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2021届新高考中招适应性测试卷生物试题(1)含解析.pdf

上传人:索**** 文档编号:83164393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PDF 页数:26 大小:976.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沈阳市2021届新高考中招适应性测试卷生物试题(1)含解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辽宁省沈阳市2021届新高考中招适应性测试卷生物试题(1)含解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辽宁省沈阳市2021届新高考中招适应性测试卷生物试题(1)含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沈阳市2021届新高考中招适应性测试卷生物试题(1)含解析.pdf(2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辽宁省沈阳市 2021届新高考中招适应性测试卷生物试题(1)一、单选题(本题包括25 个小题,每小题2 分,共 5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图 1 为生物体内某生理过程示意图,图2 为生物体遗传信息传递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共有两种RNA 参与图 1 所示过程B噬菌体和酵母菌均可发生图1 所示过程C人体细胞中不可能发生图2 中 过程D图 2 中 过程均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图示:图1 表示原核生物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图2 表示中心法则及发展,表示 DNA 的复制、表示遗传信息的转录、表示翻译,表示 RNA 自我复制,表示逆转录。【详解】A、图 1

2、 所示过程为转录和翻译,mRNA 作为翻译的模板,tRNA 识别并携带氨基酸,rRNA 参与核糖体的合成,故三种RNA 均参与图1 所示过程,A 错误;B、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单独进行图1 过程;酵母菌是真菌,需要先在细胞核中进行转录进而在核糖体中进行翻译,B 错误;C、是逆转录过程,当HIV 侵入人体后可以在T 淋巴细胞中发生 过程,C错误;D、图 2 中 DNA 复制、转录、翻译、RNA 复制、逆转录过程均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正确。故选 D。2下列关于细胞核的叙述,错误的是()A蛋白质和脂质是核膜的主要成分,核膜具有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BRNA 聚合酶在细胞核内合成后,通过核

3、孔运输到细胞质C人体内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核孔的数量多、核仁体积大D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细胞核内DNA 的含量保持相对稳定【答案】B【解析】【分析】基因表达是指将来自基因的遗传信息合成功能性基因产物的过程,基因表达产物通常是蛋白质。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转录过程由RNA 聚合酶进行,以DNA 为模板,产物为RNA。RNA 聚合酶沿着一段DNA移动,留下新合成的RNA 链。翻译过程是以信使RNA(mRNA)为模板,指导合成蛋白质的过程。细胞核是真核细胞内最大、最重要的细胞结构,是细胞遗传与代谢的调控中心,是真核细胞区别于原核细胞最显著的标志之一(极少数真核细胞无细胞核,如哺乳动物的成熟的

4、红细胞,高等植物成熟的筛管细胞等)。核孔是蛋白质、RNA 等大分子出入的通道。【详解】A、蛋白质和脂质(磷脂)是核膜的主要成分,核膜具有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A正确;B、RNA 聚合酶是蛋白质,在核糖体上合成,B 错误;C、蛋白质的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转录主要在细胞核中进行,RNA 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翻译,且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因此人体内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核孔的数量多、核仁体积大,C 正确;D、细胞核内的DNA 是遗传物质,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细胞核内DNA 的含量保持相对稳定,D 正确。故选 B。3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对生态系统的总结,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地虽瘠薄,常加粪灰

5、,皆可化为良田”,如通过施用农家肥改良农田,能体现图1 中 d 成分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B“维莠骄骄”描述了农田中狗尾草生长的现象,杂草与农作物之间的关系为图2 中的 C“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描述了不用密网捕捞,有利于种群年龄组成形成图3 中的 II 类型D“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穉”描述了农业生产中防治虫害,可利用图2 中的 、来防治害虫【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图示1,a 为生产者,b 为二氧化碳库,c 为消费者,d 为分解者;图示 2,是互利共生,是寄生,是竞争,是捕食。图示 3,I 是衰退型,II 是增长型,III 是稳定型。【详解】“地虽瘠薄,常加粪灰,皆可化为良田

