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心理学.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管理心理学.pdf(3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教育管理心理学教育管理心理学第一章第一章 教育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和任务教育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和任务1、教育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2、教育管理的核心是处理人与人的关系.3、教育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探讨教育管理活动中不同角色人们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为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提供心理学依据。4、教育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具体任务:(一)为调动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提供心理学依据.(二)为形成教育组织良好的群体心理气氛提供心理学依据.(三)为提高教育管理者的素质和遂平提供心理学依据.(四)为教育组织设计,为促使组织改革和发展提供心理学依据。5、研究教育管理心
2、理学的实践意义(一)有利于观察和判断教育工作者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能有预见性和针对性地处理教育管理活动中人与人之间、人与事之间的矛盾,提高教育管理工作.(二)有利于改革教育管理工作,是监狱管理工作是硬新时期的发展和需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教育事业做出新的贡献.(三)有利于嘉庆教育管理者的自身教育,培养和调节教育管理者的个性优秀品质,提高教育管理工作的科学水平。6、教育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一)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研究着对教育管理过程中人们的心理和行为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从容了解和分析教育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二)实验法:有目的研
3、哥控制一定的条件和创设一定的情境,认为地使一定的心理现象发生,从而对其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三)调查法:在教育管理心理学的研究中,所研究的现象不能直接观察的情况下,研究着采取多种方法获取有关资料,间接地了解被试这心理活动的方法。(四)测验法:指在教育管理心理学中,采用标准化的测验工具,必要时可采用精密的测量仪作为辅助,测量被试的有关心理特质的方法。信度:测量的可靠性(高达 0。8 以上)效度:测量工具本身的有效性第二章第二章教教育管理心理学的教育科学基础育管理心理学的教育科学基础1、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着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多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
4、织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2、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写出的大教学论被认为是教学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开始。3、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美国出现了进步教育运动,主张以儿童为中心,情调儿童学习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教育与社会活动相联系。代表作 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意大利 蒙台梭利 童年的秘密4、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教育学的发展开辟了科学化的道路.5、教育的最高目的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6、管理:管理者运用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在一定的条件下,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指引和影响个体或组织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7、管理是由一个或更多地人来协调他人的活
