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珠海市2021届新高考中招适应性测试卷生物试题(2)含解析.pdf

上传人:索**** 文档编号:83155379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PDF 页数:25 大小:575.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珠海市2021届新高考中招适应性测试卷生物试题(2)含解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广东省珠海市2021届新高考中招适应性测试卷生物试题(2)含解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省珠海市2021届新高考中招适应性测试卷生物试题(2)含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珠海市2021届新高考中招适应性测试卷生物试题(2)含解析.pdf(2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广东省珠海市 2021届新高考中招适应性测试卷生物试题(2)一、单选题(本题包括25 个小题,每小题2 分,共 5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如图为研究某一种群迁入两个新环境(理想环境和适宜生存但条件有限环境)后围绕种群数量变化而建立的相关数学模型,其中对Y的含义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若 为理想条件下种群的某模型,则Y代表种群数量B若 为有限条件下种群的某模型,则Y代表种群数量C若 为理想条件下种群的某模型,则Y可代表 或 -1 D若 为有限条件下种群的某模型,则Y可代表增长速率【答案】A【解析】【分析】“J”型曲线是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

2、长的情况。种群的增长率为恒定的数值。“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在k/2 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详解】A、曲线 是理想条件下种群的增长速率曲线而非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因为种群数量的起点不能为0,A错误;B、曲线 为有限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变化的S型曲线,B 正确;C、曲线 代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变化的J型曲线的相邻世代种群数量的倍数关系(即 )或增长率(即-1),它们都稳定不变(且必须 1),C正确;D、曲线 为种群数量变化的S型曲线的增长速率曲线,D 正确。故选 A。【点睛】本题考查种

3、群数量变化曲线,意在考查学生识图和判断能力。要注意曲线的起点,表示种群数量的曲线一般不是从0 开始。2植物根尖感知土壤水分梯度,向较高水势侧生长的现象被认为是根的向水化。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发现正常植株根部较低水势侧细胞分裂素含量增加,而细胞分裂素缺陷体(MIZl)无根的向水化现象。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实验表明细胞分裂素的不对称分布是控制根的向水化现象的重要决定因素B水分胁迫导致低水势侧分生区细胞分裂素含量增加,使根向较高水势侧弯曲C若用一定量的细胞分裂素不对称处理MlZI 地下根,则其根可表现出向水化D植物根的向地性和向水化现象作用机理不同但都体现了激素作用的两重性【答案】D【解析】【分析

4、】根尖分生区细胞可以产生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根据题干的信息“正常植株根部较低水势侧细胞分裂素含量增加,而细胞分裂素缺陷体(MIZl)无根的向水化”,说明植物根的向水化与细胞分裂素的分布不均匀有关。【详解】A、实验表明细胞分裂素的不对称分布是控制根的向水化的重要决定因素,A 正确;B、水分胁迫导致低水势一侧分生区细胞分裂素含量增加,使根向较高水势侧弯曲,B正确;C、若用一定的细胞分裂素不对称处理MIZ1 的根部,会表现出根向水化现象,C正确;D、植物根的向地性生长是生长素引起的能体现两重性而根的向水化现象是由细胞分裂素引起的,两侧细胞分裂素都促进细胞分裂,较低水势侧细胞分裂素含量增加,促进作

5、用更强,无法体现两重性,D 错误。故选 D。【点睛】解答本题时需要结合植物相关弯曲生长是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引起的,将这个知识点迁移至根的向水化。3再生是指生物体的组织或器官在受损或胁迫后自我修复或替换的过程。再生过程中不会发生()A细胞凋亡B基因选择性表达C基因重组DDNA 半保留复制【答案】C【解析】【分析】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3、DNA

6、 复制发生在细胞分裂的间期,因此伴随细胞分裂过程中具有DNA 半保留复制的表现。4、基因重组发生在有性生殖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详解】根据题意,再生是指生物体的组织或器官在受损或胁迫后自我修复或替换的过程。因此再生的过程会发生细胞分化和有丝分裂,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此过程会发生细胞凋亡、基因选择性表达和DNA 半保留复制,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和后期,因此该过程中不会发生基因重组。综上所述,C符合题意,A、B、D 不符合题意。故选 C。4如图为某人血糖调节的部分过程,抗体1 和抗体 2 都能与相关受体结合导致调节异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葡萄糖和胰

