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全国农村幸福社区村级示范单位典型经验交流(农村社会工作报道).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改革开放40年全国农村幸福社区村级示范单位典型经验交流(农村社会工作报道).pdf(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 改革开放 40 年全国农村幸福社区村级示范单位典型经验交流 11 月27 日上午,在清水县黄门镇小河社区的二层楼院里,57 岁的马富海正和老伴用电饼铛做烤饼。闲暇之余,马富海走出楼房来到院里收拾着窗上的小葫芦,时不时逗一下墙上鸟笼里的小鸟,怡然自得。“五年前这里是荒滩,而我家还在山里的小村庄,2015 年搬迁到这里后,感觉一下子进了城一样!”马富海说。马富海向记者介绍生活新变化 站在马富海家的院落里向右边仰望,一座座二层小楼构成的独立院落一家挨着一家绵延到远方,二层阳台沿儿上简欧式砖石建筑的护栏和耸立空中的青瓦房檐依次排开,形成一道赏心悦目的风景。穿过马富海家的院落,走进一楼大厅,室内的户
2、型设计与城市现代化小区的没有两样,客厅、厨房等充满着城市生活的气息。在客厅与厨房之间是连接二楼的扶梯,不锈钢栏杆与墙壁之间的台阶上铺着鲜红的地毯,给人一种红红火火的喜庆氛围。来访中间有人惊呼:“这比城市里的复式户型还美呢!”2 马富海家的窗户上挂的葫芦 马富海说,这个社区是从2013 年开始建设的,我们家是从黄门镇后坡村搬迁来的,期间政府支持了9 万元资金,我们自己拿出一部分建设了现在的新家。如今我们过上了和城市人一样的生活,外面的亲戚来后羡慕地说我们住上了二层小别墅。现在,两个儿子在外打工,我和老伴在地里种些辣椒,生活条件比在山里改善的太多了!与马富海家一样,黄门镇小河、后坡、樊家、薛堡、黄
3、湾等9 个行政村32 个自然村的近200 户农户已经住上了这样的新家。初冬时节,行走在小河社区的道路和广场上,这里俨然是一座现代小镇:高耸的路灯、开阔的广场、阔大的篮球场和休闲散步的亭台式廊道,让外面进来的人称赞不已。尤其是仿古的乡村大舞台,还为村民唱戏提供了理想的场所。往社区里面走,一家家二层小楼和大门组成的小院落次第排开,在一片开阔的土地上形成美丽乡村的矩阵。一条条房前屋后的道路连接着社区内的大路,通达附近的庄天二级公路,不仅与清水县城连接在了一起,还直通天水市区。马富海家的一楼客厅和卧室一角 清水县黄门镇党委书记庞娟告诉记者,这个社区在2017年被民政部确定为首批全国农村幸福社区建设村级
4、示范单3 位。这片崭新的现代化社区是咋来的?庞娟介绍,2013 年以前,这里还是一片砂滩地,群众种植粮食也不行,庄天二级公路开通后,这里的交通条件有了明显改善,那时正值黄门镇推进异地扶贫搬迁、灾后重建和精准扶贫等多项工作,这里成为异地扶贫搬迁的理想之地。通过地质条件勘测,地质条件也没有问题,当时就谋划在这儿进行以新农村建设为主体,实施全镇异地扶贫搬迁的主阵地,将居住在偏远山区,交通条件不便、住房环境差的农民集中搬迁到这里。这项工作启动前,黄门镇对边远山区农户进行了动员,相当一部分农户表示支持。搬迁之初,黄门镇依托异地扶贫搬迁项目、危房改造项目、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异地扶贫搬迁贷款等一系列政策为农
5、户解决了搬迁的资金问题。从 2013年开始,小河新农村建设历时五年时间,分四期工程,建设农户住宅281 套,其中搬迁贫困户130 户。按照适度超前、规划到位、设施完善的建设标准,农户住宅统一设计为115 的二层小别墅,四室两厅一个独立卫生间。率先建成了天水市独一无二的雨污分流排水排污系统,4 每户一个小型简易化粪池,配套建设污水处理站1 处,实现了农村排水排污管网的现代化、标准化。新农村五纵八横路网全部硬化,水、电齐全,绿化到位,配套建设社区办公楼1 栋和文化活动广场1 处,是群众居住、休闲、娱乐的一个好去处。同时,为了传承历史文化、重塑冶坊文明古镇形象,建成了民俗文化馆,集中展示一些本土收集
6、的较为古老的图书、文献资料、生产生活用具。为破解搬迁村群众管理难、服务难的问题,小河新农村于2016 年获批成立了小河农村社区,设立社区管委会,下设 4 个办事处,配备3 名专职工作人员,建立社区管理各项规章制度,推行社区网格化服务,创建“八室三中心一基地”,即党员活动室、图书室、乒乓球室、妇女儿童之家、老年人活动室、卫生室、计生室、电子阅览室、便民服务中心、电商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再就业技能培训基地,绘制3D文化墙,逐步打造旅游景观;定期不定期组织社区居民开展“好人评选”活动,组织开展多种文体娱乐、教育培训等活动,极大地丰富社区居民文化生活需求。以延伸产业链条和农民增收致富为目标,探索“
7、3”模式和“村集体 企业 合作社 农户”的“四方联动”模式,解决搬迁群众生产发展难题。5 比如,持续调整产业结构。按“长、中、短”相结合的“3”产业模式,发展以核桃、花椒为主的干鲜果种植长效产业、以饲草玉米及小杂粮种植的短期产业、以“三变改革、入股分红”为主的中期产业,将搬迁户闲置土地向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流转,以土地、劳力、资金入股,参与企业分红,使每位农户都有增收渠道;引导支持一些会经营、善管理的群众在小城镇从事餐饮,小商铺等第三产业,加大劳动技能培训力度,使每户贫困户掌握一门务工技能,解决出力不挣钱、挣钱不多的问题。依托电商扶贫工程,推行“党总支 合作社 电商 农户 旅游”经营模式,
8、打通农产品销售最后一公里,培育壮大干鲜果产业、物流、电商等新型三产,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住得好、发展快、能致富”。庞娟说,群众搬迁下来后,孩子的上学、村民的就医医疗条件都得到明显改善,同时这里距离清水县也比较近,交通条件便捷,农户到县城、天水甚至兰州等大城市务工也更加便利了,仅在清水县城务工,平均一天能挣80 100 元,解决了他们的生产生活难题,也改变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庞娟表示,黄门镇党委、政府按照“搬迁分散村,建设6 中心村,发展大社区,带动小城镇”的工作思路,紧扣“易地搬迁脱贫一批”政策机遇,以解决农户安全住房、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为目标,着力打造以小河村为中心、庄天二级公路为轴线的新农村建设群,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跨越发展的乡村建设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