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讨论式教学法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共33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8388849 上传时间:2022-03-17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17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问题讨论式教学法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共33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问题讨论式教学法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共33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问题讨论式教学法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共33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问题讨论式教学法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共33页).doc(3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台州市2008年度规划课题优秀结题材料历史与社会“问题讨论式”教学法有效性实施的研究课题负责人: 李 丽 芬 承担单位: 仙 居 县 安 洲 中 学 立项时间:2008年1月 完成时间:2008年11月 立项单位:台 州 市 教 科 规 划 办历史与社会“问题讨论式”教学法有效性实施的研究仙居县安洲中学课题组*摘 要:民族的希望在创新,创新的希望在青少年,而青少年创新思维的培养又源于问题。但目前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问题意识”严重缺失,而利于学生问题意识养成的“问题讨论式”教学法在实施中教师又面临着许多困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课题组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历史与社会“问题讨论式”

2、教学法有效性实施的课题研究。发现:这种教学法虽然在课堂教学时间、教学进度的调控上和情景启发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是却能促进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问题意识的培养、提问答疑能力的提高、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更可贵的是激发学生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因此,我们教师应积极采用“问题讨论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关键词: 历史与社会 问题讨论式 有效性 一、课题的提出 (一)“问题讨论式”教学法的重要性和在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古今中外,许多人都认识到“问题”教学的重要性。哲学家波普尔曾说过“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实践,去观察。”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始于问题。” 我国课改初期一些教师上示

3、范课,他们在开展课堂主要活动时都有“问题讨论式”教学的运用。这种教学法不但能让我们教师更好地贯彻新课改理念,更好的实施新课程改革,而且也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达到“我要学习”的目的,利于学生个性发展与提高,也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但纵观目前教师上课,课堂上仍然用接受式学习方式呈现之,即使是探究,也只是验证性探究,灌输式探究。为什么具有亮点的教学法却使许多教师望而止步呢?究其原因是:“问题讨论式”教学法实施时,教师面临许多困惑难以解决。如何调控学生讨论时的课堂纪律;如何把握问题讨论的方向性,引导学生讨论的问题不游离课标要求;如何让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如何

4、把握教学进度、课堂时间;如何激发学困生问题意识,避免他们在讨论中处于从属或被忽略的地位;更重要的是教师们面临中考的压力。如果把中考等考试比作是“旗帜”,把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比作是“跑步”,那么我们教师是让学生向“旗帜”看齐呢,还是轻装上阵“跑步”呢?如何“举着旗帜跑步”,大部分教师茫然了,新课改老教法。(二)目前教学中的师生现状 美国哈佛大学的师生中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但考察目前我们教学,我们会发现:许多学生缺乏问问题的兴趣,问题意识缺失。具体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从来不想提问题,存在思维惰性,学习

5、处于盲目状态,一味接受,从不发问;一类是不愿或不敢提出问题,这类学生心中虽有困惑、焦虑,但迫于某种压力未能表现出来,问题意识呈潜在状态,假如上课教师点名,他们也是能提出几个问题的;一类是不会或不善于提出问题,尽管思维活跃,但 *课题负责人:李丽芬 课题组成员:张润芝、徐秀英、林卫近、许炜方、杨小可报告执笔者:李丽芬 因存在知识、经验、语言等的障碍,或限于思维发展的水平,提问浮于表面,缺乏深度。(见附件1)学生问题意识的缺失源于我们的教学。我们教学重在教育学生“如何解决问题”,而忽视教育学生“如何提出问题”。 对学生感兴趣的、出自思维发展自身 要求的问题视而不见或置之不理或干脆在课堂上制止,过多

