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桥梁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9372.pdf

上传人:得****3 文档编号:83558310 上传时间:2023-03-31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1.0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桥梁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9372.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某桥梁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9372.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某桥梁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9372.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桥梁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9372.pdf(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z.一、概述 资中县位于*盆地中部,居沱江中段,处于川渝连接的中心地带。成渝铁路、资威公路、321国道和成渝高速公路贯穿全境。横贯资中县城的沱江将城区划分成南北城区,目前资中县南北两岸的交通运输均依赖于位于资中县城中心的沱江大桥,形成了过境交通与城市交通混杂,造成城市人行交通与车辆交通在沱江大桥常常拥堵的现象,使得省内路网在该区域分布上存在严重的瓶颈现象。目前,资中城区规划开展为组团式构造,以重龙、水南、明心寺、凉水井和倒石桥五大片区功能组团。城区交通量和过境交通量的增长及资中县规划的工业园区的需要,沱江大桥已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量和经济开展的需要,沱江二桥的修建迫在眉睫。拟建沱江二

2、桥的建成将在资中县城形成环线交通,加强了城区南北交通和新旧城区的连接。既能利用城区东林下坝北部沟谷,加强并促进工业园区的建立与开展,又能为南北两岸新区的开拓开展和资中整个城区各片区组团的开展联系创造条件,对经济开展、旅游开发、物资转运起到重要作用。路线起于资太路罗汉洞村七队,经罗汉洞村四队、三队,在一队以连续刚构桥跨沱江至南岸松山坝,下穿成渝铁路,在交通村接国道 321 线,全长约 2.96 公里 1.任务依据:1.1、省道 207 线资中县沱江二桥工程初步设计及其批复文件。1.2、省道 207 线资中县沱江二桥工程设计任务书。1.3、资中县沱江二桥及接线工程初勘工程地质报告(中铁大桥勘测*)

3、。1.4、*省交通厅航务管理局对“资中沱江二桥桥梁通航净空尺度和技术要求论证研究报告的批复(川交航函港200655 号)。2.设计标准:2.1 本工程执行交通部部颁行业标准、标准、规程等有关技术标准,相关附属工程设计均采用国家标准及相关行业标准、标准、规程。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标准JTG D60-2004 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标准JTG D62-2004 公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标准JTJ C30-2002 公路路线设计标准JTJ 011-94 公路路基设计标准JGJ D30-2004 公路工程抗震设计标准JTJ 004-89 内河通航标准GB

4、 0139-2004 2.2 本工程设计采用一级公路标准。主要技术标准 序号 工程 单位 指标 备注 1 公路等级 一级公路 2 地形类别 山岭重丘 3 计算行车速度 km/h 60 4 平 面 极限最小半径 m 125 一般最小半径 m 200 不设超高最小半径 m 1500 路拱坡度 2%缓和曲线最小长度 m 50 5 纵 面 最大纵坡%6 极限最小半径 凸 m 1400 凹 m 1000 一般最小半径 凸 m 2000 凹 m 1500 6 横 面 路基宽度 m 23 行车道宽度 27 7 桥涵设计荷载 公路级 3.对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执行情况:3.1工可确定道路长长 2.78km,按

5、一级公路标准建立,系新建公路。本次初设依据工可及部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公路采用一级公路标准,计算行车速度 60km/h,路基宽度 23.0m,桥涵设计荷载为公路级,3.2 工程规模:道路主要工程数量见下表:工程 单位 工程数量 1.路线长度 km 2.965 2.桥梁 m/座 577/1 3.涵洞 道 8 4.路线起迄点及全长:-.z.本工程路线起点位于资太路罗汉洞村七队,终点为水南镇交通村接国道 321 线,路线里程2.96km。5.占用土地情况:路线在选线时已充分考虑少占良田、旱地,尽量利用高地。公路取土场等临时占地,须考虑复耕和环境保护。公路占地分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

6、,公路路堤两侧排水沟和路堑坡顶截水沟外 1.0 米,沿线设置的站、场及房建等均为永久占地,施工便道、预制场地、拌和站及取土场等为临时占地。本工程永久占地 187.5 市亩,临时占地 2.4 市亩。6.新技术采用及计算机的运用情况。6.1 采用数字地面模型技术,在电子地图上动态定线,直接获取路线平、纵、横数据,减少人工干预,提高了效率,优化了路线方案,提高了设计精度。6.2 设计大量应用路线 CAD、桥梁 CAD 等软件。6.3 设计图表全部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完成。7.有关部门对重大问题的意见,地方人民的要求和采纳情况:7.1 与农田水利的关系:沿线居民人口密集,土地资源十分珍贵,在布线时尽量利