5、动。8、管理者的管理对象是管理人及其活动,人士管理的核心,管理的手段是协调。9、管理思想现代化:(一)管理思想现代化:运用老三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新三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营销观念、竞争观念、时间观念和战略观念(二)管理组织的现代化(三)管理方法的现代化(四)管理手段的现代化10、管理与技术的现代化被喻为推动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两个车轮11、泰勒科学管理原理是管理独立成为一门科学的标志,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管理对立成为一门科学,始于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一)古典管理理论:泰勒、法约尔、韦伯(二)行为科学理论:梅奥,霍桑实验:影响生产效率的主要力量,不在于位置因素
6、或经济因素,而在于工人心理或社会的因素.(三)现代管理学派:美国西蒙12、的过生物学家、哲学家冯特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是科学心理学的开端。冯特被西方心理学界称为“心理学之父.13、德国心理学家闵斯特伯格被西方称为“工业心理学之父”.14、1958 年美国心理学家李维特出版了管理心理学,标志着现代管理心理学正是问世。第三章教育管理心理理论的核心和出发点人性观1、性善论 以儒家学派的孟子为代表;性恶论以荀子为代表 提出“礼”、“刑”治理天下.2、“经济人”的假设:1960 年麦格雷戈 概括为 X 理论基本观点:(一)人的行为都是为了追求人们自身的最大实利(二)人的天生都是懒散的,有可
7、能的话,尽量避免工作(三)人天生就是自我为中心,只关心自己需要的满足。(四)一般人在工作或事业上没有什么雄心,不喜欢负起负面责任。(五)绝大多数人喜欢被领导,照章办事。(六)缺乏理性,容易受自己的冲动或别人行为的影响。相应的管理措施:(一)管理工作知识少数人的事情,与广大工人群众无关,工人的主要人物是听从指挥。(二)管理者的工作重点是在提高生产效率,完成生产任务。(三)人士经济人,管理者要用金钱来刺激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四)人天生是懒惰的,对消极的员工才与惩罚措施。3、经济人的假设奉行与 20 世纪初到 30 年代的欧美企业管理。4、“社会人”的假设:理论基础是人际关系学说,梅奥对霍桑实验的总
8、结。相应的管理措施:(一)强调一人为中心的管理(二)强调重视职工间的人际关系(三)提倡集体奖励(四)提出新型“参与管理“的方式5、“自我实现的人假设:美国马斯洛提出,麦格雷戈概括为 Y 理论6、“复杂人”的假设:美国莫尔斯和洛希发表的超Y 理论7、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本质)和意识属性的统一体。第四章第四章教育工作者的心理品质与管理教育工作者的心理品质与管理1、认知:人脑反应客观事物的特性与联系,并揭露事物对人的意义与作用的心理活动。2、社会认知:只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认知反应,指主体对他们的行为、对社会交往和对集体组织间的关系的认知。3、教育工作者社会认知的特点:自我认
9、知的自觉性、人际认知的广泛性、社会角色的多样性.4、教育工作者社会认知的功能:(一)加速教育工作者的自我成熟(二)改善人际关系(三)提高教育效果(四)增进心理健康5、教育管理者如何获得对人的正确认识:发展的看人、全面地看人、历史地看人6、教育管理中社会认知的偏见与克服:偏见:一个人对他人或其他群体所持有的缺乏事实根据的错误的认知和态度.(一)第一印象:在社会认知中,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时所形成的最初印象.(二)光环效应(晕轮效应、成见效应):将知觉对象的某种印象不佳分析地扩展到其他方面。“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爱屋及乌”(三)近因效应(系列位置效应):在社会认知中,新近的道的信息比以前的
10、道的心对于一个人的整个印象会产生更强烈的作用。(四)社会刻板效应(定势效应):受以前经验模式的影响,在其头脑中形成有关某人或某类人的固定印象,这种印象对随后的反映活动产生影响。“嘴上没毛,办事不牢”。(五)情感效应:指在人际直觉中,观察者已有的情绪情感对神会认知的影响,从而造成对人判断或评价上的额偏见。7、情感: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反映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它是人脑对于恶官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8、情感的作用:情感的动力作用、情感的信号作用、情感的适应作用9、教育工作者应具备的情感品质:(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核心)(二)强烈的理智感(三)深刻的道德感(四)正确
