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綦江县2021届新高考生物仿真第二次备考试题含解析.pdf

上传人:索**** 文档编号:83162214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PDF 页数:27 大小:837.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綦江县2021届新高考生物仿真第二次备考试题含解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重庆市綦江县2021届新高考生物仿真第二次备考试题含解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重庆市綦江县2021届新高考生物仿真第二次备考试题含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綦江县2021届新高考生物仿真第二次备考试题含解析.pdf(2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重庆市綦江县 2021 届新高考生物仿真第二次备考试题一、单选题(本题包括25 个小题,每小题2 分,共 5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将生长状态一致的某种植物幼苗分成甲、乙两组,分别移人同种适宜的营养液中在光下培养,并给甲组的营养液适时通人空气,乙组不进行通气处理。一定时间后测得甲组的根对a 离子的吸收速率远大于乙组的。由此说明根细胞对a 离子的吸收过程属于()A主动运输B被动运输C自由扩散D协助扩散【答案】A【解析】【分析】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和特点:名 称运输方向载体能量实例自由扩散(简单扩散)高浓度低浓度不需不需水,CO2,O2,甘油,苯、酒精等协助扩散(易化扩散)高浓度低

2、浓度需要不需红细胞吸收葡萄糖主动运输低浓度高浓度需要需要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等【详解】分析题意可知,甲组的营养液适时通入空气,乙组不进行通气处理。一定时间后测得甲组的根对a 离子的吸收速率远大于乙组的。说明根对a 离子的吸收和有氧呼吸有关,是消耗能量的,应该是主动运输,A 正确。故选 A。2进行实验探究时,为减小误差、增加可信度,常需要进行重复实验。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选项研究课题增加结果可信度的操作A 比较细胞周期不同时期的时长多选取几个视野,统计各时期细胞数B 确定栗色公马(BB/Bb)的基因型与多匹白马(bb)杂交,统计子代表现型C 调查高度近视的遗传方式多选取几个患者

3、家庭,绘制遗传系谱图D 调查发酵罐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同一计数板上的菌数多统计几次,取平均数A A BB CC D D【答案】D【解析】【分析】计算细胞周期不同时期的时长,为减小误差,增加结果可信度,可多选取几个视野,统计各时期细胞数;确定某表现型的基因型实验时,应进行多组杂交实验,以避免偶然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调查某遗传病应选在家系进行,为避免误差,应多选取几个患者家庭,并绘制遗传系谱图便于分析;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时,应重复实验,取平均值。【详解】A、计算细胞周期不同时期的时长,为减小误差,增加结果可信度,可多选取几个视野,统计各时期细胞数,A 正确;B、确定栗色公马(BB/Bb)的基因型时,

4、应与多匹白马(bb)杂交,尽可能地避免偶然性影响实验结果,理论上样本容量越大越接近真实值,B正确;C、调查某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应多选取几个患者家系中进行调查,并绘制遗传系谱图进行分析,C正确;D、调查发酵罐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应重复实验,而不是重复计数,D 错误。故选 D。3下图为横放萌发后的玉米种子,据图分析种子萌发过程中激素调节的相关内容,以下描述正确的是A在黑暗环境中一段时间后,根、茎分别出现不同的向性,此时生长受到抑制的是A、D 侧B玉米种子萌发初期,赤霉素含量增加,促进了淀粉的水解,为种子的萌发提供物质和能量C玉米种子萌发成幼苗过程中只受赤霉素和生长素的调节作用且调节作用的原理相同D根

5、、芽合成的生长素能从C运输到 D、从 A 运输到 B,反映了生长素极性运输的特点【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在黑暗环境中一段时间后,根表现为向地性,茎表现为背地性,此时生长受到抑制的是D侧,A 侧是促进作用,A 错误;玉米种子萌发初期,赤霉素含量增加,促进了淀粉的水解,为种子的萌发提供物质和能量,B 正确;玉米种子萌发成幼苗过程中受多种激素共同调节,C 错误;根、芽合成的生长素能从C运输到 D、从 A运输到 B,是生长素的横向运输,不能反映生长素极性运输的特点,D 错误。4将一种对青霉素敏感的细菌分别培养在装有液体培养基(不含青霉素)的锥形瓶和100 只小试管中。培养一段时间后,从锥形瓶

