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提前学(寒假作业)——八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含答案)40096.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寒假提前学(寒假作业)——八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含答案)40096.pdf(3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寒假提前学(寒假作业)八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 寒假提前学(1)八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2 寒假提前学(2)八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11 寒假提前学(3)八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20 寒假提前学(4)八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29 寒假提前学(1)八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 知识点梳理:1.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18 年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主要作品有小说集 呐喊 彷徨 故事新编,散文集 朝花夕拾,散文诗集 野草,杂文集二心集 三闲集 且介亭杂文
2、 坟,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 汉文学史纲要等。代表小说有阿 Q 正传等。2.写作背景 社戏写于 1922 年,由于辛亥革命不够彻底,鲁迅生活在军阀混战、封建割据下的黑暗、落后、冷酷、污浊的社会里。他日夜忧国忧民,为探索救国的道路而始终不渝地战斗着。因其外祖母家在农村,所以他从小就与农民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他们不幸的遭遇寄予了无限的同情。他看到了农民身上的闪光点,受到启发和教育,并从中汲取力量,对农民进行热情的歌颂。3.知识链接 社戏是中国农村举行迎神赛会或岁时节庆时所演的戏,在江南尤为盛行。社”古时指土地神和祭土地神的地方、日子、祭礼等,后也用来指一种居住区域。旧时农村在春秋两季要祭社,春祭为“春
3、社”,祈求五谷丰登;秋祭为“秋社”,庆贺一年丰收,酬报土地神。绍兴后来发展为以演戏来祭社,这时演出的戏便叫“社戏”,因为每年要演,亦称“年规戏”。后来,社戏不限于祭祀土地神,演社戏的时间亦不限于春秋两季。4.文体知识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展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从而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重要手段。小说中的人物大多是作者虚构的,但这种虚构又往往借助一个或多个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原型,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不同原型的某些特征加以糅合熔铸而成的。因此,小说所刻画的人物被称为“典型人物”。5.检查字词(1)请给下面加
4、点的汉字注音。惮(dn )钳(qin )蹿(cun)撺掇(cun duo )嘱咐(zh f)絮叨(x dao)凫水(f)屹立(y)家眷(jun)怠慢(di)纠葛(ji g)欺侮(w )(2)解释下面的词语。归省:这里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省,探望、问候(多指对尊长)。絮叨:这里指来回地说。怠慢:这里指冷淡。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起来,说可以坐了这航船和我一同去。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纠葛:纠缠不清的事情;纠纷。知识训练:一、知识积累与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A.哄骗(hng)闹哄(hong)起哄(hng)叉港(ch)B.潺潺(chn)怠慢(di)不惮(dn
5、)船橹(l)C.撺掇(cun du)凫水(f)桕树(jiu)旺相(xing)D.皎洁(jo)归省(xng)絮叨(x)舟楫(j)2.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字音或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b)着一支白蓬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拨前蒿(go),阿发拨后蒿(go)。B.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pn),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C.第一群大雁一旦来到这里,它们便向每一个迁徒(x)的雁群喧嚷着发出邀请。D.在山麓、沟壑(h)、河谷、湖泊、海洋等比较低洼的地方,有许多泥沙不断被留下来,它们填充着湖泊(p),垫高了河床。3.下面句子中加粗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