6、”,如通过施用农家肥改良农田,能体现图1 中 d 分解者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A 正确;“维莠骄骄”描述了农田中狗尾草生长的现象,杂草与农作物之间的关系为图2 中的 是竞争,B 错误;“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描述了不用密网捕捞,有利于种群年龄组成形成图3 中的 II 增长型,C正确;“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穉”描述了农业生产中防治虫害,可利用图2 中的 是寄生、是捕食来防治害虫,D 正确;故选B。4下表为人睾丸中甲、乙、丙、丁四个细胞内的染色体组和同源染色体的数量,据表推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细胞类别甲乙丙丁同源染色体对数23 0 0 46 染色体组数2 2 1 4 A甲、丁分别表

7、示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过程中的细胞B甲细胞内可能发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C丁细胞内的染色单体数是乙细胞的两倍D乙细胞内含有一条X或 Y染色体【答案】B【解析】【分析】通过表格数据分析,甲有23 对同染色体,2 个染色体组可能处于有丝分裂的前中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乙没有同源染色体,但有两个染色体组,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丙没有同源染色体,但有1 个染色体组,是精细胞;丁有46 对同源染色体,4 个染色体组,处于有丝分裂后期。【详解】A、通过分析可知,甲可能表示减数分裂或有丝分裂过程中的细胞,A 错误;B、通过分析可知,甲细胞可能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故可能发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B 正确

8、;C、丁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细胞内没有染色单体数,C 错误;D、乙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内含有两条X 或 Y染色体,D 错误。故选 B。5某研究小组为了研究一定浓度的IAA 和 GA1对黄瓜幼苗生长的影响,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设置(其中 CK处理的为对照组)和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不同处理对黄瓜幼苗生长的影响处理胚轴长(cm)根体积(cm1)根干重(g)根鲜重(g)CK 17267 22267 22211 22486 GA1 14222 22711 22251 22871 IAA 15467 22551 22247 22855 GA1+IAA 19511 22411

9、22244 22691 A实验处理的对象是种子,处理前可将其浸泡一段时间B根据一般实验设计的要求,表中对照组应该加入等量的配制其他三组溶液所用的溶剂C从根体积、根干重和鲜重这些指标可以看出,GA1 比 IAA 更能促进根的生长D GA1 和 IAA 在促进黄瓜幼苗根系生长方面表现为协同作用【答案】D【解析】【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详解】A、由于种子本身会产生激素,为了排除内源激素对实验结果的影

10、响,因此处理前可将其浸泡一段时间,A正确;B、CK处理的为对照组,根据实验设计的无关变量一致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对照组应该加入等量的配制其他三组溶液所用的溶剂,B 正确;C、与 CK相比,根体积、根干重和鲜重方面用GA1比 IAA 处理促进效果更明显,故仅从上述指标观测GA1比 IAA 更能促进根的生长,C正确;D、据表格数据分析,GA1和 IAA 同时使用时,根体积、根干重和鲜重均比两种物质单独使用时有所下降,故 GA1 和 IAA 在促进黄瓜幼苗根系生长方面表现无协同关系,D 错误。故选 D。【点睛】解答此题需要明确实验设计的变量原则与对照关系,能结合图表数据分析各项。62019 年诺贝尔

11、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发现了“细胞能够调节相关基因表达以适应不同氧浓度的分子机制”。正常氧浓度条件下,转录调控因子HIF-Ia 会被蛋白酶体降解;在缺氧条件下,HIF-Ia 会进入细胞核激活相关基因的表达,并通过一系列变化,改变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以适应氧浓度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缺氧条件下,HIF-Ia 含量会增加,促进相关基因的翻译过程B缺氧条件下,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通过有丝分裂增加数量C氧气充足条件下,氧气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红细胞与血红蛋白结合D在进化过程中,机体产生了这种特殊机制来确保组织和细胞能得到充足的氧气供应【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缺氧条件下,氧诱导因素(H

