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鱼我所欲也》阅读练习7708.pdf

上传人:得****3 文档编号:83600691 上传时间:2023-03-31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508.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鱼我所欲也》阅读练习7708.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鱼我所欲也》阅读练习7708.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鱼我所欲也》阅读练习7708.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鱼我所欲也》阅读练习7708.pdf(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知识点练习 一、课文原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

2、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二、课文译文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

3、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呼喝着给人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

4、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它。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三、重点字词 (1)亦:也。(2)欲:想要。(3)兼:同时具有。(4)舍:舍弃。(5)取:选取。(6)甚:超过。(7)于:比。(8)故:所以,因此。(9)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10)恶:厌恶。(11)患:祸患,灾难。(12)辟:通“避”,躲避。

5、(13)如使:假如,假使。(14)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意,不译。(15)莫:没有。(16)则:那么。(17)凡:凡是,一切。(18)得生:保全生命。(19)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用,采用。(20)为:做。(21)而:但是。(22)是故:这是因为。(23)非独:不只,不仅 非:不 独:仅。(24)贤者:有才德,有贤能的人。(25)是:此,这样。(26)勿丧:不丧失。丧:丧失。(27)箪:古代盛食物的圆竹器。(28)豆: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29)则:就。(30)弗:不。(31)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32)呼尔:呼喝(轻蔑地,对人不尊重)。(33

6、)呼尔而与之:呼喝着给他(吃喝)。尔,语气助词。礼记檀弓记载,有一年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施粥,有个饥饿的人用衣袖蒙着脸走来。黔敖吆喝着让他吃粥。他说:“我正因为不吃被轻蔑所给予得来的食物,才落得这个地步!(34)行道之人:(饥饿的)过路的行人。(35)蹴:用脚踢。(36)而:表修饰。(37)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38)万钟:这里指高位厚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六斛四斗为一钟。(39)何加:有什么益处。何 介词结构,后置。(40)宫室:住宅。(41)奉:侍奉。(42)得我:感激我。(43)得:通“德”,感激。(44)与:通“欤”,语气助词。(45)乡:通“向”,从前。(46)已:

7、停止,放弃。(47)本心:本性,本来的思想,即指“义”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回避。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恩惠。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通欤,语气词。5、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古今异义 1、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古义:一种量器。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2、是:非独贤者有心也 古义:代词,这种。今义:判断动词,是。鱼我所欲也 3、豆:一箪食,一豆羹。古义: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今义:豆类名称 四、知识点归纳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 所欲有甚于生者:想要;超过 2 故不为苟得也:苟且取得,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8、3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通过某种办法 4 故患有所不辟也:祸患;同“避”,躲避 5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若果,假使 6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种思想 7 贤者能勿丧耳:丧失 8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践踏;不愿意接受 9 万钟则不辩礼 义而受之 :同“辨”,辨别 10 万钟于我何加焉?:对于;有什么益处 11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感激;同“欤”,语气词,表疑问和反诘,相当于“吗”“么”12 乡为身死而不受:同“向”,原先,从前 13 是亦不可以已乎 :这种做法;停止 14 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来的思想,即“义”,即本来就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二、重点句子翻译 1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

9、,故不为苟得也。生命是我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 西,所以我不做只为求利益而不择手段的事。2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什么手段不用呢?3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操守这种品德),使他不致丧失罢了。4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这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5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原先为了 义(羞恶之心)宁愿身死而“呼尔”“蹴尔”的一箪食、一豆羹施舍

10、,今天却为了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的恩德而接受了。6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然而,如果你(轻蔑地)呼喝着给他(吃),过路的饥饿的人也不会接受;如果你用脚踢着(或践踏)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接受。7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人不用,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躲避祸患,但是有人不去干这件事。五、内容理解 1 本文的观点是什么?怎样提出的?“舍生取义”或“舍生而取义者也”;通过设喻类比的方式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2、分别概括各段内容 第一部分(第 1 段),正反结合,层层深入,反复论证义是人的本心,义重于生,应舍生取义。第二部

11、分(第 2 段),运用例证论述义重于生,舍生取义,不失本心。第三部分(第 3 段),再举例从反面论述功名利禄使人见利忘义,失其本心。3、本文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试举例分析其作用。【第二、三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不同?】比喻论证:把“鱼”比作“生”,“熊掌”比作“义”,“舍鱼而取熊掌”比作“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动形象的论述了义重于生,应舍生取义,从而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更通俗,更易懂。道理论证:第一段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1)举“贫者不食嗟来之食”的例子,对义重于生,舍生取义,不失本心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2)举不辨礼仪而受万钟的例子,对功名利禄使人见利忘义失其本

