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I(Tl)单晶γ能谱的测量5564.pdf

上传人:得****3 文档编号:83586023 上传时间:2023-03-31 格式:PDF 页数:25 大小:2.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NaI(Tl)单晶γ能谱的测量5564.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NaI(Tl)单晶γ能谱的测量5564.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NaI(Tl)单晶γ能谱的测量5564.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NaI(Tl)单晶γ能谱的测量5564.pdf(2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NaI(Tl)单晶能谱的测量 一、实验目的 1、加深对 射线和物质相互作用的理解;2、掌握NaI(Tl)谱仪的原理及使用方法;3、学会测量分析能谱;4、学会测定谱仪的能量分辨率、线性、探测效率曲线;5、测定未知放射源的能量和活度。二、实验原理 1、谱仪的组成 图1 谱仪的组成框图 NaI(Tl)闪烁谱仪由NaI(Tl)闪烁探头(包括闪烁体、光电倍增管、前置放大器)、高压电源以及谱仪放大器、多道分析器、计算机等设备组成。图1 为NaI(Tl)闪烁谱仪装置的示意图。此种谱仪既能对辐射强度进行测量又可作辐射能量的分析,同时具有对射线探测效率高(比G-M 计数器高几十倍)和分辨时间短的优点,是目前广泛

2、使用的一种辐射探测装置。2、射线与闪烁体的相互作用 由能带理论,卤化碱晶体能带由价带、禁带和导带组成。能量最低的为价带,通常为晶体格子所束缚住的电子;中间的一层叫做禁带。就本征晶体而言,禁带中不存在电子。但若在价带中的电子获得了足够的能量,则可跃迁至导带,并在价带中产生一个空穴。在导带中的电子及在价带中的空穴均可以自由运动。同时导带中的电子可能会跃迁回到价带与空穴复合而发出光子。但是在本征晶体中,电子与空穴复合放出光子的机率是非常小的。何况,因为价带与导带之间的能隙的限制,在上述情况下发出的光子通常能量较高而不在可见光的范围内。若在无机闪烁器中加入少量杂质,在晶体中形成缺陷,改变了本征晶体的能

3、带结构,在禁带形成了一些新的能带。经由这些能态,导带中电子与空穴复合的机率大为增加。若选用适当的杂质,可以发出可见光。常用的无机晶体闪烁器有NaI(Tl)、CsI(Tl)、CsI(Na)及ZnS(Ag)等。当射线入射至闪烁体时,发生三种基本相互作用过程:(1)光电效应;(2)康普顿散射;(3)电子对效应。前两种过程中产生电子,后一过程出现正、负电子对。这些次级电子获得动能(见表1 所示),次级电子将能量消耗在闪烁体中,使闪烁体中原子电离、激发而后产生荧光。光电倍增管的光阴极将收集到的这些光子转换成电子,光电子再在光电倍增管中倍增,最后经过倍增的电子在管子阳极上收集起来,并通过阳极负载电阻形成电

4、压脉冲信号。射线与物质的三种作用所产生的次级电子能量各不相同,因此对于一条单能量的射线,闪烁探测器输出的次级电子脉冲幅度仍有一个很宽的分布,分布形状决定于三种相互作用的贡献。表1 射线在NaI(Tl)闪烁体中相互作用的基本过程 根据射线在NaI(Tl)闪烁体中总吸收系数随射线能量变化的规律,射线能量E1.02MeV以后,则有出现电子对效应的可能性,并随着射线能量继续增加继续增加而变得更加显著。图2 为示波器上观察到的137 0.662MeV 单能射线的脉冲波形,谱仪测得的能谱图。图3是137、22 和60 放射源的能谱。图中标出的谱峰称为全能峰。在射线能区,光电效应主要发生在K壳层。在击出K层

