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证心理教师培训讲义(11修订)2563.pdf

上传人:得****3 文档编号:83920551 上传时间:2023-03-31 格式:PDF 页数:61 大小:3.8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C证心理教师培训讲义(11修订)2563.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C证心理教师培训讲义(11修订)2563.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C证心理教师培训讲义(11修订)2563.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C证心理教师培训讲义(11修订)2563.pdf(6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word 可编辑.专业.专注 .第一章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绪论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 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第一句就明确地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明确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与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任务有:(1)心理素质培养;(2)心理健康维护;(3)社会适应培养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意义(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避免各种突发事件,维护社会安定稳定,学校正常运作,学生家庭幸福的需要。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人们心理状态可以分为三种情况或状态:正常状态

2、(常态)、不平衡状态(偏态)与不健康状态或病态(变态),与这三种心态相应,其不适应行为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具体情况见图 1。图 1 反映出人的三种心理状态以及相应的行为特点。首先是正常状态,简称“常态”。个体在一般的没有较大的困扰的情况下,心理是处在正常状态之中。个体在这种状态下的社会行为称为“常态行为”,个体的常态行为基本与其价值观体系、道德水平及人格特征相一致,因此带有必然性,是具有这种特定的价值观、道德水平与人格特征的人必然会发生的。第二种状态是不平衡状态或危机状态,简称“偏态”。个体一旦发生了“生活事件”,即扰乱正常生活、引起人们消极的情绪的事件如受挫折、欲求不能满足、受到威胁等,则会进

3、入一种不平衡状态。所谓不平衡状态,是指个体心理处于挫折、焦虑、压抑、恐惧、担忧、矛盾、应激等状态。一旦个体处在不平衡状态,在通常情况下,他会通过自我调节来消除,如果单靠自我调节无效,就得借助于他人疏导,使之消除不平衡,恢复正常状态。然而,如果由于各种原因个体无法通过自我调节或他人疏导以回复正常状态时,则会出现三种情况:1、直接导致或累积压抑导致不健康状态。2、线性地发生不适应行为。所谓“线性”地发生,是指这些行为的发生有明确的、直接的原因,其因果序列是清晰的。个体在心理不平衡情况下所作出的反社会行为或异常行为并不带有必然性,而是带有偶发性,它与常态行为不同,可以称之为“偏态行为”。3、接受不良

4、的道德规范,从心理不平衡向品德不良蜕变。第三种状态是不健康状态,它包括轻度与重度两种情况,实际是轻度的变态与严重的变态,其行为特点基本相同的。当个体处于不健康状态时,往往会非线性地发生不适应行为,所谓“非线性”地发生,是指这些行为的发生常常是没有直接的原因,也没有明确的行为动机。这类行为我们称为“变态行为”。.word 可编辑.专业.专注 .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时疏导,使陷于不平衡状态或不健康状态的个体回复到正常状态,就可以大大地减少偏态与变态的不适应行为,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事件与异常事件,维护好学校、社会的正常治安与秩序,保证了家庭的幸福。正常心理状态 (常态)线性、必然 自我调节

5、 他人疏导 生活事件 不平衡状态 接受不良规范 品德不良 (偏态)不健康状态 心理咨询 心理治疗 线性、偶发 非线性 不自觉 反社会行为 异常行为 (犯法、不道德行为)(自杀、出走等).word 可编辑.专业.专注 .图 1 个体不同心理状态及行为模式 (二)注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证学生正常健康发展的需要。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注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个体的发展有三方面意义。1、促进学生学业事业成功 2、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3、保证学生正常健康地生活与发展成人(三)注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需要。四个方面:(1)新的性需要与社会地位的矛盾;(2)性成熟性

6、意识增强与心理上道德上准备不足的矛盾;(3)新的独立性需要与社会地位的矛盾;(4)新的独立性需要与心理成熟水平的矛盾 (四)注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社会变动时期的需要。1、社会变革,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2、家庭方面的影响;3、学校方面的影响。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 (一)按照性质不同可以分为: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咨询与辅导、心理治疗 1、心理素质教育,是指根据个体心理特点与规律,运用心理学方法,设计并实施各种方案,以促使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2、心理咨询与辅导,指根据心理特点与规律,运用心理学方法,帮助心理出现问题的个体摆脱不利的心理状态,或排除各种心理障碍,回复到健康

7、状态。(自由倾谈式;问题发现式)3、心理治疗,是指运用心理学方法,对已经产生较严重心理障碍的人员进行专门的调节,使之回复到正常状态。(补救性,有时要配合药物)要求有专门训练的、有较高技术的人员。心理素质教育 心理咨询与辅导 心理治疗 常态的 异常的 对象上 发展性 补救性 功能上.word 可编辑.专业.专注 .团体的 个别的 方式上(二)按照形式不同可以分为:团体发展性教育、团体补救性教育、个别发展性教育、个别补救性教育 1、团体发展性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以学生班组为单位实施系列的教育方案,以促使学生形成适应社会、适应生活的心理素质。团体发展性教育,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部分,常规性的教育

