 所属文学团体:建安七子 荣誉:七子之冠冕 登楼赋 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北弥陶牧,西接昭邱。华实蔽野,黍稷盈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
3、纪以迄今。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步栖迟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将匿。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兽狂顾以求群兮,鸟相鸣而举翼,原野阒其无人兮,征夫行而未息。心凄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惨恻。循阶除而下降兮,气交愤于胸臆。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3.王粲诗歌艺术特色 它摒弃了汉赋铺张扬厉的传统写
4、法,以简洁明快的语句,忧愍世道,怀念故乡,热烈冀望太平盛世的到来;对自己的坎坷遭遇,也发出了强烈的感慨。赋中写景与抒情紧密结合,是其一大艺术特色。在抒情小赋的发展过程中,这篇作品具有重要地位。王粲的文学活动,大体上也可以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划分的界线就是建安十三年的归附曹操。前期他主要在荆州过着流寓生活,亲历过战乱灾祸,又长期得不到施展抱负的机会,忧国忧民之情与怀才不遇之愤纠结在一道,使他的文学作品笼罩着一层悲凄愤悱的情调。扩展资料:据三国志记载,王粲有诗、赋、论、议近六十篇。隋书经籍志著录有王粲集11 卷,去伐论集3 卷、汉末英雄记10卷,皆佚。明代张溥辑有王侍中集1 卷。严可均全后汉文卷9
5、091 辑录有其辞赋奏疏。中华书局出版有俞绍初校点的 王粲集。现世存诗 23 首。在文学上,王粲与孔融、徐干、陈琳、阮瑀、应玚、刘桢并称“建安七子”。而王粲不仅名列七子,而且是其中成就较大的一个,与曹植并称“曹王”。梁朝大文学评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才略中赞誉王粲为“七子之冠冕”。二 王粲七哀诗(其三)边城使心悲,昔吾亲更之。冰雪截肌肤,风飘无止期。百里不见人,草木谁当迟。登城望亭隧,翩翩飞戍旗。行者不顾返,出门与家辞。子弟多俘虏,哭泣无已时。天下尽乐土,何为久留兹。蔓虫不知辛,去来勿与咨。王粲的七哀诗(其三)描写的是边城也就是古代甘肃地区连年征战的惨状,其中有许多关于边地人民生活状况的叙述。余冠
6、英乐府诗选说:“建安二十年曹操西平金城(今甘肃省兰州市西南),这诗所谓边城或指此。”“边城使心悲,昔吾亲更之”,开宗明义,点明本篇所写的是作者亲临边城的所见所感。“冰雪截肌肤,风飘无止期”,着重写北地边城风雪的严寒刺骨,边城凌厉的寒风,夹着空中就结成冰的雪片连绵不绝地袭来,官兵在漫无边际的冰天雪地里成边,真是身冷心更冷啊!而百姓的生活状况又是如何呢?“百里不见人,草木谁当迟”,方圆一百里都看不到一个人,杂草丛生,哪里也找不到一条可以通行的道路。“登城望亭隧,翩翩飞戍旗”,此句写边城军旅场景的严肃悲壮,暗示战争的残酷无情;登上城楼看,远处狼烟四起,军旗飘飘,兵士严阵待发,一派杀气。“行者不顾返,
7、出门与家辞”,外出之人,或是离家谋生,或是将赴战场,他们与家人辞别甚为悲哀,因为这是生离死别,在亲人们依依不舍、悲哀的撕心裂肺的哭泣中,士兵们也管不了许多,匆匆离去。此句似于 古诗十九首 中的“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之句,当然,此处把游子们遮蔽的是那漫天的狼烟与渐渐逼近的战事。“子弟多俘虏,哭泣无已时”,当地的人民生活在连年的战争之中,他们的儿子不是被打死就是做了俘虏,生还者几乎没有。因此,整个边城常年都被浓郁的悲哀气氛笼罩着,人人思念亲人,家家哭声震天。边地人民的此等生活惨状,让诗人感到心如刀绞,不能自持。于是,王粲发出了最后的感叹:“天下尽乐土,何为久留兹?墓虫不知辛,去来勿与谛”,普天