7、岛素作用于相关细胞都是通过与细胞内受体结合完成的B两种抗体都能引起血糖浓度升高,这在免疫学中称为自身免疫缺陷病C两种抗体引起血糖升高都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缓解症状D由图看出糖尿病并不都是胰岛素分泌不足造成的【答案】D【解析】【分析】由图可知,抗体1 通过作用于葡萄糖受体,引起胰岛B细胞对血糖浓度变化不敏感;抗体2 通过作用于组织细胞上胰岛素受体而导致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详解】A、葡萄糖和胰岛素的受体均位于细胞膜上,A 错误;B、两种抗体都能引起血糖浓度升高,属于自身免疫病,B 错误;C、抗体 2 引起血糖升高不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缓解症状,C 错误;D、由图看出糖尿病并不都是胰岛素分泌不足造成的

8、,如后者是由于组织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造成的,D正确。故选 D。5下图所示为某种多倍体的培育过程,下列有关这一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A物种 a 和物种 b 是生物繁殖和进化的基本单位B杂种植物细胞内的染色体来自不同物种,一定不含同源染色体C图示多倍体的形成过程中,既发生了染色体变异,也发生了基因重组D图示杂种植物的形成,说明物种a 和物种 b 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以图文结合为情境,考查学生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多倍体育种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详解】种群是生物繁殖和进化的基本单位,A 错误;杂种植物细胞内的染色体来自不同物种,

9、但可能含同源染色体,例如: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杂交得到的三倍体西瓜,B 错误;图示多倍体的形成过程中,经历了有性杂交、染色体加倍,因此既发生了染色体变异,也发生了基因重组,C正确;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图示杂种植物是不育的,说明物种a 和物种 b 之间存在生殖隔离,D 错误。6图甲是青蛙离体的神经肌肉标本示意图,图中ABBC CD,乙是突触放大模式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刺激 C处,A、D 处可同时检测到膜电位变化B刺激 D 处,肌肉和F内的线粒体活动均明显增强C兴奋从E到 F,发生“电信号 化学信号 电信号”的转变D 的内容物释放到 中主要借助生物膜的流动性【答案】D【解析

10、】【分析】据图分析,图甲是青蛙离体的神经-肌肉标本示意图;乙是突触放大模式图,其中 为突触前膜;为突触间隙;为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详解】图中 AB+BC=CD,但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速度较慢,因此刺激C 处,先在 A 处检测到膜电位,后在D 处检测到膜电位变化,A 错误;由于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刺激D 处,兴奋不能达到肌肉,所以肌肉和F内的线粒体活动没有明显变化,B错误;兴奋只能从F传递到 E,不能从 E传递到 F,C 错误;的内容物释放到 中的方式为胞吐,需要借助生物膜的流动性,D 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突触的结构,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结构的名称;识记神经冲动的产生过程,掌

11、握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7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存在密切的联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叶绿体类囊体膜上存在催化ATP合成的酶B生物膜是细胞所有膜结构的统称C细胞膜是双层膜结构,在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运输、能量转化、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D溶酶体膜破裂后释放出的酶会造成细胞结构的破坏【答案】C【解析】【分析】1、生物膜系统包括细胞膜、核膜和细胞器膜。2、生物膜系统的功能:(1)保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对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等过程起决定作用。(2)为多种酶提供附着位点,是许多生物化学反应的场所。(3)分隔细胞器,保证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

12、行。【详解】A、叶绿体类囊体膜是光反应的场所,其上存在催化ATP合成的酶,A 正确;B、生物膜是细胞所有膜结构的统称,B 正确;C、细胞膜是单层膜结构,C错误;D、溶酶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其膜破裂后释放出的酶会造成细胞结构的破坏,D 正确。故选 C。8每逢冬季来临,流感总是如约而至。流感病毒H1N1 侵入人体会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M。下列有关抗体 M 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抗体 M 与 H1N1 结合后,可抑制H1N1 的繁殖B抗体 M 由浆细胞产生,属于免疫活性物质C由抗体M 发挥免疫效应的方式属于体液免疫D H1N1 再次侵入机体会刺激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M【答案】D【解析】【分析】体液