8、。2、团体补救性教育:根据学生值得注意或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设计教育方案,以学生班组为单位实施教育方案,使学生能获得正确的观念,改变不利的心理健康状态。3、个别发展性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根据各学生的心理素质实际,设计适合该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系统的培养方案,然后对该生个别实施,使该生能健康发展。4、个别补救性教育:根据各个学生值得注意的心理健康方面的存在问题,结合该生的个人特点实际,有针对性地设计适合该学生改善该心理健康问题的专门的培养方案,然后对该生个别实施,使该生能获得正确的观念,改善不利的心理状态。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策略(一)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策略 为了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

9、育的目标,要求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形成多渠道实施。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就是专门的渠道。但是,仅限于专门的渠道是不够的,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各教学中去,任课教师可以根据本学科教学内容与学习活动的特点渗透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渗透到学校各项活动如班主任工作、团队活动中去;这样就能形成众多的非专门渠道,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如下图所示: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渠道 非专门渠道 专门渠道 各科教学 各项活动 心理素质教育 心理咨询与辅导 心理治疗 (班主任工作、团队活动等)(二)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策略 创造健康的教育环境,避免学

10、生经常性地陷入危机状态,维持其心理的平和、积极、顺畅,对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也是十分重要的。从宏观教育环境(教育体制)来看,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微观教育环境来看,教师和家长应采用恰当的教育方式以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亲.word 可编辑.专业.专注 .子关系。(三)发展优先防重于治策略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首先着眼于发展学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注重维护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而不能将工作重点放在心理出了问题的学生的矫正与治疗方面。五、基本人格理论介绍(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论 精神分析论与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爱因斯坦相对论并成为西方哲学的三大支柱。1、弗洛伊德其人。2、弗洛伊德的意识、

11、前意识、潜意识学说,冰山学说。3、本我,自我,超我。本我原始的我,实现快乐原则;自我现实的我,实现现实原则;超我理想的我,实现理想原则。4、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与本我、自我、超我的动力对应关系。领悟一:人性与兽性的矛盾 (1)人性:社会性是其本质特征 利他性是其核心(社会在满足每个人,同时要求每个人服务于社会)文明性是其行为指标(2)兽性:本能性是其本质特征 利己性是其核心 野蛮性是其行为指标(3)人性和兽性的对立统一:灵与肉、精神和物质、理想与现实的统一体;人最为复杂:既理性,又感性;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人一旦兽性大发,比兽还要残忍(4)启示四则 一是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相处,可

12、持续发展,毁灭大自然如同毁灭自己。二是正确认识利己与利他:利他与利己的辩证关系,人类协作的重要性。三是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人无完人、理解、宽宏、大度。四是无论是无节制的宣泄本能冲动,还是过分追求理想人生,都将付出极大的代价,适中是现实取向。5、潜意识的内容 性冲动的动力特征:俄底普斯情结 伊莱克拉情结 童年经验对人格的影响口唇期、肛门期、生殖器期.word 可编辑.专业.专注 .童年挫折经验对日后人格形成的影响 人格的原始动力冲动和压抑、崇拜和反抗,认同的作用 生的本能与死的本能 弗洛伊德把生与死列入的本能范畴,他说:生的本能表现为生存的、发展的和爱欲的一种本能力量,它代表着潜伏在生命自身中的

13、一种进取性,建设性和创造性的活力。死的本能则表现为死亡的、停滞的和仇恨的一种本能力量,它代表着生命自身中潜伏的一种颓废的、破坏性的和毁灭性的欲望。领悟二、生与死的矛盾 莎士比亚说:生与死,这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1)生与死的含义 生的含义:生存、活着、生命的延续 生对于人的含义:a.决不止于单纯的生物学意义上的存在,衣食住行仅仅是人维持生命的必要手段,人如果将生的意义只限于这种生存,无异于动物。即所谓,吃饭是为了活着,而活着绝非为了吃饭。b.对于具有社会性的人而言,生意味着精神、人格、知识、名利的获得和发展,人生存的最高意义是社会生存。死的含义:死亡、生命的丧失,心脏停止跳动,呼吸中断,脑死亡