6、项是()A.那地方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B.只有我急得要哭,母亲却竭力的嘱咐我,说万不能装模装样,怕又招外祖母生气。C.母亲便勉慰伊,说我们鲁镇的戏比小村里的好得多,一年看几回,今天就算了。D.那老旦当初还只是踱来踱去的唱,后来竟在中间的一把交椅上坐下了。4.对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夸张)B.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比喻)C.这时候,小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读“秩秩斯干”,却全都嘲笑起来了。(借代)D.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
7、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比喻)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_)着一支白 png(_)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_),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孱孱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 b(_)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1)给加粗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泊(_)磕(_)白 png(_)b(_)绿(2)
8、文段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_,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_。(3)文段中的画线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6.文学常识填空。(1)社戏的体裁是_。这篇课文的作者_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和革命家,代表作有小说集_ _等。(2)社,在绍兴指_。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_”。(3)中国戏曲分为生、旦、净、丑四个行当。老生扮演中年以上男子,小生扮演_,小旦扮演_,老旦扮演老年女子,武净扮演以武打为主的角色,小丑扮演_。7.学习了社戏一文后,班级举行“走进戏曲”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面题目。(1)请你为本次实践活动设计一段开场白。(50100 字)(2)这次实践活动特以中国传统艺术脸谱作为欣赏
9、对象,班级大屏幕正在播放关于鲁迅小说社戏中演戏场景的视频,视频里有一个涂成黑脸挂着长胡子的男子,还有一个咿咿呀呀唱戏的年轻女子。请你说出这两个角色分别是“小旦”“老生”中的哪一个。二、阅读。(一)阅读社戏中的节选文字,完成后面小题。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
10、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8.如
11、果给这几段文字加上小标题,不恰当的一项是()A.看戏途中 B.渔火点点 C.月夜行船 D.水乡夜景 9.对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语言描写,表现了“我”的愿望得以实现时自由、欢快的心情。B.语言描写,表现了一个孩子纯真的精神世界。C.心理描写,表现了一个孩子复杂的精神状态。D.心理描写,表现了“我”的愿望得以实现时自由、欢快的心情。10.节选文字第二自然段的描写角度依次是()A.味觉 视觉 听觉 B.嗅觉 听觉 视觉 C.嗅觉 视觉 听觉 D.味觉 听觉 视觉 11.这几段文字的语言特点是()A.冷峻犀利,富含人生哲理。B.清新自然,充满诗情画意。C.华美绚丽,摇曳多姿,生动形象。D.
12、古朴典雅,委婉含蓄,表意丰富。(二)阅读看戏一文,回答问题。看戏 叶君健 时间是晚上八点。太阳虽然早已经下落,但暑气并没有收敛。没有风,公园里那些屹立着的古树是静静的。树叶子也是静静的。露天的劳动剧场也是静静的。但剧场里并不是没有人。相反地,人挤得非常满。每个角落里都是人,连过道的石阶上都坐着人:工人、店员、手艺人、干部、学生,甚至还有近郊来的农民一句话,我们首都的劳动人民。从前面一排向后面一望,这简直像一个人海。他们所发散出来的热力和空中的暑气凝结在一起,罩在这个人海上面像一层烟雾。烟雾不散,海在屏住呼吸。舞台上的幕布分开了,音乐奏起来了,演员们踩着音乐的拍子,以庄重而有节奏的步法走到脚灯前
