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昌市2021届新高考第一次大联考生物试卷含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宜昌市2021届新高考第一次大联考生物试卷含解析.pdf(2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湖北省宜昌市 2021 届新高考第一次大联考生物试卷一、单选题(本题包括25 个小题,每小题2 分,共 5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图表示肌细胞与环境物质交换关系,X、Y、Z 表示三种细胞外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Y 中的大分子物质和细胞可进入X 中BY 中蛋白质含量对血浆渗透压没有影响C剧烈运动时,肌细胞渗透压会变大D肌细胞代谢产物可导致X 的 pH 降低【答案】B【解析】【分析】从图中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可判断,XZY 是单向的,所以X 是组织液,Y是血浆,Z 是淋巴。【详解】A、血浆中的大分子物质和细胞可进入组织液中,A正确;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蛋白质和无机
2、盐的含量,B错误;C、剧烈运动时肌细胞产生的乳酸积累使肌细胞渗透压会变大,C正确;D、肌细胞的无氧呼吸代谢产物是乳酸可导致组织液的ph 略有降低,D 正确。故选 B。2下图为人体某个细胞所经历的生长发育各个阶段示意图。图中?为各个时期的细胞,ac 表示细胞所进行的生理过程。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图中?细胞都具有细胞的全能性B 和 的核基因基本相同,c 过程导致基因选择性表达,使细胞的mRNA 不完全相同C 由于细胞代谢受损或中断引起的细胞死亡称为细胞凋亡D 和 细胞的衰老过程中细胞核体积增大,可能会有基因的表达【答案】C【解析】【分析】图示为人体某个细胞所经历的生长发育各个阶段示意
3、图,其中a 表示细胞生长,细胞体积增大;b 表示细胞分裂,细胞数目增多,但细胞种类不同;c 表示细胞分化,细胞数目不变,但细胞种类增多。【详解】A、图中 细胞中都有完整的细胞核,都含有控制个体发育的全套遗传物质,所以都具有细胞的全能性,A 正确;B、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导致c 细胞分化出现,两者核基因基本相同,但两种细胞应基因选择性表达,其中的mRNA 不完全相同,B 正确;C、由于细胞代谢受损或中断引起的细胞死亡对于机体是不利的,属于细胞坏死而非细胞凋亡,C错误;D、和 细胞的衰老过程中细胞核体积增大,仍有基因能表达,D 正确。故选 C。【点睛】本题综合考查细胞生长、分裂、分化和衰老及癌变的
4、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以及分析图示的能力,透彻理解各时期特点是解题关键。3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有几项 三倍体西瓜不结籽的性状可以遗传,但它不是一个新物种 多倍体在植物中比在动物中更为常见 八倍体小黑麦是用基因工程技术创造的新物种 马和驴杂交的后代骡是不育的二倍体,而雄蜂是可育的单倍体 多倍体的形成可因有丝分裂过程异常造成 单倍体育种常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的种子 秋水仙素溶液处理休眠种子是诱发多倍体形成的有效方法A三项B四项C五项D六项【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由于三倍体植株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配子,因此三倍体不是一个物
5、种,正确;多倍体植物常见,自然界中几乎没有多倍体动物,故 正确;八倍体小黑麦是多倍体育种的结果,故 错;骡子是马和驴杂交的后代,由于骡子不育,且马和驴都是二倍体,因此骡子是不育的二倍体,蜜蜂中的雄峰是由蜂王的卵细胞直接发育而来,因此雄峰是单倍体,故 正确;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抑制纺锤体的形成,能形成多倍体,故 正确;获得单倍体的方法是花药离体培养,同时单倍体是高度不育,因此单倍体没有种子,故 错;获得多倍体植物的方法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故 错,故选 B。4在一个遥远的小岛上,某异花受粉的植物开有白色或者蓝色花,白花对蓝花表现为隐性。将上述纯合蓝花植株的种子用诱变剂处理,得到了3 株
6、隐性的、开白花的突变体(甲、乙、丙)。均只有一对基因与纯合蓝花植株不同。将突变体杂交并得到了以下结果:甲与丙杂交产生的F1随机交配,F2中只有开白花的个体;乙与丙杂交产生的F1随机交配,F2中蓝花:白花=9:7。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甲和丙发生突变的基因是相同的B乙和丙发生突变的基因是不相同的C甲和丙杂交产生的F1个体将全部开白花D乙和丙杂交产生的F1个体将全部开白花【答案】D【解析】【分析】由题干“乙与丙杂交产生的F1随机交配,F2中蓝花 白花=97”可知,蓝花和白花花色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用 Aa、Bb 表示),并且只有在显性基因A 和显性基因B 同时存在时才开蓝花,否则为白花。由题干“3