12、IF-la)会进入细胞核激活相关基因的表达,说明氧诱导因素是从细胞质进入细胞核的,激活的是相关基因的转录过程,结果是红细胞的数量发生改变。而正常氧浓度条件下,转录调控因子HIF-Ia 会被蛋白酶体降解。【详解】A、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缺氧诱导因子在缺氧条件下会进入细胞核激活相关基因的表达,诱导机体产生更多的红细胞以适应缺氧条件,并不是HIF-Ia 数量增加,A 错误;B、正常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不能分裂,B 错误;C、氧气充足条件下,氧气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红细胞与血红蛋白结合,C错误;D、根据题意可知,在进化过程中,机体产生了这种特殊机制来确保组织和细胞能得到充足的氧气供应,D 正确。故选 D。7某

13、植物的抗性(R)对敏感(r)为显性,下图表示甲、乙两个地区在T1和 T2时间点,RR、Rr 和 rr 的基因型频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乙地区基因型频率变化不大,所以该植物种群并没有发生进化B突变率不同是导致甲、乙地区基因型频率不同的主要原因CT2时刻,甲地区该植物种群中R 基因的频率约为75%D甲地区基因型频率变化更大,T2时刻产生了新的物种【答案】C【解析】【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通过定向改变种群基因频率而使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生物进化是共同进化,通过漫

14、长的共同进化形成生物多样性。【详解】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而不是看基因型频率改变的大小,A错误;B、甲乙地区基因型频率不同的主要原因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错误;C、甲地区 T2时刻,RR约为 0.6,rr 约为 0.1,Rr 约是 0.3,因此 R 的基因频率是(0.6+0.32)100%=75%,C 正确;D、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甲地区T2时间不一定产生生殖隔离,D 错误。故选 C。8图所示为氢元素随化合物在生物体内代谢转移的过程,其中分析合理的是:()A 过程只能发生在真核生物的核糖体中B在缺氧的情况下,过程中不会发生脱氢反应CM 物质是丙酮酸,过程不会发生在线

15、粒体中D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过程发生在线粒体中【答案】C【解析】【分析】据图分析:为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的过程;是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是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为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产生了乳酸。物质N 是葡萄糖,M 是丙酮酸。【详解】A、为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的过程,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的核糖体都可以发生该过程,A 错误;B、缺氧的情况下,是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会产生丙酮酸和少量的H,B 错误;C、M 物质应该是丙酮酸,为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产生了乳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而不在线粒体,C正确;D、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有氧呼吸第二阶段 过程发生在线粒体中,细胞呼吸第一阶段 发生在细胞质基

16、质,D 错误。故选 C。【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考生需要结合图形识记并理解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反应、有氧呼吸、无氧呼吸的过程和场所。9下列关于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成熟的植物细胞在适宜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可发生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的自动复原B高倍镜下观察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可观察到质膜及其以内部分紧贴着细胞壁C用黑藻叶片观察质壁分离时,细胞质中叶绿体的存在会干扰实验现象的观察D用龙胆紫染色后的洋葱根尖成熟区的细胞可用于观察细胞质壁分离现象【答案】B【解析】【分析】成熟的植物细胞有一大液泡,液泡中有细胞液,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

17、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外界溶液中,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液泡逐渐缩小,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既发生了质壁分离;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细胞液中,液泡逐渐变大,整个原生质层就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既发生了质壁分离复原。【详解】A、成熟的植物细胞在适宜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可发生质壁分离,但是蔗糖分子不能进入植物细胞,因此其不能自动发生质壁分离复原,A 错误;B、观察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时,可观察到细胞中紫色的大液泡,同时还能观察到质膜及其以内部分紧贴着细胞壁,B正确;C、用黑藻叶片观察质壁分离时,细胞质中叶

18、绿体的存在会使得原生质层具有一定的颜色,便于实验现象的观察,C错误;D、用龙胆紫染色后的洋葱根尖成熟区的细胞已经死亡,不能发生质壁分离,D 错误。故选 B。10玉米根尖纵切片经碱性染料染色,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到的分生区图像如下。对此图像的观察与分析,错误的是A先用低倍镜再换高倍镜观察符合操作规范B可观察到箭头所指细胞的细胞核和细胞壁C在图像中可观察到处于分裂期前期的细胞D细胞不同结构成分与该染料结合能力不同【答案】B【解析】【分析】1、在高等植物体内,有丝分裂常见于根尖、芽尖等分生区细胞。由于各个细胞的分裂是独立进行的,因此在同一分生组织中可以看到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通过高倍显微镜下观察