13、面来了。灯光射在他们五颜六色的丝绣和头饰上,激起一片金碧辉煌的彩霞。这个迷蒙的海上顿时出现了一座蜃楼。那里面有歌,也有舞;有悲欢,也有离合;有忠诚,也有奸谗;有决心,也有疑惧;有大公的牺牲精神,也有自私的个人打算。但主导这一切的却是一片忠心耿耿、为国为民的热情。这种热情集中地、具体地在穆桂英身上表现了出来。当这个女主角以轻盈而矫健的步子走出场来的时候,这个平静的海面陡然膨胀起来了,它上面卷起了一阵暴风雨,观众像触了电似的对这位女英雄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她开始唱了。她圆润的歌喉在夜空中颤动,听起来似乎辽远而又逼近,似乎柔和而又铿锵。歌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她的优雅的“水袖”中,从她的婀娜
14、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这回音听不见,但是它却淹没了刚才涌起的那一股狂暴的掌声。观众像着了魔一样,忽然变得鸦雀无声。他们看得入了神。他们的思想感情和舞台上女主角的思想感情交融在一起。随着剧情的发展,女主角的歌舞渐渐进入高潮。观众的情感也渐渐进入高潮。潮在涨。没有谁能控制住它。这个一度平静下来的人海又忽然膨胀起来。戏就在这时候要到达顶点。我们的女主角也就在这时候像一朵盛开的鲜花,观众想要把这朵鲜花捧在手里,不让它消逝。他们都不约而同地从座位上起来,真像潮水一样,涌到我们这位艺术家的面前。观众和他打成一片。舞台已经失去了界限,整个的剧
15、场就是一个庞大的舞台。我们的这位艺术家是谁呢?他就是梅兰芳同志。过了半个世纪的舞台生活以后,现在66 岁的高龄,他仍然能创造出这样富有朝气的美丽形象,仍然能表现出这样充沛的青春活力,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这种奇迹只有在我们的国家里才能产生因为我们拥有这样热情的观众和这样热情的艺术家。12.作者写“看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13.本文为什么重点写的是哪两个内容?为什么这样写?三、写作。14.文中的景物描写细腻传神,极具特色。特别是月夜行船,从视觉、触觉、嗅觉、听觉等多个角度、多种感官描绘了一幅优美的江南月夜水乡图。【片段仿写】请你也从多个角度运用多种感官写一个景物描写的语段。(100 字左右
16、)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A.有误,“起哄”的“哄”应读作“hng”。B.正确。C.有误,“桕树”的“桕”应读作“ji”。D.有误,“皎洁”的“皎”应读作“jio”。故选 B。2.答案:D 解析:A.有误,“白蓬”的“蓬”应写作“篷”,“拨”应写作“拔”,“蒿”应写作“篙”;B.有误,“羁绊”的“绊”应读作“bn”;C.有误,“迁徒”的“徒”应写作“徙”;D.正确。故选 D。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C 项,不合语境,“勉慰”指安慰勉励。这个词语含有劝人努力的意思,用在此处不合语境,此处应用“宽慰”。A 项,使用正确,“偏僻”指离城市或中心区远,交通不便。B 项
17、,使用正确,“装模装样”指故意做作,装出某种样子给人看。D 项,使 用正确,“踱来踱去”指慢步来回行走。4.答案:B 解析:“仿佛”“似的”在这里都不是比喻词,只表示猜测。5.(1)答案:b;k;篷;碧 解析:注意区分形近字的字音和同音字的字形,多音字要据义定音。如“篷”和“蓬”形近音同,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恰当运用。“泊”是多音字,意为“船靠岸”“停留”“停放(车辆)”等时读 b,意为“湖(多用于湖名)”时读 p。(2)答案:孱孱;潺潺 解析:“潺”和“孱”音同形近,应根据形旁推断字义。“潺”属“氵”部,字意与“水”相关,所以结合语境应为“潺潺”。(3)答案:夸张 解析:理解语句内容,结合常用修
18、辞手法的特点恰当判定。句中“说不出的大”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非常形象地表达了“我”能去看社戏后内心的畅快和喜悦。6.(1)答案:小说;鲁迅;呐喊;彷徨(2)答案:一种居住区域;年规戏(3)答案:年轻男子;年轻女子;滑稽人物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7.(1)答案:(示例)同学们,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这次实践活动,可以使我们更多地了解中国戏曲的有关知识,增强我们走进戏曲的兴趣,从而提高我们的文艺素养。解析:设计开场白要简单介绍这次实践活动的意义及目的,语言要简洁、有感染力,能够调动气氛,引起大家的共鸣。(2)答案:涂成黑
19、脸挂着长胡子的男子是老生,咿咿呀呀唱戏的年轻女子是小旦。解析:平日里注意学习积累戏曲的有关知识。生,泛指净、丑之外的男性角色;旦角,则全为女性,据此,“长胡子的男子”很显然应是“老生”,“年轻女子”应是“小旦”。8.答案:B 解析:B 项,小标题要求能够完整地概括节选文字的主题文段描写的是月夜行船去看戏的过程,渔火只属于环境描写的一小部分,不能完整地概括节选的几段文字。选项作为小标题不恰当。9.答案:C 解析:第三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方法,描写了“我”的心情经历了一个从重到轻松的过程,表现了一个孩子去看社戏之前的复杂的精神状态。与 C 项相符。故选 C。10.答案:C 解析:文章第二段,
