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9.古诗三首》(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说课稿、教案.pdf

上传人:索**** 文档编号:83176198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PDF 页数:28 大小:197.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9.古诗三首》(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说课稿、教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部编版《9.古诗三首》(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说课稿、教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9.古诗三首》(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说课稿、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9.古诗三首》(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说课稿、教案.pdf(2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部编版 9.古诗三首(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说课稿、教案暮江吟说课稿一、说教材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之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被迫远离朝廷后轻松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教材选编这首古诗的目的正是让学生在读诗中体会古诗的美景、意境,感受诗人的心情,受到审美的熏陶。二、说教学目标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及单元目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知识目标1.学会本课的二个生字,理解“铺、瑟瑟、可怜”等词语在句中的意思,了解古诗大意。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过程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对诗中美景的想像、体验,对

2、诗中的字词讨论、探究,体验诗人遣词造句的精妙。把语言文字转化成美丽的画面。情感目标:理解古诗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三、说教学重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名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教学难点是:理解诗句的意思,指导学生展开想像,把语言文字转化成画面,感悟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四、说教法与学法根据课标精神,结合诗歌特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在这节课中我主要采用游戏导入法、想像体验法、品读赏析法、提问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想像、体验、讨论比较、共同探究、在情境中诵读的学习方法中感受诗中描写的美景,从而体会诗人的情感。五、说教学过程(这首诗我安

3、排一个课时,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1.游戏激趣,导入课题首先,我用激情的语言引起学生的兴趣,“同学们,上课前我们来做个诗句接龙的游戏,就是老师说一句,你们说出下句,好吗?”接着,我出题,学生答。然后我引出白居易的诗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学生说也下一句之后,我接着追问“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待学生回答后,我进一步说明:“对!是白居易!他是唐朝著名的大诗人,他的一生为后人留下了三千多首诗。他的诗内容充实,语言通俗,大从反映现实生活,反映人民疾苦。我们常常说如诗如画,一首诗就是一幅画。今天我们要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山水风景诗-暮江吟”然后我板书,并解诗题,让学生齐读一遍课题。设计意图:这样用游戏

4、导入,是为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初读诗,整体感知诗句画面。第一步,我先让学生用笔圈画出描写景物的词,然后让学生自由读诗。第二步,我提问学生“谁能告诉老师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风景?你从诗中哪个词可以看出来?”预计学生都能找到答案。设计意图:让学生找出诗句中所写的时间、地点、景物,让学生从语言文字去感受诗的画面。3.听诗,想像画面,进一步感受诗句。我用 MP3播放暮江吟的配乐朗诵。然后对学生说:“请同学们轻轻闭上眼睛,用心去感受这首诗。听完后告诉老师,你看到了什么?”预计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和课文注释可以听懂诗句的意思,纷纷发言。在学生的发言过程中我再给予点播。设计意

5、图:主要是让学生从配乐朗诵中感到诗歌的音乐美,发现想像力,把文字转化成画面,进一步感受诗歌的画面美。4.品读诗,体会诗歌的意境、诗人的情感.(这个环节是本课的重点)4.1 我先给学生讲解一下诗人写作这首诗的相关背景,激发学生想要亲身去领略当时诗人所看到的美景的学习兴趣。然后对学生说:“诗分两个时间段,傍晚和夜晚,那么我们也按两个时间段来学习品味这首诗。”4.2 学习“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首先,我让学生朗读诗句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其次,提问学生“你觉得这两句诗中哪个词用得最好?或者你还有什么疑惑的问题?”然后,将学生提出的疑惑问题,比如“为什么用一道?”“为什么用铺”“瑟瑟是

6、什么意思?”“铺和照、洒、射等字有什么不同?”等等在班上共同讨论比较探究,形成一定的共识,体会诗人遣词造句的精妙。最后,我小结:诗人的遣词造句非常精彩,给我们描绘了这样的美景,以至于历经了九百多年,我们还能感受到它的美妙。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像着“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美丽画面,美美地吟诵吧待学生美美地读完后!4.3 拓展:,我顺势问学生“古诗中还有很多吟诵夕阳的诗句,有谁知道?”学生说完后,我将自己积累到的诗句与学生分享,如:-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王之焕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歌曲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

