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原文及欣赏.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爱莲说》原文及欣赏.pdf(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第 1 页 共 4 页 爱莲说原文及欣赏 爱莲说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一 比较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和爱莲说,回答问题。甲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乙(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褻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
2、有闻。莲之爱,同子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6、给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音。(2 分)(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陶后鲜有闻 7、解释加点的词语。(4 分)(1)濯清涟而不妖 (2)亭亭净植 (3)相与步于中庭 (4)但少闲人如无两人者耳 8、翻译下列句子。(4 分)(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9、爱莲说一文运用了的表现手法,寄寓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而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则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的特殊心境。(2 分)第 2 页 共 4 页 答案:(三)文言文阅读(12 分)6、(2 分)(1)(xi)(2)(xin
3、)7、解释加点的词语。(4 分)(1)洗涤(2)树立(3)共同,一起(4)只,只是 8、翻译下列句子。(4 分)(1)我唯独喜爱莲花,因为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2)院子里好像充满积水一般,清澈透明,水中水藻和荇菜交织在一起,原来是以竹子和柏树的影子。9、(2 分)托物言志;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派遣。爱莲说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二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
4、,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周敦颐爱莲说)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而后贵之也。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者也。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黄庭坚书幽芳亭记):楚之逐臣:即屈原。薄丛:贫瘠的丛林。不见:不被人知道。含章以时发者: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8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不蔓不枝 枝:长枝节 B亭亭净植 植:种植 C自古人知贵兰 贵:尊贵 D平居与萧艾不殊 殊:相同 9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第 3 页 共 4
5、 页 A水陆草木之花 清风过之 B濯清涟而不妖 雪霜凌厉而见杀 C花之隐逸者也 来岁不改其性也 D同予者何人 不见是而无闷者也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的莲花和文的兰花生活环境虽有区别,但都有高洁、纯朴的品质。B两文都表明了要退隐山林、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才华的人生态度。C文批判了菊和牡丹的傲然超脱;文则赞美了萧艾和兰花的清香宜人。D两文都涉及到了作者所鄙视的那些追功名、逐富贵的社会现象。11把第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2)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参考答案:8.A 9.D 10.A 11(6 分
6、)(1)(3 分)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可以贴近去玩弄啊!(观:观赏,1 分;亵玩:玩弄,1 分;句意 1 分。)(2)(3 分)(兰花)生长在深山和贫瘠的丛林里,不因为没有人知道就不发出芳香。(为:因为,1 分;芳:发出芳香,1 分;句意 1 分。)爱莲说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三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 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本文从生长环境的角度描写莲品
7、质高洁质朴的句子是什么?2、作者把莲的形象概括为什么(用文中词句回答)?文中写“牡丹之爱,第 4 页 共 4 页 宜乎众矣”,目的是什么?3、本文以莲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什么?4、描写莲的形象,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赋予莲以美好的品格的?5、请品味文中“噫”这一叹词的妙处。6、本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参考答案: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花之君子 讽刺追名逐利的世风。3、衬托莲花的高洁可爱。4、作者是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清高风度等方面赋予莲以美好的品格。5、用叹词,表示深沉的感慨。一叹爱菊者少、难得,二叹爱莲者少,用疑问句,发人深省,三叹爱牡丹者众,厌恶争名夺利的世态,不明说而暗讽,意味深长。6、“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