11、的审美感10、意志:在人士和变革显示的过程中,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有意识地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11、教育工作者应具备的意志品质:(一)明确的目的性(二)一贯的坚持性(三)处理问题的果断性(四)沉着、自制和耐心12、情感、意志对教育工作者的意志性:(一)影响学习效果(二)影响教育工作效果(三)影响承受力(四)影响判断力(五)影响群体相容性13、个性: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意识倾向性和稳定心理的特征的总和14、兴趣的培养:(一)实践活动时兴趣形成的必要条件(二)社会生活条件是兴趣产生、巩固和发展的决定因素(三)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是兴趣产生的前提(四)自我教育
12、是兴趣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条件15、能力:直接影响活动效率,是活动顺利晚场所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16、根据人呢的能力差异,在教育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一)确定标准、以职选人(二)用人之长,避人之短(三)能级合理,能职相称(四)大胆改革,择优汰劣17、气质:手个体生物组织制约的、不以人的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强度、速度、灵活性等佛南圭丽方面典型的、稳定的细腻特征。18、了解人的气质差异非常必要:(一)从实际出发,知人善用(二)因材施教和个别施教(三)优化组织、合理配置19、各类不同气质的人:(一)胆汁质:精力充沛,热情洋溢,遇事不够冷静,脾气暴躁。宜于承担紧迫的的任务,发挥突击作用(二
13、)多血质:心直口快,爱说爱讲,爱表现自己,比较灵活、善于交际。做联络工作比较合适。(三)粘液质:沉默寡言,感情深沉,情绪不外露.适合从事长时间、比较稳定而不太紧迫的工作。(四)抑郁质:孤僻、不合群、多愁善感。办事一般比较认真、仔细、谨慎,适合做比价细致的工作。20、性格: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而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21、性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的本质特征22、培养人的良好性格的途径:(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三)用性格榜样去培养性格(四)自我教育、自我调节第五章第五章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与激励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与激励1、美国心理学
14、家华生行为公式:S-R2、美国心理学家托尔曼提出的行为公式:SO-R3、美国组织管理心理学家梅耶提出的行为公式:SOBA4、个体行为的共性:人的行为是有原因的:人的行为是有动机的;人的行为是有目标的。5、影响个体行为的因素:个人因素;环境因素;情境因素6、美国心理学家李维特对改变行为提出了四种模式:权威、胁迫(不正当手段)、操纵、合作7、教育工作者的需要:生活福利的需要,工作学习的需要,社会需要8、教育工作者工作积极性的动力动机9、动机:是推动人们去行动的主管原因,是个体发动和维持其行动以实现一定目标的一种心理倾向。10、动机具有主观性、内隐性、实践性11、动机作为活动的直接诱因,具有引发、指
15、向、强化三个功能12、教育工作者的主导动机:(一)以自身的工作成就为主要目标(二)对职称的追求是努力工作的动力(三)经济利益的追求13、教育工作者工作积极性的诱因目标14、目标:是人活动所追求的预期结果,是与一定需要的满足相联系的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超前反应。15、教育目标:培养人才的规格和标准,是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和期望在教育工作中的反映。16、良好目标的特性:具体性、适度性、可测性17、目标的作用:(一)目标的导向作用:事人的活动朝预定的方向进行,是人的具体行为的导向(二)目标的评价作用:为人的行为活动提供一个尺度,作为评价工作进度和成败的指标(三)目标的控制作用:起控制和监督作用(四)目标的
16、激励作用18、激励:指的是持续地激发人的工作动机,使其心理过程始终维持在一种积极的兴奋状态中。19、激励的方式:(一)目标激励(二)奖励激励奖励激励:物质奖励、精神奖励、以及两种形式结合的奖励在运用奖励是要注意的问题:善于把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结合起来创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奖励要及时 奖励的程度要与贡献的大小挂钩奖励的方式要有变化,考虑职工的需要差异惩罚激励:批评、检讨、处分、经济制裁、法律惩办发挥惩罚的激励作用,注意的问题:惩罚要公正合理,并与教育相结合 惩罚要掌握时机惩罚要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 运用惩罚措施要掌握好尺度 惩罚方式有口头的、书面的、公开的与个别的几种。(三)竞赛与评比激励(四)榜样
