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名诗鉴赏大全10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诗三百首名诗鉴赏大全10篇.docx(2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唐诗三百首名诗鉴赏大全10篇 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肯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唐诗三百首名诗鉴赏大全,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唐诗三百首名诗鉴赏大全1 【年头】:唐 【作者】:元稹行宫 【内容】: 寥落古行宫,宫花孤独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作者】 字微之,河南河内人。幼孤,母郑贤而文,亲授书传。举明经书判入等,补校书郎。年五十三卒,赠尚书右仆射。自少与白居易倡和,当时言诗者称"元白",号为"元白体"。其集与居易同名长庆。 【注释】: 寥落:
2、孤独冷落。 行宫:皇帝在京城之外的宫殿。 【赏析】: 这首诗平实,但很有概括力,也很含蓄,并给人以想象的天地,历史沧桑之感尽在不言之中。首句点明地点:古行宫;二句示意时间:红花盛开之季;三句介绍人物;白头宫女;四句描绘动作:闲坐说玄宗。构筑了一幅完整动人的图画。当年花容月貌,娇姿艳质,辗转落入宫中,孤独幽怨;如今青春消逝,红颜憔悴;闲坐无聊,只有谈论已往。此情此景,好不凄绝! 唐诗三百首名诗鉴赏大全2 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解】: 1、鹳雀楼:在今山西省蒲县西南,传闻鹳雀常常栖息于此。 【韵译】: 夕阳依傍着西山渐渐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
3、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评析】: 这是一首登高望远诗。寥寥数语,把景色写得浩瀚壮阔,气魄雄浑,放眼宇宙之 无限,寓寄哲理之深厚。诗的两联皆用对仗,而且对得顺乎自然,气概充足,浩大无 边,浑然天成。“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被作为追求志向境界的座右铭,遗芳 千古。 唐诗三百首名诗鉴赏大全3 作者:王建 朝代:唐代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新嫁娘词鉴赏中唐人以白描叙日常生活,往往曲尽人情。朱庆余闺意上张水部写洞房花烛夜后的新嫁娘,令人过目不忘;王建新嫁娘词内容如朱之续,艺术上亦不相让。古时常言新媳妇难当,在于夫婿之上
4、还有公婆。夫婿称心还不行,还得婆婆顺眼,第一印象特别重要。古代女子过门第三天(俗称“过三朝”),按例要下厨做菜,这习俗到清代还保持着,儒林外史二十七回:“南京的风俗,但凡新媳妇进门,三天就要到厨下去整理一样菜,发个利市”。画眉入时当然重要,拿味合口则更为紧要。所以新媳妇总会有几分忐忑担心的。“三日入厨下”直赋其事,同时也交待出新婚的特定程序。“洗手”本是操作中无关紧要的环节,写出来就有表现新妇慎重当心的功效看来她是颇为内行,却分明有几分踌躇。缘由很简洁:“未谙姑(婆婆)食性”。考虑到姑食性的问题,颇见出新妇的精细。同样一道羹汤,也许有说咸,有说淡。这里不仅有个客观好坏标准,还有个主观好恶标准。
5、“知己不知彼”,是不能稳操胜券的。她须要参谋,还要考虑谁来参谋。夫婿么,十个男儿九马虎,他在回答母亲食性问题上,或许远不如对“画眉深浅”的问题来得那么叫人放心。而女儿才是最爱护娘亲的,女儿的习惯往往来自母亲的习惯,食性亦然。所以新嫁娘找准“小姑”。味”这东西,说不清而辨得出,不消问而只须请“尝”。小姑小到什么程度不得而知,总未成年,还很稚气。她或许心想尝汤而末敢僭先的,所以新嫂子要“遣”而尝之。姑嫂之间,嫂是尊长。对夫婿要低声问,对小姑则可“遣”矣。情事各别,均应听从于规定情景。这两句切合人物的身份和特定的生活情境,写得细腻传神。诗人写到“尝”字为止,以下的事情,就要由读者去补充了。这样反觉余
