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评价体系定位分析-最新教育资料.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教师评价体系定位分析-最新教育资料.pdf(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校教师评价体系定位分析高校承担着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等重要功能。其功能的实现,主要依赖于作为组织成员的高校教师的行为和绩效。而高校教师的行为和绩效,则主要受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的直接影响。近年来,高等教育领域发生的一些事件,不断引发社会各界对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的诘问。究其原因,主要是在高校管理体制下,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的定位出现了偏差。因此,应运用组织行为学的基本原理,对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的定位进行深入分析,进一步对其进行调整与完善。一、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的组织行为学分析美国学者安德鲁?I?杜布林(A.J.Dubrin)提出:“组织行为学是系统研究组织环境中所有成员
2、的行为,以成员个人、群体、整个组织及其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行为作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它主要通过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表现及其规律,探讨个体行为的动机与激励模式,充分调动和激发组织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组织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第一,组织具有特定的目标,承担特定的功能。组织之所以在社会中存在,是其承担着一定的社会功能,因而具有为完成这些功能而制定的特定发展目标。高校作为典型的非营利性组织,其主要功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其相应的目标则是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提升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第二,组织由一定的成员组成。组织的
3、目标、外部环境和成员自身的需求共同决定了成员的行为,成员的行为及其绩效又决定了组织绩效和组织目标的实现。因此,不管是什么样的组织,理论上都要求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其中包括绩效评估和考核等,其目的是合理地引导组织成员的需求和行为,培养和激励组织成员发挥出最大的潜力,以保证组织绩效和目标的实现。对高校而言,教师是关键的人力资源。高校的发展目标导向、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和教师自身的需求,共同决定了高校教师的行为及其绩效。对高校教师的行为和绩效进行合理的评价,衡量其贡献和帮助,促进其职业的发展和绩效的提高,是实现高校功能和目标的重要工作。第三,任何组织的生存和发展,都依赖于特定的环境,组织必须适应环境
4、的需要,其功能和目标都要受到环境的制约。同时,组织也会影响环境,但在通常情况下很难对环境产生决定性的影响。高校处于一定的体制环境和经济社会环境之下。其功能和目标随着环境的要求而发生相应的变化。从国内外的情况看,高校发展目标总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迁,并且充分地体现在高校教师评价体系中。由此,可以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得出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研究的基本逻辑:(1)环境决定了高校发展的基本目标;(2)高校目标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了高校教师的基本行为及其绩效;(3)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的定位也必然引导高校教师的行为和绩效,以保证高校功能和目标的实现。应用这一基本逻辑,接下来要探讨高校在体制环境和经济社会环
5、境发展变化的情况下,其发展目标、导向以及由此决定的教师评价体系定位发生的历史变迁,及其表现出的诸多问题。二、高校发展的环境及目标导向变迁伴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高等教育事业逐步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高校发展的体制环境和经济社会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校发展的目标导向也相应地做出了很大的调整。1.体制环境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先后做出了一系列推进加快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第一,高等教育事业实现快速扩张。1977 年恢复高考之后,高等教育经历了从恢复到改革、发展和创新的一系列巨变。高等教育事业规模稳步扩大。
6、1999 年,国家做出了“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重大决策,高等教育事业进入快速扩张时期。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普通高校数量快速增加,1978 年仅为 598所,1998年增加到 1022 所,2010 年进一步达到2358 所;二是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迅速提升,1998 年为 9.8%。招收本专科生108.36 万人,在校生 340.87 万人;2010 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5%,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招生661.76 万人,在校生总规模高达3105 万人。第二,高校整体科研能力加快提升。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提出,要集中办好 100 所左右重点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此后,实施了“
7、211 工程”和“985 工程”,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世界一流学科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相关政策引导下,全国高校普遍重视学科建设和科研能力提升,一批重点学科实力明显增强,成为解决国家重大科技问题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基地,学校的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明显增强。第三,高校经费投入体制实现多元化。1995 年出台的关于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着重抓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争取到2000 年或稍长一点时间,基本形成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经费投入,条块有机结合的体制框架。1998 年出台的高等教育法进一步确立了多元化投资体制。时至今日,高等教育办学经费投入基本形成了政府预算内、外拨款。
