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学知识点(共43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8338735 上传时间:2022-03-17 格式:DOC 页数:44 大小:1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教育学知识点(共43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职业教育学知识点(共43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职业教育学知识点(共43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教育学知识点(共43页).doc(4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三章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第一节 确定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依据一 党和国家的法律及教育方案法律和政策是影响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因素,其内容包括教育的指导思想、人才的培养规格及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1996年颁布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指出: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二 社会经济形态及产业结构发展的需要社会经济形态及产业结构是确定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客观依据。1、 社会经济形态的拓展要求职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竞争意识。2、 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要求各级

2、各类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人才需求相适应。3、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需要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培养大量本土化、外向型的中、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三、学制、学历及国家职业分类与职业技术等级标准四、受教育者个体发展的需要这些需要包括:受教育者个体终身学习的需要;受教育者个体就业与创业的需要;受教育者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第二节 我国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培养目标:培养与现代生产力水平及劳动力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具有以某种职业资格为核心的良好职业素质与发展素质的中、高级技术应用人才。一、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的理论基础(一) 社会人才结构模型发展:“金字塔”型理论模式“职业带”人才结构理论“阶梯状”人才结构

3、理论“阶梯状”理论认为:现代人才结构主要是由于人才的不同系列(类型)、层次、素质要求,以及它们之间的组合比例构成的。不同系列、不同层次技术人员的工作性质和特点存在质的差异。不同性质的工作岗位有不同系列的人才结构,每一系列人才内部又可以分成从低到高的不同层次,各系列人员之间有交叉,每一系列内部不同层次之间的相互衔接,构成了 一个完整的阶梯人才结构体系。根据这一理论,我们把社会人才按其生产或工作活动的过程和目标分为四类: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二) 职业分析职业分析是对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分析过程,即对某一特定职业的特质和内容所作的多层次程序分析。职业分析的方法:任务分析表、艾莫门

4、技术、工作要素法、PAQ职业分析问卷、TTA入门素质分析等等二、我国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历史沿革与界定中等专业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具有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拥护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立志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逐步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相当于高中文化程度,并在此基础上掌握专业现代化生产所需要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实际技能,具有健康体魄的中级技术、管理人员。技工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必要地技术理论知识、全面的专业操作技能和身体健康的技术工人。职业中学教育的目标:培养具有社会社会主义觉悟的、有相应文化程度的、掌握一定专业基础知识和

5、生产技能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劳动后备力量和初、中级技术管理人员。以上学校培养目标的共同点:1、三类学校都以初中生作为教育起点,培养他们具有高中阶段学历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2、专业设置的方向基本相同,专业覆盖岗位或工种,而不是一个岗位或一个工种设一个专业。3、都以中等专业技术、技能作为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4、主要专业的课程体系及其授课时数大致相同。5、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大致相同。6、都以符合社会需要作为唯一的目标达成评价目标。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内涵基本内涵主要涵盖:知、技、意1、知:即知识。指职业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知识素质要求,主要包括受教育者文化基础知识、现代科技知识、专业基础知

6、识及专业知识。2、技:即技能。指受教育者专业技术能力素质方面的要求,主要包括受教育者所学专业的技术能力、工作能力、社会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这是人才能力培养的核心。3、意:指的是受教育者的态度和情感,即对受教育者心理素质方面的要求。(一)职业知识素质层面职业知识素质主要包括个体的职业基础、职业资格、职业适应、职业发展等。职业知识素质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构成的核心层次,其主体部分为职业资格。职业资格由“应知”和“应会”两部分构成应知:是指从事某种职业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应会:是在应知基础上必须掌握的操作技能。这种职业资格的局限性:1、标准的制定和更新由时间周期,这就容易滞后于新技术、新工艺的出现与发

7、展。2、作为标准,既原则又抽像,高度概括而不能涵盖某一职业必备素质的各个方面。3、标准的执行受制于考核的指导思想、程序方法及具体内容,其信度、效度与标准执行应有的信度、效度存在一定的差距。(二)职业能力素质层面职业能力素质主要包括个体的认知能力、操作技能、技术分析和学习潜力。职业能力素质既是发展的平台,又是职业素质的综合表现。其中,操作技能是这个层次的核心。操作技能是指将认知所得成熟的工艺技术转变为实际职业活动并获得预期工作结果的能力。操作技能分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三) 职业心理素质层面。职业心理素质是指个体顺利完成其所从事的特定职业所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这些心理素质包括:1、 职业动机 职

