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八年级物理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第一节透镜练习题带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1八年级物理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第一节透镜练习题带答案.docx(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一节 透镜 提高训练知识点:透镜的焦点1实验室备有甲、乙、丙三个凸透镜,三个实验小组分别用这三个凸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当蜡烛到透镜的距离都为12时,甲、乙、丙三透镜分别成缩小的实像、放大的虚像、放大的实像,则这三个透镜的焦距f甲、f乙、f丙的大小关系为( )Af甲f乙f丙Bf乙f丙f甲乙f甲f丙Df丙f乙f甲2如图是宇航员王亚平太空授课时的一个镜头,若她的脸离水球球心的距离是30,则该水球的焦距可能是( )A8B15C20D403如图,F是透镜的焦点,其中正确的光路图是( )ABCD4(2014盐城)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其下方的纸上呈现一个并非最小的光斑,这时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为
2、l若凸透镜远离纸的过程中光斑一直变大,则该凸透镜的焦距( )A一定小于lB一定等于lC一定大于lD可能小于l,也可能大于l5取一个大烧杯,里面充以烟雾,倒扣在桌上,用手电筒射出一平行光,要使射入杯中的光束发散,应在杯底放置的器材是( )A平板玻璃B平面镜C凹透镜D凸透镜知识点:透镜类型6如图是四个透镜实物图,属于凹透镜的是( )ABCD 7如图中画出了光线通过透镜(图中未画出)的情形,其中凸透镜是( )AaBb、dCcDa、b、c、d 8如图是把一副眼镜放在太阳光下,在地面上看到的情形由此可以判断镜片是( )A凸面镜B凹面镜C凸透镜D凹透镜9如图中画出了光线通过透镜(图中未画出)的情形,其中凸
3、透镜是( )ABCD10两个完全相同的凸透镜L1、L2如图放置,其中112,过A点的一条光线经L1折射后按如图方向到达L2,则关于该光线再经L2折射后的去向,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过L2的二倍焦距点B过L2的焦点C平行于L2的主光轴D过L2的二倍焦距以外的点11学习了透镜知识后,小勇回家认真研究爷爷的老花镜,并得出以下结论,你认为他的这些结论中不妥当的是( )A老花镜是一种凸透镜B老花镜可以用来做放大镜C老花镜能在阳光下点燃白纸D爷爷原来是个近视眼12如图所示,当用眼睛去观察镜子时,光束似乎是从M处发散开来的,则透镜的焦距是( )A0.1mB0.2mC0.3mD0.5m13如图是德国设计师设
4、计的一个球形透镜太阳能系统,通过透镜聚光之后再发电此透镜是一个( )A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B凸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C凹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D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 14小星同学利用太阳光测量凸透镜的焦距,方法如图所示他注意到让凸透镜正对阳光,但没有仔细调节纸片及透镜的距离,在纸片上的光斑并不是最小时,就测出了光斑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L,那么,凸透镜的实际焦距( )A一定小于LB一定大于可能等于LD可能小于L、也可能大于L 1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近视镜片中间薄,边缘厚,是凹透镜B照相机拍摄物体所成的像一定是实像C近视眼不戴眼镜时成的像在视网膜的前面D用望远镜观察远处的物体
5、,物镜得到的是放大的像 16如图所示,有一圆柱形玻璃体,在它的中心轴线上有一球形气泡,柱体低面是磨砂的毛面,当平行光沿柱轴方向向下照射时,在磨砂的毛面上可能会看到( )A圆形亮斑B圆型暗斑C圆形暗斑且中心有一亮点D圆形亮斑且中心有一暗点17如图A、B、C、D四种光学器件中,属于凸透镜的是( )ABCD1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凸透镜只对平行光有会聚作用B反射光线及入射光线不在同一平面内C一束太阳光可以通过三棱镜分解为不同的色光D人离平面镜越远,人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就越小 21某人在眼镜店所配的眼镜是+200度,它是 眼镜片(选填“近视”或“远视”)站在山下用相机拍摄山上的“革命烈士纪念塔”
6、,如果所用相机的镜头焦距是50,则胶片到镜头的距离范围是 22人的眼睛中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凸透镜具有 光线作用如果远处的物体通过晶状体所成的像落在视网膜 (填“前面”或“后面”)就会形成近视,近视眼患者需要配戴 透镜来矫正视力 23如图,在注有清水的试管内留有一稍大的空气泡,使太阳光从试管的正上方向下照,观察试管下方的白纸,可以发现白纸上及空气泡相对应的位置上,有一椭圆黑影,而其它部分竟是一条及试管平行的亮线这是因为试管充满水的地方相当于 透镜,而气泡及周边的水组成 透镜如果把白纸从靠近试管向下移动到较远处,亮线的粗细将如何变化? 参考答案 1B2A3C4A5C6C7C8D9C10A11D12A13A14D15D16D17B18C19凸透;会聚20远视;大于50小于10021会聚;前面;凹22凸凹;先变细再变粗第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