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pdf

上传人:深夜****等你... 文档编号:84166744 上传时间:2023-04-04 格式:PDF 页数:30 大小:4.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北师大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pdf(3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北师大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2 北师大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四、土地养育着我们 主题一、人们在土地上耕耘 引导课:餐桌上的发现 教学目标:了解食物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条件,是维持生命的最基本需要。帮助学生引发思考,产生了解食物来源的愿望。教学准备:了解当地的饮食、菜肴和食物构成及特点。知道这些食物、蔬菜的来源以及与土地的关系。教学时间:1 课时。教学活动:一、导入 谈话:我们每个人天天都要吃饭,吃饭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需要之一。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探究我们每天的饮食是从那里来的,是怎样生产出来的。二、探究活动 阅读课文 2-3 页。同位交流:餐桌上有哪些食物?汇报回答

2、:餐桌上的食物很丰富,有扁豆、西红柿、土豆、南瓜、菜心、鱼、肉、米饭、苹果等。阅读豆博士的话,得到什么启发?明确:食物是保护和维持生命的基本需要。食物是每个人正常生活离不开的,是必须满足的需求。小组讨论:思考乐乐和小文的话,讨论:通过事例说明我们每天的食物是从哪里来的?交流汇报:例如,大米、面粉等粮食是从土地上种植出来的。白菜等蔬菜也是从土地上种植出来的。鱼类等水产是从河湖中捕捞的,肉类是通过养殖生产出来的。三、总结 阅读妞妞的话,使我们知道:人要维持正常的生活,每天都离不开食物,我们所需要的食物都是来自土地、河湖、海洋,来自养殖。作业设计:思考:食物是怎样产生出来的?3 4 5 种植或出产的

3、。比如我们每天吃到的食物,商店里出售的食品、蔬菜、水果,并不都是我们这里生产的,有的是本地出产的,有的是从外地运来的。”2、全班讨论。阅读教科书第 9 页的课文,讨论:“你知道哪些农作物生长所要求的土壤、气候是不同的?”通过交流知道,有的农作物喜欢温度高、强光照,像水稻、甘蔗等;有的作物喜欢温暖,像小麦、棉花;有的农作物喜欢沙质土壤,像花生;有的农作物对土壤和气候条件的要求并不高,像玉米等杂粮在很多地方都能够种植。阅读中国政区图,通过政区图上的图例了解主要农作物在我国的分布。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南方几乎不生产小麦?水稻在北方也有,可是为什么要少得多?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哪些因素是最重要的?通过

4、探究知道:(1)小麦喜欢在温暖、干旱的环境中生长,易结穗。南方太热、潮湿,不适合小麦的生长。温度太高就会疯长枝叶,不容 (2)水稻和小麦的习性完全不同,喜欢温度高、强光照,喜欢生活在水里,所以南方种植得多。北方虽然也有种植,但必须抓准农时,不然天气转冷,到了霜降,水稻的籽粒还没有成熟,就不会有收成了。(3)小麦、棉花喜欢温暖和强烈的阳光,我国中部及新疆部分地区具备这样的气候条件,所以有着广泛的种植。(4)水稻、甘蔗等农作物喜欢温度高、强光照和充足的雨水,所以在我国南方种植得比较多。青稞适应高寒条件,所以只在西藏和青海地区有种植。(5)水果对阳光和水的要求都比较高,我国中部和南部的沿海地区以及新

5、疆具备这样的条件,所以这些地方有出产。(6)玉米等杂粮对土壤和气候条件的要求并不高,因此在很多地方都能够栽种。3探究活动。观察教科书第 10 页图画所出示的小麦、玉米、甘蔗、大豆、苹果、花生等农作物,并讨论:“这些粮食、蔬菜、水果最早是从哪里来的?”通过讨论明确:现在人种植的粮食、蔬菜和水果等农作物,都是人类从野生的植物物种中经过漫长的年代,通过选育、驯化培育出来的。4阅读与总结。阅读教科书第 10 页的课文,引导学生加深对主题的理解。布置家庭作业。妞妞的困惑 教学目标 1了解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所造成的危害。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6 2全班讨论

6、。观察和阅读教科书第 11 页的图画和课文,教师提问学生:“我们是普通的消费者,面对蔬菜、水果、茶叶等农产品中有残留农药,我们怎么帮助学生通过论知道,要购买有绿色农产品标志的商品,购买有纯大然、无污染、公害标志的农产品。3探究讨论。对于豆博士提出的问题,也就是妞妞的另外一个困惑,应该怎办呢?你们有什么好的建议吗?4教师小结:概括讨论中的要点,布置家庭作业。家庭作业 了解商店和市场出售的食物、蔬菜、水果中,有没有纯天然、无污染、无公害标志的农产品;问问爸爸、妈妈是否认识绿色农产品的标志。主题二 在希望的田野上 从传统到现代 教学目标:1、了解在长期的传统农业生产实践中,人类发明了简单的农具,这些

