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436-2008堤防隐患探测规程(附条文说明)10428.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SL436-2008堤防隐患探测规程(附条文说明)10428.pdf(5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 SL 4362008 堤防隐患探测规程 Specification of exploration for dike hidden trouble 20081006 发布 20090l06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关于批准发布水利行业标准的公告 2008 年第 23 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批准堤防隐患探测规程(SL 4362008)标准为水利行业标准,现予以公布。二八年十月六日 前 言 根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 2001 年 12 月下发的“关于编制堤防隐患探测技术规程的请示报告的复函”、2007 年水利部堤防隐患探测规程编制计划
2、,以及堤防隐患探测技术近 20 多年的发展现状,按照水利部行业标准 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SL l2002),编制本标准。本标准共 ll 章和 3 个附录。主要内容有:总则;术语、符号、代号;基本规定;直流电阻率法;自然电场法;瞬变电磁法;探地雷达法;拟流场法;弹性波法;温度场法;同位素示踪法。本标准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本标准主持单位: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 本标准解释单位: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主编单位: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参编单位:水利部堤防安全与病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黄河物探研究院(河南)有限公
3、司 山东黄河河务局 中水北方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中南大学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 河海大学 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 水利部大坝安全管理中心 湖南继善高科技有限公司 本标准出版、发行单位: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冷元宝 朱文仲 廖义伟 束庆鹏 高 航 张震夏 谢向文 刘建伟 刘康和 朱自强 王 锐 才致轩 汤井田 常晓辉 刘建刚 郭玉松 乔惠忠 周 杨 李长征 张建中 王清玉 蔡加兴 胡伟华 杨正华 姚成林 赵志忠 本标准审查会议技术负责人:李坤刚 本标准体例格式审查人:曹 阳 目 次 1 总 则.1 2 术语、符号、代号.2 21 术 语.2 22
4、符号、代号.3 3 基本规定.5 31 探测内容、方法及要求.5 32 外业工作.5 33 资料解释与验证.6 34 成果报告.6 35 探测机构和探测人员.7 4 直流电阻率法.8 41 电阻率剖面法.8 42 高密度电阻率法.9 5 自然电场法.11 6 瞬变电磁法.12 7 探地雷达法.14 8 拟流场法.16 9 弹性波法.18 91 浅层地震折射波法.18 92 浅层地震反射波法.21 93 瑞雷波法.23 10 温度场法.26 11 同位素示踪法.28 附录A 锥探法.30 附录B 常用物性参数.33 附录C 常用公式.36 标准用词说明.39 条 文 说 明.40 1 总 则 1
5、01 为规范堤防隐患探测内容、探测方法和技术,保证堤防隐患探测成果质量,为堤防的除险加固和汛期防守提供依据,制定本标准。102 本标准适用于采用地球物理探测方法对江河湖海等堤防的隐患探测,以及采用锥探法探测根石。锥探法有关内容见附录A。103 本标准的引用标准主要有: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 l887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 50027)岩土工程基本术语标准(GBT 50279)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 50286)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 50287)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SL 7316)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范(SL l88)水库大坝