6、味无穷,体裁的限制转化为表达的优长。由于诗人擅长描写特定情境下的特定心理,寥寥几笔便勾出了一个活灵活现的慧黠的新嫁娘的形象,生活气息特别深厚。 唐诗三百首名诗鉴赏大全4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赏析: 红豆,象征爱情与相思。相传古代有个征夫死在边地,他的妻子 在树下大恸而死,化为红豆,所以又名相思子。本诗四句正好分别为 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通过对红豆的赞美,寄予了最为 深厚而真挚的相思。文辞清爽,构思新颖,余韵悠悠,情感细腻。 唐诗三百首名诗鉴赏大全5 杂诗 作者:无名氏 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麦苗风柳映堤。 等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 【注解】: 1
7、、著:吹入。 2、等是:等于。 3、杜鹃:鸟名,即子规。 【韵译】: 时令将近寒食,春雨绵绵春草萋萋; 春风过处苗麦摇摆,堤上杨柳依依。 这是为什么呵,我却有家归去不得? 杜鹃呵,不要在我耳边不停地悲啼。 【评析】: 这是歌咏游客居外不得返乡之情的诗。意思是在说寒食、清明将到,客居不能返 乡,却听得杜鹃悲泣,更为伤感,大有“每逢佳节倍思亲”之慨。诗的节奏独特,首 两句节拍为“一、二、三”,然而却谐绝句平仄韵,这是绝句中少见的。句写六朝往事 如梦,台城早已破败;三、四句写风景照旧,人世沧桑。触景生情,借景寄慨,暗寓 伤今。语言含蓄蕴藉,心情无限感伤。 唐诗三百首名诗鉴赏大全6 作者:王维 朝代:
8、唐代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鹿柴译文及注释译文 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能听到那说话的声音。 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注释 (1)鹿柴(zhi):“柴”同“寨“,栅栏。此为地名。 (2)但:只。闻:听见。 (3)返景:夕阳返照的光。“景”古时同“影”。 (4) 照:照射(着)。鹿柴英文译文 Quiet valley did not see anyone, Can only hear the voice. The afterglow of the setting sun in the deep forest, As in the moss and
9、 pleasant scenery. 鹿柴赏析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王维特殊喜爱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分。“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净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安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显得空廓虚无,犹如太古之境。“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详细化了。假如只读第一句,读者可能会觉得它比较平常,但在“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却境界顿出。“但闻”二字颇可玩味。通常状况下,宁静的空山尽管“
10、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啾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潺水响,相互交织,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特别丰富多彩的。然而此刻,这一切都沓无声息,只是间或传来一阵人语声,却看不到人影(由于山深林密)。这“人语响”,好像是破“寂”的,事实上是以局部的、短暂的“响”反衬出全局的、许久的空寂。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三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中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深林,原来就幽暗,林间树下的青苔,更突出了深林的不见阳光。宁静与幽暗,虽分别诉之于听觉与视觉,但它们在人们总的印象中,却常属于一