7、农具是人手的延伸,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体现了人类的智慧。2、通过体验,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形成崇尚劳动、崇尚劳动者的态度。教学准备:搜集本地区常用的简单农具的资料,既可以是文字、图片等文本资料,如果有条件,也可以准备一些小农具实物。教学过程:1、导入:农作物的生长不仅依靠自然规律,在从种植到收获的过程中,重要的是还要靠人们的辛勤劳动,为此,人类发明了各种各样简单的农具。它们不仅减轻了劳动强度,而且提高了劳动的效率,所以,这些看似简单的农具,其实都凝聚着劳动者的聪明才智。2、观察活动。探究教科书12页的插图出示的是什么农具,做什么用的?使用这些农具有什么好处?3、体验与交流:本地区经常使

8、用哪些简单的农具,使用这些农具有什么好处?4、阅读书第13页的课文和插图,并思考:这四幅图反映了农业生产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生产效率有什么变化?5、总结:农业生产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衣食之源。人类从双手采摘开始了农业劳动,后来人类学会了种植与收获,从徒手劳动到发明简单的手工农具,从依靠人力、畜力发展到现代农业机械化,无不凝聚着劳动者的智慧,凝聚着劳动者的伟大创造。7 劳动者的创造 教学目标:1、知道四川的都江堰和新疆的坎儿井是世界上古老的水利工程,至今还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巨大的效益,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2、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力量,形成崇尚劳动、崇尚劳动者,为我国古代农业文明而自豪

9、的态度。教学过程:1、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劳动者在农业生产中创造了从简单手工工具到现代农业机械的伟大成就。其实劳动者的创造还远不止这些,下面我们去参观瞻仰一下我们祖先的伟大创造吧!2、阅读讨论。阅读教科书第14页的课文,讨论:“农业生产中的“靠天吃饭”是什么意思?”3、探究活动一。观察和阅读教科书第14页有关四川都江堰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探究“都江堰是怎样发挥作用的?”4、探究活动二。观察和阅读教科书第15页新疆的坎儿井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探究“在新疆干旱少雨地区,为什么要利用坎儿井地下暗渠来运输和使用天山雪水?”5、教师总结。教师肯定学生的探究,鼓励他们今后多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科学技术

10、改变着农业 教学目标:1、了解科学技术提升和改变了农业生产单纯依赖自然的局面,大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2、简单了解我国农产品的进口与出口情况,以及我国与世界的农业交流,增强国际理解。教学准备:收集有关农业科技的文字资料和图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1、导入。2、阅读与介绍。欣赏和阅读书中第16页袁隆平院士的照片和文字,并讨论:谁知道袁隆平院士的事迹和他培育出的杂交水稻吗?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作适当补充。进一步讨论:袁隆平院士科学研究的成果增产了那么多粮食,顶得上增加了多少田地、多少劳动呀,这说明了什么?8 欣赏并阅读书上玻璃日光室、无土栽培技术的照片及文字,并讨论:在严寒的冬季,你们吃过

11、哪些新鲜可口的夏令蔬菜?你们知道这些蔬菜是在哪里种植出来的?你们知道无土栽培技术吗?以生菜的无土栽培为例,说一说怎样进行无土栽培的生产。欣赏并阅读书上有关网籍养殖、规模化禽蛋养殖、现代化饲养牲畜的照片及文字,并讨论:你知道这些生产方式吗?说一说这些生产技术有什么好处?对学生可能不十分清楚的这部分内容,可由教师结合书上的图片进行讲解。延伸性讨论:你还知道哪些现代农业生产方式?3、总结: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并应用到农业生产上,财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为我们的生活提供着越来越丰富的优质产品。第二课时 1、导入:我国的农业不仅为我国,同时也为世界做出了伟

12、大贡献。2、阅读与讨论:中国的农产品满足了我们本国的需要,为什么还要出口到世界各地?通过讨论知道,我国既出口农产品,也进口农产品;把我们出产的优质农产品销往需要这些产品的国家和地区,也从国外买进需要的农产品,这就是世界上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和贸易往来。3、小组探究:按照书上第19页的提示,指导学生分小组读图,查找一下我国出口哪些农产品,主要出口到什么国家和地区;我国主要进口什么农产品,是从世界哪些地方进口的。“你们见过或吃过什么样的进口水果、奶制品、畜产品等农产品?”然后组织学生指图讨论。4、发表与交流:(1)各小组进行识图汇报和交流,同时还可以边汇报,这组织学生在世界地图上标注我国出口和进口

