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从《本草纲目》看《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9篇.docx

上传人:l*** 文档编号:83488291 上传时间:2023-03-31 格式:DOCX 页数:75 大小:65.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从《本草纲目》看《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9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2023年从《本草纲目》看《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9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从《本草纲目》看《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9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从《本草纲目》看《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9篇.docx(7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从本草纲目看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9篇从本草纲目看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9篇从本草纲目看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2023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5篇)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尚书被称政书之祖,史书之源,诵其以知先贤治政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从本草纲目看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9篇,供大家参考。篇一:从本草纲目看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21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5 篇)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 1 尚书被称政书之祖,史书之源,诵其以知先贤治政之本,以知朝代兴废之由,以知个人修身之要。当戏幕拉开,伏生带着她向我们走来。 汉文帝听闻山东的伏生可讲学尚书,派晁错前去受教。 来 年已九旬的伏生缓缓抬起头。 他已老了,忆起往事仍泪水纵横

2、,然典籍可传的喜悦与欣慰又使他止哀,说起大禹定九州和牧野誓师的周武王。他眼早已有些花了,可他分明看见甬道前处是有人挥臂高呼的。 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 这景象他梦里应是见过,这话他也不知传授讲学过多少次了。他记得大禹定九州,哪九州也清楚得很。他是山东人,是九州人,是华夏人。华夏,自古就为一体。他听到来自两千多年后的声音这样说,默默点了点头。 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 他险些被声势浩大的军队唬了一跳。周武王挟着天意,在电闪雷鸣中浩荡前进。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意不即天意吗?此乃颠扑不破的真理啊。 他还见到了两千多年后的藏书秘府,那的小孩和自己幼时衣服不同,话却是一样。 年已九旬的

3、伏生缓缓抬起头,掺杂纠纷浑浊的眼中光明明灭灭。一生的颠沛、一生的苦难、一生的尊崇、一生的护佑在干涩的眼眶里凝化成了苦之又苦的泪,泪中包裹着楚人一炬留下的焦土,包裹着故宅的残垣,包裹着荒野的遗骸,包裹着先贤字句与华夏人的根与魂,浸润了历史的扉页,经由千朝万代的笔墨重了又重,晕染到了现在,延展到了未来。 去 事实上的伏生并没有见到 2000 多年后的今天,也不知道后来的书经历了什么,他以一生所护的书是否能一直执在后人手里心里。那时的他似乎没想那么多,又或许早已决定义无反顾。这个决心沉重,沉重到他的妻与子都被埋葬在重重荒野之下。当他几经辗转流离剖开宅中壁的时候,破碎的是墙壁,是他的家人故宅,袒露的是

4、二十八篇典籍,是经历史淘洗、时代冶炼仍旧熠熠生辉绵绵不断的华夏文化。 王鼎钧在碎琉璃中有言:时代像筛子,筛得每一个人流离失所,筛得少数人出类拔萃。伏生在被历史洪流冲走时,把书还给了天下,他没有被冲走,他的名字与尚书与世长存。 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我们的文化从未断流。伏生来去间,尚书也在当今时代破壁而出。 当晁错离开,戏幕落下 他发出一声满足的喟叹,以蹒跚的步伐走回历史。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 2 面对泛滥不绝的洪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治洪水,定九州,保民主;面对纣王惨无人道的暴政统治,武王拢民心,顺天意,英勇作战。这些家喻户晓的历史事迹,在尚书中有详细记载。如今,我们捧起尚书,了解其背后的

5、故事,是文明力量的代代传递,更是中华精神的深入学习。读尚书,了解中华文明,了解任何一份文化的传承都来自于世代坚守,来之不易。典籍经典的流传,源于它本身不朽的价值,无法复制的成就,以及难以超越的贡献。读史书让我们明白我们自己从何而来,为何而来,去向何方;读尚书,也让我们知先贤治国之本,知朝代兴衰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的个体由一个个小的个体组成,而本国的民众则也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影子。尚书中的思想,与我们当今治国理政之路有许多相似之处,不论是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还是敦睦九族,协和万邦的民族团结,甚至是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的节俭节约,都能为我们当今国家建设所学习

6、。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当我们于一轮皓月下品读典籍之雅韵,于一轮青影中品味典籍之内涵,其自身不朽的文化价值,便不言而喻。 典籍经典的流传,依赖于从古至今代代人的珍视与守护。孔子删述六经,亲自亲自整理编纂尚书内容以便后世解读学习;伏生一生献于尚书,年逾九旬仍传书授学;孔子后人孔安国视尚书如命,用尽其力促使尚书的传播。几千年的岁月,几千载的春夏秋冬,多少次的灾难突降,多少次的战火满天,穿越几轮年岁,攻克多少困难,多少人为此坚守付出,尚书这部典籍不减此前风韵,还能款款立于我们眼前。不论是精选书中精髓的孔子,还是舍命护尚书的伏生全家;不论是宣扬尚书价值使其广泛流传的孔安国,还是当今仍在研究尚书的