6、和100 只小试管中各取一定量菌液分别接种到含青霉素的培养基上。24h 后统计每个培养基上的青霉素抗性菌的菌落数。实验结果见下图。据此判断,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A试管中细菌发生基因突变的时间或数量不同B青霉素抗性菌的产生是自发基因突变的结果C锥形瓶中的基因突变后代在培养液中被混匀了D实验结果说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和低频性【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干信息可知:将同种细菌分别培养在锥形瓶和100 只小试管中,培养一段时间后,锥形瓶中各培养基的抗药性差别不大,试管中的抗药性差别很大,可认为锥形瓶为相同环境,试管为不同的环境,据此分析作答。【详解】A、由于各个试管可看作不同的环境,经试管培养

7、后在不同培养基上的抗菌菌落差别较大,可推断试管中细菌发生基因突变的时间或数量不同,A 正确;B、实验中的细菌放置于不含青霉素的液体培养基中,结果出现了抗性菌落,可推知青霉素抗性菌的产生是自发基因突变的结果,B 正确;C、锥形瓶中的细菌在各个培养基培养后抗性菌落几乎相同,应为基因突变后代在培养液中被混匀的缘故,C 正确;D、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是指基因突变可以向各种不同的方向发生突变,题干中只有抗菌一种性状,无法证明其有不定向性,D 错误。故选 D。【点睛】解答此题需要明确锥形瓶和不同试管在本实验中的作用,进而结合基因突变的特点分析作答。5狂犬病病毒是一种嗜神经病毒,可由神经-肌肉接点处入侵神经细

8、胞,过程如图所示。目前疫苗接种是预防和控制狂犬病发病最有效的措施。下列选项正确的()A狂犬病病毒与乙酰胆碱(兴奋型神经递质)的受体结合,有利于兴奋的传递B吞噬细胞吞噬侵入人体的部分病毒,此过程属于人体第三道防线发挥作用C人被咬伤后可注射狂犬疫苗,以刺激T 细胞产生抗体直接消灭病毒D狂犬病病毒被胞吞进入突触小体并沿着轴突逆行,与神经冲动传导方向相反【答案】D【解析】【分析】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免疫)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等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1、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

9、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 细胞,再由 T 细胞呈递给B 细胞;(2)反应阶段:B 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2、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 T 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 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详解】A、狂犬病病毒与乙酰胆碱(兴奋型神经递质

10、)的受体结合,不利于兴奋的传递,A 错误;B、吞噬细胞吞噬侵入人体的部分病毒,此过程属于人体第二道防线发挥作用,B 错误;C、抗体是由浆细胞合成分泌的,C 错误;D、狂犬病病毒被胞吞进入突触小体并沿着轴突逆行,与神经冲动传导方向相反,D 正确。故选 D。6有关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培养时间越长,含32P的子代噬菌体比例越高B子代噬菌体合成蛋白质外壳涉及的RNA 只有 mRNA 和 tRNA C噬菌体及大肠杆菌的遗传信息传递过程能体现中心法则的全部内容D培养时间过短或过长,离心后放射性主要在上清液【答案】D【解析】【分析】噬菌体是一种病毒,病毒是比较特殊的一种生

11、物,它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利用宿主细胞的原料进行遗传物质的复制和蛋白质外壳的合成。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 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详解】A、合成子代噬菌体DNA 的原料均由细菌提供,且DNA 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因此子代噬菌体中有少数含有亲代的DNA 链(含32P),且培养时间越长,子代噬菌体数目越多,含32P 的子代噬菌体比例越低,A 错误;B、子代噬菌体合成蛋白质外壳涉及的RNA 有 mRNA、tRNA 和 rRNA(核糖体的组成成分),B错误;C、噬菌体及大肠杆菌

12、的遗传信息传递过程包括DNA 分子的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没有逆转录和RNA的复制过程,C错误;D、培养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使上清液放射性含量升高,培养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子代,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也会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含量升高,D 正确。故选 D。【点睛】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要求考生识记噬菌体的结构,明确噬菌体没有细胞结构;识记噬菌体繁殖过程,明确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 进入细菌;识记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步骤,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难点是对于该实验的误差分析。7下列关于臭氧的叙述错误的是()A臭氧层能保护人