7、用高地,少占良田,结合沿线水系情况,合理布置桥涵,维持现有水系贯穿,尽量少压水塘、鱼塘等蓄水体,防止对农业水利的破坏。初测调查时,积极主动地询问、征求沿线群众意见,综合取舍并落实到初步设计中。7.2 与电力、电讯的关系:对沿线电力、电讯线路,考虑适当调整线形,尽可能回避,使公路与其距离满足标准要求。二、沿线自然地理概况 1.地形地貌 工程区位于沱江干流中游地段,河谷多呈宽线型,漫滩阶地发育,为不对称的宽浅式河槽,冲沟发育而较开阔,河床宽约 300m,高程在 305307 米之间,河道较顺直,滩沱相间,水流急缓交织。地形北西高于南东,两岸阶地微向下游和河谷倾斜,阶地地面较平坦,漫滩高出河水面 0

8、3m,级阶地高出河水面 510m,级阶地高出河水面 1020m,级阶地高出河水面4060m。两岸接线处于剥蚀丘陵区,植被较发育,其中南岸多为庄稼,北岸为庄稼与灌木丛,丘陵起伏绵延,多为圆顶丘或平顶丘,高程一般在 330370 米,其间发育较多沟谷,沿线沟谷地势平缓,高程一般在 320340 米。拟建沱江二桥及接线工程通过区主要分布于沱江两岸丘陵及沿江阶地漫滩区,可划分为以下四个工程地质分区:沱江漫滩区,主要分布于沱江河床及河漫滩,地形较平坦,地面高程 305307m,漫滩局部被开垦为耕田;沱江阶地区,主要分布于沱江右岸工业园区及附近,包括沱江一、二级阶地,阶地顶面较平坦,其中一级阶地高程 32

9、0321m,二级阶地高程 340342m,微向沱江及下游倾斜;山间冲沟区,断续分布于两岸接线区,呈长条状分布,大局部为农田、村庄;剥蚀丘陵区,分布于两岸接线工程的大局部地区,山坡自然坡度 1525,局部为陡坎,丘顶呈浑圆状,植被较茂盛,地面标高 340370m。2.气候 资中县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具盆地气候特点:春早、夏长、秋冬季短,一般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霜雪少,平均风速小,雨量充分。多年平均气温 16.718.3,级差 1.5,年际变化小;月平均温度又以一月最低 48,七八月最高 2630;极端最高温度达 39.9,极端最低温度 3.2;多年平均降雨量 1007.7 毫米,以七月最多平均

10、 210.0 毫米,一月最少平均仅 11.8 毫米;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 80%,年际间差异不超过 7%。桥区地处*盆地中部,年均风速1.11.8 米/秒,灾害性大风极少,瞬间风速达 17 米/秒以上,从全国根本风压图上查得桥址设计根本分速为 29.1 米/秒。3.水文 沱江是长江上游一级支流,源于岷山南麓九顶山,于球溪河口入资中县境,经 86 公里流长后,于银山镇界碑入内江境内。沱江河谷多呈宽浅型,系漫滩阶地发育,为不对称的宽浅式河槽,两岸阶地断续出现,冲沟发育而开阔。根据收集的沱江资中段 19 年间的河势图进展分析说明,桥区河段岸线、边滩、河道深泓线变化较小,年内冲淤变化趋势为洪淤枯冲,年际

11、变化不大,河床稳定。桥轴线附近河面宽度、水深变化小,两岸设置县城防洪堤其中左岸已建成。4地质构造及地震 4.1 地质构造 工程区在大地构造上位于扬子准地台*台坳西部,次一级构造则位于龙泉山褶皱带东侧,威远旋扭式辐射状穹隆构造的北部边缘地带,区域地质构造简单,第四纪以来地壳运动微弱,未发生过地震,区域地质构造稳定性较好。工程场区属单斜构造区,岩层产状近于水平,微向北东倾斜,倾角 37,局部 815,层-.z.位稳定。4.2 地震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本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 0.05g,相当于地震根本烈度为度,据中国地震动反响谱特征周期区划图GB18300-2001反

12、响谱特征周期为0.35s。5场区岩土工程地质条件 5.1 地层岩性构造及其特征 根据钻探揭露,场区地层从上至下,可分为四个工程地质层,具体分层如下:各岩土层工程地质特征分述如下:1第四系新近堆积土,广泛分布于场区,包括1填筑土、2种植土、3淤泥;1填筑土Q4ml:灰色灰黄色,由粘性土组成,局部含卵石,土质不均,构造疏松。主要分布于沱江右岸级阶地及左岸防洪堤处。层厚变化大,最大厚度约 12 米。2种植土Q4ml:灰黄色灰褐色,主要为亚粘土、亚砂土组成,含植物根茎,构造松散,普遍分布于地表,层厚 0.601.20m。3淤泥Q4l:灰色,流塑状,主要分布于两岸接线附近的水田、沟塘中,层厚 0.30.

