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4097.pdf

上传人:得****3 文档编号:84008928 上传时间:2023-03-31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344.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4097.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4097.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4097.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4097.pdf(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编号 江 西 省 教 育 科 学 规 划 课 题 申 请 书 单 位 赣州市教育教学科研究所 学 科 门 类 教育理论 课 题 名 称 中小学教师新课改的适应性特点和规律研究-以赣州市小学教师新课程教学的实践为例 申 请 人 谢泽源 详细通讯地址 赣州市环城路5 号江西省赣州市教科所 邮 编 341000 电 话(区号)0797-8223350-804 申 报 时 间 2006 年 9 月 23 日 计划完成时间 2007 年 10 月 江西省教育科学领导小组办公室 说 明 一、本申请书由课题申请人如实填写。二、本申请书一经审定,即行生效。在执行过程中,如需修改申 请书的某些内容,须经省教科

2、办同意后方可更改。三、由省教育科学领导小组资助的经费,应按有关财务制度、本 着节约的原则使用,并及时按规定办理手续。四、省教科办和课题申请人所在单位按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 理办法负责检查课题的进展情况和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五、本协议书一式三份。签定、盖章后由省教科办、课题申请人 所在单位和课题申请人各保存一份。六、课题完成后,课题申请人须向省教科办履行课题结题手续。课题结题后,由省教科办发给统一印制的结题证书。课题申请人如 要申请成果鉴定,另外向省教科办履行成果鉴定手续。七、课题申请人仅限填报课题负责者一人。八、课题申请人详细地址、邮编、电话一定要填写清楚,如有变动 请及时通知省教科办。九、省

3、教科办详细地址:南昌市洪都北大道96 号五楼,邮编 330046,电话:8501610,E mail:jxsjkbyahoo com cn。课题名称 中小学教师新课改的适应性特点与规律研究-以赣州市小学教师新课程教学的实践为例 成果 形式 论文及研究 报告 主 持 研 究赣州市教科所、教学研究室 完成时间 2007 年 10 月 课题申请人 性别 年龄 职务 职务 工作单位 谢泽源 男 39 综合教育科长 中学高级 赣州市教科所、教研室 承 担 研 究 任 务 人 员 姓名 性别 年龄 职务 职务 工作单位 张保电 男 教师 讲师 赣州市教育局师范科 卢 敏 男 36 副主任 讲师 赣州教育学

4、院教务处 谢梅林 男 23 教师 中学二级兴国县城岗中学 黄 玲 女 39 教师 中学一级赣州市教科所、教研室 一、课题申请人和课题组成员近五年承担的主要科研课题 课题名称及类别 课题负责人 批准时间 批准单位 完成情况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问 题 的 研 究”FHB030704 李建(谢泽源负责策划及组织实施)2003 年 11 月 全国规划课题办 正在过程研究中 农村学校“四线三课型”以校为本运行机制的研究 陈清明(谢泽源负责指导)2004 年 9 月 教育部基础教育中心 正在过程研究中“三三三”校本培训运行研究(省教育厅重点课题)赵高荣(谢泽源负责 理 论

5、 指 导 与 策划)2003 年 5 月 省教育厅中小学教育教学课题办 2005 年 10 月结题 农村小学“乡本”教学研究范式的研究(省教育厅重点课题)。高骎(谢泽源负责理论指导与策划)2003 年 10 月 省教育厅中小学教育教学课题办 2006 年 4 月结题 为学生发展服务的课型研究(省教育厅重点课题)。刘静(谢泽源负责理论指导)2003 年 5 月 省教育厅中小学教育教学课题办 2006 年 4 月结题 农村小学有效校本教研方式的探索与实践 张飞(谢泽源负责理论指导与策划)2004 年 12 月 省教育厅中小学教育教学课题办 正在过程研究中 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师训资源的有效整合的实践研

