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34首古诗词赏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34首古诗词赏析.pdf(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新课标 34 首古诗词赏析 1、观沧海汉代乐府诗。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是“动静结合”写法。“日月之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写的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这从两个“若”字可看出。本诗的基调是苍凉慷慨,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是写乡愁的。开头两句点题。暗含旅途奔波之意。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一语,又是为颈联中“江春”一语作铺垫。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3、钱塘湖
2、春行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首联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中间两联是分写。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4、天净沙秋思这首曲运用景物烘托的写法,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前三行写景,没有提到抒情主人公,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
3、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这时,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看来,这是个异乡人,他将投宿何方呢?至此,作者揭示出作品的主题:“断肠人在天涯。”直道天涯游子之悲。5、望岳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全诗可分两大层,都是切着“望”字写的。前两联为第一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未了”,绵绵不尽之意。这是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是近望所见。上句写泰山的秀美,下句写泰山的高大。“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
4、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后两联为第二层,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诗人抓住这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然后顺理成章地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诗人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6、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是写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强烈的反差怎能不使人怵目惊心呢!“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移情于物,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本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章法分明。“烽火
5、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他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尾联极言忧国、伤时、思家之悲。7、使至塞上 737 年的春天,王维单车出使,赴西北慰问边塞将士,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单车欲问边”,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过长途跋涉,诗人终于“萧关逢候骑”,却没有遇见将官。一问才知道“都护在燕然”: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圆”“直”二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线条明晰,逼真传神,直入人心。8、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
6、明又一村”,这两句诗蕴含着生活的哲理,比喻困境中也往往蕴含着希望。在山西村,正值社日临近,农民们衣着简朴,吹箫击鼓,结队往来,热闹非凡。诗人盼望着以后能够有时间乘月色出游,随时拄着手杖来敲门拜访,恋恋不舍之情溢于言表。全诗紧扣“游”字,按时间推移展开叙述,层次清晰,语言生动。9、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此诗先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出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然后抒思念故友、岁月流逝之情。既而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末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的坚定意志和乐观精神。10、赤壁此诗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后两句发议论感慨。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
7、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11、过零丁洋诗歌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在他 21 岁时,明经入仕,因科举而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第二联写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第三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语意双关,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最后一联,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8、。1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词人将上天说成“归去”,因为在作者看来,也许那美好皎洁的月亮,才是自己精神的家园。然而真要弃绝人世,飘然仙去,词人又有些犹豫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还是人间好呀!“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问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表现了词人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心理变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词人对天下人的美好祝愿。13、山坡羊潼关怀古这首曲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以“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以“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
9、,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然后用“表里山河”一语收住,暗示它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由此自然引出下一层的感慨内容。“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宫阙万间都作了土”,便是这由盛到衰过程的真实写照。最后两句写作者的感慨: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其实是作者对以往历史所作的概括与评判。14、渔家傲秋思词的上片重在写景,描写塞下秋景。首句词人特地用了一个“异”字,以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衡阳雁去无留意”写塞下天气极寒冷。“四面边声连
10、角起”,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了塞下特异的声音。“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紧紧地关闭城门,这也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下片“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从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心理矛盾:他们思念家乡,但却无法回去,因为还未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羌管悠悠霜满地”,夜寒霜浓,悠悠羌笛,更加重了征人的愁思。“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里的悲怆情调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15、江城子密州出猎词的上片记叙此次出猎的情况。“亲射虎,看孙郎”突出地表现了作者的少年狂气。“
