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3724.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开题报告3724.pdf(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 1 页 共 8 页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报告书 院系:会计学院 学生姓名 汪文婷 班级 A0813 指导教师姓名 戴传刚 论文题目 管理层股权激励下的盈余管理问题研究基于金发科技股权案例的研究 一、题目来源、选题的实际(实践)意义与理论意义 题目来源:自选。理由:在我国,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对于盈余管理问题的研究开始出现并日渐成为会计理论研究的热点之一。根据所学知识及自身兴趣,决定选择本题为毕业论文题目。理论意义:从管理层股权激励的角度去研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对会计理论的发展、会计准则的制定以及会计实务的变革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同时也丰富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基本理论。本文从管理层股
2、权激励的角度出发,研究了已经宣告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管理层的持股比例、管理层薪酬和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这对完善管理层的激励制度,促进各项法规准则的完善都具有相当大的理论意义。实际意义:就现实意义而言,研究管理层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对于揭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行为,完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方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优化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完善我国经理人市场,避免企业高级人才流动,提高上市公司股东财富和投资者回报率,从而促进资本市场的良性发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第 2 页 共 8 页 二、本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现状:管理层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的问题源自于企
3、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对于两者之间的研究主要见端于西方学者的文献。19 世纪,英国率先开始实行以会计盈余为基础的管理层奖励报酬,之后,整个欧洲、美国、日本也相继采用这种办法,由此引发了管理层为获取自身最大报酬而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从公司管理层薪酬激励的角度研究盈余管理的问题始于 Healy(1985)的一篇经典文献,Healy发现在有奖金等激励计划的公司,尤其是在盈余管理与基于盈余的薪酬合约中有关那些报告净收益低于盈余下限和高于盈余上限的上市公司,其经营者都趋于采用降低收益的应计项目,而对于报告净收益处于两者之间的公司,管理层则趋于采用增加收益的应计项目。Perry和 wi11iam(199
4、4)采用 JONE模型对主观应计项目进行检验,发现在管理层收购(MBO)之前,为了降低收购成本,公司可能报告较高的负的非预期应计项目。Warfield等(1995)发现管理层持股比例的增加能够提高盈余信息的含量以及价值的相关性,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可操控性应计利润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Ba1Sam(1998)以日本的上市公司为对象,研究了盈余结构如何影响 CEO的现金薪酬,最后发现会计盈余中的可操控性应计项目与经理的薪酬显著相关,而且这种相关性随着公司境况的不同而不同。股权激励是导致盈余管理的动因,Ilan Guttman和 Ohad Kadan(2003)通过建立模型发现,在这个信号博弈模型中存在
5、一个混同均衡并且产生了一个内生不连续的收益报告。通过不同类型报告的组合,有信息优势的经理操纵对外公布的收益,经理进行盈余操纵的收益减少了操纵的成本。在实证研究方面,Park(2004)针对公司高管出售股权的研究发现,如果管理层计划在后续期间出售公司股票,那么就可能会通过调整可操控性应计利润来达到较高的会计盈余的目的,同时在管理层操纵盈余出售股权之后,市场股价会有一段回落的过程,并且之前较高的操纵性应计项目对交易后的股价表现有增量解释力。Tzioumis(2008)认为当 CEO持有公司股票时,公司的代理成本会减少,并且以 1994一2004年期间美国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了公司在
6、CEO的薪酬中引入股票期权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公司对管理者实施股权激励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对管理者进行激励,减少代理成本。以上研究的方法不尽相同,但是结论基本都是一致的,都表明管理报酬契约都有可能诱使一些公司的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从而增加其奖金报酬、增强其职位保障,获取自身收益最大化。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学者对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并不深入,近年来,随着信息披露水平的提高,我国对高管人员的激励问题也做了大量研究,但是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与管理层薪酬与公司业绩之间是否具有敏感性,关于研究管理层薪酬与管理层的利润操控行为等问题的文献则比较少,系统性的定量研究相对比较缺乏。陈健岐(2000)认为,
7、当企业有选择会计政策的自由时,管理层便会进行盈余管理,时期效用最大化或使企业的市场价值最大化。陈致平(2001)综合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将盈余管理的动机分为终极动因和中介动因,企业盈余管理的终极动因是获取私人利益,即基于会计数据的契约报酬最大化动机。姚捷(2001)认为,盈余管理是公司管理当局对自身利益或企业利益最大化的一种追求。邹小梵、陈雪洁(2002)认为,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者为了追求公司价值最大化。迫于相第 3 页 共 8 页 关利益集团对其达到盈利预期的压力,在公认会计准则的约束下选择最有利的会计政策,控制应计项目,使报告盈余达到预期的水准。陆宇建(2002)通过对盈余管理盈余的