19、各个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或染色质)的存在状态,就可以判断这些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哪个时期,进而认识有丝分裂的完整过程。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如龙胆紫溶液)着色。2、把制成的装片先放在低倍镜下观察,扫视整个装片,找到分生区细胞: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再换成高倍镜仔细观察,首先找出分裂中期的细胞,然后再找前期、后期、末期的细胞。注意观察各时期细胞内染色体形态和分布的特点。最后观察分裂间期的细胞。【详解】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根尖分生区的装片,要先用低倍镜观察,再用高倍镜观察,A 正确;图中箭头所指的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染色体数目加倍,此时观察不到细胞核,因为,细胞核在有丝分裂前期逐

20、渐消失,B 错误;有丝分裂前期染色质缩短变粗,成为染色体,核仁逐渐解体,核膜逐渐消失,从细胞的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一个梭形的纺锤体,染色体散乱地分布在纺锤体中央,据以上特点,可以在图像中观察到处于分裂期前期的细胞,C正确;碱性染料易于与染色体结合,而不易与其他结构成分结合,D 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B。【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观察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的实验原理,以及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特点,再根据题意作答。11水蚤是一种体型微小的水生动物。图是某水城中水蚤种群数量的变化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调查水蚤种群数量的变化时,宜采用标志重捕法Bb 时期水蚤种群数量增长最快,bc 时期出生率

21、小于死亡率C当水蚤种群数量稳定在K1时,其种群年龄结构为稳定型D若 d 时期种群出生率升高,则种群数量可大幅度超过K。【答案】C【解析】【分析】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种群的K值即环境容纳量,K值和环境有关。【详解】A、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常选用标志重捕法,水蚤活动能力较弱,通常集群分布,不宜采用标志重捕法,A 错误;B、b 时期水蚤种群数量曲线的斜率最大,证明此时水蚤的种群数量增长最快,bc时期种群数量仍在增长

22、,证明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错误;C、稳定型年龄结构的特征是: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比例适中,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当水蚤种群数量稳定在K1时,即 de 时期,其种群数量相对稳定,满足稳定型年龄结构的特征,C正确;D、d 时期种群数量基本保持稳定,该时期的种群数量接近环境容纳量,即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若出生率升高,则种群数量可能超过K,但受限于环境中的食物等条件,种群数量不可能大幅度提高,D 错误。故选 C。【点睛】本题考查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种群K值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2下列关于人体内环

23、境及其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内环境是人体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B组织液和血浆成分相似,只是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C肺泡中的02进入组织细胞参与有氧呼吸,共通过11 层生物膜D内环境稳态就是内环境的渗透压、温度和PH等保持不变【答案】C【解析】【分析】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详解】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人体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A 错误。组织液和血浆成分相似,只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而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较少。B 错误。肺泡中的02进入组织细胞参与有氧呼吸,经过肺泡壁细胞:两层膜;进入血浆通过血管壁细胞:

24、两层膜;进出红细胞,两层膜;出血浆通过血管壁细胞:两层膜;进入组织细胞:一层膜;进入线粒体,两层膜,共十一层。C正确。内环境稳态指内环境的渗透压、温度和PH 等理化性质及组成成分相对稳定。D 错误。13某二倍体植物(AaBbCcDd)一条染色体上的4 个基因的分布和表达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A这 4 个基因与其等位基因的遗传都遵循分离定律B酶 4 与精氨琥珀酸结合后,酶4 的形状发生改变C该二倍体植株自交后代中能产生精氨酸的个体所占比例是3/4 D这 4 个基因之间能发生基因重组【答案】D【解析】【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等位基因随着同源

25、染色体的分开和分离。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基因分离定律是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详解】A、分离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故这4 个基因与其等位基因的遗传都遵循分离定律,A 正确;B、题意显示,酶4 能催化精氨琥珀酸转变为精氨酸,故酶4 与精氨琥珀酸结合后,酶4 的形状发生改变,B 正确;C、图中的四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故可看成是一对等位基因的遗传,可推知该二倍体植株自交后代中能产生精氨酸的个体所占比例是3/4,C正确;D、图中的四个基因位于一条染色体上,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则这四对等位基因之间不可能发生基