5、电子的同时,外层电子填补K 层空穴而发射X光子。在闪烁体中,X光子很快地再次光电吸收,将其能量转移给光电子。上述两个过程是几乎同时产生的,因此它们相应的光输出必然是叠加在一起的,即由光电效应形成的脉冲幅度直接代表了射线的能量(而非E减去该层电子结合能)。3、能谱分析 137在衰变过程中,它可发出能量为1.17MeV 的粒子,成为基态的137;而主要的衰变过程是发出能量为0.514MeV的粒子,成为激发态的137,再跃迁到基态发出能量为0.662MeV 的单能射线,其能谱是有三个峰和一个平台的连续分布。峰A称为全能峰,这一幅度的脉冲是0.662MeV 的光子与闪烁体发生光电效应而产生的,它直接反

6、映了射线的能量。平台B是康普照顿效应的贡献,它的特征是散射光子逃逸出晶体后留下的一个连续的电子谱。峰C是反散射峰,当 射线射向闪烁体时,总有一部分 射线没有被吸收而逃逸出,当它与闪烁体周围的物质发生康普顿散射时,反散射光子可能进入闪烁体发生光电效应,其脉冲就产生反散射峰。D峰是X射线峰。它是由137Ba的K 层特征X 射线贡献的。处于激发态的137在放出内转换电子后,造成K壳层空位,外层电子向K壳层跃迁后产生X光子,由于137发出的射线的能量为0.662MeV(小于1.02MeV),所以它的闪烁体作用不会发生电子对效应。4、闪烁谱仪的性能 a)能量分辨率 探测器输出脉冲幅度的形成过程中存在着统

7、计涨落。即使是确定能量的粒子的脉冲幅度,也仍具有一定的分布,其分布示意图如图4 所示。通常把分布曲线极大值一半处的全宽度称半宽度即FWHM,有时也用E表示。半宽度反映了谱仪对相邻脉冲幅度或能量的分辨本领。因为有些涨落因素与能量有关,使用相对分辨本领即能量分辨率更为确切。一般谱仪在线性条件下工作,故也等于脉冲幅度分辨率,即 =/=/(1)E(V)和E(V)分别为谱线的对应能量(幅度值)和谱线的半宽度(幅度分布的半宽度)。表示出谱仪能够区分能量很靠近的两条谱线的本领,或者说它代表了谱仪能够分辨开(两种能量很相近)的能量差的相对值的极限。显然越小越好,表示它能将靠得很近的谱线分开。对于一台谱仪来说,

8、近似地有 1 即谱仪的分辨率还与入射粒子的能量有关。闪烁谱仪的能量分辨率取决于闪烁体、光电倍增管、电子学线路的选择与配合。由于现在电子学线路技术的提高,分辨率主要取决于闪烁体的分辨本领。对于单晶NaI(TI)谱仪来说,能量分辨率是以137的0.662MeV 单能射线的光电峰为标准的,它的值一般在8-15%,最好可达6-7%。b)能量线性刻度曲线 能量线性指谱仪对入射射线的能量和它产生的脉冲幅度之间的对应关系。一般NaI(Tl)闪烁谱仪在较宽的能量范围内(100keV 到1300keV)是近似线性的。这是利用该谱仪进行射线能量分析与判断未知放射性核素的重要依据。为检查谱仪的能量线性情况,必须利用

9、一组已知能量的放射源,测出它们的射线在谱中相应的全能峰位置(或道址),然后,作出能量对脉冲幅度(或道址)的能量刻度曲线。这个线性关系可用线性方程表示,即 E(xp)=Gxp+E0 式中xp 为峰位,即道址;E0 为截距,即零道对应的能量;G 为斜率,即每道对应的能量间隔,又称增益。实验中用的核素能量列于表2 中。实验中欲得到较理想的刻度曲线,还需要注意到放大器及多道分析器的线性,进行必要的检查调整,进行未知能量的测量时,必须保持其测量条件与能量刻度时的相同。若测量条件有较大变化时,应重新进行刻度。典型的能量刻度曲线如图5 所示:c)效率刻度曲线 当不同能量的射线入射探头时,谱仪的探测效率将随能