7、史学专家们,他们懂瑰宝,敬文化,珍文明,他们视传承全人类的经典为己任,用一己肩膀支起中华文化国库的一隅天空。 典籍经典的流传,更在于当今人们的学习与肯定。典籍里的中国中,当伏生看到,尚书在如今明亮的图书馆中展览,听到如今的孩童用稚嫩清澈的声音熟练的诵读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他一定是震惊、感动又无比欣慰的。如今浓厚的文化氛围,让典籍于生活中展示自身的智慧与价值;如今高科技的产品,让典籍不在一书难求,尚书也可以走进寻常百姓家。青石刻石,青史永存;文明薪火,筚路蓝缕,代代传承。我们学习文化元典,典籍经典,内化于心,实践于行,继续对此的传承与学习,继续构筑辉煌的华夏文明。 称尔戈,比尔干,立尔

8、矛,予其誓。尚书牧誓中这样描述武王伐纣前的立誓场面。新时代的我们,也应立下传承文化经典,传递文明薪火的誓言。毕竟,有典籍才有中国;毕竟,典籍经典辈辈读,文明薪火才能代代传。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 3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磐凤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惟我无双。中华世纪坛序烫金的字样烙在国人心中。五千年的文明圣火,在历史风雨飘摇中炽燃未熄,正是因为有万千国人用热血传承圣火。勒石刻经,青史永存,惟殷先人,有典有籍,薪火相传。 五千年过去,中国的圣人贤达们并未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禹敷土,随山刑木,奠高山大川。这是尚书中禹禹中的第一句。因商书的流传我们见识到了华夏九州分定,四海会同,茫

9、茫乌云下禹疾走丈量华夏大地的豪情壮志。称尔干,比尔干,立尔予,矛其誓。然而,汉无伏生,尚书不传;传无伏生,亦不知其义。尚书不易学,伏生读了一辈子;尚书不易懂,伏生讲了一辈子;等了一辈子,守了一辈子,终于等到有朝一日尚书流芳百世。 那灼灼目光中,有对君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殷切期望,有对爱子以命护书、妻忍饿受冻誓死护书的愧怍不安,有尚书得以流传推广、生生不息的感激涕零。惟殷先人,今有尚书,懂其人心向背为先贤治政之本,知其业广惟勤乃个人修身之要,识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是朝代兴废之由。 时光之舟桨橹轻摇,揆诸当下,传承千年的中华文明精神仍熠熠生辉,大放异彩。我们曾经引以为傲的汉字却在国门轰开后被视为落

10、后根源,有人叫喊文字不灭则中国新文化无望,我文明古国的根基顿遭猛烈撼动,岌岌可危。这时候,周有光先生站了出来,以身为汉字正名,他的汉语拼音方案使古老文字重现光彩;叶嘉莹大师毅然回到祖国大陆,培养出大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的人才,续易安香火,继静安绝学,为传播中国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如今经典咏流传让传统文化重新隆重登场,典籍里的中国以穿越千年的跨时空对话将典籍活了起来;中国诗词大会点燃了全民对诗词的热爱,更痴醉于闲看花开花落,漫随云卷云舒的从容淡定。 睹乔木而思故家,考文献而爱旧邦。打开典籍,对话先贤,知道我们的生命缘起何处,知道我们的脚步迈向何方。典籍文献记载着中华民族过往的辉煌,铭刻着先民

11、的创造,延续着民族精神的血脉,不仅要庋藏在庙堂上书库中,更要让它们走近每个普通人,使其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融入人们的精神基因。 石风化而碎,谓之破;韦就刃而不折,谓之韧。中华文明既经风霜五千载,未曾被岁月湮灭。故中华文明者,韦也,非石也。它是日月星辰,挥洒光芒而不与荧光争辉,它亦是坚实铁胚,经过烈火铁锤锻造,誓死不屈。 惟殷先人,惟殷先人心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中华文化基因,且看文化之丝柔软且坚实,曾经飘摇的中华文化因中国文明的韧性而重获新生。惟殷先人,惟殷先人心中中华文明的韧性,支撑这座华夏大厦屹立不倒,赓续中华文化精神延续至今,在未来强盛路上乘风破浪,世代守护,薪火相传