13、类免受短波辐射伤害B氟利昂会影响平流层中的臭氧含量C臭氧层出现空洞会使水产品产量下降D各国对臭氧层的重要作用还没有清醒认识【答案】D【解析】【分析】紫外线辐射能被蛋白质和核酸吸收,并破坏蛋白质和核酸的化学键,因此对生物有极大的杀伤力,还能引起基因突变。紫外线能使一些氧分子裂变成游离的氧原子,并和另一些氧分子结合成臭氧(O3),紫外线也可使臭氧裂变成氧气,在平流层,氧气和臭氧是保持平衡的。但是近年来,人类的活动正在逐渐破坏着这种平衡,使臭氧的分解过程大于合成过程。导致大气中臭氧减少和耗竭的物质主要是平流层内超音速飞机排放的大量含氮废气以及冰箱和空调使用过程中散发出的氟利昂。臭氧层耗损和臭氧层空洞

14、对人类与其他生物的主要危害包括:人类皮肤癌和白内障等疾病的发病率提高;人体免疫系统受到抑制等。【详解】A、臭氧层能保护人类免受短波辐射伤害,A 正确;B、氟利昂会影响平流层中的臭氧含量,B 正确;C、臭氧层出现空洞会使水产品产量下降,C正确;D、各国对臭氧层的重要作用有清醒认识,D 错误。故选 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臭氧层等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理解与表达能力。8图示是针对植物幼苗所做的实验,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说明苗尖端产生生长素促进生长B 中生长素以主动转运的方式进入明胶C展示的是鲍森?詹森的实验D 中发生了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和极性运输【答案】D【解析】【分析】识图分析可知,两组实验的自

15、变量是锡箔罩住的植物幼苗的部位不同,因变量是幼苗是否出现向光性弯曲生长,组锡箔罩住幼苗的尖端,单侧光照射后幼苗出现直立生长,组锡箔罩住幼苗尖端一下的部位,单侧光照射后出现向光性弯曲生长,说明尖端是感光的部位。组实验的自变量是插入尖端以下的材料不同,因变量是幼苗是否出现向光性弯曲生长,组实验尖端以下插入明胶块,单侧光照射下引起尖端生长素发生横向运输,背光侧多于向光侧,然后生长素透过明胶块传递到尖端以下的部分,背光侧多于向光侧,引起弯曲生长,组实验尖端以下插入云母片,云母片阻断生长素的运输,因此尖端产生的生长素不能运输到尖端以下,幼苗不生长。【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说明苗尖端是感光的部位,A

16、 错误;B、中生长素以扩散的方式进入明胶,B 错误;C、鲍森?詹森的实验只是引入了琼脂片,证明了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通过琼脂片,没有涉及两组实验,也没有引入云母片,C 错误;D、在实验 中的尖端发生了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在尖端以下发生了生长素的极性运输,D正确。故选 D。9某单基因遗传病在某地区人群中的发病率为4%,下图为该遗传病的一个家系图,其中已知I 3 为纯合子,I 1、II6 和 II7 因故已不能提取相应的遗传物质。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此遗传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该家系中此遗传病的正常基因频率为80%C通过比较III10 与3 或 5 的线粒体DNA 序列可判断他与该家系的血缘关

17、系D II8 与该地区一个表现型正常的男性结婚后,生一个患该病女孩的概率是1/24【答案】D【解析】【分析】该单基因遗传病在某地区的发病率为4%,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在该地区中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是20%,正常基因的基因频率为80%【详解】由题干和题图信息分析,I3 为纯合子,说明是隐性遗传病,又因为I1 的儿子正常,则该遗传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 错误;根据题意分析,患者的发病率为4%,则致病基因的频率为20%,则在该地区中正常基因频率为80%,但是该家系的基因频率不一定是80%,B 错误;-5 是 III-10 的姑姑,而一个人的线粒体DNA 主要来自于母亲,因此不能比较III-10 与-

18、5 的线粒体DNA序列来判断他与该家系的血缘关系,C错误;假设该病的致病基因用a 表示,-8 的基因型为Aa,表现型正常的男性的基因型为AA 或 Aa,Aa 的概率是(220%80%):(220%80%+80%80%)=1/3,因此生一个患该病女孩的概率是1/21/31/4=1/24,D 正确。故选 D【点睛】遗传病的判定方法:(1)首先确定显隐性:“无中生有为隐性”,“有中生无为显性”,判断是显性还是隐性遗传病方法,看有无同时正常的双亲生患病的后代,或同时患病的双亲生正常的孩子;如果患者很多连续每代都有最可能显性遗传,如果患者数量很少,只有某代或隔代个别有患者即为隐性遗传。(2)再确定致病基