26、因重组,D 错误。故选 D。14如图表示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其中细胞因子是细胞对刺激应答时分泌的物质(如淋巴因子),CRH是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ACTH是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上述机体调节方式是通过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共同完成的B应激状态下,下丘脑释放的CRH增多,最终导致糖皮质激素增多C病毒感染能刺激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通过增强效应T细胞的功能增强细胞免疫D病毒感染通过促进ACTH的分泌,使糖皮质激素增多进而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答案】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可知,应激状态下,刺激作用于神经系统,神经系统分泌神经递质,作用于下丘脑,此时传出神经

27、末梢及其支配的下丘脑属于反射弧组成部分中的效应器,下丘脑释放的CRH增多,最终导致糖皮质激素增多,从而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详解】由图可知,上述机体调节方式涉及到神经系统、激素和免疫系统,因此,上述机体调节方式是通过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共同完成的,A正确;应激状态下,下丘脑释放的CRH增多,通过分级调节,最终导致糖皮质激素增多,B 正确;效应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病毒感染能刺激T 细胞,使之分泌细胞因子(淋巴因子),可以增强效应T 细胞的功能,从而增强细胞免疫,C正确;据图可知,病毒感染通过促进ACTH的分泌,使糖皮质激素增多而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D 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D。15下列有关细胞生

28、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红细胞的自然更新属于细胞坏死B红细胞来源于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分化C细胞在衰老过程中所有酶活性降低D原癌基因突变即可导致癌症的发生【答案】B【解析】【分析】1、细胞凋亡对于多细胞生物体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以及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在成熟的生物体中,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也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2、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

29、,新陈代谢减慢。【详解】A、红细胞的自然更新属于细胞凋亡,A 错误;B、红细胞不能通过分裂增殖,其来源于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分化,B正确;C、细胞在衰老过程中与衰老有关的酶的活性没有降低,C 错误;D、癌症的发生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并不断积累的结果,D 错误。故选 B。【点睛】本题考查了细胞生命历程的有关知识,要求识记细胞凋亡的概念、实例,识记衰老细胞的特点,癌变的原因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16关于激素的叙述错误是()A激素都是由内分泌细胞产生的B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C激素种类多,量极微,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D动物的激素调节比神经调节作用时间长【答案

30、】A【解析】【分析】动植物生命活动都有激素调节,其中动物激素是由特定的内分泌细胞分泌的,而植物激素是由特定部位的细胞分泌的;激素对动植物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动物除了激素调节以外,还有神经调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详解】A、植物激素不是由内分泌细胞产生的,动物的促胰液素是小肠粘膜细胞分泌的,A 错误;B、激素调节在植物生长发育和对环境的适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B 正确;C、激素种类多,量极微,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C正确;D、与神经调节相比,动物的激素调节的作用时间较长,D 正确。故选 A。17下列有关物质循环与能

31、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A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B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C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D处于平衡状态的封闭生态系统需要外来能量的输入【答案】C【解析】【分析】有关“碳循环”,考生可以从以下一方面把握:(1)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主要是碳酸盐和二氧化碳;(2)碳在生物群落中的存在形式主要是含碳有机物;(3)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4)碳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5)碳循环过程为:无机环境中的碳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生物群落中的碳通过呼吸作用

32、、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燃烧进入无机环境。【详解】A、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A 正确;B、物质循环具有反复性,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B 正确;C、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能循环流动,C错误;D、由于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如通过生物呼吸散失的热能不能再被利用,所以处于平衡状态的封闭生态系统需要外来能量的输入,D 正确。故选 C。18将若干生理状况基本相同,长度为3cm 的鲜萝卜条分为四组,分别置于三种摩尔浓度相同的溶液(实验组)和清水(对照组)中,测量每组萝卜条的平均长度,结果如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对照组中萝卜条长度增加较少