7、株隐性的、开白花的突变体(甲、乙、丙),均只有一对基因与纯合蓝花植株不同”以及突变体杂交结果可知,纯合蓝花基因型为AABB,则突变体基因型为AAbb 或 aaBB。【详解】A、根据分析及题干“甲与丙杂交产生的F1随机交配,F2中只有开白花的个体”可知,甲和丙发生突变的基因是相同的,A 正确;B、根据分析及题干“乙与丙杂交产生的F1随机交配,F2中蓝花 白花=97”可知,杂交产生F1的基因型为 AaBb,则乙和丙发生突变的基因是不相同的,B正确;C、甲和丙的基因型相同,杂交后代不可能同时存在A 和 B,F1个体将全部开白花,C正确;D、因乙与丙杂交产生的F1随机交配,F2中蓝花 白花=97=9(
8、3+3+1),则 F1的基因型为AaBb,F1个体将全部开蓝花,D 错误。故选 D。【点睛】答题关键在于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有关知识,运用9331 的变式解决问题。5蝗虫繁殖快,对农作物危害大。我国实施“改治结合、根除蝗害”的战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即一方面通过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降低成年飞蝗密度,一方面改造飞蝗发生地,如修筑堤坝、控制水位、耕垦湖滩荒地等。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降低成年飞蝗密度、改造发生地都有利于降低种群出生率B生物防治飞蝗是指利用捕食动物的捕食性来控制飞蝗C飞蝗迁移能力强,调查其幼虫的密度宜用标志重捕法D控制蝗灾利于调整能量流动方向、提高能量传递效率【答案】A【解析】【分
9、析】生物防治是指利用一种生物对付另外一种生物的方法。生物防治大致可以分为以虫治虫、以鸟治虫和以菌治虫三大类。它是降低杂草和害虫等有害生物种群密度的一种方法。它利用了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它的最大优点是不污染环境,是农药等非生物防治病虫害方法所不能比的。用于生物防治的生物可分为三类:捕食性生物,包括草蛉、瓢虫、步行虫、畸螯螨、钝绥螨、蜘蛛、蛙、蟾蜍、食蚊鱼、叉尾鱼以及许多食虫益鸟等;寄生性生物,包括寄生蜂、寄生蝇等;病原微生物,包括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等。在中国,利用大红瓢虫防治柑桔吹绵蚧,利用白僵菌防治大豆食心虫和玉米螟,利用金小蜂防治越冬红铃虫,利用赤小
10、蜂防治蔗螟等都获得成功。【详解】A、降低成年飞蝗密度、改造发生地,使蝗虫的生存环境变的不适于其繁殖和生存,都有利于降低种群出生率,A 正确;B、生物防治飞蝗不仅仅是指利用捕食动物的捕食性来控制飞蝗,如利用性外激素、利用寄生关系防治也属于生物防治,B 错误;C、飞蝗幼虫活动能力差,调查飞蝗幼虫的密度宜用样方法,C错误;D、控制蝗灾利于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D 错误。故选 A。6下列不符合生态工程基本原理的说法是()A超载放牧导致草地退化,主要违背协调与平衡原理B矿区生态环境的恢复工程中,关键是土壤微生物群的构建和植被恢复C城市生活垃圾实现废物资源化利用依据的是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11、D退耕还湿地和建立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给人类提供游览胜地【答案】D【解析】【分析】生态工程依据的基本原理:(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质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2)物种多样性原理:物种繁多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3)协调与平衡原理:生态系统的生物数量不能超过环境承载力(环境容纳量)的限度;(4)整体性原理:生态系统建设要考虑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影响;(5)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要通过改善和优化系统结构改善功能;系统整体性原理:系统各组分间要有适当的比例关系,使得能量、物质、信息等的转换和流通顺利完成,并实现总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效果
12、,即“1+1 2”。【详解】A、超载放牧导致草地退化,主要违背协调与平衡原理,A 正确;B、土壤微生物群的构建和植被恢复是矿区生态环境的恢复工程中的关键的措施,B正确;C、城市生活垃圾实现废物资源化利用依据的是物质循环再生原理,C正确;D、退耕还湿地和建立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野生动植物,D 错误。故选 D。7细胞内的囊泡就像深海中的潜艇,在细胞中穿梭往来,繁忙地运输着“货物”。下列有关细胞内囊泡的叙述,正确的是()A囊泡运输的结构基础是膜的流动性,运输过程不需要ATP供能B囊泡实现物质的定向运输可能依赖于蛋白质之间的特异性识别和结合C细胞内的RNA、蛋白质、纤维素等大分子物质都是通过