19、因的位置:“无中生有为隐性,女儿患病为常隐”,“有中生无为显性,女儿正常为常显”;“母患子必患,女患父必患,男性患者多于女性”,则最可能为“X隐”(女病男必病);父患女必患,子患母必患,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最可能为“X 显”(男病女必病);“父传子,子传孙,子子孙孙无穷尽,无女性患者”,则最可能为“伴 Y”(男性全为患者)。10白化病与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两种常见的人类单基因遗传病,发病机理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分别表示转录、翻译,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B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导致M1与 M2在结构上有差异C图中两基因对生物性状的控制方式相同D调查白化病的发病率和遗传方式,选择调查

20、对象的要求不完全相同【答案】D【解析】【分析】1、分析题图可知,基因1 经 转录形成 M1(mRNA),经 翻译形成血红蛋白,构成正常红细胞或镰刀型红细胞;基因2 经 转录形成 M2(mRNA),经 翻译形成酪氨酸酶,酪氨酸酶作用于酪氨酸形成黑色素。2、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基因1 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基因2 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详解】A、由分析可知,过程分别表示转录和翻译过程,转录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翻译主要发生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A 错误;B、由于 M1和 M2是由不同的基因转录形成的,所以M1和 M2在碱基排列顺序上有差异,mRNA 的结

21、构均为单链结构,B错误;C、由图示可知,基因1 控制生物的性状属于直接控制,基因2 控制生物的性状属于间接控制,两者控制方式不同,C错误;D、调查白化病的发病率应该从人群中调查,调查白化病的遗传方式应该从患者家系中调查,故调查对象的要求不完全相同,D 正确。故选 D。11某种群 13 年来的种群増长倍数(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前 4 年种群的增长速率一直在增加B第 4 年与第 13 年的增长率相同C第 11 年到第 13 年,种群数量一直在增长D第 9 年的种群数量既多于第3 年,也多于第10 年【答案】C【解析】【分析】题意分

22、析,值为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当 1 时,表示种群数量在增长;当=1时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当 1,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在第59 年间=1,种群数量维持稳定;第912 年 1,种群数量一直在不断减少。【详解】A、由分析可知:在第1第 4 年之间 =1.5,种群呈J型增长,种群的增长速率一直在增加,A 正确;B、图中显示第4 年与第 13 年的 值相同,故增长率=-1 相同,B 正确;C、从第 11 年到第 12 年间 1,说明种群数量先减小再增加,C 错误;D、在第 59 年间 =1,种群数量维持稳定,而且第5 年之前 1,故第 5 年前的种群数量一直处于上升阶段,据此可知第5

23、 年与第 9 年的种群数量相当,且都多于第3 年,第 10 年的 1 说明当年的种群数量小于第 9 年,D 正确。故选 C。12如图为一对近亲结婚的青年夫妇的遗传分析图,其中白化病由基因a控制,色盲由基因b 控制(不考虑基因突变)。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D 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其中含有两个B 基因BF细胞和 G 细胞含有的相同致病基因可能来自于家族中的同一祖先CE细胞和 G 细胞结合发育成的个体表现型为正常女性D这对夫妇所生子女中,患一种病的概率为7/16【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两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分析题图,左图表示精原细胞(AaXBY)形成精子的过程,右图中表示卵原细胞(AaXB

24、Xb)形成卵细胞的过程。又因为图中子代是白化病色盲,所以子代的基因型是aaXbY,则卵细胞 F的基因型是aXb,进一步判断E的基因型(AXB),进一步可以得到G 的基因型(aXb),最后可以得到H的基因型(AXB)。【详解】A、根据题意分析,已知左图表示精原细胞(AaXBY)形成精子的过程,C细胞为初级精母细胞,D 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因为 F细胞的基因型为(aY),故 D 细胞的基因型为(AXB),其中含有两个B 基因是通过间期DNA 复制而来,A 正确;B、因为这对青年夫妇是近亲结婚,F细胞和 G 细胞含有的相同致病基因可能来自于家族中的同一祖先,B正确;C、E细胞的基因型为(AXB),G

