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转型升级规划解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业转型升级规划解读.doc(7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工业转型升级规划解读之一指导未来五年我国工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行动纲领写在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发布之际2011年12月,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把整个工业作为规划对象,并且由国务院发布实施的综合性中长期规划。按照国务院总体部署,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环保部、商务部、国土资源部、国资委等部门和单位联合编制了工业转型升级规划。工业转型升级事关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全局。未来五年,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工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发展
2、中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发展方式粗放,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内部结构不合理,能源资源约束强化等问题日益凸显,加快转型升级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规划指出,工业转型升级如能加快推进,就能推动我国经济社会进入良性发展轨道;如果行动迟缓,不仅资源环境难以承载,而且会错失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工业转型升级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所在,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根本要求,也是实现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必由之路。规划的编制过程,是一个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科学决策的过程。在编制过程中,规划起草组组织开展了98项重点课题研究,就“十二五”工业发展面临形势、总体思路、指标体系、重点任务、政策措施和实施
3、机制等重大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并多次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地方行业主管部门、有关行业协会和专家学者意见。规划还特别注重加强与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及其他国家级专项规划的衔接协调。可以说,规划编制过程既是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重要过程,也是加强协调、形成合力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过程。规划深刻阐述了工业转型升级的内涵。规划指出,我国工业已进入到必须以转型升级促进又好又快发展的新阶段,转型就是要通过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加快实现由传统工业化道路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升级就是要通过全面优化技术结构、组织结构、布局结构和行业结构,促进工业结构整体优化提升。工业转型升级涉及理念的转变、模式的转型和路径的创新,是一
4、个战略性、全局性、系统性的变革过程。工业转型升级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所在,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根本要求,也是实现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必由之路。作为国家重点专项规划,规划是贯彻落实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具体部署。“十二五”规划纲要对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等方面作出了明确部署。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是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主战场。规划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全面贯彻了“十二五”规划纲要对工业领域提出的各项要求,细化落实了工业领域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主要措施。可以说,规划的发布实施对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纲要
5、、指导未来五年工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乃至积极应对当前国内外经济下行趋势,都具有重要意义。规划是指导“十二五”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行动指南。未来五年,我国工业发展的着力点不在于追求更高的增速,而在于正确处理好增长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环境保护等的重大关系,改善和提升产业整体素质,着力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规划既从转型升级的基本要素出发,突出了自主创新、技术改造、两化融合、节能减排、品种质量、组织结构、空间布局、对外开放等重点任务,又从装备制造、原材料、消费品、电子信息、国防科技工业、生产性服务业等行业领域出发,提出了转型升级的路径和措施,为未来五年工业结构调整
6、和发展方式转变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提出了措施。规划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落实责任、项目实施、政策落实、跟踪评估等多个方面。规划提出了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及功能、强化工业标准规范及准入条件、加大财税支持力度等方面的保障措施,并从建立部际协调机制、明确规划实施责任、加强和创新工业管理、强化规划监测评估等方面对规划实施进行了具体部署。在积极探索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征程中,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切实按照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务实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取得实质性进展!工业转型升级规划解读之二“十一五”时期我国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十一五”期间,我国工业发展经历了极不平凡的五年,工业
7、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充分肯定了五年来取得的巨大成绩。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中央果断实施了一系列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措施,有效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和特大地震等自然灾害的严峻挑战,工业总体上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迈出了坚实步伐。一、积极应对国内外重大风险挑战,工业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工业快速增长的五年,在全面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国家及时制定出台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对国民经济企稳回升和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工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2010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16万亿元,占国内生
8、产总值的40.2%。“十一五”期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14.8%,全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为11.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2万亿元,年均增速达30.2%。二是工业投资快速增长。2010年,全国城镇工业企业完成投资9.9万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5.6%,“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速达26.1%。2009、2010年中央投资技术改造专项资金拉动社会投资超过1.3万亿元,拉动倍数达26倍。三是工业制成品对外贸易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十一五”期间,以工业制成品为主体的货物贸易(占90%以上)出口63997亿美元,增长1.7倍;进口总额52809亿美元,增长1.4倍。二、加快推动发展
9、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十一五”时期,通过企业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兼并重组等措施,我国工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一是重点行业先进产能比重快速提高。“十一五”期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万亿元,其中技术改造投资约14万亿元。2010年工业主要行业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比率达52%,机械行业固定资产新度系数(固定资产净值/原值)由2005年的61%提高到64%;新型干法水泥占全部水泥产能的比重达76.9%;纺织行业化纤差别化率达46%。二是落后产能淘汰取得积极进展。“十一五”期间,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及必要的行政手段,淘汰的落后产能占全部落后产能的50%左