6、究(省教育厅重点课题)。林道福(谢泽源负责指导)2006 年 4 月 省教育厅中小学教育教学课题办 正在过程研究中 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与校本资源有效整合利用的实践研究(省教育厅重点课题)。李明江(谢泽源负责 理 论 指 导 与 策划)2006 年 4 月 省教育厅中小学教育教学课题办 正在过程研究中 二、课题申请人和课题组成员近五年取得与本课题有关的科研成果 作者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发表刊物或出版单位 发表时间 谢泽源 目标 原则 课程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的实践与思考 论文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 2001 年 1 期 谢泽源 贫困地区农村小学新课改师质性缺失及其对策 论文 江西教育(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7、);2004 年 13-14 期 谢泽源 新课程下农村教师的适应性问题 论文 江西教育科研(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4 年 11 期 谢泽源 浅析接受式与发现式教学的有机结合 论文 社会工作(学术版)2006 年 5 期(下半月)李 建 谢泽源 贫困地区农村小学新课改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论文 教育部基础教育参考 2004 年 12 期 谢泽源 帮助教师突破新课改的“高原期”论文 江西教育(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5 年 7 期 肖第郁 谢泽源 新课程下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模式 论文 江西教育科研(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5 年 12 期 李 建 谢泽源 现代远程教育:新课程下农村学校教师

8、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论文 新课程研究(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5 年 8 期 谢泽源 王小清 现代远程教育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论文 教育探索(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6 年 2 期 谢泽源张飞 一轴两翼:农村学校校本教研的有效范式 论文 教育研究与实验 新课程研究(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6 年 4 期 谢泽源 教师教学实践智慧及其培养策略 论文 江西教育科研(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6 年 10 期 谢泽源 农村中小学校本教研:问题与对策 论文 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 2006年 7月 20日教育指导栏 三、课题主要内容 本课题以赣州市小学教师新课程实施的实践个案为例进行研究

9、。赣州市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2001 年开始实施,2001 年秋季在全省率先推出大余县作为全国38 个课改实验区正式开始实施小学新课程改革,2002 年又推出南康市作为江西省的课改实验区,进一步拓宽新课程改革的实验面。2003 年秋季,全市19 个县(市、区)已有11 个县(市、区)起始年级全面实施新课程。到2004 年秋季起在全市小学起始年级全面推行新课程,使用新教材。研究5 年来的课改经历,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过程犹如技能的形成发展一样,经历了迅速发展阶段(入门)高原期阶段 克服高原期阶段迅速发展阶段(提高)的过程。即教师实施新课程的不适应阶段-高原期阶段-自觉性阶段。主要内容如下:1.中

10、小学教师不适应新课程教学的表现及其原因分析;2.中小学教师新课程教学“高原现象”的原因与对策研究;3.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与发展策略研究;4中小学教师新课程教学自觉性阶段的表现。四、课题最终成果 1中小学教师新课程教学适应性调查报告;2中小学教师不适应新课程教学的表现及其原因分析论文;3.中小学教师新课程教学“高原现象”的原因与对策研究论文;4.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与发展策略研究论文;5“中小学教师新课改适应性特点和规律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五、课题基本经费来源说明 调研、会议2000 元,资 料 2000 元,差 旅 2000 元,成果印刷3000 元,其 他 1000

11、元。合计人民币10000 元左右。由单位科研经费和自筹解决,能确保课题正常开支的经费。六、课题申请人所在单位意见(课题基本经费保障说明)单位(盖章):负责人签名:年 月 日 七、课题申请人所在市教育部门(高等院校课题管理部门)意见 单位(盖章):负责人签名:年 月 日 八、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审定意见 单位(盖章):负责人签名:年 月 日 编号:中小学教师新课改的适应性特点与规律的研究-以赣州市小学教师新课程教学的实践为例 一、该课题相关研究在国内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主要参考文献)1999 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同年,教育部发

12、布面向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十五”期间基础教育深化改革和素质教育取得明显成效的主要目标之一。2001 年 5 月 29 日国务院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又进一步指出要“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认知规律,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引导学生积 极主动学习。2001 年6月8 日国家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至此,标志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一个崭新时期。新课改从2001 年开始实施,历经酝酿准备,试点实验。按计划,2004 年秋季,

13、新课程改革将进入全面推广阶段;到2005 年秋季,中小学阶段起始年级的学生原则上都进入新课程。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Curriculum)的理念、功能、目标、内容、方式、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以往的课程有了重大的突破和创新,对我国广大中小学教师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但是,在政府部门重视支持、教科研部门的专业引领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第一线教师的辛勤探索与不懈努力下,新课改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绝大部分新课程实验教师由原先的猝不及防、困惑疑虑、无所适从到今天的步步推进、有条不紊、成竹在胸。但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教师的适应性问题越来越凸现并极大地阻碍着新课改的深化发展,我们深切感