7、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4.4 学习“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首先,我是这样过渡的“诗人漫步江边,面对着醉人的美景,心情十分愉快,流连忘返。不知不觉天暗下了,夕阳也带着它的美丽隐去。这时新月当空,诗人又看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读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的理解。”其次,待学生说完后,我给予适度表扬并补充说明“可怜”“真珠”的古今异义,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最后,提问学生”夜晚的景物有哪些?这些景物之间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从而让学生深刻理解这两个贴切的比喻抓住了事物的特征,形象地描写了江边美丽的月夜景色,体会诗人的情感。4.5 总结:傍晚的江边夕阳如火,夜晚的江边新月当空

8、,景色多美啊!诗人的心情非常愉快,即使是今天,我们读到这首诗,内心也充满了跟诗人同样的感受。最后让我们带着这种愉悦的心情来诵读一下整首诗吧!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我想让学生通过读诗、说诗、共同讨论,比较探究,体会诗人遣词造句的精妙和抒发的情感,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让学生在品诗的过程中提高理解和表达能力。六、说板书我主要采用线条和简洁的文字组成板书,将诗句中的主要是景物列出,突出两个比喻,让学生一目了然,从而更好的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板书如下:暮江吟江水傍晚:瑟瑟 红 比喻 共同特征夜晚:露珠-真珠(晶莹透明、圆润)月-弓(弯曲)暮江吟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暮江吟,学会本诗生字.理解重

9、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了解此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2.能力目标: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能背诵,默写全诗.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此诗,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情感.【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联想与想象的能力.【教学难点】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复习学过的古诗,预习本课,了解诗人教师准备:课件,诗签【教 法】诵读法反复朗读,把握语言特色.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学 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流程】(课前)导入激趣(看图猜,背古诗)一.感受美,进入美的环境1.解题.师问:诗题交代了些什么生答:交代了时间(暮傍晚)

10、,地点(江边)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3.感知诗文,欣赏试吟.指名读.检查对三个生字瑟,残,吟 的认读情况.生教读.二.赏析美,展示美的画面(一)介绍 挑战赛 规则.(二)第一关看美景,说其意 1.在观察讨论中领悟一番诗中有哪些景物你认为什么景物最美为什么(教师适时点拨)2.汇报交流.第二关找字词,解其意 1.请同学们把重点的字词和不理解字词找出来,同桌或上下位解决,不能解决再提出.(1)小组领读(2)哪位同学愿意跟大家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个字或哪一句(分组交流)(3)解答疑问.3.再读,领悟诗意4.抓住重点字词可怜 等进行小结5.生想象画面,复述诗意:傍晚()夜晚()天上()地上()三.诵读美,

11、想象美的意境第三关悟情感,读其意 欣赏古诗重要的是进入诗的意境,感悟诗人感情,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白居易,谁来吟吟这首诗.1.师吟生想象画面.(配乐)2.生挑战:表演吟诵3.全班背诵4.师结合板书小结四.创作美,获得美的延伸第四关写美景,创其意 1.小练笔(课后任选一题完成):(1)见课件 (2)见诗签2.教师总结.3.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作业.(2)默写全诗.【板书设计】暮 江 吟 白居易 残 月阳 美 江 露水附诗签:(任选一题)1.创作现代版暮江吟 2.根据下面的句子再想象写一首诗.蓝蓝的天上一轮圆圆的月亮3.任选一幅美景图,自己或与大家合作创作一首诗.暮江吟说课稿一、说教材暮江吟是

12、唐代诗人白居易上任杭州刺史途中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是一首写景佳作。诗句语言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其写景之微妙,历来备受称道。诗句的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热爱大自然的美丽景色,热爱大好秋色的喜悦之情。根据新课标第二学段的目标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我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学会“吟”、“瑟”两个生字。2、有感情的朗诵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3、通过在读中想象意境,描绘意境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4、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表达

13、的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这样的目标设计,目的是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通过三者的相互渗透,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及能力的整体提升。为了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把教学重点确定为:1、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2、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表达的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3、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根据教学内容的题材,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了解诗意,体会古诗意境,感受诗人表达的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教学时间:根据课文内容需要,将安排1 个课时进行教学。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二、说学情:四年级二班共有 54 名学生,学生家长的个人素养非常高,所以这些孩子较过去的孩子而言,

14、他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多,信息量大,见识广、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愿意交流、乐于表达。在学习上,他们也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如:搜集资料的能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语言组织、表达能力等。所以,这些孩子应该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需要做好孩子的引导者就行。三、说教法和学法: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领者,阅读是教师、学生、教材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为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四)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朗读感悟法、