13、6m。2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广泛分布于沱江两岸及场区低洼地段,包括1亚粘土、2卵石土、3亚粘土;1亚粘土Q4al+pl:灰黄色,硬塑状,含较多粉砂团,局部夹薄层粉砂,主要分布于沱江两岸一级阶地,层厚约 8 米。2卵石土Q4al+pl:灰色、灰黄色,稍密中密,卵石质坚硬,成份为花岗岩、石英砂岩、灰岩、辉长岩等,亚圆浑圆形,一般粒径 30l00mm,大者达 200mm,少量为直径 200400 mm漂石,分选性较差,充填粉细中砂及少量粘土粒,局部夹薄层细砂透镜体,沱江两岸的漫滩和 I 级阶地分布广泛。左岸层厚变化大,在 4.204.80m 之间;右岸厚度 3.704.10m,河床中厚 2.002

14、.50m。3亚粘土Q4pl:棕红色褐黄色,软塑硬塑状,土质不均,局部夹薄层粉细砂,主要分布于两岸连接线冲沟中,层厚 4.309.20m。3更新统冲洪积、残坡积粘性土,分布于沱江二级阶地及剥蚀丘陵区,包括1冲洪积亚粘土与2残坡积亚粘土。1亚粘土Q2+3al+pl:褐黄色,硬塑坚硬状,间夹薄层卵石土,主要分布于沱江右岸二级阶地区,厚度超过 10m。2亚粘土Q2+3el+dl:褐黄色、暗紫红色,硬塑坚硬状,含少量碎石,主要分布于丘陵坡顶及斜坡表部,厚度一般 0.301.20m。4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上段砂质泥岩和泥质砂岩J2s2:该层具内陆河湖相碎屑沉积岩特征,为泥岩、砂岩不等厚互层,岩层产状近于水平

15、,微向北东倾斜,倾角 37,局部 815,层位稳定,桥位处岩面高程在 302.00305.90 米。1w3强风化砂质泥岩:棕红暗紫红色,岩石风化强烈,裂隙发育,构造大局部破坏。岩芯呈砂土碎块状,局部呈坚硬土夹残块状,多分布于基岩面顶部,层厚一般 0.51.5m,CZ1 孔附近厚达 3.5m。1w2弱风化砂质泥岩:棕红暗紫红色,泥质构造,层状构造,岩石受弱风化,裂隙较发育。岩芯呈碎块、薄饼夹土状,岩质极软。层厚一般 0.51.5m,CZ8 孔附近厚达 8.2m。1w1微风化砂质泥岩:棕红暗紫红色,局部青灰色,泥质构造,薄中厚层状构造,裂隙不发育,夹薄层泥质砂岩。岩芯较完整,多呈 2040cm 柱

16、状,岩质软,平均饱和单轴抗压强度Raj=5.86 Mpa,平均天然单轴抗压强度 Raj=12.05Mpa。2w3强风化泥质砂岩:黄灰暗紫红色,岩石风化强烈,裂隙发育,构造大局部破坏。岩芯呈砂土碎块状,仅见于 CZ1 孔,层厚 1.0m。2w2弱风化泥质砂岩:灰色,泥钙质胶结,层状构造,风化裂隙较发育,岩芯外表粗糙,呈1015cm 柱状,岩质软,仅于 CZ1 孔揭露,层厚 0.8m。2w1微风化泥质砂岩:灰色,粉粒细粒砂状构造,泥钙质胶结,层状构造。岩芯完整,多呈 2040cm 柱状。岩质较软,平均饱和单轴抗压强度 Raj=22.37Mpa,平均天然单轴抗压强度 Raj=26.83Mpa。呈薄层

17、状夹于砂质泥岩中,岩相变化大,与砂质泥岩渐变接触,往往为互层状产出。5.2 水文地质条件 场区勘探深度范围内的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勘察期间测得桥址区地下水位埋深在 1.201.50 米之间,北岸连接线地下水位埋深 2.208.40 米,南岸连接线地下水位埋深1.605.10 米,按埋藏条件可分为上层滞水、孔隙潜水及承压水。上层滞水主要赋存于1 填筑土层中,受大气降水、生活及工业废水的渗入补给,水量小,无统一的地下水位;孔隙潜水主要赋存于丘陵区2 残坡积粘性土及强风化基岩中,受大气降水的渗入补给,水量小;承压水主要赋存于沱江阶地2 卵石土中,雨季时承受沱江河水的渗入补给,含水量较丰