6、安全评价导则(SL 258)水利水电工程物探规程(SL 326)104 堤防隐患探测工作除应符合本标准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的规定。12 术语、符号、代号 21 术 语 211 电剖面法 electrical profiling 将某一装置型式保持固定,沿测线观测一定深度内电阻率在水平方向的变化,依据隐患与周边介质的电阻率差异探测堤防隐患的一种电法勘探方法。212 电测深法 electrical sounding 在同一测点上逐次扩大电极距,以观测测点处电阻率沿垂直方向的变化,依据隐患与周边介质的电阻率差异探测堤防隐患的一种电法勘探方法。213 高密度电阻率法resistivity i
7、maging 电剖面法和电测深法的组合,可同时探测电阻率沿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变化情况,依据隐患与周边介质的电阻率差异探测堤防隐患的一种电法勘探方法。214 自然电场法selfpotential method 通过观测地下水与岩土的渗透、过滤作用和溶液中离子的扩散、吸附作用,以及地下介质的电化学作用等因素而产生的自然电场的规律和特点,探测堤防渗漏及管涌通道的一种电法勘探方法。215 瞬变电磁法 transient electromagnetic method(TEM)向地下发送脉冲电磁波,通过测量由该脉冲电磁场感应的地下涡流产生的二次电磁场探测堤防隐患的一种电法勘探方法。216 探地雷达法 g
8、round penetrating radar(GPR)利用雷达发射天线向地下发射高频脉冲电磁波,由接收天线接收目的体的反射电磁波,以探测堤防隐患的一种勘探方法。217 拟流场法 flow field method 利用电流场模拟渗漏水流场,用于查明堤防渗漏和管涌进水口位置的一种探测方法,也可用于追踪存在集中渗漏的均质土坝中的渗漏通道。218 浅层地震折射波法shallow seismic refraction 利用地震波的折射原理,对具有波速差异的地层或隐患进行探测的一种地震勘探方法。219 浅层地震反射波法 shallow seismic reflection 利用地震波的反射原理,对具有
9、波阻抗差异的地层或隐患进行探测的一种地震勘探方法。2110 瑞雷波法 Rayleigh wave method 利用瑞雷波在介质中的频散特性对地层或隐患进行探测的一种地震勘探方 2法。2111 温度场法 temperature field method 用温度传感器连续探测地下一定深处或钻孔中的垂向温度值,计算分析地下温度场,判断堤防及其基础中集中渗漏、管涌通道的方法。2112 同位素示踪法isotopes tracer technique 采用人工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天然流场或人工流场中的地下水流,用示踪或稀释原理来探测渗漏、管涌的放射性测量方法。2113 锥探法 method of cone
10、probing 以人工或机械的方式,沿布设断面或测点,通过探杆探测根石深度的方法。22 符号、代号 221 统计学参数主要包括下列各项:K极差系数 M 一总均方相对误差 m均方相对误差 绝对误差 平均绝对误差 相对误差 平均相对误差 222 电磁学参数主要包括下列各项:I电流强度 U电位 衰减系数 介质对电磁波能量的吸收系数 r相对介电常数 电阻率 电导率 s视电阻率 223 动力学参数主要包括下列各项:Vp纵波速度 Vs横波速度 VR瑞雷波速度 Vv渗流垂向流速 3 4Vf渗流水平流速 f波的频率 波长 泊松比 224 几何学及距离、方位参数主要包括下列各项:AB供电电极间距 H高程、埋深、
11、孔深 L瞬变电磁线框边长 MN测量电极间距 h厚度 q异常半幅值宽度 SR瞬变电磁的回线面积 225 时间参数主要包括下列各项:T时间、周期 toff关断时间 t时间间隔 226 其它参数主要包括下列各项:T温度 3 基本规定 31 探测内容、方法及要求 311 可用地球物理方法探测的堤防隐患包括洞穴、裂缝、松散体、高含砂层、护坡脱空区、古河道、砂砾石层和渗漏、管涌等。312 探测堤防隐患的地球物理方法包括直流电阻率法、自然电场法、瞬变电磁法、探地雷达法、拟流场法、弹性波法、温度场法、同位素示踪法等。各种探测方法应根据方法适用范围、应用条件和探测对象特点单独或综合应用。313 宜先普查后详查,