15、情境创设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乐于学,勤于思考。在学法上,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 的学习方式,于是我将 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通过自主阅读、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等方式展开,以此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的发展。四、说教学过程:本课教学设计基于“研究性阅读”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下面我分四个环节说说这节课的教学过程。第一环节:解读诗题,导入诗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这一课程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阅读方法的支持。在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自己去解诗题:说说你从

16、诗的题目中读到哪些内容?学生回答之后,我以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暮江吟,引入第二环节。第二环节:读通诗句,读出节奏语文课程标准 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语文教学中,应坚持以读为本,在读中感,在读中悟,因此在诗句的讲解方面,我要求学生自由朗读,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读出自己对古诗的独特体会,然后再相机指导学生:中国古代的诗词都是用来吟唱的,所以我们应该读出他的节奏来,展现诗歌的音乐美。紧接着,我以“这首诗歌到底吟咏了哪些景物”一句话引入第三环节的学习。第三环节:了解诗意,品读诗文。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的引导学生作答

17、。”在品诗文、体意境这个教学环节里,我主要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去感悟。第一步,让学生自由朗读,按照他们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读出自己的体会。然后设问引导:读完整首古诗,你看到了哪些景物?残阳江水露珠新月在学生对古诗有了初步了解后,让学生再读古诗,这时或许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就自然而然的就浮现在学生的脑海里。第二步:请学生探究讨论你最喜欢哪个景物,为什么?之后,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学生了解诗意,品读诗文。第三步,品读诗文。根据学生所说内容指导学生感悟“铺”的妙处,铺体现了太阳照射的时间是傍晚,铺体现了残阳之柔美,铺体现了斜阳铺洒之下的江面十分壮美。从而,指导学生诵读“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

18、红。”至于“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可以在学生感悟诗意之后,再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珠晶莹月儿弯“这样的诗句让学生对比,之后相机诵读体会作者比喻之精妙,感悟诗歌意境之美好。第四环节:编写标题,感悟诗情。诗中的景象吸引了我们,也使画家陶醉,瞧,画家用他的画笔画出了这样的图画,这幅就是“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而这幅是: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让我们来给这两幅图取上好听的名字吧。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同时,教师相机指导,将图中的景物连接起来,再加以润色,就是一个好的名字。在此,等于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之后,我板书题目”暮江落日“”露伴新月“,质疑:为什么作者一

19、直从傍晚站到了半夜?从而使学生体会作者喜爱这暮江秋景图,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板书:热爱大自然,之后,培养朗读。第五环节:拓展延伸,海量阅读。新课标要求我们要努力树立拓展性阅读教学观,就教学中与某一阅读素材相关的主题,搜寻更多的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进而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我在此课中设计拓展的内容是关于明月的诗句:第一步:描写月的形态的诗句: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第二步可以引导学生说出借月抒情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请同学们搜集此类诗句。第六环节:布置作业。1、搜集和明月有关的诗句并写到摘抄本上。六说教学板书。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

20、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暮江吟残阳江水露月暮江落日露伴新月热爱自然、轻松愉悦七、说评价分析总结:这篇课文的教学,我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阅读为主线的教学原则,既教给学生知识,又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力求使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情感熏陶能得到有机的结合。在教学中,我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采用多种朗读方式,以读促讲、以读促思、以读悟情。当然,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会根据课堂的生成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题西林壁说课稿一、说教材:对于题西林壁 这篇课文,我是这样解读的:题西林壁是一首哲理诗,作者通过描写游览庐山的经历

21、,总结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的道理。二、说学情:对于学生的情况,我是这样认为的:四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思维以具象思维为主,因此他们对于文中描写的景物有自己的感触。但是他们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而本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除此之外,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和稳定性还是较差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多媒体、图片等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三、说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我设立了如下三个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题、横看、侧、缘”等词的意思;翻译全诗;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这首诗。2.过程与方法目

22、标:通过朗读与体会,学习作者从自然景物中总结出真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悟诗中所蕴含的观察问题要客观全面的道理,学会从全局的角度出发看问题。四、说教学重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理解诗句,走进诗句的意境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体会与领悟全诗中所蕴含的哲理。五、说教学方法:美国教育家杜威也说过“教育不是一件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学生主动性建设的过程”。为此,我主要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配合朗读法、点拨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探索。六、说教学过程接下来我将重点阐述我的教学过程,它分为以下五个环节:环节一:营造氛围,导入新课良好的导