14、。死对于人的含义:a.尽管死之必然,态度却不同,没有人不考虑生死问题。b.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些人死了,他还活着。(2)生死矛盾的对立统一 有生必有死,既然生和死无法选择,那麽对如何生存得更好的就必须作出选择。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实际上是要人在生命尚存的这一阶段努力去追求人生的真谛。(3)生死矛盾中的行为倾向 a.好生恶死,贪生怕死 b.活得更好 c.延缓死亡 d.杀身成仁(4)三点启示:a.死之必然要求在有生之年活得更好、更有质量,无谓死之不值。b.生的价值在于自我创造。c.心理是衡量生存质量的标尺,快乐与悲伤、幸福与不幸等等大都是心理层面的体验。本能的宣泄渠道:弗洛伊德把本能的驱

15、力称之为力比多(原始驱力),它在人体中相当于一个能量系统,不停地聚集会使能量饱和,必须寻找发泄的渠道,大致有以下几种形式:.word 可编辑.专业.专注 .创造性发泄:升华创造、工作、人类文化史的最初原动力。领悟三、爱与恨的矛盾(1)爱与恨的含义:爱:迷恋的情绪状态,宗教意义:永恒的忍耐、恩赐。行为表现为趋近倾向。西方爱的含义:性、爱欲、友爱、利他之爱。弗洛姆认为:爱就是给予情感和行为的给予;爱之给予是有条件的被爱的一方要接受给予;爱中的给予是主动的、发自内心的;爱使对方也产生爱,也在给予;积极的爱和被动的爱;积极的爱就是关切、责任、尊重和了解。被动的爱是要求被关切、负责任、被尊重和被了解;爱

16、是一种互换,是奉献和索取的统一。恨:疏远、排拒的情绪状态。行为表现为:逃避、谩骂、攻击、报复、仇杀。洛伦茨的理论证明:把攻击现象作为恨一个基本概念,可以概括动物和人类本性中具有破坏倾向的一切行为。(2)爱与恨是推动人去活动的根本动力。人的一生,说到底就是对爱的对象的追求和对恨的对象的排斥。现代社会爱和恨的天平在倾斜,活动的主角是恨,已不是爱了。(3)爱与恨的对立统一 a爱恨交加,爱之深、恨之切。琼瑶小说中的自虐倾向:爱情象一只味道鲜美的兔子,渴望被老虎吃掉而且必须被老虎吃掉。有时候这只老虎叫作“义”,爱情兔子的幸福就体现被老虎吃掉上,它趴在虎爪旁边眼泪涟涟等待着被吃掉。最悲惨的命运似乎是没有被

17、吃掉,或者根本没有老虎吃。b恨的宣泄和升华(4)三点启示:a.爱得多一些、真一些、主动一些。b.恨得少一些、合理一些、平和一些。c.活的无私一些、大度一些、潇洒一些。弗洛伊德学说对教育者的启示:1、童年经验将对人格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因此重视童年经验是分析其人格形成的起因是极重要的线索。2、弗洛伊德创造的自由联想式谈话法是心理咨询的经典方法之一。3、人的本能驱力极为强大,不要试图堵塞,也堵不住,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就是引导它在正常的渠道上宣泄。例如升华,适当的压抑,而要防止它在不正常的渠道发泄,例如,犯罪、打架斗殴。4、仅生活在本能阶段的人是一个对社会无益、甚至有害的人,而人的价值是社会给与的,所以

18、要将自己的境界逐步提升到理想自我的水平,至少是现实水平。(二)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已经成为现代十分流行的哲学思潮,并.word 可编辑.专业.专注 .对许多学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1、马斯洛其人。2、需要层次理论介绍。领悟四、聪明与愚笨的矛盾(1)聪明与愚笨的含义 人是万物之灵:最高级的进化物;人是万物之笨:掠夺性的索取、无休止的争斗、倒行逆施的行径。(2)从万物之灵到万物之笨 鼠目寸光;利欲之扰,利于欲的关系;情欲之困;自以为是,小聪明、大愚笨。(3)真正聪明的行为 登高远望才能具有远见卓识;先公后私是做人的一大策略;以理驭情才能摆脱困扰;再思可矣是优化的思

19、维方式。(4)三点启示 a.吃亏与占便宜的辩证关系 b.聪明和愚笨的辩证关系 c.聪明并不是唯一的立身之本 需要层次理论对我们的启示:1、不要小视的层次需要。2、人不仅要活着,同时也要活的有社会价值,因此不能将低层次需要视为高层次需要。3、马斯洛需要层次的满足可以逾越,但是要付出代价。4、需要层次的满足是发展的、动态的、人在不同阶段所要满足的需要层次不同(需要发展曲线)。5、人的需要是人行为的重要动力,从需要看人生。(三)行为主义理论 1、华生和斯金纳其人。2、行为主义理论及研究方法;操作性条件反射。3、行为治疗、行为矫正的实用价值。领悟五、意与行的矛盾(1)意志含义 人生观的意象、心愿、人行