10、量发生变化。探测效率的定义如下:(E)=()T 为测量时间;A 为放射源活度;b 表示能量为E 的射线的产额(也称为分支比);S(E)表示能量为E 的射线所对应的全能峰面积(如图6)。通过对多种已知活度的源进行测量,可以计算出谱仪在不同能量处的效率,从而拟 合得到探测效率随能量的变化规律。三、实验仪器 1.NaI(Tl)闪烁探头 2.高压电源 3.多道脉冲幅度分析器 4.计算机 5.示波器 6.放射源5 个,铅砖若干 四、实验内容及记录分析 第一周实验内容:1.检查线路确认无误后开低压电源,预热几分钟。熟悉多道脉冲幅度分析器数据采集软件的使用;时间:2012/10/25 14:30-15:00

11、 15:30-16:00 实验记录:a)实验使用的是高压及放大一体仪器,仪器前面板有放大倍数调节旋钮,高压调节旋钮。放大倍数从旋钮上读取,高压则可从数字面板上直接读出。b)实验使用的多道脉冲幅度分析器数据采集软件可以根据道数,测量时间等参数设置自动进行测量记录,并最终输出txt文本本件。实验结果:基本掌握实验原理,方法,仪器及数据采集软件使用方法。2.用示波器观察测量闪烁体探头输出信号。把放射源放在托盘上,将探头和放射源用铅砖屏蔽。加高压,用脉冲示波器观察探头工作状态。时间:2012/10/25 15:00-15:30 实验记录:此部分实验内容由老师讲解是进行演示,示波器上出现波形,该波形幅度

12、最大的部分有一明亮光带,而幅度较小的不断变化的弥漫区域。亮带与弥漫区之间明显可见一较暗带域出现。3.选择高压、放大倍数、测量道数等参数;(放射源选择137,测量时间200s)时间:2012/10/25 16:00-17:30 a)把放射源放在托盘上。调节改变高压(350700V),保持其它条件不变,观察能谱曲线的变化,并记录数据;实验记录:i.保持放大倍数4.78,道数1024不变。测量铯放射源在电压350V时的能谱。导出文本文件(桌面:123电压350放大4.78铯137)。ii.条件同上,测量铯放射源在电压450V,550V,650V时的能谱。分别导出文本文件(桌面:123电压450放大4

13、.78铯137)、(桌面:123电压550放大4.78铯137)、(桌面:123电压650放大4.78铯137)。实验分析与讨论:将实验所得的四个电压下的数据分别作图,如下:图7 电压350V 放大倍数4.78 道数1024 图8 电压450V 放大倍数4.78 道数1024 图9 电压550V 放大倍数4.78 道数1024 图10 电压650V 放大倍数4.78 道数1024 分析:i.图7-图10可以发现,当所加电压较低的时候(如图7 350V情况),所有通道收集到的粒子数目均为0或者接近0。ii.当电压升高(如图8,9 450V和550V情况),则可以较全观察到铯137的能谱。而且对比

14、之下,550V下所得图样更宽,能谱主要部分所在通道中收集到的粒子数更少,全能峰峰值下降更明显。iii.当电压太高(如图10 650V情况),收集粒子数进一步减少,而且已经不能观察到全能峰,全能峰在所得能谱右方。总结:其他条件不变时,电压主要对应能谱所能测量的能量范围。测量范围与电压选取呈负相关。电压较低时,测量范围太广,以致能谱出现集中在开始的几个通道上,甚至无法测量。当逐渐提高电压,测量范围开始下降,能谱出现,但同时由于通道数不变,每个通道对应的能量范围亦减小,所以每个通道上采集到的粒子数减少,图形效果变差,对于能量较集中粒子数较多的全能峰影响明显。当电压足够大,所得能谱不再完整。从原理上说