8、业动机是指个体从事职业的内在动力与兴趣。2、 职业效能感 指个体对自己能否适应某种职业的自我评价,包括学习专业理论与实践过程中的感受、经验,以及对以后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困难的估计和迎接挑战的信心。3、 职业价值观 4、 职业道德感 职业道德感主要是指个体对职业道德标准的认识和体验,包括职业的荣誉感、幸福感、义务感和责任感等。5、 职业理想与追求 主要是指个体对将来所从事职业的前途与目标的追求与设计,即学生对前景的规划与展望。第三节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一、 改革与完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二、 建立与健全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三、 建设“双师型”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四、 创设职业学校校园文化环境五、 强

9、化职业学校内部管理第四章 职业教育体系第一节 构建职业教育体系的依据和原则一:相关概念1、教育体系的概念:教育体系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互相联系的各种教育机构的整体,或该大教育系统中的各种教育要素的有机组合(如职业教育体系、普通教育体系、教师教育体系、教育管理体系等)。2、职业教育体系的概念:职业教育体系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种类型、各个层次、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的实施机构以及各级行政管理组织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广义的职业教育体系,包括职业教育结构体系、职业教育科研体系和职业教育投资体系等。狭义的职业教育体系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机构构成的整体。3、职业教育结构体系

10、是整个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由许多子系统构成的。包括: (1)层次结构:指各级职业学校之间的比例构成。(2)类型结构:指各级职业学校内部不同类别的比例构成。(3)专业结构:指专业设置类别之间的比例关系。(4)布局结构:指各级各类职业学校的地区分布及其相互关系。(5)办学结构:指国家办学、集体办学和社会力量办学之间的比例关系。 二、构建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原则1、适应性原则2整体性原则3开放性原则4发展性原则5可行性原则三、构建职业教育体系的理论依据1、人才结构理论是构建 职业教育体系的理论依据。2、社会人才需求是构建职业教育体系的现实依据。3、国民经济结构是构建职业教育体

11、系的客观依据。4、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是构建职业教育体系的内在依据。5、终身教育理论是构建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依据。6、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是构建职业教育体系的参考依据第二节 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一、职业教育系统结构图职前培训系统职后培训系统(继续教育)职业教育系统职业培训系统在职培训系统成人高等职业教育系统成人中等职业教育系统高等职业教育系统中等职业教育系统初等职业教育系统成人初等职业教育系统成人职业学校教育系统普通职业学校教育系统职业学校教育系统 二、职业培训系统职业培训是对从业人员进行的以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为主的培训活动。这种职业培训是有组织、有目的地进行

12、的。职业培训已成为职业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成为职业学校发展过程中新的增长点。职业培训根据不同需要,分为职前培训、在职培训和职后培训(继续教育)等,分别由相应的培训机构、职业学校组织实施。根据培训对象、培训内容的不同,职业培训还可以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职业培训。1、 职前培训职前培训是指按不同岗位的基本要求,对未上岗人员所进行的教育和培训活动。2、 在职培训在职培训是指对从业人员进行的不脱离岗位,以提高岗位工作能力为主的培训活动,也称在岗培训,是企业、事业单位对职工进行职业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方式:短期培训班、技术业务专题培训讲座、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技术表演。3、 职后培训方式:工读交替、

13、脱产培训、网络、多媒体教学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两个核心问题没有解决:1、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渗透、相互沟通的问题。2、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问题。三、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特点1、层次性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具有明显的层次性。职业教育具有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层次。2、区域性一般来说,经济发达地区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高等职业教育比较发达,办学条件、办学水平也比较高;而经济不发达的地区,以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为主,兼顾初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办学条件比较简陋。3、开放性4、灵活性5、统筹性第三节 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与优化一、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

14、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的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二、基本目标:构建和优化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目标是建立一个层次分明、结构合理、行业配套、上下贯通、左右相连、统筹规划、协调发展,能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结构需求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三、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变革趋向1、开放化。主要体现在学生来源和去向的开放、师资队伍的开放、教育设施的开放、办学主体的开放。2、多样化3、终身化4、规范化5、人本化四、优化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举措1、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创新职业教育