12、,生生不息。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 4 有什么是你拼尽一生所守护的?俗话说,唯有诗和远方不可辜负。那么对于伏生而言,则唯有书与讲书不可辜负。战火的响声,淹没了他的叹息;兵车卷起的灰尘,掩盖了他护书的身影。岂不叹,楚人一炬成焦土;岂不恨,战争纷乱扰安宁;岂不幸,伏生留书传千古。他若偻之背影饱含了月岁的沉淀,所讲之尚书实现了千年的穿越。伏生一家,视书如命,拼尽一生,才得弦歇不掇,薪火相传。伏生守护尚书一生,守护着宝贵华夏文明,照亮过去,更照亮未来。当今日的我们安享繁华与和平时,边境的石头与棍棒无情地夺走四位戍边英雄的生命。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而不可凌,在雪山书写下自己一生所守护的,用行动义不容辞守

13、边防。清澈的爱,只为中国,陈红军、肖思远、陈祥榕、王焯冉烈士将鲜血挥洒边疆,卫国土不失半寸,既是使命在侧,责任在身,更是生死攸关之际为所守之中国,献上自己的一生。英雄们爱国守边,献出生命,才得国土安宁,主权完整,人民生活康乐。又有什么是你终其一生所追求的?古时为了钱、权、名、利战戈不断,今时为了房子车子票子迷失了方向。究竟什么才该是这生吾之所求?又究竟是什么支撑着信念去守护所谓的心灵至高地?你心灵至高地,住着什么?可能对于如我们一般的学生,早已被社会范式填满了名牌大学,可终点又何尝在此,这不过是起点而已。所要追求的,不应只是眼前的苟且。我们很难平衡所求,就像伏生也会希望与妻儿共读尚书,陈红军烈

14、士也想多陪陪妻子和未出生的孩子,诗和远方也是美好的象征。可最终,他们选择他们所守候和追求的,还是这些让我们永远铭记的万死以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就像无数留名青史的英雄,是社会的模范,也是每个人优先具备的精神,刻在民族心、民族魂里。 到底追求何事,守护何方?今天的川流不息中,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选择。就像当年张继名落孙山时写下的枫桥夜泊留传千古,而中举之人却没人被歌颂。但张继面对的却是落榜的落寞,中举之人面对的是明日的荣华富贵。就像著名辩论赛青年人到底该做加法还是做减法中说的你可以为自己的生命加重量,去承担更多的责任,但你可能会很辛苦;也可以选择为自己的生活打拼。没有说谁幸福谁不幸福,

15、只是每个人认为的幸福不同罢了。热泪滚烫,谁不是倾尽一生求一个好结果,无论过程如何,无论生命长短,终是成就了所追求的,守护长了所守护的,才是我们真正想得到的。魂兮归来,以瞻家邦。我想,我所求的并不是明天的三餐,而是明天我能为充实自己做点什么;我所守的也不止于一隅,而是未来我能尽力守护这片土地上我所能守护的一切。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 5 在亲戚家拜年时看到典籍里的中国的预告,觉得央视出品的质量应该不错,看完觉得不只是没让我失望,更是深深的震撼,过程中有几次看的我泪流满面。 节目通过古今读书人对话的形式讲述,通过戏剧的形式再现历史。 节目演绎了多个场景,老戏骨们演技炸裂,群演也各个演技在线,加之舞台

16、效果多种加持后,给人极强的故事沉浸效果,加上书中经典部分的诵读,看得我热血澎湃,被深深震撼。油然而生出强烈的华夏儿女自豪感。 是什么让华夏文明的精粹绵延不绝? 我们从何而生,为何而来,又将去向何方? 每一部华夏文明的典籍及其薪火相传的过程给了我们答案。 整个节目中,最打动我的还是伏生跟晁错讲述自己和家人护书的部分。 秦焚书以后书仅剩国藏和伏生家藏两部,后又遭遇项羽火烧咸阳,仅剩了伏生一部家藏。 在浩瀚的历史大潮中,任何一个个体都显得微不足道,无比渺小。 可是伏生却视书如命,凭一己之力用生命护书。为逃兵荒伏生带着家藏的书从咸阳运回山东老家,途中他的儿子为护书死于兵劫,妻子为护书病故。 老戏骨倪大

17、红饰演的伏生在回忆这段坎坷时欲哭无泪的陈述,将伏生以命护书之艰难刻画的入木三分,看得我泪流满面。 虽后世发现了书其他留存的版本,但那一刻对他来说,华夏文明的传承的重担压在了他身上。而他和家人用生命诠释了薪火相传。 是什么给了他们如此决绝的力量?一定是书中的思想鼓舞了他,一定是书中的智慧塑造了他。 后人评价: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有尚书而无伏生,人亦不能晓其义。 所以,与其说是伏生和家人以极强的愿力以命护书,这又何尝不是华夏文明在一个微小个体身上所展现出的惊人生命力? 能够绵延五千年历程,这是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真理,也是人类文明延续的真理。 时间所限,节目不可能把尚书所有的内容全部展示出来。 但