18、富,旱季时向沱江排泄。勘察期间测得北岸地下水位在 309.00310.00m 之间,南岸地-.z.下水位在 312.00316.50m 之间。依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标准(JTJ064-98)环境介质对混凝土腐蚀性评价标准判定,地表水和北岸地下水对混凝土无腐蚀性,南岸地下水对混凝土具弱分解类碳酸型腐蚀。依据岩土工程勘察标准(GB50021-2001)水对钢构造的腐蚀性评价标准,场区水对钢构造具弱腐蚀性。5.3 不良地质现象及特殊性岩土 沱江二桥接线工程沿线穿越不同的地貌单元,地形起伏较大。两岸丘陵地带,由于开采石料、修路、开荒,形成不稳定的边坡,坡体岩石风化裂隙及卸荷裂隙发育,暴雨时易发生崩塌、滚

19、石等不良地质现象,但其规模较小,且在对边坡进展防护之后可以保持稳定,对工程影响不大;特殊性土主要为沟塘内存在的淤泥,其厚度小,易于去除。6沿线材料来源及运输条件 6.1 砂砾石料:沱江两岸漫滩河床上分布大量的卵砾石,本桥所用砂砾料可集中取自桥位下游34 公里处唐明渡料场。6.2 钢材、沥青:均需要外购。6.3 水泥、粉煤灰:可就地购置,且价格较低。6.4 工程用水:工程用水就近取用沱江水,但在施工过程中要注意作好环境保护工作,防止污染沿线居民生活用水。6.5 路基填料:可直接采用挖方路基的土方。6.6 运输条件:本工程所在地区公路网骨架主要由省道,配合以有县、乡道路形成现有公路运输网络,沿线可

20、利用施工便道较多,运输条件相对较好。三、路线 1.路线布设原则:1.1 根据沿线地形、地质、水文特点,合理布设路线,注意路线与自然环境相协调,让公路融入自然。1.2 合理应用地形,正确运用标准,在运用线形要素和技术标准时,要进展全面分析论证,在造价增加不多的情况下,尽量选用较高的技术指标,以提高公路的使用质量。1.3 注重立体线形设计,使线形顺适、连续,采用技术指标均衡,平、纵、横相互配合协调,确保行车平安、舒适,能满足驾驶员视觉、心理方面的要求。1.4 路线布设尽量利用高地,少占良田,同时尽量防止高填深挖,节省工程造价。1.5 路线布设尽量防止穿越城镇和密集居民点,尽量避开重要的电力、电讯设

21、施,减少拆迁,做到“靠村不进村,利民不扰民。1.6 路线布设与农业水利建立相配合,有利农田灌溉,沿线水塘、鱼塘较多,布线时注意少占压水塘、鱼塘,必须跨塘时,考虑设在水塘一侧。2.路线定线:本次路线定线主要由沱江二桥桥位限制。对于桥位方案比选在工可中已经过了详细的比选论证,故在本次初步设计中就不在赘述,采用工可中的下桥位方案。航道部门结合主航道位置对桥梁位置进展论证。结合桥头两岸地形,按工可所给出的走向进展选线。路线平面线行控制点除主桥桥位限制外,需考虑穿过成渝铁路时的通道线形。由于桥梁两侧引道较短,按照 I 级公路标准,线形变化不大,不进展线路方案比选。路线纵断面控制除起终点须与现状道路路面相

22、接外,在南岸必须考虑与工业园场地远期规划标高相接,在穿过成渝铁路时以下穿方式通过,考虑通道顶埋深 线形主要技术指标:推荐线主要技术指标表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数量 备注 1 公路等级 级 一 2 计算行车速度 公里/小时 60 3 交通量小汽车 辆/日 30246 4 路线总长 公里 2.96 5 路线增长系数 6 平均每公里交点数 个 2.36 7 平曲线最小半径 米 235 8 平曲线占路线总长%80.12 9 直线最大长度 米 346.12 10 最大纵坡%/处 4.0/1 11 最短坡长 米 200 12 平均每公里纵坡变更次数 次 2.36 13 竖曲线最小半径 凸型 米/处 44

23、81/1 凹型 米/处 6000/1 -.z.14 竖曲线长占路线总长%62.2 四、桥梁涵洞 1桥梁 1.1 桥梁概况 1.2 技术标准 1设计荷载:公路-级,人群荷载 3.5KN/m2。2设计车速:60Km/h 3桥梁宽度:3.0m(人行道及栏杆)+0.25m(防撞护栏)+0.5m路缘带+7.25m车行道+1.0m(中间带)+7.25m行车道+0.5m路缘带+0.25m防撞护栏+3.0m(人行道及栏杆)=23.0m 4通航标准:航道等级为2级 5地震烈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 0.05g,相当于根本烈度度,按度设防 6设计洪水频率:1/100 7桥面横坡:双面坡 2。1.3 采用标准 设计采