8、分布进行考察,研究了我国 A 股上市公司基于配股的盈余管理行为,发现了我国上市公司为了避免亏损或为了获得配股股权而通过盈余管理将净资产收益率(ROE)维持在略高于 6%-10%的区间上的证据,并通过进一步分析总资产收益率(ROA)的分布,发现其与 ROE的分布存在显著地系统性差异,这表明上市公司为了达到配股及格线很可能操纵了净资产收益率。宋兆刚(2006)利用新的管理层股权激励测度方法,重新检验了我国沪、深上市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二者的相关度非常低,但管理层股权激励水平与企业业绩的正相关关系在统计上是显著的,其在国内首次提出并分析了管理层股权激励的决定因素。王克敏等
9、(2007)选取 2001-2004年期间我国沪深两市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以线下项目模型和扩展的 Jones模型来计量盈余管理,运用 LISTER模型分析了高管报酬与盈余管理行为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高管报酬与盈余管理行为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同时也证明了我国上市公司高管报酬是诱发盈余管理的动机之一。王兵、卢锐和徐正刚(2007)选取 2001-2004年上市公司的数据,采用改进的 DD 模型来衡量盈余管理,分别从管理层持股、高管年度报酬、在职消费以及采用主成分分析获得综合薪酬指标等多个角度,考差了薪酬激励对盈余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管理层持股等指标都与公司盈余质量呈负相关,且薪酬水平越高
10、,盈余质量就越低。孔岐忠、肖淑芳(2007)从博弈论和公司治理的角度出发,通过我国 2006年 1 月-2007年 3 月期间实施管理层股权激励计划公布前的财务报告进行操控的迹象比较明显,而对股权激励计划公布后的财务报告的操纵迹象不是很明显;另外,上市公司管理层还采取时间选择性披露来进行盈余管理,具体表现为“压缩弹簧”、“躲避子弹”两种方式。陈千里(2008)基于代理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了盈余操纵和国有股减持对股权激励合约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过高的股权激励不仅会带来内部人侵占国有资产、大股东损害小股东的利益的后果,而且可能会导致抑制盈余操纵活动的市场监管措施失效。总体看来,我国对上市公司股权激励
11、下盈余管理行为的研究很少,而这一领域的研究对于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的激励制度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在国外的研究文献中,大都是从公司经理层奖金这一角度出发,这是因为奖金的发放都是以公司的业绩为基础的。但是在国内,目前对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薪酬信息的披露还不是很充分,从公司的财务报表中还无法获取其基本薪酬、业绩奖金等全面的结构性信息。第 4 页 共 8 页 三、本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写作大纲 主要内容:2006年 1月 1日中国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正式施行后,股权激励越来越受到重视。从理论上讲,股权激励制度可以约束管理人员的机会主义行为,减少股东对其进行监督的成本,实现委托代理双方之间长期的
12、利益分享、风险共担的目的。但在我国公司治理发展的初期,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上市公司管理层通过盈余管理让公司账面业绩满足股权激励的行权条件的行为时有发生,使得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制度的实施给其业绩带来较大的波动性。本文在此以金发科技公司为例,分析股权激励计划的实施状况、企业存在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及其对企业的影响,以期为投资者正确认识企业股权计划的合理性提供分析手段与方法。写作大纲:一、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概述 (一)、股权激励的含义与分类 (二)、盈余管理的概念与特征 (三)、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的理论基础 二、金发科技股权案例的研究(一)、股权激励计划及实施情况(二)、股权激励计划实施前后业绩对比分析
13、(三)、盈余管理方法剖析 三、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下的盈余管理特征(一)、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下的企业高管是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体,包 括总经理、副总经理、财务总监等等。(二)、盈余管理与会计舞弊不同,通常是使用会计手段和其他手段,在 会计准则或制度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三)、股权激励给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带来激励的同时,也导致了管理 层盈余管理行为的增加。四、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一)、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调节盈余。(二)、利用资产重组调节盈余。五、管理层股权激励诱发盈余管理的原因分析。(一)、管理层股权激励计划的考核标准不合理。(二)、会计准则的不完备性。(三)、不完备的经理人市场机制。六、启示和
14、建议 第 5 页 共 8 页 四、本选题的实施方案及写作进度计划 实施方案:在论文写作初期着力搜集与选题相关的资料,充分利用图书馆的 CNKI和维普数据库,大量搜集相关的文献。在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己的观点,然后根据逻辑关系对这些论点、论据、素材进行整理,构思论文的框架,明确论文的层次,拟定论文提纲。提纲提交给指导老师,经指导老师许可后,再进行初稿的写作。在规定的期限前将初稿交予指导老师批阅,指导老师对论文初稿进行审阅,检查论文格式是否符合要求、观点是否正确、论述是否清楚、语言是否通顺。认真听取指导老师的修改意见。在中心论文写作阶段结合自身的实习情况与实习单位的情况,进一步补
