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定西市岷县第二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15022.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定西市岷县第二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15022.pdf(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甘肃省定西市岷县第二中学 2019-2020 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满分:100 分,时间:50 分钟 一、选择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60 分)我国古书曾记载:“公元前 28 年三月乙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据此回答下列各题。1.记载中所说的黑气指()A.耀斑 B.X 射线 C.紫外线 D.黑子 2.这种现象发生在太阳的()A.光球层 B.色球层 C.日冕层 D.内部 3.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黑气区域是太阳表面的低温区域 B.黑气区域温度比周围高 C.黑气区域释放出大量的偏黑色气体 D.黑气区域含有大量的水汽和尘埃【答案】1.D 2.A
2、3.A【解析】【1 题详解】耀斑发生在色球层,是增大增亮的斑块,A 错。X 射线、紫外线不是太阳活动,B、C 错。地球上的人用肉眼看到的是太阳光球中的黑子,根据“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可判断该黑气现象不是日全食,而是太阳黑子,太阳黑子实际上是在太阳光球层上出现的暗黑色斑点,温度比周围要低,看起上去就显得暗一些,所以古人才把太阳黑子说成太阳上的黑气,D 正确。故选 D【2 题详解】记载中所说的黑气是指黑子,是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之一,发生在光球层,不是太阳内部,A 正确,D 错误;耀斑发生在色球层,B 错误;日冕层的太阳活动是太阳风,C 错误。故选 A。【3 题详解】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黑子区域是
3、太阳表面的低温区域,颜色比周围暗一些,不是释放出大量的偏黑色气体,A 对、C 错。黑子区域温度比周围略低,B 错。黑子区域温度大约为 4500摄氏度,没有水汽、尘埃,D 错。故选 A。【点睛】太阳活动是太阳外部大气的活动表现,黑子发生在光球层,耀斑发生在色球层。黑 子并不黑,只是温度比周围略低,颜色比周围暗一些。黑子活动影响地球的气候,耀斑活动影响地球电离层或磁场,导致无线电短波信号减弱或中断,指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4.太阳能量的来源是 A.氢气燃烧 B.氦气爆炸 C.核裂变反应 D.核聚变反应【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详解】太阳辐射的巨大能量来自太阳内部的氢核聚
4、变。注意区别“核聚变”和“核裂变”,知识性试题。故本题选择 D。5.一条从东向西流的河流,南岸侵蚀较厉害,且一年内两次太阳立射,该河流可能位于 A.40S B.40N C.20N D.20S【答案】D【解析】南岸侵蚀较厉害说明河水向南偏。依据河流流向可判断南偏为左偏,因此河流位于南半球。一年内太阳两次直射,因此纬度小于 23.5。故 D 正确。6.当 120某地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时,伦敦是 A 12 时 B.8 时 C.0 时 D.4 时【答案】D【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地方时的计算。【详解】当 120某地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时,为正午 12 时。经度每隔 15,地方时相差1 个小时。0位于 1
5、20西边,相差 120,所以 0地方时比 120E 晚 8 个小时,地方时为 4 时。故选 D。7.晨昏圈与经线圈的关系是 A.重合 B.每天重合一次 C.在二分日重合 D.在二至日重合【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晨昏线。【详解】晨昏线只有在春秋分时,与经线重合;其他时候,晨昏线与经线斜交。故选 C。8.下列关于地方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相对位置偏东地点的地方时要晚一些 B.经度相差 15时间相差 1 小时 C.同一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D.经度不同,其地方时也不同【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相对位置偏东的地方的地方时要早一些,故 A 项错误。考点:本题考查地方
6、时。点评:本题难度低,知识性试题,学生只要掌握地方时差异形成的基本原因和地方时差异的基本规律,找错应该很容易。读所给太阳直射点移动图判断 9.当太阳直射点位于 A 点时 A.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B.南半球昼长夜短 C.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角为 90 度 D.地球公转速度较快 10.读上图,国庆节位于 A.a 段 B.b 段 C.c 段 D.d 段 【答案】9.C 10.B【解析】试卷分析:【9 题详解】当太阳直射点位于 A 即北回归线上时,为北半球夏至日,则南半球昼短夜长,北回归线为太阳直射的纬线,故正午太阳高度为 90;C 正确;此时地球公转接近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慢。【10 题详解】国庆节
7、 10 月 1 日,太阳直射点刚过 9 月 23 日,即将向南回归线移动,故地球公转处于 b时段。考点:本题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的综合分析。点评:本题解题关键是掌握二分二至日的太阳直射点位置,并能利用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判断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公转速度等内容。11.当 23.5的昼与夜等长时,说明正值什么时期 A.北极圈内有极昼现象 B.太阳直射在 23.5 C.冬至日 D.春分日或秋分日【答案】D【解析】【详解】因为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赤道外的地区只有在二分日昼夜等长,所以当 23.5的昼与夜等长时,正值二分日时期,故排除 C,选 D 项正确。二分日北极圈内无极昼、极夜现象,太阳直射在赤道
