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诗人辛弃疾的诗词及简析5篇.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8317228 上传时间:2022-03-16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57.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宋诗人辛弃疾的诗词及简析5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南宋诗人辛弃疾的诗词及简析5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南宋诗人辛弃疾的诗词及简析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宋诗人辛弃疾的诗词及简析5篇.docx(4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南宋诗人辛弃疾的诗词及简析5篇 辛弃疾词风“激扬豪迈,风流豪放”,代表着南宋豪放词的最高成就。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这次我给大家整理了南宋诗人辛弃疾的诗词及简析,供大家阅读参考,希望大家喜爱。 南宋诗人辛弃疾的诗词及简析1 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 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 献愁供恨, 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 断鸿声里, 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 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 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 怕应羞见, 刘郎才气。 惋惜流年, 忧愁风雨, 树如同此! 倩何人唤取, 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简析】 这首词作于乾道四至六年(1168-1170

2、)间建康通判任上。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作一个建康通判,不得一遂报国之愿。偶有登临周览之际,一抒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 建康(今江苏南京)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一座亭子。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臂赏之胜。” 这首词,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开头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景色。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穷无尽。大江流向天涯,也不知何处是它的终点。遥远天际,天水交溶气象阔大,笔力遒劲。“楚天”的“楚”地,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战国时

3、曾属楚国。“水随天去”的“水”,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千里清秋”和“秋无际”,显出阔达气概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南方常年多雨多雾,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能极目远望,望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涯流去。的壮丽景色。 下面“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象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皮日休缥缈峰诗:“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有“山如碧玉”之句(即簪),是此句用语所出。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丽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这

4、是移情及物的手法。词篇因此而生动。至于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以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借言远山之献供,一写内心的担负,而总束在此片结句“登临意”三字内。开头两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了一步,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起先抒情,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剧烈。一切都在推动中深化、升华。“落日楼头”六句意思说,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时常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家

5、乡的思念。他看着腰间空自佩戴的宝刀,悲愤地拍打着亭子上的栏干,可是又有谁能领悟他这时的心情呢? 这里“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落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方南宋国力衰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方作为“江南游子”自己飘舞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上收失地之意,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始终实行猜忌排挤的看法;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

6、湃心情激烈。但作者不是干脆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是吴地所造的钩形刀)。杜甫后出塞诗中就有“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的句子。“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其次个动作“栏干拍遍”。据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经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吁唏独语,或以手拍栏于。曾经作诗说:“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干拍”。栏干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用在这里

7、,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迫非愤的情态宛若显现在读者面前。另外,“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除了典型的动作描写外,还由于采纳了运密入疏的手法,把剧烈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笔墨之中,内涵深厚,耐人寻味。“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复原中原的理想,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 后几句一句句感情渐浓,达情更切,至最终“无人会”得一尽情抒发,可说“尽致”了。读者读到此,于作者心思心绪,亦可尽知,每位读者,也都会被这种情感感染。 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干脆言志。下片十一句,分四层意思: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引用了一个典故: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

8、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见晋书张翰传)现在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自己想回到家乡,又谈何简单!“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的确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其次层意思。求田问舍就是买地置屋。刘郎,指三国时刘备,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这也是用了一个典故。三国时许汜去探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假如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

9、,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见三国志陈登传)“怕应羞见”的“怕应”二字,是辛弃疾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象你(指许汜)那样的琐屑小人,有何面目去见象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这二层的大意是说,既不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 作者登临远望望故土而生情,谁无思乡之情,作者自知身为游子,但国力如此,如自己一般的又何止一人呢?作者于此是说,我很怀念家乡但却绝不是像张翰、许汜一样,我回家乡当是收复河山之时。作者有此志向,但语中含蓄,“归未?”一词可知,于是自然引出下一层。 “惋惜流年,忧愁风雨,树如同此”,是第三层意思。流年,即时间消逝;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如同此”也有

10、一个典故,据世说新语言语,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如同此,人何以堪?”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时,我心中的确惦念家乡,但我不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今日怅恨忧惧的。我所忧惧的,只是国事飘摇,时间消逝,北伐无期,复原中原的宿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这三句,是全首词的核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动已经发展到最高潮。下面就自然地收束,也就是第四层意思:“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倩,是恳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在宋代,一般游宴消遣的场合,都有