23、入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求知欲和探究心理的有效方法。对此我会采用温故知新导入,给学生朗读登鹳雀楼这首诗,具体过程如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同学们,这首诗告诉了我们一个怎么样的道理啊?对,这首诗告诉我们“想要看得远,就要站的高”。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也是一首哲理诗,那么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看看能够从中读出哪些哲理。(板书题西林壁)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我会给学生十分钟时间自由朗读课文,并让学生自主解决以下3 个问题:1.借助相关工具书,理清字词。2.自主翻译全文。3.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本诗写作背景。读毕,我会对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检查,字词方面重点强调“横、侧

24、、缘”等词的意思。接着我会引导学生在师生互动中翻译全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最后理清本诗的写作背景:苏轼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环节三:析读课文,整体感悟首先我给学生播放录音,跟随名家朗读这首诗,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针对前两句,我会向学生提问“是什么导致了庐山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接着我会向学生展示庐山不同角度拍摄照片,让学生对这

25、些照片自主描述,根据学生的描述,总结出“观察角度的不同,导致所看到的景色不同。”随后,我会接着问“你们有过对事物或者事情观察角度的不同,得到的答案也不同的经历吗”,请学生分享他们的经历,并引导学生要多角度看问题。(板书看问题多角度)针对后两句,我会向学生提问“为什么作者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这里我引导学生从他们登山的经历出发,总结出是“在深山中无法看清山的全貌,所以就不识庐山真面目。”接着我又会说“我们有一个成语叫做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当事人被碰到的事情搞糊涂了,旁观的人却看得很清楚。结合本诗和这个成语,分小组讨论你们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你们有什么感受,并且是怎

26、么做的。”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出“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从全局出发,摆脱主观成见。”(板书解决问题全局)环节四:品读课文,领悟升华我会让学再次生品读这首诗,想一想你还能够总结出哪里哲理。环节五:课堂小结,拓展延伸我会引导学生根据板书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梳理,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一个更加系统全面的认识。并布置这样一份作业:背诵全诗;记叙一件你从中发现哲理的小事。题西林壁课堂实录一、激情导入师:(配乐欣赏庐山风光片)欣赏了这些这些风景感觉怎么样?生:美师:是啊,这里山高水常,这里云雾弥漫,这里古树参天,这里年语花香,这里流泉飞瀑,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唐代大诗人李

27、白来到这里写下了望庐山瀑布(齐备)宋代大诗人苏轼来到这里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的古诗题西林壁(板书)二、交流资料师: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收集有关题西林壁这首古诗的资料,谁愿意把你的资料和大家交流一下。生:苏轼是宋代大诗人,写过很多诗,可查找的有3000多首。生:题西林壁是一首题壁诗。是写在墙壁上的。生:我知道庐山很美,有很多的旅游景点。三、听录音,模仿读师:下面我们就来听一听这首古诗(放配乐诗朗诵题西林壁)师:读得怎么样?生:美师:你们能不能也读得这么美,和录音来比一比。学生练习师:谁愿意来试一试生:读师:谁来评价一下他读得怎么样?生:很响亮师:是啊,真的是很响亮。那么你能不能也响亮的读一读呢?生:读

28、师:谁能再来评价一下这位同学的朗读?生:很有感情。师:非常好,我看也可以录成磁带卖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四、在音乐中反复读,感悟古诗的画面师:诗写得美同学们读得更美。其实,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要你用心的去读,去感受,你就能看到这幅画。下面就请同学们反复读古诗,看谁能不它读成一幅画。生在音乐声中反复读师:谁能说说你读到的画面是怎样的?生:我看见许多的树,许多的花,还有许多的草。许多的鸟在树上唱歌。师:你真是用心的去读了。生:我看见庐山横着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侧着看是高高挺立的山峰。师:你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板书:横岭侧峰)师:(出示岭峰的图片)为什么同是庐山一会看到的是岭一