20、为的动力。意与向的关系。(2)意与行的矛盾 自由与不自由:理想和现实的矛盾。目的和行为的关系。(3)意行矛盾律:意在行先;意行相悖;意行不一。(4)意行矛盾原因分析 社会制约有贼心没贼胆.word 可编辑.专业.专注 .自私的天性不劳而获、少劳多获 自身的惰性安于现状、只说不做、拖拉敷衍、意识到而做不到。(5)几点启示:a.意行统一是成功的保证 b.敢想才能敢做 c.克服惰性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耐力。领悟六 苦与乐的矛盾:(1)苦与乐含义 苦即痛苦,是人的情绪体验,而不是客观存在物。认为、感到苦则苦。乐同样是是人的情绪体验,而不是客观存在物。认为、感到乐则乐。苦与乐都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弗洛伊

21、德认为:里比多的作用就是以追求快乐为其天职的。人的本性遵循快乐原则。因此,人天性是趋乐避苦的。现实中的人也需要快乐,但有些快乐是反道德的。人由两个世界组成:生理世界追求快乐,心理世界遵从现实,于是形成矛盾。(2)苦乐律探微 苦乐并存律:你愿意做一个快乐的猪,还是愿意做一个痛苦的哲学家?西方哲学的谬误:就是将苦与乐对立。(基督教)趋乐避苦律:本能行为 苦尽甘来律:以痛苦作为铺垫,迎接快乐的来临。乐极生悲律。苦中求乐律。(3)几点启示 a.认识快乐的美妙 b.不要自寻烦恼 c.积累愉快的经验 d.牢牢抓住今天 e.船到桥头自然直 f.给人以快乐,自己也快乐。g.正确理解机会和能力 领悟七 成与败的

22、矛盾 (1)成与败的含义 成即达到目的,败即未实现目标。成与败的认识误区:只认为伟人是成功的人。实际上,成功是一种心理感受,是对结果满意度的一种衡量尺度,因此它有多种评价等级。(2)成败概率分析 成功是所有因素的积累结果,失败只要一个因素未达成就产生了,所以失败的概率远.word 可编辑.专业.专注 .远大于成功。(3)成功心理品质 自心;勇气;热情;信仰。(4)几点启示 a.成功的行为基础是良好的人格因素。b.害怕失败意味着不敢直面人生。c.失败在所难免,不必常挂心头,关键是屡败屡战,还是一败涂地。d.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同一地方屡次跌倒。行为主义理论对我们的启示:1、为矫

23、正与心理康复,追本求源。2、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3、模仿学习在中小学生中的作用。第二章 中小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与使用 一、概述 什么是学生心理档案?1、个人资料;2、学业成绩;3、智力水平;4、个性特征;5、心理健康状况;6、职业能力倾向等。二、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1)客观性;(2)科学性。2、发展性原则:(1)发展性;(2)预测性。3、保密性原则:(1)职业道德;(2)保护学生的名誉和隐私权;(3)心理档案不同于一般的人事档案。4、教育性原则:(1)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2)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5、经济性原则:(1)最节省(

24、时间、资金);(2)效率。三、学生心理档案的内容 1、常规档案内容(1)基本情况:个人简况,家庭生活情况,学校生活情况,重大生活事件;(2)智力状况;(3)个性特征;(4)心理健康状况;(5)学习因素;(6)职业能力倾向、兴趣、特长;(7)其他。2、个别辅导(个案)档案内容(1)个案简介:姓名(编号),性别,出生日期(年月日),籍贯,是否独生,就读学校(校、年级、班),住址(详细地址),联系电话;(2)个案缘起:问题行为概述,背景资料;(3)个人状况:生理状况,发展状况,心理特质(测验资料),(4)家庭生.word 可编辑.专业.专注 .活,父母文化水平,父母职业,家庭组织结构图说明分析,家庭

25、经济状况,居家环境,亲子关系(含父母管教方式、态度),(5)学校生活:学业表现,学习态度(含学习习惯、方式),同学关系。(6)分析与诊断,辅导计划与策略,辅导经过,辅导结果、检讨与建议,追踪辅导。时间 辅导方式 辅 导 过 程 纪 要 备 注 备注:辅导方式指:电话辅导、家庭访问、晤谈等;辅导经过纪要包括:谈话内容、学生或家长反应、检讨与建议等。四、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途径与方法 1、收集资料(1)测验法;(2)观察法;(3)访谈法;(4)问卷法。2、分析资料(1)定量分析;(2)定性分析。3、整理资料,形成档案 五、学生心理档案的分析与应用 1、学生心理档案的分析:(1)家庭状况分析;(2)个

