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历史总复习必修一: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高考历史总复习必修一: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pdf(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 1 页 共 8 页第 1 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2019 年题组1.(2019全国卷 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 17 代 30 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 11 代 12 位王。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考点】西周宗法制【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商朝“17 代 30 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西周产生了11 代 12位王”,根据所学西周宗法制可知,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故B项正确。君主寿命长短,与王位继承方式没有必然关系,故C项错误。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强调血缘关系,非弱化血缘纽带关系,故D
2、项错误。【答案】B 2.(2019全国卷 42)“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 B.禅让制C.郡县制 D.察举制【考点】早期政治制度的影响【解析】根据材料中“孝”“礼”“乐”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规范了礼乐秩序,故A 项正确;禅让制是政权交接方式、郡县制是地方行政制度、察举制是选官制度,三者均与规范社会行为没有必然关系,排除B、C、D。【答案】A 2018 年题组1.(2018全国卷 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
3、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考点】商代的政治思想【解析】材料意在通过商汤对鸟兽不赶尽杀绝而获得诸侯拥护这一历史事件,来体现商汤的成功缘于其“仁爱”之心和基本道德意识。故选A。材料中没有捕猎与其他生产活动进行比较的信息,不能得出捕猎是夏商主要经济活动,B错;材料未体现商汤注重生态环境保护,C错;材料不能体现资源争夺,D错。【答案】A 第 2 页 共 8 页2017 年题组1.(2017新课标全国卷文综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
4、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考点】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的分封制【解析】根据材料“河南”“山东”“北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王分封王族成员,使得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有了共同的文化底蕴,这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的形成,故A项正确。周不存在君主专制,B 项错误,排除;C 项错在“直接控制”,排除;材料并未体现“世袭特权”,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答案】A 2.(2017江苏单科 1)国语讲“祀,国之大节”。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
5、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A.农具 B.礼器C.食具 D.货币【考点】古代手工业的发展。【解析】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大多是礼器,比如“鼎”就是一种权力的象征,故B项正确。商周时期,由于青铜比较珍贵,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故A项错误;食具不是权力的象征,故C项错误;货币是经济的象征,故D项错误。【答案】B 3.(2017海南单科 1)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这反映了()A宗法制度的瓦解B分封制度的崩溃C等级制度的颠覆D礼乐制度的破坏【考点】礼乐制度和分封制。【解析】地位低于周天子的诸侯使用周天子才能使用的
6、九鼎,这是一种僭越行为,是礼乐制度遭第 3 页 共 8 页到破坏的表现,D 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礼乐制度遭到破坏,无法得出宗法制度瓦解的结论,排除 A 项;春秋时期,分封制并未崩溃,B项错误,排除;等级制度在阶级社会中一直存在,排除C项。【答案】D 2016 年题组1(2016江苏单科 1)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A家族和睦 B等级秩序 C贵族世袭 D宗法观念【考点】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的宗法制(宗法观念)【解析】依据材料信息“长兄如父”及“长孙”的地位超过小儿子可知,中国传统家族中嫡长子与嫡长孙的地位很高,这反映了古代宗法观念,所以D项正确。题