17、激励运用榜样激励要注意的问题:实事求是的需氧榜样的先进事迹,激发群众产生学习模仿的动机引导群众正确对待榜样,不能要求榜样十全十美,毫无缺点展开介绍与表扬先进事迹的会议,激发群众敬慕先进的心理效应(四)领导行为激励20、有关激励的理论(一)需要层级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 1943 年在人的动机理论马斯洛认为人有五种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最高境界)(二)激励保健理论:1959 年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提出的(三)期望理论:1964 年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提出的M=f(V E)动机水平=效价期望值效价也成诱发力,就是个人对行动的结果或目标的偏爱程度。当效价、期望
18、值越大,就会产生最大的激励力量。(四)公平理论:1965 年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在工资不公平时对工作质量的影响第六章第六章教育工作者的挫折与管理教育工作者的挫折与管理1、挫折:指当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在环境中遇到一时无法克服的障碍或者干扰,致使其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的情绪状态.2、挫折产生的原因:(一)自然环境的阻碍(二)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三)个体身心条件的影响(四)个体动机冲突的影响3、挫折容忍力:个人遭受挫折时避免行为失常的能力.4、影响挫折容忍力的因素(一)生理条件:不怕酷暑严寒,不怕紧张劳累(二)学习与训练(三)个体心理品质:认知判断、情感因素、意志成分5、受挫折后的行为反应:(一)
19、攻击:个体受挫折后,引起愤怒的情绪,对构成其挫折对象的人或物进行指责或反击(二)冷漠:个体在首挫折后表现的队挫折情境漠不关心、无动于衷的行为(三)倒退:受挫折后内心冲突无法解决时出现的返童现象。(四)固执(五)逃避6、挫折的自我防御机制:个体在遭受挫折后,为保持情绪的稳定与心理平衡,自发产生的适应性的行为与心理活动。7、自我防御机制概念是由弗洛伊德和女儿安娜/弗洛伊德提出来的/8、“人之逆境,十有八九说明了挫折的普遍性。9、自我防御机制的心理反应方式的作用:(一)合理化作用:总是对自己的所作所为给予一种合理的解释;酸葡萄作用(二)压抑作用:排除于记忆和意识之外(三)代替作用:将感情和太对转向其
20、他对象以取代之。(四)表同作用:把他人具有的、使自己感到羡慕的品质加到自己的身上,把自己比拟于自己所崇拜的人。一个人想当演员,条件不够,模范演员的言行举止。(五)投射作用:个体把自己的行为失当,工作错误,推诿到别人身上,以减轻自身的不安。10、挫折产生的组织因素:(一)组织的管理方式(二)组织内的人际关系(三)工作性质(四)工作环境(五)其他:工作计划安排不周、工作与休息时间安排不当、偏低的工资、不合理的奖惩、不公平的晋升制度11、如何解决教育工作者的挫折:(一)调整组织环境,减少导致挫折的刺激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二)进行教育和训练,增强个体对挫折的容忍力职工树立正确的挫折观职工保持乐
21、观情绪改善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学会自觉地运用自我防御机制职工了解并接受自己(三)正确地对待受挫折者采取宽容的态度提高认识,分辨是非改变引起挫折的情境精神发泄法(四)讲究心理卫生,保护教育工作者的心理健康心理卫生:是一种为保护和促进人类心理健康,保持人类对环境的良好适应,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的综合学科和实践技术心理卫生的积极目标心理健康心理卫生的消极目标心理疾病心理失调:人的心理活动过激或不足,以及心理活动异常的表现(心理偏差、心理障碍)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第七章第七章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态度和管理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态度和管理1、态度:个体对待某种社会事物所持的主观评价和行为倾向2、态度的结构:认知因素(基础
22、)、情感因素(核心)、意向因素(外观)3、态度的功能:认知功能适应功能自我表现功能自我防御功能4、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态度:人们在教育活动中对于工作本身、工作环境,以及对自己和其他人的积极或消极的心理倾向或评价。5、教育工作者工作态度的特点:态度的自觉性态度的明朗型态度的倾向性态度恶复杂性5、教育工作者工作态度的深层结构:价值和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信念和理想6、影响态度和行为不一致的因素:对一类事物的态度与对特定事物的态度不同受其他相关态度的影响态度与动机的矛盾缺乏能力与技巧为了某些特殊需要而有一使态度与行为不一致7、教育工作者的态度表现:语言表现、情感表现(核心)、行为表现8、教育工作者工作态度
