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要点.docx

上传人:l*** 文档编号:83475288 上传时间:2023-03-3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1.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23年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要点.docx(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要点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要点,供大家参考。2023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要点2023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开启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的关键一年,做好农业农村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全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精神,深入落实*考察安徽及XX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贯彻*、省委、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省委、市委一号文件要求,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村发展,巩固提升农村改革成果,维护农村和谐稳定,凝聚最

2、大合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确保*、省、市“三农”工作决策部署落到实处,确保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省0.5个百分点,确保农业农村重点工作取得新突破。一、保障粮食、生猪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1.持续稳定粮食生产。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深入实施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不断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能力,完成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457万亩、总产104.33亿斤目标任务。落实配套支持政策,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和管理。落实耕地轮作制度试点。落实*和省对种粮农民补贴政策,执行稻谷、小麦最低价收购政策

3、。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大力发展农业托管服务,因地制宜选择复耕复种的作物品种和技术模式,防止永久基本农田闲置,确保种足种满。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推动生产订单落实,全年全市优质专用粮食种植面积发展到500万亩以上。科学做好农业防灾减灾,加强干旱洪涝和农作物病虫害等灾害监测预警,及早做好技术和物资准备。2.推进现代畜牧业高质量发展。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扎实做好生猪稳产保供,确保2023年末生猪存栏228万头。稳定生猪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建立健全长效发展机制,强化养殖用地、环评审批、抵押贷款等政策落地见效。坚持靠前

4、服务,帮助规模养殖龙头企业解决实际困难,推动在建项目尽早竣工投产,形成稳固产能。坚持抓大不放小,支持大型养殖企业通过多种方式增养补栏,支持“以大带小”拉动中小养猪场扩大生产,促进中小养猪场(户)发展。推行“规模养殖、集中屠宰、冷链运输、冰鲜上市”模式,加快构建现代畜禽养殖、动物防疫、加工流通和循环发展体系。加强生猪生产监测预警、形势研判和产能储备,监测生产和市场动态,完善调控措施,健全储备制度。深入推进养殖、屠宰标准化示范创建。持续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特别是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不折不扣落实各项防控措施。稳定家禽产业,积极发展牛羊产业,继续实施奶业振兴行动。3.推进渔业提质增效。大力发展现代渔业

5、,实施稻渔综合种养“百千万”工程,高质量推进稻渔综合种养发展,提升稻渔综合种养综合效益。支持发展池塘标准化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等生态健康养殖模式,突出抓好水产养殖尾水处理,积极创建国家级、市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提升绿色健康养殖水平。二、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4.打好种业“翻身仗”。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开展好农业种质资源收集保护行动,积极创建农作物、畜禽和水产种质资源库(场、区、圃),加强淮河橄榄蛏蚌资源保护区建设与管理。实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和现代种业提升工程,支持科研机构和种业企业参与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围绕优质专用小麦等优势特色产业开展育种攻关。加强优质品种推广,重点提升小

6、麦等20万亩主要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水平,鼓励开展种子产业园建设。大力培育“育繁推”一体化企业,支持具有一定科研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优势的种子企业发展壮大,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加强恋思萝卜、皖北黑猪、XX白山羊等地方特色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利用,支持地方品种申请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发展一批以地方特色品种开发为主的种业企业。加强种子行业监管,保护种业领域知识产权,鼓励原始创新。5.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面完成今年60万亩目标任务,同步发展高效节水灌溉8.03万亩。坚持高标准农田建设数量增加与耕地质量提升并重、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和运行管护并重,强化项目质量监督管理,健全项目建后长效管护机制,多渠道筹措管

7、护经费,落实管护责任,确保建后工程长久发挥效益。探索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多元投入机制,鼓励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投入,鼓励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投资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鼓励探索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融资,优化资源配置,凝聚建设合力,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6.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实施新一轮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优先保障粮食和生猪等重要农产品生产所需机具,突出对深耕深松整地等农机具的补贴,加快推广绿色高效新机具新技术,推动农业机械化由种植业向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初加工业及设施农业延伸。推广“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机械化数字化”等服务新模式,推进农机作业社会化

8、服务、农机维修与配件供应、农机技能培训等产业发展,做强做大农业机械化产业群和产业链。积极推进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和平安农机示范县创建。7.全面推进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依托县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示范社以及运营良好的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组织,围绕蔬菜、水果、薯类、食用菌、茶叶、中药材、花卉等种植类鲜活农产品,按照自主建设、定额补助、先建后补的程序,全面推进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8.强化现代农业科技服务。支持农业科研机构、农业企业争取实施国家、省农业重大科技项目,打造国家级、省级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支持涉农领域产学研合作,开展优势特色农产品品种培育、种植养殖、加工转化关键技术研发攻关