15、管理体制和机制。2、加强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的沟通。3、加快农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4、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交融,职业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5、加强与职业教育相关的其他体系的建立。6、借鉴国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先进经验。第五章 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第一节 专业设置概述1、 专业:广义的专业是指专门从事的某种学业或职业,如通常所说的专业户、专业制作、干部专业化等中的职业。狭义的专业是指教育机构培养专门人才的学业门类。主要是指职业学校根据社会职业分类而设立的培养人才的学业门类。、2、 专业设置:专业设置是指职业学校专业的设立和调整。“设立”是指专业的新建与开设,“调整”是指专业的变更或取消。

16、专业设置是职业学校区别于普通学校的主要标志。3、 专业设置的意义:专业设置是连接教育与经济的纽带,是职业学校适应社会需求、保证人才培养“适销对路”的关键环节。没有科学合理的专业设置,不能从经济社会的有效需求出发设置专业,必然会造成人才供求的失衡与错位,影响经济的发展和职业教育的生命力。4、 专业与职业的区别:职业:职业是指在业人员为获取主要生活来源所从事的社会工作类别,一般由三个最基本的要素构成:一是劳动;二是固定的报酬或正当的收入;三是要承担一定的职责并得到社会的承认。职业学校的专业主要是按照职业分工与职业岗位群对专门人才的要求而设置的。虽然它并不等同于职业,即它并不是与社会职业一一对应,但

17、又与社会职业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体现在:【1】 专业划分的基础为一组具有一致性的相关职业的职业能力,包括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应用能力等。【2】 专业培养的目标依据是达到具有一致性的相关职业的职业能力与工作资格。【3】 专业教学过程的实施与相关的职业劳动过程、职业工作环境和执业活动空间具有一致性。【4】 学生对专业的选择与他们对将来从事的职业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的判断相一致。5、 专业目录:规定了专业划分、专业名称即所属门类,反映了培养人才的业务规格和就业方向,是国家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划职业教育发展,设置调整专业,实施人才培养,安排招生、指导毕业生就业,进行教育统计和信息处理等工作的重要依据,是

18、进行行政管理和学校教学工作的一个基本的指导性文件。6、 专业目录的作用:【1】为学生入学选择专业和毕业生就业提供指南。【2】是为人才市场 、劳动力市场进行人才交流以及用人部门和单位对各类专门人才在选择、使用、管理上提供标准。【3】为学校在人才培养的分类规格和和质量标准方面提供规范。【4】为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信息交流提供依据。7、 科类结构:科类指学科和专业所属的类别。科类结构是指职业学校所设置的学科领域与专业类别的分布与构成方式。科类结构直接影响着职业教育培养的各科类专门人才的比例。第二节 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依据和原则1、 专业设置的依据1社会职业的分类和发展。按

19、从业人员所从事工作的种类、性质乃至职业活动所涉及的知识领域、使用的工具设备、采用的技术方法以及提供产品和服务种类的同一性进行划分,即职业分类。社会职业分类和发展是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首要依据。2 学科的分类和发展。学科的分类和发展不仅是职业教育专业划分的主要依据之一,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职业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3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必须体现两个层次的目标:一方面要突出职业性,以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目标;另一方面更要体现发展性,要以学生个体的身心全面发展为目的,使学生成为健全合格的社会公民。4教育资源。教育资源指一切可以为教育活动利用的条件和因素的总和。2

20、、专业设置的原则:1科学性原则。体现在:第一,专业设置的指导思想要正确。第二,专业划分要科学,名称要规范,内涵要明确。第三,专业设置的操作过程要科学。2需要性原则。职业的设置既要考虑学习者的需要,也要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需要。3 统筹性原则。4适度超前原则。专业设置必须具有十度超前性才能克服因人才培养的周期性而导致的教育滞后性。5效益最大化原则,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6开放性原则。7发展性原则。首先,要立足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要立足于专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再次,要立足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第三节 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内容与步骤一、专业设置的内容1、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2、进行专业课

