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黄浦区2021届新高考第三次大联考生物试卷含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黄浦区2021届新高考第三次大联考生物试卷含解析.pdf(2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上海市黄浦区 2021 届新高考第三次大联考生物试卷一、单选题(本题包括25 个小题,每小题2 分,共 5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关于机体生命活动调节叙述错误的是()A人体中,K+参与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的稳定B人体失水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可能升高或降低C一定限度内的发热是机体抵抗疾病的防卫措施D钾离子也是参与机体生命活动的离子之一【答案】B【解析】【分析】阅读题干可知,该题的知识点人体神经系统各级中枢的功能,水盐平衡调节,体液免疫的过程,先梳理相关知识点,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详解】A、人体细胞中无机盐K+能参与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的稳定,A 正确;B、人体在正常情况下水的摄入量
2、与排出量相适应,在排出量大于摄入量时,会引起失水,在失盐失水比例相差不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并无变化,B错误;C、一定限度内的发热是机体抵抗疾病的防卫措施,C正确;D、钾离子能维持人体正常心律,并且能参与膜电位的形成,因此也是参与机体生命活动的离子之一,D正确。故选 B。【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知识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应用相关知识通过分析、比较等方法综合解答问题的能力2下列与生物进化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A种群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一定会引起生物的进化B种群之间的生殖隔离必须经长时间的地理隔离才能实现C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D基因频率改变的快慢与
3、其控制的性状和环境适应的程度有关【答案】D【解析】【分析】I、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通过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而使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II、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地理隔离是指同一种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生殖隔离是指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使亲缘关系接近的类群之间在自然条件下不交配,即使能交配也不能产生后代或不能产生可育性后代的现象,新物种的形成不一定会经过地理隔离,但一定会经过生殖隔离。【详解】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一定引起生物的进化,并非基因型频率的
4、改变,A 错误;生殖隔离的产生不一定需要地理隔离,例如植物的多倍体的产生,没有经过地理隔离,只是由于环境的问题导致了染色体加倍,B 错误;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是通过不同物种之间或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C错误;基因频率改变的快慢与其控制的性状和环境适应的程度有关,D 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生物进化的实质,自然选择与生物进化的关系,旨在考查学生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的理解和掌握。3图为特异性免疫发生过程的图解,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表示了细胞的分裂分化情况,这些细胞的核基因都相同B过程都经过了细胞间直接接触识别完成信息交流C细胞一、细胞二、细胞三都有记忆功能,称为记忆
5、细胞D 过程的完成需经遗传信息的复制、转录和翻译,以及胞吐等过程【答案】A【解析】【分析】识图分析可知,图中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裂后形成的子细胞,一部分继续在骨髓中分化形成B 细胞,另一部分转移到胸腺中发育成熟为T 细胞。抗原经过吞噬细胞的摄取、处理后,大部分抗原呈递给T细胞,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分泌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同时T细胞会增殖与分化形成效应T 细胞和记忆T 细胞,抗原经过T 细胞识别后呈递给B细胞,少部分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 细胞,B 细胞受到抗原和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与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浆细胞可以分泌抗体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因此图中细胞一为 B细胞,细胞二为记忆T 细