23、形成的条件:个人欲望的满足程度新知识的接受和积累社会环境和教育人格特征9、态度的具体形成过程:服从、认同、内化、(一)服从:在个体的影响下,做出同他人或社会要求相一致的行为(二)认同:人们开始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与行为影响,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或群体的要求相一致。(三)内化:把他人的态度完全融化吸收,转化为自己的态度与价值体系10、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说服者、沟通的信息、沟通的情境、信息的接受者目标、嵌入的程度(个人在实践一种观点中认同的程度)11、态度形成与改变的理论模型:(一)态度的学习理论美国霍夫蓝德态度通过联想、强化和模仿获得(二)功能主义理论:丹尼尔.卡兹提出四种态度的功能工具性功能自
24、我防御功能价值表现功能认识功能(三)态度的认知理论平衡理论:海德 1958 年提出认知失调理论:费斯廷格和勒温 1957 年提出一致性理论:奥斯古德和坦南包姆提出12、改变态度的策略和方法:(一)宣传策略(二)中介策略:在原有态度与要形成的心态度之间的中介环节(三)潜移默化第八章第八章教育群体心理教育群体心理1、教育群体:在教育组织与其成员之间有共同心理倾向和行为指向而协调活动的人群集合体。2、教育群体的特点:群体目标:有共同的目标,构成和维持群体的基础群体结构:角色结构、沟通结构,保持群体稳定有序的心理基础群体规范:群体意识:参与意识和归属感,是群体成熟的心理标志群体交流:工作、信息上的交流
25、3、教育群体的功能:整合功能、承上启下功能、满足需要功能4、教育群体动力:指教育群体成员处于教育群体之中,往往会受到群体氛围,群体中其他成员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于该个体独处时表现出来的行为反应。5、影响教育群体动力的主要因素:群体规范、群体压力、群体凝聚力、群体舆论群体士气(一)群体规范:涵义:群体中公认的货自然形成的群体成员思想、行为、评价的标准群体规范的形成:相互模仿、暗示、服从群体规范的功能:群体支柱、评价标准、群体约束、行为导向(二)群体压力:群体对其成员的一种无形影响力,是人们倾向于做出群体所认可或可接受的行为反应.(三)群体凝聚力涵义:又称群体内聚力、向心力,使群体成员固守在群体中的
26、吸引力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对群体目标的认识、对群体利益的认识、群体中核心人物的作用、群体成员需要的满足度,群体的外部压力、其他(四)群体舆论涵义:群体内多数人对社会生活、群体生活、个人行为等事实,所做出的内容一致的判断或评论。群体舆论的作用:教育作用、导向和推动作用(五)群体士气影响群体士气的因素:成员对组织目标的赞同程度、成员对工作的满足感、和理的经济报酬和奖励制度、群体成员参与管理的程度、有优秀、得力的领导者、良好的工作心理环境、群体士气的激发与管理6、教育群体中的个体心理效应:认同、模仿、暗示、从众、服从认同:群体成员在认识和评价上与群体保持行为一致的心理倾向模仿:仿效别人的行为举止而
27、引起的与之类似的行为活动暗示: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众:在群体压力的影响下,放弃个人意见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社会心理行为。服从:在他人的命令或影响下,做出与他人、社会要求相一致的行为.7、正式教育群体:教学群体、服务群体、参与群体、管理群体8、对正式教育群体的管理:使群体成员乐于接受组织目标提高群体成员工作的满足感改善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增强群体意识,培养高效率群体维护群体成员的心理健康9、非正式教育群体的恶心理特点:行为协调一致群体凝聚力强良好的人际关系灵敏的信息沟通公认的核心人物10、非正式教育群体的心理功能:(一)对群体成员的作用:补偿作用控制作用同化作用激励
28、作用(二)对组织的作用辅助作用参照作用抵制变革作用干扰作用传播谣言结群谋私11、对非正式教育群体的管理:正确认识非正式教育群体,增强管理意识区别对待,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第九章教育群体中的人际关系1、人际关系: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想成的心理上的关系。2、人家关系的成分:认知、情感、行为3、教育群体中人际关系的独特性:教育性、规范性、广泛性和丰富性、民主、平等性4、教育群体中人际关系的类型:学校领导集体中的人际关系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首要的、根本性的关系)5、社会心理学家李雷将人际行为划分为八种模式:由管理、指挥、指导、教育等行为,导致尊敬和服从的反应由帮
29、助、支持、同情等行为,导致信任和接受的反应由同意、合作、友好等行为,导致协助和温和的反应由尊敬、信任、赞扬、求助等行为,导致劝导和帮助等反应由羞怯、礼貌、敏感、服从等行为,导致骄傲和控制等反应由反抗、疲倦、怀疑、一样等行为,导致惩罚或拒绝等反应由攻击、刑罚、不友好等行为,导致敌对和反抗等反应由激烈、拒绝、夸大、炫耀等行为,导致不信任或自卑的反应6、人际交往:指人们为了相互交换意见、传达思想、表达情感需要等目的,运用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来实现交流的过程.7、人际交往的功能:协调功能、保健功能8、人际交往的形式:口头交往、书面交往、社会活动交往9、人际交往障碍:(一)文化因素障碍语言障碍民族或群体
