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话题点的差异例子461.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方话题点的差异例子461.pdf(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中西方话题点的差异例子 一、中西文化差异表现 1、思维模式的异同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2、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
2、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3、民主观念的异同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4、科学观的异同中国人更相先人的经验和权,相古人甚至超过相今人,迷权,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5、中西方的道德观是迥然不同的西方强调个体本位,而中国人提倡群体本位。中西方道德观的不同,
3、使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了不同的特点: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西方重理智,中国重人情;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则偏重于中庸、和谐;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国儒家是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6、法制观念的异同中国人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通过先贤的教诲和研究提高自己的修养,讲究克己复礼,导致了人格的缺陷,丧失了独立的人格;而西方人认为人的原欲是不应该被压制的,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制”,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7、在为人处世方面的异同中国人内敛、自省,喜欢“每日三省吾身”,为的是合于先王之道
4、,把修养身心看的很重,推崇中庸思想,导致思想的保守、缺乏创新和开拓进取精神。西方人更热心于公益事业,把服务社会当成自己的职责。二、中西文化差异的原因从地理和文化的角度看,全世界可以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区域。导致它们文化差异的原因很多,本文主要归纳为三个方面:1、受经济制度的影响。中国的传统经济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人们比较安分保守。因为他们依靠一块土地可以活一辈子,文化比较内向。而且中国的古代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属于农业文明,“农业文明性格”造就了东方人注重伦理道德,求同求稳,以“和为贵,忍为高”为处世原则。西方的古希腊文明,发源于爱琴海沿岸,属于海洋文明,况且欧洲的农耕远不像中国的农耕
5、在古代社会那样重要,所以欧洲人喜欢向外探索,文化比较外向。而且西方国家经过工业革命很早就进入了工业经济时代,“工业文明性格”造就了西方人有较强的斗争精神和维护自身利益的法律意识,以独立、自由、平等为处世原则。2、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使中国人的思维局限在本土之内,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喜欢“以史为镜”,而空间意识较弱。这种内向型思维导致了中国人求稳好静的性格,对新鲜事物缺乏好奇,对未知事物缺乏兴趣。而西方国家大多数则处于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工商业、航海业发达,自古希腊时期就有注重研究自然客体,探索自然奥秘的传统。同时,海洋环境的山风海啸、动荡不安,也构成了西方民族注重空间拓
6、展和武力征服的个性。三、结 语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由于各自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审美心理的不同而产生的,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我们应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社会风俗习惯。在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居住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越来越多。了解不同文化差异,提高文化适应性,对于现代人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利于我们实现从感性到理性质的飞跃,排除东方思维负迁移的影响,进而使我们的跨文化交际更有效,更顺畅。附:1、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中国的文化思想说到底,关键在于一句孔子的“谦、恭、敏、慧”。而西方的文
7、化,在于一个“争”字,在处理人事方面以己为先。中西文化上的差异的形成大体上经历了两个重要的时期:第 一,公元前 221 年,通过“商鞅变法”而强大的秦国最终统一了中国大地,长达 2000 多年的中国封建专制制度拉开了序幕。这次统 一,不仅为统一的华夏文化的形成墓定了基础,也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开始行成。而此时的西方各国(这里主要指的是欧洲各国)还仅仅是奴隶制的邦城国家。此后的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随着农耕经济的发展,不论是平民百姓还是王公贵族,都希望有一个相对安宁的生产环境以维持农耕经济的发展。因此,主张“非攻、尚贤”的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的统治思想,因此,中国的文化里多了些“