10、右。其中,淘汰炼铁能力1.2亿吨、炼钢能力6914万吨、水泥3.5亿吨、造纸1070万吨。三是品种质量和品牌建设取得成效。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占同口径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1.3%。钢铁、有色金属和石化行业部分关键品种的技术标准和实物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机械工业主要产品中约40%的产品质量已经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消费类产品质量和档次大幅度提高,服装、家纺、汽车、电子信息等行业形成了一批自主品牌。四是兼并重组步伐加快,产业组织结构不断优化。“十一五”时期,企业兼并重组步伐不断加快,重点行业集中度大幅提高。2010年,前10家钢铁企业所占行业比重上升为48.6%;前10家汽
11、车企业产量占全国产量已经提高到86%;大型企业集团平板玻璃产量占全国总量的73%。五是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区域发展协调性有所增强。2010年,东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比2005年增长1.3倍;中部地区增长约2倍;西部地区增长2.1倍。2010年中、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分别为21.9%和15%,比2005年上升了3.1和2.7个百分点。三、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强化,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十一五”期间,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了大幅提高,重大技术装备及关键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强化。一是一批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十一五”时期我国工业在关键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12、。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新支线飞机、大型液化天然气船(LNG)、高速轨道交通、时分同步码分多址接入通信(TD-SCDMA)、每秒千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技术创新成果。二是知识产权和标准化战略取得积极进展。“十一五”期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近100万件,相当于1985-2005年20年申请量的总和;2010年企业发明专利申请数已占国内发明专利申请总数的53%。基本完成标龄5年以上工业行业标准的修订工作,以我为主地制定了多项国际标准。三是重大装备自主化和本土化水平不断提高。“十一五”期间,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的锅炉及汽轮机、百万吨乙烯成套装备、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大
13、型露天矿及大型施工机械、AP1000核电站关键部件、大型锻造设备、天然气管输设备等基本实现自主化和本土化制造。四是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不断健全。至2010年,国家依托工业企业设立了127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已有729家,是“十一五”初期的2倍;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5532家,比2007年增加1500多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2010年研发经费投入共计超过1800亿元,是“十一五”初期的4.2倍,按相同口径计算,5年间年平均增长21.4%。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人员达到246.82万人,占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5.19%。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体系加快建立,节能减排和安全生
14、产取得积极成效“十一五”期间,节能降耗、减排治污力度不断加大,企业本质安全水平稳步提高。一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纲要约束性指标。“十一五”期间,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6%,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36.7%,工业化学需氧量及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下降17%和15%。五年中,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六大高耗能行业累计节能近4亿吨标准煤,对全社会节能贡献超过60%。二是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高。积极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进步,开展综合利用试点示范,推进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再利用,汽车、家电以旧换新、“再制造”试点等工作,极大提高了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十一五”期间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15、达69%,大宗固体废物等综合利用取得明显进展。三是工业企业本质安全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十一五”期间,安全生产监管力度逐步加大,工业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改善。2010年工矿商贸事故死亡人数和工矿商贸企业就业人员10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较2005年分别下降33%和45%。五、中小企业活力显著增强,产业集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十一五”时期,中小企业发展活力明显增强,社会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各类工业园区已经成为我国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一是中小企业发展活力不断增强。2010年末,全国工商登记中小企业超过1100万家,个体工商户超过3400万个。目前,全国各类中小企业达4400万户(含个体工商户),完成了全
16、国50%的税收,创造了60%的国内生产总值。十一五期间,各类中小企业新增城镇就业4400万人,提供了近80%的城镇就业岗位。二是工业园区成为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各类产业集聚区成为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东部省市工业园区实现工业产值已占到本省市工业产值的50%以上,中西部地区涌现出一批特色产业园区,128家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工作有序推进。六、“两化”融合程度不断加深,军民融合式发展稳步推进“十一五”期间,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不断深入,“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军民融合式发展快速推进。一是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断深化和拓展。“十一五”时期,信息技术在工业研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产品
17、营销管理、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等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化。目前,已有89%的机械企业建立了财务管理系统,超过90%的钢铁企业应用了采购、财务、销售等系统,ERP、SCM、CRM等信息系统在石化、建材、食品、轻工等行业应用也不断深化。2010年,我国实现软件业务收入1.3万亿元、电子商务交易额4.5万亿元,分别为2005年的3.3倍和3倍。二是军民融合式发展快速推进。“十一五”时期,军民结合产业快速发展,民用工业参与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建设的范围不断扩大,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2010年,我国民口单位获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已占全部的2/3,国防科技工业完成民品产值占全部产值的74.5%。七
18、、对外开放水平加快提升,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十一五”时期,我国对外开放及体制改革工作进一步深化,工业利用外资水平明显提高,企业“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一是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2010年,我国制造业在全球制造业总值中所占比例高达19.3%,在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220种产量居世界首位,2010年粗钢产量占世界钢产量的44.3%,水泥产量占60%以上。2010年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已占全球制成品贸易的14.5%,较“十五”期末的2005年提高4个百分点以上,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品出口国。二是利用外资水平明显提高。2010年我国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FDI)为496亿美元,占全国实际利用外资46.