8、,故 AB 错误。12.下列地理现象的发生与地球自转无关的是()A.昼夜现象 B.长江三角洲的发育 C.太阳的东升西落 D.北京的地方时比乌鲁木齐早【答案】A【解析】昼夜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身不发光不透明,在阳光照射下而形成昼夜现象;由于地球自转形成地方时的差异、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13.在西行的轮船上,人们看到的昼夜更替的周期()A.24 小时 B.长于 24 小时 C.短于 24 小时 D.无昼夜更替【答案】B【解析】【详解】站在原地不动,人们看到的昼夜更替的周期为 24 小时;在西行的轮船上,人们看到的昼夜更替的周期长于 24 小时;在东行的轮船上,人们看到的昼夜更替的周
9、期短于 24小时。故选 B。14.天安门广场上的国旗与太阳同时升起,下列日期中升旗仪式最早的是()A.5 月 1 日 B.7 月 1 日 C.8 月 1 日 D.10 月 1日【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昼夜长短。升旗最早即日出最早,日出最早则昼长最长,北半球昼最长为夏至日,故 7 月 1 日最接近夏至日。15.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位于()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岩石圈【答案】B【解析】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之下,深度在 80-400km 之间,选择 B。16.假设 A、B、C、D 在同一纬度,四地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是()A.A 地 B.B 地 C.C 地 D.D 地
10、【答案】D【解析】【分析】该题主要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详解】晴天云层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夜晚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弱,故而白天温度高夜晚温度低;陆地相对于海洋比热容小,故而温差大。故 D 正确。【点睛】晴天云层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夜晚保温作用弱,故而白天温度高夜晚温 度低;多云的白天(阴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气温较低,晚上大气逆辐射强,气温较高,故气温日较差较小。该题难度一般。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17.图示箭头中,代表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的是()A B.C.D.18.图示箭头中,表示大气补偿地面辐射损失热量的箭头是()A.B.C.D.【答案】17.B 18.
11、A【解析】【分析】该题主要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17 题详解】读图可知,图中的数字代表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是地面增温的能量来源。代表大气削弱的太阳辐射,包括吸收、反射、散射等。是大气逆辐射,补偿地面辐射损失的能量。是地面辐射,大部分被大气吸收,是大气增温的主要能量来源。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地面长波辐射,图中代表地面长波辐射的是,故 B 正确。【18 题详解】地面长波被大气吸收后,转化为大气的热量,然后以长波的形式将能量返还给地面,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故大气逆辐射返还给地面的能量。结合上题的分析,可以判断是大气逆辐射,补偿地面辐射损失的能量,故 A 正确。【点睛】本题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太
12、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难度一般。19.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A.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 B.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 C.不同纬度间的热量差异 D.地球自转引起的偏向力【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太阳辐射在不同纬度分布的热量差异,导致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由于气压梯度力的存在进而产生了大气运动。故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差异【考点定位】大气的受热过程【名师点睛】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冷热不均。大气受上升膨胀,遇冷收缩下沉,进而造成大气在竖直方向上的升降地运动,升降运动的结果造成同一水平面上的水平气压差,再度引起土气在水平方向的运动风,形成热力环流。不同纬度之间存在热量差异,一
13、般来说低纬度地区的气温高,高纬度地区的气温低,近地面气流总是存在从高纬流向低纬的趋势。但当真正的大气运动起来以后,会受到地球自转偏向力、海陆分布差异及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引起的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等多因素的影响,使得全球的大气运动变得比较复杂。本题关键是要求考生明白大气运动的形成过程中的几个重要概念:能量来源、根本原因、大气水平运动的根本原因(源动力),地球自转对三圈环流的形成的影响、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海陆分布对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影响等众多因素。20.下面表示热力环流的示意图,正确的是 A.B.C.D.【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组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涉及到的知识点主要是热力环流的具