29、会看到的又是峰呢?(生沉默)师:诗人从横侧远近高低去看庐山生:诗人站的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庐山也不一样。师:多么善于思考的孩子。同学们给他鼓鼓掌。诗人从不同的位置来看庐山,看到了不同的庐山,还可以按什么的不同来看庐山?生:不同的季节,春、夏、秋、冬。生:不同的时间,早、中、晚。生:不同的天气,晴天、雨天。生:不同的心情,高兴、伤心。师:从不同的时间、季节、心情、天气、心情来看庐山,所看到的庐山都不一样。所以作者写下.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师: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结果会怎样呢?生:不相同师:同一事物观察的角度不同,观察的结果也不相同这个道理在我们以前所学的课文当中也出现过,谁知道

30、是哪一篇课文吗?生:画杨桃师:庐山真美啊,作者来到庐山看到了庐山的美景,感悟到了人生哲理。下面你们就是大诗人苏轼,清大诗人们闭上眼睛随老师一起走进庐山,横着看庐山,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侧面看,奇峰陡峭;远看,隐天蔽日;近看,危崖险岩;在高出俯瞰,深沟幽壑;在低处抬头仰望,重峦叠障。庐山美,美在哪,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是秀美?身在庐山的你感慨万千。大诗人们,把你们的看到的壑感受到的用诗句表现出来吧。生读古诗师:同学们刚才交流的时候说了苏轼现存的诗就有三千多首,谁能读读你收集的苏轼的诗。生展示。设计思路: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 3-4 学年段目标对古诗的要求是:诵读优秀古诗文,在诵读中体验情

31、感,领悟内容。古人也有“七分诗三分读”的说法。可见朗读在古诗学习中的重要性。只有在朗读中,古诗的抒情、审美的艺术效果才能充分发挥。只有在朗读中学生才能辨别诗的语言,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受到古诗情感的熏陶并与之产生共鸣,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朗读。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阅读的教学建议: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要珍视学生独特的体会、理解和感受。因此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以读感知,以读促思,以读明理,以读悟情。朗读贯穿始终。上课伊始,播放古诗录音感知诗韵和情感基调。让

32、学生在抑扬顿挫地模仿读中初步感知古诗内容,然后让学生在悠扬的音乐中反复诵读古诗,体会诗人在庐山那种只能意会无法言传的意境和韵味,从而理解背诵古诗。最后在学生读出诗韵,读准诗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发挥创见性,表现古诗的意境,从而达到朗读的最高境界。题西林壁教案【教材分析】古诗题西林壁 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组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这一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进行编排,这一组课文选择的文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题西林壁 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更重要的是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那么接下来我将

33、谈谈题西林壁这一首古诗的说课。大家都知道题西林壁 是苏轼在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庐山的感受。前两行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横着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隐天蔽日,从近处看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重峦叠障;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他在第三、四行诗中解释道: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

34、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联系生活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2.过程方法目标:学习如何让学生解读诗歌。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学会全面看待问题。【教学重点】通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教学难点】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

35、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时所拍摄的视频或图片资料。学生准备:查找有关苏轼的资料,预习课文。【说教法、学法】阅读感悟法: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行为,设计有目的、有层次的阅读实践。【说教学过程】1、激趣导课我国地大物博,山河壮丽,有许多名山大川,比如黄山(简介)。而我国江西省的庐山,就是个风景名胜。还记得诗人李白所写的一首有关庐山的诗吗?齐背望庐山瀑布。景色秀丽的庐山,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美丽迷人。有一个著名诗人,叫苏轼,也到过庐山,并把所见所感,写成了一首诗,题目叫题西林壁。2、理解诗题。(1)让学生课前查阅苏轼的有关资料,课上互相交流。(2)结合注释理解题目的意思。

36、初读感知。3、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古诗,读通读正确,然后抽查读的情况,请同学简单谈谈初读感受和自已的发现。教师在上课之前的备课,既要备教师的教,更要备学生的学,这一点特别重要。教师不光要关注自己的教,更要关注学生的学。这一环节的设计,为下一阶段的教学提供了生成的依据。这里的生成是指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生成的。4、理解诗意。(1)先自读自悟,再合作学习,并在组内各自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注意:在合作学习之前,老师必须引导同学们复习、讨论学习古诗的步骤、方法。通过讨论,同学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迅速总结出学习古诗的一般步骤:初读感知查阅资料理解诗题理解诗句品读明理熟读成诵。理解诗句