6、胞,细胞三为记忆B 细胞;过程是吞噬细胞对抗原的摄取、处理和呈递过程,过程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的过程,过程是 T 细胞将抗原呈递给B细胞,同时分泌淋巴因子作用于B 细胞的过程,过程为浆细胞合成和分泌抗体的过程。【详解】A、图中展示了免疫相关细胞的分裂分化情况,细胞的分裂分化不会改变核基因,细胞分化只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过程,A 正确;B、过程经过直接接触完成了细胞间信息交流,而 过程通过分泌淋巴因子间接完成了细胞间信息交流,B 错误;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细胞一为B细胞,无记忆功能,C 错误;D、过程的没有完成遗传信息的复制,D 错误。故选 A。4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
7、是()A神经细胞跨膜转运钠离子不一定消耗ATP B肾小管上皮细胞可通过蛋白质重吸收水分C浆细胞分泌抗体的过程依赖于膜的流动性D性腺细胞分泌的性激素经载体进入靶细胞【答案】D【解析】【分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有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分泌蛋白通过胞吐方式出细胞【详解】A、神经细胞跨膜转运钠离子的方式有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两种,被动运输不消耗ATP,A正确。B、肾小管上皮细胞可通过水通道蛋白重吸收水分,B 正确。C、浆细胞分泌抗体的方式属于胞吐,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C项正确。D、性腺细胞分泌的性激素属于脂质中的固醇类,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靶细胞,不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D 错误。故选 B。5B 淋巴细
8、胞合成抗体移到质膜上作抗原受体。下列关于该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氨基酸在游离核糖体中通过脱水缩合形成肽链B完整的肽链被膜泡包裹后进入内质网囊腔加工C内质网向外与质膜相连直接将抗体移到质膜上D将抗体移到质膜上的过程需要ATP提供能量【答案】D【解析】【分析】成熟的 B 淋巴细胞的受体分子在合成后便移到细胞膜上。成熟的B 淋巴细胞在血液中循环流动。当它的受体分子两臂遇到相应的抗原并将它锁定在结合位点后,这个B 淋巴细胞便被致敏了,并准备开始分裂。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详解
9、】A、核糖体无膜结构,故氨基酸在游离核糖体上通过脱水缩合形成肽链,A 错误;B、完整的肽链在核糖体上合成后直接进入内质网囊腔加工,B错误;C、内质网向外与质膜相连,向内与核外膜相连,抗体的合成和分泌过程经过了核糖体的合成,内质网的初加工和高尔基体的再加工,然后以囊泡的形式将抗体运输到质膜上,C错误;D、将抗体移到质膜上的过程需要消耗ATP提供的能量,D 正确。故选 D。6下列有关生态学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果园中适当增加果树数量,能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是沿食物链进行的C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D湿地生态系统调节气候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答案】
10、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的特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价值。【详解】在果园中适当增加食物链,使自我调节能力增加,能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A 错误;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B错误;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减少大气的二氧化碳的来源,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C 正确;湿地生态系统调节气候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 错误。【点睛】本题是生态系统的一道综合题,只有熟练的掌握生态系统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才能解答正确。7取正常水分条件下生长的某种植物的野生型和脱落酸(ABA)缺失突变幼苗,进行适度干早处理,测量一定时间内茎叶和根的
11、生长量,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实验目的是探究该植物幼苗的抗早性是否与ABA 有关B在实验条件下,ABA 促进野生型幼苗根的生长C在实验条件下,ABA 抑制突变型幼苗茎叶的生长D实验结果表明野生型幼苗比突变型幼苗耐早【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在干旱缺水条件下,脱落酸抑制茎叶的生长,同时促进根的生长,说明脱落酸的这种作用,有利于植物适应缺水环境。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干旱处理的时间、植物幼苗的种类,因变量是茎叶和根的生长量,因此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该植物幼苗的抗早性是否与ABA有关。由图可以看出,与突变体(不能合成ABA)相比,野生型(能合成ABA)植株茎叶