13、囊泡进行运输的D细胞内的细胞器都能通过囊泡实现生物膜之间的相互转化【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细胞内囊泡的来源、组成及功能等相关知识。囊泡主要通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出芽及细胞膜内吞等途径形成,其中包裹着运输的蛋白质及其他物质,该过程的实现依赖于膜的流动性,且都需要消耗线粒体等提供的能量。【详解】A、囊泡的运输依赖于膜的流动性,且需要消耗ATP,A 错误;B、囊泡实现物质的定向运输可能依赖于蛋白质之间的特异性识别和结合,B正确;C、细胞核内产生的RNA 通过核孔直接进入细胞质,不需要借助囊泡,C错误;D、囊泡主要通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出芽及细胞膜内吞等途径形成,并非所有细胞器都能通过囊泡实现生
14、物膜的相互转化,D 错误;故选 B。8基因沉默是指生物体中特定基因由于种种原因不表达。某研究小组发现染色体上抑癌基因邻近的基因能指导合成反义RNA,反义 RNA 可以与抑癌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 形成杂交分子,从而阻断抑癌基因的表达,使细胞易于癌变,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邻近基因指导合成的反义RNA 是通过转录过程B与完成过程直接有关的RNA 有三种,即mRNA、rRNA、tRNA C细胞中若出现了杂交分子,则抑癌基因沉默,此时过程被抑制D与邻近基因和抑癌基因相比,组成图中杂交分子的碱基有A、G、C、T、U 五种【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可知,反义RNA 可以与抑癌基因转录
15、形成的mRNA 形成杂交分子,而mRNA 是翻译的模板,因此该反义RNA能够阻断抑癌基因的翻译过程,从而导致细胞发生癌变。【详解】A、分析题图,由邻近基因指导合成反义RNA 的过程是转录过程,A 正确;B、图中过程 为翻译过程,有关的RNA有 mRNA(模板)、rRNA(核糖体的组成成分)、tRNA(搬运氨基酸的工具),共三种,B 正确;C、细胞中若出现了杂交分子,mRNA 不能翻译,即抑癌基因不能表达,过程被抑制,C正确;D、从图中可以看出反义RNA 可以与 mRNA 杂交形成杂交分子,故碱基有A、G、C、U 四种,D 错误。故选 D。【点睛】本题考查了转录和翻译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
16、记能力和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生要能够转录、翻译发生的场所,明确DNA 分子与 RNA分子中碱基的区别,并能够同时识图明确治疗的机理。9下列关于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A转换物镜时应该手握物镜小心缓慢转动B以洋葱鳞片叶内表皮为材料不能观察到质壁分离C苏丹 染色后的花生子叶细胞中可观察到橘黄色颗粒D在新鲜黑藻小叶临时装片中可进行叶绿体形态观察和计数【答案】C【解析】【分析】1、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呈绿色、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散布于细胞质中,可以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它的形态;2、脂肪可用苏丹染液(或苏丹 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3、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为:活的成熟的植物细胞。【详解】
17、A、转换物镜时应该手握物镜转换器小心缓慢转动,A 错误;B、以洋葱鳞片叶内表皮为材料也能观察到质壁分离,只需要将视野调暗,B错误;C、苏丹 染色后的花生子叶细胞中可观察到橘黄色颗粒,C正确;D、在新鲜黑藻小叶装片中可进行叶绿体形态和分布的观察,不可以计数,D 错误。故选 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显微镜的使用及相关实验,要求考生理解显微镜使用的步骤,理解实验材料的选择要求。10吸烟有害健康,香烟烟雾90%以上都是PM2.5,香烟烟雾里面还包含焦油、尼古丁等多种化学物质。PM2.5 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 m 的颗粒物,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易通过肺部进入血液。目前 PM2.5 已成为