18、这已经足够。她让更多人认识了尚书,了解尚书对华夏儿女意味着什么,引导更多人去关注尚书,学习尚书所蕴藏的华夏智慧。 知先贤治政之本,知朝代兴废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 虽然当今世界的科学技术水平比古人高,但在人文智慧方面,我们还远未超越古人。 历代后人所做的所有探索,也不过是为古圣先贤智慧做的注脚。 希望可以借由这一个栏目开始,自己能够对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有一个基本认知,学习构建起自己的华夏文明知识体系,不断学习体悟古圣先贤的深邃思想和无穷智慧。 此刻,很多问题,已有答案。篇二:从本草纲目看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2112(下)科技传播90科技新闻传播作者简介 :杨志林 ,南平广播电视台。守正创新,探寻

19、文化类节目的爆款密码以央视典籍里的中国为例杨志林摘要2023 年 ,大型文化类栏目典籍里的中国经央视综合频道推出后 ,就以它强大的思想穿透力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成为文化节目中的爆款 ,节目一经开播便创下同类型题材的收视新高 ,霸榜央视频、抖音、知乎、新浪微博等多个网络平台 ,豆瓣平均得分超 9.4 分。节目刷屏的背后更催生了典籍热,激发起了众多观众主动品读典籍的兴趣。2023 年 6 月 ,在第二十七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颁奖典礼上 ,该栏目成功获得最佳电视综艺节目殊荣。文章以典籍里的中国为例 ,研究、分析这档栏目的创作方法和节目背后的文化内涵 ,探寻其爆款密码。关键词传统文化 ;电视综艺 ;守正

20、创新 ;爆款密码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23)297-0090-03作为一档文化类栏目 ,典籍里的中国独辟蹊径 ,聚焦尚书诗经楚辞论语道德经史记传习录天工开物本草纲目孙子兵法等经典书籍。穿越时空 ,讲述典籍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的源起、流转及书中的典型故事 ,让人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产生共情 ,进而增强受众的文化自信 ,激发大家的家国情怀。节目中 ,撒贝宁一改过去主持人形象 ,以当代读书人角色参与创作 , 典籍里的中国一经播出便走红荧屏 ,成为现象级文化亮点。本文从意象蕴含、艺术创新、情怀表达、文化自信等几个方面 ,对其爆款原因进行分析与探讨。1借用意象小切口,展

21、现家国大情怀栏目中提到的大多数典籍 ,都值得我们每个人花费一生去研读 ,所以 ,想要在一档 90 分钟的节目中完成对一部典籍的解读 ,尽可能地展现其价值 ,可谓极大地考验着主创者的能力 ,典籍里的中国是如何做到的呢?答案之一便是寻找代表意象的实物 ,通过这些意象的钥匙 ,解锁那些隐藏在典籍背后的人与事 ,从而帮助观众理解典籍中所传达的意义、思想以及精神。在典籍里的中国 • 楚辞篇中 ,节目重点聚焦离骚天问和橘颂,力图透过华丽、飘逸的外表 ,引领大家感受其滚烫、坚毅的内核。比如在橘颂这一章节 ,就通过来自屈原家乡楚国秭归(今湖北宜昌境内)的橘子这个具体的实物 ,对它意象化处理 ,以此来

22、展现屈原赤诚的家国情怀。橘子在这期节目里 ,先后出现了 5 次 ,一个橘子 ,串联起了屈原跌宕起伏但又不屈不挠的一生 ,连接着他对楚国以及民众的热爱。观众通过橘子这个意象 ,了解了橘颂的内涵 ,而通过橘颂,继而读懂了屈原。在典籍里的中国系列节目中 ,通过具体的意象之物 ,来实现思想承载、情怀表达的例子还有很多 ,比如论语篇中 ,孔子与众弟子分享的那碗薄粥,不仅让人看到了孔门师生的温情 ,更让人看到了推行大道的艰难 ;比如天工开物篇中 ,袁隆平和宋应星寻找的那棵与众不同的种子,它不仅是能生根发芽的种子 ,更是代表科学家造福人类的梦想。典籍里的中国,正是通过一个又一个这样的意象小切口,展现典籍背后