30、在情感或意义上的倾向问题教育程度差别上的障碍(二)社会因素障碍地位角色障碍空间距离障碍沟通网络障碍(三)个体因素障碍个体结构障碍个性品质特征的障碍10、教育群体中的人际关系与管理:(一)发挥教育管理者人际关系的导向作用调节人际认知,维护目标一致改进领导作风,改善干群关系(核心)倡导精神文明,消除组织冲突(二)创设良好人际关系的条件外貌吸引相似性吸引需要互补吸引能力吸引熟悉吸引邻近吸引(三)研究人际反应的发展趋势(四)改善人际沟通(基本条件)的渠道强化人际沟通的效能:端正沟通动机、即使反馈、运用心理技巧、平等对话人际沟通的种类:链式、轮式、圆周式、全通道式、Y 式(五)提高有效沟通的措施提高语言
31、表达的技巧教育及培训沟通人才妥善利用电脑网络加强教育行政人员与专业人员之间的沟通拓宽沟通管道第十章教育群体的合作、竞争与冲突1、教育群体合作:在教育群体中,为了共同的目标由群体成员团结协作,共同完成某项任务的心理活动。2、教育群体合作的意义与作用:有助于提高教育绩效有助于协调群体人际关系,增强凝聚力有助于做好思想工作,建设精神文明3、影响教育群体合作的主要因素:工作目标是否一致工作性质是否相同信息沟通是否畅通群体规范是否确立奖励方式是否合理领导方式是否恰当4、教育群体合作与管理:端正对群体合作的认识创设群体协调合作的条件利用竞争的外部环境促进合作领导者要成为群体的贴心人多组织各种活动,增强群体
32、接触5、教育群体竞争的基本特征:竞争有共同的夺取目标竞争有较量的对手竞争有胜负的结果6、教育群体竞争的作用与意义:(一)积极作用:激发教育管理的责任感增强凝聚力提高教育管理工作绩效(二)消极作用心理压力、心理污染、小群体意识、认知偏差7、影响教育群体竞争的因素:动机组织结构交流信息个性特征竞争成败8、在教育管理中,如何组织好竞争:强化竞争意识树立竞争道德创设竞争条件健全竞争法规9、冲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需要、目标或动机同时存在而又处于互相矛盾中的心理状态。10、冲突包括个体内心的冲突、人际冲突、群体冲突。11、教育群体冲突:就是在教育组织中,个人、群体以及群体由于目标或利益上的矛盾而产生的对立
33、过程。12、美国心理学家罗宾斯对于冲突的三种不同观点:(一)传统的观点:冲突对于组织具有不好的观点。(二)人群关系理论的观点:冲突时所有群体或组织中自然发生的先生,是不可避免的。(三)互动理论的观点:接受冲突的存在,而且更进一步鼓励冲突的存在(四)现代的观点认为冲突既不是好的,也不是坏的.13、冲突的分类:建设性冲突和破坏性冲突14、冲突的过程:(一)潜在阶段(二)认知与感受阶段(三)冲突行为(四)解决冲突的方式:竞争、合作、退避、顺应、妥协(五)冲突的结果第十一章第十一章教育领导心理教育领导心理1、领导:引导或影响个人、群体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共同目标的行为过程.2、领导者在实现组织目标中
34、起决定性作用。3、在一个单位中,有些人可以是管理者,但是不是领导者;而管理者除了包括领导者以外,还包括其他各方面管理工作的职能人员。4、教育领导的功能:(一)组织功能:制定组织目标和决策合理的组织和使用人力、物力、财力建立并完善科学的管理系统(二)激励功能:提高被领导者接受和执行组织目标的自觉性激发被领导者实现组织目标的热情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和心理气氛,提高被领导者的工作效率5、领导者的心理品质:(一)品德方面的心理品质:大公无私谨慎谦虚宽容大度(二)智力方面的心理品质: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思维力创新能力(三)个性方面的心理品质高度的事业心和强烈的进取心广博的兴趣稳定而乐观的情绪坚强的意志(四)
35、组织管理方面的心理品质教育决策能力组织能力6、教育领导影响力:、教育领导者有效的影响和改变被领导者的心理和行为的能力。7、教育领导影响力的构成:(一)权力性影响力(强制性影响力)传统因素职位因素资历因素(二)非权力性影响力:品格因素才能因素知识因素感情因素8、提高领导影响力,要极强非权力性影响力,特别要重视品格因素。9、如何提高教育领导者的影响力:、(一)加强教育领导者的自我修养(二)缩短教育领导者影响力的力距(三)增加面对面的人际交往和信息的口头传递(四)提高教育领导者自身的工作效率10、国外领导理论的;(一)特性理论:研究领导者的个人特性,以预测什么样的人当领导最合适(二)作风理论:集中研
36、究领导者的工作做风类型以及不同领导作风对职工的影响,以期寻求最佳的领导作风。专制、民主、放任三种领导作风,以狄特和勒温为代表(三)行为理论:研究领导者所采取的领导行为;布莱克和莫顿 提出管理方格图,例举五种领导行为1。1 型(贫乏管理):对生产和职工都不关心9。1 型(任务管理):只抓生产任务,不关心职工1。9 型(俱乐部式管理):集中注意对职工的关心,生产任务得不到关心9。9 型(战斗集体管理):信任、尊重职工,企业生产任务完成的好,职工关系协调,士气旺盛5。5 型(中间型管理):管理着对生产任务和对人的关系都一般化(四)权变理论:集中研究特定情境中最有效的领导作风和领导行为.菲尔德模式:菲
37、尔德1957 年提出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卡尔曼20 世纪 60 年代提出11、非理性领导模式:佩特森提出12、文化与符号理论:美国的塞吉范内 1984 年提出文化力:学校领导者能阐明学校成员共同承认的价值观念、信念以及办学宗旨,激励部署共同维护和创造校园文化的能力。符号力:学校领导者对标志学校符号所象征的意义有深刻的认识和提升能力。学校领导者必须具备技术、人群、教育、符号与文化五种领导力技术力与人群力是领导力阶层的基础.第十二章第十二章教育领导决策心理教育领导决策心理1、决策:人们为了实现某种既定的目标,对需要解决的问题或将要从事的工作,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和先进技术,在同时存在的几种准备行动的方案