6、重视知识教学,久而久之,造成了学生一是不敢提问题,二是不知从何提问题,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状态,问题意识日渐淡化。(见附件2)(三)课题提出研究的依据和目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反映论和矛盾论是“问题讨论式”教学法的方法论基础。它不仅从感性认识出发,也能依概念、范畴、原理、规律来对客观现实作出理性反映即创造性反映,而这种创造性反映的基础就是矛盾,矛盾又表现为“问题”,即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人的脑海里,解决逻辑矛盾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可见“问题性”教学法是以反映论和矛盾论为依据的。“问题思维性”理论是“问题讨论式”教学法的心理依据。即人在解决某个问题时,由于现有条件没有提示解决问题的办法,就必须拟出以前

7、未曾有过的新的活动策略,即完成创造性活动,这种情境称为“问题情境。”人在讨论并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既使用推论方法即逻辑论证法,也使用非推论的直觉性(顿悟)。 国际上流行的“合作教学法” 是“问题讨论式”教学法的教育学的理论依据。所以本课题组选择了以历史与社会“问题讨论式”教学法有效性实施为切入口,目的是:1、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历史与社会课堂中问题意识缺失的状况与课堂教学方式的关系,使教师明确新课程教学中实施“问题讨论式”教学法的必要,同时能关注“问题讨论式” 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2、通过“问题讨论式”教学法的实施,预防与矫治学生学习上的“彼得.潘”病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问题意识

8、、问题能力,特别是创造思维的发展。3、通过该教学法的实施及普及,改变教师在问题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不良做法,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增强,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教师勤奋好学、关爱全体学生的良好师德作风。4、通过研究可以改变现有的历史与社会课教学现状(一是仍用传统的讲授法教学。教师为了赶进度,“满堂灌”、“填鸭式”方式仍普遍存在。二是用活动式或小组合作式的新课程教学法,教师备课为设置种种活动而忙死,上课课堂热闹闹,纪律乱糟糟,考试答案很搞笑。),达到把传统的讲授法教学与现有的新课程教学方法紧密结合,从而使历史与社会课的课堂教学更加实在和有效。真正做到“举着旗帜跑步”。5通过研究,能提出

9、一些有效的策略和做法来解决“问题讨论式”教学法实施中的缺陷,使我们教师能积极地用“问题讨论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并使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更有效。二、国内外同类研究概况国内:我国古代就有了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的提法 ,它深刻地揭示了疑、思、学三者的关系。现代沈怡同志和林仁明等教师对用问题来组织历史课教学作过实施和较详细的总结说明。湖南教育学院杨燕老师概括总结了地理课提问四法。重庆市巴蜀中学历史教研室张勇反思了“问题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反思一:过滥的“问题”教学;反思二:问题教学不等于提问;反思三:应重视问题的“生成性”;反思四:应注意问题的价值导向。广西玉林市教科所明确提出“问题教学法”包括

10、指导预习、问题教学、设问练习和简洁转新四个步骤。诸暨市暨阳初级中学金旗的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中提到了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策略。富阳市福光中学唐江根的新课标下鼓励学生自主提问的教学策略中提到了鼓励学生自主提问的教学策略和提问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国外:古希腊苏格拉底善于用问答方式激发和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求正确答案,这种苏格拉底方法被称为“产婆术” ,说明教师在引导学生探求知识过程中起着助产的作用。近代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五步教学法”:困难问题假设施证结论,从而把问题教学程序化、模式化。当前,美国中学流行一种讨论法,课堂中让学生自由地讨论,讨论的主持者是监督而不是在指挥讨论。1975年出版的马赫穆多

11、夫的专著问题教学在前苏联享有“当代问题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百科全书”的声誉。此后,各科教学法中有关问题教学的研究也大大加强了。 三、历史与社会“问题讨论式”教学法有效性的实施(一)概念界定所谓“问题讨论式”教学法,就是把教材中存在的疑难问题,由老师或者学生提出来后,再通过大家共同讨论进而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结合初中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及思维方式和思维需求,通过师生设问、师生解问、生生设问、生生解问、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还给学生思考时间,激发学生好奇心和追求真知的愿望,用问题链的形式,把相关内容串联起来,达到乱中理丝的目的,将大难点化解成一个个有内在联系的小问题,通过讨论方式,再辅之以教师