23、所蕴含的家国大情怀。2巧设穿越剧情 ,让先贤见证时代之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需要在创新表达形式上下功夫 ,尽可能地从形式和内容上给予创新 ,以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开来、传承下去1 。典籍里的中国主创团队在一部典籍、一个人物、一条主线的严谨构架体系里 ,别出心裁地设计出一幕幕历史空间和现实空间 ,营造出一个又一个故事讲述场。比如在典籍里的中国 • 楚辞篇的天问部分 ,主创人员让屈原穿越到当下 ,亲眼目睹DOI:10.16607/ki.1674-6708.2023.24.028科技传播202312(下)91科技新闻传播2023 年 7 月 2

24、3 日中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发射升空的震撼场景以及 2023 年 6 月 17 日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空间站的高燃镜头。舞台上 ,屈原对着三名中国航天员连连挥手 ,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 ,反复吟诵着自己的诗句 :路曼曼(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最后,屈原发出一句感叹 :我看到了最浪漫的诗!我把诗写在竹简上 ,他们把诗写在宇宙中!巧设穿越剧情 ,让传统与时代碰撞 ,可以说典籍里的中国正是通过这种戏剧化的方式 ,在节目中构建起了情绪高潮。比如在典籍里的中国 • 尚书篇中 ,撒贝宁以当代读书人身份与古代护书人伏生展开跨越时空的对话 ,二人穿梭于上古时期、商朝、春秋、战国、汉代、唐代

25、等多个朝代 ,围绕尚书进行思想碰撞和文化传承 ,并且把这种穿越一直延展到 2023 年 ,在现代化的图书馆里 ,驻足欣赏新时代的青少年诵读尚书。在典籍里的中国 • 天工开篇中 ,更是把穿越运用得充分 ,撒贝宁邀请老年宋应星来到 300 多年后的现代 ,看当代科技工作者们如何在天空、大地、海洋续写天工开物,尤其是当 300 多年前的宋应星和我们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跨越时空的握手 ,宋应星从袁隆平院士手中接过那株超级稻时 ,让人看到了不同时代科技者心灵的碰撞。通过古今穿越这种戏剧化的情景演绎 ,牵引着观众的思绪和情感 ,让人们能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产生共情。典籍里的中国将戏剧的传统美学融入

26、电视创作的积极探索 ,节目成功地挖掘出了典籍里蕴含的思想精华 ,并让它穿透数千年的历史时空 ,与当下观众形成精神上的共振 。这样的穿越 ,才有历史的格局 ,才有时代的情怀 ,才有文化的担当。它贯通了时空、打破了隔断 ,让我们回望来时的路、看清脚下的路、坚定前行的路。典籍里的中国以强烈的仪式感、厚重感和时尚感 ,重新定义了历史穿越,涵养着坚守初心、向新而行的精神力量2 。3实力派演员加盟 ,让节目锦上添花典籍里的中国之所以能成为文化类节目的爆款 ,跟实力派演员的倾情演出也有很大关系。据了解 ,每期节目都邀请口碑与演技都好的实力派影视嘉宾参与故事演绎。我们仍以典籍里的中国 •楚辞篇中的几

27、位演员为例 ,屈原的扮演者王洛勇 ,楚怀王的扮演者汤镇业 ,彭咸的扮演者崔可法 ,上官大夫的扮演者翟臣 ,南仁东的扮演者成泰燊 ,他们全是来自影视一线的实力派演员 ,尤其是王洛勇先生 ,曾是美国百老汇亚裔演员第一人,共演了 2 478 场音乐剧西贡小姐,在美国家喻户晓 ,纽约时报称赞他为百老汇的百年旗帜。2023年 ,王洛勇离开百老汇回到国内拍戏 ,先后获得过中国电视金鹰奖观众喜爱男演员奖、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配角奖等殊荣。这次在楚辞篇中他扮演屈原。公元前 296 年 ,不愿割让土地而被扣押的楚怀王客死于秦 ,王洛勇演绎了屈原臆想中与老友楚怀王泪别的场景 :满头白发的屈原一边痛苦地回忆着往事

28、,一边含泪将橘子皮往嘴里塞。作为老戏骨的王洛勇老师用精湛的演技 ,将屈原复杂的内心活动转化到吃橘子这个简单的动作之上 ,那颤抖的近乎无法控制的进食动作 ,背后隐含着的正是屈原浓烈的家国情怀。对于王洛勇的这次表演 ,网友给出了四字评价演技炸裂。纵观典籍里的中国系列节目 ,演员的选择都十分讲究,主演当中,没有流量小生,从第一期尚书篇中伏生的饰演者倪大红,到第二期天工开物篇中宋应星的饰演者李光洁 ,再到论语篇中孔子的饰演者王绘春 ,以及楚辞篇中屈原的扮演者王洛勇、楚怀王的扮演者汤镇业等人,都是戏骨级演员。邀请实力派演员加盟 ,匠心演绎这些典籍文字背后的精彩故事 ,节目在引发人们关注和热议的同时 ,更