37、的一般方法是:既要借助注释,又要联系上下文,既要联系课文插图,又要联系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这样,让学生明确学习的步骤和方法后各自试着读诗句、理解诗句大意,然后与组内同学互相探讨。(2)全班交流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拔、启发、小结等,并与朗读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我认为,朗读,既是理解内容的方法,又是体会感情的方法,更是积累语言的方法,因此,不管是在自读自悟的过程中,还是在全班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或者是在品读感情的过程中,教师都要重视读的过程。5品读领悟启发谈话领悟意境:同学们,作者浏览了庐山,不只是看,而且是细心观察庐山的特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

38、低各不同,为什么同样是庐山,却有不同的面目呢?同学们读了这首诗,你发现了什么呢?逐步引导同学明白:原来是因为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写了庐山的千姿百态,身处山中也难以看清它的真实面目,你从中悟出了什么呢?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并举例说明。6、诵读巩固 反复练习诵读古诗,读后评价。配乐背诵。7、拓展用多种形式展示古诗。说板书横岭 侧峰远近高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各不同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题西林壁教案【教

39、学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2、过程与方法:学习如何让学生解读诗歌。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弘扬祖国传统文化,学会全面地看问题。【教学重点】:通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的人生哲理。【教学难点】: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教学过程】:一、激情引趣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其中名山奇景很多,处处称奇叫绝。今天就让我们随诗人一起去领略庐山那神奇的自然风光吧!二、板书课题:题西林壁苏轼1、说一说你对苏轼的了解?你以前学过哪些苏轼的诗?2、苏轼简介:(可以是老师介绍给学生,也可以预先布置给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得到)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40、眉州眉山人。背诵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文、书、画都有很高的造诣,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清新豪键,善于用夸张、比喻的手法,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而这首题西林壁 是苏轼在宋神宗元丰七年,由黄州被贬后赴汝州上任团练副使时,路过九江,游览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上的一首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深刻的认识哲理,耐人寻味。3、解题,题:写,书写。西林:庐山的西林寺。壁:墙壁4、范读本诗,让学生倾听,体会诗的韵味和情感。师: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朗读时应该怎样停顿,与我们以前学过的那首诗相似?5、学生自由有感情地朗读。6、小组齐读。7、男女赛读。8、全班齐读9、背诵本

41、诗。三、体会诗意1、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学习古诗时,一般采取什么方法理解诗句的含义呢?2、生、先理解每个字的意思,不懂就给这个字组成个词。理清句子的先后顺序后,把这些字的意思连接起来。3、师、按照这样的学习方法,我们分别学习诗句。(向老师汇报)(1)“横看成岭侧成峰”学生试着说一说。板书:横看成岭侧看成峰从横向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侧面看却成了险峻的山峰。(2)“远近高低各不同”板书:远近高低不同师:远、近、高、低其实说的是什么?(不同角度)师:从不同角度看事物会产生怎样的结果呢?(不同)(3)“不识庐山真面目”识:认识,真:真正、本来板书:不识真面目(4)“只缘身在山中”缘:是因为意思。此

42、:这只因为自己置身庐山之中4、请同学们看书,这首诗结构上有什么特点?5、生:前两句作者是作者对庐山景物的描写;后两句是写出作者的感受。并蕴含哲理6、师:请同学们思考,并回想一下,老师在介绍苏轼写这首诗时处于的情况。作者要告诉我们怎样的哲理呢?7、小结:作者以他自身坎坷的人上经历告诉我们为人处世的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实全貌,必须超越狭窄的范围,摆脱主观意愿,多听别人的意见。四、拓展运用1、关于描写庐山的奇景的古诗还有很多,老师选取了其中的两首。2、出示望庐山瀑布大林寺桃花3、请同学们展示你搜集的有关写庐山的诗,或者苏轼

43、的诗。4、欣赏书中峨眉山月歌。【板书设计】:横看成岭景 变幻侧看成峰美 深远 意境 题西林壁不识真名目只缘此山中远近高低不同题西林壁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3.体会两首诗表达的异同.【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教学难点】: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中告诉我们的道理,以及作者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板书-庐山庐山,我们并不陌生,根据我们以前看到的或学过的有关庐山的文章,说说庐山给你们留下的怎样的印象?谁来说说?2学生汇报.3师:是的,庐山不仅水美.雾美.山也美.自古