14、到新课改已进入了一个“高原期”。摸清中小学教师新课改适应性特点和规律,抓住困惑点,找出不适症结,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突破“高原期”,是当前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十分重要而紧迫的课题,因为,教师是新课改的主体,是推进新课改不断深化发展的中坚力量,是新课改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性因素。近年来,全国各地纷纷围绕新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展开了相应的实验和实践研究。通过CNKI查询系统的统计发现,最近3 年国内以“新课程”为篇名发表了大量研究论文,其中2003 年发表的并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的就达1000 多篇。可见,人们对新课程的研究相当火爆;但有关中小学教师新课程改革适应性特点和规律的研究较少,即便有也主

15、要散点于某篇论文或经验总结中,或停留在对表面层面现象的描述和分析上,如张香兰的略论新课程实施的教学理念(学科教育,2003,(6):12-17)、靳玉乐,尹弘飚的教师与新课程实施:基于CBAM 的个案分析(课程教材教法,2003,(11):51-58)、李臣之的课程实施:意义与本质(课程教材教法,2001 年 9 期)、余文森的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观念(教育研究,2002 年 4 期)、唐丽芳,马云鹏的新课程实施情况调查:问题与障碍(教育理论与实,2002,22(7):52-55)、马云鹏的课程实施及其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课程教材教法,2001,(9):18-21)以及笔者论文新课程实施下

16、农村教师的适应性问题(江西教育科研2004 年 11 期)和帮助教师突破新课改的“高原期”(江西教育2005 年 7 期)少有发现通过对中小学教师新课程改革适应性现象的研究,揭示出其特点和规律的研究,以课题形式进行专门研究则更少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对新课程改革的特点和规律性研究必将逐步进入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的视野。参考文献 1 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 李臣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 张香兰.略论新课程实施的教学理念J.学科教育,2003

17、,(6):12-17.4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5 李 瑾 瑜,柳 德 玉,牛 震 乾.课 程 改 革 与 教 师 角 色 转 换 M.北 京:中 国 人 事 出 版社,2002.7-8,29-30.6 靳玉乐,尹弘飚.教师与新课程实施:基于CBAM 的个案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03,(11):51-58.7 吕世虎,宋晓平.新课程实施带来的变化J.课程教材教法,2002,(8):1-4.8 李臣之.课程实施:意义与本质J.课程教材教法,2001,(9):13-17.9 余文森.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观念J.教育研究,2002,(4):58-61.10 王

18、湛.加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力度,扎实做好课程改革实验工作J.课程教材教法,2001,(9):1-7.11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2 唐 丽 芳,马 云 鹏.新 课 程 实 施 情 况 调 查:问 题 与 障 碍 J.教 育 理 论 与 实践,2002,22(7):52-55 13 严先元.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4-5,23-26.14 郭晓平,叶玉华.国际基础教育发展现状与趋势J.教育研究,2000,(10):63-67.15 马云鹏.课程实施及其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J.课程教材教法,2001,(9):18-21

19、.16谢泽源,舒小平等.新课程实施下农村教师的适应性问题J.江西教育科研,2004,11.17 谢泽源.帮助教师突破新课改的“高原期”J.江西教育,2005,7.二、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预期效益 综观国内外课程改革的历史,不少国家或地区的课程改革难以顺利展开或收效甚微,除了种种客观因素的限制外,我们认为,没有较好摸清中小学教师新课改适应性特点和规律,抓住教师新课改的困惑点,找出不适应之症结,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帮助教师突破“高原期”是主要因素。弄清新教师新课程实施的适应性特点和规律,利用用好这一规律,将为提高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理论水平、实践水平和广大中小学教师的转型、成长和实施好新课程

20、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将丰富和充实我国课程实施的理论研究;将促进广大教育工作人员积极参与新课程改革和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因此,中小学教师新课改适应性特点和规律的研究不管是实践意义,还是理论价值,都是现实的、紧迫的和值得参考、借鉴的。于此,我们开展了此课题的研究。三、主要内容和最终成果(一)课题研究概述:本课题以赣州市小学教师新课程实施的实践个案为例进行研究,赣州市,江西最大的一个设区市。这里有十九个县(市、区),八百四十万人口。这里,是中国第一个苏维埃政权的诞生地,也是共和国教育雏形的诞生地。上个世纪,反围剿和二万五千里长征曾在这里为世人展示过最撼人心魄的一幕。进入二十一世纪,在这块诞生过列