20、豆麦和水草散发出的清香属于嗅觉描写;月色、连山、依稀望见的赵庄属于视觉描写;“似乎听到歌吹了”属于听觉描写 故节选文字第二自然段的描写角度依次为嗅觉、视觉、听觉与 C 项相符。故选 C。11.答案:B 解析:选段主要描写了几个小伙伴月夜行船去看社戏途中所见的景物以及行船的过程。在这几段文字的描写中,可以看到月夜下的清新景色,白篷的航船,潺潺的船头激水声,碧绿的豆麦田,豆麦与河中水草散发的清香,朦胧的月色,依稀的村庄和渔火,隐隐的歌声,月夜下的松柏等构成了一幅幅充满诗意的画面,作者对家乡月夜下的景色的朴实描写,透着满满的诗意。与 B 项相符。故选 B。12.答案:赞美“我们拥有这样热情的观众和这
21、样热情的艺术家”解析:第一题,仔细阅读全文,从作者生动的描写中不难体会到“赞美”之情,根据文中的句子“我们拥有这样热情的观众和这样热情的艺术家”即可作答。13.答案:文章根据中心的需要适当剪裁,把描写的重点放在观众的表现上,放在梅兰芳的表演艺术上,特别是对观众的表现,着力渲染,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既表现了观众的热情,也烘托了梅兰芳无与伦比的艺术造诣。解析:第二题,根据题干的提示“两个内容”来阅读分析文章,即可了解作者重点写了“观众的表现”和“梅兰芳的表演”,从突出中心、表现梅兰芳高超的艺术表演来解答问题。14.答案:每到春夏,花池里便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争奇斗艳,竞
22、相开放,引得蝴蝶为它欢快地跳舞,蜜蜂嗡嗡地为它唱歌。微风拂面,淡淡的香气扑鼻而来,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花池旁边的地面上,有些不起眼的小草,像是铺了一层绿绒线的毛毯。解析:写作可以调动多种感觉描写景物。人的感官包括:嗅觉鼻子、视觉眼、味觉口和舌、听觉耳、触觉身体的诸多部位。人的各种感觉互相借用、互为沟通。正像刘勰所说,“诗人感物,联类无穷”。诗人在感情奔涌的时候,他的听觉、嗅觉、视觉、味觉、触觉的联系变得十分紧密与灵敏。于是,在诗人神游的世界里声音有了形状,花朵有了歌唱,香味有了颜色在修辞学里被称为“移觉”或为“通感”。例如,月夜行船一段的景物描写分别从视觉、听觉、嗅觉、感觉等侧面着笔,一片
23、寻常的景物因为承载了作者无限美好的情思,变得让人陶醉,令人向往。所以答这一题,首先要掌握多角度多种感官的写法,那么才能在描写所选取的景物上运用上各种角度写法。寒假提前学(2)八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 知识点梳理:1.作者简介 贺敬之,生于 1924 年,诗人,剧作家,山东枣庄人。1945 年与丁毅等人创作的富有民族特色的新歌剧白毛女是我国新歌剧发展的里程碑。代表作有放声歌唱 十年颂歌中国的十月“八一”之歌 雷锋之歌 西去列车的窗口等。2.写作背景 本诗选自贺敬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 年版)。1940 年,16 岁的贺敬之来到延安,喝延河水,吃延安小米,接受延安革命精神的熏陶,成长为革命诗
24、人,与延安、与当地军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1956 年,诗人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回到了阔别十年的延安,目睹延安城的新貌,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回延安,发出了激越高亢的时代之声。3.知识链接信天游 信天游本是民歌的一种,属于山歌性质,流行于陕北一带。曲调淳朴、高亢、悠长,节奏自由。歌词一般是上下两句构成一节,经常是上句比兴(比,就是比喻;兴,就是先说其他事物,以引出要说的事物),下句点题。短的只有一节,长的可达数十节。每节的上下两句都押韵,多节可连用一韵,也可以换韵。演唱时,用同一曲调(有时稍加变化)反复演唱。回延安是采用“信天游”形式写成的现代诗,其新意在于:(1)描写革命生活,
25、抒发革命情感;(2)多用普通话而少用陕北方言;(3)比兴句少,直接叙事抒情的诗句居多。4.文体知识 现代诗也叫“白话诗”,是与古典诗歌相对而言的一种诗歌形式。现代诗一般不拘形式和韵律,形式自由,意涵丰富,意象经营重于修辞运用,强调自由开放和直率陈述。现代诗的主流是自由体新诗。自由体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内容上主要是反映新生活,表现新思想。现代诗按形式可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按体裁可分为童话诗、寓言诗、散文诗等,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等。我国现代诗发展史上出现的重要的诗歌流派有:新月派(代表诗人有闻一多、徐志摩等)、九叶派(代表诗人有辛笛、
26、穆旦等)、朦胧派(代表诗人有北岛、舒婷、顾城、海子等)等。5.检查字词(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油馍(m)脑畔(pn )眼眶(kung )盏(zhn )糜子(mi )白羊肚(d)(2)解释下面的词语。盏:量词,用于灯。登时:立刻。糜子:一种形状像小米、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油膜:油炸的黍米面饼。脑畔:诗中指窑洞的顶。眼眶:眼皮的边缘所构成的眶儿。知识训练:一、知识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糜子(m)延安(yn)柳林铺(p)树梢(sho)B.心窝(w)白羊肚(d)油馍(m)脑畔(pn)C.肩膀(bng)眼眶(kung)登时(dng)赤卫军(ch)D.高潮(cho)