33、的原因是细胞壁的伸缩性较小B清水、甘油溶液和葡萄糖溶液的萝卜条细胞发生了渗透吸水C实验结果说明萝卜细胞膜上甘油的载体比葡萄糖载体数量多D实验结束后,实验组中的萝卜条的细胞液浓度都比实验前大【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图示,在清水中,萝卜条长度先稍微变长一点,然后保持不变,说明细胞吸收了少量的水;在甘油溶液、葡萄糖溶液中,萝卜条长度先变短,再变长,最后保持原来的长度不变,说明细胞先失水,后来由于甘油(葡萄糖)进入细胞内,细胞吸水复原;在蔗糖溶液中,萝卜条长度先变短,再然后保持不变,说明细胞先失水,后来由于蔗糖不能进入细胞内,细胞大小保持不变。【详解】A、对照组中细胞吸水,但由于细胞壁的伸缩性相

34、对较小,所以细胞体积增大较小,A 正确;B、在清水中,细胞液浓度大,发生渗透吸水,甘油组和葡萄糖组由于都吸收了溶质进入细胞,细胞液浓度变大,也发生了渗透吸水,B 正确;C、甘油为脂溶性小分子,进入细胞为自由扩散,所以细胞膜上没有运输甘油的载体蛋白,C错误;D、蔗糖使组织细胞失去水分,所以细胞液浓度变大,甘油组和葡萄糖组由于都吸收了溶质进入细胞,所以细胞液浓度也变大了,D 正确。故选 C。【点睛】本题以图形为载体,主要考查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考查学生对所给信息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对于此类试题,考生应掌握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和特点及大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19在离体实验条件下,突触后膜受到不同

35、刺激,膜电位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突触后膜只能是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膜B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递质结合发挥作用后受体即被灭活C电位 2 表示突触后膜受到抑制性递质的作用,可能是K+大量外流所致D电位 1 表示突触后膜受到兴奋性递质的作用,是Na+大量内流导致的【答案】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电位1 突触后膜电位增加逐渐变成正值,然后恢复静息电位,此时突触后膜兴奋;电位2 突触后膜电位进一步降低,然后又恢复静息电位,此时突触后膜抑制。【详解】A、突触后膜可能是下一神经元的胞体膜或树突膜,A 错误;B、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后立刻被灭活,而不是受体被灭活

36、,B 错误;C、发生电位2 很可能是突触后膜接受抑制性神经递质后引起阴离子内流的结果,可能是 Cl-大量内流所致,C 错误;D、电位 1 为动作电位,是突触后膜受体接受兴奋性神经递质后,引起膜上Na+通道开放,Na+大量内流导致的,D 正确。故选 D。【点睛】本题重点是理解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所发生的生理变化过程。20雄果蝇的三对基因Bb、Vv、rr 分别位于II、II、IV 号染色体上,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一个精原细胞通过减数分裂形成两种基因型的精子B减数分裂时这6 个基因各自分离,独立进入6 个不同的精子中C形成配子的过程中,这三对染色体的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方式有4

37、种D这三对基因在染色体上,所控制性状的遗传与性别相联系【答案】A【解析】【分析】该雄果蝇的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产生四个精子,其中两个精子的基因型相同,另两个精子也相同,但两组精子共同组成为雄果蝇的基因型;减数分裂过程中三对基因分别分离,但彼此自由组合进入到配子中;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并且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因此组合方式一共有23=8 种;三对基因都位于常染色体上,因此所控制的性状与性别无关。【详解】A、一个精原细胞通过减数分裂形成两种基因型的精子,A 正确;B、减数分裂时这三对基因各自分离,独立进入不同的精子中,B 错误;C、形成配子的过程中,这三对染色体彼此分离和自由组合产

38、生的组合一共有8 种,C错误;D、这三对基因在常染色体上,所控制性状与性别无关,D 错误。故选 A。21下图 、表示由不同原因引起的糖尿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Y1抗体与胰岛素受体结合,导致血糖浓度升高BY2抗体攻击胰岛B 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量升高C可通过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的是、D 患者血液中胰岛素含量可能正常,但仍表现出尿糖症状【答案】D【解析】【分析】1、据图分析,图中抗体Y1能与胰岛B 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导致葡萄糖与受体的结合受到影响,使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减少,从而使血糖升高。2、图中抗体Y2能直接作用于胰岛B 细胞,影响胰岛B细胞的分泌,导致胰岛素减少,从而血糖升高。3、图中