21、宁小学的红色土地上,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又在这里风起云涌、如火如荼。赣州市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2001 年开始实施,2001 年秋季在全省率先推出大余县作为全国38 个课改实验区正式开始实施小学新课程改革,2002 年又推出南康市作为江西省的课改实验区,进一步拓宽新课程改革的实验面。2003 年秋季,全市19 个县(市、区)已有11 个县(市、区)起始年级全面实施新课程。到2004 年秋季起在全市小学起始年级全面推行新课程,使用新教材。研究5 年来的课改经历,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过程犹如技能的形成发展一样,经历了迅速发展阶段(入门)高原期阶段 克服高原期阶段迅速发展阶段(提高)的过程。即教

22、师实施新课程的不适应阶段-高原期阶段-自觉性阶段。第 1 个阶段:不适应阶段(12 年)对于很多教师特别是年龄偏老的农村教师来说,新课程的适应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程,他们在切身经受了几十年的应试教育之后,观念已经定势,思维已经定位,方法已经定格,面对新课改,在种种因素压力之下常常谨小慎微,亦步亦趋,甚至手忙脚乱。这一阶段是教师新课程实施的起步阶段,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如何帮助教师尽快适应新课改显得十分重要。这一阶段教师不适应的主要表现如下:一是由传授者到引导者,教师角色锐变使农村教师难以适应。新课程实施下,教师要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23、这就使许多教师甚感“心有余而力不足”。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有40%的教师感到不是很适应,有17%的教师感到不适应,其中大部分是45 岁以上的老教师。二是由执行者到建构者,教师即课程农村教师感到力不从心 在新课程的要求下,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并作为相互作用的主体,是课程的创生者。教师要开发适合本地本校的教育资源,根据教学需要调整课程进程与课程结构,要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设计教学活动。这对于习惯了教案,只会照本宣科的教师来说这无疑是“高标准、严要求”,加之教具不足,参考书缺乏,教学指导和新课程培训的缺失,旧有的模式一旦打破,他们就极不适应。三是由经验型到学习型,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困难重重

24、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讲究的是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他们探究的内容具有不确定性,想象起来上下五千年,东西南北中,纵横捭阖,教师由于掌握的知识面狭窄,往往在突发问题面前毫无招架之功,说不清,道不明,讲不透,就越发难以适应教学。在调查中,许多教师不无感慨的说,由于自己平时没有加强学习,对于学生提出的许多新事物都不能加以解释,在接受能力强的孩子面前不懂装懂很快又会穿梆,并且不利于孩子们的发展,所以根本就不敢让学生去自主探究,以免给自己添麻烦。四是由重结果到重过程,评价方式转变农村教师把握不定 新课程改变了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拨的功能,强调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成长和改进教学实践,

25、即这种评价由注重结果逐步向注重过程转变,评价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评价方式的变革进一步让教师不适应性递增。导致教师不适应新课改的主要因素有:1教师知识结构导致其不适应新课改 新课程强调体现综合性、选择性与均衡性,因此与之相适应的新课程教学一方面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又需要广博的综合知识。特别是综合课程开设后,各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日趋紧密,这也反映了知识的整体化趋势,为了适应这一特点,应使教师的知识结构综合化、整体化和均衡化。在被调查的学校中,多数教师知识结构过于老化、单一,知识面狭窄,对适应新课程教学工作有一定的阻碍作用。2教师的工作态度导致其不适应新课改 学校领导和教师普遍认为,工作态度

26、对教师实施新课程的影响,在诸因素中是最值得重视的。调查发现,一些具备较扎实知识技能的夕日的优秀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成绩平平。究其原因,多为缺乏对新课改重要性的认知和情感,他们难于适应新课程,不是“夹泰山以超北海“之“不能”,而是“为长者折枝”之“不为”。他们认为自己基本功扎实,几十年来教学成绩突出,学生考分高、升学率高,是领导信任、学生家长看好的教师。如今要进行根本性改革,惟恐打乱方寸,影响自己的“教学成绩”,失去自己已有的“影响力”。因此,在新课程实施的开初阶段,有些“优秀教师”常常为难新课改,成为新课改的“绊脚石”。3.社会压力导致教师不适应新课改 教师职业本身具有特殊性,教育对象的多样化、