12、普查应能探测出堤防的隐患分布情况,详查应能探测堤防各类隐患的性质、位置、埋深和范围;详查宜在普查所反映的隐患分布堤段进行;详查堤段长度不宜少于普查堤段总长的20。314 用于堤防隐患探测的仪器应达到本标准规定的技术指标。32 外业工作 321 应详细调查收集被探测堤段的设计、施工、加固,以及历次洪水期的出险和穿堤建筑物的施工与运行状况等资料,探测时应在班报中记录堤防外观情况。322 当堤顶宽度不大于 4m 时,宜沿堤顶中线或迎水面堤肩布置一条测线;当堤顶宽度大于 4m 时,宜沿迎水面和背水面堤肩各布置一条测线。可根据追踪隐患分布的需要,在堤顶中线、堤坡、堤脚处,或垂直堤身轴线布置测线。323
13、测点桩号应与堤防桩号相对应。324 测点桩号的递增方向应与堤防桩号的递增方向一致。每 l00m 校对一次测点位置,当误差大于 2m 或测点距时,应调整测点点位并做记录,以保证与堤防桩号一致。325 探测时应填写探测班报。326 探测过程中,发现异常点应进行重复观测。327 分班探测时,次班应以上班终点标记为准,向前重复一段距离。328 应进行检查观测,工作量不应少于总工作量的 5,检查点宜均匀分布在全测区,并应按有关公式计算误差。329 探测资料应在当日做初步整理,内容宜包括将仪器内的资料备份至其它存储介质,将测点号转换为堤防桩号,检查不同测段之间是否有遗漏段、资料是否齐全等,可疑资料应在次日
14、到现场查看或重测。3210 每班在探测前应检查仪器,并做相应记录。工作中应保证人身和仪器 5设备安全。33 资料解释与验证 331 资料解释宜按下列步骤进行:整理资料。绘制图件。分析探测资料,确定解释原则。确定隐患的性质、位置及埋深。提出验证意见,组织验证。根据验证结果修正解释。堤身质量分类。成果图绘制与打印。报告编写。332 分析探测资料,确定解释原则应结合堤防的历史沿革、加固情况、汛期险情、防汛水位和探测班报等资料进行。资料解释和验证工作应结合该堤段有关地质、锥探、岩土试验和钻探资料进行,可参考附录 B 中的相关物性参数和附录 c 中的相关公式。333 宜根据隐患的分布情况、背景值、图像特
15、征等,将所探测堤防进行分类。分为未发现隐患段、隐患相对发育段和隐患发育段。334 对有代表性的堤段及隐患,条件允许时,应采用探井、钻孔、锥探等方法验证。验证点宜取样做土工试验。34 成果报告 341 探测成果报告宜包括概况、探测原理与方法技术、资料分析与解释、验证情况、结论与建议、有关附图附表等内容。342 概况宜包括堤防概况、探测任务、目的与要求、工作起止时间、以往工作情况、完成工作量、堤防地质情况和地球物理特征等。343 探测原理与方法技术宜包括探测技术原理、测线布置、仪器设备、工作参数及质量控制。344 资料分析与解释宜包括原始资料评价、资料处理与解释方法、选用参数、异常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16、、隐患推断解释及成果分析。345 结论与建议宜包括堤防质量评价、隐患处理建议等内容。346 探测成果报告应有图和表。图可包括方法原理图、现场作业图、典型成果图等;表可包括工作量统计表、物性参数表、仪器参数表、解释成果表、系 6 7统检查数据对比表、验证检查结果表等。347 探测成果报告宜有附图和附表。探测成果附图应标明桩号,重要的水工建筑物和地形地物标志,隐患的性质、平面位置和埋深,以及堤防质量分类结果等。35 探测机构和探测人员 351 探测机构应获得省级或省级以上计量认证主管部门的实验室资质认定证书,同时还应符合国家有关行业主管部门的要求。352 探测人员应经过国家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或主管部
17、门授权单位的培训,并取得上岗证,方可上岗。4 直流电阻率法 41 电阻率剖面法 411 电阻率剖面法宜选用对称四极剖面法或中间梯度法等。412 电阻率剖面法可用于堤防隐患普查,探测洞穴、裂缝、松散体、砂层以及渗漏区域等隐患。413 采用电阻率剖面法探测堤防隐患应满足下列条件:1 接地条件良好。2 堤防表面平坦,便于布设电极。3 堤防隐患与周边介质有明显的电阻率差异,并在所用装置的探测深度范围内。4 测区内没有较强的工业游散电流、大地电流或电磁干扰。414 用于堤防隐患探测的仪器,其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下列要求:1 电压测量范围不小于25V,分辨率优于 l0V,精度优于1。2 最大供电电流不小于
18、2A,分辨率优于 01mA,精度优于l。3 自电补偿范围不小于2V。4 输入阻抗不小于 10M。415 外业工作除应符合 32 节的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技术要求:1 测点距宜为 2m,MN2 应等于测点距。2 采用对称四极剖面法探测时,AB2 宜取堤身高度的 0714 倍;采用中间梯度法探测时,AB2 宜取堤身高度的 35 倍。3 电极应布置在一条直线上,弯曲堤段应分段探测;遇障碍物时,电极应垂直于测线方向并对准量具刻度挪动,挪动距离不应大于电极距的 5;当只能沿测线方向挪动时,挪动距离不应大于电极距的 1,否则应分段探测。4 M、N 的接地电阻应小于仪器输入阻抗的 1。5 最高电位差和最大电