25、 细胞的基因型为(aXb),结合后的基因为(AaXBXb),表现型为正常女性,C正确;D、已知父本和母本的基因型分别是(AaXBY)和(AaXBXb),则后代患白化病的概率是1/4,患色盲的概率也是 1/4,所以后代完全正常的概率是(1-1/4)(1-1/4)=9/16,后代患一种病的概率为1/4+1/4-21/41/4=3/8,D 错误。故选 D。13先天性夜盲症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调查发现部分家庭中,父母正常但有患该病的孩子;另外,自然人群中正常男性个体不携带该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不考虑突变,下列关于夜盲症的叙述,错误的是()A先天性夜盲症的遗传方式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B女性携带者与男性患者

26、婚配,生一正常女孩的概率为12 C因长期缺乏维生素A 而患的夜盲症属于代谢紊乱引起的疾病D可运用基因诊断的检测手段,确定胎儿是否患有该遗传病【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意:“父母正常的家庭中有患该病的孩子”,由此可以确定该病为隐性遗传病;又由于“自然人群中正常男性个体不携带该遗传病的致病基因”,因此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该遗传病为伴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 正确;B、女性携带者与男性患者婚配,生一个正常女孩儿的概率为1/21/2=1/4,B错误;C、长期缺乏维生素A 而患的夜盲症属于代谢紊乱引起的疾病,C正确;D、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该病为单基因遗传病,运

27、用基因诊断技术可以确定胎儿是否患有该遗传病,D 正确。故选 B。14下列关于遗传与人类健康的叙述,错误的是()A单基因隐性遗传病患者的父母不一定都携带致病基因B多基因遗传病患者后代中的发病率远低于1/2 或 1/4 C羊膜腔穿刺可用于确诊胎儿是否患神经管缺陷D一个家族几代人中都出现过的疾病是遗传病【答案】D【解析】【分析】1、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 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 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 佝偻病);(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

28、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 三体综合征)。2、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1)禁止近亲结婚。(2)适龄生育。(3)产前诊断:胎儿出生前,医生用专门的检测手段确定胎儿是否患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产前诊断可以大大降低病儿的出生率。(4)遗传咨询: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有效的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详解】A、单基因隐性遗传病患者的父母不一定都携带致病基因,如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只要母亲携带致病基因,儿子就可能患病,父亲可以不携带致病基因,A 正确;B、多基因遗传病,在群体中发病率较高,但由于该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

29、因控制,因此在患者后代中的发病率远低于1/2 或 1/4,B 正确;C、羊膜腔穿刺技术属于产前诊断技术之一,可用于检测胎儿是否患神经管缺陷等疾病,C正确;D、一个家族几代人中都出现过的疾病也可能不是遗传病,而是传染病或者是由于共同的饮食、环境问题引起的疾病,D 错误。故选 D。【点睛】本题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常见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特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15下列有关蛋白质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物膜上的蛋白质的功能一定是作为载体或通道蛋白B氨基酸序列相同的多肽链可能形成功能不同的蛋白质分子C人体内环境中的某些蛋白具有催化丙酮酸氧化分解的功能D在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30、中,“S”或“P”均可被用于标记蛋白质【答案】B【解析】【分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每个氨基酸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至少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不同氨基酸的主要区别在于R基不同,蛋白质具有多种功能,如调节作用(激素)、免疫作用(抗体)、运输作用(载体)、催化作用(酶)等。【详解】A、生物膜上的蛋白质的功能可能是作为载体或者通道蛋白、也可能具有催化功能、识别功能等,A 错误;B、氨基酸序列相同的多肽链空间结构可能不同,可能形成功能不同的蛋白质分子,B正确;C、催化丙酮酸氧化分解的蛋白质(酶)分布在细胞中,C 错误;D、在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35S被用于标记蛋白质,

31、32P被用于标记核酸,D 错误。故选 B。1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个生态系统,不需要从外界获得物质补给就能长时间维持稳定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指的是能量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进行传递的过程C如果生产者净初级生产量为零时,它的生物量不一定为零D人工鱼塘中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就是生产者固定的总初级生产量【答案】C【解析】【分析】生产者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直接利用无机环境的CO2合成自身的组成物质,也能通过细胞呼吸直接将CO2释放到无机环境中;消费者只能通过细胞呼吸向无机环境释放CO2但不能直接利用CO2;物质循环应是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进行的;物质循环是在整个生