8、和谐”,少了些“争斗”。而西方各国,随着庄园经济的发展,游牧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游牧经济的扩张性也越来越突显出来。在这种生产方式下,“争”也就不可避免的成为其文化中的关键。至此,中西文化开始“分道扬镳”了。二,中西文化差异继续扩大是在 16、17世纪,此时的西方各国,特别是西欧各国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政治、思想上的变革。1、在思想方面,“文艺复兴”这场思想解放运动对西方后来的文化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人文主义”思潮的传播一方面将人的思想从神学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它也使得自我私欲过度的膨胀,更加深了西方文化的“争”。2、在政治方面,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使资本主义体系开始形成。资本主义的侵略性以及
9、血腥的资本的原始积累也使得其文化中“争”的日益突出。而中国,长期的封建专制日益完善和加强,统治阶级满足于现状,仍然做着“天朝”的美梦。不屑也不想去了解世界,更不用说去“争”了。再者,由于封建思想、自然经济的自闭性,人们也安于现状,并不,也不敢去“思变”。3、中西文化的差异还集中体现在宗教仰上。在中国,不论是外来的佛教还是土生土长的道教,讲究的是逆来顺受、讲究的是来生。而西方的教义,虽然也强调来生,讲究受难,但不论基督教还是伊斯兰教,也都很讲究个反抗异族压迫,反抗异教徒等,如圣经中的很多故事都是描绘尤太人的反抗和战争。这种在宗教上的差异的形成也与其形成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佛教、道教的传入和产生
10、是在东汉时期,当时的中国,封建专制已经形成,统治者急需一种能够安抚人心,利于安定的宗教以束缚人们思想,进而维护其统治。而西方各国,大多是松散的邦城,各国的统治者都希望通过战争获得土地和人口。因此,建立统一的国家成为他们迫切的希望,而宗教的徒,为了发展本教,打击异教,于是与统治阶级相“勾结”,根据统治者的侵略欲望,对教义进行适当改动后成为了其统治工具,同时也使其教得到了发展。例如欧洲“宗教改革”。4、中西文化的差异也体现在对“爱”的诠释上,在中国文化里,对“爱”,强调的是“大爱”,是对芸芸众生的大爱。而在西方社会里,人们更加突出自我,更加注重自我的感受,因此,在西方文化里的“爱”主要是对自己,对
11、家人或是某个个体的“小爱”5、文化差异根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其产生及发展的社会背景及时代的不同。任何文化都带有其产生的时代烙印,即时代特征。众所周知,华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都是处在封建社会的形成与发展时期,因此,华夏文化必然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而在封建社会中,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更好的统治人民,往往通过各种途径向人们灌输诸如“谱度众生”、“因果循环”之类的思想。因此,人们为了能够来世“成仙”就今世行善,于是就有了对芸芸众生的“大爱”。而纵观西方文化历史,其开始形成如今的资本主义文化是在 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在这场文化运动中,人们宣扬“人文主义”,肯定人的价值、尊重人的权利、重
12、视人的力量。在这样的背景下孕育的文化必然会带有其“人文主义”的特征。因此,也就形成了西方社会的“小爱”。其实,文化是一定区域的人们长期融合所形成的共同的心理素质,因此,文化既然已经形成,就没有优劣之分。2、文化差异源于民族(或族群)性格西方人:1、普遍性格独立、外向、强悍、富于进取性。2、文化就崇尚个人意志,把世界上的一切,包括自然和他人(无论亲疏)都作为个人面对的、需要征服的对象。他们希望得到别人发自内心的尊敬和喜欢,认为那是一种“征服”。3、突出个人、不那么重视利益友情、尊重真理而非权等等表现,都是这种民族性造成的。东方人:1、性格依群、内向、温和、趋向平稳安定,3、中西文化差异对于中西文
13、化,在具体事例上,我们不免会发现许多差异之处,例如:别人赞扬时,中国人谦虚西方人感谢;做饭做事,西方人总是弄清几斤几两几时几刻,中国人多用少许、片刻之类的词;餐桌上,中国人劝客人多吃多喝,西方人则尊重客人个人权益,不督促不强求;烹饪上,中国人注重色香味等菜肴的形式美感,西方人更多注重食物的营养;中国人吃饭时围成一桌共同吃,西方人则将食物分成每人一份;美术上,西方人求真,中国人求神;等等。中国人实践含蕴理性西方人理性指导实践。所谓理性,指人用正常的思维对事物进行思考后做选择,可以说理性就是逻辑在具体事物上的应用。而逻辑的总结在于我们先验的思维能力和经验的总结。实践是广义的行为和做事。大致的,理性
14、指导实践要求西方人凡事以事实为重,以逻辑为准则,以概念为单位,一个体为本;实践含蕴理性要求中国人凡事以和气为重,以实际具体情况为准,以感性认识为美。中国人有服从性,西方人重视自由平等等。但后来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出现产品的剩余,贫富分化和私有制,共同分配和共同劳动的关系被破坏,被阶级社会所取代的时候,中西两方的社会就有不同了。阶级社会以奴隶制社会为主。世界各地奴隶制国家的统治形式不尽相同。东方的奴隶制国家实行君主制,全部的国家权力在形式上属于世袭的君主。西方的希腊雅典实行“直接民主制”,主要由奴隶主和自由民参加的“人民大会”选举和抽签产生公职人员。古罗马和斯巴达实行贵族制,贵族组成的元老院(
15、古罗马)和长老会议(斯巴达)掌握重要权力。抑或是其他的一些制度。对这种制度的不同作原因上的思考,我们显然看到了地理环境在其中的作用。欧洲的古文明多处地中海沿岸,其特点是岛屿众多,充斥着海岸线,而各岛屿上的劳动产品容易有地域局限性,于是人们较喜欢于各个岛屿或半岛之间进行原始的经济贸易,地中海平静的水面恰有利于航海的进行。然而又因为其岛屿半岛众多,各民族各部落占地一方,以水相隔,占岛为王,划清界限,因此不利于被某个民族统治侵占,所以各地进行的是平等的贸易交换。贸易的平等依赖于人们地位的平等,人们思维观念的平等,为了维护这种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于是就产生了凌驾于个个部落和氏族的法的习惯之上的雅典普遍适用的民族法”(马恩选集)。于是这样的生存方式有利于实行民主制,即便没有实行民主制,民主的思想亦容易被接受。希腊城邦制度是欧洲历史的开源,也正是这种生存方式的代表和真实写照。进而,“城邦生活中将普遍性的法律确立为不可动摇的圭臬的做法,使希腊人养成了一种把抽象的原则看得比感性的生活更加具有本质性的思维习惯”(西方哲学史 赵林 邓晓芒)。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了,地理环境影响生存方式,生存方式影响思维习惯,当然了,思维习惯进而影响了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