19、流强度不宜超过所用仪器的额定值,最小电位差不宜小于 3mV,最小电流强度不宜小于 3mA。6 仪器、供电导线与大地之间应绝缘,仪器外壳与电极间绝缘电阻应大于300M,电极连线绝缘电阻应大于 2Mkm,测绳等测量工具不得与电极接触。7 每班开工和收工时,应进行漏电检查;探测时发现漏电后应停止观测,并查明原因,在消除漏电影响后,对可能受到影响的测点应重新观测。8 发现异常,应检查极距、接线和漏电情况,查看堤防环境,排除干扰因素 8并进行重复观测,有关情况应在班报中记录。9 中间梯度法在移动供电电极后,应重复 3 个测点。10 重复观测的数据应符合下列规定:1)相邻两次观测所用的供电电流强度应改变
20、30以上。2)重复观测应不少于 3 次。重复观测的精度用视电阻率s值的相对误差衡量,d 应不大于 3。11 系统检查观测除应符合 328 条的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要求:1)每 2km 不应少于一次检查观测。2)系统检查观测精度用均方相对误差 m 衡量。m 不应大于 35。416 数据处理与资料解释应按 331 条规定的步骤进行,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 应进行资料整理,内容包括将探测班报按测线和堤防桩号顺序装订成册、检查数据的正确性及完整性等。2 图件绘制:应绘制视电阻率剖面图;图号应根据堤防桩号由小到大编写,图的横坐标应为堤防桩号,纵坐标应为视电阻率,图的比例应根据背景值确定并便于分析,宜取 l
21、:200,1:500,1:1000,并兼顾三个原则:1)曲线应基本居于图幅中间。2)背景值相差不大的堤段宜用相同的范围和比例。3)能充分突出异常。3 绘制视电阻率剖面图可采用圆滑技术,并在报告中说明。4 分析探测资料,确定解释原则,包括确定可靠异常、划分土质不良堤段等,应符合下列要求:1)背景值的选取,宜根据视电阻率曲线平稳程度,采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2)可靠异常幅度,未圆滑的曲线,宜取背景值的 30;圆滑过的曲线,宜取背景值的 20;背景值平稳的堤段,可降低 5l0。3)划分土质不良堤段,应以视电阻率背景值为准,参考地质资料进行,若堤身中有范围较大的不均匀体时,应视为不良土质。5 隐患的性质
22、和位置宜根据曲线形态,结合地质资料确定;隐患顶部的埋深,可用异常半幅值宽度估算。6 成果图表宜包括视电阻率剖面曲线图、隐患分布图、视电阻率背景值图、隐患探测成果表、堤身质量分类表等。42 高密度电阻率法 421 高密度电阻率法宜选用四极、三极或偶极装置。422 高密度电阻率法适用于堤防隐患详查,也可用于普查,探测裂缝、洞 9 10穴、松散体、高含砂层以及渗漏区域等隐患。423 仪器性能除符合 414 条的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要求:1 电极单元总数不宜少于 30 个。2 应具有电极单元及接地电阻自动检测功能。3 测量过程中能实时显示数据和图形。424 外业工作除符合 415 条 39 款的规定外
23、,还应符合下 列要求:1 电极距应等于测点距,且不宜大于 2m。2 探测过程中 MN 应保持不变,且等于 1 个电极距。3 探测深度应保证至少深入堤基 4m。4重复观测可在每个排列完成后设置2层或2列进行,检查观测应符合3 2 8条的规定。5 重复观测、检查观测误差符合 415 条 10 款、ll 款的规定。425 数据处理与资料解释除应符合 416 条的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要求:1 应绘制高密度视电阻率色谱图(灰度图、等值线图),有条件时,也可经处理和反滨绘制相应剖面的电阻率图像。2 可提取不同极距的视电阻率值,绘制视电阻率剖面图;亦可选取几组符合电测深条件的数据进行分层反演和解释。3 可结
24、合普查资料与验证资料确定隐患的性质、位置和埋深。5 自然电场法 501 自然电场法包括电位法和梯度法,可用于探测堤防的集中渗流、管涌通道,确定渗漏进口位置及流向等。502 采用自然电场法探测堤防隐患应满足下列条件:1 渗流场有较大的压力差,在渗透过滤、扩散吸附等作用下形成较强的自然电场。2 测区内没有较强的工业游散电流、大地电流或电磁干扰。503 仪器应符合下列要求:1 电压测量范围不小于25V,分辨率优于 l0V,精度优于1。2 输入阻抗不小于 10M。3 应使用不极化电极,且极差不大于 2mV。504 外业工作除应符合 32 节的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要求:1 测线宜顺堤防桩号布设,探测渗漏