19、9%。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研发中心已超过1400家,较“十五”末增长近一倍。外资逐渐转向我国中部及西部,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三是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2010年,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遍布129个国家和地区,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590亿美元,比2005年增加3.8倍。在资源、能源领域的国际合作日益增强,部分有实力的企业通过设立研发中心、进行品牌并购、实施战略重组等方式,国际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四是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国有工业大型企业布局调整步伐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和小微企业发展环境不断完善。工业行业管理体系进一步健全,大部门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总体看,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发展,我国
20、工业整体素质明显改善,总体实力跃上新台阶,为“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奠定了良好基础。工业转型升级规划解读之三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已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十二五”时期,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工业发展的内外环境已发生深刻变化。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工业发展,既有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深刻影响,也有国内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出的紧迫要求,我国已进入只有加快转型升级才能实现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是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的迫切要求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我国工业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更趋复
21、杂,既面临着难得机遇,也伴随着严峻挑战,给我国工业转型升级带来深刻影响。一是世界经济增长和市场需求发生新变化,对我国工业转型升级形成新的压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全球化持续深入发展,国内国外两个大局相互联系日趋紧密,为我国进一步实施“走出去”战略,提高在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能力、拓展外部发展空间提供了新机遇。同时,在国际金融危机及欧美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和冲击下,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和消费需求放缓,纷纷谋求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全球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将出现明显变化。在全球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背景下,发达国家通过提高关税、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劳工标准、社会责任等手段实行贸易保护,
22、针对我国的贸易摩擦有所增加。如在2010年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发起的58起337调查中,有19起调查被诉方涉及中国企业,不仅包括钢管、轮胎、皮鞋等一般产品,也涉及光伏电池等新兴产业领域。未来一段时期,世界各国围绕市场、资源等方面的竞争更趋激烈,加上能源资源、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错综复杂,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仍然较大,对我国工业转型升级形成新的压力。二是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孕育新突破,我国在新兴技术和产业领域的国际竞争中面临严峻挑战。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发达国家试图通过国家战略加紧在新兴科技领域前瞻布局,全球正在进入一个创新密集和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新时代。如,美国发布了“国家宽带计划”来促进新一代
23、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欧盟通过制定“物联网行动计划”及“低碳经济路线图”来引领物联网产业发展并促进欧盟向低碳经济转型等。从目前看,我国在部分新兴产业领域具备了较好基础,但是在更多领域的基础还很薄弱,缺乏相应技术来源,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仍然较大。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的竞争日趋激烈,如果应对不当,贻误时机,我国在新兴产业领域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有可能进一步拉大。三是全球化生产方式变革不断加快,我国企业突破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的任务还十分艰巨。随着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制造业发展不断突破时间、空间及终端设备的束缚,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着知识化、数字化、虚拟化、网络化、敏捷
24、化、全球化的变革。随着全球化生产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开始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同时将更多业务向境外转移,这在客观上为我国利用全球要素资源,加快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创造了条件。同时,发达国家纷纷利用信息化和技术优势,抢占国际产业分工体系的高端环节;跨国公司充分利用全球化的生产和组织模式,以核心技术和专业服务牢牢掌控着全球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如何加快提升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地位,是我国工业企业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二、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是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工业由大变强的客观要求未来五年,我国工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和长期向好趋势没有改变,但传统发展模式面临诸多挑战,工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一是能源资
25、源刚性需求持续上升,生态环境约束进一步加剧,对加快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形成了“倒逼机制”。多年来,我国工业增长过度依赖能源资源消耗,要素保障压力不断加大。由于长期粗放式发展,我国工业能源资源消耗强度大,能源消耗占全社会能源消耗总量的70%以上。从能耗水平看,目前我国钢铁、炼油、乙烯、合成氨、电石等单位产品能耗较国际先进水平高出10-20%;我国GDP占世界的比重不到10%,但消耗的煤炭、钢铁和水泥大约占世界的一半。从资源保障看,我国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原油、铁矿石、铝土矿、铜矿等重要能源资源进口依存度超过50%,未来一段时间对进口资源的依赖度还将进一步提高。尽管“十一五”期间我国工业节能减
