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大学生学习成绩与心理健康状况之关系研究综述精选文档.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十年大学生学习成绩与心理健康状况之关系研究综述精选文档.pdf(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8 近十年大学生学习成绩与心理健康状况之关系研究综述 一、引言 近十年来,研究者对大学生学习成绩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的探讨,散见于各种学术期刊中。以“大学生”“学习”“心理”为题目,搜索 1999 年-2010 年“维普”和 CNKI 数据库,分别有 238 篇和 99 篇文献,.其中核心期刊 45 篇。对大学生学业成绩与心理健康状况关注最早的是1999 年郭良才的大学生学习与心理健康一文。此后,这方面的研究论著不断涌现,从如下曲线图可知近十年相关论文的数量增长趋势:而就内容而言,这些分析都基于一种基本预设,即当代大学生心理状况对学习成效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这类研究基本采取了两种方法:一种
2、是用文字来描述事物现象,定义问题或寻找处理问题的途径的定性研究方法。另一种是寻求将数据定量表示,并采用一定统计分析形式的定量研究方法。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学习的影响进行定量研究的文献中,研究者基本都采用随机抽样的抽样方法以及问卷法和量表法等资料收集方法。对数据的统计基本上采用了 SPSS 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并采用演绎法对调查结果进行量化分析,并加以抽象、概括,形成客观的文本。以下是近几年来学界对大学生学习成绩与心理健康状况关系的研究成果。2/8 二、近十年关于大学生学习成绩与心理健康状况之关系研究的重点和基本结论 郭良才认为,学习与心理健康发展具有辩证的关系。一方面,大学生
3、心理健康的发展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才能实现;另一方面,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发展水平又对大学生的学习活动产生直接的制约作用1。研究者主要是采用了 SCL-90(心理症状自评量表)、16PF(16 种人格因素)和 EPQ(艾瑞克森人格问卷)来收集与心理健康因素相关的数据和资料,研究与大学生学习成绩的关系。(一)大学生学习成绩与 SCL-90 因子的相关 胡庆成等对不同学习成绩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比较发现,在SCL-90 总均分、阳性均分、阳性项目数和各因子均分上,学习成绩较好组较低,较差组较高,中等组处于中间2。吴先超的研究结果再次验证了“第 10 名现象”:学习成绩处于中上等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4、是最好的,或者说心理素质最好。因而得出结论:在基本智力因素相当的基础上,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一个人的学业成就,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智育的发展3。盛红勇对大学新生的研究认为,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工作和活动,尤其是英语的学习。入学时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大一第一学期学业成就之间没有显著相关。但是,大一第二学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第一学期学业成就之间存在3/8 关 系4。王昊对医学院新生的研究发现,成绩落后学生心理症状发生率高于成绩优秀的学生,特别是在抑郁、依赖、冲动、社交退缩等方面两者差异显著;影响学习成绩的主要心理因素有抑郁、依赖、冲动,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
5、也非常明显5。但彭涛等也对医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认为,虽学业一般的医学生与学业优良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性差异,但不足以断定心理问题与学业成绩间有因果关系存在6。另外,自我观念与心理健康的多个因子有强关联,包括躯体化、强迫、焦虑、抑郁等等,几乎SCL-90 中的各个因子都至少与自我观念中的某一成分有关,对心身健康有着广泛的作用,其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可能含有多个途径。由于 SCL-90 主要是评定某个特定时期内被试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而心理健康状况不是一个相对固定的指标,它会经常波动起伏,加之对心理健康与否的判断目前亦无黑白分明的界限,所以采用这样一个指标与学习效果之间建立联系,难免会存在一些相左的
6、研究结果。而人格作为一个人稳定的心理品质体现了个体在适应社会生活中的性格、气质、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性。下述研究能进一步表明大学生学习成绩与人格这一重要心理特性的相关性。(二)大学生学习成绩与人格特征的相关 4/8 国外早期研究表明,人格因素对于解释学生学习成绩差异的原因都有一定的效果。如 LeinoJ和 Linstedt,JP 等的研究认为,包括人格特征等在内的非智力因素水平的高低是造成学习成绩优劣的最主要原因7。国内外的许多研究表明,大学生的人格特征与其学业成绩具有一定的关系。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在不断深入和细化。宋专茂等研究了大学生学习成绩与 16PF 之间的关系并得出结论:学习成绩优良的大