12、适当启发、引导,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是依据朱熹在白鹿洞学规中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行之”这一学序并赋予新的内容而展开的。博学主要是指对教材认真预习、阅读、反复推敲。审问主要指激疑、设问,要求学生就每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质疑、设问,刨根问底,并对问题进行提炼、排列,使之形成问题链。博学、审问在操作过程中体现在学生课前预习和问题情境创设、分组讨论这三个环节上。慎思,指学生应养成独立思考、据材料分析问题能力。明辩主要指学生能依据材料形成自己的观点、看法,能据材料进行归纳、概括。行,指应用,能对材料中内容进行识记、理解、评论和分析等。(二)“问题讨论式”教学法的操作过程1、教师课前准备

13、:(1)、把握课标,认真备课,多涉猎一些与本课有关知识或相关书籍、资料。 (2)、预估提问:针对本课内容预估学生会针对哪些知识提问,以便课内顺利作答,同时要针对学生容易产生忽略的地方认真准备。2、学生课前准备:(1)、课前预习下节课所学内容。(2)、提出问题(就不能理解的知识提出问题并打好草稿。)3、课堂实施过程:(1)、问题情境设置。可利用学生身边生活和社会现象中的一些热点材料作为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2)、分组讨论。(学生分成课堂合作小组,相互就本课内容交流问题,每小组指定一名组长提炼本小组反应最突出问题。)(3)、教师、学生答疑。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积极启发引导学生提问答疑,同

14、时向学生讲清本节课应掌握的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并板书重难点知识。(尽量展示实物、图片、挂图,也可利用多媒体进行解说,使课堂更直观、更有新意)。(4)、巩固知识。(教师就须掌握的知识抽测部分学生,并及时纠正、补充,布置课后作业及学生课后复习等来巩固课堂知识点)(三)“问题讨论式”教学法在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有效实施的具体做法在“问题讨论式”教学法的实施中,发现许多老师往往忽视对学生课前预习方法的指导;学生的问题意识处于“休眠”状态;学生讨论也存在较多问题;教师、学生答疑缺乏直观性,让人无法真正理解。为使“问题讨论式”教学法在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有效实施,下面是我们围绕以上几方面提出的具体做法:1、预

15、习方法的指导在课前布置预习内容时并加强对学生预习方法的指导。预习是听课前的准备,是学习过程的第一个基本环节,它实际上是个对学习东西的发现过程。预习能为新知识的学习扫清障碍,提高听课水平,增强自学能力。预习不是简单的看一遍,预习必动笔墨。预习分四步:疏通,大体了解教材;质疑,对教材上不理解或含糊不清的地方作“?”;求解,查找和阅读资料,对提出的问题自己试着解决;回想,将独立看过并初步理解的内容回想一遍。例如:在人口与民族这一课中,我们教师应布置学生课前预习,要求通读教材,对课中人口分布状况、各民族平等等方面不理解的地方做记号,并试着查参考书和电脑自己解决,并要领会该课中的主要内容。2、问题意识的

16、激发在实施该教学法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学生从来不想提问题,缺乏问题意识(学困生也属于这一类),因此,我们积极创设问题情景,来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在设置问题情景时,不但要把握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知识获得的过程性,而且要把握历史与社会课课程标准,尽量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和社会现象出发来设置问题情景,并使问题情景具备现实性、趣味性、挑战性、层次性等(初始情景后续情景发展情景)条件。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品一品。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不是从学科体系出发,而是把现实社会生活作为设计标准的基点,强调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中的问题情景,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达到学生对问题

17、的理解。如:在人口与民族这一课中,利用节假日大街上人山人海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欣赏中品出我国“人太多、人均占有的空间太少”。 又如:在上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时,通过播放视频片段:北方的民居、暖炕;南方赛龙舟;草原的赛马;青藏高原的藏民等,使学生很自然地意识到:不同的地区,其生产和生活方式各不相同,进而引出下面话题。创设动画情景,让学生乐一乐。初中生对于形象的实物、投影、动画卡片、多媒体动画非常感兴趣,利用这些容易启迪、开发、激活他们的思维,使他们对创设的问题情景产生可持续的动机。如:在人口与民族这一课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一个动画情景,许多人在争着付钱灌煤气、灌油,使学生在好笑中感受人多引发的资源