12、长度增加值小,而根长度增加值大,说明ABA 对野生型幼苗的作用是促进根的生长,抑制茎叶的生长,能更好地适应干旱环境。【详解】A、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ABA对适度干旱幼苗的生长量的影响,即ABA 对该植物幼苗抗旱性的影响,A 正确;BC、实验条件下,突变型幼苗(不含ABA)的茎叶生长量高于野生型幼苗(含ABA),说明 ABA 抑制野生型幼苗茎叶的生长,野生型幼苗(含ABA)的根生长量高于突变型幼苗(不含ABA),说明 ABA 促进野生型幼苗根的生长,B 正确,C 错误;D、实验结果说明,在干旱条件下,野生型幼苗的根更能生长(用于吸水),同时茎叶的生长减少了(减少水分蒸腾散失),能更好地适应干旱环境
13、,D 正确。故选 C。8已知赤霉素(GA)能调节-淀粉酶基因的表达。研究人员用GA 处理大麦糊粉层细胞并检测发现细胞中 SLN1蛋白在 5min 后开始减少,而 GAMYB 基因和 -淀粉酶基因的mRNA 则分别在1h 和 3h 后开始增加。据此,为进一步确定SLN1基因、GAMYB 基因在 GA 调节 -淀粉酶基因表达过程中是否发挥作用及相互关系,研究人员用GA 处理相应的大麦糊粉层细胞材料后,检测SLN1基因、CAMYB 基因、-淀粉酶基因的mRNA 含量变化。则实验中不需要的材料是()A仅敲除SLN1基因的大麦糊粉层细胞B仅敲除GAMYB 基因的大麦糊粉层细胞C敲除 SLN1基因和 CA
14、MYB 基因的大麦糊粉层细胞D敲除 SLN1基因、GAMYB 基因和 -淀粉酶基因的大麦糊粉层细胞【答案】D【解析】【分析】该题结合了信息题和实验理念,综合性较强。突破点为先确定该实验的实验目的,由题干信息可知,实验目的为“为进一步确定SLN1基因、GAMYB 基因在 GA 调节 -淀粉酶基因表达过程中是否发挥作用及相互关系”,由此分析该实验需要的实验材料即可。【详解】由于该实验是为了“进一步确定SLN1基因、GAMYB基因在 GA 调节 -淀粉酶基因表达过程中是否发挥作用及相互关系”,所以要保证-淀粉酶基因正常表达的前提下,研究另外两个基因的相互作用。因此实验材料选择为:正常的大麦糊粉层细胞
15、、仅敲除SLN1基因的大麦糊粉层细胞、仅敲除GAMYB 基因的大麦糊粉层细胞这三组对照组,和敲除 SLN1基因和 CAMYB 基因的大麦糊粉层细胞的实验组,通过对比获得实验结果。而-淀粉酶基因的有无不是该实验的自变量,不可以敲除,这是进行该实验的前提;故选 D。9关于“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该实验结果表明,叶绿素b 在层析液中溶解度最低B用无水乙醇作溶剂,提取的叶绿体色素中无胡萝卜素C研磨叶片时,加入CaCO3的目的是使研磨充分D加入无水乙醇越多,叶绿体色素提取液的绿色越深【答案】A【解析】【分析】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提取色素原理:色素能溶解在酒精或丙酮等有
16、机溶剂中,所以可用无水酒精等提取色素。分离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各物质作用:无水乙醇或丙酮:提取色素;层析液:分离色素;二氧化硅:使研磨得充分;碳酸钙:防止研磨中色素被破坏。结果:滤纸条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最窄)、叶黄素、叶绿素a(最宽)、叶绿素b(第 2 宽),色素带的宽窄与色素含量相关。【详解】A、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色素,叶绿素b 在滤纸条的最下面,说明叶绿素b 在层析液中溶解度最低,A 正确;B、用丙酮、无水乙醇等有机溶剂溶解和提取叶绿体中色素,提取的叶绿体色素含有胡萝卜素,B错误;C、加入 SiO2的
17、目的是为了研磨充分,加入CaCO3的目的是防止叶绿素受到破坏,C错误;D、加入无水乙醇过多,溶液浓度减小,故提取液的绿色越浅,D 错误。故选 A。【点睛】本题考查课本基础实验的原理和选材,要求学生掌握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方法,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并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处理。10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及其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A动物的特殊行为信息可在同种或异种生物之间传递B生态系统中的行为信息只能在同种生物之间传递信息C利用黑光灯诱捕法来调查昆虫的种群密度属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应用D短日照作物黄麻,南种北
18、移可延长生长期,提高麻的产量,是对物理信息的合理利用【答案】B【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经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3、应用:(1)