25、管涌进水位置时,宜距岸边 05m 左右在水面设 l 条测线;有条件追踪渗漏管涌进口位置时,宜增设数条平行于堤岸的水面测线;探测渗漏管涌进水通道时,除设前述水面测线外,宜在前后坡面、堤肩、堤脚、地面等处增设平行于堤防的测线。2 宜选用较大点距(510m)探测,发现异常再用较小点距(最小 lm)加密探测。3 一个测区在观测前和观测后应观测电极极差。用于测量和检查的任何一对电极的极差在工作开始时应小于 2mV,收工时小于 3mV。电极应接地良好。4 重复观测和检查观测应符合 415 条 10 款、ll 款的要求。505 数据处理与资料解释除应符合 416 条 1 款、2 款的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要求
26、:1 背景值宜根据电位曲线平稳程度,采用数理统计方法选取。2 可靠异常宜根据测区情况确定。3 可按附录 C 中式(C03)估算异常顶部埋深。4 成果图表应包括自然电位曲线图、隐患分布图。116 瞬变电磁法 601 瞬变电磁法可采用中心回线、重叠回线、偶极线框、大定源回线等装置。602 瞬变电磁法适用于堤防隐患普查,探测渗漏通道、松散体、砂层等隐患。603 瞬变电磁法探测除应符合 413 条 2 款、3 款的规定外,测线应避开金属物体、高压电力线等。604 仪器应符合下列要求:1 接收信号频宽大于 800kHz。2 发射电流关断时间应小于接收信号采样延时。3 当使用单匝 110m 回线框时,发射
27、电流关断时问应小于 2s。4 接收机分辨率优于 2V。5 动态范围应大于 120dB。6 对于多道接收机(3 分量接收),每道的幅频特性与相频特性应一致,差别不大于 5。605 外业工作除应符合 32 节的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要求:1 探测大范围松散体、砂层等隐患宜选用重叠回线装置;探测渗漏通道和小范围松散体、砂层等隐患宜选用中心回线装置。2 测线、测点布置应符合 504 条 1 款、2 款的规定。3 应根据探测要求选择回线边长、匝数及供电电流,保证有足够的发射磁矩。4 宜采用电阻小、绝缘性能好的导线,每 1000m 导线电阻应小于 6。5 线框铺设完毕,若线架上还有导线,应将剩余导线按 S
28、形铺在地面上。6 宜按“烟圈”电流扩散深度的一半估计探测深度,初步确定观测时间的范围,选择发射频率,相关公式见附录 C 中 C04 条。7 应在每个测点或相隔几个测点上测定电磁噪音的电平。8 采用大尺寸的回线或多匝回线时,评估发射波形斜波关断时问,宜与接收信号延时采样匹配,经验公式见附录 C 中式(C042)。9 叠加次数应依据数据的信噪比及探测速度加以选择。10 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时间窗口,并采用多通道观测 UI 或 BI。11 普查发现的异常地段,应进行详查。当用中心回线时,每次移动的距离可为发射回线边长的 l2。12 重复观测和系统检查观测除应符合 328 条的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要求:
29、12 131)野外观测值只允许最后的 35 道的观测值在噪声电平以下,否则,应查明原因,并采用增加叠加次数等方法重复观测。2)一个点出现重复观测误差较大时,应查明原因,若有干扰源,可移动点位避开重测,并做详细记录。3)在异常附近应加密测点,若曲线衰减变慢时,应扩大时间范围重复观测。4)每个测点观测完毕,应对数据和曲线进行检查,合格后方可搬站。5)单个测点的观测、重复观测和检查观测曲线的形态和幅值应一致,且各观测道的总均方相对误差 m 应小于 10。6)一条测线或测网检查的总均方相对误差 m 应小于 15。606 数据处理及资料解释除应符合 331 条的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要求:1 堤坡上探测时
30、,早期的电磁响应特性宜进行地形校正。2 可对数据进行滤波处理。3 应通过处理软件计算和绘制视电阻率一深度、视时间常数一深度、电压幅值比值、视纵向电导深度断面图。4 解释工作应根据瞬变电磁的响应时间特征和剖面曲线类型划分背景场及异常场,确定地电模型,划分异常。5 可通过已知资料建立视电阻率剖面中异常性质、深度、范围的对应关系,据此对该测区其它剖面进行解释。6 应绘制相应的剖面或平面成果图。7 探地雷达法 701 探地雷达法可选用剖面法、透射法、宽角法或共中心点法等。702 探地雷达法可用于堤防隐患普查和详查,探测洞穴、松散体、砂层、护坡或闸室底板脱空以及其它与堤身填筑材料有介电常数差异的异常体等