7、干未反映家族团结和睦,也未体现出贵族世袭等信息,可排除A、C两项;等级秩序从属于宗法观念,排除B项。【答案】D 2015 年题组1(2015江苏单科 1)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A 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考点】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的分封制【解析】西周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朝觐述职的义务,有严格的“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还实行班爵制度规定诸侯的等级,周王是最高统治者即“天子”,王以下有公、侯、伯、子、男五等,与“贵族朝
8、会的列位礼节:天子三公诸侯诸伯诸子”相符,故 A项正确;材料中虽有“三公”,但只有“九夷”而无“九卿”,不是三公九卿制,故B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郡县,且与“诸侯”不符,故C 项错误;虽有“诸侯”,但材料未涉及郡,故 D项错误。【答案】A 2(2015浙江文综 14)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考点】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制第 4 页 共 8 页【解析】“封建亲戚,以蕃屏周”体现是分封制,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体现家谱在家族传承中的作
9、用,故B现正确,不符合题意;“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体现是宗法制中世袭的特点,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说明不依靠亲族关系来选官,体现不出宗法制影响,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答案】D 3(2015上海单科 32)“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据此,礼乐的主要社会功能是()A规范“和而不同”的秩序B塑造人群的集体认同C促使君子庶人日趋平等D明确社会的等级关系【考点】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礼乐制度【解析】“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上下关系既区别贵贱等级,又保持和睦关
10、系,即规范“和而不同”的秩序,最能体现礼乐的主要社会功能,故A 项是最佳选项;“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乐的职能是使人际关系内心感情融洽外表互相尊重,有助于塑造人群的集体认同,这只是礼乐主要社会功能的一部分,故B项是可选非最佳选项;礼强调区别贵贱等级,君子庶人不可能日趋平等,故C项错误;明确社会的等级关系是礼的社会功能,没有反映出乐的社会功能,故D项是可选非最佳选项。【答案】A项 3 分,B、D项 1 分,C项 0 分2014 年题组1(2014新课标全国卷文综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A河南
11、 B河北C陕西 D山东【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礼乐制【解析】结合题意可知周代的“雅言”应是西周王畿地区的语言,西周的都城在镐京即现在的陕西西安,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答案】C 2(2014上海单科 32)据史记记载,周公旦灭古唐国,成王得到消息后用刀削下一片桐叶,与弟弟叔虞开玩笑说:“用此桐叶作为珪(象征爵位的玉器)赏你”。史官因此请成王择日行封赏礼。遂封叔虞于唐。此则故事反映出()第 5 页 共 8 页A成王分封时授予爵位B成王分封时以桐叶为封国之名C成王分封时要举行仪式D成王分封时是整国授予的【考点】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封邦建国体制的内容【解析】成王分封时授予爵位,是属于
12、分封制的内容,但和题目联系不是太紧密,故A项是可选非最佳选项;成王分封时以桐叶为封国之名,题中不能反映,故 B项错误;成王分封时要举行仪式,不能全面反映题中的信息,故C项是可选非最佳选项;“史官因此请成王择日行封赏礼”体现了分封是国家的意志,故D项是最佳选项。【答案】D项 3 分,A、C项 1分,B项 0 分3(2014广东文综12)“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像宫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A祖先牌位 B皇帝宝座C青铜兵器 D铁制农具【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汉字的起源演变甲骨文【解析】“宗”,是一个会意字,从宀示,示指神祇,宀指房屋,即在室内对祖先进行祭祀,在甲
13、骨 文 中“”像 宫 室 屋 宇 之 形,则第 6 页 共 8 页“”表示祖先牌位,故A正确;秦朝统一后,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才有了皇帝宝座,而甲骨文是商代文字,故B项错误;“宗”的本义指宗庙、祖庙,青铜兵器与宗的含义没有联系,故C项错误;铁制农具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而甲骨文是商代文字,故D项错误。【答案】A 二、非选择题1.(2017北京文综 37)(38 分)儿童:成长、保护与发展材料一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中国古代儿童称谓简表年龄段称谓称谓由来(摘自礼记等)1-3 岁孩提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10 岁以前孺子孺子早寝晏起,唯所欲,食无时满 10 岁幼学人生十年曰幼,学13-15