19、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产量。(2)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详解】动物的特殊行为能够对同种或异种生物传递信息,称为行为信息,A 正确;在同种生物之间、不同种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都能进行信息传递,B 错误;利用黑光灯诱捕昆虫,调查昆虫的种群密度,是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在生产中的应用,C 正确;短日照作物黄麻,南种北移可延长生长期,有利于积累纤维素,提高麻的产量,是对物理信息的合理利用,D 正确。【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特点及功能,掌握信息传递的应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11下列关于生物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认识,错误的是()A生物界的多样性体
20、现在类型上,统一性体现在模式上B研究的结构层次越基础,越能体现生物的统一性C生物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都可以在个体水平上体现D只有到了生物大分子的层次,才能体现生物界的统一性【答案】D【解析】【分析】生物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有不同体现,一是体现在类型上,二是体现在模式上。生物的多样性和统一性都有几个层次的体现,而且在不同层次上,体现的差别和一致性是不同的,越是基础的结构层次,越能体现作为生命的高度一致性。【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生物多样性体主要现在类型上,生物种类由很多种,绝大多数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因此统一性体主要现在模式上,A 正确;B、研究的结构层次越基础,越能发现生物的统一性,如生物都
21、是由相似的化学元素组成的,B 正确;C、生物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可以在几个层次上体现,因此可以在个体水平上提现,C正确;D、生物界的统一性表现在各个层面上,比如说绝大多数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不同的细胞有着相似的基本结构如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或拟核),这是细胞统一性的体现,D 错误。故选 D。12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环境适应,种群基因频率将不发生改变B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可导致某大肠杆菌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C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D生物多样性与生物之间的共同进化密切相关【答案】A【解析】【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
22、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详解】A、影响种群基因频率的因素有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等,因此若环境适应,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会发生改变,A 错误;B、自然选择、突变和基因重组(人为条件下大肠杆菌也可发生)都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B 正确;C、出现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C正确;D、共同进化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生物共同进化形成生物多样性,D 正确。故选 A。【点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
23、确判断各选项。13COVID-19病毒的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与 mRNA 序列相同),含 m 个碱基。该病毒在感染的细胞胞质中复制、装配,以出芽方式释放,其增殖过程如下图所示。关于该病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COVID-19几乎只感染肺部细胞是因为侵入细胞必需要与特定的受体结合B一个 COVID-19的 RNA 分子复制出一个新COVID-19的 RNA 约需要 2m 个核苷酸C该病毒基因所控制合成最长多肽链的氨基酸数不超过m/3 D已被治愈的患者体内会永远存在该病毒的抗体和记忆细胞【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图示可知,COVID-19病毒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将其遗传物质基因组R
24、NA 注入宿主细胞中,基因组 RNA 通过复制形成-RNA,-RNA 经过复制可形成多种长度的mRNA,进而翻译形成多种蛋白质。由于基因组 RNA 碱基序列和mRNA 相同,所以某种mRNA 还可以作为遗传物质参与该病毒的合成。【详解】A、由图可知,病毒侵入细胞时需要与细胞膜上的受体识别并结合,由于 COVID-19的受体分布在肺部细胞上,故 COVID-19几乎只感染肺部细胞是因为侵入细胞时必需要与其膜上的特定的受体结合,A 正确;B、由图可知,一个COVID-19的 RNA 分子复制出一个新COVID-19的 RNA 需要先由+RNA 复制形成-RNA,然后再形成mRNA,由于 COVID