21、程设置。、3、配置图书资料和实验实习设备。4、明确修业年限。二、专业设置的步骤1、开展社会调研:(1)区域宏观经济分析(2)劳动力市场分析(3)职业领域需求总量预测分析2、职业专业分析(1)职业分析是专业划分和设置的重要依据。专业分析是对社会职业的工作性质、内容及从业者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进行层次分析,确定该社会职业所应包含的主要操作技能、专业知识即行为方式的内容及范围,从而获得该社会职业所需的一系列知识、技能,在此基础上确定的知识技能要点,也即了解岗位专项能力要求。(2)职业归并(3)导出专业3、确定专业培养目标(1)培养方向(2)使用规格:指同类专业中不同的人才在未来使用上的规格差异(3)规

22、格要求:即是同一培养方向、同一使用规格人才在德智体等方面的具体要求。4、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5、教育资源的分析:(1)师资条件分析(2)教学设备条件分析(3)教材分析6、专业规划:主要内容包括:是独立设置新专业,还是暂时附设在某个相近的专业内,或作为某个专业的专门化方向;专业规模多大;专业教育设施如何建设;专业师资如何配备等。第四节 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方法和步骤一、 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结构类型1、 同质结构 学校只设置一个或若干个性质完全相同的专业。该结构教育资源利用率最高,教学管理相对简单,能较快的形成专业优势办出专业特色,在一定时期内培养出较高质量的专业人才。2、 近质结构 学校设置性质相近

23、的若干个专业。 该结构既具有较高的教育资源利用率,必要时也便于扩大办学规模,拓展办学途径,一般具有较好的办学效益。3、 异质结构 学校设置的专业性质不同,基本没有联系。 该结构的教育资源利用率较低,教育成本相对加大,教学组织和管理比较复杂,当专业结构过于零散时,难以形成专业规模和保证教育质量。但这种结构针对社会需求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较大的回旋余地,办学总规模不易受影响。二、 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模式1、 主干辐射式:指学校选择那些需求量大、具备开办实力、有发展潜力、有稳定生源和就业去向的长线专业作为主干专业,加强建设,使之具备雄厚的实力和增长潜力;然后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依托主干专业派生出

24、于主干专业性质相近的专业,形成专业群。2、 模块方式3、 阶段组合方式:指将某一大类专业分成两个学习阶段,第一阶段学习公共文化课程和专业大类基础课程,第二阶段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情况再进性专业定向培养。优点:(1)有利于学生对口就业(2)有利于学生的适性选择(3)有利于学校组织招生和教学(4)有利于学校通过原专业派生、分化、拓宽的方式开发新专业,既能适应市场需求,提高办学效益,又可保持需求变化小的长线主干专业的稳定性,有利于重点专业的建设,是学校能够发挥优势,办出特色。4、复合集成式:指学校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奖若干相关专业有机组合形成一种融合、交叉或边际结合的宽专业形式。复合集成的专业设置模

25、式有:(1)关联式:即以一个专业为主,加入其他相关专业的有关内容(2)广域重组式:即将几个不同领域专业的某些有关联的专业课程有机的重新组合在一起。(3)即在多个不同专业的结合部形成一个新的专业。三、 职业学校专业调整的方式1、 更新内容:指在原专业的基础上,更新教学内容、教学设施和教学方法的等。2、 拓展功能:包括原有专业自身功能的延伸,即内涵性拓展以及对其进行分化、整合、开发形成新专业的外延性拓展两方面。3、 推陈出新。四、 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策略 1、 经验演进策略2、 “宽窄并存、宽窄适度”策略3、 热点策略4、 边缘交叉策略第六章 职业教育课程第一节1、课程的三种含义:(1)课程作为学

26、科(2)课程作为目标和计划(3)课程作为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 一般认为,课程是为师生共同学习所设计的教育环境,以及在这个环境中所进行的范围的广泛的教育活动。这一定义同样适合于职业教育课程。2、 职业教育课程的特征(1) 定向性(2) 实践性 职业教育课程是一种主要以实践知识为主的课程。实践知识学习最为有效的途径是实践过程,因此职业教育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尽可能与工作实践相结合。(3) 适应性 体现在:一是要适应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二是要适应不同学习者的需要。(4) 昂贵性3、职业教育课程的类型(1)按课程教学形态分,可以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学科课程以学习学科知识为主,教学形态以课堂教学为主。活