27、教育工作的示范性、教育内容的广泛性、教育任务的复杂性,要求教师要有多维的心理。现在很多家长传统教育观念仍根深蒂固,分数依然是他们的“命根”。许多学校虽然尝到了新课程改革的“甜头”,但迫于社会、家庭等诸因素的压力,很多教师仍对“应试”教育丝毫不敢放松,“素质教育走穴”,新课改中“磨洋工”现象仍然十分普遍。再加上人事制度的改革,教师资格社会化,学校内的学生和家长评定教师等制度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师积极实施新课改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过重的精神负担。第 2 个阶段:高原期阶段(24 年)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的教学观念与行为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逐步成为

28、广大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评价方式注重多元性、过程性、发展性等已逐步进入教师的教学视阈,新课改呈现一片大好前景。然而我们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不少学校和教师实施新课改数年,但一直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新课程改革在经历了迅速发展期之后,出现了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现象,课改缺少新的“兴奋点”,正逐步进入了“高原期”。不及时帮助教师突破“高原期”,新课改容易前功尽弃。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和规律分析:1教师新的教育理念、知识、能力、专业品质与其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教育观念、知识、能力、专业品质未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即教师没有真正把新课改理念、知识通过实践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内化为自己的专业品质。这是教

29、师新课改产生“高原现象”的主要原因。新课改是一次对课程功能、目标、内容、方式、评价和管理的根本性变革,需要教师很强的专业技术性支持,不仅要有较合理的知识、技能结构,而且还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和专业品质。新课改开初期,教师课改的外部压力更大,课改因其是全新工作,教师往往也容易被课改的新颖性所吸引,常常主动性、积极性较高。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这种外在的压力和内在的内驱力都明显不如开初期。教师课改中新教育理念、知识、能力、专业品质与原有的教育理念、知识、能力、专业品质之间就容易形成了一对新的矛盾。在矛盾未解决之前,必然会出现一个明显的、或长或短的进步停顿期,甚至还感觉稍微有些退步,即教师课改“高

30、原现象”。2教学设施落后,优质教学资源奇缺是教师新课改产生“高原现象”的第二个原因。借助现代化教学设施,是实施新课改的有效方法。农村小学办学经费不足,教学设施的陈旧落后,教师上活动课没有场所,上艺术课没有设备,上实验课没有器材是极为普遍的现象,至于现代化的计算机硬件设备、信息化网络建设,享受与城市同等的优质教学资源则更是可望不可及。农村小学教师新课改“巧妇 难 为 无 米 之 炊”,“心有 余 而 力 不 足”问题 导致新课程呼唤的新理念、新思想,特别是新的方式方法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难以实现,这就直接 影 响 着 新 课改 深 化 发 展。3评价制度不健全是导致教师新课改产生“高原现象”的又一

31、十分重要的原因。“教育当局热火朝天,学校教师两头受气”是当前中小学校新课改的真实写照。在我们对学校的调查中,教师们普遍反映,评价制度不健全是阻碍他们深入课改的根本性因素。他们说,我们积极实施新课程,常常是吃理不讨好,如按照新课程要求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却被家长们视为是“旁门左道”、“花拳秀腿”。家长不理解还好办,使我们更难接受的是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他们只顾给课改予压力,不给“智力”、不给投入、不给“评价力”。这就使教师课改倦怠明显,进一步深入推进新课改缺乏动力与活力。新课改“高原现象”产生就情理之中了。第 3 个阶段:自觉性阶段(5 年以上)这一阶段,教师实施新课程的心理和行为较为成熟和

32、稳定。教师新的教育理念、知识、能力、专业品质与其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教育观念、知识、能力、专业品质建立了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教师们大多数已把新课改理念、知识通过实践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内化为自己的专业品质。他们基本上都能凭直觉把握新课程教学,对于新课程教学轻车熟路,游刃有余。(二)课题主要内容 1.中小学教师不适应新课程教学的表现及其原因分析;2.中小学教师新课程教学“高原现象”的原因与对策研究;3.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与发展策略研究;4中小学教师新课程教学自觉性阶段的表现。(三)最终成果 1中小学教师新课程教学适应性调查报告;2中小学教师不适应新课程教学的表现及其原因分析论文;3.中小