25、-19病毒的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与 mRNA 序列相同,所以上述经过两次 RNA 复制后可形成该病毒的遗传物质,单股正链RNA 中含有 m 个碱基,所以两次复制共需要约2m 个核苷酸,B正确;C、由于 mRNA 中三个相邻的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单股正链RNA 中含 m 个碱基,所以mRNA 中最多含m 个碱基,故该病毒基因所控制合成最长多肽链的氨基酸数不超过m/3,C正确;D、抗体和记忆细胞在体内存活的时间是有限的,尤其抗体存在的时间较短,所以已被治愈的患者体内一段时间内可存在该病毒的抗体和记忆细胞,D 错误。故选 D。14如图显示小鼠恐惧反射的建立过程。小鼠刚建立该反射后,此时仅给灯光刺
26、激测得小鼠心率为P,若反复给小鼠灯光刺激而不给予电刺激,以后再给灯光刺激测得的小鼠心率为Q,则错误的是()A灯光刺激为条件刺激,电刺激为非条件刺激B小鼠表现恐惧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多,表现出警觉性提高CPQ D图示小鼠恐惧反射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答案】C【解析】【分析】1、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人或动物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可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2、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3、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详解】A、给小鼠给予灯光刺激再给予电刺激,小鼠会产生恐惧,此时灯光刺激为条件刺激,电刺激为非条件刺激,A 正确;B、小鼠恐惧时,
27、肾上腺素分泌增多,表现出警觉性提高,呼吸、心率加快等,B 正确;C、分析题干可知,P 是仅给灯光刺激建立反射后的心率,若反复给小鼠灯光刺激而不给予电刺激,无法让小鼠建立恐惧反射,故心率PQ,C错误;D、小鼠产生恐惧感觉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D 正确。故选 C。15下列有关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A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不能证明DNA 是遗传物质B一对等位基因的碱基序列一定不同,在同源染色体上的位置一般不相同C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D真核生物细胞中基因的遗传都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答案】C【解析】【分析】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
28、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 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 R 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 是遗传物质。2、孟德尔遗传定律的适用范围:真核生物、有性生殖、核基因的遗传。【详解】A、艾弗里所做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 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A 错误;B、等位基因是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因此其碱基序列一定不同,但在同源染色体上的位置相同,B 错误;C、细胞生物包括(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遗传物质都是DNA,C正确;D、真核生物中的细胞质基因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D 错误。故选 C。16下列各项中,幼苗将向光弯曲生长的是()
29、ABCD【答案】C【解析】图中幼苗没有尖端,不能产生生长素,所以幼苗不生长,A 错误;图中幼苗尖端不能感受光刺激,表现为直立生长,B错误;图中幼苗的尖端可以感受单侧光的刺激,所以表现为向光生长,C正确;图中幼苗没有感受光刺激的尖端,但是有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所以幼苗表现为直立生长,D 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有无尖端或者生长素判断植物是否生长,有无单侧光和尖端判断植物是否弯曲生长。1713 三体综合征是一种严重的遗传病,患儿的畸形和临床表现比21 三体综合征更严重。该病在新生儿中的发病率约为1/2500,女性明显多于男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可根据患儿中女性多于男性推测出该病受X染
30、色体上的显性基因控制B患儿多出的13 号染色体若来自母方,则可判定原因是形成卵细胞时着丝点未分裂C临床上可以通过基因测序来确定胎儿是否患有该病D可以取胎儿体细胞在显微镜下检查,通过分析染色体形态数目来辅助临床诊断【答案】D【解析】【分析】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1)产前诊断:胎儿出生前,医生用专门的检测手段确定胎儿是否患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产前诊断可以大大降低病儿的出生率。(2)遗传咨询: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有效的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3)禁止近亲婚配:降低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详解】A、该病是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不是X 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A 错误;B、患儿多出的13 号染色体若