32、物圈中进行的,而比生物圈小的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不能独立进行物质循环。【详解】A、物质是循环的,一个自然生态系统,不需要从外界获得物质补给就能长时间维持稳定,但人工生态系统需要额外补给,A 错误;B、能量流动是指是指生态系统中的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B错误;C、生产者的生物量就是净初级生产量在某一调查时刻前的积累量,即生产者的光合量除去生产者自身的呼吸量,故生产者净初级生产量为零时,它的生物量不一定为零,C正确;D、人工鱼塘中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就是生产者固定的总初级生产量和人工补偿输入的饲料等的能量,D 错误。故选 C。17如图是某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模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33、A K+内流是神经纤维静息电位形成的主要原因Bbc 段 Na+大量内流,膜电位变成外负内正Ccd 段电位下降的原因是K+的大量外流D动作电位发生是一系列离子通道顺序开关的结果【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图中a 点之前为静息电位,由K+外流所致,而此时膜外Na+高于膜内,膜外K+低于膜内;曲线上升过程bc 段是因为Na+内流所致;下降过程cd 段是因为 K+外流所致。【详解】A、K+外流是神经纤维静息电位形成的主要原因,A 错误;B、静息电位是外正内负的膜电位,bc 段由于 Na+通道打开,Na+大量内流,膜电位变成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B 正确;C、由图可知cd 段 Na+通道关闭,K+

34、通道打开,故cd 段电位下降的原因是K+的大量外流,使电位逐渐恢复为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C 正确;D、由图可知,动作电位发生是一系列离子通道顺序开关的结果,D 正确。故选 A。18关于图中曲线所示内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若横坐标代表时间,纵坐标代表原生质层与细胞壁之间的距离,则OP段植物细胞的吸水能力不断增强B若横坐标代表物质浓度,纵坐标代表物质运输速率,则葡萄糖进入红细胞可用该曲线表示C若横坐标代表酶促反应的时间,纵坐标代表生成物的量,则P点时增加酶量可使曲线上升D若横坐标代表光照强度,纵坐标代表光合速率,则降低环境中的CO2浓度可使P点向左下方移动【答案】C【解析】【分析】由曲线可知:

35、曲线OP 段纵坐标随着横坐标的增加而增加,P点后限制纵坐标的因素不再是横坐标。【详解】A、若横坐标代表时间,纵坐标代表原生质层与细胞壁之间的距离,则OP 段植物细胞正在发生质壁分离,其吸水能力不断增强,A 正确;B、若横坐标代表物质浓度,纵坐标代表物质运输速率,则P点后的限制因素为载体蛋白的数量,故该曲线可以表示协助扩散,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方式为协助扩散,B正确;C、若横坐标代表酶促反应的时间,纵坐标代表生成物的量,P点时反应体系中的反应物已经全部转变为生成物,生成物的量达到最大值,此时增加酶量并不会增加生成物的量,C错误;D、若横坐标代表光照强度,纵坐标代表光合速率,降低环境中的CO2浓度,

36、可使光合速率下降,P点向左下方移动,D 正确。故选 C。19在研究中枢兴奋药尼可刹米作用机制的实验中,研究人员发现在大鼠延髓的A 区注射 1 微升尼可刹米生理盐水溶液,可引起呼吸频率明显增加。为了进一步确认呼吸频率增加是尼可刹米所致且其作用部位在A 区,下面哪个实验是没有必要做的()A在 A 区注射 1 微升蒸馏水B在 A 区注射 1 微升生理盐水C在延髓内的B区注射 1 微升尼可刹米生理盐水溶液D对大鼠只做同样的创伤处理,不注射任何物质【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中枢兴奋药尼可刹米的作用机制,因此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尼可刹米的有无,根据题意,实验中在大鼠延髓的A

37、区注射 1 微升尼可刹米生理盐水溶液,根据对照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那么对照组在A 区应该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以排除生理盐水对实验结果的影响,题目中为了确定呼吸频率增加是尼可刹米所致且其作用部位在A 区所致,那么还要设计对照实验在延髓的B区同样注射 1 微升尼可刹米生理盐水溶液,观察现象,同时为了排除实验中创口的影响还要设计空白对照组。【详解】AB、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应该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在A 区注射 1 微升生理盐水进行对照处理,A 正确,B 错误;C、为了进一步确认呼吸频率增加是尼可刹米所致且其作用部位在A 区,因此应该在延髓内的B 区注射 1微升尼可刹米生理盐水溶液作为对照处理,C错误;D、