39、Y3能与胰岛素受体结合,影响胰岛素与受体的结合,从而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血糖升高。【详解】A、通过分析可知,Y1抗体与胰岛B 细胞上的葡萄糖受体结合,导致葡萄糖与受体的结合受到影响,使胰岛 B 细胞分泌胰岛素减少,从而使血糖升高,A 错误;B、通过图示可知,Y2抗体攻击胰岛B 细胞,导致胰岛B细胞不能分泌胰岛素,使其分泌量减少,B 错误;CD、图中 的 Y3能与胰岛素受体结合,影响胰岛素与受体的结合,患者血液中胰岛素含量可能正常,但仍表现出尿糖症状,不可通过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的是,C错误;D 正确。故选 D。22如图表示果酒和果醋生产过程中的物质变化情况,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需要 O2参与的

40、是过程B导致过程 差异的原因是糖源是否充足C过程 所需要的最适温度相同D过程 在酵母菌细胞中的场所相同【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是果酒和果醋生产过程中的物质变化情况,其中 是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是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为酒精发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为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中;均为醋酸发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详解】A、过程 为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中,需要氧气的参与;过程都是醋酸菌发酵产生醋酸的过程,也需要氧气的参与,A 正确;B、过程 是醋酸菌在缺少糖源时,将酒精变成乙醛,再将乙醛变成醋酸,过程 是醋酸菌在氧气、糖源充足时,将葡

41、萄糖转变成醋酸,B 正确;C、过程 分别是酒精发酵和醋酸发酵的过程,需要的温度不同,C错误;D、过程 为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过程 为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D 正确。故选 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酒精发酵和醋酸发酵的原理以及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详细过程,准确判断图中各个数字代表的过程的名称,进而结合选项分析答题。23关于细胞学说的建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英国科学家虎克最终建立了细胞学说B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是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C德国科学家魏尔肖的名言是“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D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答案】C【解析】【

42、分析】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是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Robert Hooke),而细胞学说是由施莱登和施旺建立的,揭示了细胞和生物的统一性。提出“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是德国科学家魏尔肖。【详解】A、英国科学家虎克是细胞的发现者,A 错误;B、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是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B 错误;C、德国科学家魏尔肖的提

43、出“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C正确;D、细胞学说只揭示了生物的统一性,未揭示生物的多样性,D 错误。故选 C。【点睛】熟知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的建立、内容和发展的基础知识是解答问题的关键。24滚环式复制是噬菌体DNA 常见的复制方式,其过程如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a 链可作为DNA 复制的引物Bb 链不作为DNA 复制的模板C两条子链的延伸方向都是从5到 3D该过程需要DNA 聚合酶和DNA 连接酶的催化【答案】B【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噬菌体的DNA 是双链的,有a 链和 b 链组成;复制时,a链打开,一方面以b 链为模板由a链的 5 端向 3端绕着 b 链延伸,产生一个

44、子代DNA;另一方面,以 a 链为模板,从 a链的 5 端向 3 端延伸,进而形成另一个子代DNA。【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a 链可以作为其中一个子代DNA 合成的引物,A 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可知,a、b 分别是两个子代DNA 合成的模板,B错误;据图分析可知,两条子链的延伸方向都是从5 到 3,C 正确;DNA复制需要DNA 聚合酶的催化,同时子链首位相连时需要DNA 连接酶的催化,D 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DNA 复制的原理,能够分析题图DNA 复制的过程和原理,判断子链延伸的方向,明确图示DNA 复制不仅需要DNA 聚合酶的催化,还需要DNA 连接酶的催化。25将某成熟植物