8、各级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学生缴纳的学杂费,校办产业和经营收益经费,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捐资,建立教育基金,承接科研课题,与企事业单位横向合作收入,银行贷款等多元化格局。2.目标导向分析在现有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下,高校发展的目标导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一,追求办学规模扩张。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几乎所有高校都在追求短期绩效,注重外延发展,把规模扩张作为其发展的目标导向。各地纷纷规划了大学城,高校纷纷贷款圈地,快速扩张学校规模,做大学校规模的动力十足。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完成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任务;二是先做大规模,才有可能进一步提升科研能力和水平,才有可能成为知名高校;三是高校领导可以
9、在短期内获得明显的政绩,有利于个人进一步的成长和发展:四是高校各级管理人员可以占有和支配更多的资源。第二,重视科研能力建设。由于国家引导高校提升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把学科覆盖面、博士点数、院士数、经费数、论文数、专利数等作为评价学校“实力”的重要指标,研究型大学和教学研究型大学可以获得更多的科研经费。因此,高校普遍把科研水平作为自身发展最重要的目标和任务,科研实力低一些的高校想升格,研究型大学则想发展成为世界级水平,因而更注重加强学科建设,在教师评价中也更加重视科研部分。第三,追求高校利益最大化。无论是办学规模扩张,还是加强学科建设和提升科研水平,都要求高校有巨额的经费投入。在财政预算经费难以
10、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高校只好寻求财政之外的收入来源,尽可能多收学费,尽可能多申报和承接各类课题,尽可能增加银行贷款,尽可能追求更多的利益等。已经成为高校的普遍现象。同时,高校通过加强学科建设和进一步提升科研能力,以从外部争取更多的科研经费。三、高校教师评价体系定位偏差的形成及问题随着高教管理体制的变迁和高校目标的演变,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的定位及内容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教学评价和科研评价两方面。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的发展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起步阶段(20 世纪 80 年代)。这个时期的教师评价主要是经验型的,从教学评价看,高校将评价指标分为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态度
11、等一级指标和相应的二级指标。从科研评价看,评价并不系统,主要通过教师自我报告和不同级别的行政主管部门签署的定性资料来决定教师的科研等级。第二个阶段是正规化阶段(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这个时期的教学评价进一步细化和标准化。科研评价进入量化阶段,教师的科研成果与论文成为评价的硬指标,量化得分后与教师的奖励、晋升、聘用直接相关。教师工作重点从此转向科研。但从整体上,教学评价和科研评价还是并重的。第三阶段是利益导向阶段(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以来)。在这一时期,教学评价广泛开展,并成为高校教师评价体系中固定的内容。在科研评价方面,科研经费的多少、科研成果的影响因子高低等评价指标与老师的效益
12、津贴分配挂钩,使科研评价成为教师评价体系中最重要的内容。由此看来,当前的高校教师评价体系定位基本上反映了高校在现有管理体制下的目标导向性,即更加追求高校利益最大化,更加重视科研成果的多少,尽可能追求获得更多的科研经费等。这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也导致了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一是重科研,轻教学。评价体系对科研成果的重视远远超过了对教学的重视,并将教师个人的经济利益明显地与科研成果的数量、科研经费和职称挂钩。另外,教师从事的科研工作越多,可以得到资源支配与权力就越多,这更加强化了教师追求科研的导向性。二是重数量,轻质量。从教学看,在高校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评价体系并没有很好地解决如何提高教
13、学质量等问题。从科研看,由于高校内部教授和副教授的岗位有限而竞争激烈,单一的量化评价导致教师只注重科研评价指标的业绩,科研成果的质量和经济社会影响力则放在次要的位置。三是重利益,轻公益。评价体系更重视高校和教师个人的利益追求,而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提高社会服务等公益部分内容有所忽视。四是重眼前,轻长远。由于教师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都用在科研及其经费的争取上,显然在如何提高教学能力和培养学生上没有下足够的功夫。这种局面对教师的职业发展和学生的能力培养是非常不利的。四、对策建议高校教师评价体系定位偏差所导致的问题。源于在现有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下高校目标导向出现了一定的偏差。要改变这种状况,对评价体系进行
14、合理定位,一方面应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改变高校的目标导向,不让利益目标压倒一切;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调整和重构评价指标体系,有针对性地解决现有评价体系忽视的一些重要问题。1.注重体制改革的系统设计,引导高校目标导向合理化应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上下工夫,注重改革方案的整体设计。引导高校目标导向逐步合理化,实现教学科研并重,逐步弱化高校的利益追求。可以通过立法等方式,按照高等教育公益性的部分,保障财政对高校的经费投入在国民经济中达到合理的比重,并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应通过严格的政策和制度强化高校教师教学评价,并将其与高校教师利益激励相挂钩。2.保障教师的基本利益,促进教师的职业发展现有的教师评价体系,客观上导致了高校及教师追求利益最大化。目前高校教师职称的高低与获得课题的机会和科研经费收入紧密挂钩。要改变这种现状,高校管理者应保障教师的基本利益,在教学和科研岗位设置及待遇上充分考虑教师的专长与需求,为教师规划自身的职业发展预留时间和空间。3.重视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教师重视科研无可厚非,但轻视教学绝不应该。在评价指标的设置上要科研、教学并重,以科研促进教学的提高,使教师在培养学生方面承担更多的责任,不仅要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培养学生的智能,还要以教师的人格魅力促进学生品德、性格、心理等方面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