11、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结句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16、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壮词”即内容、情感、形象、语言诸方面都豪放、壮美的作品。上片描述军旅生活。一、二句写作者夜里酒醉后挑亮灯芯观看宝剑;早晨醒来时听到了众多军营里传来的号角声。开头两句便把镜头定在了军营之中,三至五句每句写一事,表现作者渴望再有机会从军杀敌,建立功业。下片前四句描写战斗场面。作者骑着飞快奔驰的的卢马,猛力拉满霹雳作响的雕弓。马快弦急说明战斗的激烈和顺利。他要为朝廷完成北伐金人、收复失地的大业,以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这
12、是作者的最高理想。最后一句变雄壮为悲壮,充满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抑郁、愤慨。17、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作者那种超然世外、漠视名利、自得其乐的处世态度与志向情趣。诗人居住在人多的地方,却不感到喧哗嘈杂,原因是“心远”。为什么“悠然见南山”的“见”不用“看”“望”等字?“见”是无意中看见,如熟友相见,把人和物融为一体。“看”或“望”好像是有意地远看,使人和物拉开一段距离。效果不一样。18、行路难开头四句形象描绘了苦闷彷徨的情形。“渡黄河”“登太行”比喻努力实现自己的大抱负大目标,可是却四面碰壁,道路不通,令人沮丧。7、8 两句,精神又昂扬起来:当年姜太公、伊尹不是先苦后甜终成大业么?最
13、后两句,充满了自信与对理想不屈的追求。19、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茅屋即现在的杜甫草堂。全诗通过自家茅屋为秋风吹破、大雨如注、长夜难眠,推己及人,联想到国家命运、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抒发了诗人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最能表现诗人关心社会、兼济天下的胸怀的两句诗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20、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前十句写“壮丽的雪景”,后八句写“送别”。惜别情融于雪景(情景交融)。妙用比喻,描写雪后美景的句子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巧用对偶,极写边塞苦寒的句子是: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承上启下,酝酿送别气氛的句子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意境深远,书写悠
14、悠情思的句子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21、相见欢此词表现亡国之痛。“无言”“独上”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月如钩”,是作者西楼凭栏之所见。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但见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剪不断”三句,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体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22、关雎写一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诗的第一章用起兴开篇,第二章写小伙子追求心上人而未得的忧思。还是以“兴”写起,长短不齐的荇菜,就应当想尽办法在船的左右两边采择,“窈窕淑女”,就应当醒着梦着都念念不忘。追求不到,小伙子非常忧虑,日
15、夜思念她,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把一个深受相思之苦折磨而不能自已的人,写得非常传神。第三章写小伙子因苦恼而成梦,在幻想中得到了心上人,为她弹琴鼓瑟,敲钟打鼓,取悦于她,欢喜之情溢于言表。23、蒹葭写一位恋者在深秋的清晨,蒹苍露白的河畔,徘徊往复,心焦地寻求他思念的恋人。全诗共三章,每章都用水岸边的秋景起兴,借景抒情,把水乡清秋的景物同诗中的主人公的相思感情交融在了一起,渲染气氛。诗中虚实结合,把实际情景同想像、幻想交织在了一起,表现一个痴情者对恋人的强烈感情。24、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本诗写出了春雨细腻滋润、春草若有若无的特点。长安的大街,浸在濛濛的细雨中,雨丝是那样轻细、柔和、滋润,好像酥油一
16、般。在细雨的滋养下,那草色,远远望去,碧色朦胧,极清极新极淡,而待你走近了,反而觉得失却了那绿色。第 3、4 句中“最”“绝胜”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对早春特别喜爱的感情,也隐含着激励人们珍惜早春美好时光的意思。25、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飘飞给人以漂泊之感,“子规”悲啼使人顿生离别之恨,通过特定的景物渲染一种愁苦、凄凉的气氛。这首诗后两句运用拟人,将明月当作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意境新颖。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因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26、观刈麦 912 句,描绘丁壮们刈麦的情景。骄阳似火,烤得地面滚烫滚烫,人们双脚忍着地面热气的薰蒸,脊背
17、几乎被炎热的阳光烧焦了,但男人们似乎不知道天气炎热,即使精疲力竭,也要趁着夏日天长,抢收麦子。诗中说“力尽不知热”,农民们真的不知热吗?不是,是为了抢收,为了活命,再苦再累也只能忍着。身体与心理的极度矛盾充分表现了农民生活的痛苦。贫妇人和农民贫穷的原因是什么?租税剥削太重。结尾几句,诗人将自己的生活与农民对比,表现了他对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27、泊秦淮两个“笼”,写出了水边夜色的迷蒙冷寂,寄托了诗人的忧愁和感伤。本诗最后两句借古讽今表面上是谴责歌女不懂亡国之恨,一味沉迷靡靡之音,实际是在批评那些不以国事为重、贪图享乐的达官贵人。28、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个“望”字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
18、望中含情,表达了对友人沿途劳顿的担忧之情。颈联两句以理性的议论展现了友情和别情的新意境:真正的友谊不受时空的阻隔。表现了诗人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襟。29、夜雨寄北第一句叙事,一问一答,夫妻间的关怀、惦念,宦游人的乡愁、歉意尽含其中。第二句写景,借凄凉的秋夜雨景抒写客愁旅况。夜听秋雨,倍感孤寂凄凉。“涨”字,既表现凄凉萧瑟的景象,也写出了诗人羁旅之愁、思归之苦的深重。“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两句想象他日与妻子欢聚、共剪烛于西窗之下、述说思念之情的情景。愁苦中夹杂着渴望团聚的欢乐。“巴山夜雨”重复出现,使诗境于循环映照中更显情深意长。30、己亥杂诗诗人下笔一个“浩荡”,生动形象,使人仿佛
19、看到诗人心中的愁绪翻滚而来,又以“夕阳西斜”为背景,更渲染出一种日暮途穷的伤感。为什么说“吟鞭东指”“即天涯”?因为在诗人看来,这次离京,也许永远也不会回来了,出了城门,就如同人在天涯一般。三四两句运用比喻,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甘愿为后人贡献余力的愿望。“落红”“护花”是崇高献身精神的象征。31、登飞来峰“鸡鸣日升”的灿烂图景是诗人美好前程的象征,“浮云”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三四两句的言外之意是:只要宋神宗信任他,支持他变法,他就不会害怕朝廷小人刁难,变法一定能成功。表现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三四句的启示: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20、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使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才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32、雁门太守行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颔联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创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颈联中“易水”使人联想到战国内时刺客荆轲的易水歌,渲染了一种悲壮色彩。“重”“寒”“不起”,突出天气的严寒和气氛的紧张凝重,反衬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精神。尾联引用了战国时燕昭王筑黄金台、置千金于台上、延请天下奇才的典故,表现了将士们感激天子重用贤才的美德和以死报君的决心。诗中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了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
21、如:“黑云”之“黑”写出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甲光向日”之光,写出了将士们严阵以待的气势;“燕脂”“紫”写出了边塞夕阳下的肃穆气氛,也突出了将士们血流成河、染紫泥土的悲壮。33、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思念不止,表现出眷恋之深。现多用来比喻奉献精神。34、浣溪沙词人开始是怀着轻松喜悦的感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但边听边饮,不觉触发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于是从心底涌出这样的喟叹:“夕阳西下几时回?”词人由此触发的,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一联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