15、充修改论文,积极与指导老师联系,将论文交予老师审阅,听取老师的意见,认真的对论文进行修改,在规定时间内交论文指导小组备审。写作进度计划:2011年 9 月 10 日9 月 30 日:开题阶段 选定论文写作方向,确定论文题目;与指导老师沟通确定最终论文题目,完成开题报告;接受实验中心抽查。2011年 10 月 1 日12 月 20 日:论文初稿写作阶段 主动与指导老师联系,定期上交工作进度,及时和指导老师沟通,提出自己的疑问;围绕开题报告不断填充文章,根据指导老师提出的相关问题和建议,不断改进文章;完成论文初稿。2011年 12 月 21 日2012年 3 月 30 日:论文修改阶段 结合自身实
16、习经历,对文章不断补充修改;与指导老师联系,向老师汇报工作进度和工作质量;针对老师的指导意见,不断修改论文;迎接学校组织的毕业论文工作中期检查。2012年 3 月 30 日2012年 4 月 30 日:定稿 完成全部论文写作,将毕业论文给指导教师。2012年 5 月 1 日5 月 20 日:评审答辩阶段 查找相关资料,准备论文答辩。五、主要参考文献 1耿照源,邬咪娜,高晓丽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统计与决策,2009;10:141143 2卢锐,魏明海管理层权力、薪酬激励与绩效基于中国证券市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3 3罗富碧,冉茂盛,杜家廷.高管人员股权激
17、励与投资决策关系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8,(8).第 6 页 共 8 页 4陈千里.股权激励、盈余操纵与国有股减持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出版),2008(l):149155.5何荣华,谢国珍.股权激励对公司损益和股东权益的影响J.财会月刊,2007,(2).6顾斌,周立烨.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施效果的研究J.会计研究,2007,(2).7王志敏,王志超.高管控制权、报酬与盈余管理基于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7(7):111119.8王兵,卢锐,徐正刚.薪酬激励治理效应研究基于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的视角J.第六届实证会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7(12).9孔岐忠,肖淑芳
18、.股权激励计划公布前的盈余管理研究J.第六届实证会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7(12).10宋兆刚.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的决定因素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06(5):4855.11周建波,孙菊生.经营者股权激励的治理效应研究J.经济研究,2003,(5).12邹小梵,陈雪洁.Earnings management of Chinese Listed Companies:A survey Of Empirical StudiesJ.中国与世界经济,2002(4).13陆建宇.从 ROE与 ROA的分布看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J.经济问题探索,2002(3):6369.14陈致平.企业
19、盈余管理动因分析N.中国财经报,2001(3):10H.15姚捷.论企业盈余管理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1(6).16陈建岐.诌谈盈余管理 l 月.财会月刊,2000(3).17Bergstresser.D.Thomas.Philippon.CEO Incentives and Earnings Management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6,180(3):511529 18Burns,Natasha and SimiKedia.The Impact of Performance-based Compensation on Misreporti
20、ng.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6,79(01):3567 19Bin Ke.Do equitybased incentives induce CEOs to manage earnings to report strings of consecutive earning increasesZWorking Paper,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2004.20Perry,S.and T.Williams.Earnings management Preceding management buyout offers.Jou
21、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es,1994(18):157179.第 7 页 共 8 页 六、指导老师对选题报告的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年 月 日 七、院系审核意见 1.通过;2.完善后通过;3.不通过 院系公章 年 月 日 注:此表由学生填写后,在规定时间交指导老师。管理层收购 管理层收购后,粤美的的总股本没有变,各类股份的比重也没有变,没有涉及控制权稀释、收益摊薄等问题,只是股权在两个法人实体之间的交换,这种转变的好处:这里面的“法人股”非别样的“法人股”可比,它们中的很大部分是由粤美的管理层控制的,这标志着政府淡出粤美的,经营者成为企业真正的主人。管理层
22、在实质上成为粤美的的第一大股东。两次收购之后,尽管从表面上看股权转让的结果只是股权在两法人实体之间的变换,尽管看起来美托投资有限公司是作为一个法人实体成为粤美的的第一大股东的,但美托投资实际上是由粤美的的管理层和工会控制的,所以最终管理层确立了对粤美的的所有权。粤美的管理层通过美托投资间接持有了粤美的 173(782219)的法人股,粤美的的工会则间接持有粤美的 4 88(22 2219)的法人股。这时的法人股已经从简单的为一个经济实体所控制的股份,变为控制在管理层人员的手中。在粤美的的管理层中,法人代表何第 8 页 共 8 页 享健通过美托持有了粤美的 5 5 的股权(252219),持股
23、2690万股,按照2001年 1 月 1 日到 6 月 30 日期间每星期五的收盘价的算术平均值(1302 元)来计,市值达到 3 5亿余元。虽然目前我国的法人股不允许上市流通,但同股同权、同股同利必然是一个发展趋势。降低了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减少了代理成本。管理层收购实现以后,以何享健为代表的粤美的管理层具有了双重角色:从性质上来说变原来的代理人为现在的委托人,但同时他们又在充分了解企业内部的各类信息。虽然其他中小股东对粤美的的一些信息不是十分了解,从这个角度来说信息不对称依然存在,但第一大股东能够获得充分的信息对整个股东集体来说已经比原来进步了。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在很大程度上重合了,代理成本自然也就降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