29、唤起了人们阅读典籍的热情。4守正创新 ,给传统文化以时尚表达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中华典籍浩如烟海 ,是前人思想的汇聚 ,是先贤智慧的结晶 ,但提起古籍 ,给人们的印象往往是晦涩难懂 ,让人望而生畏 ,导致不少典籍要么高悬于象牙塔 ,要么尘封于藏书室。如何让这些经典不再高冷?如何让更多的观众对古老的典籍产生兴趣?典籍里的中国在这方面大胆探索 ,守正创新。品鉴

30、这档栏目 ,可谓是观古今于须臾 ,抚四海于一瞬,成功将一部部优秀典籍转化为时代作品 ,搬上舞台 ,呈现于荧屏。一是以戏剧 + 影视 + 文化访谈的形式 ,为受众营造沉浸式的视听体验。过去的电视文化类节目侧重演播室录制 ,多以访谈形式完成 ,缺乏对实景实物的真实体验 ,缺乏对历史文化的深层挖掘 ,很难让观众产生代入感。典籍里的中国主创人员大胆创新 ,在形式上打破常规 ,以戏剧 +202312(下)科技传播92科技新闻传播影视 + 文化访谈的形式 ,为受众营造沉浸式的视听体验。节目依托优秀典籍自带的文化光芒 ,用心找出这些典籍中最具时代价值的部分 ,然后通过艺术加工 ,形成文化之链 ,进而构建出一

31、幅深刻、全面且有洞见的文化传播云图。比如在典籍里的中国系列节目中 ,百岁老人伏生讲述自己一生舍命守护尚书的故事 ,宋应星与袁隆平跨越300 多年的握手 ,司马迁子承父志、著书立说 ,屈原与天眼之父南仁东跨越两千年的时空对话通过这样的创新演绎 ,为我们解读古籍经典、触摸中华文脉打开了新的可能。典籍里的中国致敬传统、尊重观众 ,精准找到了能让古代人和当代人内心贴近的共振点 ,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二是把传统文化与高新科技、动画特效以及3D、5G 甚至 VR、AR 等数字技术相融合。典籍里的中国在制作过程中 ,充分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 ,以时髦的、先进的、前卫的技术比如环幕

32、投屏、VR、AR 等数字信息技术以及实时跟踪的舞台技术 ,展现这些经典书籍是如何诞生、流传至今的 ,节目还根据新媒体的传播规律 ,加以开发利用 ,设计出多种适合新媒体传播的融媒体产品 ,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叠加刷屏的融传播效果。典籍里的中国引领了传统戏剧艺术和媒体传播艺术的交叉融合 ,形象感性地解读了根植于中国人血液当中的历史文化基因。惟殷先人 ,有册有典,让古老的中华文化持续飞入寻常百姓家,不仅使一部部典籍活在了屏幕上 ,更活在了广大观众尤其是年轻人的心中。假如说穿透力是思想性的纵向延伸 ,那么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典籍里的中国则在这方面实现了较好的突破 ,它跨越了时间的墙 ,推开了历史的

33、窗 ,吹拂起新时代的风。5格局高远 ,始终高擎文化自信的大旗习近平总书记在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 3 典籍里的中国采用追根溯源、旁征博引的方式 ,纵横上下五千年 ,从中华文明起源讲到新时代发展进程中对文化的传承 ,目光深邃 ,格局远大 ,让观众抚今追昔 ,胸怀天下。典籍里的中国之所以广受欢迎 ,成为现象级文化亮点 ,并带动人们主动学习优秀典籍的热潮 ,很大原因就在于 ,这档节目始终高挚

34、文化自信的大旗 ,艺术地将那些蕴藏在古雅文字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精神内涵提炼与呈现出来 ,实现了知识的传播和文化精神的传承 ,有效地帮助观众理解今日之中国 ,比如以尚书为代表的中华典籍 ,见证了民本思想的发端 ,构建了古老文明的体系 ;以天工开物为代表的科技典籍 ,记载了古代良工巧匠的奇思妙想 ,铭刻了先贤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想这些宝贵的文化密码 ,蕴藏着我们中国人从何而生 ,为何而来 ,又指引着我们该去何方 ,如何走向未来。典籍里的中国系列节目 ,内容始终昂扬向上 ,充满正能量 ,通过光影艺术 ,让根植在中华文明血脉中的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 ,散发出穿越时空、直抵人心的文化力量。6结