31、来自母方,则可能原因是形成卵细胞时着丝点未分裂,也可能是减数一次分裂时同源染色体未成功分离的缘故,B错误;C、该病为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可以通过显微观察确定,而不可以通过基因测序来确定胎儿是否患有该病,C 错误;D、该病的检测可以取胎儿体细胞在显微镜下检查,通过分析染色体形态数目来辅助临床诊断,D 正确。故选 D。18下列关于细胞器的描述正确的是()A内质网中的蛋白质运输到高尔基体,高尔基体中的蛋白质运输到细胞外或细胞内B线粒体中的核糖体是由大亚基和小亚基组成,可通过认读密码子合成线粒体所需的全部蛋白质C叶绿体中的色素和液泡中的色素都可能与叶的颜色有关D中心体存在于部分植物细胞中,溶酶体存在于所
32、有植物细胞中【答案】C【解析】【分析】内质网中的蛋白质运输到高尔基体或其他地方;线粒体中的核糖体只能合成线粒体所需的一部分蛋白质;液泡的色素和某些叶片的颜色有关;溶酶体存在于部分植物细胞中。【详解】A、内质网中的蛋白质运输到高尔基体或其他地方,A 错误;B、线粒体中的核糖体只能合成线粒体所需的一部分蛋白质,B错误;C、叶绿体的色素与绿色叶片有关,液泡的色素和某些叶片的颜色有关,比如红色的叶片等,C正确;D、溶酶体存在于部分植物细胞中,D 错误。故选 C。19分析某单基因遗传病的若干个遗传系谱图时发现,男性患者的女儿和母亲一定是患者,女性患者的儿子不一定是患者。下列关于该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33、)A该病在群体中发病率高且易受环境影响B该遗传病具有女性患者多和连续遗传的特点C患病女性和正常男性婚配,女儿一定正常D通过产前染色体筛查可判断胎儿是否患病【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该遗传病为单基因遗传病,男性患者的女儿和母亲一定是患者,女性患者的儿子不一定是患者,属于伴X 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详解】A、多基因遗传病的特点是群体中发病率高且易受环境影响,A 错误;B、该病为伴X 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具有女性患者多和连续遗传的特点,B 正确;C、患病女性可能是纯合子,也可能是杂合子,和正常男性婚配,女儿可能患病,C错误;D、该遗传病为单基因遗传病,不能通过染色体筛查进行产前诊断,
34、D 错误。故选 B。【点睛】本题考查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预防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20某植物红花和白花这对相对性状同时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如A、a;B、b;C、c),当个体的基因型中每对等位基因都至少含有一个显性基因时(即A_B_C_)才开红花,否则开白花。现有甲、乙、丙、丁 4 个纯合白花品系,相互之间进行杂交,杂交组合、后代表现型及其比例如下:根据杂交结果可知,本实验中植物的花色至少受对等位基因的控制。A 2 对B4 对C3 对D6 对【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当个体的基因型中每对等位基因都至少含有一个显性基因时(即A_B_C_)才开红花,否则开白花”,
35、若子代红花占3/4,说明 F1含一对等位基因,其它各对基因为显性纯合,若子代红花占3/43/4=9/16,说明 F1含两对等位基因,其它各对基因为显性纯合,以此类推,根据乙 丙和甲 丁两个杂交组合中,F2代中红色个体占全部个体的比例为81/(81+175)=(3/4)4,可推知F1含有 4 对等位基因。【详解】根据上述遗传图解可知,乙 丙和甲 丁两个杂交组合中,F2代中红色个体占全部个体的比例为81(81+175)=81 256=(3/4)4,根据 n 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且完全显性时,F2代中显性个体的比例为(3/4)n,可判断这两个杂交组合中都涉及到4 对等位基因,即本实验中植物的花色至少受
36、4 对等位基因的控制,所以 B 正确,ACD错误。故选 B。21常规稻作指田间仅种植水稻,稻蟹共作指利用稻田养蟹。水稻田为河蟹提供了栖息场所,河蟹通过取食稻田虫子,减轻稻田虫害,河蟹的粪便可以作为肥料利于水稻生长。与常规稻作相比,从生态学角度对稻蟹共作模式的分析,错误的是A使水稻和河蟹之间建立合作关系B使水稻和河蟹之间的能量循环流动C改变了稻田群落的物种组成D改变了稻田中食物网的结构【答案】B【解析】【分析】1、生物种间关系包括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详解】A、水稻田为河蟹提供了栖息场所,河蟹通过取食稻田虫子,减轻稻田虫害,说明水稻和河蟹之
37、间有合作关系,A 正确;B、能量只能单向流动、不能循环流动,B 错误;C、与常规稻作相比,稻蟹共作模式中生物种类增加,改变了稻田群落的物种组成,C正确;D、稻蟹共作模式中物种组成改变,从而使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结构发生改变,D 正确。故选 B。22油菜素内酯(BR)是一种天然的植物激素,主要分布在植物伸长生长旺盛的部位,已被国际上誉为第六植物激素。科研工作者用BR对水稻进行了处理,实验1 检测了实验组和对照组水稻叶片几丁质酶的活性(真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几丁质),结果如下图所示。实验2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油菜素内酯对水稻幼苗生长影响,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编号1 2 3 4 5 6 油
