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尼县概况5924.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卓尼县概况5924.pdf(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卓尼县概况 1.1 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 卓尼县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东南部,介于东径 102o46104o02,北纬 34o1035o10之间,东邻定西地区的岷县、漳县和渭源县,北靠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康乐县、和政县,西连本州合作市和碌曲县、夏河县;南接迭部县和四川省的若尔盖县;中部与本州所属临潭环接。卓尼县是全省十二个重点林业县和重点牧业县,是黄河上游主要水源涵养区和水源补给区,也是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草原禁牧休牧工程的重点地区之一。全县辖 3 镇 14 乡、98 个村委会、469 个村民小组,总面积 5419.68 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 11333 公顷,林地面积 240650 公顷,草
2、场面积 273956 公顷。全县总人口 10.3 万人,卓尼县城共有人口 2.6 万人,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处偏远的少数民族聚居县。1.2 历史沿革 早在三、四千年前,境内洮河沿岸便有人类居住。秦时,划归陕西郡临洮县所辖,西汉袭之。东汉章帝建初二年(公元 77 年),烧当羌攻占临洮,后又为钟羌占领。公元 126 年,东汉收复。三国时属魏。东晋时,吐谷浑占领了卓尼地域,前秦时收复,仍设临洮县。隋、唐时建制变化频繁,但一直为中原政权治理。至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整个洮西地区均为吐蕃占据,长达 310 多年。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收复洮西并设洮州。元、明时行政建制变化较多,至明永乐十六年(
3、1418 年),朝庭授卓尼吐蕃后裔头人为土官管理部分部落,清时沿袭之,直到中华民国,甘肃省政府取缔土司制,卓尼辖地划归临潭县统领,但土司制真正去除是在 194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 年 10 月 1 日,卓尼自治区行政委员会成立,属甘肃岷县专区。1953 年 10 月 1 日成立卓尼县,属甘南藏族自治州管辖,1958 年曾一度并入临潭县,1962 年恢复原建制,至今。卓尼县是一个以藏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县。总人口中汉族占35.43,藏族占62.3,回、土、满、东乡等少数民族占总数的 2.27。1.3 气候 卓尼属高原大陆性气候,总的特点是日照短、温差小、降水多、湿度大。年平均气温
4、 4.6,最高月 7 月平均 14.8,最低月 1 月平均7.6,极端最高和最低分别为 29.4和23.4;本县年均降水580 毫米,蒸发量小,气候湿润;春夏多东南风,秋冬多西北风,平均风速 1.56 米秒;全年日照时数 2186 小时,无霜期 90119 天。采暖气象参数参考合作市的采暖参数。县城气象条件 1、海拔 2500m 2、温度 年平均温度 4.6 极端最低温度 -23.4 极端最高温度 29.4 年最冷月平均温度 -7.6 年最热月平均温度 14.8 冬季采暖室外计算温度 -15 日平均温度+5期间内的平均温度 -4.0 日平均温度+5的天数 165 天 3、年平均大气压力 766
5、hpa 4、年平均降水 580 毫米,最大年降水量 624.7 毫米,平均蒸发量 1238.3 毫米;5、风速 全年平均风速 1.6m/s 6、最大冻土深度 109cm 1.4 自然条件 1.4.1 地形地貌 县域属秦岺(嶺)东西向复杂构造带的西部,亦称西秦岺(嶺)。地貌大部分为中低山地形,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最高点为南部札伊克嘎峰,海拔 4920 米,最低为东北部藏巴哇地区,海拔 2000 米,高低相差 2920 米。本县南部为东西走向的迭山山脉,构成县境内的屋脊;迭山以北为洮河水系切割的中岱地形,除海拔 3600 米以上部分为裸露岩石外,其余为茂密森林和山地草场,河谷地带则形成许多冲积滩地