11、类,因此幽与静往往连类而及。根据常情,写深林的幽暗,应当着力描绘它不见阳光,这两句却特意写返景射入深林,照映的青苔上。读者猛然一看,会觉得这一抹斜晖,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一线光亮,给林间青苔带来一丝暖意,或者说给整个深林带来一点生意。但细加体会,就会感到,无论就作者的主观意图或作品的客观效果来看,都恰与此相反。一味的幽暗有时反倒使人不觉其幽暗,而当一抹余晖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驳驳的树影照映在树下的青苔上时,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无边的幽暗所构成的剧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特殊是这“返景”,不仅微弱,而且短暂,一抹余晖转瞬逝去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漫长的幽暗。假如说,一二句是以有声反衬空寂;那
12、么三四句便是以光亮反衬幽暗。整首诗就像是在绝大部分用冷色的画面上掺进了一点暖色,结果反而使冷色给人的印象更加突出。静美和壮丽,是大自然的千姿百态的美的两种类型,其间原本无轩轻之分。但静而近于空无,幽而略带冷寂,则多少表现了作者美学趣味中独特的一面。同样写到“空山”,同样侧重于表现静美,山居秋暝色调明朗,在幽静的基调上浮动着安恬的气息,蕴含着活泼的朝气;鸟鸣涧虽极写春山的静谧,但整个意境并不幽冷空寂,素月的清辉、桂花的芳香、山鸟的啼鸣,都带有春的气息和夜的安恬;而鹿柴则带有幽冷空寂的色调,尽管还不至于幽森枯寂。王维是诗人、画家兼音乐家。这首诗正体现出诗、画、乐的结合。无声的清寂、无光的幽暗,一般
13、人都易于觉察;但有声的清寂,有光的幽暗,则较少为人所留意。诗人正是以他特有的画家、音乐家对色调、声音的敏感,才把握住了空山人语响和深林入返照的一刹那间所显示的特有的幽静境界。但是这种敏感,又和他对大自然的细致视察、潜心默会分不开。 唐诗三百首名诗鉴赏大全7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竹里馆作品评述 【注解】: 1、幽篁: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 2、长啸:长声咆哮。 【韵译】: 月夜,独坐幽静的竹林子里, 间或弹弹琴,间或吹吹口哨。 竹林里偏僻幽深,无人知晓, 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 【评析】: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
14、深林、明 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 的笔调,描绘出清爽迷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别的美的 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 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好像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 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引自"超纯斋诗词" 翻译、评析:刘建勋 这首小诗总共四句。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 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深林”、“明月”。对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个“
15、明”字来形容其皎洁,并无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惯用的陈词。至于第一句的“篁”与第三句的“林”,其实是一回事,是重复写诗人置身其间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两字,不过说明其既非庾信小园赋所说的“三竿两竿之竹”,也非柳宗无青水驿丛竹诗所说的“檐下疏篁十二茎”,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这里,象是随意写出了眼前景物,没有费什么气力去刻画和涂饰。 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 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但四句诗合起来,却妙