13、免疫过程为:(1)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 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 细胞,再由T 细胞呈递给B 细胞;(2)B 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细胞免疫过程为:(1)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 细胞;(2)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 细胞,同时T 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 T 细胞发挥效应。【详解】A、抗体与H1N1 病毒结合后,可抑制H1N1 病毒的

14、繁殖和对宿主细胞的粘附,A 正确;B、抗体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由浆细胞分泌产生,B正确;C、由抗体参与的免疫反应属于体液免疫,C正确;D、浆细胞属于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能识别抗原,H1N1 再次侵入机体,刺激的是记忆细胞,使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的浆细胞进而产生大量抗体M,D 错误。故选 D。9下列关于果酒、果醋和泡菜制作的叙述,正确的是()A制作果酒时,反复冲洗葡萄以避免杂菌污染B控制好温度和酸碱度既有利于目的菌的繁殖,又可抑制杂菌的生长C制作果醋和泡菜的主要微生物是原核生物,但呼吸类型不完全相同D发酵过程中所有材料都需要进行严格的灭菌处理,以免杂菌污染【答案】B【解析】【分析】果酒制作的

15、菌种是酵母菌,酵母菌是兼性厌氧的真核生物;果醋制作的菌种是醋酸菌,醋酸菌是好氧菌,且是原核生物,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泡菜制作的菌种是乳酸菌,乳酸菌是厌氧菌,且是原核生物。【详解】A、果酒制作过程中不能反复冲洗葡萄,以免葡萄皮上的酵母菌丢失,A 错误;B、控制好温度和酸碱度给目的菌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既有利于目的菌的繁殖,又可抑制杂菌的生长,B正确;C、制作果醋和泡菜的主要微生物分别是醋酸菌、乳酸菌,它们都是原核生物,但呼吸类型不同,醋酸菌是好氧菌,乳酸菌是厌氧菌,C错误;D、传统发酵的操作过程中进行消毒处理,但没有进行灭菌处理,D 错误。故选 B。10下列有关真核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叙述,存在可能

16、的是()A没有线粒体的细胞进行有氧呼吸B没有叶绿体的细胞进行光合作用C没有形成纺锤体的细胞完成有丝分裂D没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进行有丝分裂【答案】D【解析】【分析】无丝分裂是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分裂的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细胞的“动力车间”。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是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详解】A、真核细胞中没有线粒体的只进行无氧呼吸,如蛔虫细胞等,A 错误;B、没有叶绿体的真核细胞不能进行光合作用,B错误;C、没有纺锤体形成的真核细胞进行的是无丝分裂,C错误;D、没有同源染色体的真核细胞也能进行有丝分裂,如未受精的卵细

17、胞发育成雄峰,D 正确。故选 D。11 下表表示缺碘与不缺碘的两类人群。血液内与甲状腺活动密切相关的两种激素的含量状况。据此判断,表中 A 与 B 的含义分别是()分泌腺体激素名称不缺碘人群激素含量缺碘人群激素含量补碘前补碘后甲状腺甲状腺激素正常降低正常下丘脑A 正常B 正常A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升高B促甲状腺激素,降低C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降低D促甲状腺激素,升高【答案】A【解析】【分析】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如果外界条件寒冷等因素的刺激下,下丘脑会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这种激素作用于垂体后,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使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甲状腺激素

18、的调节属于反馈调节:当甲状腺激素增多后,反过来又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激素分泌,使得机体得到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同时又保证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致过多。【详解】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缺碘人群缺乏甲状腺激素,所以对下丘脑的抑制作用减弱,因此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多。因此A 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是升高。故选 A。【点睛】本题需要考生识记并理解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的具体内容。12稻飞虱以刺吸水稻的汁液为生,成虫有短翅型和长翅型两种,长翅利于稻飞虱在水稻发育晚期迁移到适宜生存的环境。研究人员在含糖量不同的封闭环境中饲养稻飞虱若虫(幼虫),探究种群密度对成虫翅形比

19、例的影响,结果如下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水稻和稻飞虱共同组成生物群落B稻飞虱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C稻飞虱种群在高糖、高密度情况下迁移能力提高D水稻与稻飞虱在相互选择中共同(协同)进化【答案】A【解析】【分析】1、生物群落的概念:在同一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群落是在一定的空间内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所有生物的综合,由一定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群组成。群落内的生物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着种间关系,包括捕食、寄生、捕食、互利共生和竞争等。2、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共同发展,即共同进化,通过漫长的