27、一盏(zhn)明镜(jng)气喘(chun)2.下列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A.发展 心窝 呼唤 红旗飘飘 B.羊羔 革命 脚步 天南海北 C.浪花 历害 高潮 鸡毛信 D.欢喜 窗花 头顶 杨家岭 3.给下列句子选词填空,正确的一项是()(1)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_在心窝上。(2)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_定宝塔山。(3)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_在亲人怀 A.靠 抱 扑 B.贴 搂 靠 C.靠 绕 扎 D.贴 搂 扑 4.下列选项中关于写作手法的运用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借代)B.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夸张)C.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
28、,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拟人)D.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比喻)5.阅读下面语段,完成练习。当年的革命英雄回延安,“白羊肚(_)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满窑里围得不透风,脑畔(_)上还响着脚步声”,老乡们拿出“米酒油馍(_)”盛情招待亲人。回想起“东山的 mi(_)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英雄感慨万千:“树 sho(_)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喜看延安今天“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幻想自己“身长翅膀吧脚生云”,那样就可以“再回延安看母亲”。(1)给加粗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肚(_)畔(_)馍(_)mi(_)sho(_)(2)分别指
29、出画线的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_ _ 6.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地都有不同的风土人情,古今不少诗人把一些节日写到诗中。请把下列诗中描写的节日写在后面的括号里。(1)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_)(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_)(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_)(4)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_)7.默写填空。(1)课文中通过想象和联想来抒情的句子是:_!(2)课文中直接抒发内心感受的句子是:_。8.为了激励同学们踏着先辈的足迹,砥砺前行,艺术社举办“红色艺术作品”展览活动。这次活动展出了“延安红色文化旅游季”的徽标,该徽标主体由宝塔、白鸽、宝塔山和延河等
30、要素构成。请你解读这一徽标的整体寓意。二、阅读。(一)阅读回延安选段,回答问题。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宝塔山下留脚印,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 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9.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_。10.叠词可分别用来:A.表示事物;B.表示数量 C.表示情态 D.表示颜色。请摘抄这节诗中的叠词,并标上相应的序号。(1)_(_)(2)_(_)(3)_(_)11.“枣园的灯光照人心”指的是_。12.这一节表达了作者内心怎样的愿望?(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
31、答文后的问题。三门峡歌 三门峡梳妆台 贺敬之 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之水天上来!”神门险,鬼门窄,人门以上百丈崖。黄水劈门千声雷,狂风万里走东海。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东去不回来。昆仑山高邙山矮,禹王马蹄长青苔。马去“门”开不见家,门旁空留“梳妆台”。梳妆台呵,千万载,梳妆台上何人在?乌云遮明镜,黄水吞金钗。但见那:辈辈艄工洒泪去,却不见:黄河女儿梳妆来。梳妆来呵,梳妆来!黄河女儿头发白。挽断“白发三千丈”,愁杀黄河万年灾!登三门,向东海:问我青春何时来?何时来呵,何时来?盘古生我新一代!举红旗,天地开,史书万卷脚下踩。大笔大字写新篇:社会主义我们来!我们来呵,我们来,昆仑山惊邙山呆:展我治黄万