31、。703 采用探地雷达法探测堤防隐患,应满足下列条件:1 隐患与周边介质之间有明显的介电常数差异,埋深及规模应在探地雷达法探测深度范围内。2 表层无低阻屏蔽层。3 探测区内无大范围的金属体或无线电发射频源等较强的人工电磁波干扰;在泵站及水闸等场所,可使用高频雷达天线进行混凝土层脱空等浅层探测。704 仪器性能应符合下列要求:1 仪器增益不宜小于l50dB。2 数据采集记录位数不应小于l6bit。3 可控时窗 03000ns。4 系统中心频率 l61500MHz。5 脉冲重复频率 3100kHz。6 点测时应能多次叠加并不应少于 30 次。705 外业工作除应符合 32 节的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
32、要求:1 普查时点测问距应为 05lm,连测天线移动速率宜用较大值。2 详查时点测间距应为 0105m,连测天线移动速率宜用较小值。3 探测堤身隐患时,中心频率的选择,应兼顾探测深度和分辨率两个方面。4 探测护坡脱空及破坏范围时,宜选用中心频率不小于250MHz 的天线。5 记录时窗宜选取最大探测深度与上覆介质平均电磁波速度之比的 253倍。6 采样率宜选用天线频率的 1520 倍。7 发射与接收天线间距宜小于最大探测目标埋深的 20。8 介质电磁波速度应按下列方法确定:1)利用地层参数计算。2)由钻孔或已知深度的目标体标定。3)用线状目标体几何扫描法推算。4)用透射法、宽角法或共中心点法确定
33、。9 资料检查和评价应符合下列要求:1)提供检查和评价的雷达资料应经过初步编辑,编辑内容含测线号、14 15里程桩号、剖面深度等。2)检查观测的图像与原始图像的异常形态和位置应基本一致,且两次观测的同一异常水平位置在工作比例尺的平面图上应保持不大于lmm,而深度相对误差不应大于 l0。706 数据处理与资料解释除应符合 331 条的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要求:1 数据处理包括压制干扰信号、突出反射波、地形校正等,处理方法可选用数字滤波技术、偏移绕射处理技术、图像增强技术等。2 资料解释包括辨认和追踪有效波的同相轴、反射波的提取、有效异常的确定、隐患分类原则等。3 应依据上覆介质的电磁波速度参数进
34、行时深转换,确定隐患埋深,隐患的性质宜结合地质资料确定。4 绘制雷达解释剖面图,图上应标明堤身高度,勘探点的位置以及隐患的性质、位置和埋深,堤身质量分类结果等。8 拟流场法 801 拟流场法可用于堤防渗漏及管涌的进水口部位探测,也可用于追踪存在集中渗漏的均质土坝中的渗漏通道。802 采用拟流场法探测时,水深应大于 05m。803 仪器应符合下列要求:1 应具有特殊编码波形电流场信号发送机和接收机。2 发送机最高输出电压幅值应不小于90V(峰一峰值),最大输出电流应不小于 500mA(峰一峰值),输出频率稳定度(7h 内漂移)应优于 710-4,输出电流为200mA(峰一峰值)时,连续工作时间应
35、大于 10h;输出电流为 300mA(峰一峰值)时,连续工作时间应大于 8h;输出电流为 400mA(峰峰值)时,连续工作时问应大于 5h;输出电流为 400500mA(峰一峰值)时,连续工作时间应大于 3h。3 接收机灵敏度应优于 1010 叫 Am2,输入阻抗应大于 150k,工频抗干扰应大于 50dB,连续工作时问应大于 7h。804 外业工作应符合下列要求:1 探测时宜连续扫描,分为普查和详细定位两个工作阶段。普查应按 35m间隔扫描;定位阶段应按 lm 左右间隔扫描。对水库渗漏探测可采用点测方式工作。2 供电电极 A 应置于渗漏出水口,有多处渗漏时,可在每一渗漏处各布置一电极,然后将
36、各电极并联。供电电极B 应置于离查漏区域较远水体中。3 供电导线宜使用直径为l525mm 的多芯铜线。4 先用万用表测量感应探头两极电阻,若大于 100k,则探头工作正常。5 船只宜采用非金属的橡皮艇、木板船,且能容纳 35 人。6 发现有效异常应设置浮标定位,并重复观测。7 测线距离宜为 l5m。8 工作中,供电电流宜控制在 400500mA。9 发送机供电电流强度应保持稳定,电流强度变化不应超过 2。805 数据处理与资料解释除应符合 331 条的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要求:1 资料整理:根据野外记录表格应将探测结果按测线编号输入计算机;应检查数据是否完整;应计算原始观测与检查观测的相对误差
37、等。2 图件绘制:绘制拟流场法观测信号强度平面剖面图或平面等值线图;平面剖面图的横坐标为堤防桩号,比例尺宜取 l:1000,纵坐标为渗漏信号强度值,比例尺应据背景值确定,并兼顾三个原则:16 171)曲线应基本居于图幅中间。2)背景值相差不大的堤段应用相同的范围和比例。3)应能充分突出异常。3 绘制视信号强度剖面图可采用圆滑技术,图上应标明线号、测线离堤防的距离、渗漏位置和性质等。4 背景值宜根据信号强度曲线平稳程度,采用数理统计方法选取,相对异常大于或等于 2 倍背景值时为有效异常。5 成果报告除应符合 34 节的规定外,还应说明管涌渗漏发生的时问、流量以及已做的处理工作,并简要介绍管涌发生