11、歌妓在旁唱歌侑酒。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理想不能实现,世无知已,得不到怜悯与安慰。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 这首词,是辛词名作之一,它不仅对辛弃疾生活着的那个时代的冲突有充分反映,有比较真实的现实内容,而且,作者运用圆熟精到的艺术手法把内容完备地表达出来,直到今日仍旧具有极其剧烈的感染力气,使人们百读不厌。 南宋诗人辛弃疾的诗词及简析2 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 英雄无觅, 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 风流总被, 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 寻常巷陌, 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 望中犹记, 烽火扬州路。 可堪

12、回首, 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简析】 此词作于开禧元年(1205)。当时,韩侂胄正打算北伐。赋闲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镇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苏镇江)。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好像很重视,然而事实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主动布置军事进攻的打算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晰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境况的艰难,深感很难有所作为。在一片紧锣密鼓的北伐声中,当然能唤起他复原中原的豪情壮志,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又感到忧心忡忡。这种老成谋国,深思熟虑的情怀冲突交织困难的心理状

13、态,在这首篇幅不大的作品里充分地表现出来,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而被后人推为压卷之作(见杨慎词品)。这当然首先确定于作品深厚的思想内容,但同时也因为它代表辛词在语言艺术上特别的成就,典故运用得特别恰到好处;通过一连串典故的示意和启发作用,丰富了作品的形象,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词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京口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面对锦绣江山,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像辛弃疾这样的英雄志士登临应有之情,题中应有之意,词正是从这里着笔的。 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开疆拓土,造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尽避斗转星移,沧桑屡变,歌台舞榭,遗迹沦湮

14、,然而他的英雄业绩则是和千古江山相辉映的。刘裕是在贫寒、势单力薄的状况下渐渐壮大的。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他曾两度挥戈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故土。这些激昂人心的历史事实,被形象地概括在“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三句话里。英雄人物留给后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因而“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传闻中他的故居遗迹,还能引起人们的瞻慕追怀。在这里,作者发的是思古之幽情,写的是现实的感慨。无论是孙权或刘裕,都是从百战中开创基业,建国东南的。这和南宋统治者苟且偷生于江左、忍气吞声的懦怯表现,是多么显明的比照! 假如说,词的上片借古意以抒今情,还比较轩豁呈露,那么,在下片里,作者通过典故

15、所揭示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感慨,就更加意深而味隐了。 这首词的下片共十二句,有三层意思。峰回路转,愈转愈深。被组织在词中的历史人物和事务,血脉动荡,和词人的思想感情融成一片,给作品造成了沉郁顿挫的风格,深宏博大的意境。 “元嘉草草”三句,用古事影射现实,尖锐地提出一个历史教训。这是第一层。 史称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自践位以来,有复原河南之志”(见资治通鉴宋纪)。他曾三次北伐,都没有胜利,特殊是元嘉二十七年(450)最终一次,失败得更惨。用兵之前,他听取彭城太守王玄谟陈北伐之策,特别激烈,说:“闻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见宋书王玄谟传。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载,卫青、霍去病镑统大军分道出塞与匈奴战,

16、皆大胜,霍去病于是“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封、禅,谓积土为坛于山上,祭天曰封,祭地曰禅,报天地之功,为战胜也。“有封狼居胥意”谓有北伐必胜的信念。当时分据在北中国的元魏,并非无隙可乘;南北军事实力的对比,北方也并不占优势。倘能妥为筹画,虑而后动,虽未必能成就一番开天辟地的伟业,然而收复一部分河南旧地,则是完全可能的。无如宋文帝急于事功,头脑发热,听不进老臣宿将的看法,轻启兵端。结果不仅没有得到预期的成功,反而招致元魏拓跋焘大举南侵,弄得两淮残缺,胡马饮江,国力一蹶而不振了。这一历史事实,对当时现实所供应的历史鉴戒,是发人深省的。辛弃疾是在语重心长地告诫南宋朝廷:要慎重啊!你看,元嘉北伐,由于