18、紧张。又如:在上秦的统一一目时,通过一组漫画“孔虚做生意的故事”,学生在各种有趣、夸张的言语中,意识到文字、货币、长度、重量、容积标准不统一造成的各方面的不便,从而深切地体会到: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是嬴政巩固统一、发展经济的当务之急。创设故事情景,让学生想一想。“故事教学”也是新课程理念下的一种教学手段。一是故事生动、形象、有趣,本身容易吸引人,使人印象深刻;二是初中生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其爱玩的天性并未改变,特别爱听故事。创设故事情景进行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如:在人口与民族这一课中,利用多媒体设计一个超生游击队的动画故事,让学生在好笑

19、中想想我国人多的原因。又如:在干旱的宝地一课导入时,我们设计了这么一个故事:一位中国的旅游爱好者,自驾吉普车沿着丝绸之路往西开。到了某地,他惊奇地发现:水竟然比油贵得多!然后让学生想一想:这是什么地方?为什么会是这样?最后引出干旱的宝地,从而很自然地过渡到主题上。创设发现情景,让学生找一找。发明的基础是发现,鲁班在发现草有刺割伤人的基础上发明了锯。发现问题是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一环,当你向自己提出某个问题时,产生解决它的欲望时,你就形成了“问题意识”。例如:在人口和民族这一课中,创设一个人多和人口素质低下的两个情景,使学生在对比中发现人口素质低下比人多更令国人担忧。又如:多媒体出示黄河水系主要水

20、电站的分布图,让学生在图中找出主要的水电站,进而引出问题:它们的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这样分布?创设挑战性情景,让学生惊一惊。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内容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例如:让学生算一算,我国人口按照现在的速度增长五十年后是多少?那时人均占有的土地、水等资源又是多少?让学生在“惊”中进一步懂得计划生育的重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又如:在上“母亲河”黄河时,对学生出示一段材料:这条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素有“斗水七沙”之称,每年携带16亿吨泥沙进入下游,其中有4亿吨淤积在下游河床,使之以每年平均10厘米的速度抬升。目前下游河床平均高出临河地面46米,形成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悬

21、河”如同悬挂在下游两岸头上的一个大水盆,严重威胁着沿黄地区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从而让学生在“惊”中“忧患”:黄河水患,根在泥沙,必须做好黄河流域的水土保持工作!创设实践情景,让学生试一试。陶行知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要求我们教师设法让学生所学能够在生活中加以运用。利用实践情景上课,除能积极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外,还能激发学生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用所学的知识思考解决身边所存在的社会问题,而且也利于学生摆脱习惯性思维束缚,根据问题的不同条件、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分析解答问题,真正做到了“小课堂、大社会”。 例如:在我们学了人口与民族后,让学生探究一下世界其他国家的人口政策。又如:在学了阿拉

22、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这一课后,让学生探究一下同处在八世纪的大唐帝国为什么不能成为地跨三洲的大帝国。3、分组讨论的调控在问题情景展示后,学生分组讨论的过程中,我们教师一方面要融入学生讨论小组中,指导学生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好问题,另一方面还要调控课堂纪律,使学生讨论激烈而不乱。l 教给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方法发现问题是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一环,当你想自己提出某个问题,产生解决它的欲望时,你就形成了“问题意识”,就能够更敏锐地感受和觉察与该问题有关的信息,提高对无关信息的抗干扰能力。乔玻利亚在怎样解题中说道:“重要的一点是可以而且应该使教师问的问题,将来学生自己也可能提出。”在我们过去实施中