45、细胞放在一定浓度的A 物质溶液中,观察发现其原生质体(除细胞壁以外的部分)的体积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在 01h 内水分子只能从细胞内移动到细胞外B在 1h 后 A 物质才开始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C在 1 3h 内 A 溶液的渗透压小于细胞液渗透压D若 3h 后继续观察可能会看到该细胞吸水涨破【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曲线图:01h 内,原生质体的相对体积不断缩小,说明此时期细胞失水而发生质壁分离;23h 内,原生质体的相对体积不断增大,说明此时期细胞吸水发生质壁分离的自动复原。【详解】A、在 01h 内浸泡之初,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单位时间内水分子通过原生质

46、层由细胞液渗透至外界溶液的数量,多于由外界溶液透过原生质层渗透至细胞液的数量,细胞表现为失水,A 错误;B、由图可知,该细胞中原生质体的相对体积先减小后增大,这说明该细胞先发生质壁分离后发生质壁分离的自动复原,由此可推知物质A 一开始就能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B错误;C、13h 内原生质体的相对体积逐渐增大,这说明细胞吸水,由此可推知该时间段内物质A 溶液的渗透压小于细胞液的渗透压,C 正确;D、细胞壁位于细胞膜外侧,对细胞具有支持和保护作用,因此植物细胞吸水不容易涨破,D 错误。故选 C。【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观察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

47、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等。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曲线图,并能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结合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的满足的条件答题。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 个小题,共50 分)26(1)人们不会在热泉中发现活着的嗜冷海藻,而经常可以在冷水环境中分离出嗜热微生物。请根据酶的特性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_。(2)淀粉酶可以通过微生物发酵生产。为了提高酶的产量,请你设计一个实验,利用诱变育种方法,获得产生淀粉酶较多的菌株。写出主要实验思路_。根据诱发突变率低和诱发突变不定向性的特点预期实验结果_。(提示:生产菌株在含有淀粉的固体培养基上,随着生长可释放淀粉酶分解培养基中的淀粉,在菌落周围形成透明圈。)(3)下

48、图为连续划线法示意图,在图中_(填图中序号)区域更易获得单菌落。【答案】海藻体内的酶遇到高温后,酶的分子结构被破坏而失去活性,海藻很快会死亡;而嗜热微生物体内的酶遇到低温环境,酶的活性降低,但酶分子结构没有被破坏,遇到合适的温度又可以恢复活性。将生产菌株一组用一定剂量的诱变剂处理,另一组不处理做对照。比较两组菌株菌落周围透明圈的大小,选出透明圈变大的菌株。由于诱发突变率低,诱变组中绝大多数菌落周围的透明圈大小与对照组相同;由于诱发突变不定向性,诱变组中极少数菌落周围的透明圈与对照组相比变大或变小【解析】【分析】酶的活性受温度、pH 值等条件的影响,温度过高,酶(蛋白质)变性失活;诱发突变的特点

49、是突变率低和突变的不定向性,据此进行实验设计。【详解】(1)酶具有催化作用,其实质为蛋白质或RNA,因此,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较大,嗜冷海藻体内的酶遇到高温后,酶的分子结构被破坏而失去活性,海藻很快会死亡;而嗜热微生物体内的酶遇到低温环境,酶的活性降低,但酶分子结构没有被破坏,遇到合适的温度又可以恢复活性,因此嗜热微生物可以生活在冷水中。(2)主要实验思路:将生产菌株一组用一定剂量的诱变剂处理,另一组不处理做对照。比较两组菌株菌落周围透明圈的大小,选出透明圈变大的。预期实验结果:a、由于诱发突变率低,诱变组中绝大多数菌落周围的透明圈大小与对照组相同。b、由于诱发突变不定向性,诱变组中极少数菌落

50、周围的透明圈与对照组相比变大或变小。(3)据图分析可知,图示为平板划线法得到的平板,依据是每次划线的菌种都来自上一次划线的末端,最后一次划线结束时更容易获得单菌落,图中 区域更易获得单菌落。【点睛】本题综合性较强,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验设计的能力,在设计过程中,注意对照和单一变量原则的运用,做到实验过程科学、准确、严密。27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等对某地生态环境造成极大危害,为保护和改善该地生态环境,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入侵物种的进入,导致该地区原有物种数量减少,该地生态系统的_稳定性降低。这些原有物种和入侵物种之间的关系可能有_。(2)足够的绿化面积对净化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