16、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别的艺术魅力。作者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处在于其所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它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领会和观赏它的美,也应当遗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就意境而言,它不仅如施补华所说,给人以“清幽绝俗”(岘傭说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外景与内情是抿合无间、融为一体的。而在语言上则从自然中见至味、从平淡中见高韵。它的以自然、平淡为特征的风格美又与它的意境美起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可以想见,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
17、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闲会面,而命笔成篇的。诗的意境的形成,全赖人物心性和所写景物的内在素养相一样,而不必借助于外在的色相。因此,诗人在我与物会、情与景合之际,就可以如司空图诗品自然篇中所说,“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进入“薄言情悟,悠悠天钧”的艺术天地。当然,这里说“俯拾即是”,并不是说诗人在取材上就一无选择,信手拈来;这里说“著手成春”,也不是说诗人在握管时就一无支配,信笔所之。诗中描写四周景色,选择了竹林与明月,是取其与所要显示的那一清幽澄净的环境原本一样;诗中抒写自我情怀,选择了弹琴与长啸,则取其与所要表现的那一清幽澄净的心境互为表里。这既是即景即事,而其所以写
18、此景,写此事,自有其酝酿成熟的诗思。更从全诗的组合看,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了弹琴、长啸,则是以声响托出静境。至于诗的末句写到月来照,不仅与上句的“人不知”有比照之妙,也起了点破暗夜的作用。这些音响与宁静以及光影明暗的衬映,在支配上既是妙手天成,又是有匠心运用其间的。 唐诗三百首名诗鉴赏大全8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代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问刘十九译文及注释韵译 新酿的米酒,色绿香浓; 小小红泥炉,烧得殷红。 天快黑了,大雪将要来。 能否共饮一杯?挚友!意译 我家新酿的米酒还未过滤,酒面上泛起一层绿泡,香气扑鼻。 用红泥烧制成的烫酒用的小火炉也已打算好了。
19、 天色阴沉,看样子晚上即将要下雪, 能否留下与我共饮一杯? 注释 刘十九:白居易留下的作中,提到刘十九的不多,仅两首。但提到刘二十八、二十八使君的,就许多了。刘二十八就是刘禹锡。刘十九乃其堂兄刘禹铜,系洛阳一富商,与白居易常有应酬。 绿蚁:指浮在新酿的没有过滤的米酒上的绿色泡沫。醅(pi):酿造。 绿蚁新醅酒:酒是新酿的酒。新酿酒未滤清时,酒面浮起酒渣,色微绿,细如蚁,称为“绿蚁”。 雪:下雪,这里作动词用。 无:表示疑问的语气词,相当于“么”或“吗”。问刘十九鉴赏刘十九是作者在江州时的挚友,作者另有刘十九同宿,说他是嵩阳处士。全诗寥寥二十字,没有深远寄予,没有华丽辞藻,字里行间却洋溢着热情欢
20、快的色调和温馨炙热的情意,表现了暖和如春的诗情。诗句的奇妙,首先是意象的细心选择和奇妙支配。全诗表情达意主要靠三个意象(新酒、火炉、暮雪)的组合来完成。“绿蚁新醅酒”,开宗明义点出新酒,由于酒是新近酿好的,未经过滤,酒面泛起酒渣泡沫,颜色微绿,细小如蚁,故称“绿蚁”。诗歌首句描绘家酒的新熟淡绿和浑浊粗糙,极易引发读者的联想,让读者如同已经看到了那芳香扑鼻,甘甜可口的米酒。次句“红泥小火炉”,粗拙小巧的火炉朴实温馨,炉火正烧得通红,诗人围炉而坐,熊熊火光照亮了暮色驾临的屋子,照亮了浮动着绿色泡沫的家酒。“红泥小火炉”对饮酒环境起到了渲染色调、烘托气氛的作用。酒已经很迷人了,而炉火又增加了暖和的情
21、调。诗歌一、二两句选用“家酒”和“小火炉”两个极具生发性和示意性的意象,简单唤起读者对质朴地道的农村生活的情境联想。后面两句:“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在这样一个风寒雪飞的冬天里,在这样一个暮色苍茫的空闲时刻,邀请老挚友来饮酒叙旧,更体现出诗人那种浓浓的情意。“雪”这一意象的支配勾画出挚友相聚畅饮的阔大背景,寒风瑟瑟,大雪飘飘,让人感到冷彻肌肤的凄寒,越是如此,就越能反衬出火炉的炙热和友情的宝贵。“家酒”、“小火炉”和“暮雪”三个意象分割开来,孤立地看,索然寡味,神韵了无,但是当这三个意象被白居易纳入这首充溢诗意情境的整体组织结构中时,读者就会感受到一种不属于单个意象而确定于整体组织的气韵、