27、动课程以学生增加感受、体会为主,教学形态以走出课堂为主。(2)按课程教学要求分,可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3)按组织方式分,可分为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4)按课程表现形式分,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5)按课程实施阶段分,可分为建议课程、书面课程、感知课程、教授课程、体验课程、评价课程。第二节 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一、 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构成要素(1)课程观:是教育在课程领域中的体现,是人们对课程本质、功能、目的、规律、原理和法则等问题所持的基本态度 ,是人们对课程的价值取向。(2)课程目标:对于一个具体的课程方案来説,课程目标是一定教育阶段的专业课程方案力图达到的标准,而专业课程开发的全过程

28、是在某一课程模式的指导下完成的。(3)是课程结构:课程结构是课程模式及其相应的课程观念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一种课程模式区别于其他课程模式的重要标志(4)课程开发方法:课程开发指产生一个完整课程方案的全过程,包括课程分析、课程方案设计、课程内容编制、课程方案实施、课程评价等步骤。二、 当代主要职业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一) “三段式”课程模式。三段式课程模式在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中占主导位置。三段式课程的基本结构为文化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段。(二) 能力本位课程模式特点:1、能力是指工作胜任力,具体指成功生活或谋生所必需的工作能力、专业技能、劳动态度、价值观和鉴赏力。这是能力本位教育的核心。2、能

29、力本位教育突破了学科课程的框架,以职业能力为教育的基础,并以此作为培养目标和教育评价的标准。3、以能力为教学的基础。4、强调学生自强我学习和自我评价。5、强调采用个性化教学方式。(三) 模块式职业技能培训课程模式 简称MES课程模式(四) 核心阶梯课程模式核心阶梯课程模式是德国双元制采用的课程模式,因此也叫双元制模式。核心阶梯课程的理论采用综合科的方法,以职业实践活动为中心,将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以及文化基础知识加以综合,不强调各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着重于整体能力的培养,具有广泛性、融合性和实用性的特点。(五) 行动导向课程模式(六) 职业群集课程模式 职业群集课程是指

30、将工作性质、职业所需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各职业入门技术、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和从事者所需性格也较相近的若干职业集合为一个职业群,分析该职业群的共同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以及各职业的入门技术,加以系统组合而成。(七) “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 这种模式吧课程开发分为三个过程:课程目标分析(包括教育政策分析),编制计划、大纲、教材,课程评价。(八) 实践导向职业教育1、 任务引领型课程的含义:指按照工作任务的相关性进行课程设置,并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和组织内容的课程。2、 任务引领型课程的特征:(1) 任务引领(2) 产品(服务)驱动(3) 目标具体(4) 内容实用(5) 做学一体3、 任务引领型

31、课程的结构模式(1) 递进式:即工作任务按照难易程度由低到高排列。(2) 并列式:即工作任务之间既不存在复杂程度差别,也不存在明显的相互关系,而是按照并列关系排列的。(3) 流程式:即工作任务是按照前后逻辑关系依次进行的。第三节 职业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重点 老师上课时特别强调过)一、 职业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的含义:职业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指在国家课程计划规定的范围内,以学校和企业为课程开发的主要场所,依据学校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学生的需求和可利用的课程资源,由学校校长、教师、企业技术人员、行业相关人士、课程专家、学生、家长以及社区人士等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评价的活动。二、 职

32、业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的意义1、 校本课程开发能够使职业教育满足劳动力市场对人才规格的特殊要求。2、 校本课程开发能够调动职业学校教师、学生等各方面的积极性。3、 校本课程开发有利深化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以及职业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4、 校本课程开发能够促使教师的专业成长、增强学校的吸引力以及提高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等方面的作用。三、 职业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的模式(一) 开发队伍的组建模式1、 自建式:学校通过聘请课程专家来校指导讲座,派教师外出进修学习、观摩考察等方式,有针对性地提高开发者的素质。2、 引建式:从企业或其他学校引进有较强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人才。3、 合建式:与企业或兄弟职业学校及

33、高等院校互联互动,建立一支动力开发的校本课程开发队伍。(二) 课程的设计模式1、 合作设计式2、 课程运行的互动设计式,也称教学情景的自生成式。四、 职业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的策略1、 着眼整体,制度保证。2、 成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3、 以学校和企业为基地,实行校企合作,建立资源共享的互动机制。(1)一般性参与的校企合作(2)协助性介入的校企合作(3)互动性的校企合作4、 开展以课程开发理论为主要内容、以校本培训为主要形式的教师培训。第四节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趋势1、 课程导向能力化2、 课程目标多元化3、 课程范围广域化4、 课程实施实践化5、 课程开发系统化6、 课程结构模块化7