9、,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水平。深入开展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创新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新模式。强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提升基层农技人员科技推广服务能力。持续强化动物防疫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建设,提升防控能力。三、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发展9.推进秸秆粪污“两利用”。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高标准建设和提升省级秸秆综合利用现代环保产业示范园区,全市秸秆和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分别达92、94以上。完善畜禽粪肥利用环节补贴,完善秸秆综合利用奖补政策。持续实施秸秆综合利用,开展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升行动(回头看)。继续推广“截污建池、发酵还田,一场一策、制肥还田,

10、区域收纳、集中处理”的“3N”路径模式。继续引进一批先进技术,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形成一批典型模式,加快推进秸秆肥料化、基料化、饲料化、原料化、能源化“五化”利用步伐。继续做好安徽秸秆暨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博览会参展工作,大力推进签约项目落地。10.狠抓化肥农药“两减量”。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全市化肥农药用量实现负增长,利用率稳定在40以上。全面推进农药“实名制”和试行化肥“定额制”,加强源头控制,规范农药销售管理,大力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产品和技术,抓好市级化肥农药生态试验示范片创建。实施绿色防控提标扩面升级行动,小麦赤霉病统防统治覆盖率达80以上。深化测土配方施肥,强化新产品

11、新技术推广应用,突出抓好有机肥替代,继续引导恢复绿色种植。在乡镇建立调查点,对化肥、农药用量进行定点调查,摸准使用量。推进颍上国家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创建。11.实施废弃农膜和农药包装物“两回收”。全市农膜回收率力争达81以上。全面实施农膜、农药包装物回收行动,贯彻农用薄膜管理办法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管理办法,研发推广全生物可降解农膜,压实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责任,着力构建村收集、镇集中、县处置的农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及安全处置体系。积极创建国家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示范县。12.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大农业标准宣传培训力度,认定市级安全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生

12、产示范基地10个以上。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继续落实食用农产品达标合格证制度,加强监测体系建设,推进国家级和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压紧压实生产者主体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政府属地责任,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牢牢守住农产品质量安全底线。全市农产品例行监测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全年确保不发生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13.积极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严格农产品质量认证,规范标志使用,加强风险监测和证后监管,新增“三品一标”农产品150个。增强地理标志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推动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标准化、产品特色化、身份标识化、全程数字化。按照“一标一品一产业”发展路径,推进地理标志农产品

13、生产基地建设,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和规模农产品追溯为重点,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追溯管理制度。加快推进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发展。四、全面落实禁捕退捕任务14.完善退捕渔民安置保障政策体系。巩固和完善退捕渔民养老、医保、低保、住房、就业等各项政策,提高退捕渔民保障水平和质量。继续开展结对帮联,提高帮扶措施的针对性和精准性。加强低收入人口监测,开发设置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就业困难渔民,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15.完善禁渔执法监管网络体系。落实禁捕水域所在市县两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的责任制,确保“六无四清”目标不反弹。建立常态化督查暗访机制,全

14、面开展“水上打、陆上管、市场查”行动,建立网格化管理体系,对禁捕水域实行全覆盖、无死角监管。依法严厉打击“电毒炸”“三无船”“绝户网”,严惩采购、加工、销售、利用非法渔获物行为,斩断非法地下产业链。加强渔政执法力量配备,加快推进“一张网、一张图、一平台”渔政执法监管平台建设,6月底前实现禁捕水域监控全覆盖。16.完善水生生物管护体系。以淮河XX段橄榄蛏蚌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为重点,加强禁捕联合执法监管。科学开展增殖放流,加大地方特有水生生物苗种放流比例。开展禁捕水域水生生物资源调查,加强水生生物保护区建设,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推动禁捕水域水生生物种群规模恢复。五、大力发展乡村产业17.实

15、施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提升行动。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五年行动计划,继续开展“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围绕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从种植业、养殖业、花卉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作物秸秆及畜禽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等方面,加大项目招商引资力度,谋划一批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落实项目包保制度,深入开展“四送一服双联”活动,加强要素保障,强化项目调度考核,全面推进农业转型升级。18.实施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行动。全市聚焦粮油、生猪、牛羊、中药材、果蔬、食用菌等优势特色产业,每县市区确定12个主攻方向,支持实施一批带动性强的主导产业重大项目,建设一批主导产业规模种养基地,引进培育一批主导产业产品加工、农业产业化龙