14、体应用,山谷风和海陆风的形成过程,需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详解】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白天,海洋气温低于陆地,形成高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谷地气温低于坡地气温,空气冷却下沉,形成高压,风从谷底吹向山坡;夜晚情况相反,结合选项,D 正确。二、综合题(共 40 分)21.下图是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 A、B 表示地震渡,其中 A 表示_波,B 表示_波。(2)图中 CH 分别表示地球内部构造,D 表示_界面,该面以上 C 代表_,该面以下 E 代表_。(3)图中 F 处,地震波 A 完全_,地震波 B 速度_并继续往深处传播。这说明 F 面以上的 E 物质状态为_
15、态。(4)地球的岩石圈是指_和 E 层的顶部。【答案】(1).横波 (2).纵波 (3).莫霍界面 (4).地壳 (5).地幔 (6).消失 (7).突降 (8).固态物质 (9).地壳【解析】【分析】该题主要考查了地震波及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划分。【详解】(1)地震波有两种,横波和纵波,横波速度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速度快,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据此读图可知 A 为横波,B 为纵波。(2)地球内部圈层构造由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分为了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它们的分界面分别是:莫霍面(横波和纵波速度突然增加)、古登堡界面(横波突然消失、纵波波速突然下降)。根据这一特点判断图中 D 为莫
16、霍界面,F 为古登堡界面,C 为地壳,E 为地幔。(3)据图所示可知,F 为古登堡界面,在古登堡界面横波突然消失,纵波波速突然下降。因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根据这一特点判断 F 面以上物质为固态。(4)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叫作岩石圈。据图可知,C 为地壳,E 为地幔,故岩石圈为地壳和 E 层顶部。【点睛】该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所学知识,并根据图示进行判读。球内部圈层构造由莫霍面 和古登堡面分为了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莫霍面:横波和纵波速度突然增加;古登堡界面:横波突然消失,纵波速度下降。该题难度一般。2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该图是北半球
17、的_(节气)。(2)A 点在 B 点的_方向,A 点夜长_小时。图中晨昏线是_(晨或昏)线。(3)B 点地方时是_时,B 点当天的正午太阳高度是_。此时北京时间_月_日_时。(4)此时地球在公转轨道的_附近(近日点或远日点),从 A 点到 B 点昼夜长短变化情况:_。【答案】(1).夏至日 (2).正南 (3).16 小时 (4).晨 (5).8 点 (6).90 (7).6 (8).22 (9).12 (10).远日点 (11).昼变长,夜变短【解析】【分析】该题主要考查地球的运动及光照图的基本知识。【详解】(1)从图中可以看出,此时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昼现象,应为北半球的夏至日。(2)根据
18、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可以得出 A 点在 B 点的正南方向(A 和 B在同一条经线上)。晨线与赤道交点处经线的地方时为 6 时(赤道上永远昼夜平分),同一图上经度间隔相等,据图所示,A 点所在经线位于地方时 6 时所在的经线以东 30处,时间相差 2 小时,故 A 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 8 时,A 点此时位于晨线上,即 A 点日出时间为 8 时,A 点的夜长为:(8:00-0:00)2=16,故 A 点夜长 16 小时;图中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经过晨昏线时,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应该为晨线。(3)同一经线地方时相同,结合上题,A 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 8 时,A 和 B 在同一经线上,
19、故 B 点时间为 8 时;从图中可以看出,此时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昼现象,为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上,北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为 90。B 点位于北回归线上故当天正午太阳高度达 90。根据上题分析和图示可知,A 地点所在经线时间为 6 时,故 0经线时间为 4 时,经度每隔 15时间相差 1 小时,则北京时间(东八区的区时,120E 的地方时)为 12 时。故此时北京时间为 6 月 22 日 12 时。(4)结合以上题目分析可知图示时间为夏至日,即 6 月 22 日,此时地球在公转轨道的远日点附近,此时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从 A 点到 B 点昼变长,夜变短。【点睛】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应该为晨线。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为昏线。求地方时应该先找晨线或者是昏线和赤道所在的交点,交点所在的经线就是 6 点或者是 18点,然后根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各点的地方时。该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