23、发现学生不会提问,或提的问题浮于表面,缺乏深度。因此,教师要做的是如何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甚至提好问题。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方法有:(1)观察法。观察法是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发现问题常用的一种方法。例如,在上人口与民族这一课时,可让学生观察“人口密度图”提炼问题。又如:通过观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明白:就是同一种地形类型,其景观差异也很大;通过观察某地两幅不同时间的土地利用状况图,使学生了解各种耕地、工业用地、居住地、绿化地等的变化,并推测出这种变化的原因。(2)用联想、类比的方法提问题。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经施、理论和能力,

24、我们教师应教给学生用联想、类比等思维方法,使其能举一反三地提出问题。例如:指导学生联想地形、气候、社会条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启发学生联想到人口分布受哪些因素影响的问题。又如:在学习阿拉伯人对待文化的态度时,启发学生联想一下“正处于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中国人又该如何对待文化?”这样做法一方面使学生明白,学习不仅仅在于记住知识本身,还在于学会分析、思考,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从多角度、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以期寻求众多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答案。(3)针对课文的标题、标目提问。文章的标题就像文章的眼睛一样,对文章往往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学历史与社会首先读目录,包括单元题、课题、每课的小标题,这不仅有利于学生

25、快速查找知识,而且更有利于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抓住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理解历史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 从而形成历史知识网络,这样学习起来就轻松了。例如:提示学生从众多的人口这一标题去思考问题,启发学生据这一标题提如下问题:我国人口有多少?为什么说我国人口众多?我国人口众多的原因是什么?我国人口分布怎样?这么多的人口对我国发展是否有影响等问题。又如:从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这一标题可启发学生思考这些问题:阿拉伯的地理位置?阿拉伯帝国是什么时候建立的?伊斯兰教是什么?伊斯兰教与阿拉伯帝国之间有什么关系?什么叫伊斯兰文明等。(4)在假设中启发学生提问。在假设中启发提问,促使学生以探索、创造的

26、精神和方法去学习历史与社会,对未知史实进行有创见的思索,从而产生新颖的思维成果。例如:假若没有计划生育政策,我国现在又会怎样?又如:假设没有阿拉伯人对知识的那种求真精神,现在欧洲人从何了解他们的古代文化?学生的提问,一般都有一个从“发现问题”到“敢问”到“善问”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是一个飞跃的过程,它的实现,需要教师的启发、学生的勤思与好问。l 教给学生提好问题“善问”的方法我们课题组认为应在教学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具体方法有:(1)、用问题去发展问题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可设计一系列开放性问题。开放性问题答案的不唯一性必然使学生产生解决方案的碰撞,这就是用问题去发展问题意识。例如:水稻生

27、产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随着社会发展,科技的进步,今后稻作文化将会怎样发展?这些问题答案的不唯一性,必然使学生产生许多新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下列问题:水稻生产对我们的吃、用、行、住、精神世界各有什么影响?今后的水稻生产条件会有什么改变?今后的水稻生产地区会扩大还是缩小等一系列问题。又如:如在讲到“人口分布为什么东密西疏”时,由于原因很多,鉴于学生的年龄特征,他们往往考虑不周全,回答时往往就有片面性,在相互补充过程中,使学生觉得可以从多个角度去思考,从而又会引出“为什么东部多雨、西部少雨,东部多平原、丘陵,西部多高原、山地等问题。”(2)、在新旧知识的衔接中去发展问题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设

28、计问题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迁移承接,使之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使学生在实现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迁移过程中发现和提出新问题,使学生在知识点的“结合点”上找问题,在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上发现和提出问题,使学生从自己不明白、不清楚的地方发现和提出问题。例如:通过设问我国的人口数量,联系到人口普查,再由有的人漏报人数引出计划生育这一概念;在解决计划生育这一概念时,通过人多是好是坏的讨论,到知道人太多,造成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再到得出:国家控制人口数量(计划生育内容之一)就自然而然了。这样循序渐进,比老师单纯地解释概念效果要好得多。(3)、在解决问题中发展问题意识。如何在问题的解决中与解决后发展问题意识?拙见有三。