26、排降耗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但生态脆弱、环境恶化问题仍十分突出,与建设“两型”社会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能源资源、气候变化等全球治理问题更趋凸显。“十二五”甚至更长一段时间内,我国能源资源和环境约束加大,对工业转型升级提出了紧迫要求。二是工业发展中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更加突出,加快工业结构整体优化升级和培育新的竞争优势迫在眉睫。经过多年来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世界工业大国,但工业大而不强、结构性矛盾突出已成为制约我国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从行业结构看,一般加工工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比重过大,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较为滞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足。如目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占
27、服务业比重不足40%,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低20个百分点以上。从技术结构看,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整体技术水平仍然不高。如2009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仅占主营业务收入的0.69%,跨国公司一般在3%以上,有的达到10%以上。从组织结构看,有很多行业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但产业集中度相对偏低。从空间布局看,产业集聚和集群发展水平不高,产业空间布局与资源分布不协调。今后一个时期,工业发展还将面临劳动力、原材料、土地、燃料动力等要素价格快速上升的问题。随着人民币升值步伐加快、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凸显,长期以来支撑我国工业发展的传统比较优势日渐削弱。加快实现由低成本比较优势向产业创新竞争优势的转化
28、,是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一项重要任务。与此同时,城镇化进程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信息化、市场化与国际化持续深入发展,都为工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广阔空间和重要契机。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巨大的消费潜力将转化为经济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化率将超过50%,内需主导、消费驱动、惠及民生的一系列措施将较大地改善居民消费意愿,推动居民消费结构持续升级,为我国工业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近年来,资本、技术、劳动力等各类要素市场逐步健全,市场配置资源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合作日益扩大,开放型经济体系不断完善,经济体制活力显著增强。信息化发展正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信息化与
29、工业化深度融合日益成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动力。总体上看,“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转型升级如能加快推进,就能推动我国经济社会进入良性发展轨道;如果行动迟缓,不仅资源环境难以承载,而且会错失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规划指出,必须积极创造有利条件,着力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促进工业结构整体优化升级,加快实现由传统工业化道路向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转变。工业转型升级规划解读之四准确把握工业转型升级的内涵与实质“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 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工业转型升级如能加快推进,就能推动我国经济社会进入良性发展轨道;如果行动迟缓,
30、不仅资源环境难以承载,而且会错失面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规划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刻阐述工业转型升级的基本内涵,对于社会各界统一思想认识,加快推动工业转型升级,促进我国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根本要求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是坚持中国走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健全现代产业体系的根本要求。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等五个鲜明特征。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发挥我国产业在全
31、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规划指出,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战场。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工业发展方式仍较为粗放,主要表现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主要依赖进口;资源能源消耗高,污染排放强度大,部分“两高一资”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规模经济行业产业集中度偏低,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和国际知名品牌,中小企业发展活力有待进一步增强;产业集聚和集群发展水平不高,产业空间布局与资源分布不协调;一般加工工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比重过大,高端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这些矛盾和问题已严重制约工
32、业持续健康发展,也事关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大局,必须尽快着力加以解决。根据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及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规划提出,“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按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本质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全面优化技术结构、组织结构、布局结构和行业结构,把工业发展建立在创新驱动、集约高效、环境友好、惠及民生、内生增长的基础上,不断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建设工业强国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更加坚实的
33、基础。二、工业转型就是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加快由传统工业化道路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十二五”时期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必须充分考虑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准确把握国际产业竞争格局变化趋势,从以下五个方面推动工业转型:一是向内涵发展转型。我国工业已建立起符合国情的门类齐全、体系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制造业大国。但我国制造业增加值率仅为26.6%左右,较美国、日本及德国分别低20个百分点以上,劳动生产率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更大。规划提出,“十二五”要在继续保持工业平稳较快增长基础上,以提高工业附加值水平为突破口,全面优化要素投入结构和供给结构,改善和提升我国工业整体素质,加快推动发展模式向质