17、草草从事,“封狼居胥”的壮举,只落得“仓皇北顾”的哀愁。 想到这里,稼轩不禁抚今追昔,感慨万端。随着作者思绪的猛烈波动,词意不断深化,而转入了其次层。 稼轩是四十三年前,即绍兴三十二年(1162)率众南归的。正如他在鹧鸪天一词中所说的那样:“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汉箭朝飞金朴姑。”那沸腾的战斗岁月,是他英雄事业的发轫之始。当时,宋军在采石矶击破南犯的金兵,完颜亮为部下所杀,人心激昂,北方义军纷起,动摇了女真贵族在中原的统治,形势是大有可为的。刚即位的宋孝宗也颇有复原之志,起用主战派首领张浚,主动进行北伐。可是符离败退后,他就坚持不下去,于是主和派重新得势,再一次与金国通

18、使议和。从今,南北分裂就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而辛弃疾的鸿鹄之志也就无从施展,“只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同上词)了。时机是难得而易失的。四十三年后,重新经营复原中原的事业,民心士气,都和四十三年前有所不同,当然要困难得多。“烽火扬州”和“佛狸祠下”的今昔比照所展示的历史图景,正唱出了稼轩四顾苍茫,百感交集,不堪回首忆当年的感慨心声。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两句用意是什么呢?佛狸祠在长江北岸今江苏六合县东南的瓜步山上。永嘉二十七年,元魏太武帝拓跋焘南侵时,曾在瓜步山上建行宫,后来成为一座庙宇。拓跋焘小字佛狸,当时流传有“虏马饮江水,佛狸明年死”的童谣,所以民间把它叫做佛狸祠。这

19、所庙宇,南宋时犹存。词中提到佛狸祠,好像和元魏南侵有关,所以引起了理解上的种种歧异。其实这里的“神鸦社鼓”,也就是东坡浣溪沙词里所描绘的“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的情景,是一幅迎神赛会的生活场景。在古代,迎神赛会,是普遍流行的民间风俗,和农村生产劳动是紧密联系着的。在终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中,农夫祈晴祈雨,以及种种生活愿望的祈祷,都离不开神。利用社日的迎神赛会,歌舞作乐,一方面酬神娱神,一方面大家团聚一番。在农夫看来,只要是神,就会管生产和生活中的事,就会给他们以福佑。有庙宇的地方,就会有“神鸦社鼓”的祭祀活动。至于这一座庙宇供奉的是什么神,对农夫说来,是无关宏旨的。佛狸祠下迎神赛会的

20、人们也是一样,他们只把佛狸当作一位神祗来奉祀,而决不会审查这神的来历,更不会把一千多年前的元魏入侵者和当前金人的入侵联系起来。因而,“神鸦社鼓”所揭示的客观意义,只不过是农村生活的一种环境气氛而已,没有必要再多加探讨。然而辛弃疾在词里摄取佛狸祠这一特写镜头,则是有其深刻寓意;它和上文的“烽火扬州”有着内在的联系,都是从“可堪回首”这句话里生发出来的。四十三年前,完颜亮发动南侵,曾以扬州作为渡江基地,而且也曾驻扎在佛狸祠所在的瓜步山上,严督金兵抢渡长江。以古喻今,佛狸很自然地就成了完颜亮的影子。稼轩曾不止一次地以佛狸影射完颜亮。例如在水调歌头词中说:“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

21、层楼。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词中的佛狸,就是指完颜亮,正好作为此词的说明。佛狸祠在这里是象征南侵者所留下的痕迹。四十三年过去了,当年扬州一带烽火漫天,瓜步山也留下了南侵者的踪迹,这一切记忆犹新,而今佛狸祠下却是神鸦社鼓,一片安静祥和景象,全无战斗气氛。辛弃疾感到不堪回首的是,隆兴和议以来,朝廷苟且偷生,放弃了多少北伐抗金的好时机,使得自己南归四十多年,而复原中原的壮志无从实现。在这里,深厚的时代悲伤和个人身世的感慨交织在一起。 那么,辛弃疾是不是就认为良机已经错过,事情已无法挽救了呢?当然不是这样。对于这次北伐,他是赞成的,但认为必需做好打算工作;而打算是否充分,关键在于举

22、措是否得宜,在于任用什么样的人主持其事。他曾向朝廷建议,应当把用兵大计托付给元老重臣,示意以此自任,打算以垂暮之年,挑起这副重担;然而事情并不是所想象的那样,于是他就发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慨叹,词意转入了最终一层。 只要读过史记廉颇列传的人,都会很自然地把“一饭斗米,肉十斤,披甲上马”的老将廉颇,和“精神此老健如虎,红颊白须双眼青”(刘过呈稼轩诗中语)的辛弃疾联系起来,感到他借古人为自己写照,形象是多么饱满、显明,比拟是多么贴切、逼真!不仅如此,稼轩选用这一典故还有更深刻的用意,这就是他把个人的政治遭受放在当时宋金民族冲突、以及南宋统治集团的内部冲突的焦点上来抒写自己的感慨,给予