32、里图,先扎黄河腰中带 神门平,鬼门削,人门三声化尘埃!望三门,门不在,明日要看水闸开。责令李白改诗句:“黄河之水手中来!”银河星光落天下,清水清风走东海。走东海,去又来,讨回黄河万年债!黄河女儿容颜改,为你重整梳妆台。青天悬明镜,湖水映光彩 黄河女儿梳妆来!梳妆来呵,梳妆来!百花任你戴,春光任你采,万里锦绣任你裁!三门闸工正年少,幸福闸门为你开。并肩挽手唱高歌呵,无限青春向未来!13.全诗共有 9 节,可分为两大部分。请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这两部分是通过什么艺术形象连接起来的呢?14.“乌云遮明镜,黄水吞金钗”具有双重含义,试加以说明。请从诗中找出与之相对比的句子。15.写出下列诗句所运用的修
33、辞手法。百花任你戴,春光任你采,万里锦绣任你裁。_ 昆仑山惊邙山呆。_ 青天悬明镜,湖水映光彩。_ 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之水天上来!”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重点字音的能力。A 项,糜 mi。B 项,肚 d。C 项,眶 kung。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重点字形的能力。C 项,历厉。3.答案:D 解析:通读各句可知,三处横线上都应填动词,答题时注意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差别,结合语境做出选择。“贴”的动作更能表现诗人见到延安的一方土地时的激动,“靠”则表达不出这种情感。“搂”字写尽了诗人对延安的怀念之情,“抱”“绕”则相对平淡。“扑”以无声的动作传达迫切、强
34、烈的感情,更为生动。4.答案:A 解析:B.比兴。C.夸张。D.拟人。5.(1)答案:d;pn;m;糜;梢 解析:“肚”是多音字,应据义定音。意为“腹部”,读 d;意为“用作食品的动物的胃”,读 d。“畔”和“衅”形近,注意区分。“糜”“摩”“靡”等字形近,不要误写。(2)答案:借代;比喻 解析:注意借代和借喻的区别。借代和借喻都是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不同之处在于: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只代不喻;借喻的作用是比喻。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要求喻体和本体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性。辨析不清时可用替换法,能换成明喻者即借喻,
35、否则为借代。6.答案:(1)春节(2)中秋节(3)重阳节(4)清明节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意思是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写的是春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意思是只愿互相思念的人能够天长地久,即使相隔千里也能通过月光来传递思念(或者共字这美丽的月光)。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遥想兄弟们登高的地方,插遍茱黄只少我一个人。重阳节家乡是有登高的习俗的,而作者远在他乡;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意思是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写的是清明节。7.(
36、1)答案: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2)答案: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 8.答案:徽标主体由宝塔、白鸽、宝塔山和延河等要素构成,象征了延安的红色精神绵远流长,激励着人们为和平奋勇前行。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读题可知,这是“延安红色文化旅游季”的徽标,微标主体由宝塔、白鸽、宝塔山和延河组成,象征着延安的红色精神绵延不绝,以此来激励后人。9.答案:歌颂延安辉煌的革命历史,展望美好的未来。解析:本题考查诗意的概述。注意通读提供内容,抓住中心句概述主要意思。根据“杨家岭的红旗”“宝塔山下留脚印”“枣园的灯光”“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社会主义路上”等字眼,明确这是歌颂延安辉煌
37、的革命历史,展望美好的未来。10.答案:(1)高高;C(2)滚滚;C(3)辈辈;B 解析:(1)“高高”用来表示情态;(2)“滚滚”用来表示情态;(3)“辈辈”用来表示表示数量。11.答案:毛主席在枣园手书巨著,他的光辉思想似明灯照亮人们前进的方向。解析:本题考查句意的理解,注意结合诗意的理解揣摩。“枣园的灯光照人心”注意写出人物地点、及事件,人物是毛主席,地点是枣园,事件是他的光辉思想似明灯照亮人们前进的方向。12.答案:希望革命战士继承革命传统,发扬延安精神,奋勇前进。解析:通过对这一节“社会主义路上”、“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的分析,可以看出作者希望革命战胜继承革命传统,奋勇前进的愿望。