38、设置空白对照组排除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对大鼠只做同样的创伤处理,不注射任何物质,D错误。故选 A。20胃内的酸性环境是通过质子泵维持的,质子泵催化1 分子的 ATP水解所释放的能量,可驱动1 个 H+从胃壁细胞进入胃腔和1 个 K+从胃腔进入胃壁细胞,K+又可经通道蛋白顺浓度进入胃腔。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甘氨酸可能是组成质子泵的单体之一B胃内酸碱度是机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之一CH+从胃壁细胞进入胃腔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D K+由胃壁细胞进入胃腔不需要质子泵的作用【答案】B【解析】【详解】质子泵起到催化的作用,其化学本质可能是蛋白质,因此甘氨酸可能是组成质子泵的单体之一,A 项正确;胃是消化

39、道,不属于内环境,B 项错误;H+从胃壁细胞进入胃腔需要消耗ATP,所以其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C项正确;K+可经通道蛋白顺浓度进入胃腔,不需要质子泵的作用,D 项正确。【点睛】本题属于新情景下的信息题,认真审题、从题干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是解题的关键。由胃腔内的酸性环境可推知氢离子在细胞外的浓度高于细胞内,钾离子浓度在细胞内高于细胞外(已具备的知识),然后结合题意分析,“质子泵催化1 分子的 ATP水解所释放的能量,可驱动1个 H+从胃壁细胞进入胃腔和1 个 K+从胃腔进入胃壁细胞”,说明质子泵参与的离子跨膜运输过程需要消耗ATP分子,故质子泵运输离子的过程是主动运输。21下列有关

40、教材实验中使用的试剂和实验原理的叙述,正确的是()A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观察线粒体时,需在洁净载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B盐酸在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和观察DNA 和 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的作用相同C向某溶液中加入斐林试剂,水浴加热后出现砖红色沉淀,说明该溶液中含有葡萄糖D在提取纯净的动物细胞膜和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中水的作用原理相近【答案】D【解析】【分析】1质壁分离的原理: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会通过渗透作用而失水,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溶液中,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收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

41、就会与细胞壁分离。2质壁分离复原的原理: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会通过渗透作用而吸水,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就通过原生质层进入到细胞液中,整个原生质层就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紧贴细胞壁,使植物细胞逐渐发生质壁分离复原。【详解】A、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观察线粒体时,在洁净载玻片中央滴一滴用生理盐水配制的健那绿染液,A 错误;B、盐酸在观察细胞有丝分裂中的作用是解离,而在观察DNA 和 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的作用是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进而使染色剂容易进入,B 错误;C、向某溶液中加入斐林试剂,水浴加热后出现砖红色沉淀,说明该溶液中含有可溶性还原糖,C 错误;D、在提

42、取纯净的动物细胞膜和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中利用了渗透作用的原理,实验的结果都是吸水或失水造成的,D 正确。故选 D。22下列物质属于相关细胞产物或细胞的组成成分,其中都能体现细胞分化的一组是A mRNA、tRNA BDNA、DNA 聚合酶C血红蛋白、磷脂D胰岛素、抗体【答案】D【解析】所有的细胞都有mRNA 和 tRNA,与细胞分化无关,A 项错误;所有细胞都有DNA,DNA 复制时需要DNA聚合酶,与细胞分化无关,B项错误;只有红细胞中含有血红蛋白,能体现细胞分化,但磷脂是构成生物膜的重要成分,所有细胞都有生物膜,与细胞分化无关,C项错误;只有胰岛B 细胞能合成并分泌胰岛素,只有浆细

43、胞能合成并分泌抗体,能体现细胞分化,能体现细胞分化,D 项正确。【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分化的相关知识。解题的突破口是细胞分化的实质,即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也就是在不同功能的细胞内表达的基因不同,合成的蛋白质不同。据此答题。23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溶液为血浆的等渗溶液。给健康人静脉滴注100 mL 的 10%葡萄糖溶液后,一段时间内会发生A尿液中有大量糖原B血浆中抗利尿激素的浓度降低C胰岛 A 细胞的分泌增强D组织细胞摄取并氧化葡萄糖增加【答案】D【解析】【分析】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胰岛素降低血糖