38、堤段的基本情况。9 弹性波法 91 浅层地震折射波法 911 地震折射波法可选用纵波折射法和横波折射法。912 地震折射波法可用于测定堤防堤身和堤基介质的纵、横波速度,由纵、横波速度判定堤防填筑介质的密实度。913 采用地震折射波法时,应满足下列条件:1 被追踪层的波速应大于上覆各层的波速,被追踪层应具有一定的厚度。2 沿测线被追踪层视倾角与折射波临界角之和应小于 90。3 被追踪层界面起伏不大,折射波沿界面滑行时无穿透现象。914 仪器设备应符合下列要求:1 地震仪应符合下列要求:1)应选用 l2 道及以上浅层数字地震仪,具有信号增强、延时、内外触发、滤波、数据采集、监视等功能。2)采样率可
39、选,最小采样率应不大于 005ms。3)记录长度可选,应不小于 1000ms。4)模数转换精度应不低于 l6bit。5)放大器动态范围应不低于 96dB。6)放大器频率响应范围应为 2Hz2kHz。7)放大器一致性:相位差应不大于 lms,振幅差应不大于 10。8)放大器串音抑制比应大于 80dB。9)放大器内部噪音应小于 lV。2 检波器应符合下列要求:1)各道检波器固有频率差应不大于 l0,灵敏度相差应不大于 10,相位差应不大于 1ms。2)绝缘电阻应大于 10M,且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3 震源应符合下列要求:1)可用锤击震源、落重震源和可控震源。2)应能激发所需的主频地震脉冲,满足探测
40、深度的要求。3)锤击震源和落重震源应操作方便、重复性好。4)横波探测时可采用扣板震源。915 外业工作除应符合 32 节的相应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要求:1 野外观测遇到局部测段记录质量变差时,应分析原因并通过试验找出解决 18办法,重新选择仪器工作参数或改变工作方法。2 激发点宜选在较密实的地层上,或预先夯实;锤击板应与地面接触良好,避免反跳造成二次触发。3 检波距应通过试验确定,宜采用 25m;检波距、排列长度在同一测线上应一致。4 检波器布设应位置准确,安置牢固,埋置条件一致,防止背景干扰;用水平检波器接收横波时,应保证检波器水平安置,灵敏轴应垂直测线方向,且取向一致;纵波折射波法宜选用固
41、有频率为 1040Hz 的垂直检波器。5 仪器工作参数在一个测区或测段宜使用同一滤波档,因特殊需要改变滤波档时,应有对比记录;依据探测深度的要求选择记录长度,宜采用高采样率接收,当记录长度与采样率发生矛盾时,可使用延时。6 当信噪比较低时,宜分析干扰来源,采取降低放大倍数、增大激发能量等措施提高信噪比。7 观测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1)探测时,可采用完整对比或不完整对比的观测系统。2)采用单支时距曲线观测系统时,被追踪层界面的视倾角应小于 l5,并应保证被追踪地段内至少有 4 个检波点能接收折射波。3)采用单重相遇观测系统应保证被追踪层的相遇时距曲线段至少有4个正常检波点。4)当利用追逐时距曲线
42、来补充完整对比观测系统不可追踪段的折射资料或论证时距曲线所反映的现象时,应保证在2 支时距曲线上被追踪段至少有 4 个正常检波点重复接收同一界面的折射波。5)采用多重时距曲线观测系统时,应保证各层折射波的连续对比追踪,并在综合时距曲线上均有能独立解释的相遇段。8 宜在测线每 l00m 测段两端进行有效速度测试,当发现相邻速度差超过 20时,应在该测段内增加速度测试工作。9 原始记录存在下列缺陷之一者应为不合格记录:1)不能可靠地追踪初至有效波的记录。2)互换道或连接道工作不正常,影响有效波的正确对比与连接,又不能从同一激发点的其它记录准确转移的记录。3)同一张记录上,使用道数的 l6 以上或两
43、相邻道工作不正常的记录。4)干扰背景强烈,影响有效波识别或准确读取旅行时的折射波记录。5)记录编号或主要内容与班报不符,又无法改正的记录。916 数据处理与资料解释除应符合 331 条的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要求:191 有效波的对比分析应符合下列要求:1)有效波的振幅宜大于干扰波振幅的 2 倍,并应选择靠近有效波的起始相位;波的对比宜采用多相位对比。2)对不同层位地震有效波应根据波形的相似性、视周期的相近性、振动的连续性和同相性以及波的振幅远离震源点衰减的规律性等特征进行对比分析。3)地震有效波的置换应依据两组波同相轴相交时波形叠加特征、波形或振幅的突变和视周期或视速度的变化确定。4)相遇时距
44、曲线进行互换道和连接道波的对比时,应根据有效波的旅行时的相等性及其动力学特点的相近性进行分析。互换道或连接道之问同相位的时间差,经震源深度校正后应小于3ms。5)追逐时距曲线进行折射波对比时,应根据追逐时距曲线的平行性来判别同一层位或不同层位的折射波,经校正拼接后,综合时距曲线互换时差应小于 5ms。2 旅行时读数应符合下列要求:1)直接读取初至时间有困难时,可读取有效波第一个极值时间,但应进行相位校正。2)在波的干扰或置换位置,应分析波的叠加特征后正确读取波的初至时间。3 应在典型波形记录的每道初至之前标注走时值,并在初至点打上标记。4 绘制时距曲线前,应对旅行时读数进行相位校正、震源深度校