15、,高压是作用在光电倍增管,高压使得光电倍增管灵敏度提高,降低其测量范围,提高测量精度。但同时,噪声也会被放大。b)调节改变放大倍数,保持其它条件不变,观察能谱曲线的变化,并记录数据;实验记录:i.保持电压550V,道数1024,测量时间200s不变,测量放大倍数为1.0时,放射源铯137的能谱并导出文本文件(桌面:123电压550放大1.0铯137)。ii.条件不变,测量放大倍数为2.0,3,0,4.0,5.0时,放射源铯137的能谱并分别导出文本文件(桌面:123电压550放大2.0铯137)、(桌面:123电压550放大3.0铯137)、(桌面:123电压550放大4.0铯137)、(桌面

16、:123电压550放大5.0铯137)。实验分析与讨论:将实验所得的5个放大倍数下的数据分别作图,如下:图11 放大倍数1.0 电压550V 道数1024 图12 放大倍数2.0 电压550V 道数1024 图13 放大倍数3.0 电压550V 道数1024 图14 放大倍数4.0 电压550V 道数1024 图15 放大倍数5.0 电压550V 道数1024 分析:i.图11,图12放大倍数较小,能谱不明显,不作讨论。ii.图13,14,15则可以明显看出,当其他条件不变时,放大倍数增大与电压一样,可以调节测量能谱的能量范围。放大倍数同样与测量范围呈负相关。iii.与(a)中电压调节类似,放

17、大倍数增大,测量范围减少,每个通道对应的能量范围减少,收集到的粒子数减少。总结:其他条件不变时,放大倍数对能谱图的调节跟(a)中电压调节类似,增大放大倍数,测量范围下降,各通道粒子数减少。但从原理上,两者有本质区别。电压作用在光电倍增管,是为了从微弱的光信号中得出清晰的较强的电信号。而放大倍数则是调节放大器的放大倍数,从而对已得到的电信号再进行放大。电压调节与放大倍数调节效果对比:i.原理上,电压调节作用于光电倍增管,增加二次电子发射个数,把微弱的光信号放大,提高测量灵敏度。因此,为了得到清楚波形需要用较高压。但同时,背景噪声等影响因素也会被放大。增大从得到信号还原为原信号的难度,降低了精确性

18、。所以不能一味加高压。ii.放大倍数调节作用于光电倍增管得到的脉冲信号。倍数增大其脉冲幅值,可以将脉冲图样在通道上进行展开,但它不能改变接收到的脉冲个数,所以,一味增大放大倍数,会导致关键位置,如全能峰,所在通道接受脉冲个数过于分散,个数太少,而得不出较为理想的能谱。综上,要得到理想的能谱,必须调节得到合适的高压值与放大倍数。电压应限制在600V-700V以下,防止噪声过大,同时能提高灵敏度,增加个数。放大倍数则亦应该调节在适中的值,保证能谱清晰,各峰明显,且通道采集个数不能太少。c)调节改变测量道数(256、512、1024、2048、4096),保持其它条件不变,观察能谱曲线的变化,并记录

19、数据;实验记录:i.保持电压600V,放大倍数3.5不变,测量放射源铯137在通道数256下的能谱。并导出文本文件(桌面:123电压600放大3.5铯137256)。ii.条件不变,分别测量放射源铯137在通道数512,1024,2048,4096下的能谱。并导出文本文件(桌面:123电压600放大3.5铯137512)、(桌面:123电压600放大3.5铯1371024)、(桌面:123电压600放大3.5铯1372048)、(桌面:123电压600放大3.5铯1374096)。实验分析与讨论:将实验所得的5个道数的数据分别作图,如下:图16 256道 电压600V 放大倍数3.5 图17

20、512道 电压600V 放大倍数3.5 图18 1024道 电压600V 放大倍数3.5 图19 2048道 电压600V 放大倍数3.5 图20 4096道 电压600V 放大倍数3.5 分析:i.观察图16-图20,不难看出,能谱中全能峰出现的位置大致相同,而道址则按倍数增长。ii.道数越高,每个通道上采集到的粒子数越少。总结:道数不影响测量范围,道数是在已知测量范围内使用进行测量的通道数。道数越高,每个通道对应的能量越小,精度应该会有提高。但同样,由于粒子数一定,每个通道对应的能量范围较小,因此粒子数会变少,反而会降低能谱图的精度。因此应根据测量的能量范围选择道数,如在0-1.5MeV范