24、用中华人民*国交通部颁标准及标准如下: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标准JTG D60-2004 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标准JTG D62-2004 公路圬工桥涵设计标准JTG D61-2005 公路桥涵地基与根底设计标准JTJ029-85 公路工程抗震设计标准JTJ004-89 公路桥涵钢构造及木构造设计标准JTJ025-86 钢管混凝土构造设计与施工规程CECS28:90 钢构造设计标准GB500172003 建筑钢构造焊接技术规程JGJ81-2002 钢构造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 50205-2001 公路桥涵施工技术标准JTJ041-2000

25、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04 铁路钢桥制造标准TB10212-98 1.4 桥型构造 主桥 主桥局部总长 350m,桥跨布置为 50(边跨)+77(次中跨)+96(中跨)+77(次中跨)+50(边跨)m。主桥箱梁为变截面单箱双室断面,箱梁顶面宽度 23.0m,箱梁底宽 15.5m;箱梁高度(梁高以裸箱梁中心线处箱梁顶面到箱梁底面的距离计):中主墩与箱梁相接的根部断面梁高为 6.0m,边主墩与箱梁相接的根部断面梁高为 4.8m,现浇段和合拢段梁高均为 2.5m,梁高及底板厚度均按 1.8 次抛物线变化,200 号梁段及 300 号梁段总长 12m,在与中主墩墩身对应的 2

26、.5m 范围内等梁高(为 6.0m);100 号梁段及 400 号梁段总长 10m,在与边主墩墩身对应的 2.0m 范围内等梁高(为 4.8m);箱梁顶板跨中厚度为 30cm,并设有 2.0%的横坡;箱梁底板厚度:合拢段均为 30cm,中跨根部至合拢段按 1.8 次抛物线由 80cm 渐变至 30cm,次中跨及边跨根部至合拢段按 1.8 次抛物线由 60cm 渐变至 30cm;箱梁腹板厚:跨中厚度均为 60cm,在各端部直线渐变为 90cm。在每个 0 号梁段对应墩壁设有 1 道横梁,在箱梁两端支承处、跨中合拢段也各设一道横隔板,并且在横隔板上均设有人洞。为保持箱内枯燥,在箱梁根部区段底板上设

27、有排水孔。另外,在梁端部设有人洞作营运时的检查孔。下部构造主墩均采用薄弱壁墩型式,其中 8 号墩高 23.9m,壁厚 2 米;9 号墩高 26.0m,壁厚2.5 米;10 号墩高 24.4m,壁厚 2.5 米;11 号墩高 21.5m,壁厚 2 米。主墩根底为群桩根底,顺桥向 2 排,横桥向 4 排,桩径 2.0m。上部构造采用挂篮悬浇施工,主墩采用翻模施工,根底采用钻孔桩施工。引桥 引桥局部均为现浇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第一联孔跨布置为 20+625 米,第三联孔跨布置为 225 米;上部箱梁为等高单箱双室断面,第一联箱梁顶宽 23.0m,底宽 15.5m,悬臂长 3.75米;箱梁高度 1.

28、8 米,腹板厚度 0.45 米,顶板厚 0.28 米,底板厚 0.25 米;中横梁宽 2.0 米,端横梁宽 1.5 米;第一联箱梁位于半径 R=320 的圆曲线上和 A=187.617m 缓和曲线段上,桥面由K1+439.731 单向 5横坡渐变至 K1+549.731 的双向 2横坡,按直线渐变。第三联箱梁位于直线和A=169.706m缓和曲线段上,桥面由K1+909.982双向2横坡渐变至路面上K2+029.982的单向6横坡,按直线渐变。箱梁顶底板横坡保持一致。下部构造按径向布置,桥墩采用墩身厚度为 1.8 米的双柱式桥墩,下配承台及 1.8 米的钻孔灌注桩根底,0#桥台采用 U 型桥台

29、配扩大根底,6#桥台采用 U 型桥台下配 2 米的承台及 1.5 米-.z.钻孔灌注桩根底。2.涵洞设计标准的采用情况:2.1 技术标准:设计荷载:公路级 设计洪水频率:涵洞 1/100 2.2 沿线涵洞的分布情况:沿线涵洞的勘测遵循有关勘测标准、规定的要求进展,结合农田灌溉、地表排水、路基排水等要求布设,孔径根据调查和水文计算确定。本工程设计路线长度 2.95 公里,涵洞 8 道。2.3 沿线农田水利设施与涵洞布置及孔径选择的关系:涵洞的布设以不改变现有农田水利排灌、地表水汇流为原则,收集进展水文计算所需的参数,涵洞型式的选择要根据水文地质条件、施工条件、材料供应等情况采取相应的型式。2.4