7、学生有较强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能力,较能把精力集中在学业上,但性格偏内向,对周围的凡或事过于敏感,抗挫折能力弱心理健康水平欠佳;学习成绩落后的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较差,缺乏自信心难以集中精力于学业,且思维能力欠强,心理健康水平欠佳8。另有研究者发现,大学期间的学习成绩与新生性格特点有关;男大学生成绩差异的 7.5、女大学生成绩差异的 4.0可以由新生 16PF测验结果来解释;表明性格对男大学生的影响作用比女大学生明显9。艾森克理论认为:不同的个性特征会影响个体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最终导致不同的结果,人格特征与行为方式以及绩效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成果为这一说法提供了佐证。韩明等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
8、PQ)的研究表明,学习成绩优良组 E 纬度得分低于学习成绩较差组;考试成绩与 E、P、L 维度呈负相关关系,学习成绩还与专业有相关关系10。总之,内外倾向性对学习成绩可能有双向作用,稳定的情绪和低精神质均有利于学习成绩的提5/8 高。(三)大学生学习成绩与其他心理因素的相关研究 影响大学生的其他心理因素还很多,这也是心理学领域“非智力因素”的研究范畴。我国研究学生心理学的专家们根据非智力因素对心理活动的调节范围以及对学习活动直接作用的程度,将它划分为不同的三个层次。大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过程,是一个智力与非智力因素交互作用的过程,而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起决定作用。张文颖等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当代
9、大学生的学习心理进行了研究,着重分析学习态度、焦虑水平、学习动机等三大因素对大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采用的主要方法是聚类分析中的两步聚类法,分析的结果将学生分为四种类型:学习心理较好、成绩较好型;学习心理好、成绩优秀型;学习心理差、成绩较差型;学习心理中等、成绩中等型11。刘巧芝等对学习成绩与各因素之间的相关分析得出:学习情感、学习兴趣、专业满意程度与学习成绩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自尊、自信和自我效能水平与学业成就之间成正相关37-39,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有效地控制个体的行为和心境,提高学习期望水平和抱负水平,进而控制和作用于非认知因素(学习的动机、兴趣、负性情绪等)而影响成绩12。焦虑和抑郁情绪
10、对学习成绩的影响的研究比较成熟,主要得益于比较完善的用于测评焦虑和抑郁状态的量表(如自评焦虑量6/8 表和自评抑郁量表)。以往的研究结果表明:焦虑与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呈倒 U 曲线,即中等强度的焦虑可取得最佳学习效率。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卡特尔和施皮尔伯格也先后提出了状态焦虑与特质焦虑的概念并进行了研究。杨开勒在综合以上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介于状态焦虑与特质焦虑之间的中间状况短期性焦虑与长期性焦虑,发现:长期性焦虑对大学生学习成绩的不良影响显著高于短期性焦虑,这反映了焦虑的消极作用存在着一个时间上的累积效应13。但也有学者认为抑郁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大,而焦虑情绪对学习成绩不存在影响14。三、总结
11、与展望 通过分析整理可见,经过十来年的发展,有关大学生学习成绩和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这为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借鉴并奠定了基础。但研究中仍然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主要体现在研究方法方面:首先,测量工具的不统一,易于造成结果的不一致,导致研究的混乱。以个性量表为例,EPQ 量表与 16PF 量表存在相互交叉、相互覆盖的内容。其次,取样的范围狭窄,样本量太小,在很多研究中,其调查范围仅限于本地区、本学校或本院系,影响到研究推论的广泛性。有些调查数据处理略显简化单一,变量数据的来源和处理未作说明,故而影响到结论的可靠度。第三,统计方法主要是应用方差分析或多元回归等方法,是一旦影响因素比
12、较多,有些因素无法具体分类,方差分析便失去了效用。在心7/8 理学领域,各种心理过程之间相互联系,共线性不可避免地存在于研究当中,使用线性回归分析可能导致错误结论。因此,使用适宜的统计方法以获得丰富而令人信服的结论成为当前研究迫在眉睫的问题。目前研究大学生学业成绩与心理状况关系,还处于理论探索和实践摸索的阶段,大多数研究是对大学生学业成绩与心理状况关系形式上的研究,对于大学生学业成绩与心理状况关系内在规律的研究很少。如很多对于大学生学习和心理问题原因和对策的研究千篇一律、大同小异,缺乏具有创新性、系统性和前瞻性的探索。因此,应加强对大学生学业成绩与心理健康状况关系深入的纵向研究,研究方法上我们主张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结合使用,以增加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影响大学生学习成绩的心理因素很多,对学习影响因素的研究较为复杂,各种影响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存在多环节的中介机制,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理论模型还需要更为深入的研究。更何况,心理健康状况不是一个相对固定的指标,它会经常波动起伏,加之对心理健康与否的判断目前亦无黑白分明的界限,所以这样一个指标与学习效果之间建立联系,难免会存在一些偏差。因此,对结果的解释可结合研究对象个体进行动态的观察和评价,并分时段来分析心理健康状况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