16、头企业,推进打造全产业链发展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19.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立足县域布局特色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持续推进“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农业产业强镇、2个强县、3个强园、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省级绿色食品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深化农业对外开放,推进农业对外合作“两区”建设,促进特色优势农产品出口。加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园区)建设,开发培育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完善配套设施。以县(市、区)为单位,争创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梯次推进农业现代化。20.高起点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

17、工供应基地。深入实施“116”行动计划,围绕优质粮油、畜禽、果蔬、水产、花卉、中药材、食用菌等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开展“一县一业(特)”全产业链创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示范基地创建,推进绿色农产品种养基地、加工集聚区和物流供应平台建设。着力拓展沪苏浙绿色农产品销售市场,支持建好用好XX(上海)绿色、名优农产品展销中心,积极推进杭州、南京展销中心建设,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面向沪苏浙市场扩大农产品销售。深化区域交流合作,组织开展对接交流活动,推进产销对接、合作共建、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2023年建设市级以上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示范基地30个。加强农业品牌建设。深入实施品牌塑造工程,

18、制定实施农业品牌建设规划,加快培育提升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提升XX农产品市场美誉度和消费吸引力。加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打造特色鲜明、优势聚集、产业融合、市场竞争力强的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继续做好合肥农交会、上海农交会等参展工作。开展常态化对标学习沪苏浙农业农村工作。21.加快实施农业信息化。抓住“新基建”机遇,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中的应用。实施数字农业建设行动,推进智慧渔政执法监管平台、智慧“三农”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抓好太和县数字农业试点建设,提升省级农业物联网示范点建设水平,推进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集成应用,建立数字农(牧

19、、渔)场。深入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抓好颍上国家试点县建设。深入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强化益农信息社服务功能。22.发展行蓄洪区适应性农业。落实安徽省行蓄洪区产业发 当前隐藏内容免费查看展负面清单,科学编制实施各行蓄洪区适应性农业发展规划。制定完善农业防灾减灾预案,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科学防灾抗灾救灾水平。积极发展适应性种植业,因地制宜,扩大稻米和水生蔬菜生产,推进季节性蔬菜和适应性花卉生产。积极发展适应性畜牧业,重点支持番鸭等特色水禽养殖,适度发展山羊、肉牛健康养殖。积极发展适应性水产业,发挥好沿淮行蓄洪区生物多样性优势,推广生态养殖、稻渔综合种养、鱼鸭鹅立体养殖等。积极发

20、展特色旅游业,推动沿淮道路、庄台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充分发挥行蓄洪区湿地风景、庄台风情、田园风光、历史文化、水利工程等自然和人文资源优势,打造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沿淮川藏线”。23.持续稳定发展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健全完善“四带一自”产业帮扶机制,实施脱贫地区“四带一自”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推进脱贫地区产业帮扶项目实施,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条件,强化特色产业长期培育。落实支持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政策措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资金重点用于特色产业发展,着力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推进脱贫地区特色产业提档升级。24.强化农业产业发展要素保障。探索财政、金融支农

21、机制,利用市级财政资金和上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预算内投资项目资源,加大对“三农”领域短板项目、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加强与银行、保险、担保等金融机构及财政、金融部门的沟通,继续推动银企对接,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支持农业保险稳步提标扩面,提高保障水平,稳定农业生产经营预期。落实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督促保险机构改善理赔服务。加强与自然资源部门对接,推进各项涉农用地优惠政策落实。六、启动实施乡村建设行动25.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分类有序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科学选用改厕技术和产品,引导推动户用厕所基本入院、入室,2023年完成改厕2.7万户,建立健全农村改厕长效管护和粪污

22、资源化利用机制。统筹农村改厕和污水、黑臭水体治理,逐步消除农村黑臭水体。鼓励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深入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就地资源化利用示范县建设,不断完善清扫保洁、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2023年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建立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市场化监督考核工作。分批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整镇推进示范。扎实推进村庄清洁、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村庄规划建设提升三大行动,开展美丽宜居村庄和美丽庭院示范创建活动,深入推进村庄清洁和绿化行动,建设美丽乡村升级版,完成2023年76个省级中心村建设任务,启动实施2023年103个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26.加快推动农