20、共同进化,形成生物多样性。【详解】群落是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A 错误;稻飞虱以刺吸水稻的汁液为生,属于生态系统最高的消费者,B正确;由柱形图可知,稻飞虱在高糖、高密度情况下,短翅比例下降,长翅比例升高,因此迁移能力提高,C正确;生物进化是共同进化,因此水稻与稻飞虱在相互选择中共同(协同)进化,D 正确。故选 A。【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群落的概念和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生物进化等知识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结合题干信息进行推理、判断。13下列关于乳酸菌和酵母菌的叙述,正确的是()A遗传物质都是DNA,都与蛋白质结合组成染色体B在无氧条件下,两者的有氧呼吸过程都会

21、受到抑制C在有氧条件下,两者都能将葡萄糖分解产生C02并释放能量D在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时,两种微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细胞呼吸等知识,要求学生识记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明确原核细胞只有DNA,无染色体;明确乳酸菌只能进行无氧呼吸,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详解】A、乳酸菌属于原核生物,只有DNA,无染色体,A 错误;B、乳酸菌只能进行有氧呼吸,B 错误;C、乳酸菌不能进行有氧呼吸,只能进行无氧呼吸,有氧条件会抑制乳酸菌的无氧呼吸,且其分解产物为乳酸,C错误;D、原、真核生物的遗传密码是通用的,因此在基

22、因指导蛋白质合成时,两种微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D 正确。故选 D。14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时,通常采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B验证淀粉解对淀粉和麦芽糖的催化作用时,用斐林试剂检测无法区分实验结果C探究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中,用卡诺氏液可将染色体染色D调査人群中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多基因遗传病【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A、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时,通常采用取样器取样法,A 错误;B、麦芽糖和其水解产物葡萄糖都能属于还原糖,都能与斐林试剂产生砖红色沉淀,因此验证淀粉解对淀粉和麦芽糖的催化作用时,用斐林

23、试剂检测无法区分实验结果,B 正确;C、探究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的实验中,卡诺氏液用于材料的固定,C错误;D、调査人群中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D 错误。故选 B 15群落最小面积是指基本上能够表现出群落中所有植物种类的样方的最小面积。调查群落丰富度时,通过改变样方大小确定群落最小面积,进而判断群落类型,是研究群落的常用方法。如图为三类群落物种数目的调查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群落丰富度随样方面积的增大而不断增大B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宜用标志重捕法C群落最小面积越大的群落,丰富度往往也越大D宜选用50 x50m2群落最小面积调查常绿阔叶林的丰富度【答案

24、】C【解析】【分析】1、物种丰富度:指一个群落或环境中物种数目的多寡。2、一般调查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 选取样方 计数 计算种群密度。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详解】A、在一定范围内,群落丰富度随样方面积的增大而不断增大,超过一定样方面积后,丰富度不再增加,A错误;B、统计热带雨林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用取样器取样法,不宜用标志重捕法,B 错误;C、据图分析可知,群落最小面积越大的群落,丰富度往往也越大,C正确;D、宜选用20 20m2群落最小面积调查常绿阔叶林的丰富度,D 错误。故选 C。16某遗传家系图如

25、下,甲病和乙病均为单基因遗传病,基因均不在X、Y 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已知乙病为伴性遗传病,人群中甲病的患病概率为12%。以下仅针对这两种遗传病而言,家系中无突变和染色体片段交换发生,II-1 无致病基因,II-2 为纯合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控制甲病和乙病的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II-3 与 II-4 再生一个正常女孩的概率为1/8 CIII-2 的致病基因不可能是I-1 遗传下来的D III4 的基因型与II-3 不相同的概率为5/6【答案】D【解析】【分析】题意显示乙病为伴性遗传,根据乙病患者的性状表现可知不可能是伴Y遗传,题中显示相关基因不位于X、Y 的同源区,因此确定乙病的相关基