26、人发育、发展史分析;(3)个人现状分析 2、学生心理档案的应用(1)补救性心理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2)发展性心理教育:心理素质教育;(3)教育教学研究与评价工作。六、常用量表介绍 1、学生智力测评介绍:(1)韦克斯勒儿童智力测验,(2)瑞文标准推理测验,(3)团体智力测验。2、学生性格测评:(1)艾森克人格调查问卷,(2)社会适应能力测验。3、心理健康测验:(1)SCL90 问卷,(2)异常行为测验。4、学生兴趣倾向测评:职业性向测验。5、学生记忆测评:儿童记忆量表。6、其它心理素质及影响心理发育因素的测评。第三章 青少年心理特点与教育 一、青少年人格的发展(一)什么是人格

27、人格是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行为或内在的行为倾向性。人格不但可以表现一个人的过去和现在的特性,而且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他今后可能的行为。人.word 可编辑.专业.专注 .格是个体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综合。具有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和社会性四种基本特征。(二)青少年人格发展的主要特点 1、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本身及其与客观世界关系的一种意识。青少年期是自我意识发生突变的时期,是自我意识的第二个飞跃期。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有以下特点:()对自我的发现和对自我形象的关注()自我体验强烈()自我评价能力明显提高,但仍具有片面性和不稳定性()独立意向强烈,但又容易产

28、生盲目反抗 2、青少年情感的发展(1)情绪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及内心体验。可以直接影响人的行为倾向。两者区别:情绪是人与动物共有的,是与初级需要相联系的,常随情景改变;情感与高级需要相联系,具有稳定性。(道德感、美感、理智感)(2)青少年的情绪特点:情感丰富强烈;情感两极化明显,摇摆易变;情感的社会化水平迅速提高。3、青少年的社会交往()青少年与成人的关系:闭锁 青少年对成人的态度相对比较闭锁,他们与成人相互关系中的独立性和平等性问题是青少年教育中最复杂、最尖锐的问题之一。()青少年与同伴的关系:开放 青少年与同龄人之间的关系原则上是平等的,青少年有强烈而普遍获得朋友的需要。但他们由于认

29、识水平不高,往往片面理解友谊,容易出现一些包庇朋友错误的现象。4、青少年的行为与行为控制 青少年在社会认知与行为方面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求新、求异、偏激,其行为控制方面的主要特点有:()冲动,行为易越轨()行为的坚持性不强()承受能力较低()受暗示性强 人格发展的主要特点归纳为以下四点:第一、自我意识体验强烈,要求独立;第二、情绪的不稳定性和两极性,情绪行为两极波动明显;第三、心理的闭锁性与开放性:对成人闭锁,对同伴开放;第四、对社会具有反叛性,反叛传统,喜欢标新立异。因此,青少年期是最容易出现心理和行为异常问题的时期。二、认知与智能的发展.word 可编辑.专业.专注 .儿童青少年期是智能快速发

30、展的时期,青少年时期,注意力基本成熟,观察力高度发展、具有概括性,记忆力进入最佳发展期,想象力丰富多彩,尤其是逐步形成完善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活跃。(一)智力五因素 注意力心理的大门 观察力心理的侦探 记忆力智能的平台 思维力智力的核心 想象力思维的重组 注意力发展的趋势:有意注意在小学发展迅速,初中已开始占主导地位;无意注意在初二时达到高峰。(二)记忆力的发展 记忆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头脑 中的反映。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是人脑对输入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青少年的记忆特点:处于人生记忆的最佳时期;有意识记开始占主导地位;意义识记日益占优势;记忆训练能获得

31、最佳效果。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1、及时复习,克服遗忘规律 艾宾浩斯发现的遗忘规律: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且边学习边遗忘。2、学习方式多样化,利用多种感官识记。(眼、耳、嘴、手、体)3、合理安排课程和进度(交替学习).word 可编辑.专业.专注 .4、保证充足的休息(睡眠和课间、前、后摄抑制)。5、让学生有良好的情绪状态(紧张、焦虑、舌尖现象)。(三)思维的发展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或规律的一种间接的概括的反映。1、思维的特点 思维的间接性:思维借助于已有的知识经验认知未知事物的过程。(天气预报、行为推测)思维的概括性:思维对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或规律性的认知。(定义、规律)青少年

32、思维特点 初中开始以抽象逻辑思维替代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思维片面性和表面性非常明显;(偏激、明星)初二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期;高中抽象逻辑思维趋于成熟,理解能力、批判性、辨证性接近成人水平。(四)新课程实施的理论之一多元智能理论 由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提出;他认为智能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潜在能力;由多种能力组成,共分为八种:1、语言表达能力 2、数学能力 3、视觉和空间能力 4、音乐能力 5、人际交往能力 6、体态能力 7、自我认识能力 8、自然能力(直觉能力)加德纳指出:人的区别在于这八项的强弱不同,并用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开发出学生的多项智能。.word 可编辑.专