23、词中的形象以更丰富的内涵,从而深化了词的主题。这可以从下列两方面来体会。 首先,廉颇在赵国,不仅是一位“以志气闻于诸侯”的猛将,而且在秦赵长期相持的斗争中,他是一位能攻能守,猛勇而不孟浪,持重而非畏缩,为秦国所惧服的老臣宿将。赵王之所以“思复得廉颇”,也是因为“数困于秦兵”,谋求抗击强秦的状况下,才这样做的。因而廉颇的用舍行藏,关系到赵秦抗争的局势、赵国国运的兴衰,而不仅仅是廉颇个人的升沉得失问题。其次,廉颇此次之所以最终没有被赵王起用,则是由于他的仇人郭开搞阴谋阴谋,蒙蔽了赵王。廉颇个人的遭受,正反映了当时赵国统治集团内部的冲突和斗争。从这一故事所揭示的历史意义,结合作者四十三年来的身世遭受

24、,特殊是从不久后他又被韩侂胄一脚踢开,落职南归时所发出的“郑贾正应求死鼠,叶公岂是好真龙”(瑞鹧鸪乙丑奉祠舟次馀杭作)的慨叹,再回过头来体会他作此词时的境况和心情,就会更深刻地理解他的忧愤之深广,也会惊羡于他用典的出神入化了。 岳珂在桯史稼轩论词条说:他提出永遇乐一词“觉用事多”之后,稼轩大喜,“酌酒而谓坐中曰:夫君实中余痼。乃味改其语,日数十易,累月犹未竟。”人们往往从这一段记载引出这样一条结论:辛弃疾词用典多,是个缺点,但他能虚心听取别人看法,创作看法可谓肃穆仔细。而这条材料所透露的另一条重要消息却被人们所忽视:以稼轩这样一位语言艺术大师,为什么会“味改其语,日数十易,累月犹未竟”,想改而

25、最终改动不了呢?这不恰恰说明,在这首词中,用典虽多,然而这些典故却用得完美无缺,恰到好处,它们所起的作用,在语言艺术上的能量,不是干脆叙述和描写所能代替的。就这首词而论,用典多并不是辛弃疾的缺点,而正体现了他在语言艺术上的特别成就。 南宋诗人辛弃疾的诗词及简析3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作品赏析 【注释】: 作

26、于开禧元年(1205),时在镇江知府任上。按:嘉泰四年(1204)正月,稼轩在会稽奉诏晋京,随即改调镇江知府。稼轩于三月到任后,马上投入惊慌的备战工作。京口:即今江苏镇江。北固亭:在镇江城北北固山上。北固山下临长江,回岭绝壁,形势险固。晋蔡谟筑楼山上,名北固楼,亦称北固亭。此词起笔颇似东坡大江东去。然坡词慷慨其外,超旷其内,犹诗人之词;辛词则临战请缨,全然沉郁悲壮,确乎英雄之词。词虽通篇用事,然不惟本地风光人物,用来贴切,且善将故实融于生动的描叙之中,更手法多变:或从无觅处立意,或从有迹处落笔,或明用,或暗用,或插入,或自况,故读来浑不觉枯涩乏味。 “千古”三句:谓千古江山照旧,但英雄如孙仲谋

27、辈已无处寻找。孙仲谋:三国时吴国国主孙权字仲谋。他承父兄基业,曾建都于京口,后迁都建康,仍以京口为重镇,称霸江东,北拒曹操,为一代风流人物。 “舞榭”三句:谓从前种种歌舞豪华和英雄业绩,俱被历史的风雨吹洗一尽。舞榭歌台:即歌舞楼台。榭(xi谢):建在高台上的敞屋。风流:指孙权创业时的雄风壮采。 “斜阳”三句:人谓斜阳照处,这平凡而荒芜之地,当年刘裕曾经住过。寻常巷陌:一般的小街小巷。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字寄奴。刘裕先祖随晋室南渡,世居京口。刘裕即于京口起事,率兵北伐,一度收复中原大片国土,又削平内战,取晋而称帝,成就一代霸业。 “想当年”三句:言刘裕当年两度挥戈,北伐南燕、后秦时,有气吞万里