26、因位于X染色体上,根据II-5 患乙病,其母亲、女儿均患乙病可知该病为显性遗传;根据II-1 无致病基因,II-2 为纯合子可以排除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和常染色体显性的可能,又根据 I-2 的女儿不都患甲病可知,该病不可能是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故可知甲病的致病基因为隐性且位于 X 染色体上。【详解】A、由分析可知,控制甲病和乙病的基因都位于X 染色体上,故控制两病的基因的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 错误;B、若控制甲病、乙病的基因分别用A/a、B/b 表示,则II-3 的基因型为XABXab,II-4 的基因型为XAbY,则二者婚配再生一个正常女孩的概率为1/4,B 错误;C、III-2 的致病

27、基因一定来自于II-2,且 II-2 是纯合子,其致病基因来自于I-1 和 I-2,由于 II-2 两个致病基因是随机传递给下一代某个个体的,故III-2 的致病基因可能是I-1 遗传下来的,C错误;D、II-3 的基因型为XABXab,II-5 的基因型为XABY,II-6 的基因型为XAbXab或 XAbXAb,由于人群中甲病的患病概率为 12%假设甲病致病基因Xa的基因频率为q,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可列出如下方程式:q2/2+q/2=0.12,计算结果为q=0.2,则 XA的基因频率为0.8,据此可知XAXA的基因型频率为0.32,XAXa的基因型频率为0.16,据此可知II-6 的基因型为

28、XAbXab的概率为 0.16/(0.16+0.32)=1/3,由此可以计算出III4 的基因型为XABXab的概率为1/31/2=1/6,因此可知III4 的基因型与II-3 不相同的概率为5/6,D 正确。故选 D【点睛】能根据遗传系谱图正确判断遗传病的致病方式是解答本题的前提!能够正确利用发病率计算相关基因的基因频率是解答本题的难点。17如图表示雄果蝇体内某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内每条染色体上DNA 含量的变化(甲曲线)及与之对应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变化(乙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CD与 FG对应的时间段,细胞中均含有两个染色体组BD 点所对应时刻之后,单个细胞中可能不含Y染色体CE

29、F过程中,DNA 含量的变化是由于同源染色体的分离D CD段有可能发生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重组【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实线甲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DNA 含量变化,虚线乙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含量变化;其中CD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DG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EF表示着丝粒分裂。【详解】A.CD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FG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所以 CD与 FG对应的时间段,细胞中均含有2 个染色体组,A 正确;B.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因此 D 点所对应时刻之后,单个细胞中可能不含Y染色体,B 正确;C.DE对应的时间段为减数第二次分裂,细胞中

30、不含同源染色体,因此 EF过程中 DNA 含量的变化与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无关,C错误;D.CD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在前期有可能发生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从而导致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之间发生重组,D 正确。故选 C。18下列关于染色体变异和基因突变的叙述,错误的是()A染色体数目变异可发生于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过程中B染色体结构变异往往会引起基因结构发生改变C碱基对的替换可能会使基因中的氢键数目减少D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乳酸菌、噬菌体和人体中【答案】B【解析】【分析】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

31、结构的改变。(2)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包括两种类型,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3)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重复、缺失、易位、倒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详解】A、基因体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均可发生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A 正确;B、染色体结构变异包括重复、缺失、易位、倒位,一般不会引起基因结构发生改变,B 错误;C、不同的碱基对氢键的数量可能不同,因此碱基对的替换可能会

32、使基因中的氢键数目减少,C正确;D、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乳酸菌、噬菌体和人体细胞都可以发生基因突变,D 正确。故选 B。19下列关于病毒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没有独立的代谢活动,因此不能直接在培养液单独培养B人体被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可导致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C逆转录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增殖,需要由宿主细胞提供的逆转录酶D病毒作为基因工程的运载体,利用了病毒的侵染特性【答案】C【解析】【分析】病毒是非细胞生物,专性寄生在活细胞内。病毒依据宿主细胞的种类可分为植物病毒、动物病毒和噬菌体;根据遗传物质来分,分为DNA 病毒和 RNA病毒;病毒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详解】A、病毒是专性寄生物,没有独立的

33、代谢活动,因此不能直接在培养液单独培养,A 正确;B、人体被免疫缺陷病毒如HIV 感染,可导致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B正确;C、逆转录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增殖,需要的逆转录酶是在宿主细胞内合成的,C错误;D、因为病毒具有侵染特性,故能够作为基因工程的运载体,D 正确。故选 C。20下列与进化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片树林中的黑色桦尺蠖和灰色桦尺蠖是由一个物种进化成的两个种B人们用农药处理作物上的害虫,经过该人工选择,害虫种群中抗性基因的频率增加C抗青霉素的突变型细菌不可能是染色体畸变的结果D在某个很大的种群中,AA 的基因型频率等于A 频率的平方【答案】C【解析】【分析】在一个大的随机交配的种