33、业.专注 .(五)新课程实施的理论之二大脑的开发 1、左右脑的分工 1981 年美国科学家斯佩里提出“左右脑分工理论”左脑:右脑:逻辑 图形 语言 胼 音乐 文字 胝 空间 分析 体 想象 2、由“半脑人”改成“全脑人”教育 应试教育使青少年左脑得到发展,但错过了右脑的发展,成为“半脑人”。开发右脑,提高创新能力,也是新课程实施的一个目标。(电脑不能取代)“全脑人”使左、右脑协调发展,大脑的整体能力和效率能提高 5-10 倍。(1+15)三、性心理的发展 性心理即性意识,是指个体对性及与性有关的现象的理解、体验和态度。在此主要讨论性成熟对青少年的影响及青少年性心理的发展。青少年性心理的发展,一

34、方面受到性生理发育的制约,另一方面也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发展青少年正常的性心理,对于完善其人格,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青少年的性心理特征 1、性成熟对青少年的影响 (1)性兴趣的产生;(2)性冲动与自慰行为的出现;(3)男女生亲密交往与婚前性行为。2、青春期困扰(1)对性征的变化:悦纳或疑惧。青少年性征的变化会对他们的心理产生极大的影响。一些青少年会对自身的性征变化表示高兴或兴奋,虽然同时也会带有一定程度的局促不安和羞怯反应;而当家庭、社会的性教育不足时,他们就会对这些变化产生疑虑和恐惧,将之视为见不得人的事,害怕被人知觉。(2)早熟与晚熟。由于青少年发育的差异性相当大,这种差异也会对青少

35、年的社会和.word 可编辑.专业.专注 .人格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一般而言,早熟的男少年比晚熟的更容易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和获得良好的心理适应;而女少年早熟则会遭遇较多的困难。(3)如何与异性交往。随着青春期性意识的觉醒,男女青少年都或多或少地产生了与异性交往的兴趣。但在两性关系的处理上,他们往往难以把握分寸。(4)性冲动困扰。由于性生理的成熟和性需要的形成,青少年会不时体验到性的冲动。因此,青少年会受到性冲动的困扰,尤其是青少年时期激发阈低,一些较弱的性刺激,也会引起其较强的冲动,以致使他们躁动不安。3、青少年性心理的发展(1)异性意识的发展。异性意识主要包括个体对异性的看法、对处理男女两性

36、各种关系的态度、对异性吸引力的感受、恋爱观等一系列内容,它的产生和发展要经历一个极复杂和漫长的过程。(2)性别角色的发展。性别角色指的是个体根据社会文化对男女不同性别的不同期望而形成的动机、态度、价值观与行为。性别角色社会化贯穿于青少年整个身心发展过程。在这方面,青少年要面对的问题主要是,首先,对自身性别的接受;其次,对自身外部性别特征的认识和评价;再次,对两性性别特征(尤其是行为和性格)的认识和评价。(二)对待青少年性需要的基本策略(1)教育青少年形成正确的性道德及合乎社会规范的两性交往方式。(2)组织青少年进行各种有益的活动,使其精力能得到充分的发泄。(3)净化环境,消除青少年性冲动的诱因

37、。四、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因素(一)遗传与生理成熟(二)家庭。家长自身的特点;亲子关系(父母对子女的期望,教养模式,亲子冲突与沟通);家庭结构(单亲家庭);兄弟姐妹;家庭生活环境等因素都会影响青少年的发展。(三)学校。教师的个性,教师的管理方式,教师的期望,教师的能力,教学与课程设置,学校环境等。(四)同伴(五)社会。传媒(图书,电视、电影等),社会文化,现代科技(互联网,游戏机)都对青少年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第四章 学生问题行为的识别与分析 一、认识问题行为(一)为什么关注“问题行为?”“极端是理解常态的钥匙,而不是相反”。(K.Japers)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的有效途径。.word 可编辑.

38、专业.专注 .(二)问题与学生 要有“成长”的概念,没有成长的概念,所有的教育工作都缺乏真实的意义。心理工作者所面对的并不是狭义的问题,而是无限丰富的人性。面临的任务也不单单是治疗问题行为本身,而是引导和帮助当事人实现心灵成长的任务。引导学生心灵成长意味着要帮助他们树立恒定的成长方向和成长目标,使他们感到他们生活是有目的有意义的,从而不断激发他们的信心,最终使问题消失在心灵成长的过程中。要有分析的概念。分析的角度不同,结论就不同。(三)什么是问题学生?是指那些在行为和心理上有一定偏差的未成年人。主要表现为日常行为习惯偏离常轨、不服从教育管理、逆反心理重、自控能力差、道德缺陷明显,处于一种边缘化