29、其一:在解决方案的优选中发展问题意识。其二:在实现方案的过程中发展问题意识。其三:在问题解决后发展问题意识,也就是问题的生产功能。例如:学生在了解了人口分布状况后,很自然地就会好奇:为什么是这样?然后在学生的追根究底的过程中,他们会发现,这跟很多因素有关,慢慢地形成“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在相互的补充下,形成较为全面的观点;再通过教师的追问(当有学生想不到、容易忽略但有比较重要的知识时,需要教师的引导):这种人口分布状况会有什么影响,激起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又如:由“阿拉伯半岛所处的地理环境”分析当地的“气候、资源”,再分析“环境对人的精神、行为、性格的影响”,从而很自然地就引出了“伊斯兰教

30、产生的背景”阿拉伯部落间为了争夺水源和牧场而相互仇杀,半岛内部矛盾重重,阿拉伯人渴望统一。l 既给学生充分的问题空间和时间,又监督学生做独处时的小主人、合作时的小伙伴。(1)给学生充分的问题空间和时间许多教师常常私下说:上课给学生时间讨论问题,课堂教学进度、课堂时间难以把握。实际上,教师可以通过设疑,形成“问题”空间,出现“问题”源泉,促使学生为“问题”而思,为“问题”而问,为“问题”而学,为“问题”而创。这样既可节省时间,也能把握课堂进度;当学生的讨论偏离主题时,教师可用问题或教学情景把他们的思维拉回来,这样又可把握学生讨论的方向性,就像放“风筝”,既让它能自由地飞,又在自己的掌控范围之内。

31、例如实录中:当教师展示人山人海的图片时,学生在惊叹之余也产生了各种疑问生1:这是哪里?生2:他们在干什么?生3:人那么挤,会不会发生危险?(很显然,学生们的议论已经偏离了主题。)师:这张图片给你的直接感觉是什么?(教师通过发问把学生的思维拉回来。)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要留给学生问“问题”的时间,在课外也要给学生问“问题”的机会。问“问题”可以口头问,也可以书面问。为不放过任何“问题”,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备一个“问题”本,抽时查看,对各种奇思妙想要及时登记公布,借此进一步调动学生问“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监督学生做独处时的小主人、合作时的小伙伴有的教师又会说:课堂上让学生讨论、提问,彼

32、此听不到对方的声音,课堂纪律的控制很棘手,要不就是放羊式,则课堂讨论流于形式,失去效果;要不就是专制式,这又容易造成学生的紧张,不利于良好课堂气氛的形成。对于课堂纪律的管理,可通过激励机制来约束。如课堂实录中:教师在课前先强调纪律与规则:各组开展竞赛,实行记分制,每隔一段时间,我们将根据各组成员的课堂表现(参与情况每组每个人都必须参与,提问、回答的质量对优质的提问和精彩的解答进行加分,纪律在课堂进行过程中,当有同学在发言时,其他组不准发出声音,否则就要扣掉该组的分数)进行评比,评出优胜组,并进行奖励。也可在课堂中尝试了“一分钟思考”时间,一分钟后才可以交流自己的想法,汇报是由一位学生代表自己组

33、发言,并汇报何种观点是谁的观点。只要方法到位,就能在课堂上做到既遵守纪律又活而不乱。4、答疑技巧的指导在进行答疑技巧指导时,先要留意问题提出后,学生的种种表现,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导答(东缨同志曾把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的种种表现及潜台词归纳为9种,并有针对性地选择运用12种导答方法,见附件3),而不要象盲人摸象一样的乱指导,并尽量展示实物、图片、挂图,也可利用多媒体进行解说,使课堂更直观、更有新意。例如:当学生问到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有什么贡献时,学生不易归纳全面和准确,教师可举一点(古典文化的保存者)为例,让学生进行“反三(世界文化的传播者、文明的创造者)”。又如:当学生对我国人口分布迷茫时,可