13、农产品的情况。(2)学生汇报见过和吃过的进口水果、奶制品、畜产品等。这主要是指市场上经常可以见到的进口产品,如:泰国香米、美国柑橘、提子,荷兰奶粉、雀巢咖啡、吉百利巧克力、澳大利亚毛制品等。5、总结: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伴随着人类悠悠几千年的历史,农业生产一直在不间断地发展着,是劳动者在从事着农业生产,是他们的创造不断地发展着农业,是科学技术大大加快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主题三、农业是人类文明的摇篮 9 农业孕育着文明 教学目标:1、了解古埃及、古希腊、古代中国的文明起源于农业文明,知道农业文明对人类文明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2、了解我国古代农业文明在人类生活中所发展起来的对土地的崇拜、丝绸文化和

14、茶文化。教学过程:1、导入。我们已经知道了,既然人类早期的生活和生产活动是从农业生产开始的,那么世界人类的早期文明当然也是在农业的基础上孕育和发展起来的。2、阅读与讨论。欣赏教科书第20页古埃及的历史图画、古希腊的陶器和第21页北京中山公园社稷的照片,并讨论“这些画面告诉我们什么?”3、全班探究。阅读教科书第20页老师的话、第二段课文和豆博士的话,思考并讨论:“为什么古埃及、古巴比伦和我国古代,都创制了历法?这些历法各有什么特点?”4、自由讨论。(1)你知道中国的丝绸和茶叶吗?知道中国的丝绸和茶叶对世界产生的影响吗?(2)你见过丝绸制作的服装和饰品吗?你知道丝绸是怎样制成的?你还知道哪些关于丝

15、绸的事情?(3)你的家人有饮茶的习惯吗?你知道有哪些饮茶的习惯和风俗?教师总结。寄托着希望的传统文化 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农业文明在生活中所发展起来的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文化,以及其他少数民族的节日文化。2、了解由于农业的地域性差异,各地所形成的饮食文化也各有特色。教学准备:1、搜集有关本地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民俗的资料。2、收集各地饮食文化特色的资料。教学过程:1、导入: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随着我国农业生产历史悠久的发展,我国的丝绸文化、茶文化早已名扬世界。其实我国的农业文明成就还有很多。比如,在农业生产发展的漫长历程中,人们创造出许多习俗、节日,形成了多彩的节日文化。2、思考并讨论

16、: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与农业生产的发展有什么关系?10 我们这里在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有什么民俗?你能说出这些民俗的含义吗?在交流的时候,教师要注意按照讨论题的要求把握和点拔,使学生理解本地民俗与农业生产的密切关系。3、阅读与讨论。欣赏书中22-23页的图片,了解藏历新年及彝族、白族等西南少数民族欢庆火把节的风俗,并讨论:你还知道我国的少数民族有什么节日与农业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讨论知道白族的三月街、维吾尔族和回族的古尔邦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苗族的芦笙节等少数民族节日与农业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阅读和欣赏书中第22-23页的课文和图片,了解“世界上许多国家、许多民族的传统节日都和农业有关

17、”。例如,感恩节有吃火鸡大餐的风俗,感谢大自然的赐予;日本人过年有打年糕的风俗,意在年年高高,庆祝丰收,祈祷丰年。4、阅读和观察书第24-25页的课文和照片。组织学生讨论:你还知道各地的饮食有什么特点?各地的饮食文化有不同的特色,原因是什么?知道我国少数民族也有自己的传统美食,像傣家的竹筒饭、蒙古族的手抓肉和涮火锅、新疆的馕和烤羊肉等,并进一步拓展讨论:你还知道有哪些少数民族风味食品?为什么少数民族也会形成各自的美食风格?我们这里有什么居住和饮食文化特色?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本地的实际加以把握。讨论:为什么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人们的居住和饮食是不同的?通过讨论明白道理是由于气候、土壤等地理环境

18、不同,生产出的农产品也就不同,因而形成了不同的饮食习惯,形成了不同的居住和饮食文化特色。5、教师总结。强调农业文明的特点,节日、饮食、居住等,都与农业生产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活动课 学做豆腐 教学目标:参与制作豆腐的全过程,体验与农业有关的制作,体验劳动的过程,分享通过劳动得到的愉悦。教学准备:提前用清水泡发好适量的黄豆,准备好制作豆腐所需要的工具设备。教学过程:1、准备。阅读教科书第26页的课文,激发学生参与制作的热情。2、分工。在开始制作前。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明确的分工,以便使所有学生都能够参与进来,并且使劳动过程井然有序。制作。制作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指导,注意劳动安全。指导:在“过包”的时