8、下有的是令人欢愉的乐土,边地人民为什么要留在这悲惨的环境中呢?长期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就像吃惯了蔓草的虫子一样,不知道苦辛的味道,感受不到自己是多么苦难,但他们为什么不警醒起来,离开边地另寻活路呢?难道说这还用得着商量吗?与其他汉魏诗歌一样,此诗也以最后以议论收束全诗。“子弟”两句,写出了边塞百姓的生存艰难。最后四句,诗人对如此荒凉动乱的地方百姓却不离不弃,表示出不解,其实,王条作为一介书生,是不可能设身处地从当地百姓的角度考虑的,世人皆安土重迁,家乡即使有无数的苦痛与艰难,也是他们世世代代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而这个家园,既是物质上的,更是精神上的。所谓亲情难舍,故土难离,即使再大的苦难,在
9、他们看来,也不及离开故土更叫人心碎。王粲的七哀诗共有三首,其一是:“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遴患。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其二是:“荆蛮非我乡,何为久滞淫。方舟溯大江,日暮愁我心。山冈有余映,岩阿增重阴。狐狸驰赴穴,飞鸟翔故林。流波激清响,猴猿临岸吟。迅风拂裳袂,白露沾衣襟。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丝桐感人情,为我发悲音。羁旅无终极,忧思壮难任。”从这三首七哀诗之间的关系来看,第一首写“远身适荆蛮”的经历,第
10、二首写“荆蛮非我乡,何为久滞淫”的徘徊,第三首写边地人民的生活状况,组诗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写的三件诗人亲身经历的事情。三首诗之间题材连贯而下,写法风格统一,应该是一气呵成写下来的,因此,这组七哀诗反映的主题是一致的,表现了诗人对人民苦难的极大悲悯,同时也反映出汉末乱世的世道艰难。七哀诗作为王粲的代表作,也体现了建安诗歌鲜明的时代特色。刘勰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这里指出建安诗歌的特色是“梗概而多气”,即慷慨激昂,富于气势。他又说,曹植、王粲等人“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刘勰所说的“梗概”或“慷慨”,包含了诗人对动乱社会中人民疾苦的深切
11、同情和士人们自身希冀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这是建安诗歌的共同特色。而正因王粲的这种慷慨之气,耿介之标,他的诗歌中才给我们展现出甘肃边地人民在战乱时代的苦难生存状况。其叙事不但精良,而在叙事中多夹议论与抒情,情感发挥得淋漓尽致,使人们能够更加真切地体会到古代甘肃边地人民的苦难。由于王粲诗歌的高度成就,他被刘勰评为“七子之冠冕。对此,王粲实是当之无愧。三 被刘勰誉为“魏晋之赋首”的是东汉末年王粲所作的_。A、别赋 B、雪赋 C、登楼赋 D、哀江南赋 正确答案:登楼赋 解析:王粲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登楼赋是王粲的代表作,借登楼抒发思乡怀国之情、怀才不遇之忧和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此赋以登
12、楼为契机,以写景为寄托,以抒忧为主体,盘旋转进,回环照应,层次清晰,结构紧凑,语言清新流传,风格沉郁悲凉,体貌高度精练,情思深厚丰腴,使读者自然而然地感觉其意味深永,形象感人,因此成为建安时期抒情小赋的杰作。汉献帝兴平元年(公元 194 年),董卓部将李傕郭汜战乱关中,王粲遂离开长安,南下投靠刘表。到荆州后,却不被刘表重用,以致流寓襄阳十余年,心情极为抑郁苦闷。建安九年(公元 204 年),即来到荆州第十三年的秋天,王粲久客思归,登上当阳东南的麦城城楼,纵目四望,万感交集,写下这篇抒情赋作。王粲一生以文才而闻名天下,与曹植并称为“曹王”,又是“建安七子”之一。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他为“七子之冠冕
