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作文中的假大空来自哪里31307.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生作文中的假大空来自哪里31307.pdf(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学生作文中的“假大空”来自哪里?学生作文中似乎普遍存在着“假大空”的现象。初中生写记叙文,不外乎生病写温情,失败写奋起,同学写友谊。高中生写议论文,也似乎大话空话胡话满篇飞,“为圣贤代言”,整篇文章却“不知所云”。高考一结束,社会各界都对语文颇感兴趣,尤其是作文。人们总以为学生写作假大空是语文老师教的。有某专家说:“看你们语文老师怎么教的,学生都不会写作文了!”似乎学生生来会写,经过语文老师的努力,终于不会写了。全国考生齐努力,作文“满纸荒唐言”?学生作文中的“假话”是什么样的?一次批阅作文,读到一个学生的文章,说自己考试没考好,妈妈看到了,让他下楼散散心。妈妈也陪着一起散步。当走到一个拐角处
2、,突然看到墙角面的小草,妈妈说:“你看,见不到阳光的小草还晓得努力,你为什么不能够努力呢?”“我”一听,顿时从失败中走了出来,一脸阳光。这样的作文是非常有代表性的“假文”。我准备大笔一挥,斥为“假话”。可是,犹豫了一下,还是很想当面问问学生这是不是真的。觉得慎重为好,不要轻易下断语。我找来学生,小心翼翼地问“这作文写的是真事吗?你妈妈真是这么说的?”学生很真诚的说:“是真的,我妈妈就是这样说的。”这下该我大跌眼镜了。整篇作文,考试失利是真,妈妈引导是真,学生振作也是真。哪里假了?可是呈现出来的作文让人觉得“假”。他是我的学生,我了解他,我相信他说的是真的。这让我思考:我们觉得作文的“假”,是真
3、的“假”吗?无独有偶,我自己遇到了一个这样说话的家长。一次,我路边停车,不小心蹭到了马路牙子。正巧一对母女从超市出来,从我车前经过。妈妈一指我的车,对小女孩说:“看,不好好练技术,撞到马路牙子了吧?你学习也这样的话”那个场景啊!我真是难忘。从此以后,我不会轻易断定一个学生是在作文里说“假话”了。我们要问一问,你看到的一定是假话吗?学生作文里不乏胡编乱造之文,可是想想编七八百字的假话,不也很难吗?难道这些各种各样的“假”背后没有社会家长的影子吗?那学生的作文,为什么让人觉得假呢?一方面,学生选择素材有限。学生选材多是身边人和事,尤其是自己的父母,估计是进入作文里最多的人物,甚至有学生一写写三年。
4、学生到了初中,进入青春期,叛逆得很。父母大概只有问问吃喝,往往在考试失利后,家长就出场了。此时家长会抓紧时机,循循善诱,巧妙类比。或者像小女孩的母亲一样,借题发挥。另一方面,大部分的家庭日子过得如同流水一样波澜不惊,而学生不善于从日常中发现非常,为了放大父母的美德,就设计了场景加以合成。学生设计场景:下大雨的时候,家长不打伞,浑身淋湿了给自己送伞。甚至设计种种病榻前、临终时的“波澜”。学生知道文似看山不喜平,努力求文采,拔立意,很容易出现假。古代有诗人写道“舍弟江南殁,家兄塞北亡”,只是为了求“对仗工整耳!”二、学生挖掘素材的能力有限。有一篇作文题目是在上学路上,有学生写了街头卖煎饼果子的摊贩
5、,有动作神态,环境描写该有的技巧都上了,仍然平平,空洞无物。我跟学生聊了以下几个问题:1.你看这些小贩的手了吗?尤其是冬天,户外还是很冷的。他思索一番,确实不少人的手是冻裂的,通红通红。2.他们在车水马龙的街头,背后是高楼大厦,进出是白领高管。他们属于这个城市吗?3.一般这种煎饼摊子都是夫妻搭档。那他们的孩子呢?学生看到的未必是假,但缺乏深入观察、纵横联系的思考习惯,流于表面而难以深入,这也与学生的阅历、心智有关。成年人用自己阅历看孩子作文里的“幼稚”,缺乏宽容之心。学生作文是静态呈现出来的,尤其是考场作文。人们只看到结果,只有老师才能看到学生作文从构思到成文,从初稿到修改稿的心路历程。即使他
6、最后一稿仍然是“爱因斯坦的小板凳”,但也有巨大的进步,值得表扬。何妨宽容一点呢?三、学生的表达能力有限,缺乏讲好故事的能力。一个小学生平常爱写日记,其中两篇。一篇是科幻文,写智能机器人的。很有想象力,描写生动;一篇是普通叙事,写了一次爬山过程中,突然找不到爸爸了,他很着急,差点急哭了。最后找到了爸爸,才放下心来。但我看平铺直叙,读起来平淡如水。我问他“你觉得哪篇写得好?”他指了指爬山那篇,说“这篇写得好。”从写作角度看,显然平淡无奇的不能算“好”;之所以学生觉得写得好,是因为他付出了真情。他在读自己作文的时候,带着自己的体验和一片真情;而我们没有他的体验,他的表达能力又不足以让他的文章动人。这样的文章即使在初高中也不在少数。所以表现出来也有可能是空话套话。我们不能简单地以写作技巧判断学生作文的“真假”。有人认为只要作文课一讲“技巧”,讲描写抒情方法,讲论证技巧,就予以否定。大谈特谈“道”,讲形而上的东西就是好的。全然不顾学生的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一味否定、抹杀师生的努力,这种人不知道是哪里的“钦差大臣”,老爷做派。当然,不排除课堂上有老师因为作文难教,于是避重就轻,讲点格式套路,一味套作。但这应当是少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