34、群里,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没有迁移、突变、选择的情况下世代相传不发生变,这就是遗传平衡定律,也称哈迪-温伯格定律。【详解】A、一片树林中的黑色桦尺蠖和灰色桦尺蠖是没有地理隔离,更不会出现生殖隔离,故二者是同一个物种,A 错误;B、人们用农药处理作物上的害虫,经过该人工使用的农药的选择,害虫种群中抗性基因的频率增加,B错误;C、细菌细胞中不存在染色体,故抗青霉素的突变型细菌不可能是染色体畸变的结果,C正确;D、在一个大的随机交配的种群里,AA的基因型频率等于A 频率的平方,D 错误。故选 C。21科学家向小球藻培养液中通入14CO2,给予实验装置不同时间光照,结果如表所示。实验组别光照时间(s

35、)放射性物质分布1 2 大量 3-磷酸甘油酸(三碳化合物)2 20 12 种磷酸化糖类3 60 除上述 12 种磷酸化糖类外,还有氨基酸、有机酸等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碳反应最初形成的主要是3-磷酸甘油酸(三碳化合物)B本实验利用小球藻研究的是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C3-磷酸甘油酸可直接转化成氨基酸、有机酸等D实验结果说明小球藻光合作用产物是糖类和氨基酸、有机酸等【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光照时间分析,CO2进入叶绿体后,最初形成的是大量的3-磷酸甘油酸;根据表中物质,光合作用的产物还有氨基酸和有机酸。【详解】A、由表格可知,CO2进入叶绿体后,最初形成的物质是3-磷酸

36、甘油酸(三碳化合物),A 正确;B、由题意可知,实验用同位素标记法探究CO2中的碳元素的去向,故本实验利用小球藻研究的是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B 正确;C、根据时间先后分析,3-磷酸甘油酸要先转化成12 种磷酸化糖类,然后才转化成氨基酸、有机酸等,C错误;D、表格中的数据说明光合作用除了产生的有糖类外,还有氨基酸、有机酸等其它有机物,D 正确。故选 C。22利用 IAA、生长素类似物NAA、细胞分裂素类似物TDZ和 6-BA 进行组培,以建立珍稀濒危植物香果树再生体系。下表为诱导率最优的激素浓度。下列叙述错误的是激素及诱导率处理TDZ(mg/L)NAA(mg/L)IAA(mg/L)6-BA(m

37、g/L)诱导率(%)用叶柄诱导愈伤组织0.5 0.2/98 用叶片诱导愈伤组织1.0 0.1/95 用叶柄愈伤组织诱导幼芽/0.2 1.0 87 诱导幼芽生根/0.5/87 A叶柄诱导愈伤组织实验的诱导率是指产生愈伤组织的叶柄数与实验的总叶柄数之比B诱导叶片脱分化应选择的激素组合是TDZ1.0mg/LNAA 0.1mg/LC诱导幼芽生根实验表明幼芽生根过程中只有IAA 发挥作用D探究诱导天然香果树幼芽生根时,设计IAA 的浓度梯度可为0 0.3 0.5 0.7mg/L、【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和表格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处理物的种类、处理的对象的种类,因变量是诱导率,结合实验的单

38、一变量原则、对照性原则和表格数据分析答题。【详解】A、在叶柄诱导愈伤组织实验中,诱导率是指产生愈伤组织的叶柄数与实验的总叶柄数之比,A 正确;B、根据表格分析可知,诱导叶片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应选择的激素组合是TDZ1.0mg/LNAA 0.1mg/L,B 正确;C、诱导幼芽生根实验表明,诱导幼芽生根的最佳IAA 浓度为 0.5mg/L,但是不能说明只有IAA 发挥作用,C 错误;D、探究诱导天然香果树幼芽生根时,遵循等浓度梯度的原则,设计IAA 的浓度梯度可为0 0.3 0.5 0.7mg/L、,其中 IAA 浓度为 0 mg/L 的组为对照组,D 正确。故选 C。23下列关于细胞器的描述错