21、围可选择1024道。d)把放射源60Co 放在托盘上,调节参数,使两个全能峰均能清楚看见,并使能谱的能量范围约在01.5MeV。实验记录:查表知,60全能峰对应的能量为1173keV和1333keV,选择1024道,调节电压570V与放大倍数4.0,两全能峰可见,使得能量较大的全能峰落在道址880附近。使得观测范围大约为0-1.5keV。导出数据文本文件(桌面:123新建文件夹Co 570 4 f)。作图如下:图21 60能谱 e)把放射源137Cs 放在托盘上,测量其能谱,解释能谱曲线形状,进一步理解 射线和物质相互作用过程。实验记录:选定1024道,调节电压570V和放大倍数4.0下137

22、Cs能谱。导出数据文本文档(桌面:123新建文件夹CS 570 4 f)。作图如下:图22 137能谱 分析:137在衰变过程中,它可发出能量为1.17MeV 的粒子,成为基态的137;而主要的衰变过程是发出能量为0.514MeV的粒子,成为激发态的137,再跃迁到基态发出能量为0.662MeV 的单能射线,能量小于1.02MeV,不会发生电子对效应。其能谱是有三个峰和一个平台的连续分布。图中可清晰看见反散射峰即道址约为140左右的峰,该峰是由于射线射向闪烁体,有一部分射线没有被吸收而逃逸出,与闪烁体周围物质发生康普顿散射,反散射光子可能进入闪烁体发生光电效应,产生反散射峰。而出现在其后的是一

23、个平台,由康普顿效应提供,反映了散射光子逃的一个连续的电子谱。而在平台后出现的,道址约为450的峰即为全能峰,是0.662MeV 的单能射线与闪烁体光电效应产生的。而图中最左端应有一个X射线峰,由137外层电子跃迁进入K层空位产生,但由于其能量较低,所以接收不完全。第二周实验:能量刻度、活度测量及未知源的确定,分析处理实验数据。4.开机后预热20 分钟,固定NaI(Tl)闪烁探头位置,注意更换放射源时也要保持放射源与探头的相对位置不变;5.测量能谱数据:a)确定实验条件。把放射源60Co 放在托盘上,调节参数,测量道数设置为1024,使两个全能峰均能清楚看见,并使整个能谱的能量范围约为01.5

24、MeV。时间:2012/11/1 14:30-15:00 实验记录:实验过程发现,实验环境噪声较大,放射源粒子产生速度较低,活度较低,将能谱范围调节为0-1.5MeV会使各通道采集到粒子数太少。故经调节,能谱范围大约在0-2.0MeV。此时电压530V,放大倍数4.2。测量时间200s。b)测量本底、60Co、137Cs、133Ba、22Na 未知放射源分别放入时的能谱;时间:2012/11/1 15:00-16:30 实验记录:保持a)所得条件不变,分别测量本底、60Co、137Cs、133Ba、22Na 未知放射源分别放入时的能谱。分别导出数据文本文档(桌面:123新建文件夹123BD)、

25、(桌面:123新建文件夹123CO 530 4.2)、(桌面:123新建文件夹123CS 530 4.2)(、桌面:123新建文件夹123BA 530 4.2)、(桌面:123新建文件夹123NA)、(桌面:123新建文件夹123UNKONWN 530 4.2)。数据分析:本底和已知放射源扣除本底影响后能谱曲线分别作图如下:图23 本底能谱曲线 图24 扣除本底后60能谱曲线 图25 扣除本底后137能谱曲线 图26 扣除本底后133能谱曲线 图27 扣除本底后22能谱曲线 6.数据分析:a)根据测量的能谱曲线确定各峰对应的射线能量;由上面已知源的能谱可以得出已知放射源全能峰道址,查阅放射纲图