19、候,最好过虑两次。点豆腐的环节,11 卤水要稀释,点的时候要稍微慢一点。评议。表扬认真制作的同学。五、穿越时空的生活 主题一、通信技术与我们的生活 不断更新的通信家族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学会从身边熟悉的事物人手,比较完整地了解通信技术的变化与发展,体会科技进步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2、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科学技术的进步在通信领域中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进而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3、渗透有关通信基本礼貌的教育。第一课时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人。2、布置任务。教师向学生明确要求:(1)所介绍的应当是教科书上呈现的通信技术。(2)要说明这项技术的具体使用方式及特点,最好能够联系实际进行。(3)可以采

20、用多种方式介绍,并且将讲解、表演、图片、实物等方式结合起来进行。鼓励小组成员以合作的方式介绍。3小组准备。可以按照学生意愿,令所选择的通信工具相同或相近的学生组成一组。教师巡视并且给予帮助,将自己事先准备好的资料提供给学生。4教师小结。第二课时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12 2讲解活动。按照上次课及课后的准备,每个小组向全班介绍一种通信方式。教师可以在每个小组介绍之后,组织其他学生提问题,与讲解者进一步交流。3全班讨论。通过同学们的介绍,我们对通信家族有了许多新的了解,并且认识到随着学技术的进步,通信家族在不断发展变化着,出现了越来越先进、方便、快捷的通信工具。朗读教科书第 33 页的课文,

21、请学生思考,并且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回答乐乐提出的问题鼓励学生规范自己在类似情况下的行为,减少不文明、不礼貌的言谈举止。4教师小结 5.布置家庭作业。信的旅行 教学目标 1了解一封信从寄出到收到的几个主要环节,体会邮政人员在其中付出的辛苦,从而萌发尊重他们及其劳动的情感。2学会正确地书写信封,了解关于寄信的一般常识。3了解通信中的一些规则,养成自觉遵守通信规则的意识和行为。教学活动及过程:1导人。“教科书第 35 页通过四幅照片为我们展示了一封信从寄到收的几个主要环节,请同学们仔细看一看,都有哪几个环节?同桌之间可以相互交流一下。”2 “刚才有些同学提到,一封信从寄到收要经过邮局叔叔、阿姨分拣

22、信件这一过程,那能说一说,他们是依据什么对信件进行分拣的呢?”请学生自愿回答,教师将正确的答案写在黑板上。(信封上的邮政编码,可以讨论一下编码规律,本地区的邮政编码等。)“在前,老师走访了邮局的工作人员,听他们讲,由于有些粗心大意的人忘记写邮政编码,或有些不知道写邮政编码,给他们的分拣工作造成了很大的麻烦。我们在座的一些同学可能也不太楚应该如何书写信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信封的书写方法。”3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几个用过的信封,找几名学生说一说,信是寄到哪里的,邮政编码是什么,收信人是谁,这封信是从哪里寄出的、邮政编码是多少,以丰富学生对书写信的感性认识。请学生默读教科书第 34 页男老

23、师的一段话,边读边记寄信的要求(要用国家统一规定的标准信封),以及书写信封的格式,并对学生进行提问,教师随手将几个要点记在黑板上。4待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布置学生填写教科书第 34 页的空白信封,并相互检查自己填写得是否正确。学生填写的收信地址和发信地址既可以是课前了解到的家庭地址或学校地址,也可以是其他地区的地址,教师可依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5请学生将从家长那里了解到的有关在通信中不文明的行为讲给大家听,全班同学针对这些不文明的行为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布置家庭作业。13 绿衣使者 教学目标 1了解邮政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养成尊重他们及其劳动的积极情感。2了解通信是人们相互之间进

24、行沟通的重要方式之一,是联系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纽带。3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积极情感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人。“上次课,老师请同学们利用周末的时间,到邮局实地观察一下邮政工作者劳动,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介绍给大家,也可以谈一下自己的感受。”学生自愿发言,教师要注意加以引导,以免学生就事论事,发言的内容仅仅局限在对表面现象的描述上。2、班讨论。请学生欣赏教科书第 38 页的照片和说明文字。教师提问学生:“通过观察,同学们对我们这个地区邮递员的工作已经有所了解,但对于其他地方邮递员的工作可能还是比较陌生的,教科书向我们展示了一些地方的邮递员,你们了解他们那里的地理环境吗?他们一般使用的交通工

25、具是什么?除此之外,你们还想了解些什么呢?”在学生进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参与,如果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出现了意见不一的情况,教师要加以引导,但决不意味着将现成的答案告诉他们。3、个人制作。“邮递员用辛勤的汗水为千家万户送去了温暖,教科书第 39 页呈现的三幅照片分别反映了边防战士、老人、莘莘学子在收到盼望多时的来信时的喜悦和激动的心情你们可以想像一下,如果你收到了一封非常想念的亲人或朋友的来信,你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我想,你的亲人和朋友也一定会非常想念你,给他写一封信,向他介绍你的近况,并向他表达你的思念之情。我想,他在读到你寄给他的这封信时,一定会感到很惊喜。”4、如果有时间,可以请自