33、学教师新课程教学“高原现象”的原因与对策研究论文;4.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与发展策略研究论文;5“中小学教师新课改适应性特点和规律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四、主要研究方法和手段 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利用文献法、调查法、研讨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分段实施,配合运用。五、主要特色和成果效益 本课题主要以基础教育领域的小学、初中(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的适应性为研究对象。对于中小学教师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的实施的适应性问题,一般认为主要可归纳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学科教师教学的适应性,主要表现在教师整体教学(Integrated tea

34、ching)的适应性和教师个体教学(Individual teaching)的适应性,其中教师个体教学的适应性又可分为选修课与必修课教学的适应性和新设置课程教学的适应性;另一方面是新课程下班级管理工作的适应性。本课题研究的是教师个体新课程教学的适应性。新课程下教师班级管理工作的适应性不列入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新课程教学所需具备的基本因子,主要是弄清教师必须具备的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和新课程要求教师具备的新的素质指标(Diathesis index)。六、完成本项研究任务的条件分析 1课题组成员的理论基础 参加者是地市教科所专门研究人员及高校副教授、小学高级教师。课题负责人谢泽源,专攻中小

35、学教育理论、德育理论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从事干训、师训工作十余年,在基层教育局从事基础教育行政工作多年,基础教育工作经验丰富,公开发表教育教学论文和经验总结80 余篇,其中省级以上教育理论研究论文50 余篇(全国核心期刊28 篇)。出版论著、教参9 本,其中后进班级的成因与对策(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列为江西省“九五”小学骨干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教材,助你走向成功高中生学习与发展指导(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列为赣州市高中生地方教材;协助主持了一项国家“十五”规划课题“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的研究”(FHB030704),与省教科所研究员合作主持一项江西省“十五”规划课题新课程背景下

36、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已结题。指导中小学教师开展省教育厅中小学教育教学重点课题十余项,其中重点课题8 项,指导南康市建立全国首批“以校为本”校本教学研究制度建设项目基地,指导3 所中小学校学建立了省级教科研实验基地。2课题研究的实践基础 在此之前,我们已就中小学新课改问题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如贫困地区农村小学新课改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教育部基础教育参考杂志2004 年12 期刊载;贫困地区农村小学新课改师质性缺式及其对策发表在江西教育2004 年 12-13 期;新课程实施下教师适应性问题发表在江西教育科研2004 年 11 期;帮助农村小学教师突破新课改“高原期”发表在江西教育2005 年 7

37、-8 期.3完成课题研究的保障条件 具备完成该课题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信息等保障条件。七、本项研究实施的步骤、时间 本课题从2004 年 6 月2007 年 6 月,历时24 个月,共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2004 年 6 月2004 年 12 月):准备阶段,主要开展文献研究和讨论研究。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理论学习,研读相关教育文件,并查阅文献和进行调查研究;接着,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将调查到的实际情况与查阅的文献要点进行疏理和综合分析、归纳及比较。然后,经过集体讨论,制订研究计划和子课题的立项。第二阶段(2005 年 1 月2006 年 8 月):实施阶段,主要开展行动研究与调查研究。根

38、据第一阶段的研究计划,运用统分结合的方式和子课题个人负责制的方法,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教学实验分析以及国内外已经取得的类似研究成果,展开实验研究、行动研究和调查研究,多层次、多视角地探究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教学的要求,摸清影响中小学教师不适应新课程教学的各种因素,以及教师新课程教学出现“高原期”的原因.并且在本校和到附近各中小学,以座谈会、研讨会、访问等方式开展研究,找出有效的能促进新课程全面而顺利地实施的方案和对策。此阶段结束时,完成子课题研究论文,并初步形成阶段性研究报告。第三阶段(2006 年 8 月2007 年 6 月)完善阶段,主要在反思前面的研究经过和成果的基础上,回扣总课题的指导思想,更新和完善各项工作,撰写研究论文,各子课题的研究报告基本定稿。撰写论文的过程中继续开展调查研究,查阅文献以及进行实验分析。第四阶段(2007 年 7 月2007 年 9 月)总结阶段,课题组结题。组织和筹备课题总结汇报会,主持人谢泽源完成论文“中小学教师新课程教学适应特点和规律的研究”。八、学科组评审意见 负责人签名:-年 月 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