26、,查得各峰对应能量(已在图上标明)。有下表:表3 已知源全能峰道址与对应能量关系表 放射源 60 137 133 22 道址n 535 613 313 158 239 能量/keV 1173 1333 662 356.0 511.1275 b)分析各峰的峰参数,得出 谱仪的能量分辨率,作出能量刻度曲线,分析其线性;能量刻度线 对表3数据进行先行拟合,得图28 图28 E-N线性拟合图 可知,拟合关系为:E=3.85+2.182 N(keV)由线性相关系数R=0.998可知,能量E和道数N有强线性相关性,考察每个点的偏离程度有下图 图29 测得的点的偏差与道数没有明显关系,但低能部分偏差较大,说

27、明是由于实验过程引起的。分析原因应为测量时间只有200s,误差较大。能量较低部分,谱仪分辨率较低。外界不稳定干扰对低能量部分影响较大,减去本底值不一定能完全去除干扰。谱仪的能量分辨率:已知对于单晶NaI(TI)谱仪来说,能量分辨率是以137的0.662MeV 单能射线的光电峰为标准的,它的值一般在8-15%,最好可达6-7%。故以137来检验所使用仪器。如下图:图30 137能谱曲线 由图30可知,Cs的全能峰对应的道址为313。半峰高度对应的道址分别为N1=294,N2=330。因此谱线半宽度为:N=N2 N1=330 294=36(道)根据之间所得E-N关系可知,能量与道址成线性关系,可将

28、能量分辨率的能量与能量宽度分别改写成道址数和道址跨度:=36313 100%=11.5%计算得出的能量分辨率为11.5%,落在一般NaI(TI)能谱仪的分辨率范围:8%-15%内,但与较好的6-7%仍有一定差距,这与仪器老旧,发射源活度较低都有一定关系。为验证能谱分辨率与能量的关系,可以同理计算出其他已知源对应全能峰测出的能量分辨率,结果如下表4 表4 不同放射源对应的全能峰计算得的能量分辨率 放射源 60 137 133 22 全能峰对应道数N 535 613 313 158 239 半宽度N 58 45 36 30 22 能量分辨率 10.8%7.4%11.5%19.0%9.2%可见,排除

29、22,其他点大致满足:1 两者相关系数R=0.87,有强线性相关性。c)计算出当前已知源的活度,结合衰变纲图数据,从而得到9.2探测效率曲线;计算活度:已知放射源活度表如下:表5 已知放射源活度表(测试时间为1991年7月1日)放射性元素按照指数规律进行衰变:N=N0 0表示未发生衰变时的原子数目,N表示当前未衰变原子数目,为衰变常数,与放射源种类有关。半衰期定义为0=N/2所经历时间。已知元素半衰期可以推算出衰变常数:=ln2/而放射源活度与剩余粒子数成正比。故可以计算出实验时即与上次测量相距21.17年的放射源活度:表6 已知放射源活度表(计算得出,2012年11月1日)放射源 60 13

30、7 133 22 原活度0/Bq 71.8 48.0 127.0 40.2 半衰期/y 5.27 30.17 10.59 2.60 衰变常数/1 0.132 0.023 0.065 0.267 现活度A/kBq 4.43 29.51 31.77 0.14 探测效率曲线 不同能量的射线入射探头时,谱仪的探测效率将随能量发生变化。探测效率的定义如下:(E)=()T 为测量时间;A 为放射源活度;b 表示能量为E 的射线的产额(也称为分支比);S(E)表示能量为E 的射线所对应的全能峰面积。以 137为例,计算探测效率。实验测量时间为T=200s;放射源活度从表6可得A=28.17kBq;查衰变纲图

31、得分支比为0.851。下面计算S(E)。根据E-N关系,做出137粒子数与能量之间关系,并对峰进行积分求得峰面积。如图31:图31 图中baseline与能谱包围部分即为峰面积,用origin对其进行积分得:图32 Integration Report 把积分值S(E)=81987.7代入得:(E)=()=82161200 29510 85.1%100%=1.64%同理,可以计算出其他源探测效率记入下表。表7 已知源对应全能峰能量探测效率 放射源 60 137 133 22 全能峰能量/keV 11730 13330 662.0 356.0 511.1275 测量时间/s 200 200 20