38、13.答案:答案:1.第一部分(14 节),写黄河的旧貌及它给人们带来的灾难;第二部分(59 节),写黄河的新颜,新时代对黄河的治理而带来的巨变,展望黄河未来的前景。诗人巧妙地运用“黄河女儿”这一形象将黄河的过去、现在及未来连接起来。解析:全诗共九节分两个部分。一至四节为第一部分,写黄河的悠久历史和黄河的千古之灾。这是自古以来旧社会的黄河的旧貌。五至九节为第二部分,写黄河的彻底根治和黄河对人类的贡献。这是自新中国建立以来黄河的新颜。诗人紧承“梳妆台”的设喻,以拟人化的手法,出人意外地以堙没了青春的不幸象征中华民族在旧社会的深重灾难。14.答案:这两句既是指梳妆台上的“明镜”被乌云所遮,不能透出
39、光明,梳妆台前的少女为黄水所吞没;又是指黑暗统治暗无天日,黄水滔滔,泛滥大地,给世世代代劳动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第 8 小节中“青天悬明镜,湖水映光彩”与之形成对比。解析:“乌云遮明镜,黄水吞金钗”两个工整的对句:形象化地点明是黑暗、腐朽、反动的社会制度破坏了黄河,使他不能平如湖、明如镜。不仅不能增添少女的美容,反而使少女象征着青春的“金钗”湮埋进黄水浊流之试想这千年空寂,万载凄怆的梳妆中,有谁能去那里梳妆打扮呢?于是“但见台,辈辈艄工洒泪去”“却不见:黄河女儿梳妆来。”至此抒情主人心潮起落,回肠九结,低沉之感郁积于胸。然而,一种不可遏抑的悲壮之情又在强烈地鼓荡着激昂之态,使感情的潮水波澜拥迭
40、。致使诗人在第四节以“梳妆来呵,梳妆来!”的强劲呼唤,把感情的波澜推向高潮。第 8 小节中“青天悬明镜,湖水映光彩”与之形成对比。15.答案:排比;拟人;对偶;引用 解析:句中三个“任你”是使用了排比的修辞;句中“山,惊呆”使用拟人的修辞;句“青天悬明镜,湖水映光彩”是对偶;句引用“黄河之水天上来”。寒假提前学(3)八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 知识点积累:1.作者简介 刘成章,生于 1937 年,陕西延安人,当代诗人、散文家。他在中学时代就开始了文学创作,写过诗歌、歌词和剧本,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主要从事散文创作。主要作品有散文集黄土情 清晨之边 羊想云彩,歌词崖畔上酸枣红艳艳等。其中羊想云彩
41、获首届鲁迅文学奖。2.写作背景 安塞腰鼓发表于 1986 年 10 月 3 日人民日报,略有改动。这是一篇贴合时代精神的雄奇美文。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正是中华民族改革开放“高歌猛进”和“阵痛”的关键时期,整个民族的情绪处于“沸腾”的状态。一个民族的希望,在于她的生机和活力,在于她的梦想和荣光,在于她的义无反顾、一往无前,在于她的坚忍不拔、百折不挠,这些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真气、正气、浩气和骨气,也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气节和气魄。贫血缺钙的民族何以立足于世界?“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这正是中华民族艰难坎坷的历史进程的一种写照,也是作者美好的期待和祈愿。3.文体
42、知识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以抒发主观情感为出发点,以空灵飘逸见长,着力点在准确表达感情的语言的运用上,往往借助写景状物来抒发主观情感。文中的景或物是作者抒情的依托,作者往往将所要抒发的情感具象化,运用比兴、象征、拟人等手法,或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或托物言志,有所寄托,以达到抒情的目的。4.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瞳仁(tng )恬静(tin )亢奋(kng )晦暗(hu )束缚(sh f )羁绊(j bn )蓦然(m )冗杂(rng )严峻(jn )磅礴(png b )戛然而止(ji )5.解释下面的词语。大彻大悟:彻底觉悟或醒悟。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戛然而止:声音突然中止。知识训
43、练:一、知识积累与运用。1.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狂舞 沉稳 戛然而止 B.羁绊 辐射 惊心动魄 C.震撼 躁热 元气淋漓 D.磅礴 渺远 大彻大悟 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骤雨一样,是_的鼓点;旋风一样,是_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_的瞳仁;斗虎一样,是_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热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A.强健 飞扬 急促 闪射 B.强健 急促 闪射 飞扬 C.急促 闪射 飞扬 强健 D.急促 飞扬 闪射 强健 3.下列文学常识中有误的一项是()A.刘成章,当代诗人、散文家,代表作品羊想云彩 安塞腰鼓 并没有