28、之势。 “元嘉”三句:言刘义隆草率北伐,意侥幸一战胜利,结果大败而回。按:稼轩一生既主动主战,更强调主动备战。这里借古喻今,警告主战权臣韩侂胄。但韩未纳辛言,仓促出兵,导致开禧二年(1206)的北伐败绩和开禧三年(1207)的宋金和议。元嘉:宋文帝刘义隆(武帝刘裕之子)的年号。时北方已由拓拔氏统一,建立北魏王朝。元嘉二十七年(450),文帝命王玄谟北伐。由于打算不足,又冒险贪功,败归。草草:草率从事。封狼居胥:汉将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在今内蒙古自治区西北部)封山而还。封:筑台祭天。按:此即指宋文帝北伐事。宋书王玄谟传载文帝谓殷景仁语:“闻玄谟陈说(指陈说北伐之策),使人有封狼居胥意。”赢

29、得:只落得。仓皇北顾:宋文帝北伐失败后,北魏太武帝拓拔焘乘胜追至长江边,扬言欲渡江。宋文帝登楼北望,深悔不已(见南史宋文帝纪)。再者,据宋书索虏传,早在元嘉八年(431),宋文帝因滑台失守,就写过“北顾涕沟通”的诗句。 四十三年:稼轩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奉表南渡,至开禧元年(1205)京口任上,正是四十三年。烽火扬州路:自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以来,扬州一带烽火不断。路:宋时行政区域以“路”划分,扬州属淮南东路,并是这一路的首府。 “可堪”三句:四十三年来的往事不堪回首,今日对岸佛狸祠下,竟然响起一片祭祀的鼓声。意谓人们苟安太平,抗金意志衰退。佛狸祠:北魏太武帝拓拔焘

30、小字佛狸。元嘉二十七年,他追击宋军至长江北岸瓜步山(今江苏六合县东南),并建行宫,后即于此建佛狸祠。神鸦社鼓:祭神时鼓声震天,乌鸦听见而来争食祭品。 “凭谁问”三句:以廉颇自况,谓老去雄心犹在,却得不到朝廷的重视。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赵国名将,晚年遭人谗害而出奔魏国。后赵王欲起用廉颇,先遣使者询其健壮与否。廉颇当面一饭斗米肉十斤,并披甲上马,以示尚能作战。但使臣受贿而谎报赵王说:“与臣坐顷之,三遗矢(大便三次)矣。”赵王遂罢。(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首词为辛弃疾六十五岁守京口时所作,词中感叹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他以古喻今,不仅赞扬了宋武帝刘裕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而且自不甘休,以

31、廉颇自比,表现了仍要抗金的决心。此词运用典故纯熟,句句有金石之声,是宋词中的佳作。 此词作于开禧元年(1205)。当时,韩侂胄正打算北伐。赋闲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镇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苏镇江)。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好像很重视,然而事实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主动布置军事进攻的打算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晰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境况的艰难,深感很难有所作为。 在一片紧锣密鼓的北伐声中,当然能唤起他复原中原的豪情壮志,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又感到忧心忡忡。这种老成谋国,深思熟虑的情怀冲突交织困

32、难的心理状态,在这首篇幅不大的作品里充分地表现出来,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而被后人推为压卷之作(见杨慎词品)。这当然首先确定于作品深厚的思想内容,但同时也因为它代表辛词在语言艺术上特别的成就,典故运用得特别恰到好处;通过一连串典故的示意和启发作用,丰富了作品的形象,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词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京口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面对锦绣江山,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像辛弃疾这样的英雄志士登临应有之情,题中应有之意,词正是从这里着笔的。 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开疆拓土,造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尽管斗转星移,沧桑屡变,歌台舞榭

33、,遗迹沦湮,然而他的英雄业绩则是和千古江山相辉映的。刘裕是在贫寒、势单力薄的状况下渐渐壮大的。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他曾两度挥戈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故土。 这些激昂人心的历史事实,被形象地概括在“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三句话里。英雄人物留给后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因而“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传闻中他的故居遗迹,还能引起人们的瞻慕追怀。在这里,作者发的是思古之幽情,写的是现实的感慨。 无论是孙权或刘裕,都是从百战中开创基业,建国东南的。这和南宋统治者苟且偷生于江左、忍气吞声的懦怯表现,是多么显明的比照! 假如说,词的上片借古意以抒今情,还比较轩豁呈露,那么,在下片里