34、、 课程管理弹性化8、 课程评价标准化 第七章 职业教育学 第一节 职业教育学原理一、职业教育学的本质1、教学:教学是教育目的指引下的教师的教育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双边活动。2、职业教育学的特点(1)教学对象的复杂性。一是教学对象年龄、阅历层次的复杂性;二是教学对象学习、心理状况的复杂性。(2)教学活动的实践性。(3)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二、职业教育学的基本规律1、教与学相互依存的规律。2、教学与发展相互促进的规律。3、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互作用的规律。4、职业教育教学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本位。5、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三、职业教育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人们根据教学目的、遵循教学规律而制

35、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教学原则的依据:1、教学原则是教学经验的概括和总结2、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的反映。3、教学原则收到教学目的的制约。教学原则:一般教学活动的教学原则主要包括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系统性原则、量力性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相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而职业教育教学活动除了上述原则外还有职业性原则、实践性原则、情境性原则、指导性原则。1、 职业性原则 :一是指职业学校教学活动的展开应该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即以就业为导向,二是指在职业学校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将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与学生职业意识和责任意识的养成相结合。要求:(1)教师要了解岗位需求(2)教学过程的展开以职业岗位需

36、求为依据(3)教书与育人相结合2、实践性原则:概念: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理解知识,并运用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做到学懂会用、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其旨在培养学生以知识为中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要求:(1)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标(2)加强教学实践活动。(3)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场地的作用。3情境性原则概念:指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某种实践情境,并规定操纵内容,进行角色设置,让学生参与、感受其中,引导学生形成事物的清晰表象,使学生获得生动鲜明的感性认识,为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形成一定的职业实践能力条件。基本原则:(1)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情

37、境。(2)激发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职业情感4、指导性原则概念:指导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自自主地进行学习,同时,指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法,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高效率地完成学习任务。基本要求:(1)入门指导(2)巡回指导(3)结束指导第二节 职业教育教学活动一、 教学准备阶段(一) 备课的种类(1)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2)学期备课、单元备课和课时备课。(3)说课(二) 备课的内容三备:备内容、备方法、备学生1、 研读教学材料2、 熟悉生产或工作过程3、 了解学生4、 设计教学方式5、 编制教案 教案的内容包括:教学题目、教学目标要求、

38、教学重点难点、授课时数、授课类型。二、 教学实施阶段(一) 讲课:讲课是教学过程中的中心环节,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讲解理论知识的活动,这也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要求:目标正确、内容正确、重点突出、方法得当、组织有序。(二) 作业(三) 实验 1、验证性试验。2、探索性实验。3、设计性实验。(四) 实习 1、认识实习。2、教学实习。3、生产实习。4、毕业实习。(五) 设计 1、课程设计。2、毕业设计。三、 教学评价阶段(一)学生学习评价与评估1、学生学业成就评价与评估。2、学生实践能力评价与评估。(二)教师教学评价 第三节 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

39、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步骤、手段和技术的总称。一、 教学方法的类型(一) 以语言传授信息为主的方法 这种方法是通过教师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以及学生独立阅读书面材料获取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二) 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方法 这种方法是指教师通过实物或教具的演示、组织教学参观等,使学生经由自己的感官直接感受,从而形成正确认识的一种方法。(三)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 这类方法主要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等三种。(四) 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 这是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探究或研究活动而学习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能力的教学方法。(五) 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方法 这是指

40、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一种类似于真实情境的活动中进行情感体验,并受到熏陶、感染从而陶情冶性的一种教学方法。二、 职业教育教学方法(一) 项目教学法 1、 含义:在教学中选择一个核心课题,据此为学生设计一个项目,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2、 项目教学法的构成四个环节:(1)确定项目内容和任务要求(2)制定工作计划(3)实施计划(4)检查总结3、 项目教学法的特点:学生是开展活动的主体,教师主要是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4、 项目教学法的要求(1)学生应具有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2)要根据学生的水平选择有适当难度的项目。(二) 引导课文教学法1、 涵义:指借助一种