26、愿的学生向全班同学读一下信的内容;如果课上时间不够,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进行交流。教师提示学生,利用上次课学过的知识,正确地填写好信封,贴好邮票,并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到邮局把这封信寄出去。5、家庭作业 搜集反映目前农村道路交通状况的图片或文字资料。主题二、路在脚下延伸 路,越走越宽 教学目标:认识和了解我国日新月异的道路建设的发展变化,感受道路建设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进而体会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教学准备:图片录像网上资料 教学过程:1、导入。师:同学们,教科书第 4041 页的几幅图画、照片和文字,为我们展示的是各种各样的道 14 路对人们的生活所产生的影响,请同学们看一看,想一想,这些道路

27、你们熟悉吗?和我们所生活地区的道路一样吗?在我们生活的地区,最常见的是哪种道路?在我们的日常中,道路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呢?先请学生阅读和欣赏教科书第 40!41 页的文字和照片。2、师引导学生理解,正是由于有了道路的建设和发展,才会有教科书中反映的这些变化。3、利用图片、录像、网上资料等为学生介绍本地区道路的发展变化。突出先后的差别,以及对于本地区生活的影响:生产、商业、文化、旅游等等。4、全班交流。鼓励学生就本地区道路情况提出问题,相互交流。5、教师小结。6、布置家庭作业:(1)向家长介绍本地区道路的发展变化。(2)任选一种本地的特产或目前本地较为常见的商品,向家长或其他成人了解其在运输过程中

28、都采用何种交通工具,与过去相比,有着怎样的变化。四通八达的交通 教学目标 1、认识和了解我国道路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2、通过新旧对比,增进热爱新中国的感情。3、体验道路与人们生活及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教学准备:几份全国交通图 教学过程:1、导入。师:通过上一课的学习,同学们了解到我们这里道路的发展。今天,我们将在更大范围内认识道路和交通。请学生朗读第 42 页的课文。2、探究活动一。请学生对比教科书第 42 页和第 43 页的两幅铁路图,并观察第 43 页的两幅统计图。提问:(1)你从中能够发现什么?(2)与解放前相比,铁路最突出的变化是什么?(3)正在建设中的铁路有哪几条?从哪里通向哪里?

29、以 1999 年为例,利用统计图计算一下与 1949 年相比,铁路和公路分别增加了多少倍。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讨论公路和航线的发展。3、探究活动二。师:同学们已经了解到,无论是我们生活的地区,还是整个新中国,道路建设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科书第 44 页,虎子告诉我们他家乡的萝卜随着道路的发展走向了全国。其实我们这里也有许多产品通过各种道路走了出去。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些产品是怎样走出去的。15 师先向学生介绍几种本地区性农业或工业产品,以及它们都销往哪里。然后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发一份全国交通图。让学生研究,从家乡将这些产品运出去应利用什么交通工具,通过什么路线。4、小组发表。每

30、个小组向全班介绍自己的运输路线。5、教师总结。对完成任务较好的小组给予表扬。6、布置作业:(1)阅读教科书第 4546 页的文章“路在心上”。(2)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图片和文字资料。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通过对丝绸之路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我国悠久灿烂历史文化,萌发其爱国之心和民族自豪感。2、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和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华古代文明。教学准备:图片、网上资料、地图、尺子。教学过程:、导入。先请学生朗读和欣赏教科书第页的课文及图片,然后提出问题:“丝绸之路对大多数同学来说是比较陌生的,有些同学可能以前通过广播电视、

31、书籍杂志对它大致有所了解,课前,老师也请同学们去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下面我们就分小组进行交流,小组内的每个同学都要把你搜集到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介绍给组内的其他同学,每个小组还要对这些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并推举一名同学向全班做介绍。”、小组交流。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师巡视辅导。、全班交流。让学生明确丝绸之路的具体位置。、小组探究。()教师分发给每个小组一张地图,请学生在上面找一找丝绸之路的大致位置。()在地图上任选一段丝绸之路作为测量对象,量一量这段丝绸之路在地图上的长度是多少;依据比例尺,换算出这段丝绸之路的实际长度大致是多少。()根据事先了解到的当时车辆运行或骆驼行走的速度,测算出走