34、,作者通过典故所揭示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感慨,就更加意深而味隐了。 这首词的下片共十二句,有三层意思。峰回路转,愈转愈深。被组织在词中的历史人物和事务,血脉动荡,和词人的思想感情融成一片,给作品造成了沉郁顿挫的风格,深宏博大的意境。“元嘉草草”三句,用古事影射现实,尖锐地提出一个历史教训。这是第一层。 史称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自践位以来,有复原河南之志 ”(见资治通鉴宋纪)。他曾三次北伐,都没有胜利,特殊是元嘉二十七年(450)最终一次,失败得更惨。用兵之前,他听取彭城太守王玄谟陈北伐之策,特别激烈,说:“闻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见宋书王玄谟传。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载,卫青、霍去病各统大军分道

35、出塞与匈奴战,皆大胜,霍去病于是“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封、禅,谓积土为坛于山上,祭天曰封,祭地曰禅,报天地之功,为战胜也。“有封狼居胥意”谓有北伐必胜的信念。当时分据在北中国的元魏,并非无隙可乘;南北军事实力的对比,北方也并不占优势。倘能妥为筹画,虑而后动,虽未必能成就一番开天辟地的伟业,然而收复一部分河南旧地,则是完全可能的。 无如宋文帝急于事功,头脑发热,听不进老臣宿将的看法,轻启兵端。结果不仅没有得到预期的成功,反而招致元魏拓跋焘大举南侵,弄得两淮残缺,胡马饮江,国力一蹶而不振了 。这一历史事实,对当时现实所供应的历史鉴戒,是发人深省的。辛弃疾是在语重心长地告诫南宋朝廷:要慎重啊!你

36、看,元嘉北伐,由于草草从事,“封狼居胥”的壮举,只落得“仓皇北顾”的哀愁。 想到这里,稼轩不禁抚今追昔,感慨万端。随着作者思绪的猛烈波动,词意不断深化,而转入了其次层。 稼轩是四十三年前,即绍兴三十二年(1162)率众南归的 。正如他在鹧鸪天一词中所说的那样:“壮岁旌旗拥万夫 ,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革录,汉箭朝飞金朴姑。”那沸腾的战斗岁月,是他英雄事业的发轫之始。当时,宋军在采石矶击破南犯的金兵,完颜亮为部下所杀,人心激昂,北方义军纷起,动摇了女真贵族在中原的统治,形势是大有可为的。刚即位的宋孝宗也颇有复原之志,起用主战派首领张浚,主动进行北伐。可是符离败退后,他就坚持不下去,于是主和

37、派重新得势,再一次与金国通使议和。从今,南北分裂就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而辛弃疾的鸿鹄之志也就无从施展 ,“只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同上词)了。时机是难得而易失的。四十三年后,重新经营复原中原的事业,民心士气,都和四十三年前有所不同,当然要困难得多。 “烽火扬州”和“佛狸祠下”的今昔比照所展示的历史图景,正唱出了稼轩四顾苍茫,百感交集,不堪回首忆当年的感慨心声。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两句用意是什么呢?佛狸祠在长江北岸今江苏六合县东南的瓜步山上。永嘉二十七年,元魏太武帝拓跋焘南侵时,曾在瓜步山上建行宫,后来成为一座庙宇。拓跋焘小字佛狸,当时流传有“虏马饮江水,佛狸明年死”的童

38、谣,所以民间把它叫做佛狸祠。这所庙宇,南宋时犹存。词中提到佛狸祠,好像和元魏南侵有关,所以引起了理解上的种种歧异。其实这里的“神鸦社鼓”,也就是东坡浣溪沙词里所描绘的“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的情景 ,是一幅迎神赛会的生活场景。 在古代,迎神赛会,是普遍流行的民间风俗,和农村生产劳动是紧密联系着的。在终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中,农夫祈晴祈雨,以及种种生活愿望的祈祷,都离不开神。利用社日的迎神赛会,歌舞作乐,一方面酬神娱神,一方面大家团聚一番。在农夫看来,只要是神,就会管生产和生活中的事,就会给他们以福佑。 有庙宇的地方,就会有“神鸦社鼓”的祭祀活动。至于这一座庙宇供奉的是什么神,对农夫说