23、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协调有关部门加快村庄规划工作,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确定优先序。推动基本完成县域村庄分类布局,注重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加强农村路、电、网、水等建设管护。推进实施村庄道路、农村供水安全、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农村住房质量提升等一批工程项目,加快补齐短板。持续推进县乡村公共服务一体化,推动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资源在县域内优化配置,强化县域综合服务能力,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提高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27.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持续深化“一抓

24、双促”工程。引导村民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让农民自己“说事、议事、主事”。建设农村法治教育基地,培育农村学法用法带头人、示范户,培养提高村民法律意识和法治能力。以德治扬正气,通过村规民约、村民道德公约等形式,倡导爱党爱国、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聚焦农资生产销售、畜禽屠宰、渔业养殖捕捞、农村集体经济管理等农业农村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加强行业监管和线索排查,常态化机制化推进农村扫黑除恶。创建一批全国、全省、全市乡村治理示范村镇,通过选树推广,扩大示范效应总结好乡村治理典型范例。以“庆丰收、感党恩”为主题,办好第四个中国农民丰收节XX庆祝活动。七、全面深化农村改

25、革28.深化农村土地经营制度改革。不断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全面落实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争取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系统互联互通试点,提升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强农村承包地管理,深化国家级农村承包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和面向小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村承包土地流转率稳定在65左右。29.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严格农村宅基地管理,加强对宅基地申请、审批、使用的全程监管,完善农村宅基地审查报批一站式服务和并联审查审核机制,提升巡查执法力量。推进宅基地退出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有效衔接。30.巩固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

26、改革成果。充分发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作用,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治理机制,有序推进“政经分离”模式,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运营。推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以县(市、区)为重点,全面建成互联互通的综合服务平台。探索赋予农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坚持党建引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深入实施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百千万”工程,扶持资金、项目向集体经济薄弱村倾斜,2023年集体经济强村占比达到10以上。31.提高农村“三变”改革质量。扩大农村“三变”改革实施范围,打造一批“三变”改革示范村,2023年全市开展“三变”改革的村达到80以上。积极推进招商引资、村社结对等,加强“三变”改革市场主体培育引进,

27、发挥主体带动作用。探索完善“保底收益分红”等收益分配方式,尽可能让农民参与进来。32.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精准调整优化支农政策,加快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落实提高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的政策,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支持地方政府发行一般债券和专项债券用于现代农业设施建设和乡村建设行动。33.发展壮大新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启动实施家庭农场培育高质量发展整县试点,大力提升农民合作社发展质量,实现稳步增长,2023年家庭农场达到2.5万个,农民合作社达到1.6万个。发展壮大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2023年力争全程托管服务面积达到140万亩。积极推进农业行

28、业协会、产业联盟建设,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完善紧密的联结机制。学习借鉴金寨县“培养能人、培育产业”试点经验,实施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培育工程,2023年培育带头人1000名左右。八、全面落实支持保障措施34.健全乡村振兴工作推进机制。借鉴脱贫攻坚经验做法,推动构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政策体系、工作体系、督导体系、考核体系。科学把握“三农”工作重心由脱贫攻坚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性转移大势,按照脱贫攻坚5年过渡期内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的要求,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做到规划、政策、力量、考核等“四个衔接”,实现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35.打造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深入实施高素质农

29、民培育计划和学历提升计划。重点培养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负责人。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力度,推动设立专门面向农民的技能大赛,选树一批乡村能工巧匠。实施农业企业家、农村创业创新人才培育工程,建设一批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和孵化实训基地,吸引外出务工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学生、退役军人返乡入乡创业。落实乡村人才振兴政策,吸引城市各类人才服务乡村发展。加强农业农村系统自身建设,打造一支全面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36.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扎实做好农业农村规划编制和项目储备,增加财政支农投入力度,扩大政府债券用于农业农村规模。鼓励创新开发金融支农模式,扩大政策性担保业务规模,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用

30、好合肥农交会、上海农交会等平台,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确保农业农村和一产投资有较大增长。37.强化农业农村法治建设。抓好农业综合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开展执法人员培训,制定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事项指导目录,推进执法装备条件建设。加快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信息化建设,提升执法能力。推进农业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学习宣传贯彻*法治思想,制定实施农业农村领域“八五”普法计划,组织开展特色普法活动。深化“一网、一门、一次”改革,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加快涉农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系统建设,推行724小时不打烊服务。全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深入学习贯彻*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贯彻落实*五中*精神,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凝心聚力、锐意进取、勇于担当、真抓实干,以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要冲刺的精神状态,推动今年全市农业农村各项工作实现新突破,在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新篇章的征途上阔步前进,以优异成绩向建党100周年献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