32、完这段路大约需要多长时间;如果现在重走丝绸之路,可以运用哪些交通工具,所需要的时间又是多少。、教师小结。师:道路建设的飞速发展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极大地节省了时间。通过学习,16 同学们对丝绸之路已经有所了解,可是你们知道吗,在我国历史上还有一条海上“丝绸之路”呢!教科书第页为我们做了简单的介绍,请同学们看一看,读一读,对其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和了解;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在课下做进一步的探究。、布置作业:向周围的人了解他们最喜欢看的电视节目是什么。主题三、多姿多彩的传媒世界 怎样看电视 教学目标 1学会处理学习与看电视的关系。2懂得怎样有效、合理地看电视。3培养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4提高

33、调查、发表和探究能力。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在课前,老师请同学们走访、调查了生活在你们周围的人喜欢看的视节日都是什么,F 面就请同学们讲一讲,调查的对象是谁,他喜欢看的电视节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教师按照不同的类别写在黑板上。待学生回答完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看来,由于年龄不同、兴趣不同,人们喜欢看的电视节目也是不同的。例如,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喜欢看的电视节目与你们的父母喜欢的就会有所不同,也曾因此而产生矛盾。在看电视的时候,你们与父母常常因为什么问题闹别扭?当你与父母因看电视而产生矛盾的时候,你是怎样做的?你有什好的建议和办法吗?”2全班交流。3探究讨论。“刚才有很多同学都提

34、到,同学们经常会因为自己贪看电视而受父母的责怪:在教科书第 53 页有一组画面,请同学们来说一说,它反映的是一个么样的问题?如果像他那样,会产生哪些危害呢?”待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 53 页下方的课文。4教师总结:布置家庭作!业 将课上所学的内容向家长做介绍。荧屏前后 教学目标 1了解电视节日的制作需要荧屏前后许多工作人员的努力 2萌发对电视厂作者及其劳动的尊重。教学活动及过程 17 1导入。本课题的学习可以从教科书第 5051 页的,导渎图开始,教师应注意引导学士认让 1 和了解多姿多彩的传媒世界。教师提问学牛:“在这幅导渎图中,有两幅画画表现的是全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地看电

35、视的情景,我想问一问在座的各位同 学,昨天晚二谁看丁电视,看的是什么电视节日?”清学生自愿问答。“每一个电视盯日凝聚着许许多多电视工作者的心血、汗水和智慧,都是荧屏前后许多电视作者共同劳动的结果教师引出课题并写在黑板。2小组讨论在小组讨论之前,教师提问学牛:“你们最喜欢的电视工作者是谁?”清学生门愿发言。在此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学生可能会比较多地提到各种节日的主持人、播音员等,针对此种情况,教师需要进一步提问:“那么,有谁知道,住一个电视节日呻,除了需要主持人、播音员以外,还需要哪些工作人员,还需要做哪些 I:作电视节目是怎样制作出来的?”请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并要求学牛将全组同学的答案进行归纳

36、、整理。3伞班交流、请学牛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发表本组得出的结沦,在各小组发表的过程中,教巾应注意将学生发言的要点写在黑板上。待各小组发表完毕后,教师引导学生将他们提出的各项工作按照先后顺序进行排列 教师总结 布置家庭作业。1教师应当就学生水较熟悉的某一个电视节目,帮助他们了解其制作在讨论和介绍时较容易地为学生所接受。2邀请的电视工作者以不是主持人或播音员为宜,以免因为“明星”效应而影响本课题的教学。书报生活中的良师益友 教学目标 1、知道书籍、报刊和杂志是学习和生活的良师益友。养成读书看报的好习惯。形成健康的阅读兴趣。2、学会在书报杂志中获取有益的知识和信息。教学时数 2 课

37、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1导人。(板书课题)让学生自由发言,说说他们经常阅读的书报杂志有哪些。2故事会。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人讲一个从书上看到的故事,然后每个小组推选出一个故事,准备向全班做介绍。教师在此过程中进行巡视。3、全班交流。每个小组把自己推选出来的故事讲给全班同学听。18 4教师总结。教师肯定学生所讲的故事,并提议:“如果你们愿意,可以把自己的藏书拿到学校来,建立一个班级图书角,与班上的同学分享,让我们班的每一个人都能读到更多的好书。布置家庭作业。1完成教科书第 57 页的“读后感”。2收集近期的各种报纸。第二课时 教学准备 1收集近期的各种报纸杂志,2准备剪报本、剪刀、胶水。教学活

38、动及进程 1导人。教师提问学生:纸、杂志和图书有什么不一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出版时间、形式、内容、故事性、新闻性等方面展开讨论目的是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确报纸、杂志的特点和功能。2全班交流:我家订了什么报纸或我看过什么报纸?我最喜欢的报纸是什么?哪些信息是从报纸上获得的?报纸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哪些帮助?3剪报。首先介绍剪报是一种学习和积累知识的好方式,然后介绍剪报的分类 4教师总结。鼓励学生订报、看报,并养成剪报的好习惯,同时也要强调剪报道德。家庭作业 1清家长欣赏自己的剪报,或者向他们介绍自己小组的剪报。2自定题目,制作一份剪报?电脑网络我的新伙伴 教学过程 1了解网络对于个人学习和生活

