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破阵子》《木兰诗》《观刈麦》教学设计7940.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破阵子》《木兰诗》《观刈麦》教学设计7940.pdf(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初中语文破阵子 木兰诗 观刈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主旨,背诵课文。2.读懂字词。3.体会人物形象。【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理解文章主旨,背诵课文。2.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方法的表现力量,培养处理题材和运用修辞方法的能力。二、难点:体会人物形象。课时安排:2 课时 第 1 课时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木兰这个人物吗?哪位同学给大家讲一下关于木兰的故事?(学生讲故事)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流传了一千多年,你认为木兰成为世世代代人们所景仰的英雄人物的原因在哪里?(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要点)木兰是一位爱国的女英雄。她替父从军,是出于关心国家
2、安危,体恤父亲年迈力衰;她不畏艰苦,勇敢作战,是出于保卫家乡、保卫祖国的坚强意志;她厌弃高官厚禄,而渴望过和平劳动的生活这些,都表现了人民英雄的本色,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意愿和理想。好,我们就来共同看一看木兰诗中是怎样塑造木兰的形象的。解题:木兰诗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作品时代怎样?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于后魏,这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分南
3、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材广泛,格调雄劲、热烈、质朴。二、自学成果展示 1、介绍作品。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乐府诗”继诗经 楚词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木兰诗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2、特殊字词的音形意 机杼(zh)(织布梭子)可汗(k hn)鞍鞯(n jin)(马鞍下的垫子)辔头(pi)(缰绳)燕山(yn)胡骑(j)(
4、战马)戎机(rng)(军事)朔气(shu)(北方)金柝(tu)(打更用的梆子)红妆(zhung)(装饰,打扮)著我旧时裳(zhu)(穿)傍地走(bng)(临近,此处引申为贴着)三、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1、范读课文(配乐朗读),学生在听中提出不能翻译的重点词,师生讨论,给予解释。(惟、愿、市、旦、度、策、强、将、著、贴、火、走、安)。2、小组疏通文意,说说情节:学生用自己语言简要复述故事情节。3、要求以“木兰_”句式概括每节内容,横线上限填四个字。(木兰停机叹息、代父从军、奔赴战场、征战沙场、还朝辞官、会见亲人、讴歌英雄)四、合作探究 重点深研(赏析人物)1、学生再读课文,四人一组讨论:要求以“
5、我从课文_读到木兰是一个_的人”句式来说。板书: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教师小结:木兰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因为她既有女儿情怀,更具英雄气慨的古代杰出巾帼英雄形象,在代父从军中看到了她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渴望和平的心愿。2、学生举例我国历史上的巾帼英雄(如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3、其实在地方戏曲中也有歌颂巾帼英雄的作品,学生欣赏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五、拓展延伸 木兰代父从军是一种孝,在战场上拼杀是爱国。那么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又是怎么样来体现自己对家人的爱,对国家的爱呢?六、总结反思 再诵全文,品味凝练语言。附板书:木 兰诗 勤劳、善良、淳朴、
6、谨慎(女儿性情)巾帼英雄 爱国、渴望和平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第 2 课时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在学习了木兰诗之后,我们再来学习两首诗词。这两首分别是白居易的观刈麦和辛弃疾的破阵子。作者简介:自居易(772846),字乐天,祖籍太原,经历了七朝。曾任过周至尉、左拾遗、左赞善大夫、江州司马、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太子少傅等官。白居易前期有热情,有锐气,是个同情人民,敢于反映民间疾苦,敢于揭露官场贵族黑暗面的官吏和诗人。后期锐气消失,棱角磨平,潜心佛事,以知足常乐,“独善其身”自居。白居易的诗歌以通俗浅显著称,今留有作品三千多首,他自己分之为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四类,
7、感伤诗中的长恨歌 琵琶行是两首杰出的长篇叙事诗,代表了自居易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元稹为之编辑为白氏长庆集。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二、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观刈麦是自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
8、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诗人三十六岁。周至县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一知道得最清楚。这首破阵子是辛弃疾赠给他的好友陈亮的,二人均为南宋著名词人,又都坚决主张抗金,收复中原,这共同的志向使他们成为知心朋友。辛弃疾作这首词时,已辞官在江西上饶农村闲居,但心中时时不忘杀敌立功,统一祖国。三、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学习观刈麦。(1)请二至三名学生读课文。其他学生注意正音。刈(y)荷(
9、h)箪(dn)童稚(zh)饷田(xing)灼(zhu)秉(bng)穗(su)吏禄(l)(2)出示思考题,学生读书。作者怎样描绘割麦人劳动的情景?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他们“不知热”?并且还“惜”夏日长?拾麦者为什么去拾麦?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请用一个字概括。作者面对此情此景是怎样想的?体现了什么情感?【明确】炎炎的烈日下,辛勤劳动的农民却不知热,他们珍惜这劳动的时光。作者真实地写出了劳动人民之心,尤其是这种特定环境中的变态心理。一个“税”字道出了劳动人民的辛苦劳作却食不果腹的真正原因。今日的拾麦人即昨日的割麦人,今日的割麦人也有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人。强烈的讽刺意味尽在不言之中。作者在深深的自
10、责,暗自惭愧。由农民生活的痛苦想到自己、想到高官的舒适生活。强烈的讽刺意味尽在不言之中。2学习破阵子。(1)教师范读,学生体会语气,并在书上画出断句位置。(2)学生读。(小组读、个人读,要读出豪情壮志。有点评)(3)分析。(小组讨论,合作完成)上片:一、二句写了“我”的哪些活动?梦见了什么?(请同学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明确】第一句连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醉”和“梦”表现出战斗的场景是回忆出来的。三、四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明确】对偶。突出表现了雄壮的军营,表现了将军及战士们高昂的战斗情绪。“沙场秋点兵”中哪个字用得好?(分组讨论,根据词意,想像出
11、此时的场面)【明确】“秋”,写出了肃杀的气氛和作战时的季节。下片:哪些句子写了作者统一祖国的愿望?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可怜白发生”的慨叹?【明确】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作者一生抗金收复失地,连梦中也不忘抗金的战斗生活,但由于朝廷的无能,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当看到两鬓新生的白发,感到自己已入暮年,空有一身凌云壮志,“报国欲死无战场”,只能在沉醉后驰骋沙场,心中不由涌起壮志未酬的悲情。3从“可怜白发生”一句,让学生谈南宋文人类似的悲叹【提示】引读:文天祥(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岳飞(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陆游(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四、总结反思 拓展延伸【总结反思】拓展思维练习。(培养学生探究能力)1以“你看”描述割麦者或拾麦者劳动的场景。(一百字以内)2假如你是词中的将军,请你把驰骋沙场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描绘出来。附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