34、利用多媒体课件放映资料:不同地区居住的人口有多有少,在中国长江三角洲一带旅行,无论坐火车.汽车,还是乘船.步行,一眼望去,村镇接连不断。而在中国西部地区,经常走几个小时才能见到几户人家,有些地方千里不见人烟,甚至还有几十万平方千米的无人烟区。西藏自治区有的县城只有二三十户人家,远不如大城市一幢楼房的住户多。有一个考察队在西藏坐汽车奔驰了两天两夜,没有见到过一个人。使学生很自然地看出我国人口的分布不均匀,东部多西部少。为使课堂“活”而有效,教师应有一定的板书,突出重点。(四)课堂教学实录七年级上册人口与民族(附件4 实施前期的课堂实录)。八年级上册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附件5 实施后完善的课堂

35、实录)四、课题研究成效(一)、促进了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上“彼得.潘”病症的改变。“彼得.潘”是苏格兰剧作家巴里所著的同名幻想剧本中的主角,他是个永不长大的孩子。“彼得.潘”病症喻指依赖他人不肯长大的孩子。学生学习上的“彼得.潘”病症喻指学生学习时在校依赖老师、在家依赖家长的依赖心理及其行为表现:不会学习、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预防和矫治“彼得.潘”病症的关键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对学生来讲,学会学习的第一步是要学会自学方法(预习),培养自学能力。如果学生能够在课前做好预习工作,就能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带着问题听课,提高课堂效率。只有会预习的人,才能渐渐培养起自

36、我学习的能力,才能够进行自我教育。而“问题讨论式”教学法不但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在具体操作中又非常注重对学生进行预习方法的指导。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这些做法不但有助于一些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还有助于培养一些学生的预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学生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但能提高学习效果,也能对学习起持久的促进作用,这是一件使学生终身受益的好事。项目预习习惯预 习 能 力提前预习新课能找出教材中的重难点预习中会重温旧知识能借用各种学习手段有预习笔记会与别人讨论切磋会自选题目做对照班26%18%24%25%11%20%9%实施

37、班53%23%36%40%16%26%13%(上表调查任抽了一个实施班和对照班)(二)、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运用“问题讨论式”教学法,最让我们教师头疼的是:课堂上学生缺乏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问题讨论式”教学法有效实施的前提。如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无疑而生疑,由有疑而思疑,由思疑而释疑,由释疑而心疑,从而逐渐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呢?这是我们教师在实施“问题讨论式”教学法中应深深思考的。通过一年的实施,我们发现学生的问题意识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完善后的课堂学生问题意识变化情况统计表(后测)课堂上,是否不断有问题在脑海中呈现的氛围?时常有有时有

38、很少有没有实施班37%48%12%3%对照班25%34%26%15%你面对问题的态度是(可多选)等待老师讲解请教老师与同学合作探究自主探究实施班20%12%60%23%对照班36%15%32%20%课堂上,你是否主动提出问题、积极参与讨论、解决问题?被动一般较积极主动积极主动实施班18%29%30%24%对照班55%35%8%2%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课堂运用讲授法(或划书法)为主的对照班存在着“三对突出的矛盾”:时常有问题在脑海中呈现与主动提出问题行为滞后的矛盾;强烈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识与探究行动行为能力相对滞后的矛盾;带着问题参与课堂教学与积极主动参与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行为滞后的矛盾。而

39、运用“问题讨论式”教学法的实施班课堂中已形成了学生面对问题的态度已是自然的“自主、合作、探究”,学生已能主动提出问题、积极参与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课堂中原来存在的矛盾已基本解决。(三)、培养了学生提问答疑能力,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李政道坦言:“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最重要的是自己会不会提问!”海森堡也曾说过:“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提出问题不但是解决问题的基础,也是我们进行“问题讨论式”教学有效实施的基础。学 生提出问题提出有效问题对照班3.22实施班(初期)7.63.7实施班(后期)12.28.3备注数据为课堂教学抽样的平均值通过课堂抽样调查我们发现:实施初期,课堂