39、的重要意义。2知道网络的两面性。3了解如何安全、有效 教学过程 1导人。“在大众传媒中,除了广播、电视、报刊、书籍之外,近些年来,又出现了一个神奇的新伙伴,谁知道是什么?”(引出电脑网络,并板书课题)“我们班的同学谁家里有电脑?”有谁接触过电脑网络?谈谈你们对电脑网络的感受好吗厂请学生自由发言。2探究讨论。在黑板上写出“积极的”和“消极的”两个题目,让学生以自由发言的形式,说出电脑网络都有哪些积极的功能和作用。对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都有哪些帮助;有哪些消极的作用,如去不安全的网吧、上不健康的网络、玩内容不健康的游戏、随便结交朋友,19 这些不仅浪费时间,而且还有危险。3演示活动:如果是在网络

40、教室上课,师生可以共同演示;如果是借用电脑上课,可由教师演示:演示内容应重点展示电脑网络的现代化功能以及对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帮助+没有电脑的学校,应由教师借助相关资料给予讲解。4阅读与讨沦。阅读教科书第 5859 页的文字和图画,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到,网络虽然能够为学习和生活提供帮助,带来乐趣,但是如果不能有效地自我控制,也会影响学习和身心健康:与同桌讨沦:(1)怎样在电脑网络中安全、有效地获取 知识和信息;(2)怎样才能避免掉进“网络陷阱”。5制订公约。、在讨论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引导学生制订公约,并举行签名仪式。布置家庭作业:通过电脑网络发表一个倡议书或少年网络公约。六、为了安全健康地生活

41、 主题一、生活中的交通与安全 我们身边的交通事故 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了解本地区交通事故发生的情况 2感受交通事故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伤害。3进一步学习制定调查方案。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教师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 6061 页的导读图。教师提问学生:“在这图上,你看到了什么?画画为我们展现的是怎样一种景象?我们居住的地方和这 U 所呈现的景象有什么刁;同时教师引导:尽管人们居住的地区各有不同之处,但无沦是繁华城市,还是偏寸,人们都有一共同的愿望,那就是安全健康地生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为了安全健康地生活-”2全班讨沦、教师出示交通事故图(可以是书上的图)并提问学生 学生根据教师上次布旨的任务,进一

42、步讨论了解到的交通事故。3阅读讨论清学生阅读教科书第 62 页的课文和“近十年来交通事故发生次数的统计图及“在交通事故十不同年龄死亡和受伤的人数”的统计图针对两张统计图的内容做适当的提问,帮助学生读懂图的内容。然后教师提问学生:从近十年来交通事故发生次数和死亡人数的统计图 20 你看到了什么?你了解到什么?4探究讨论。教师提问,引导全班讨论:交通事故给人们带来了什么影响?身体上的伤害、感情上的痛苦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多的交通事故呢?交通事故发生的原因是什么?5小组准备。教师布置调查任务:就上述各个方面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并制定调查计划。6教师小结 布置家庭作业。1、随父母外出时都可以调查。2、各个

43、小组利用上下学或休息日的时间进行调查。3、对于各小组制定的调查方案进行评价。为了行人和车辆的安全 教学目标 1、了解家庭和学校附近交通设施的设置情况,并知道它们的作用。2尊重交通警察及其交通管理人员所付出的劳动。3掌握报警的方法。4对交通设施设置不合理的状况能提出建议。教学过程 1导人。“上节课,大家就交通事故的发生进行了讨沦,对发生事故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课下同学们进行了实地调查。通过调查同学们有哪些发现?2发表与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将汇报的重点放在交通设施的设置对于交通安全分别起哪些作用、发现了哪些新的交通设施等方面。3全班讨论:“对比教科书中出示的交通设施与我们住家和学校附近的交通设立有哪些

44、不同体现了什么厂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 6465 页后子以州答。所采用的照片有一些反映的是比较先进的交通设施,目前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在这里出示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交通发展的趋势,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况加以引导。4阅读讨论。“通过观察、采访你了解到交通警察的作用有哪些内容?他们是怎样保障行和车辆的安全的?”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阅读教科书第 65 页的课文并观察教科书中呈现的照片,进一步了解交通警察的工作内容。教师可以从中引导学生理解交通警察工作的辛劳。教师提问学生:“交通指挥中心是做什么的?电子警察指的是什么?遇到或发生交通事故时,应该怎么办?拨打 122 报警电话时,要讲清什么?”21