12、心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对 比论证:(1)将向(过去)与今(现在)的做法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功名利禄使人见利忘义。(2)第二三段:对比论证,将不食嗟来之食与不变礼仪受万钟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3)第一段:生与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4、试给本文“舍生取义”这一行为准则补充一个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事实论据:(1)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简要概述)(2)抗洪英雄李

13、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誓斗洪魔,以身 殉国。(3)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也不愿屈服。道理论据:(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指什么?请用原文回答。是心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概括:羞恶之心,指舍生取义。)6、如何评价鱼我所欲也 一文的思想内容?人应该有舍生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战国时代有积极作用,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有极好的影响。如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但孟子“舍生取义”观点的根据是唯性主义的性善论,他的说理仅止于是否丧失

14、“本心”,有明显的局限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即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在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该作出正确的抉择。七、同步练习题 一、基础知识 本文出自 ,作者 时期鲁国人,是 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我们还学过他的文章 。“四书”:、。答案:孟子告子上 孟子 战国 儒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论语大学中庸 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所恶()一箪食()一豆羹()蹴()苟得()不屑()答案:w dn gng c gu xi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说明其词义:(1)乡为生死而不受。乡

15、通向;从前。(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恩惠,此作感激。(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通辨;辨别。(4)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词:(1)二者不可得兼 同时占有。(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假使,假如。(3)此之谓失其本心 天性、天良。(4)贤者能勿丧耳 遗失、丢掉。(5)故患有所不辟也 祸患、灾难。(6)呼尔而与之 语气助词。(7)蹴尔而与之。用脚踢。(8)万钟于我何加焉!古代的一种计量器名。(9)是亦不可以已乎 停止,放弃(10)乞人不屑也 因轻视而不肯接受。(11)万钟于我何加焉 有什么益处。(12)妻妾之奉 侍奉。5、解释下列多义词:(1)与:所识穷

16、乏者得我与?句末语气词,表反问。蹴尔而与之 给。(2)于:所欲有甚于生者 介词,表示比较。万种于我何加焉 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3)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批示代词,这个,这样。是亦不可以已乎 这样看来,由此看来。(4)而:呼尔而与之 连词,连接修饰语和中心语。由是则生而有不用者 连词,连接主语和谓语,含有却的意思。6、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信念,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不丧失罢了。(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对于优厚的俸禄如果不问他合不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3)二者不可

17、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以前宁肯死也不愿接受,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二、理解课文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是心”是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2、“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及“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3、“鱼”与“熊掌”在文中分别比喻 “生”和 “义”。文章

18、以鱼与熊掌设喻的目的是引出舍生取义的命题,同时暗含“生”与“义”孰轻孰重的关系。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用原文回答)5、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开头以“鱼”和“熊掌”为喻,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请写出原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6、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7、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

19、有之,贤者能勿丧耳。8、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9、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10、在孟子看来,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情况是: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11、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12、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13、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14、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论证方法: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用“鱼”和“熊掌”作比喻论证

20、对生与死的抉择;举例论证:用“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的事例论证“义”重于“生”的观点;对比论证:用“乡”与“今”对待“一箪食,一豆羹”的不同做法进行对比论证;道理论证:用讲道理来论证为何要“舍生”。15、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16、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如何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呢?你从本文得到了什么启示?人有时会迫于情势或欲望,做出非善的行为来,因此做人应该时常自省,要敢于舍生取义。启示:(1)面对心灵的选择,每个人都

21、要“舍生取义”。(2)在国家利益、人民利益前个人利益是微不足道的,换句话说就是牺牲小我,完成大我。17、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于这些,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该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胁。18、孟子认为“行道之人”不吃“嗟来之食”是“不失本心”的行为,但也有人并不赞同“行道之人”这样的做法。谈谈你的看法。“嗟来之食”今泛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究竟如何对待“嗟来之食”,要视

22、具体情况而定,如果接受这种施舍,不仅自己的人格受到侮辱,而且严重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对于这样的施舍,当然应该是宁愿饿死也不接受,但有时接受“嗟来之食”,保存了自己,虽然自己受到了一定的损害,但可更好得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此时不妨暂且忍辱负重。19、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条 件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出什么样的启示?不矛盾,市场经济下的“利”,必须建立在“义”的基础之上,只有坚持“义”,才能赢得更多的、长久的“利”。10、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 21 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于国于民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