38、中,选择出优化行动方案的过程。2、教育决策:教育领导者为实现教育目标,在运用科学方法的基础上,从若干备选方案中选择优化方案的过程。3、教育决策的类型:(一)从决策的形式分:程序化决策(常规性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非常规性决策)(二)按决策的范围分:宏观决策和微观决策(三)从决策的层次上分:高层决策、中层决策、基层决策(四)从决策的性质上分:确定型决策、非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随机性决策)4、教育领导决策心理的类型:(一)果断型和草率型:以快制胜,是果断性的显著态度(二)顽强型和顽固型:顽强型有韧性(三)稳健型和多虑型:稳健型习惯于三思而后行,较少失误5、教育领导的基本决策:(一)问题的识别发
39、现问题提出决策目标确定价值准则(二)方案择优拟定方案分析评估优化选择(三)实施反馈实施方案追踪调查反馈调节6、决策不同阶段的心理要求(一)发现问题的心理要求:做到心中有数(二)提出目标的心理要求(三)确定价值准则的心理要求(四)拟定方案的心理要求(五)评选方案的心理要求(六)实施决策阶段的心理要求(七)追踪反馈阶段的心理要求7、教育群体决策的组成:(一)合理分布(二)坚持互补原则(三)中等规模:以 511 人为宜8、教育群体决策的程序:(一)会前的准备阶段(二)诊断和明确问题阶段(三)讨论阶段(四)确定决策阶段(五)实施反馈阶段9、群体决策与个人决策的比较(一)决策速度:群体决策速度慢,个人决
40、策速度快(二)决策的准确性:群体决策好,个人决策差(三)决策效率:群体决策效率高于个人决策(四)决策风险性:群体决策具有一种敢冒更大风险的倾向10、影响群体决策的因素:(一)社会从众效应:所谓的“随大流(二)权威主宰效应:领导的话往往起着住在得引导作用(三)系列位置效应:发言的先后不同,所奏阿成的印象与效果不同(四)感情对立效应(五)极化现象(极端性转移):11、改善群体决策的方法(一)德尔菲法:兰德公司研究院赫尔默和达尔奇于20 世纪 40 年代设计的德尔菲法的基本实施过程:先建立征集专家意见的主持机构,寻顶征询意见对象的名单经过意见征询,拟出征询问题,并把这些问题以书面形式交给专家进行征询
41、收回调查表,对意见进行分析总结,在进行第二轮征询反复多次,最后得出正确的决策意见(二)名义群体法一般由 7 至 10 名成员组成给出决策问题,成员写出决策意见将成员的意见收集并板书给成员们熟知对每一条意见展开讨论讨论结束,成员写出对所有意见的排列意见根据成员的排列意见进行统计,决定出决策的意见:(三)脑力激荡法:美国心理学家奥斯邦提出,鼓励畅所欲言,反对谨慎、沉默12、有关决策的理论:(一)决策四分图:美国心理学家迈尔设计Q/A 类:与职工个人利益无直接关系,与企业有关A/Q 类:与职工个人利益密切相关,与企业利益无关O/AQ 类:与个人和企业都无关系AQ/O 类:与个人和企业都有密切关系(二
42、)决策树法:决策树法由决策点、方案枝、概率枝和结果点组成。决策点:表示,是决策树的出发点方案枝:从决策点画出的若干直线,每条直线代表一个方案方案点叫概率点:表示,画在各方案枝的末端概率枝:用表示,在决策树的重点,画在概率枝的末端。(三)有限理性决策理论:美国心理学家西蒙提出(四)智能框架理论:康奈尔大学儒索教授提出提出了框架盲点、框架错位和框架固话等常见的“决策陷阱”13、教育领导者应具备的决策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科学素养民主作风决断魄力组织群体决策的能力14、科学决策应遵循的原则:(一)方向性原则:保证社会主义方向,符合党和国家政策法令的规定(二)信息原则(三)系统性原则(四)可行性原
43、则:量力而行、量入为出(五)优选原则(六)民主原则15、教育领导者怎样科学地决策:、(一)着重审查决策目标是否有效达到,是否符合当初确定的价值准则(二)对于不同类型的决策要有不同的思考原则第十三章教育领导集体心理1、教育领导集体:在教育组织中,由主要领导者和其他经由组织程序产生的参与管理并行使一定领导职能的成员所组成的群体。2、教育领导集体的心理学意义:(一)有利于集中群体智慧,克服个人认识上的片面性(二)有利于调动积极性,增强领导成员的责任感(三)有利于信息沟通,提高心理相容水平(四)有利于形成集体意识,发挥集体心理效能(五)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实现组织目标3、教育领导集体的心理结构:(一)
44、在认知系统上互补(二)在动力系统上互动(三)在调节系统上同步4、制约和影响领导集体团结的心理因素:(一)信念的向背(二)感情的离合(三)意志的强弱5、教育领导集体不团结因素的预防及消除:、(一)端正对待职、权、责的态度(二)正确对待功过、惩罚的态度(三)正确对待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态度(四)加强意见沟通6、教育领导集体心理优化:教育领导集体内部的各个组成人员之间,按照心理互补规律,进行领导集体结构的最佳搭配和组合,从而使领导集体达到心向一致、心力集中、心理平衡和心理相容的最优心理状态,增强整体功能。7、教育领导集体心理优化的标志:具有敬业乐群的心理氛围与开放和谐的心理特征(一)心向一致共同的信念认