22、境界和情味。寒冬腊月,暮色苍茫,风雪大作,家酒新熟、炉火已生,只待挚友早点到来,三个意象连缀起来构成一幅绘声绘色、有形有态、有情有意的图画,其间流溢出友情的融融暖意和人性的阵阵芳香。其次是色调的合理搭配。诗画相通贵在情意相契,诗人虽然不能像雕塑家、画家那样直观地再现色调,但是可以通过富有创意的语言运用,唤起读者相应的联想和心情体验。这首小诗在色调的配置上是很有特色的,清爽朴实,温热明丽,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悦目怡神之感。诗歌首句“绿蚁”二字绘酒色摹酒状,酒色流香,令人啧啧称美,酒态活现让读者心向“目”往。次句中的“红”字如同冬天里的一把火,暖和了人的身子,也温热了人的心窝。“火”字表现出炭火熊
23、熊、光影跃动的情境,更是能够给寒冬里的人增加无限的热量。“红”“绿”相映,色味兼香,气氛热情,情调欢快。第三句中不用摹色词语,但“晚”“雪”两字告知读者黑色的夜幕已经着陆,而纷纷扬扬的白雪即将到来。在风雪黑夜的无边背景下,小屋内的“绿”酒“红”炉和谐配置,异样醒目,也特别暖和。最终是结尾问句的运用。“能饮一杯无”,轻言细语,问寒问暖,贴近心窝,溢满真情。用这样的口语入诗收尾,既增加了全诗的韵味,使其具有空灵摇曳之美,余音袅袅之妙;又创设情境,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诗人既可能是特意打算新熟家酿来款待挚友的,也可能是间或借此驱逐孤居的冷寂凄凉;既可能是在风雪之夜想起了挚友的暖和,也可能是平日里
24、挚友之间的常来常往。而这些,都留给读者去尽情想象了。通览全诗,语浅情深,言短味长。白居易擅长在生活中发觉诗情,专心去提炼生活中的诗意,用诗歌去反映人性中的春晖,这正是此诗令读者动情之处。问刘十九。诗从开宗明义地点出酒的同时,就一层层地进行渲染,但并不因为渲染,不再留有余味,相反地仍旧极富有包蕴。读了末句“能饮一杯无”,可以想象,刘十九在接到白居易的诗之后,肯定会立即命驾前往。于是,两位挚友围着火炉,“忘形到尔汝”地斟起新酿的酒来。或许室外真的下起雪来,但室内却是那样暖和、光明。生活在这一刹那间泛起了玫瑰色,发出了甜蜜和谐的旋律这些,是诗自然留给人们的联想。由于既有所渲染,又简练含蓄,所以不仅富
25、有诱惑力,而且耐人寻味。它不是使人微醺的薄酒,而是醇醪,可以使人真正身心俱醉的。诗中蕴含生活气息,不加任何雕琢,信手拈来,遂成妙章。作品充溢了生活的情调,浅进的语言写出了日常生活中的美和真挚的友情。问刘十九创作背景问刘十九乃白居易晚年隐居洛阳,“天晚欲雪,思念旧人”时所作。也有人认为此作于公元817年(元和十二年),但诗人时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不行能邀约洛阳故旧对饮。 唐诗三百首名诗鉴赏大全9 【作品简介】 哥舒歌由西鄙人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是西域边疆人民歌颂哥舒翰战功的诗。诗以北斗起兴,喻哥舒翰的功高;以胡人“至今”“不敢”南下牧马,喻哥舒翰功劳的影响深远。全诗内容平淡素雅,音节
26、铿锵和顺,既有民歌的自然流畅,又不失五言诗的高雅逸秀。所以,沈德潜说:“与敕勒歌同是天籁,不行以工拙求之。”然而,即使以工拙求之之,莫非就失其俊美感人吗?更多唐诗观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原文】 哥舒歌 作者:西鄙人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注解】 1.窥:窃伺。 2.临洮:今甘肃泯县,秦筑长城西起于此。 3.哥舒:指哥舒翰,是唐玄宗的大将,突厥族哥舒部的后裔。 【韵译】 黑夜里北斗七星挂得高高;哥舒翰威猛守边夜带宝刀。 吐蕃族至今牧马只能远望;他们再不敢南来越过临洮。 【评析】 哥舒,这里指哥舒翰。哥舒,是以部落名称作为姓氏。哥舒翰,突厥
27、族哥舒部人。原是身兼几个节度使的名将王忠嗣的部下,天宝六年(747),因为王忠嗣被诬陷革职,玄宗命哥舒翰为陇右节度使。陇右节度使的设置就是为了防卫吐蕃的,治所在都州(今青海省乐都县)。哥舒翰在对吐蕃的斗争中,无疑是有体现唐玄宗骄奢好战的一面的。有的斗争则是属于抵挡吐蕃侵扰的。它起到了安定边疆,爱护人民生活、生产的作用。由于哥舒翰多次击退吐蕃侵扰,变更了边疆的局面,致使“吐蕃屏足不敢近青海”。因而,当时就有民谣说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吐蕃总杀却,更筑两重壕。”我们现在要讲的哥舒歌,很可能是在这首民歌基础上加工过的作品。哥舒歌从内容上看,是颂扬哥舒翰抵挡吐蕃侵扰、安定边疆的;同时也通过这个