30、 涵洞设计与路基路面及沿线设施设计的协调配合:考虑到路基路面的排水问题,不至因涵洞缺乏而影响路基路面纵向排水,涵洞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都应做到与沿线的设施配合协调。五、路基、路面及排水:路基设计局部 1一般路基的设计原则、依据。路基、路面及排水设计是公路设计的重要组成局部,直接影响到公路的平安和运营,按照适用、平安、美观和经济的设计原则,在充分论证和比选的根底上,严格执行部颁有关标准、标准和规程进展本工程的设计。2路基设计根本情况:2.1 路基横断面布置:根据交通部部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本工程初步设计一级公路设计计算 行 车 速 度60km/h,路 基 宽 度23米,路

31、基 横 向 布 置 如 下:0.5+2.5+23.5+0.5+2+0.5+23.5+2.5+0.523 米。上述数值依次为:土路肩、硬路肩含右路缘带宽度 0.5 米、行车道、左路缘带、中间带、左路缘带、行车道、硬路肩含右路缘带宽度 0.5 米,土路肩宽度。路拱横坡:路面、硬路肩 2%、土路肩 4%。2.2 超高:根据交通部部颁公路路线设计标准JTJ011-94,山岭重丘区一级公路,平曲线半径小于 1500 米时,路基均需设置超高。2.3 路基设计标高:本工程路基设计标高为中间带边缘路面标高。2.4 路基设计洪水频率为百年一遇。2.5 路基高度确实定:本工程路基高度主要受沿线地形、地貌、水文、地

32、质、内渍水位等情况控制,结合构造物设置,路基土石方平衡综合确定。小桥涵附近的路基设计高高于桥涵前雍水水位至少 0.5 米不计浪高。2.6 路基土石方:路基土石方计算:填方路基扣除路面构造层厚度,为确保路基压实度,填方路堤两侧各宽填 50cm 进展填筑。去除表土,根据实地调查情况分段计算工程数量,一般按以下标准采用:在水田路段按30cm 计列,其余一般路段按 15cm 计列,清淤及回填,去除表土压实及补偿等工程数量计列于相关工程数量表中。3路基设计:3.1 一般土质路基:路堤高度 H5 米填方路段边坡坡率为 1:1.5,坡脚外设置宽 1.5 米,横坡 3%的护坡道,护坡道外设排水沟6060 梯形

33、沟。3.2 水稻田路基:路堤高度 H5 米,水稻田填方路段边坡坡率为 1:1.5,坡脚外设置宽 2 米,横坡 3%的护坡道,护坡道外设排水沟6060 梯形沟,填土前应对水稻田进展排水疏干,去除淤泥软土,视土质情况,换填开山石渣或其他水稳性较好的材料。3.3 浸水路基:路线经过鱼塘、水塘的填方路段,边坡坡率为 1:1.5,考虑进展围堰、抽水、清淤、换填、防护、排水等方面综合设计,其中清淤换填及防护工程材料可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3.4 挖方路基:挖方边坡高度 H8 米路段,边坡坡率视岩土力学指标、开挖后坡体稳定情况而综合确定,一般取值 1:0.51:1,路基边缘设排水边沟60 80 矩形沟,坡底设

34、-.z.宽 1.5 米,横坡 3%的碎落台,坡顶以外大于或等于 8 米处视汇水情况设截水沟60 60矩形沟。3.5 半填半挖路基:路基设计应结合地形、地质条件、边坡高度等进展综合考虑,应对填方一侧基底进展挖台阶处理,台阶宽度 12 米,并设 4%向内倾斜的横坡,每层台阶加铺双向土工格栅,纵断面方向填挖交界处铺 5 米宽,横断面方向填方一侧边坡采用满铺予以加固。总之,对土质路基采用重型压实标准,根据交通部部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 中的要求:填方路床顶面以下 00.80 米范围里的路基压实度96%,0.81.50 米范围里的路基压实度94%,1.50 米以下范围里的路基压实度93

35、%。零填及挖方路基 00.80 米范围里路基压实度96%。4路基防护工程设计:采取工程防护与植物防护相结合,与景观相协调的设计原则。4.1 路堤边坡防护:路堤边坡防护要能满足路基功能和强度要求,设计时针对具体情况,结合当地气候、水文、地质等特点,采取相应防护措施,确保路基稳定:路堤边坡高度3 米时,边坡采用植草皮防护。经过鱼塘、水塘路段,水域面积不大时,设计水位以上 50 厘米处以下路堤边坡采用浆砌片石护坡防护,以上路堤边坡采用植草皮防护。4.2 路堑边坡防护:挖方边坡高度8 米时,土质边坡可采用喷播植草防护。5取土、弃土方案及节约用地措施:本工程挖方大于填方,主要以弃土为主,弃土选择在现状低

