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26204.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26204.pdf(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 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病原微生物:少数具有致病性,能引起人类、植物病害的微生物。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 L 型):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菌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者称为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的生化反应:检测细菌对各种基质的代谢作用及代谢产物,借以区别和鉴别细菌种类的生化试验,称为细菌生化反应。荚膜:某些细菌细胞壁外包围的一层黏液性物质结构。由多糖或蛋白质多聚体组成的大多数为多糖,不易着色,具抗原性
2、 鞭毛:所有的弧菌和螺菌,约半数的杆菌和个别球菌,菌体上细长波状弯曲丝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具特殊抗原性称 H 抗原 菌毛:菌体表面比鞭毛细、短、直的丝状物,成份蛋白质,具抗原性,编码基因位于染色体或质粒上 芽孢:某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中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型小体,是细菌的休眠形式,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强。见于革兰阳性菌。热原质:又称为致热源,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产生热致源的细菌大都为格兰阴性菌,热原质即其细胞壁的脂多糖。外毒素:多数 G+菌和少数 G-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释放菌体外的蛋白质。内毒素:G-菌细胞壁的脂多糖,当菌体死亡崩解后游离出来
3、。灭菌:杀灭生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杀灭细菌芽孢、病毒和真菌等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消毒:杀死物体上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并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胞或非病原微生物的方法。防腐:防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无菌:无菌是不存在活菌的意思,多是灭菌的结果。无菌操作:防止细菌进入人体或其他物品的操作技术。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毒性噬菌体:能在宿主菌内复制增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并最终裂解细菌的噬菌体。温和噬菌体:又称溶原性噬菌体,噬菌体基因组整合于宿主菌染色体中,不产生子代噬菌体,也不引起细菌裂解,但噬菌体 DNA 随细菌基因
4、组的复制而复制,并随细菌的分裂而分配至子代细菌的基因组中。前噬菌体:温和噬菌体的基因组整合于宿主菌基因组中,这种整合在细菌染色体上的噬菌体基因称为前噬菌体。溶原性细菌:前噬菌体可随细菌染色体的复制而复制,并通过细菌的分裂而传给下一代,不引起细菌裂解,这种带有前噬菌体的细菌称为溶源性细菌。质粒:细菌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的环状闭合双链 DNA,具有自我复制能力,一个质粒即一个复制子。基因突变:是指 DNA 碱基对的置换、插入或缺失所致的基因结构的变化,可分点突变、插入或缺失突变、多点突变。转化:是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的 DNA 片段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过程。接合:细菌通过菌毛相互连
5、接沟通,将遗传物质从供体菌转给受体菌的方式称为接合。转导:是由噬菌体介导,将供体菌的 DNA 片段转入受体菌,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的部分遗传性状。溶原性转换:也是局限性转导的一种形式。宿主菌在温和噬菌体感染宿主后,以前噬菌体的形式与细菌基因组整合,使宿主菌成为溶原性细菌,从而获得由噬菌体基因编码的某些形状。原生质体溶合:是将两种不同细菌经溶菌酶或细胞壁合成抑制剂如青霉素等处理,失去细胞壁成为原生质体(在聚乙二醇的作用下)后融合的过程。致病性:细菌对宿主感染致病的能力又称为致病性。毒力:表示细菌致病性的强弱。侵袭力:致病菌能突破宿主皮肤、粘膜生理屏障,进入机体并在体内定植、繁殖扩散的能力。细菌生物
6、被膜(BF):是由细菌及其所分泌的胞外多聚物(胞外多糖或蛋白质)附着在有生命或无生命材料表面后形成的膜状结构,是细菌的群体结构。毒血症:致病菌侵入体内后,只在机体局部生长繁殖,病菌不进入血循环,但其产生的外毒素入血。(白喉)内毒素血症:G-菌侵入血液,并在其中大量繁殖、崩解后释放大量内毒素;也可由病灶内 G-菌死亡释放内毒素入血。菌血症:致病菌由局部侵入血流,但未在血流中生长繁殖,只是短暂的一过性通过血循环到达体内适宜部位后再进行繁殖而致病。(伤寒早期)败血症:致病菌侵入血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物质,引起全身性中毒症状。(高热、皮肤和粘膜瘀斑、肝脾肿大)脓毒血症:化脓性菌侵入血后在其中大量
7、繁殖,并通过血流扩散至宿主体内的其他组织或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医院感染: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或医院内获得而出院后发生的感染,或与前次住院有关的感染(不包括入院前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人工主动免疫:是将抗原性物质(疫苗或类毒素)接种于人体,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从而对相应病原体感染产生特异性预防作用的措施。人工被动免疫:是输入含有特异性的免疫血清、纯化免疫球蛋白抗体等免疫制剂,使机体立即获得特异性免疫力的过程,可用于某些急性传染病的紧急预防和治疗。疫苗:是指用各类病原微生物制作的用于预防接种的生物制品。类毒素:采用%甲醛液处理,去除外毒素毒性而保留其免疫原性的生物制品。死
8、疫苗:亦称灭活疫苗,是用物理、化学方法杀死病原微生物,但仍保持其免疫原性的一种生物制剂。活疫苗:亦称减毒活疫苗,是通过毒力变异或人工选择法而获得的减毒或无毒株,或从自然界直接选择出来的弱毒或无毒株经培养后制成的疫苗。SPA(葡萄球菌 A 蛋白):90%菌株带有的表面蛋白,可与 Ig 的 Fc 段非特异结合,介导协同凝集试验,具有抗吞噬、促细胞分裂、超敏反应、损伤血小板的作用。病毒:最微小的、结构最简单,只有一种类型核酸、只能在活的、敏感细胞内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体:一个完整成熟并有感染力的病毒颗粒。顿挫感染: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如细胞不能为病毒增殖提供所需要的酶、能量及必要成分
9、,则病毒就不能合成本身的成分,或者虽合成部分或合成全部病毒成分,但不能组装和释放出有具感染性的病毒颗粒,称为顿挫感染。缺陷病毒:因病毒基因组不完整或者因某一基因点改变,不能进行正常复制,复制不出完整的有感染性病毒颗粒,此病毒称为缺陷病毒。干扰现象:两种病毒同时感染同一细胞时,可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基因重组:两种病毒感染同一宿主细胞发生基因的交换,产生具有两个亲代特征的子代病毒,并能继续增殖。基因重配:对于基因分节段的 RNA 病毒,通过交换 RNA 节段而进行基因重组的被称为重配。基因整合:病毒基因组与细胞基因组的重组过程称为基因整合。细胞病变作用(CPE):在体外实验中,通
10、过细胞培养和接种杀细胞性病毒,经一定时间后,可用显微镜观察到细胞变圆、坏死,从瓶壁脱落等现象,称为细胞病变效应(CPE)干扰素(IFN):是由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人或动物细胞产生的一类糖蛋白,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活性。中和抗体:指针对病毒某些表面抗原的抗体。此类抗体能与细胞外游离的病毒结合从而消除病毒的感染能力。抗原性转变:质变,是指在自然流行条件下,甲型流行病毒表面的一种或两种抗原构型发生大幅度的变异,或者由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同一细胞时发生基因重组而形成,并出现与前次流行株的抗原结构不同的新亚型。抗原性漂移:量变,亚型内变异,变异幅度小或连续变异,通常由病毒基因点突变和人群免疫力选择性降低,引起小规模流行。SSPE: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麻疹的晚期并发症,属于病毒急性感染后的 迟发并发症,表现为大脑渐进性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