44、冬天等。B.安塞腰鼓这篇文章的体裁是散文。这种体裁的重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C.安塞腰鼓是陕北的汉族民俗舞蹈。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被称为天下第一鼓。D.腰鼓从军事用途逐渐发展为民众析福、祝愿丰收、欢度春节时的一种民俗性舞蹈。4.对下列修辞方法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即使是最激越、最欢快的歌曲,一个人唱起来,不也有点寂寞吗?雌莺孵卵时,雄莺在旁边千呵万护,与它共同迎接小生命的降生,直至长大后也不分离。A.比喻 排比 反问
45、 拟人 B.比喻 排比 反复 反问 拟人 C.排比 反复 设问 拟人 D.比喻 排比 排比 设问 拟人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奔跑吧,兄弟综艺节目深受欢迎的主要原因是其形式新颖、内容丰富造成的。B.读书切忌不能偷懒,只有勤奋好学,脚踏实地,才能获取知识。C.经探索发现,火星上不仅有四季、大气和重力,还有水、冰、河道的痕迹。D.这次大赛掀起了我校同学们书写汉字,激发了他们对汉字、书法等传统文化的兴趣。6.阅读安塞腰鼓选段,完成下面小题。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紧贴在他
46、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但是:看!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_的鼓点;旋风一样,是_的流苏;乱蛙一样,是_的脚步;火花一样,是_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1)依次填入选段空白处恰当的一组词语是()A.蹦跳 闪射 急促 飞扬 B.蹦跳 闪射 急促 飞扬 C.急促 飞扬 蹦跳 闪射 D.飞扬 急促 闪射 蹦跳(2)画线句子使用的
47、修辞:_,表达效果:_。7.综合性学习。学习了安塞腰鼓,班里开展“中国鼓文化”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1)【语言积累】写出三个关于“鼓”的成语。(2)【材料探究】据说,近年来许多外国人专门跑到安塞学腰鼓,想从中挖掘出奥秘来,但得其真传者无几。请根据内容和下面的资料,推测“得其真传者无几”的原因。资料:安塞位于陕北高原。安塞腰鼓起源于春秋以前,具有 2000 年以上的历史,原有迎神驱邪之意。逐渐成为习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打腰鼓主要是打情绪,打耐力。鼓手打到兴头上,往往忘其所以,便随心所欲地发挥鼓点的节奏,脚步随情绪腾空而起。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
48、扬出悍勇威猛的艺术个性。(3)【文化探源】神州大地,古往今来,“鼓”的用场确是很宽泛,中国的鼓文化源远流长。我国最早的鼓,是进入陶器时代用陶土烧制的“土鼓”,鼓成为精神的象征。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地出现了富有地方特色的鼓,除安塞腰鼓外,你还知道哪些地方的特色鼓?请你简要谈谈鼓在古代和现代有哪些用场。二、阅读。(一)阅读下面刘成章的安塞腰鼓选段,完成下面小题。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急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
49、磅礴的能量!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8.选文洋溢着哪些扑面而来的炽热情感?9.说说选文画线句的表达作用。(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消失的年声 肖复兴 如今,年的声音,最大保留下来的是鞭炮。随着都市雾霾天气的日益加重,人们呼吁过年减少甚至禁止燃放鞭炮,鞭炮之声,越发岌岌可危,以致最后消失,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其实,年的声音丰富得多,不止于鞭炮。只是岁月的流逝,时代的变迁,让年的声音无可奈何地消失了很多,以至于我们遗忘了它们而不知不觉,甚至觉得理
50、所当然或势在必然。有这样两种年声的消失,最让我遗憾。一是大年夜,老北京有这样一项活动,把早早买好的干秫秸秆或芝麻轩,放到院子里,呼喊街坊四邻的孩子,跑到干秫秸秆或芝麻秆上面,尽情地踩。秆子踩得越碎越好,越碎越古利;声音踩得越响越好,越响越吉利。这项活动名曰“踩岁”,要把过去一年的不如意和晦气都踩掉,不把它们带进就要到来的新的一年里。满院子吱吱作响欢快的“踩岁”的声音,是马上就要响起来的鞭炮声音的前奏。这真的是我们祖辈一种既简便又聪明的发明,不用几个钱,不用高科技,和大地亲近,又带有浓郁的民俗风味。可惜,这样别致的“踩岁”的声音,如今已经成为绝响。随着四合院和城周边农田逐渐被高楼大厦所替代,秫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