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积累-文言文阅读题型练习一13319.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积累-文言文阅读题型练习一13319.pdf(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积累-文言文阅读题型练习一 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720 题。(12 分)朱熹,字元晦,徽州婺源人。始,熹少时,慨然有求道之志。父松病亟,尝属熹曰:“籍溪胡原仲、白水刘致中、屏山刘彦冲三人,学有渊源,吾所敬畏,吾即死,汝往事之,而惟其言之听。”故熹之学既博求之经传,复遍交当世有识之士。延平李侗老矣,尝学于罗从彦,熹归自同安,不远数百里,徒步往从之。其为学,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而以居敬为主。尝谓圣贤道统之传散在方册,圣经之旨不明,而道统之传始晦。于是竭其精力,以研穷圣贤之经训。熹没,朝廷以其大学、语、孟、中庸训说立于学官。(节选自宋史朱熹传,有删改)【注释】亟
2、(j):危急。没:同“殁”,死。训说:训释解说。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 分)(1)尝属熹曰 ()(2)复遍交当世有识之士 ()(3)尝学于罗从彦 ()(4)大抵穷理以致其知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2 分)A.慨然有求道之志 吾妻之美我者 B.其为学 恐前后受其敌 C.而以居敬为主 非学无以广才 D.而道统之传始晦 而乐亦无穷也 19.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吾即死,汝往事之,而惟其言之听。20.从选文和送东阳马生序中可以看出,真正的“为学者”都有哪些共同的特点?请简要概括。(2 分)【参考译文】朱熹,字元晦,是徽州
3、婺源人。当初,朱熹年少的时候,慷慨激昂有追求道义、真理的志向。父亲朱松病情危机时,曾经嘱托朱熹说:“籍溪人胡原仲、白水人刘致中、屏山人刘彦冲这三个人,学问有渊源根底,我一向尊重敬畏他们,我就要死了,你去侍奉他们,而且要完全听从他们的话。”因此,朱熹的学问既能广泛地求索于儒家经典著作,又能普遍地结交当代的饱学有识之士。延平人李侗老了,(他)曾经向罗从彦学习,朱熹从同安卸任回来后,不惜远行数百里,徒步前往李侗处从学拜师。朱熹做学问,大都是深入研究事物的“理”来得到知识,反过来亲自来践行(验证知识是否)真实,同时把持身恭敬作为加强修养的主体。(他)曾经说古代圣贤道统的传授散播在典籍之中,由于对圣贤经
4、书的宗旨不清楚,因而道统的传授也开始隐晦不显。于是他竭尽一生全部的精力,用来钻研穷究圣贤经典的意旨和训示原意。朱熹死后,朝廷把他训释解说的大学 论语 孟子 中庸作为学校的官定课本。17.(1)同“嘱”,嘱托(2)又(3)曾经(4)得到 18.D【解析】A项中的两个“之”,前者是结构助词,译为“的”;后者是助词,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项中的两个“其”都是代词,前者代指“朱熹”;后者代指“狼”。C项中的两个“以”,前者是介词,译为“把”;后者是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D项中的两个“而”都是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故选D项。19.我就要死了,你去侍奉他们,而且要完全
5、听从他们的话。20.从小喜欢学习或有求学的志向。都师从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虚心求教。结交有识之士(名士),勤勉地向他人学习。【解析】由文中“熹少时,慨然有求道之志”可知,朱熹少年时便有大志向;由“籍溪胡原仲学有渊源汝往事之,而惟其言之听”可以看出,朱熹师从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由“复遍交当世有识之士”“熹归自同安,不远数百里,徒步往从之”可看出,朱熹广泛结交有识之士,勤勉地向他人学习。送东阳马生序中重点叙述了作者的求学之艰难和自己学习的勤奋刻苦。根据这些内容,概括出相同点即可。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720 题。(12 分)三月,乙亥朔,以刑部尚书柳公绰为河东节度使。先是,回鹘入贡及互市
6、,所过恐其为变,常严兵迎送防卫之。公绰至镇,回鹘遣梅录李畅以马万匹互市,公绰但遣牙将单骑迎劳于境,至则大辟牙门,受其礼谒。畅感泣,戒其下,在路不敢驰猎,无所侵扰。陉北沙陀素骁勇,为九姓、六州胡所畏伏。公绰奏以其酋长朱邪执宜为阴山都督、代北行营招抚使,使居云、朔塞下,捍御北边。执宜与诸酋长入谒,公绰与之宴。执宜神彩严整,进退有礼。公绰谓僚佐曰:“执宜外严而内宽,言徐而理当,福禄人也。”执宜母妻入见,公绰使夫人与之饮酒,馈遗之。执宜感恩,为之尽力。塞下旧有废府十一,执宜修之,使其部落三千人分守之,自是杂虏不敢犯塞。(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六十,有删改)【注释】柳公绰:唐朝名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之兄。回
7、鹘(h):我国少数民族部落,维吾尔族的祖先。牙门:古时驻军,主帅或主将帐前树牙旗以为军门,称“牙门”。朱邪执宜:唐代山西代北沙陀人,今甘肃兰州市西北人。17.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4 分)(1)公绰但遣牙将单骑迎劳于境 ()(2)至则大辟牙门 ()(3)受其礼谒 ()(4)馈遗之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2 分)A.常严兵迎送防卫之 公将鼓之 B.回鹘遣梅录李畅以马万匹互市 以其境过清 C.为九姓、六州胡所畏伏 俱为一体 D.执宜与诸酋长入谒 天与云与山与水 19.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 分)执宜外严而内宽,言徐而理当,福禄人也