39、误的是()A可直接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叶绿体、液泡B植物细胞中有核糖体,但不一定有溶酶体C用盐腌制莴苣笋一段时间后容器内的水呈绿色,此现象与液泡有关D马铃薯中有质体,最好避光保存【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A、线粒体需要染色才能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有些液泡也不能直接在显微镜下观察,A 错误;B、溶酶体存在于动物、真菌和某些植物的细胞中,核糖体在所有细胞中均有分布,B正确;C、腌制莴苣笋时流出的水呈绿色,水的渗透与液泡有关,C 正确;D、质体分白色和有色体,马铃薯中所含白色体是贮存脂质和淀粉的,存在于不见光的细胞中,最好避光保存,D 正确。故选 A。【点睛】熟记各种细胞

40、器的分布及功能是解答本题的关键。24艾弗里等人为了弄清转化因子的本质,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如下图是他们所做的一组实验。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比较实验一和实验三的结果,可说明转化因子就是DNA B检测实验结果发现,实验二的培养皿中只存在一种菌落C比较实验二和实验三的结果,可看出蛋白酶没有催化作用D根据三个实验的结果,还无法确定转化因子的本质【答案】B【解析】【分析】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的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体内存在着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 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能证明DNA 是遗传物质。【详解】A、实验一和实验三中

41、加入的RNA 酶和蛋白酶都不能将S型菌的 DNA 分解,此时在两个培养皿中R 型菌可实现转化,由于实验缺乏对照,故不能说明转化因子就是DNA,A 错误;B、实验二的培养皿中由于加入了DNA 酶,在 DNA 酶的作用下,S型菌的 DNA 被分解了,R 型菌不能实现转化,故培养基上只存在一种菌落,B正确;C、比较实验二和实验三的结果,只能说明蛋白酶不能催化DNA 的水解,但不能说明蛋白酶没有催化作用,C 错误;D、根据三个实验的结果,能确定转化因子的本质是DNA,D 错误。故选 B。25赫尔希和蔡斯进行了验证DNA 是噬菌体遗传物质的实验。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将大肠杆菌细胞分别放在含放射性同位

42、素35S或32P的培养基中培养 将大肠杆菌细胞放在含放射性同位素35S和32P的培养基中培养 用 T2噬菌体分别侵染被35S或32P标记的大肠杆菌使T2噬菌体分别被35S或32P标记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过程:吸附注入 复制 组装 释放 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DNA 的实验方法叫荧光标记法 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结果中,上清液理论上不含放射性,因噬菌体已将含32P的 DNA全部注入到大肠杆菌内 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A BCD【答案】D【解析】【分析】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研究者:1952 年,赫尔希和蔡斯。(2)

43、实验材料: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等。(3)实验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4)实验思路:S是蛋白质的特有元素,DNA 分子中含有P,蛋白质中几乎不含有,用放射性同位素32P和放射性同位素35S分别标记DNA 和蛋白质,直接单独去观察它们的作用。(5)实验过程:首先用放射性同位素35S标记了一部分噬菌体的蛋白质,并用放射性同位素32P标记了另一部分噬菌体的DNA,然后,用被标记的T2噬菌体分别去侵染细菌,一段时间后搅拌、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的放射性。简单过程为:标记细菌标记噬菌体 用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普通细菌搅拌离心。(6)分析:测试的结果表明,噬菌体的蛋白质并没有进入细菌内部,而是留在细菌的外

44、部,噬菌体的DNA却进入了细菌体内,可见,噬菌体在细菌内的增殖是在噬菌体DNA 的作用下完成的。(7)结论:在噬菌体中,亲代和子代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DNA,即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DNA 传给后代的,DNA 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详解】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 和蛋白质,要先分别标记大肠杆菌,即将大肠杆菌细胞分别放在含放射性同位素35S或32P的培养基中培养,正确,错误;用 T2噬菌体分别侵染被35S或32P标记的大肠杆菌使T2噬菌体分别被35S或32P标记,正确;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过程:吸附注入 复制 组装 释放,正确;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DNA 的实验方法叫放射性同位素