35、语作为一档文化类创新节目 ,典籍里的中国聚焦中华优秀文化典籍 ,从中甄选出一批值得讲述的优秀传统文化作品 ,采取文化节目 + 戏剧 + 影视化的方式 ,讲述典籍的成书、核心思想以及流转中的精彩故事。通过影视化语言 ,直观地呈现出了一部部典籍的前世今生,带领我们与先贤近距离对话,给人们带来使命感、责任感 ,让观众透过典籍 ,感受到中华文化沉淀在骨子里的自信和力量。在奔涌不息的中华文明长河中 ,每一册典籍都镌刻着民族的脉络 ,讲述着文明的沧桑。典籍在 ,历史就在 ,我们作为电视工作者 ,作为中华文化交流、传播的媒介人员 ,我们要积极学习、借鉴典籍里的中国主创者们这种探索精神 ,守正创新 ,激发文化

36、创新、创造活力 ,增强文化自信 ,在继承中转化 ,在学习中超越 ,努力让更多的典籍现身荧屏 ,让中华文化薪火相传 ,在风起云涌的新时代 ,更好地构筑起我们的精神家园。注释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点评典籍里的中国。参考文献1孙雷.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N.人民日报,2023-2-18(理论版).2高晓红.典籍里的中国: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EB/OL.光明网,(2023-03-10).篇三:从本草纲目看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2023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心得体会范文 5 5 篇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心得体会篇一典籍里的中国?尚书在牛年大年初一的晚上八点在中央电视台一台播

37、出,这一弘扬中华文化的重磅节目,可以说是近年来少见的好节目,一开始就被节目新颖的形式,丰富的内涵深深的吸引住了!节目采用戏剧、影视、访谈相结合的方式,既有演员生动形象的表演,又有专家严谨专业、深入浅出的解读,真正做到了让典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使得深奥难懂的中国第一部史书尚书的中华文化的精髓得以精准地阐释,使观众受到深深地感染,心潮澎湃。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尚书是我国的第一部综合性史书,古称书,也是儒家经典的五经之一。历来被称为政书之祖,史书之源,也可以说是有文字记载以来的中华文化体系的源头。它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西汉学者伏生口述的二十八篇尚书为今文尚书,鲁恭王在拆除孔子

38、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的另一部尚书,为古文尚书。西晋永嘉年间战乱,今、古文尚书全都散失了。东晋初,豫章内史梅赜给朝廷献上了一部尚书,包括今文尚书33篇,以及伪古文尚书25 篇。该集以伏生向晁错传授尚书的历史故事为主线,现代读书人撒贝宁穿越两千多年,与西汉的伏生交谈,形象传神地阐释了尚书的文化内涵。例如,禹贡篇记载了大禹治水,吸取父亲堵塞治水失败的教训,采用疏导治水的方法取得成功的故事,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画面演绎惟妙惟肖,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大禹治水的场景,解释了华夏九州从何而来,反映出了中华民族无所畏惧,坚强不屈,战胜任何艰难险阻的华夏精神,而这种精神正是中

39、华民族历经六千年而不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而这种精神却是只有不到三百年的美丽贱日已洛帝国所不能理解的,在当今强大的中国面前,仍然用炮舰来中国家门口炫耀,企图来震慑吓唬中国人民,岂不让人笑掉大牙吗?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周武王牧野誓师,以五万精兵一条心面对殷纣王七十万七十万条心的离散大军,一举胜之,深刻地证明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真理。今日中国能够经过改革开放繁荣昌盛,人民生活日益美好,国力强盛,让那些西方列强忌惮,让美丽贱帝国极力遏制,不就是得民心,得到多助的结果吗?所以,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电视画面以伏生自述的方式,叙说了

40、徐生一家为保护尚书舍生忘死,失去亲人的艰难经历,他这种高尚的品格令人震撼垂泪,肃然起敬。后人曾这样评价他的功绩: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有尚书而无伏生,人亦不能晓其意。历代学者称其为尚书再造。一部好的电视片,就应当有这种正能量,让中华文化的精髓植入现代年轻人的心灵,这才是现代传媒的应有之意。在这一点上,中央电视台的这部电视巨作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和示范。希望后面的内容越来越精彩。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心得体会篇二今天上午我回看了央视的一档文化栏目典籍里的中国,本期选取的典籍是尚书。尚书被誉为政书之祖史书之祖,的确堪称典籍。这个节目采用了让现代读书人穿越的方式,实现了现代人与西汉时尚书护书人讲书人伏生

41、对话,以此来诠释尚书里边的经典要义。其中有两个主要场景,一个是通过王维的画作伏生授经图,引出项羽放火烧咸阳,使得许多珍贵的书籍被焚毁,伏生把尚书藏在墙内,若干年后已经有部分竹简被毁导致内容散佚,又恰幸汉文帝重视文化,派晁错向伏生学习尚书要义,也为尚书的流传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话说回来,尚书何以会成为经典?最主要是思想上意义深远。比如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就是最早提出的民本思想,它与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相同的,都在强调人民在一个国家发展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个主旨的表现是通过对尚书里边的牧誓演绎诠释的。商周之间的牧野之战是一次以少胜多的典型战役,其中突出了以民为本民心所向的重要性