39、生活、灰色生存状态,随时会在某一诱因的促使下违法犯罪。如个性异常、性格暴躁、厌学逃学、盗窃等。(四)问题的需求观:问题在于“需求”问题学生是需求缺失学生、情绪压抑学生、心灵创伤学生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处理需求的过程,与一些本质情感相联的需求的满足与否,就会产生成长喜悦或成长创伤,这些哪怕最微小的生命经验,都可能对一个孩子的成长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即使他长大成年,遭遇到一些挫折一些无法突破的束缚,可能都是这些微小而重要的生命经验的再现。问题行为是一个人的需求与环境相作用后所形成的一种适应方式。(五)问题学生是被“制造”出来的。(六)好学生也可能是问题学生。(七)隐性问题学生 二

40、、学生问题行为的表现与分类 学生的问题行为分为品德问题行为、心理问题行为、学习性问题行为。这不是严格的分类,只是便于理解的分类。因为有时,品德问题和心理问题是很难区分清楚的;表现出来的学习问题可能其实是心理问题。在实际中,我们可能会发现,实际情况比我们在这里列出的分类复杂得多,而且大多纠缠混合在一起。(一)品德性问题行为(品行障碍)品德性问题行为主要指由品德问题引起的不良行为,主要表现有:1、逃学:与心理有关。2、离家 3、偷窃 4、施暴 5、恐吓、勒索 6、抽烟、吸毒 7、参加不良组织 这些品德性问题行为是密切相关、环环相扣的。未成年人吸毒,已经越来越成为一个.word 可编辑.专业.专注

41、.令人头疼的社会问题。成瘾者特别是成瘾前的经历,大多都有品行障碍,如逃学、偷窃、斗殴和少年犯罪等。他们的成绩差,情绪不稳,与社会格格不入,常无法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这些虽然表现为品德问题,但是对自控能力薄弱、情绪不稳定的未成年人而言,却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前奏曲。青少年犯罪,常常就是从品行障碍开始的。当一个人开始逃学的时候,往往是一个信号。(二)心理性问题行为 心理性问题行为主要指由心理原因导致的情绪或行为的异常,主要表现有:1、一般适应性问题:都是心理资源,如果缺乏,就容易出问题。学生的心理多是敏感而脆弱。在适应学校和家庭环境、或在适应自身身心变化的过程中出现的暂时性的情绪和行为的紊乱或失调。这

42、些反应是暂时的,减少或消除后,其心理问题多会随之消失或改善。是暂时的顺应不良,而不是心理不健康。其主要表现包括:(1)自我概念欠佳比较美国的中学生 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导致情绪的低落、消沉、自卑,以及行为的退缩、自暴自弃等。(2)人际关系不良 学生不能很好地与他人交往,出现人际关系的紧张或敏感,导致情绪的孤独、压抑和无助,并出现行为的离群、孤僻等。一个人际关系良好的人,很容易从人际关系中得到积极的心理支持人际关系也是资源。(3)性偏差行为 学生不能很好地面对自身的性生理的发展与成熟,导致性心理和行为的偏差,如性别角色紊乱、性意识困惑、遗精恐怖和初潮焦虑、过

43、度手淫,以及其他不良的性行为等。比如手淫。这种习惯并不能对青少年的身体产生直接影响。手淫是满足性欲的最安全的性行为,适当的手淫,不仅无害,反而有益身心健康。手淫对青少年的影响在于它会造成青少年的心理挫伤,感到懊悔、惶恐、羞耻和罪恶感,承受相当的心理压力。(4)性格和行为习惯不良 学生在个性发展中出现的性格缺陷,例如偏执、攻击、依赖、孤僻、胆怯、嫉妒、多疑等;以及学生的某些不良行为习惯,如刻板行为,吸吮手指,习惯性抽动,遗尿等。对小学生而言,刻板行为,吸吮手指,习惯性抽动,遗尿发现率较高,是儿童期一种发病率较高的行为障碍。攻击性行为。很多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都表现出一定的攻击性行为,但轻重程度不已。

44、2、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指学生在遭受强烈的精神刺激或承受较长时间的压力、挫折或矛盾冲突下,出现的明显的情绪和行为的异常。主要表现有:(1)神经官能症 包括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抑郁症、癔病等。(2)变态人格(人格障碍)严格意义上,人格障碍是变态心理范围中一种戒乎精神疾病与正常人之间的行为特.word 可编辑.专业.专注 .征,因而既不是“精神病”,又不能算是“正常人”。1980 年美国 精神障碍的诊断与统计手册 中将人格障碍分为三大类:a 以行为怪癖、奇异为特点:偏执型、分裂型人格障碍。b 以情感强烈、不稳定为特点:癔病型、自恋型、反社会型、攻击性人格障碍。c 以紧张、退缩为特点:回避型、依