44、,而胰高血糖素是升高血糖,二者是拮抗作用。【详解】A、糖原是多糖,尿液中不可能含有多糖,A 错误;B、给健康人静脉滴注100mL 的 10%葡萄糖溶液后,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血浆中抗利尿激素的浓度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B错误;C、由于血糖浓度升高,所以胰岛素分泌增加,降低血糖含量,胰岛A 细胞分泌的是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含量,C错误;D、由于血糖浓度升高,所以胰岛素分泌增加,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并氧化葡萄糖增加,D 正确。故选 D。【点睛】本题考查水平衡和血糖调节,意在考查学生理解在高浓度的溶液中水平衡调节过程,以及血糖升高的调节的过程。24正常人长时间剧烈运动过程中,机体会发

45、生一系列的动态变化。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剧烈运动开始一段时间后,人体的主要供能方式由有氧呼吸转为无氧呼吸B剧烈运动时大量出汗,可使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导致尿量减少C剧烈运动时消耗大量血糖使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这体现了负反馈调节机制D剧烈运动后,大量的乳酸进入血液会导致血浆的pH 明显降低【答案】B【解析】【分析】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当血糖含量降低时,胰岛 A 细胞的活动增强并分泌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作用于肝脏促进肝糖元的分解

46、,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含量升高;胰岛细胞除了直接感受血糖含量的变化而发挥调节作用外,还可以接受神经系统的控制,当血糖含量降低时,下丘脑的某一区域通过交感神经的作用,使肾上腺髓质和胰岛A 细胞分别分泌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从而使血糖含量升高。【详解】A、无氧呼吸只能产生少量的能量,长时间剧烈运动过程中,人体的主要供能方式仍是有氧呼吸,A 错误;B、机体大量排汗后导致血浆渗透压上升,促使下丘脑分泌并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抗利尿激素可促进肾小管与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引起尿量减少,B 正确;C、机体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可使血糖升高,血糖升高后又会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进而维持血糖的

47、稳定,这才体现了负反馈调节机制,C错误;D、正常人剧烈运动后,大量的乳酸进人血液,因血液中存在缓冲物质,所以血浆的pH 仍能维持相对稳定,D 错误。故选 B。【点睛】本题以运动员剧烈运动时体内的生理变化为材料,综合考查人体生命活动的功能和调节的相关知识,识记水盐调节、pH 值调节、血糖调节的过程。25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运用的假说演绎法中的“演绎”是指()A亲本产生配子时,成对的等位基因发生分离B杂合子与隐性类型杂交后代发生1:1 的性状分离比C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杂合子产生配子时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D杂合子自交产生1:2:1 的性状分离比【答案】B【解析】【分析】假说一演绎法: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

48、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像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这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叫做假说一演绎法。【详解】由分析可知,演绎推理的依据是假说的内容,孟德尔根据豌豆杂交实验提出的假说内容的核心是在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成对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为了验证该假说的内容,设计测交实验,进行演绎推理,即选择杂合子与隐性类型设计杂交实验,分析杂交后代的性状表现及比例,即B 正确。故选 B。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 个小题,共50 分)26高温严重降低农产品的产量和质

49、量。某科研机构研究了三种浓度的海藻糖对高温下番茄叶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答下列问题:(1)温度主要通过_影响光合作用。除此之外,高温还会促进_,抑制光合作用效率。(2)请据图分析推测,在高温条件下,海藻糖提高番茄叶光合速率的原因是_。(3)有人认为,海藻糖提高番茄叶的光合速率是由于海藻糖改变了番茄的遗传物质。请写出实验思路进行探究。_【答案】影响酶的活性气孔的关闭,降低CO2的吸收量/(胞间)CO2浓度海藻糖通过提高叶绿素a 和胞间 CO2浓度,分别增强光反应对光能的吸收转化和暗反应对CO2的固定在高温条件下,用适宜浓度的海藻糖处理番茄幼苗,与未经海藻糖处理的番茄植株杂交得F1。在高温

50、和未经海藻糖处理的情况下,测量 F1番茄叶的光合速率【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可知,该实验研究了三种浓度的海藻糖对高温下番茄叶光合作用的影响,因此实验的自变量是海藻糖的浓度,因变量是净光合速率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以及叶绿素的含量,柱状图表明,实验组的净光合速率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以及叶绿素a 的含量均大于对照组,且0.1%的海藻糖的净光合速率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以及叶绿素a 含量最大。【详解】(1)光合作用的进行需要酶的催化作用,而温度主要通过影响酶的活性影响光合作用。除此之外,高温会导致气孔关闭影响二氧化碳的吸收,导致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从而抑制光合作用效率。(2)根据以上分析可知,高温条件下,海藻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