39、来,是无关宏旨的。佛狸祠下迎神赛会的人们也是一样,他们只把佛狸当作一位神祗来奉祀,而决不会审查这神的来历,更不会把一千多年前的元魏入侵者和当前金人的入侵联系起来。因而,“神鸦社鼓”所揭示的客观意义,只不过是农村生活的一种环境气氛而已,没有必要再多加探讨。然而辛弃疾在词里摄取佛狸祠这一特写镜头,则是有其深刻寓意;它和上文的“烽火扬州”有着内在的联系,都是从“可堪回首”这句话里生发出来的。四十三年前,完颜亮发动南侵,曾以扬州作为渡江基地,而且也曾驻扎在佛狸祠所在的瓜步山上,严督金兵抢渡长江。以古喻今,佛狸很自然地就成了完颜亮的影子。稼轩曾不止一次地以佛狸影射完颜亮。 例如在水调歌头词中说 :“落日

40、塞尘起,胡骑猎清秋 。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层楼。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词中的佛狸,就是指完颜亮,正好作为此词的说明。佛狸祠在这里是象征南侵者所留下的痕迹。四十三年过去了,当年扬州一带烽火漫天,瓜步山也留下了南侵者的踪迹,这一切记忆犹新,而今佛狸祠下却是神鸦社鼓,一片安静祥和景象,全无战斗气氛。辛弃疾感到不堪回首的是,隆兴和议以来,朝廷苟且偷生,放弃了多少北伐抗金的好时机,使得自己南归四十多年,而复原中原的壮志无从实现。在这里,深厚的时代悲伤和个人身世的感慨交织在一起。 那么,辛弃疾是不是就认为良机已经错过,事情已无法挽救了呢?当然不是这样。对于这次北伐,他是赞成的,但认为必

41、需做好打算工作;而打算是否充分,关键在于举措是否得宜,在于任用什么样的人主持其事。他曾向朝廷建议,应当把用兵大计托付给元老重臣,示意以此自任,打算以垂暮之年,挑起这副重担;然而事情并不是所想象的那样,于是他就发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慨叹,词意转入了最终一层。 只要读过史记廉颇列传的人,都会很自然地把“一饭斗米,肉十斤,披甲上马 ”的老将廉颇,和“精神此老健如虎,红颊白须双眼青”(刘过呈稼轩诗中语)的辛弃疾联系起来,感到他借古人为自己写照,形象是多么饱满、显明,比拟是多么贴切、逼真!不仅如此,稼轩选用这一典故还有更深刻的用意,这就是他把个人的政治遭受放在当时宋金民族冲突、以及南宋统治

42、集团的内部冲突的焦点上来抒写自己的感慨,给予词中的形象以更丰富的内涵,从而深化了词的主题。这可以从下列两方面来体会。 首先,廉颇在赵国,不仅是一位“以志气闻于诸侯”的猛将,而且在秦赵长期相持的斗争中,他是一位能攻能守,猛勇而不孟浪,持重而非畏缩,为秦国所惧服的老臣宿将。赵王之所以“思复得廉颇”,也是因为“数困于秦兵”,谋求抗击强秦的状况下,才这样做的。因而廉颇的用舍行藏,关系到赵秦抗争的局势、赵国国运的兴衰,而不仅仅是廉颇个人的升沉得失问题。其次,廉颇此次之所以最终没有被赵王起用,则是由于他的仇人郭开搞阴谋阴谋,蒙蔽了赵王。廉颇个人的遭受,正反映了当时赵国统治集团内部的冲突和斗争。从这一故事所

43、揭示的历史意义,结合作者四十三年来的身世遭受,特殊是从不久后他又被韩侂胄一脚踢开,落职南归时所发出的“郑贾正应求死鼠,叶公岂是好真龙”(瑞鹧鸪乙丑奉祠舟次馀杭作)的慨叹,再回过头来体会他作此词时的境况和心情,就会更深刻地理解他的忧愤之深广,也会惊羡于他用典的出神入化了。 岳珂在桯史稼轩论词条说:他提出永遇乐一词“觉用事多”之后,稼轩大喜 ,“酌酒而谓坐中曰 :夫君实中余痼。乃味改其语,日数十易,累月犹未竟。”人们往往从这一段记载引出这样一条结论:辛弃疾词用典多,是个缺点,但他能虚心听取别人看法,创作看法可谓肃穆仔细。而这条材料所透露的另一条重要消息却被人们所忽视:以稼轩这样一位语言艺术大师,为