34、量效益型转变。二是向创新驱动转型。一个国家的科技竞争力决定了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前途。在目前的国际产业分工中,我国制造业大都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或者说处于“微笑曲线”的中段。“十二五”期间,我国必须加快调整要素投入结构,在继续发挥原有比较优势基础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技术进步、高素质人力资源和管理创新转变。规划提出,要努力突破制约产业优化升级的关键核心技术,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由价值链低端向高端跃升,加快推动发展动力向创新驱动转变。三是向绿色低碳转型。受历史条件、发展阶段、体制机制等因素的影响或制约,我国经济发展中高投入
35、、高消耗、高污染、不协调、低效率、难循环的粗放型增长发展方式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改观。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经济发展与能源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必须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加强政策引导,依靠技术进步,促进形成少消耗、可循环、低排放、可持续的产业结构、运行方式和消费模式。规划提出,要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推广先进绿色低碳技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加快推动资源利用方式向绿色低碳、清洁安全转变。四是向智能制造转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面临的独特机遇。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推动了生产方式变革,网络制造、智能制造等日益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方向。我
36、国信息化应用水平较低,制造业的数字化、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不高。规划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信息化在转型升级中的牵引作用,深化信息技术集成应用,加快推动制造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变。五是向服务化发展转型。当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还不发达,生产型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较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低20个百分点。同时,我国制造业服务化尚处起步阶段,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格局尚未形成。大力发展面向工业生产的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服务型制造,是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规划提出,要按照“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国际化”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面向工业生产的现代服务业,
37、加快推进服务型制造,不断提升对全球价值链的掌控能力及对工业转型升级的服务支撑能力。三、工业升级就是全面优化技术结构、组织结构、布局结构和行业结构,促进工业结构整体优化提升工业结构包括内部行业结构、技术结构、组织结构及空间结构,也包括产品和市场结构。“十二五”加快工业转型升级,要着力优化五个方面的结构:一是工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升级。我国工业内部产业结构不合理,一般加工工业和重化工行业比重过大,“两高一资”行业增长过快,支柱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强,高端产业比重较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要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增强我国产业发展的协调
38、性。二是技术结构的优化升级。我国工业体系较为完整,先进装备总量不小,但关键技术自给率低,我国发明专利只占全球的1.8%,科技进步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仅30%左右,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重大装备和关键材料等仍需大量进口。规划提出,要紧紧抓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这个中心环节,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提高先进装备比重,实现工业生产流程升级;大力推进工业节能降耗减排治污,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和水平。三是产业组织结构的优化升级。我国产业组织结构还不合理,主要表现为在一些经济规模要求较高的产业领域
39、,产业集中度还相对偏低。同时,中小企业的发展活力有待进一步增强。规划提出,在规模经济行业促进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集团,扶持发展大批具有“专精特新”特征的中小企业,加快形成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协调发展、资源配置更富效率的产业组织结构。四是产业空间布局的优化升级。我国产业空间布局还不协调,产业布局与地方优势特色结合不紧,与区域能源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相适应,区域发展的协调性有待增强。“十二五”期间,要按照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和特色,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和集聚发展,促进形成与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与市场需求相符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规划提出,要改造提升工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推进新
40、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优化产业空间结构,加快推动工业布局向集约高效、协调优化转变。五是产品和市场结构的优化升级。国内需求较国外需求而言更加稳定,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能够抵御外部经济波动的冲击。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对外贸易依存度偏高,国内市场潜力远未充分发掘;从产品层面看,产品质量安全形势严峻,自有品牌数量、质量有待提升。规划提出,要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稳定外需、扩大内需,实现内需外需均衡发展。规划还提出,要以开发品种、提升质量、创建品牌、改善服务、提高效益为重点,大力实施质量和品牌战略,引领和创造市场需求,通过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结构优化。工业转型升级规划解读之五突出主题主线
41、,准确把握工业转型升级的总体要求“十二五”时期,我国工业发展环境将发生深刻变化,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粗放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已进入到必须以转型升级促进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阶段。工业转型升级涉及理念的转变、模式的转型和路径的创新,是一个战略性、全局性、系统性的变革过程,必须按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本质要求,突出体现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把工业发展建立在创新驱动、环境友好、惠及民生、内生增长基础上。为此,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了加快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六个总体要求。一、坚持把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作为转型升级的中心任务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