28、形象寄寓了人民渴望和平、安定的志向和愿望。“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第一句是起兴,诗人用高挂在天上的北斗星,表达边地百姓对哥舒翰的仰慕。“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窥牧马”指吐蕃越境放牧,就其含意而言,也就是代指一切侵扰活动。临洮,就是今甘肃省洮河边的临潭。自从遭到哥舒翰的抵挡,吐蕃再也不敢越过临洮进行骚扰。更多唐诗观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这首诗题为哥舒歌,哥舒之所以值得歌颂,明显是因为他戍边抗敌,保国为民。但是,作者并不从激烈的战斗中干脆表现他如何英勇善战,如何机灵果敢,用兵如神等等,而是通过侧面描写的手法来突出主题。诗的第一句就把哥舒翰在人民心中的威望渲染出来。
29、人民为何赞扬,吐蕃何故畏惧;过去吐蕃长驱直入,如今又为什么“不敢过临洮”,这不都是宣扬哥舒翰的赫赫武功吗?可见这样的描写是很富于启发性的 。“哥舒夜带刀 ”,这个“夜”字是颇有讲究的,它把起兴的第一句和其次句奇妙地联系起来了,把赞扬和崇敬之情融注于人物形象之中;同时又将边地的惊慌气氛和人物的警备神态刻画出来了。“哥舒夜带刀”五个字干净利落,似乎是一幅引人注目的人物画像。在那简练有力、富有特征的形象中,隐藏了一股英武之气,给人一种战则能胜的信念,而给吐蕃以“屏足不敢近”的威慑。因此,我们说就反映人物内心世界和表现诗的主题来讲,“哥舒夜带刀”比起那种冲锋陷阵的形象更丰富、更传神,更能诱导人们的想象
30、。 【赏析】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七五五年)十一月,蓄谋已久的安禄山叛变了。他率领大军从范阳长驱南下,直逼长安。原来唐玄宗特别器重安禄山,原以为是谣言,得到证明后,立刻派封常青和高仙芝两位大将前去迎战。两位出名的战将,能征善战,但因为是临时凑合的几万乌合之众,和叛军一打就败了,被迫放弃洛阳退守潼关。唐玄宗对二将不放心,派边令诚当监军,监督二将作战。边和二将有私仇,乘这次战败向玄宗谗言说:“两位将军同安禄山从前有过深交,所以这次战败是二人有意退却,与叛军同谋。”唐玄宗听后大怒,传旨杀掉这两个腻贼。二将军临死前大呼冤枉。接着唐玄宗又派哥舒翰镇守潼关。哥舒翰也是一位身经百战的大将军,多次战胜吐蕃,
31、收复了西北大片国土,当地老百姓流传这样一首歌谣哥舒歌。后来因为唐玄宗错误指挥,哥舒翰兵败,自己被俘,叛军打过潼关天险。唐玄宗带上杨贵妃仓皇西逃。这首诗赞颂了哥舒翰将军的崇高威望,使得胡人只能窥伺,不敢越雷池一步。全诗热忱奔放,明快爽朗,质朴豪迈。 【作者介绍】 西鄙人,西北边疆人,生平姓名不详。因著有“哥舒歌”而留世。 【英汉比照】 哥舒歌 西鄙人 北斗七星高, 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 不敢过临洮。 唐诗三百首名诗鉴赏大全10 夜思 作者: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家乡。 【注解】: 1、举:抬。 【韵译】: 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 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头观看明月
32、呵明月, 低头乡思连翩呵连翩。 【评析】: 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 它不追求想象的新奇奇妙,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爽朴实的笔触,抒写了 丰富深曲的内容。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无 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 唐诗三百首名诗鉴赏大全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25页 共25页第 25 页 共 25 页第 25 页 共 25 页第 25 页 共 25 页第 25 页 共 25 页第 25 页 共 25 页第 25 页 共 25 页第 25 页 共 25 页第 25 页 共 25 页第 25 页 共 25 页第 25 页 共 2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