44、什么会“味改其语,日数十易,累月犹未竟”,想改而最终改动不了呢?这不恰恰说明,在这首词中,用典虽多,然而这些典故却用得完美无缺,恰到好处,它们所起的作用,在语言艺术上的能量,不是干脆叙述和描写所能代替的。就这首词而论,用典多并不是辛弃疾的缺点,而正体现了他在语言艺术上的特别成就。 南宋诗人辛弃疾的诗词及简析4 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 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 可怜多数山。 青山遮不住, 终归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 山深闻鹧鸪。 【简析】 作者的这首词,用极高超的比兴手法,表达了作者深厚的爱国情思,堪称词中的珍宝。辛弃疾此首菩萨蛮用极高超之比兴艺术,写极深厚之爱国情思,无愧为词中珍

45、宝。 造口一名皂口,在江西万安县西南六十里(万安县志)。词中的郁孤台在赣州城西北角(嘉靖赣州府志图),因“隆胺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唐李勉为虔州(即赣州)剌史时,登临北望,慨然曰:余虽不及子牟,而心在魏阙一也。改郁孤为望阙。”(方舆胜览)清江即赣江。章、贡二水抱赣州城而流,至郁孤台下汇为赣江,再北流,经造口、万安、太和、吉州(治庐陵,今吉安)、隆兴府(即洪州,今南昌市),入鄱阳湖注入长江。淳熙二、三年间(1175-1176),词人提点江西刑狱,驻节赣州,这首词正是词人在此时书于造口壁的。 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辛幼安词条云:“其题江西造口壁词云云。盖南渡之初,虏人追隆祐太后,(哲宗孟后,高宗

46、伯母)御舟至造口,不及而还,幼安因此起兴。”这一记载对体会本词意蕴,实有重要意义。宋史高宗纪及后妃传载:建炎三年(1129)八月,“会防秋迫,命刘宁止制置江浙,卫太后往洪州,腾康、刘珏权知三省枢密院事从行。“闰八月,高宗亦离建康(今南京市)赴浙西。时金兵分两路大举南侵,十月,西路金兵自黄州(今湖北黄冈)渡江,直奔洪州追隆祐太后。“康、珏奉太后行次吉州,金人追急,太后乘舟夜行。”三朝北盟会编十一月二十三日载:“质明至太和县(去吉州八十里。太和县志),又进至万安县(去太和一百里。万安县志),兵卫不满百人,滕康、刘珏皆窜山谷中。金人追至太和县,太后乃自万安县至皂口,舍舟而陆,遂幸虔州(去万安凡二百四

47、十里?赣州府志)。”宋史后妃传:“太后及潘妃以农夫肩舆而行。”宋史胡铨传:“铨募乡兵助官军捍御金兵,太后得脱幸虔。”史书所记载的金兵追至太和。”与罗氏所记的追至造口稍有不符。但罗氏为南宋庐陵人,又曾任江西抚州军事推官,其所记信实与否,尚不妨存疑。况且金兵既至太和,其前锋追至南一百六十里之造口,也不能说无此可能性。无论金兵是否追至造口,隆祐太后被追造口时情势紧急,以致舍舟以农夫肩舆而行,此是铁案,史无异辞。重要的是,应知隆祐其人和建炎年间形势。以靖康二年(1127)金兵入汴掳徽钦二宗北去,北宋灭亡之际,隆祐以废后幸免,她垂帘听政,迎立康王,即后来的高宗。有人请立皇太子,隆祐拒之。宋史后妃传记其言曰:“今强敌在外,我以妇人抱三岁小儿听政,将何以令天下?”其告天下手诏曰:“虽举族有北辕之恤,而敷天同左袒之心。”又曰:“汉家之厄十世,宜光武之中兴;献公之子九人,唯重耳之独在。鹤林玉露建炎登极条云:“事词的切,读之感动,盖中兴之一助也。”陈寅恪论再生缘亦谓:“维系人心,抵挡外侮”,“所以为当时及后世所传诵。”故史称隆祐:“国有事变,必此人当之。”建炎三年,西路金兵穷追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