36、洼位置和尚未到达设计高程的工业园区场地。4.路面设计 1设计原则及依据:公路沥青路面设计标准JTJ014-97;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标准JTJ032-97;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标准;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标准JTJ034-2000;2路面类型及构造组合比选:路面方案比较表 方案代号 1 2 面层 沥青砼上面层AC-13C 4cm 水泥混凝土面板 24cm 沥青砼下面层AC-20C6cm 基层 5%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 30cm 5%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 15cm 底基层 3%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 15cm 3%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 15cm 优点 1.对新路基适应性较好。2.施工周期短,可

37、及时开放交通、养护维修方便。3.路面平整,噪音小,行车舒适。1.水泥混凝土面板使用年限较长。2.养护维修工程量较小,适宜混合交通。3.多雨潮湿环境下稳定性好。缺点 1.上面层对骨料质量要求严格。2.整体性基层反射裂缝容易影响面层质量。3.造价较高。4.路面使用年限相对较短。1.对新路基要求高,软基不均匀沉降易引起面板断裂。2.行车噪音大。因此,推荐沥青混凝土路面。3设计情况:3.1 公路自然区划:根据交通部公布的公路自然区划标准(JTJ003-86)划分,本工程位于公路自然区划2 区。3.2 设计标准:沥青砼路面设计标准轴载为 BZZ-100,路面设计使用年限 15 年。3.3 土基回弹模量:

38、本设计路段所属公路自然区划为2 区,设计土基回弹模量取值为 E35Mpa。3.4 设计弯沉和累计当量轴次:路面设计按弯沉和弯拉应力双控指标进展控制,根据交通轴载分析,路面设计弯沉值为0.23mm。3.5 路面构造组合设计和路面厚度:本工程路缘带及硬路肩路面构造和厚度与行车道一致。-.z.a.面层构造:沥青混凝土面层采用两层构造,其分别为:上面层选用 AC-13C 沥青混凝土,厚度 4cm,下面层选用 AC-20C 沥青混凝土,厚度 6cm,面层下设置乳化沥青下封层,厚度 0.5cm。被交乡村道路路面面层采用 C35 砼,设计弯拉强度4.0Mpa,厚 18cm。b基层构造:基层采用水泥稳定级配碎

39、石,水泥剂量 5%,厚度一般路段 30cm,硬质岩石挖方路段 30cm,底基层采用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水泥剂量 3%,厚度一般路段 15cm,硬质岩石挖方路段无。被交乡村道路基层采用水泥稳定碎石,水泥剂量 5%,厚度为 15cm。通道路面构造同被交乡村道路。路基、路面排水设计局部 1排水设计原则:根据沿线地形、地质、水文、气象等条件以及桥涵设置等情况进展综合安排,使各种排水设施、排水构造物之间协调使用,全线形成完善的排水系统,并与当地的农田水利设施形成有机结合,防止冲毁农田水利设施,防止水土流失。2排水设计情况:2.1 坡面排水:挖方及填土高小于 80cm 的路段设置边沟,路线经过农田等地段填方

40、坡脚下设纵向排水沟。挖方路段上边坡一侧设截水沟。在边沟、截水沟及纵向排水沟出口设置将水引离路基并送入河沟等自然水系的排水沟。边沟设计断面尺寸,土质或全风化岩质路段边沟采用梯形断面,底宽 60cm,顶宽 180cm,深 60cm,其余路段边沟采用矩形断面,一般为 6060cm,排水沟采用梯形断面,一般为底宽60cm,深 80cm,两侧边坡坡度 1:1 的梯形断面,所有排水设施均采用 7.5 号浆砌片石加固。截水沟采用 6060cm 矩形断面。2.2 路面排水:路面水经路面横坡漫流至路基两侧,挖方路段直接排入边沟,填方路段则经防护边坡流入排水沟引至路外,凡路线纵坡大于 1.5%,路基填土高度大于

41、3 米的凹曲线底部,硬路肩边缘设置拦水带,路面水经路面横坡流向路肩,由拦水带拦截后聚集于泄水口,泄水口间距一般为 50 米,经边坡急流槽流入排水沟引离路基外。2.3 超高路段排水:超高外侧路面水通过路面横坡漫流进入中央分隔带纵向雨水沟,经雨水井、横向排水管、急流槽排入排水沟,超高内侧路面水通过路面横坡在拦水带开口处通过急流槽将路面水排入排水沟。2.4 路面内部排水:路面渗水经路面构造排水层排入路面边缘碎石集水盲沟,经横向排水管排至排水沟或边沟,再引离路基外。2.5 路基底下排水:挖方路段、零填及低填方路段,当地下水影响路基稳定时,边沟下设置地下排水渗沟以排除地下水。六、路线穿插 1 路线穿插的