6、;中部为高原丘陵地貌为主,河谷开阔;北部由武当山等诸多山峰形成北部屏障,呈破碎的高山地貌形态。14.2 水文情况 卓尼属黄河主要支流洮河流域,属洮河中游区。洮河自西向东分两段贯穿县境,流长 174 公里。境内车巴河、卡车沟河、大峪沟、康多峡河等大小 26 条支流呈网状分布,水流充足,流量稳定,水质清洁,落差集中,地表水资源总量达 14.461 亿 m,丰富的水利资源不仅涵养着境内的森林、草场等植被的茂盛生长,又有灌溉、发电之利,。由于降水充沛,植被茂密,地下水蕴藏也比较丰富。14.3 自然灾害 1、地震 县城周围山体总的看是稳定的,无大的滑坡。按全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划分,本区基本地震烈度为 7
7、度,卓尼县按地震烈度 7 度设防。2、洪水 洮河由西至东贯穿城区,是卓尼境内第一大河流,发源于青海省西倾山分水岭地区。洪峰流量 50 年一遇为 1261m3s,百年一遇流量为 1455m3s,多年平均流量 95.5m3s,枯水季流量 13.5 m3/s,天然河床坡度 3.03,部分地段修筑河堤。除洮河外,县域还有上卓沟、冰角沟、古牙川沟三大冲沟对县城造成威胁,其中上卓沟的泥石流灾害较突出。上卓沟已修建排洪沟;冰角沟因下切沟壑很深,仅在下端在县城形成影响,已有部分砼护坡;古牙川沟上端为石砌明渠,中下端为高出地面的防水墙。设防标准 洮河按50年一遇洪水设防,其它山洪冲沟按20年一遇洪水设防。1.5
8、 自然资源 卓尼县有森林、草场、矿产、水能、旅游五大优势资源。全县森林分布广,林地面积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 33.3%,林区针叶、暗叶及阔叶林混交,栖息着 153 种鸟类和 77 种哺乳动物。林区出产的蕨菜、狼肚菌、蕨麻、黑木耳久负盛名,野生党参、党归、麝香、冬虫夏草、贝母、藏红花等名贵中药材知名度颇高。县境草场广袤,总面积 498万亩,生长着以禾本科和豆科为主的优质牧草 408 种,草原年载畜33.2 万头(匹、只)以上,年产肉 5980 吨、奶 9230 吨、毛 933.53吨,畜牧业是该县的主要支柱产业。县域内矿产资源密集,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金、银、铜、铅、锌、汞、锑、大理石、洮砚石等金属
9、、非金属矿藏 14 种,其中有铅、锌、汞、银等中型矿床 18 处,铅锌储量在 10 万吨以上,且伴生银矿储量在 200 吨以上。全县水能资源丰富,黄河一级支流洮河流经县境 8 乡镇,长达 174 公里,境内车巴河、卡车沟河、大峪沟、康多峡河等大小 26 条支流呈网状分布,水流充足,流量稳定,水质清洁,落差集中,地表水资源总量达 14.461亿 M,丰富的水利资源不仅涵养着境内的森林、草场等植被的茂盛生长,又有灌溉、发电之利。1.6 旅游资源 卓尼县历史悠久,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藏民族千百年的历史积淀,孕育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全县有一河九沟八大景区和六十多处主要景点,有中华瑰宝绿石砚、安多名刹禅定寺
10、、历史悠久的世袭土司文化、独特华丽的“觉乃”藏族服饰,以“四沟”(大峪沟、拉力沟、卡车沟、车巴沟)、两峡(康多峡、九旬峡)、两点(城区景点、麻路景点)为代表的丰富旅游资源荟萃了卓尼品位极佳的自然、人文景观。1.7 社会经济 十五期间,卓尼县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了良好的发展趋势。十五期间,全县生产总值实现了两位数增长,年均增长 10.9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12.87%;大口径财政收入年均增长 16.5%。全社会固定资产规模不断扩大,2001-2005年累计完成投资 47834 万元,比九五期间增长 271%。以交通、水利、能源、通讯、城镇、社会事业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步伐加快;改革开放、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2007 年卓尼县国内生产总值为 36330万元,同比增长 11.5%,服务业、非公有制经济、旅游业不断发展壮大,全县一、二、三产业结构的比例为 44:14:44,国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二、卓尼县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共有 34 栋,建筑面积21.5 万平方米,其它建筑面积 29.8 万平方米。能耗情况:用水 8.3 万吨,用电 23.9 万度,用煤 2.5 万吨。从 2007 年开始已相应开展了能耗统计、能源审计、能耗动态监测及制度建设工作、成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