41、专门的教学文件即引导性课文(常常以引导问题的形式出现),通过工作计划和自行控制工作过程等手段,引导学生独立学习和工作的教学方法。2、 种类:(1)项目工作引导课文(2)知识技能传授性引导课文(3)岗位描述引导课文3、 引导课文的构成:任务描述;引导问题;学习目标的描述;学习质量监控单;工作计划;工具需求表;材料需求表;时间计划;专业信息;辅导性说明。4、 引导课文教学法的实施:(1)获取信息。(2)制定计划。(3)作出决定。(4)实施计划。(5)工作过程或质量的监控。(6)评定。(三) 项目于迁移性教学方案 1、 教学的主要形式(1)自我控制的独立作业法(2)小组制定计划的独立作业 (3)小组

42、作业2、 实施过程:制定系统的长期教学计划、制定单元教学计划、获取信息、制定工作计划、作出决定、完成工作任务、质量控制和检验评估、工作过程监督、结果性谈话、信息反馈。(四) 案例分析教学法1、 涵义:指教师选用专业实践中常见的、具有一定难度的典型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教学方法。2、 构成:引入案例、提出问题、实施讨论、总结。3、 特点:旨在将教学情境融合在实际生活情境中,使学生从经验与活动中获得知识、增长才干。4、 要求:精选案例、充分的课程准备。(五) 模拟教学法1、 涵义:模拟教学法又称模拟实习法或模拟练习法,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模拟的工作环境中,扮演实际工

43、作中的角色,从事相关职业内容的一系列角色活动的教学方法。2、 种类:器物模拟、环境模拟、人物模拟。3、 基本要求:建设模拟教学环境;教师要先讲清模拟练习的内容与要求,并为学生做出示范;在模拟练习中,老师应严格要求学生,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以提高练习的实际效果;做好总结。(六) 头脑风暴教学法1、 涵义:头脑风暴是一种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获取最多的思想和工作方法。2、 原则:(1)学生应具备基本的相关知识(2) 对提出的各种意见暂不做任何的判断和评价。(3) 提倡不受拘束的自由发言。(4) 先求量变,厚积薄发,以量求生。(5) 鼓励总结或改良他人的成果。(6) 提倡圆桌式的轮流轮流发言。3、 实施:(

44、1)起始阶段。(2)建议产生阶段。(3)总结评价阶段(七) 张贴版教学法1、 涵义:指在张贴板上钉上由学生或老师填写的有关讨论或教学内容的卡片,通过添加、移动、拿掉、或更换卡片进行讨论、得出结论的研讨式教学方法。2、 实施过程:(1)教师准备。(2)开题。(3)收集意见。(4)加工整理。(5)总结。3、 特点:既有讨论过程又有讨论结果;既是学生集思广益和系统思维的过程,又是教师教学活动的结果。三、 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第四节 职业教育教学的组织一、课堂教学1、涵义:指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专业、文化程度组成教学班,以班为单位,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规定的内容和教学时数,实行集体教学,系

45、统传授理论知识的教学组织。2、特点:(1)以知识传授为本位。(2)教师起主导作用。二、分层教学(一)涵义:分层教学是指学生知识、能力结构、学习需求、兴趣、特长等的不同,按群体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一种教学组织。(二)要求:1、合理分层编班。2、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3、实施动态的教学过程管理。4、选取适宜的教学内容与方法。5、建立发展性评价机制。三、现场教学(一)涵义:指将成体系的教学内容分解为独立的、明确的知识和能力目标,并把这些目标融于具体的训练项目中,通过教师现场示范,学生独立操作训练的一种教学组织方式。(二)特

46、点:1、现场教学以能力为本位2、以学生自主训练为主(三)程序:1、定向阶段。2、参与性练习阶段。3、自主性练习阶段。(四)要求:1、目标明确。2、做好现场教学的准备工作。3、做好现场的示范指导工作。4、做好现场总结工作。第八章:职业学校德育一、德育的含义:狭义的德育是把德育的“德”理解为道德,德育就是道德教育。广义的德育就是把“德”的外延扩大。除了道德教育外,还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心理教育等内容。思想教育的本质是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政治教育是我国德育的一大特色,它直接把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等政治观念作为德育内容。三、 德育的要素:(一)道德认知:是对现实社会道德关系和处理这些关系的伦理准则、规范的理解和掌握。(二)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一种高级情感。是指个体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关系和道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教育教学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