45、赖型人格障碍。形成原因:生物遗传因素、病理生理因素、后天生活环境和社会因素。分类:偏执型、分裂型、戏剧型、反社会型、回避型、自恋型、被动攻击型等。(3)心身疾病 指那些心理因素在疾病起因中起重要作用的疾病,如偏头痛、支气管哮喘、心脏神经症、胃肠神经症、神经性皮炎等。3、其他 属于重度心理障碍或严重的行为问题,主要有:(1)精神病 (2)自闭症(3)自杀 自杀的定义和心理特点。自杀的概况。自杀的种类。自杀还有模仿的(传染性)。自杀基因的发现。自杀的征兆。关于自杀的研究。(三)学习问题与障碍 指与学习有关的心理问题和障碍,主要有:1、一般性学业不良 2、注意缺陷障碍 3、学习不能 4、智力障碍 三

46、、学生心理健康的判定 (一)心理健康的标准 所谓心理健康,不仅指个体没有心理上的疾病或变态,而且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均能保持最高、最佳的状态。具体而言,一个人心理健康的人,应达到以下八个标准 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3、正视现实,接受现实.4、热爱生活,乐于学习和工作 5、能协调与控制情绪,保持心境良好 6、人格完整和谐.word 可编辑.专业.专注 .7、智力正常 8、心理年龄符合年龄特征 瑞士杰出的心理学家 HB丹妮什认为心理疾病是爱的失调。因为不爱就意味着不接纳,就意味着拒绝。加利福尼亚富林顿学院的 JOLugo博士曾列举了健康心理的六个特点,其中每一个特点都

47、体现着爱的原则。健康的爱包涵着创造最为广泛和深刻的沟通,包涵着创造和获得的协调,包涵着强烈的对他人及外部世界的关注。而病态的爱却包涵着强烈的自我关注,包涵着更多的依赖和接受。爱是一种积极的富有创造性的崇高的人类精神和行为,它是人类精神进化的结果,是心灵健康的最根本的体现。如果一个人的心灵始终有爱的滋养,他就不大有可能患心理疾病(精神障碍),他也不会被疾病击垮。(二)心理异常的判别依据 一个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是否异常,主要根据以下几个标准来判别:1、以经验作为标准 所谓经验的标准有两种意义:其一是指当事人自己的主观经验,他们感到忧郁,不愉快,或自己不能自我控制某些行为,从而寻找帮助。这种判别标准

48、在许多心理障碍者身上常有应用,但也有某些患者则由于坚决否认自己是“不正常”而正好作为其行为异常的标准。其二是指医生或咨询员根据自身的活动经验来判别正常和异常。这种标准应用普遍,但常因人而异,主观性较大。2、社会常模和社会适应的标准 这标准以社会常模为体(组织),以社会适应为用(行为准则),也就是说在社会常模的基础上来衡量行为顺应是否完善。人总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生活,在一般情况下,人的行为总是与环境协调一致的。人依照社会生活的要求来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因此他的行为是符合社会的准则,根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这里正常或异常首先是与社会常态的比较而言的,因此,也可以说这一标准是根据人行为的社会意

49、义及个人完善的顺应为出发点。当然,人的社会适应行为和能力是受时间、地点、习俗和文化等条件影响的,因此这一标准也并非一成不变,以此来进行判别也会有差异性。3、病因与症状存在与否的标准 有些异常心理现象或致病因素在常态人身上是一定不存在的,若在某些人身上发现这些致病因素或疾病的症状,则被判别为异常,例如麻痹性痴呆、药物中毒性心理障碍等,不是人人都有的,那么确定有无梅毒螺旋体或某些药物的存在就可以作为判别异常的依据。此时,物理化学检查、心理生理测验等有重要的意义。这一标准比较客观,但应用的范围比较狭窄,因为不少心理障碍并没有明显可查的生物学病因,而且,心理异常现象常常是多种因素导致的心身机能的障碍。

50、4、统计学标准 这一标准来源于对正常心理特征的心理测量,它是以全体人群中具有这种特征的人数的分配为依据的。在取大样本统计中,一般心理特征的人数频率多为常态分布,居中间的大多数人为正常,居两端者为异常。因此,确定一个人的行为为正常或异常就是以其心理特征是否偏离平均值为依据。这就是说,许多异常心理现象在常人身上也有多少表现,但不象病人身上那样增强。这里,异常是相对而言的,其程度要根据其与全体的平均差异来确.word 可编辑.专业.专注 .定。这种判别标准也是较为客观的,并可以在不少情况下采用。当然,有些行为的分布不一定是常态曲线,所以此标准也有一定的限制。总之,在心理异常的判别上,实难找出一个十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