42、。另一个内容的展示是禹贡,这个故事是通过大禹治水来告诉后人划分九州的史实及意义。那是我们中国最初的疆域划分,在此基础上,我们中国经历了千年的疆域演变,分分合合之后形成了统一的大中国。这个节目最大的意义是通过对典籍的诠释,来告诉今人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以及沉淀出的民族精神。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的文化自信。但同时,我也觉得,观赏这样纯文化节目的观众还很有限,毕竟文化程度不高的人对中国古代典籍的理解是极不到位的。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对尚书进行独立阅读的人,恐怕在学历上至少要高中学历,能够理解精髓就需要专业能力较强的知识分子甚至专家教授了,所以典籍里的中国能够像百家讲坛那样,使历史文学在一个节目里获得

43、普及和推广,这是比较有意义的。尤其在娱乐泛滥的今天,我还是比较希望主流媒体能够多一些这样的节目,努力扭转一下青少年过于关注娱乐八卦的不良形势。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心得体会篇三我看典籍里的中国聚焦中华优秀文化典籍,央视继由戏剧总导演田沁鑫导演的故事里的中国几期展播之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和观众喜爱。昨晚也就是中国传统的大年初一之夜,央视一套又推出了由戏剧总导演田沁鑫担任艺术总监的典籍里的中国,让人耳目一新,成为一档用国学丰厚知识、滋养心灵的好节目,走进千家万户,以提高对于博大精深的国学的普及。第一课讲的是尚书,说句不怕丢人的话,我对尚书尽管也学过、听过,但是随着流失的岁月,水漫大堤过后,把知识还给了

44、学校和老师。我有一位要好的文友,网名和微信公众号叫尚书,一直叫着很顺口,还有在我国不断更替的朝代中,有的朝代的官职就叫尚书记得比较清楚。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浩瀚中华留下典籍万千,或许在图书馆偶遇过它们,或许在课堂上与它们的碎片有过交集,但可曾了解过它们的身世流转,看到它们的熠熠光华?真的很难梳理精细?典籍里的中国中国,是由中国话剧院的资深演员倪大红饰演了 90 多岁的爱书、护书、讲书伏生,并且讲述自己为了护书,孩子被敌兵杀戮,妻子被冻死的悲惨经历。自己将尚书藏在墙壁,得以保存。后来汉帝为了弘扬中国文化和典籍邀请家住在青州的伏生去西安讲学,但是路途遥遥,伏生年迈,皇帝只好派晁错前去听伏生讲学,最

45、后整理出尚书28 卷,留给了后人。尚书又称书书经,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尚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热衷于翻译尚书的英国汉学家彭马田就曾说过:除非你读尚书,否则我不认为你能理解今天的中国。伏生还讲述了大禹治理九州水灾的泛滥,九州最早出现于尚书的禹贡,相传大禹治水时将天下分为九州,分别为豫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翼州和兖州。从此以后,九州便成为中国的代名词。沿用了至今,成为大一统中华民族。华夏为何是一体?自古就是一体。尚书德治主张深刻影响了后世。汉代儒家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主张德

46、、力并重。既要重视道德,也要重视国家的实力。如王充总结说:治国之道,一曰养德,二曰养力,要文武张设,德力具足,外以德自立,内以力自备,慕德者不战而服,犯德者畏兵而却。(论衡非韩)历史上儒家和法家任德与任力之争提供给我们这样一条历史启示: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应继承和弘扬协和万邦的优良传统,在国际关系上树立道德大国的形象,同时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捍卫国家的主权,也要注意发展相应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中国的典籍博大精神,熟读、熟知中国先人的典籍,让我们知道从哪里来,到那里去,不忘初心,走好未来的路,把我国建设的更加强大与美丽和谐!中国的典籍,有不少知识和学问,学习会后,让我们开阔视野,了解更多的知识,如九州:豫州:今河南省大部,山东西部和安徽北部等。青州:山东半岛,黄河以南,泰山及其向东到大海。徐州:泰山以南,淮河以北的江淮平原。扬州:淮河以南,长江下游及其岭南。荆州:湖北省及其长江中游。梁州:秦岭以南和四川盆地。雍州:甘肃和陕西省一带。翼州: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和辽河平原。兖州:黄河与济水之间。中国’这个词,在文献中最早出现在尚书里。禹划九州是中国,尧舜禹、汤文武、孔夫子、伏生也是中国;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是中国,敦睦九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