40、中学生提出问题的频次比对照班明显增加,学生问题意识明显增强,课堂气氛活跃,但所提问题及讨论的方向往往会游离课标要求,而实施后期,学生经常提出老师意想不到的问题,提出问题的质量明显提高,分析问题的深度、广度有了明显的拓展,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发散性思维联想能力随机应变能力创造能力实施前22%28%16%6%实施后35%37%39%18%备注数据为2007年11月与2008年5月两次的抽样的平均值(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了教师的问题意识与能力1、有利于教师深钻大纲、教材,养成勤奋好学的师德作风。因为在备课时,要根据教学内容、课标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真备课,不但要准备好主要问题及

41、提问顺序,而且要预估学生的提问及对问题的回答,甚至还要考虑到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等。2、有利于教师问题意识、提问技巧的提高。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德加默认为:“提问得好即教得好(to question well is to teach well)。”所以教师是否具备问题意识和提问技巧是决定“问题讨论式”教学法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一个教师如自身不具备问题意识和掌握提问技巧的话,是无法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和教会学生提问技巧的。为此教师必须树立问题意识,提高提问技巧,不但要做到时时引导提问,处处激励解答,而且要做到提问具体准确、有趣味性、启发性

42、、梯度性。完善后的教师课堂提问形式的调查表(后测)课堂教学中问题的呈现、解决的方式是(可多选)教师提出并解答教师提出师生共同探究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情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实施班3%23%33%41%对照班55%31%9%7%教师提出问题提出有效问题对照班21.29实施班8.37.1备注数据为课堂教学抽样的平均值五、问题与思考在“问题讨论式”教学法实施的过程中,我们有了以下二个发现:(一)、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与课堂教学效果不一定成正比。现在大多数学校评价教师课堂教学效果是以成绩论英雄的。初一第一学期期末成绩初一第二学期期末成绩平均分优秀率平均分优秀率实施班86.819%83.226%对照班8720

43、%87.121%备注两学期期末统考成绩,优秀率按整个年级段20%算的通过对实施班和对照班两次期末成绩的分析,我们发现:成绩好的且课前能预习的学生对自己更有信心,思维开阔,如鱼得水,上课比较积极,概括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最明显的体现是阅读材料题的回答精而准;而成绩差的课前又不预习的在课堂中处于从属地位,课本不用划了,他们更轻松了,往往是人在课堂心游离在外;而对处于中间地带的学生来说,特别是上课容易开小差的学生来讲,常时不时的插一些超课标的问题,他们中的许多人课堂是积极参与了,但卷面成绩效果是划书好得多。从卷面成绩看,实施班的平均成绩不如讲授法上课好,这也许与我们的考试试题有关,也许与课堂中

44、的角色有关,老师提问更容易引起学生注意,也许与学生的性格、学习基础有关。(二)学生问题意识培育在课堂,实践在课外学生问题意识的开发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实践在社会活动。一年来,许多学生的问题意识、合作意识增强了,总爱对身边所看到的、听到的事去探究、探究。今年4月学生们做的研究性学习成果仙居白银“土法”炼制的调查与分析、农村废弃农药瓶(袋)处置状况的调查都获县研究性学习成果评比一等奖。现在还有许多小课题组(上课中的合作小组)在做他们自己感兴趣的小课题。这也许跟我们实施“问题讨论式”教学时更多的利用情景激发学生问题意识,注重启发学生利用情景提问及学会解决问题有关吧。在“问题讨论式”教学法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还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一)课堂时间、教学进度难把握。1、由于学生各异,有的学生腼腆,发言总是提不起声音,导致效果不好,难以引起其他学生的注意,同时,教师不得不进行复述,浪费了很多时间。2、大多数学生所提的问题肤浅,提问有效性差,切口找不准,甚至经常偏离主题,需要老师不断地引导,导致时间上来不及。3、许多学生答题不够完整,需要教师启发学生去完善。当问题基本解决时,教师又要结合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及时归纳,并把分散的知识系统化、科学化。这又要占用时间。(二)由于学科的限制,学生预习的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教育教学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