42、题的总钥匙,既要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又要正确处理好与结构、质量、效益、环境保护等的重大关系。我国虽然经济总量较大,但经济发展的技术含量不高,工业大而不强。目前,我国已有半数以上行业生产规模居世界第一,但多数行业仍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中低端,基础软件、核心部件和重大装备仍严重依赖进口。“十一五”时期,我国工业发展的着力点不在于追求更高的增速,而在于下更大工夫优化产业结构,着力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加快推动发展模式向内涵集约、质量效益型转变。规划中提出,“十二五”时期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速仍应略高于GDP增速,同时还提出了提高工业增加值率、全员劳动生产率、规模经济行业产业集中度等反映
43、增长质量的目标,目的就是引导工业企业把着力点放在内涵发展上。二、坚持把加强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作为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企业技术改造,是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根本要求。从世界范围看,科技发展深刻改变着经济发展方式,科技实力决定了一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主要依赖进口,是制约我国工业发展的突出症结。加快推动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必须紧紧抓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进步这个关键环节,在发展理念、政策措施、保障机制等方面把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引导企业把技术进步、技术改造同产品升级结合起来,推动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
44、耗向主要依靠技术进步、高素质人力资源和管理创新的转变。为了引导企业加大资金投入,增强技术创新能力,规划提出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提高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占比提高等作为主要目标之一。三、坚持把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着力点资源消耗及能耗水平如果不进行有效控制,不仅不利于应对气候变化,而且经济发展也难以持续。目前,我国单位产值能耗水平大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美国的3倍、日本的5倍,节能的潜力巨大。节能有利于增效,有利于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发展质量效益。工业能耗占全社会能耗的70%,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也比较大,工业领域应该承担更多节能降
45、耗减排的任务,工业还要为其他行业节能降耗提供产品和技术支撑。一方面,推进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可能会对我们当期的发展造成一定影响;另一方面,节能减排也提升了工业发展的整体素质,培育壮大了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等新的产业,增强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十二五”时期,必须把推进节能减排,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体系作为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着力点。为了引导和促进工业行业的节能减排,除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30%的指标之外,规划还采用了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强度指标,以及工业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等减排目标,以此体现工业领域承担更多的节能减
46、排责任。四、坚持把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当前,我国正面临着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任务,这使得我们不可能再走西方工业化国家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老路,而必然是将信息化的时代特征与工业化的历史进程紧密结合起来。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指出,要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十二五”时期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关键时期。所谓“深度”融合,主要体现为“三个转变,一个拓展”。“三个转变”就是推动信息技术从单项业务应用向多业务综合集成转变,从企业信息应用向业务流程优化再造转变,从单一企业应用向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应用转变;“一
47、个拓展”就是不断拓展培育“两化”融合催生的新的产业形态,如发展服务外包、在线支持等服务,形成全行业覆盖、全流程渗透、全方位推进的“两化”融合发展新格局。规划中提出了主要行业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及大中型企业资源计划普及率等指导性目标。五、坚持把提高工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发展水平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产业集聚能够强化专业化分工、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类工业园区和开发区发展迅速,在促进当地工业集中发展、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起着关键的支撑作用,成为推动工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应当看到,部分工业园区在发展过程中累积的一些结构性矛盾日渐显现,在规划布局、自主创新、招商
48、引资、节能环保等方面还存在不小差距。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迫切需要提升各类工业园区发展的集约化水平,建设工业强国也需要打造一批主业突出、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产业基地作为支撑。“十二五”期间,必须要着力促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改造提升现有工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推进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加快推动工业布局向集约高效、协调优化转变。六、坚持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为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也是推动工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不竭动力。当前,影响工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还有不少,这既有原有计划经济体制和政策弊端积累的效应,也有新技术给我们现有管理体制机制带来的挑战,健全与科学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体制机制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十二五”期间,要坚持以改革开放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在加强“引进来”的同时,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稳定外需、扩大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