44、享有(板书)“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盛誉。九百多年前,48 岁的宋朝著名诗人苏轼,当时已被贬到黄州做官的他再次被贬到汝州,在去汝州上任时,途经江西庐山,庐山的奇美秀丽景色让他诗兴大发,作了五首记游诗,今天我们学习最后一首-(板书课题)题西林壁4解释诗题齐读两遍。齐读两遍,生齐读.谁能说说诗题的意思。你对题目中的哪些不理解?(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二诵读古诗,理解诗意。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师: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苏轼到底写了些什么呢?大家先猜猜.同学们先自己读读,然后互相检查读音情况.(1)同桌互读,检查预习情况,互相指正。(2)指名读,作适当的鼓励评价。(3)全班齐读古诗。师:这是苏轼游览庐山之

45、后,做了五首诗中的最后一首.作者到底看到了一些什么呢?接下来,我们将以小组为单位学习古诗.2展开小组,小组中合作学习古诗。(1)回忆古诗的学习方法。师:我们前面也学习了古诗,是如何学习古诗的呢?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学习古诗的方法。(2)学生汇报。出示学习方法:(小黑板出示)a.先自由朗读古诗。b.根据注释理解诗意。先理解单个字的意思.然后在连接起来,说出整句的意思.c.相互说说诗句的意思,并质疑,解疑。(3)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教师组中点拨。3.检查小组中学生学习效果.(1)师:刚才,大家学的非常认真,现在,老师想听听各个小组的汇报。学了古诗,你们知道了一些什么?(2)学生自由汇报。说说诗句的意思。

46、(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相机点拨:岭峰 画一画(4)练习:在括号里填上表示”看”的词语.在远处 眺望,在近处 观察,在高处 俯视,在低处 仰望,庐山的景象各不相同.(5)(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理解 缘 并指导写法.缘:右上部分是两笔:撇折 横折此两句的意思是: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只因为自己就在这山中.三.体会意境,悟诗哲理。师:了解了古诗的意思,同学们再仔细读读诗句,读读意思,看看还有什么问题?(1)师:读到这,说到这,想到这,作者就在这座山中,却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难道,你们没有什么质疑的地方吗?(2)学生质疑:为什么作者身在此山中反而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学生交流

47、.讨论.汇报。正因为作者在庐山的某个地方,也只能看到庐山的一小部分,不能全面地看清庐山的整体样子。因而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叹:-(3)学生接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4)是的,同样的是庐山,只因为看的角度不同,所呈现的庐山的样子就不同。所以,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样的,同一件事物,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它,就会有不同的样子,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情况呢?(5)学生沉思:(联系生活实际).A.观看车子,就很好的给我们阐述了这一道理。b.下棋时,不是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也就是这一道理。C 老师想请大家来评价一下你身边的同学,应该怎样看?(是只看

48、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还是只看他优点呢?)(6)小结哲理:学到这,不难看出,作者借观庐山,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生汇报:要想全面认清一个事物,必须全面地.客观地.多角度观察。齐读哲理:要想全面认清一个事物,必须全面地.客观地.多角度观察。四.感情朗读,背诵.1.以饱满的热情,读读这首蕴涵深刻道理的诗吧!2.想试着背背吗?你可以选择独自背或同桌背,看谁备的既快又有感情.3.我们全班来一遍吧!已经会背的同学可以合上书本,不会背的同学请你看书读.(齐背)雪梅说课稿一、说教学目标:1、认识“骚、逊、输”这3 个生字,掌握“降”这个多音字,会写“降、阁、费、须、逊、输”这6 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49、这首诗。3、了解诗句的意思,领悟诗歌所蕴含的道理。二、说教学重难点:1、我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2、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明白人和事物各有长短、应取长补短的道理。三、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程度有很大差异,很多同学认为知道了每个字或词的意思,就是读懂了古诗词了。对此,我有必要进行一定的引导,主要是引导学生对古诗词有更深的理解,而不是让学生仅仅停留在孤立字词的理解上,停留在呆板的表面意思上。课文后面提供的注释,可以起一定的辅助作用,可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四、说教法和学法教法1、指导观察法遵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发挥文中插图的作用,以图带文、图文并茂

50、,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自然地加深了对课文的学习。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旨在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投入课文所设置的情景中。3、鼓励欣赏法教师及时的点评,甚至学生之间的互评,都是以鼓励、欣赏为主,主要是激励学生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才能,满足他们希望得到赞许,体会成功的心理特点,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增强朗读的信心。学法1、合作学习法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注重讨论、交流、合作、体会。让学生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能联想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2、美读训练法以“看、听、说、读、悟”为主要训练方式,把“读”的训练贯穿在整个教学中,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