38、菜素内酯浓度(mg/l)1 111 1 21 131 141 151 水稻幼苗的平均株高(cm)16 21 38 51 42 21 实验2 A由实验1 可推测 BR可以提高水稻对真菌细胞壁的水解作用,提高抗病性B实验 2 能证明 BR对水稻生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CBR对水稻生长作用的最适浓度的取值范围是131-141 D BR是植物体特定腺体分泌,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答案】A【解析】【分析】题图分析:图中用油菜素内酯(BR)处理与对照组比较,几丁质酶的活性有较大提高。分析表格:油菜素内酯浓度在1-1.31 范围内,随着油菜素内酯浓度的升高,植株的平均株高逐渐升高;油菜素内酯浓
39、度在1.31-1.51 范围内,随着油菜素内酯浓度的升高,植株的平均株高逐渐降低。【详解】A、由图 1 可知,BR可以提高水稻体内几丁质酶的活性,从而提高水稻对真菌细胞壁的水解作用,提高抗病性,A 正确;B、由实验2 可知,BR对水稻生长都是促进作用,不能体现两重性,B 错误;C、由表格数据可知,BR对水稻生长作用的最适浓度的取值范围是1.21-1.41,C 错误;D、BR是一种天然的植物激素,无特定腺体分泌,D 错误。故选 A。【点睛】本题结合图示,考查植物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表格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23以下有关实验的叙述
40、错误的是()A可以选择洋葱鳞片叶外表皮或黑藻叶片观察质壁分离B可以选择鸡血或香蕉进行DNA 粗提取与鉴定的实验C研究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时,可以用3H 标记胸腺嘧啶D利用盐酸解离根尖,利于将组织细胞分离【答案】C【解析】【分析】成熟的植物细胞处于一定浓度的蔗糖溶液中,细胞会失水,发生质壁分离,细胞液浓度会增大;再用清水处理,会发生质壁分离后的复原,细胞液浓度会减小。DNA 复制需要的原料为脱氧核苷酸,转录的原料为核糖核苷酸,翻译的原料是氨基酸。【详解】A、洋葱鳞片叶外表皮或黑藻叶片均为成熟的植物细胞,可以用来观察质壁分离,A 正确;B、鸡血或香蕉均含有DNA,可以进行DNA 粗提取与鉴定的
41、实验,B正确;C、胸腺嘧啶不是转录和翻译过程需要的原料,故不可以用3H 标记胸腺嘧啶研究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C错误;D、利用盐酸和酒精配成的解离液解离根尖,利于将组织细胞分离,D 正确。故选 C。24下列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同一物质进入不同细胞的方式可以相同,如葡萄糖进入肝脏细胞和骨骼肌细胞B不同物质进入相同细胞的方式可能相同,如氨基酸和核苷酸进入小肠上皮细胞C同一物质进入相同细胞的方式可能不同,如水分子进入某些具有水通道蛋白的细胞D不同物质进入不同细胞的方式可能相同,如乙醇进入小肠上皮细胞和Na进入神经细胞【答案】D【解析】【分析】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
42、叫做自由扩散,如水、氧气、二氧化碳、甘油、乙醇、苯等物质进出细胞。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叫做协助扩散,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做主动运输,如氨基酸和葡萄糖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详解】同一物质进入不同细胞的方式可以相同,如葡萄糖进入肝脏细胞和骨骼肌细胞,都是主动运输,A 正确;不同物质进入相同细胞的方式可能相同,如氨基酸和核苷酸进入小肠上皮细胞,都是主动运输,B正确;同一物质进入相同细胞的方式可能不同,如水分子进入某些具有水通道蛋白的细胞,有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两种运输方式,C正确;乙醇
43、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是自由扩散,Na进入神经细胞是协助扩散,这两种物质进入不同细胞的运输方式不同,D 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区分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三种运输方式,以及相关的实例,再根据题意作答。25如图所示为抗原A 入侵人体后引起的部分特异性免疫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对抗原A 不起作用B细胞 能识别抗原A,但不能识别其他抗原C物质 A 和 B都是免疫活性物质且具有特异性D当抗原A 再次人侵机体时,可直接作用于细胞,使二次免疫更快更强【答案】D【解析】【分析】图示为体液免疫的过程,细胞 是吞噬细胞,是 T细胞,是 B 细胞,是记忆细胞
44、,是浆细胞,物质 B 是抗体。【详解】A、非特异性免疫发挥作用没有特异性,所以也能对抗原A 发挥作用,A 错误;B、细胞 是吞噬细胞,没有特异性,对所有的抗原都能识别,B错误;C、抗原不是免疫活性物质,C错误;D、当抗原 A 再次人侵机体时,可直接作用于细胞 记忆细胞,记忆细胞可以快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产生抗体,这是二次免疫的过程,速度更快,强度更大,D 正确。故选 D。【点睛】本题需要考生识记体液免疫的过程,认清图中的细胞名称,在结合其过程分析选项。吞噬细胞的作用没有特异性。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 个小题,共50 分)26玉米是遗传学常用的实验材料,请结合相关知识分析回答:(1)玉米子粒黄