45、正、表层低速带校正。5 确定平均速度或有效速度应考虑近表层不均匀性的影响。6 根据实测的速度值,绘制速度沿测线变化的曲线,按曲线上对应的速度值进行时深转换;同一测线没有充分资料证明有效速度突变时,不应分段采用有效速度进行时深转换,避免引起界面深度的突变。7 时距曲线绘制后,可根据互换时问的相等性、追逐时距曲线的平行性、震源点两侧截距时间相等性的原则进行检查。出现非正常现象时,应检查地震记录相关道的读数并进行必要的修改。8 绘制综合时距曲线,应将经过震源深度校正和相位校正的观测时距曲线一并绘出。9 构制地震折射界面的方法应根据堤防地震地质条件,解释方法的特点和精度要求进行合理选择,单支时距曲线可
46、选用截距时间法和临界距离法、正演拟合计算法;相遇时距曲线可选用 t0法、延迟时法、时问场法、共轭点法、正演拟合计算法。方法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1)应由相遇时距曲线求取界面速度和界面深度,只有在近似水平层状介质、界面起伏较小且速度横向变化较小时,或由于条件困难无法获得 20相遇时距曲线时,可采用单支时距曲线截距时间法或临界距离法求取界面深度。2)当界面起伏不大、无穿透现象、沿测线界面速度变化较小时,宜采用t0法或延迟时法。3)当折射界面起伏较大、无穿透现象、界面速度变化较小时,宜采用时间场法或共轭点法。4)对于堤防结构复杂或具有较多的隐患类型时,宜采用多种计算解释方法和正演拟合方法综合求解。10
47、 综合时距曲线图应在图上部绘制观测时距曲线图及完整的解释辅助线图,如t0法的 t0(x)和(x)线、延迟时法的表层剥去线、时间场法的时间场图、共轭点法的哈莱斯线等,此外,在炮点上方应标注截距时、表层波速和有效速度。应在下部绘制介质界面等,并标注界面速度。11 经计算或作图求得地震界面和界面速度后,宜在分析测区内有关地质、钻探及其它探测资料的基础上作出解释,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确定地震界面与地质界面的对应关系应以钻孑 L 资料或物性资料为依据。2)用速度变化推断水平方向介质变化,应有物性和地质资料为依据。3)确定速度带与堤防填筑土体密实度的对应关系,应分析速度带上有无伴随振幅增减和波形变化等现
48、象。12 成果图件主要包括地震波速一地质剖面图等,并将测线上的锥探、钻孔或其它验证资料绘制在图上,比例尺应符合探测精度要求。92 浅层地震反射波法 921 地震反射波法可选择纵波反射法和横波反射法。922 地震反射波法可用于堤防结构和隐患探测,可探测松散体、洞穴、高含砂层、护坡或闸室底板脱空以及堤身或堤基加固效果评价等。923 采用地震反射波法探测堤防结构和隐患,应满足下列条件:1 堤防隐患与其背景介质之间应有明显的波阻抗差异且性质稳定。2 隐患的埋深及规模应在地震反射波法探测深度范围内,其厚度要大于有效波长的 14。3 入射波能在隐患界面处产生较规则的反射波,无漫反射现象。924 仪器和设备
49、应符合 914 条的规定。925 外业工作除应符合 32 节和 915 条的相关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要求:1 探测深度较大时,宜选用纵波反射法;在浅部松散含水地层探测时,宜使 21用横波反射法。2 使用叩板震源时,木板的长轴应垂直测线,且长轴的中点应在测线或测线延长线上,木板上应压足够的重物并可安装抓钉,保持叩板与地面接触牢固。3 纵波反射法宜选用固有频率不低于 100Hz 的垂直检波器;横波反射法宜选用固有频率为 4060Hz 的水平检波器。在满足探测深度要求的条件下,宜使用较高频段的震源和固有频率较高的检波器。4 观测系统应符合下列要求:1)可采用单边或双边展开排列观测系统,选择反射最佳窗
50、口,确定偏移距和检波点距。2)条件较简单,反射层位较稳定时,宜采用等偏移距观测系统。偏移距宜选在反射波窗口的中部。3)观测条件比较复杂的测区,宜采用具有一定偏移距离的单端激发 6 次覆盖观测系统。926 数据处理与资料解释除应符合 331 条的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要求:1 有效波的对比除应符合 916 条 1 款 1)3)项的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要求:1)同一层位或目标体的反射波与其续至相位或多次反射同相轴呈双曲线彼此平行;不同层位的反射波同相轴随源检距增加彼此逐渐靠拢。2)确定平均速度或有效速度应充分考虑近表层介质不均匀性和低速带与下伏层厚度的相对变化的影响。2 利用测区已知地质资料进行正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