45、 5交流与建议。“在调查过程中,有没有发现交通设施设置不合理的地方或少设必要的交通设施的地方?”就此叮以让学生提出建议。家庭作业 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对家庭或学校附近的交通标志进行调查,并做记录,制成图片。教师一定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人人都应该懂得的“道路语言”教学目标 1、通过实地调查和课堂学习能辨认各种常见的交通标志,并正确理解它们的含义。2、了解一些过去不太熟悉的交通标志和国外的交通标志。在认识交通标志的活动中,进一步内化和深化有关交通安全和自我保护的意。教学过程 1导人。“为了行人和车辆的安全,除了有交通设施的保障和交通警察的指挥,还有哪些保障措施?你观察过道路上的各种交通标志吗?今天

46、,我们就一起来识和讨论交通标志。请同学们朗读教科书第 66 页课文。”2小组准备。“你们都发现了哪些交通标志?它们的颜色和形状有什么特点?分别代表什么意思?”各小组或个人进行准备,整理修改图片,设计汇报形式。3发表与交流。各小组或个人展示调查结果。将图片张贴在黑板上,并说明它表达的意思。教师提问:“黑板上这些反映交通标志的图片在形式上有哪些相同之处?请三位同学分别将有共同之处的交通标志排列在一起。教师就整理后标志的含义进行提问,然后教师应在强化各种标志含义的基础进一步提升其共性。可提出“颜色、形状基本相同的标志都有什么相同的意义,并在黑板上写出:警告标志、禁令标志、指示标志。说明所有的交通标志

47、都以分为这三类,并让学生就这三个类别对交通标志进行归类。教师提问:“哪些标志是我们需要特别遵守和注意的?道路:没有这些标志行行?可能会产生什么后果?”教师为学生展示一些本地区比较少见的,以及其他国家的交通标志,也引导学生看书了解,知道这种“道路语言”在许多国家都得到有效应用。4设计活动。“通过调查学习,同学们也许对交通标志有了新的认识,有了更多的想法。请你们把这些想法设计成交通标志。既可以个人完成,也可以与同桌合共同完成。教师总结 布置家庭作业:1调查行人和车辆遵守交通规则的情况。22 2收集或设计交通安全用语。珍爱生命遵守规则 教学目标 1知道一些交通规则。2知道遵守交通规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48、 初步形成珍爱生命、自觉遵守规则的 3初步运用统计的知识,说明人们遵守交通规则的情况。教学时数 1 课时 教学准备 1检查学生的调查情况,并适当地进行督促。2教师就交通规则及本地交通现状做比较充分的准备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交通安全设施越来越完备,交通警察为维护交通的通畅和安全指挥辛勤地工作着,可是,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的交通事故发生?”2阅读讨论。“你知道哪些交通规则?行人、乘车人应遵守哪些交通规则?”3小组交流。以“我们身边的交通隐患”为题,对课前的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小组同学的调查结果,准备向全班汇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采用统计图的形式。4全班交流。各小组简单汇报。5全班讨论。教师引导学

49、生:“各小组通过调查,都发现了一些不守规则的,下面,大家就此来深入讨论一下。什么人会发生交通事故?看一看铁路工人叔叔是怎样说的。许多人不守规则,他们是怎样想的呢?你有过不遵守交通规则的现象吗?你是怎么想的?这样一些想法的危害在哪里?教师小结:布置家庭作业。1给家长讲一讲今天活动的内容。2 调查自己所在地区曾经发生的火灾也可以走访社区、消防队,查找资料。主题二、为了防止火灾的发生 无情的火灾 教学目标 1了解火灾的严重危害。23 2知道火灾发生的原因。3初步具有防火意识。教学过程 1导人。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 74 页,并提问他们看了这幅照片有什么感受,是否看见或听说过着火的事情。请学生自由发言。

50、2阅读讨论。阅读教科书中有关火灾发生的报告和统计图,并提问学生火灾发生的报告和统计图告诉了我们什么?”教师可适当引导,如什么时间发生的火灾最多、损失怎样、说明了什么等。3全班讨论。根据课下了解的情况和教科书第 75 页的“火灾原因调查报告”,讨论火灾发生的原因。4探究活动。教师可以就报告中提到的原因提问学生,如电熨斗、电视机,吸烟等,因为学生很可能并不十分清楚引起火灾的原因。教师可以通过详细说明,使学生真正意识到这些危险。尤其是报告中提到但没有详细解释的原因,教师可以利用自己根据调查制作的统计图,做进一步说明。3 教师小结 4 布置家庭作业。向家长了解有关火灾和防火的事项。防患于未然 教学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