13、”。著有诗、赋、论等约六十篇。明人辑有王侍中集。王粲是建安时期的重要诗人之一,号称七子之冠冕,其诗在建安诗坛独树一帜,被誉为五言之冠冕。王粲的诗可以分为两期三类,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前期的五言诗苍凉悲慨,志深笔长,前期的四言诗情至语质,文当而整。后期的五言诗莽苍雄阔,笔势浩荡。我们既要重视以七哀诗其一、其二为代表的前期诗作,也应该给以 从军诗 为代表的后期诗作以充分评价,因为它们分别体现了建安诗风的两个方面。七哀诗的产生往往是伴随着战争、兵畿,接下来就是朝代的更替,或者是朝廷的衰败,其作用就如同是摄像机、麦克风和新闻特写,既有文学性,又有新闻性,从建安七子的王粲,到晋朝的张载,在到唐朝的杜甫,七哀
14、诗的形式、内容、水平在一步步扩大、充实、提高。王粲在归附曹操幕下之前,遭遇了怀才不遇的瓶颈,在这个时期的作品也是表达汉末战乱,或是抒发流落荆州时的羁旅之情和壮志难酬的感慨,尤以七哀诗为代表。从军诗是三国时期魏国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首的王粲创作的两首五言古诗,作者一共创作了五首相同题目的古诗,主要抒发自己为国效力的豪情壮志和对军旅*生活的向往之情,但王粲于 40岁时英年早逝,终身没能入伍。七哀诗 七哀诗的产生往往是伴随着战争、兵畿,接下来就是朝代的更替,或者是朝廷的衰败,其作用就如同是摄像机、麦克风和新闻特写,既有文学性,又有新闻性,从建安七子的王粲,到晋朝的张载,在到唐朝的杜甫,七哀诗的形式
15、、内容、水平在一步步扩大、充实、提高。王粲在归附曹操幕下之前,遭遇了怀才不遇的瓶颈,在这个时期的作品也是表达汉末战乱,或是抒发流落荆州时的羁旅之情和壮志难酬的感慨,尤以七哀诗为代表。作者所写的七哀诗首句描写道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便是记载了东汉末年长安一片狼藉,李唷汜等人正在作乱,他们大肆烧杀劫掠,百姓遭殃。这两句属于写实,表现了社会的动乱,诗人正是在这种动乱之中离开长安,这里交代了诗人离开长安的原因。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这句诗说明了诗人并非第一次被迫迁移,早在董卓胁迫汉献帝迁都长安,百姓被迫迁移长安,而此时又因长安战乱,再度搬迁,一个复字不仅表现了眼前凄楚的情况,而且勾起了悲惨的往事,
16、饱含感慨与悲伤。诗歌后半部分描写了诗人离开长安的路途上的所见所闻,悲凉沉痛,真切动人。伤如今百姓颠沛流离,感曾经文景之治明王贤君。登楼赋 登楼赋 是东汉末年文学家王粲的作品,表达了作者生逢乱世,长期客居他乡,将其内心深处的因才能不能得以施展而积郁的思乡、怀国之情和怀才不遇的忧虑倾注于诗赋之中,作者在抒发对动乱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和平统一的希望,也倾述了自己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心情。这首诗赋的创作背景为王粲依附于荆州牧刘表时期。汉献帝兴平元年,董卓部将李喙汜祸乱关中,王粲被迫离开长安,南下投靠刘表。到达荆州后,刘表并不赏识王粲的才能,未能重用他,王粲自此流落襄阳十余年,心情愤懑。建安九年,是王
17、粲来到荆州的第十三个年头,长期客居他乡,登上麦城城楼的王粲,纵目四望,万感交集,于此地写下这篇历代传诵不衰的名作。登楼赋以铺叙的手法,由登楼极目四望而生忧时伤事之感,将眷恋故乡、怀才不遇之情巧妙地结合起来,词句之间各有重点,深挚的感情,娓娓道来,感人至深。全篇抒情意味很浓郁,忧字贯穿全篇,风格沉郁悲凉,语言流畅自然,是建安时代抒情小赋的代表性作品。王粲之所以有源源不断的作诗灵感与他的博闻强记有很大的关系,三国志中关于王粲拥有冲啊强记忆力的篇幅相当的多,可见王粲过目不忘的才能在当时极为出名。三国志魏书王粲传中明确地指出王粲生性善于计算,作算术时,可以很简捷地得出正确答案。那么精于计算的能力与他作诗写文有什么帮助呢?其实善于计算的能力可以说明王粲的思路极为清晰,而且对于字符能够快速的记忆,这对于撰写文章而言,是极有帮助的,因此王粲写文章总是一挥而就,从来不用修改,时人常常以为他是预先写好的,但他们尽管反复精心构思,写出的文章也没法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