8、。20.文中的柳公绰是一个怎样的人?(2 分)答案 17.(1)慰劳(2)打开,开(3)拜见(4)赠送 评分标准:每小题 1 分。共 4 分。【课内外迁移】本题实词/答案 课内链接/分析 公绰但遣牙将单骑迎劳于境(慰劳)上自劳军(慰劳)(周亚夫军细柳)至则大辟牙门(打开,开)受其礼谒(拜见)生以乡人子谒余(拜见)(送东阳马生序)馈遗之(赠送)18.D 评分标准:选项正确,得 2 分。共 2 分。【解析】A项“之”,前者是代词,代指“回鹘人”;后者是音节助词,在句中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B项“以”都是介词,前者可译为“用”;后者可译为“因为”。C项“为”,前者是介词,表示被动,可译为“被”;
9、后者是动词,可译为“是”。D项“与”都是连词,表示并列,可译为“和”。故选D项。19.执宜外表严肃而内心宽大,说话从容,说理恰当,是有福禄的人。评分标准:句意通顺,得 1 分;关键词“外严”“内宽”“徐”翻译正确,各得 1 分。共 4 分。20.真诚、知人善用、平等待人。评分标准:答出一点,得 1 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共 2 分。【解析】由“公绰但遣牙将单骑迎劳于境畅感泣,戒其下”可以看出柳公绰以礼相待,坦诚,信任对方的特点;由“公绰奏以其酋长朱邪执宜为阴山都督、代北行营招抚使”“公绰使夫人与之饮酒为之尽力”等语句均可看出柳公绰对执宜的礼遇和知人善任。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720 题
10、。(12 分)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也。五年,太祖与绍连战。书与彧,议欲还许以引绍。彧曰:“今军食虽少,未若楚、汉在荥阳、成皋间也。是时刘、项莫肯先退,先退者势屈也。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太祖乃住。遂以奇兵袭绍别屯,斩其将淳于琼等,绍退走。审配以许攸家不法,收其妻子,攸怒叛绍;颜良、文丑临阵授首;田丰以谏见诛,皆如彧所策。(选自三国志魏书,有删改)【注释】太祖与绍连战:指官渡之战,建安五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在此展开战略决战。许:许县,今属许昌。审配:袁绍帐下谋臣。许攸(yu):东汉末年谋士。17.参考表格
11、中提示的词语含义的推断方法,解释加点词。(4 分)文言词句 推断方法 解释(1)书与彧 联系语境法:“议欲还许以引绍”(2)情见势竭 联想成语法:筋疲力竭 (3)遂以奇兵袭绍别屯 课内迁移法:其将固可袭而虏也周亚夫军细柳 (4)皆如彧所策 查阅字典法:竹制的马鞭。拐杖。简牍。策书。策问。古代占卜用的蓍草。计谋,谋略。探测,预计。星名。18.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2 分)A.议欲还许以引绍 自康乐以来 B.今军食虽少 虽乘奔御风 C.此用奇之时 公将鼓之 D.太祖乃住 乃悟前狼假寐 19.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是时刘、项莫肯先退,先退者势
12、屈也。20.本文所讲的官渡之战和齐鲁长勺之战都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型事例,结合【链接材料】,简要概括荀彧和曹刿在战争中发挥的关键作用。(2 分)【链接材料】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参考译文】荀彧,字文若,是颍川郡颍阴县人。(建安)五年,太祖和袁绍多次作战。(太祖)写信给荀彧,商议着打算(率军)退回许县来引开袁绍军队。荀彧说:“现在军粮虽然少,(但也还)不像楚汉相争之时在荥阳、成皋之间(那样艰难)。那时刘邦、项羽没有谁愿意先撤军,(因为)先退走的人气势上就落了下
13、风。(现在)您仅凭借着只是(袁绍军队)十分之一的队伍,就地死守,扼住袁绍咽喉使他不能前进,已有半年之久。(现在已经)了解敌人的状况,(知道他的)声势已经穷尽,(局势)一定会发生变化,这就是用奇计的时机,(千万)不要错失啊。”太祖才停留(在官渡)。然后派出奇兵偷袭袁绍(驻扎在)别处(的部队),将他的大将淳于琼等人斩杀,袁绍兵败逃跑。审配因为许攸不受法令,收押他的妻儿,许攸大怒背叛了袁绍;颜良、文丑在阵前被斩首;田丰因为劝谏被杀,一切正如荀彧所预计(的那样)。17.(1)写信(2)穷尽 (3)偷袭 (4)预计 评分标准:每小题 1 分。共 4 分。18.D 评分标准:选项正确,得 2 分。【解析】
14、A项“以”,前者是连词,表目的,可译为“用来,来”;后者是介词,可译为“从”“在”。B项“虽”都是连词,前者表让步,可译为“虽然”;后者表假设,可译为“即使,纵使”。C项“之”都是助词,前者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后者是音节助词,用在句中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D项“乃”都是副词,可译为“才”。故选D项。19.那时刘邦、项羽没有谁愿意先撤军,(因为)先退走的人气势上就落了下风。评分标准:大意正确,得 1 分;关键词“是”“屈”翻译正确,各得 1 分;能正确翻译“先”前省略的内容,得 1 分。共 4 分。20.两人都能准确把握敌情,掌握时机。评分标准:意思对即可得 2 分。共 2 分。【解析】本题考查课内外对比。本文中荀彧在太祖打算撤军时,向太祖分析了目前的形势,“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最后太祖听从了荀彧的建议,停留在(官渡),打败了袁绍。曹刿论战 中曹刿认为上阵击鼓,要在敌人三通战鼓之后,此时敌方气弱,我方气盛,故敌军败绩。齐军败了之后,鲁庄公打算乘胜追击,曹刿立即阻止,并对现场的情况进行勘探后,“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才决定追击齐军,最终取得了胜利。荀彧和曹刿二人都能够准确把握战争的情势,掌握时机。据此概括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