45、标记法,错误;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结果中,上清液理论上不含放射性,因噬菌体已将含32P的 DNA全部注入到大肠杆菌内,正确;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 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错误。综上 错误。故选 D。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 个小题,共50 分)26草莓是时令水果,可以制作成草莓汁、草莓酒和草莓醋三种产品,且深受大众喜爱。某企业进行相关的制作实验,如下图所示。(1)生产草莓酒、草莓醋常用的菌种分别是_。(2)检测草莓酒、草莓醋的制作是否成功,均可用_这两种最简易方法来初步判断。(3)生产中先打开阀门1,目的是让固定化柱1 中填充的石英砂,通过_方式将酶

46、固定化。固定化柱2 中选择固定化酶还是固定化细胞更有利生产?_,请从酶的角度说明原因?_。(4)工业生产上述三种产品时,固定化柱1、2、3 中需要防止外来杂菌的是_(填写编号),如果固定化柱3 中固定的是优良菌种,且流入的草莓酒质量很好,但是生产的草莓醋产量和质量不够高,排除温度和PH以外的原因可能是_(写三点)。【答案】酵母菌、醋酸菌嗅味、品尝物理吸附选用固定化细胞因为固定化细胞可以固定一系列酶,而固定化酶只能固定一种酶1、2、3 固定化醋酸菌数目较少,氧气量不够,流速控制不好,有杂菌侵入【解析】【分析】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是利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酶或细胞固定在一定空间内的技术,包括包埋法、化

47、学结合法(将酶分子或细胞相互结合,或将其结合到载体上)和物理吸附法。一般来说,酶更适合采用化学结合和物理吸附法固定化,而细胞多采用包埋法固定化。这是因为细胞个大,而酶分子很小,个大的细胞难以被吸附或结合,而个小的酶容易从包埋材料中漏出。【详解】(1)生产草莓酒常用的菌种是酵母菌,生产草莓醋常用的菌种是醋酸菌。(2)草莓酒有酒味,草莓醋有酸味,因此,检测草莓酒、草莓醋的制作是否成功,均可用嗅味、品尝这两种最简易方法来初步判断。(3)固定化柱1 中填充的石英砂可通过物理吸附的方式将酶固定化。因为固定化细胞可以固定一系列酶,而固定化酶只能固定一种酶,所以固定化柱2 中选择固定化细胞更有利于生产。(4

48、)果汁、果酒和果醋的制作过程中都需要防止杂菌的污染,因此,工业生产上述三种产品时,固定化柱 1、2、3 中需要防止外来杂菌的是1、2、3,如果固定化柱3 中固定的是优良菌种,且流入的草莓酒质量很好,但是生产的草莓醋产量和质量不够高,排除温度和PH 以外的原因可能是固定化醋酸菌数目较少,氧气量不够,流速控制不好,有杂菌侵入等因素造成的。【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果酒、果醋制作的原理,以及固定化细胞和固定化酶的优缺点,再根据题意作答。27科研人员将某品种水稻植株均分成甲乙两组,分别在盐碱土壤和非盐碱土壤中种植一段时间,改变光照条件,其他条件适宜,分别测得两组植株的净光合作用强度(单位时间、单位面

49、积CO2吸收量),结果如下表。请回答:光照强度(Lx)0 200 400 600 800 1600 3200 6400 净光合作用强度22 molCO/(m a)甲组-3 0 2 6 10 12 12 12 乙组-10-5 0 6 12 18 20 20(1)若从水稻叶片色素提取物中分离光合色素,常用试剂是_。(2)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3)光照强度为600Lx 时,两组植株消耗C3更快的是 _组,判断的依据是_。(4)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时,甲、乙两组植株光合速率都不再增加的内因有_(至少填写1 种)。【答案】层析液光照强度和土壤类型乙两组植物净光合作用强度相等,但甲组的呼吸速率小于乙组,所以乙

50、组的总光合作用强度大于甲组,消耗的C3更多色素数量、酶的数量【解析】【分析】根据题表分析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光照强度和土壤类型,因变量是净光合作用强度。光照强度为0 时,植物只能进行呼吸作用,其数值的绝对值可以代表两种植物的呼吸作用强度;表格数据代表净光合作用强度,是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的差值,当净光合作用强度为0 时,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当净光合作用强度大于0 时,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当净光合作用强度小于0 时,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强度。【详解】(1)分离植物的光合色素,常用纸层析法,常用试剂是层析液。(2)依题文“分别在盐碱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