14、岁(男)舞勺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一种文舞)15 岁左右(男)束发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15 岁(女)及笄十有五年而笄(笄礼)15-20 岁(男)舞象成童,舞象(一种武舞),学射、御满 20 岁(男)弱冠二十曰弱,冠(冠礼)(1)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社会的重要基础。表中能够反映礼乐制度对儿童要求的称谓有哪些?简析在先秦社会礼乐制度是如何渗透到儿童成长过程中的。(10 分)材料二大约在 17、18 世纪,新的儿童观念逐渐形成。卢梭认为:“在自然的秩序中,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儿童时代有属于它自己的独特观察、思维、感知方式。”18 世纪末,童工约占西方工人总数的1/10,平均每天工
15、作1314 小时。1821 年,法国爆发了反对雇佣童工的抗议。19 世纪,英法等国先后颁布一系列法律,限定童工的最低工作年龄及工作时间,并规定儿童要接受教育。1884 年,伦敦防止虐待儿童协会成立。在此前后,英法等国先后制定法律,保护儿童免受肉体及精神侵害;剥夺虐待儿童的家长的监护权。1904 年,法国设立儿童福利部。1908 年,英国设立儿童法庭。1924 年,第一份儿童权利宣言提出儿童应受特殊保护。1946 年,联合国设立儿童基金组织。1989 年国际儿童公约确认每个儿童均有生存权、受保护权、发展权和参与权。现已有196 个国家签署该公约。第 7 页 共 8 页(2)阅读材料,概括1819
16、 世纪儿童保护方面取得的成就,并结合所学分析其背景;概括20世纪以来儿童保护的新特点。(14 分)材料三古人云:孝者,“百行之本”“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材料四三纲之根本义,阶级(等级)制度是也。所谓名教,所谓礼教,皆以拥护此别尊卑、明贵贱之制度者也。近世西洋之道德政治,乃以自由、平等、独立之说为大原。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 年)父子母子不必有尊卑的观念,却当有互相扶助的责任。同为人类,同做人事,没有什么恩,也没有什么德。要承认子女自有人格,大家都向“人”的路上走。吴虞说孝(1920 年)材料五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国
17、家根据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给予特殊、优先保护,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创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孝亲尊师善待人”中小学生守则(3)阅读上述材料,对“孝”这一观念的历史演变进行解读。(14 分)【考点】古今中外对儿童的成长、保护及促进其发展的措施。【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设问限定信息“反映礼乐制度对儿童要求”从表格中提取有效信息即可;第二小问从学习的内容、特点及目的等角度进行思考。第(2)问,第一小问从保护儿童的具体手段和措施的角度进行概括;第二小问联系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可知与启蒙运动、工业
18、革命等有关;第三小问从出现了专门保护儿童权利的部门、国际组织、保护儿童的意识等角度分析。第(3)问,需要结合材料三、四、五的信息概括出“孝”的演变历程:从“事亲”“事君”“立身”到人“互相扶助的责任”和“孝亲尊师善待人”。然后剖析这一演变的原因或影响。【答案】(1)称谓:幼学、舞勺、束发、及笄、舞象、弱冠。简析:先秦有严格的礼乐制度;贵族根据礼乐制度培养子弟;依据儿童年龄划分学习阶段;男女要求不同;学习礼乐目的在于更好维护社会等级制度,稳定统治秩序。(2)18 19 世纪的成就:人们认识到儿童是与成人不同的特殊群体;社会采取行动保护儿童;国家通过立法保护儿童的身心健康;注重儿童的受教育权利。背
19、景:启蒙运动的“天赋人权”观念,成为儿童权利保护的思想基础;工业革命时期,大量使用童工引起社会关注;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国家直接采取措施,保护儿童。20 世纪的新特点:出现了专门保护儿童权利的国家机构和国际组织;儿童权利保护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大;儿童权利保护成为国际共识。(3)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孝”被赋予不同的要求和作用。在封建主义社会,社会等级严格,“孝”还要求“忠”;在近代中国,思想逐渐近代化,开始关注自由、平等的观念;在现代中国,人民当家作主,儿童享有合法的权益,国家、社会、家庭有义务保护儿童的权益和成长。2(2014北京文综 37)(节选)(8 分)区域的世界联系的世界多样
20、的世界材料一西周时期,周王自称“天之子”,其所居之地称为“中国”(即中央之国),文献准确记载的区域大致在黄河流域。古希腊人认为,他们的主神宙斯的居住地就是世界中心,文献中明确记载的地理范围不超过地中海周边地区。罗马人则说,众神选择并指引罗马成为世界中心,罗马帝国初期所能明确认识的地理范围已远远超过了古希腊,但仍限于欧洲、非洲北部和亚洲第 8 页 共 8 页中西部。上述三个文明对于远离其统治区域的地方则认识模糊。(1)概括材料一中各文明对世界认知的共同之处。(8 分)【考点】(1)西周的分封制;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解析】(1)材料一提到西周时期的“天”,古希腊的主神宙斯,罗马的众神,反映出各文明都认为神灵在世界中占有统治地位;周王认为所居之地称为“中国”(即中央之国),古希腊认为主神宙斯的居住地就是世界中心,古罗马认为众神选择并指引罗马成为世界中心,反映出各文明都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西周文献准确记载的区域大致在黄河流域,古希腊文献中明确记载的地理范围不超过地中海周边地区,罗马帝国初期所能明确认识的地理范围仍限于欧洲、非洲北部和亚洲中西部,反映出各文明所能清晰认知的世界范围相对狭小,与其他文明之间缺乏交往和认识。【答案】(1)共同:各文明都认为神灵在世界中占有统治地位;都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所能清晰认知的世界范围相对狭小;与其他文明之间缺乏交往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