42、分布及设置情况:根据初测调查,有路线与铁路、路线与乡村道路、路线与管线三种穿插情况,根据本道路和被穿插道路在路网中的作用、地位和相互关系,除与成渝铁路穿插采用立交外,其余设计采用平面穿插形式。2 主要管线穿插设计情况:路线与电力、电讯线穿插,凡满足公路路线设计标准JTJ011-94表要求,均未考虑处理。七、环境保护及水土保持:1对生态环境可能的影响。1.1 水土流失:本工程路基大面积填、挖和取土弃渣作业,对地表水、地下水势必造成不良影响,遇降雨时会造成局部地段的水土流失,工程水土流失将会破坏土壤构造、降低土壤肥力、毁坏农田、削弱气候调节功能,最终导致生态系统功能紊乱。但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主要集

43、中在施工期和生产运行初期,随着路面工程的完成和路基防护措施的逐步落实,水土流失的强度将大幅降低。1.2 取弃土场的影响:取 弃 土场作为公路建筑材料的来源和去处,将会对土壤、水源和生态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如果这些场地不进展恢复处理,将会产生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淤塞排灌沟渠、土壤碱化、粉尘污染等。在本工程中,弃土场初步选择在路边的洼地,尽量利用荒山荒地。2对社会环境可能的影响:工程建立将会减少沿线乡镇耕地面积,对当地农业生产产生一定影响,土地征用也将导致沿线耕地的行政调整,公路用地范围内民房的拆迁,会给沿线居民带来搬迁损失,影响拆迁户的正常生产生活和劳动力重新安置问题,同时线路布设引起电

44、力电讯管杆线设施拆迁、水利灌溉设施损坏。但总体来讲,这种影响是暂时的、过渡性的,随着工程施工的完毕将会得到恢复和改善。3 对土地利用可能的影响:公路征地属永久性用地,被占用的土地将丧失农业生产功能。路线区域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旱地,施工取弃土将改变沿线土地原有使用性质,引起取弃-.z.土区农作物及植被破坏,因此将对沿线农业生产造成不良影响,由于公路建立所带来的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公路占有的土地也将实现其本身价值的特殊转化,相应的被占土地价值会得到提升,同时公路投入运营后,会带动沿线第三产业的开展,可以改善农村产业构造和提高就业率。4 对沿线环境质量可能的影响:施工中砂石材料冲洗、混凝土搅拌

45、等排放的生产废水,分散排入沿线施工场地附近的沟渠和农田,影响农田灌溉水源。施工中土石方开挖,汽车行驶引起的地面扬尘,材料运输、装卸、堆放过程中产生的物料扬尘,灰土等的拌和施工作业扬尘,以及沥青熔融、摊铺时产生的烟尘。施工中各种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辐射的噪声,一般高且无规则,将会影响路线附近居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5水土保持对策:5.1 路基防护工程:对于路堑边坡,土质边坡可采用喷播植草防护,岩质边坡视岩体的风化程度、力学性质、坡体稳定性分别采用不同防护措施;对于路堤边坡,视填方路段情况,边坡可采用植草防护或植草同浆砌片石护坡相结合防护。5.2 土料场处理:本工程路基需要丢弃大量土方,弃土场作如下处

46、理:临时防护:临时堆放的表土防护和施工期排水系统的布设。完工后的恢复:土料场取土后,联系当地实际情况及生态影响,对土料场进展恢复处理,采取复耕或改建水面等措施。5.3 排水工程:为保证路基稳定,防止冲刷和水毁,路基排水应结合地形、地质及桥涵布置,因地制宜地采取截、引、排,将水引离路基范围,排入天然河沟。填方路段,在硬路肩外缘设置拦水缘石,每隔一定距离设置出水口,并在路基边坡相应位置布设急流槽和出水口相接,在护坡道处布设消能池以防冲刷。挖方路段,通过路面横坡将路面水排至路基边沟,引离路基外。综合以上几种措施,可以形成比较完整的排水系统,防止路面径流对路基及边坡造成冲刷、产生水土流失。6绿化恢复植被对策:6.1 填、挖方段路基:一般土质边坡可进展植草、植树全面绿化,使公路成为一条绿色走廊,在美化路段的同时有效地保持水土。6.2 公路两侧行道树:根据地形特征,于公路两侧的用地范围内采用乔灌草相结合的方式种植草木,形成完整的生态群落系统,减少水土流失。7其他对策:尽量采用低噪声的设备,合理选择施工场地、时间和运料通道,降低噪声影响;公路施工期间,对运送散装材料的汽车、船舶及堆料场尽可能遮盖,防止扬尘污染;沥青拌和工厂应设置大气污染防护设备,并远离居民区,设于村庄的下风方向处。八、其他工程 其他工程主要为营建便道工程,其中新修便道 1.5 公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