45、同感意见沟通扬长避短(二)心力集中注意力集中意志力集中情绪感染力集中(三)心理平衡(四)心理相容8、教育领导集体心理优化的途径:(一)自觉增强集体意识(二)共同建立和谐的感情氛围(三)充分运用心理互补规律(四)坚持实行动机强化(五)发挥“一把手的核心作用第十四章教育组织心理1、组织:(一)传统的观点:一群人围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互相之间实现不同层次的分工、合作,将职能分化,运用不同层次的能力与责任,从而有计划的协调人们的活动(二)现代的观点:有若干系统组成,组织市一个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yeshiva 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现代组织观点的特点:开放性、整合性、复杂性2、组织的心理功能:(一)目标功
46、能(二)权力功能(三)协调功能3、组织结构: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用来连接组织中的技术、任务和分工和协作的手段4、组织结构的基本形式: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式组织5、影响组织结构的因素: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成反比例关系)、技术因素、环境因素。6、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一)有效性原则(二)统一领导和分级管理的原则(三)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相适应的原则(四)协调原则7、现代技术对组织管理的心理影响:(一)队管理者知识、能力方面的影响(二)队管理者管理作风的影响(三)队管理者之间情感关系的影响(四)队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影响8、教育组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守教育着实施德育、智
47、育、美育、体育等全面发展的正式教育群体。9、教育组织的特点:(一)有确立的教育目标(二)有明确的层次和分工(三)教育组织有一定的权利和权威(四)教育组织有特定的法规和制度10、教育组织的心理要素:(一)共同的教育目标(二)组织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三)良好的人际关系(四)协作愿望(五)组织结构11、教育组织结构:权力结构、角色结构、信息结构角色结构:角色期望、角色规范、角色行为12、教育组织管理的心理原则:(一)目标认同原则:目标必须具体目标难度要适中注意目标的可接纳性要让群众参与对目标的制定对目标执行情况及时进行反馈为达到目标开展竞争,鼓舞组织成员多做贡献。(二)合理授权原则分权:上级将原来自己
48、的部分权力随同工作责任下方,转交给下级授权:领导者委托下级代办某种工作时赋予他们以某种权力,并承担责任(三)信息沟通原则(四)心理平衡原则压迫培养良好的工作意识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领导者在处理各种问题时,要注意尊重他人、尊重下级第十五章教育组织文化与社会心理环境1、组织文化(企业文化):指一个组织在长期组织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孕育形成的某种有特色的价值观、管理思想、传统、习惯、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的总和。2、威廉.大内的Z 理论,彼得与华特曼的追求教育,迪尔与肯尼迪的企业文化3、奥图尔队“美国人照搬日本管理能否生效”问题所辖的结论是“关键是文化,而不是经济政策。4、组织文化的作用:(一)导向作用(二
49、)约束作用(三)凝聚作用(四)激励作用5、组织文化的层次(一)精神层(二)制度层(三)器物层6、企业文化的基本内容:(一)价值观念(核心)(二)组织信念(企业精神):组织的宗旨、观念、目标和行为的总和(三)职业道德(四)群体意识(团队意识)(五)规章制度7、塑造组织文化的原则:美国管理学家劳伦斯.米勒提出(一)目标原则(二)卓越原则、(三)参与原则(四)一体原则(五)成就原则(六)证实原则(七)亲密原则(八)正直原则8、塑造组织文化的方法(一)运用心理定势(二)重视心理强化(三)利用从众心理(四)培养认同心理(五)激发模仿心理(六)化解挫折心理9、教育组织的社会心理环境:在教育管理活动中对教育
50、组织活动成员起影响作用的内部和外部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总和。10、教育组织社会心理环境的作用:(一)导向作用(二)约束功能(三)凝聚功能(四)激励功能11、教育组织社会心理环境的分类:(一)按形态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二)按层次分: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三)按性质分: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四)按范围分: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12、教育组织内部社会心理环境:(一)价值观(二)组织目标(三)行为规范(四)人际关系(五)传统作风(六)领导方式(七)自然环境13、教育组织外部社会心理环境(一)政治经济形式(二)社会生活方式(三)社会文化(四)自然环境(五)大众传播系统14、教育组织形象:一个教育组织在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