32、0 200 200 活度A/kBq 4.43 4.43 29.51 31.77 0.14 分支比 9.9810-01 1.00 8.5110-01 6.2010-01 9.9910-01 全能峰面积S(E)5506.6 3910.1 82161 98528.3 662.4 探测效率(E)0.62%0.44%1.74%2.50%2.37%根据其分布,尝试进行线性拟合和选用指数函数与幂函数进行非线性拟合,得指数函数拟合相关系数R=0.96,幂函数拟合相关系数R=0.82,线性拟合相关系数R=0.97,取相关系数较高的线性拟合拟合结果,得下图:图33 曲线方程:(E)=3.34634 0.00225

33、 E 实验结果可信度值得商榷,放射源活度较低的情况下,测量受外界干扰比较明显,不能清晰选取一个峰进行峰面积计算,如测得的22的能谱曲线,全能峰出现很多扰动,对baseline选取影响很大。而且不能找到单一的突出的峰值。暂认为其可信,并进行后续分析。d)根据能量刻度曲线,计算未知放射源的射线能量,判断放射源的种类;未知源能谱曲线如下图(道址数以用前面得到的能量刻度线转化为能量):图34 未知源能谱曲线 可得未知源各全能峰对应的能量值,记入下表。表8 未知源各全能峰对应能量值 能量E/keV 133.62 214.35 332.18 805.67 991.14 1111.2 1399.2 查阅资料

34、,对比152元素衰变纲图(见附表),两者吻合,即未知源152 e)根据探测效率曲线,计算未知放射源的活度。探测效率定义为探测到的粒子数与衰变产生的总数的比值。运用实验步骤c)中得到的探测效率曲线,选取152能谱曲线中的一个全能峰计算其峰面积,把参数代回(E)=()可得出结果。故选取332.18keV对应的峰进行计算。对应是分支比为0.26的 8的对应的全能峰。积分结果如下:图35 未知源332.18keV全能峰积分结果 峰面积S(E)=123013.523,探测效率(E)=2.60%,得活度:A=123013.5230.026 200 0.266=88.934(kBq)f)分析测量结果并进行总

35、结。结果分析:实验先采用对已知源全能峰的观测得出了E-N关系曲线,从结果上看,能量与道址满足线性关系。与实验前已知“NaI(Tl)闪烁谱仪在较宽的能量范围内(100keV 到1300keV)是近似线性的”相符。接下来进行的是对谱仪的能量分辨率的计算。用铯137为测量标准的能量分辨率也落在实验前所知的,仪器分辨率在8-15%的范围内。最后就是通过对已知源的能谱进行测量,进行处理,得出仪器探测效率。探测效率定义为全能峰探测到粒子数与测量时间内发生衰变粒子数的比。但在处理已知源能谱时,对于全能峰面积的计算存在较大误差,分析误差来源主要有一下几点:a.测量时间只有200s,不能充分体现射线能谱特性。b

36、.放射源活度较低,主要由于放射源使用时间较长,如Na等半衰期较短的已经丧失大部分活度,导致能谱测量受环境干扰明显,减去本底曲线并不能完全减去影响。c.处理积分时,基线的选取误差,由于谱线清晰度不高,基线端点常有几种选取方式。所得的放射源探测效率随能量的变化关系拟合相关系数只有0.9,与1.0有一段距离,说明探测效率与能量的关系不是纯粹的函数关系,只能用于估算。计算放射源活度,处理能谱时同样出现此前提到的问题。若能得知放射源原活度,可以计算出现在的活度与结果进行比较,还能倒推知道探测效率曲线的准确性。实验时需要弄清楚仪器各个参量的作用原理及效果才能调出较好能谱曲线,同时,实验时也要注意保持放射源与闪烁体的相对位置一致,减少实验操作造成的误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