45、色基因T与白色基因t 是位于 9 号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已知无正常9 号染色体的花粉不能参与受精作用。现有基因型为Tt 的黄色子粒植株A,其细胞中9 号染色体如图一。植株 A 的变异类型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_。为了确定植株A 的 T 基因位于正常染色体还是异常染色体上,让其进行自交产生F1。如果 F1表现型及比例为 _,则说明T基因位于异常染色体上。以植株 A 为父本,正常的白色子粒植株为母本杂交产生的F1中,发现了一株黄色子粒植株B,其染色体及基因组成如图二。该植株出现的原因可能是_未分离。植株 B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3 条 9 号染色体会随机的移向细胞两极并最终形成含1 条和 2
46、 条 9 号染色体的配子,那么植株B 能产生 _种基因型的配子。(2)已知玉米的黄粒对紫粒为显性,抗病对不抗病为显性,控制上述两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某研究小组选择纯种紫粒抗病与黄粒不抗病植株为亲本杂交得到F1。F1自交及测交结果如下表:表现型杂交方式黄粒抗病紫粒抗病黄粒不抗病紫粒不抗病自交(后代)898 305 138 65 测交(后代)210 207 139 131 上述玉米子粒颜色的遗传遵循_定律,该定律的实质是_。黄粒抗病、紫粒不抗病植株的形成是 _的结果。分析以上数据可知,表现型为_的植株明显偏离正常值。【答案】缺失黄色 白色=1 1 父本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4
47、基因分离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基因重组不抗病【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9 号染色体中的一条染色体缺失了某一片段,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以植株 A(Tt)为父本,正常的白色籽粒植株(tt)为母本杂交产生的F1中,发现了一株黄色籽粒植株B,其染色体及基因组成如图二。由于无正常9 号染色体的花粉不能参与受精作用,即含有 T 的精子不能参与受精作用,所以黄色籽粒植株B(Ttt)中有一个t 来自母本,还有T 和 t 都来自父本,由此可见,该植株出现的原因是由于父本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未分离。【详解】(1)根据分析可知,植株A 的变异类型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若 T
48、基因位于异常染色体上,让植株A 进行自交产生F1,由于无正常9 号染色体的花粉不能参与受精作用,即 Tt 个体产生的雄配子中只有t 能参与受精作用,雌配子的类型和比例为T:t=1:1,所以 F1表现型及比例为黄色(Tt):白色(tt)=1:1。根据上述分析可知,B 植株出现的原因可能是父本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未分离,形成了Tt 的花粉,与含t 的卵细胞结合发育形成了Ttt 的个体。植株 B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3 条 9 号染色体会随机的移向细胞两极并最终形成含1 条和 2 条 9 号染色体的配子,所以可产生的配子有T、Tt、tt、t 四种,比例为1:2:1:2,其中 T 花粉不能参与受
49、精作用。(2)纯合亲本杂交,子一代自交得到的子二代中黄粒:紫粒3:1,子一代测交得到的子二代中黄粒:紫粒 1:1,说明玉米子粒颜色的遗传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所以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控制黄粒与紫粒、抗病与不抗病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所以其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因此,黄粒抗病、紫粒不抗病植株的形成是基因重组的结果。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表现型为不抗病的植株明显偏离正常值,最可能的原因是害虫的取食使不抗病个体的后代数较少。【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的分离定律及应用、染色体变异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等相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
50、扣住题干信息“无正常 9 号染色体的花粉不能参与受精作用”结合题图答题。27甲醛(HCHO)是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成分之一,严重情况下会引发人体免疫功能异常甚至导致鼻咽癌和白血病。室内栽培观赏植物常春藤能够利用甲醛,清除甲醛污染。研究发现外源甲醛可以作为碳源被整合进入常春藤的光合作用过程中,具体过程如图1 所示(其中RU5P和 HU6P是中间产物)。图 1(1)图 1 中循环 的名称是 _,该循环中物质变化的意义是_。(2)追踪并探明循环 甲醛的碳同化路径,所采用的方法是_。常春藤细胞同化HCHO的场所是_。甲醛在被常春藤吸收利用的同时,也会对常春藤的生长产生一定的影响,为此研究人员设计了下列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