18、空气污染指数的重要指标。下列推测错误的是()A吸烟者得肺癌的概率较大,其原因可能是焦油等化学物质诱发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等发生基因突变B吸烟时,进入人体肺泡的PM2.5 并没有进入人体内环境C空气中的PM2.5 诱发的呼吸道过敏反应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D吸烟时,PM2.5 刺激呼吸道引起咳嗽属于条件反射【答案】D【解析】【分析】细胞癌变的原因:外因:主要是三类致癌因子,即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内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过敏反应的特点:发生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严重的组织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详解】A、焦油、尼
19、古丁为化学致癌因子,会诱发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等发生基因突变,A 正确;B、人体肺泡直接与外界环境相通,不属于内环境,B 正确;C、PM2.5 可能成为过敏原,诱发呼吸道过敏反应,过敏反应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C 正确;D、吸烟时,PM2.5 刺激呼吸道引起咳嗽属于非条件反射,D 错误。故选 D。【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癌变、内环境、过敏反应、反射的相关知识,要求识记细胞癌变的原因、过敏反应的特点,再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合理解释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112019 年澳大利亚的山火肆虐了4 个多月,过火面积超过121 万平方公里,造成包括超2 万只考拉(吃桉树叶)在内的约1 亿只动物丧生。
20、叙述正确的是()A过火地区上的所有动物构成一个群落B可调查灾后考拉的种群密度并据此判断其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C考拉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D过火地区的生态恢复过程属于初生演替【答案】C【解析】【分析】1.种群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2.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3.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详解】A、群落包含一定区域内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A
21、 错误;B、判断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依据应该是年龄组成,不能用种群密度,B错误;C、考拉吃桉树叶,其粪便的能量属于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不属于初级消费者的能量,C 正确;D、火灾过后,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恢复过程属次生演替,D 错误。故选 C。【点睛】本题考查种群的特征、群落演替的类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12下列有关生物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提取绿叶中的色素时,加入无水乙醇过量会导致提取液颜色浅B检测经蛋白酶处理后的样液中底物的有无可用双缩脲试剂C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操作是先充分搅拌再短暂保温、离心D进行预实验的目的是为了
22、减少实验误差【答案】A【解析】【分析】预实验的目的:可以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条件,也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以免由于设计不周,盲目开展实验而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预实验也必须像正式实验一样认真进行才有意义【详解】A、提取绿叶中的色素时,加入无水乙醇过量会因为色素含量少而导致提取液颜色浅,A 正确;B、检测经蛋白酶处理后的样液中底物的有无不可用双缩脲试剂,因为经蛋白酶处理后的产物有多肽,还有加入的胃蛋白酶,即生成物和胃蛋白酶也能和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B 错误;C、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操作是先短暂保温,再充分搅拌、离心,C错误;D、进行预实验的目的是为了减少人力、物力和财
23、力的浪费,D 错误。故选 A。13锥栗是我国南方特有经济林树种之一,冬季修剪枝条对其增产有效。科学家开展了修剪强度对锥栗叶片生理特性的研究,结果如下:单叶面积/cm2叶片厚度/mm 相对叶绿素含量最大光合速率mol m-2S-1处理上中下上中下上中下对照61.60 69.65 75.68 0.42 0.40 0.39 45.3 50.6 51.9 9.40 轻修剪66.73 72.08 73.62 0.43 0.41 0.39 45.3 49.9 52.2 10.34 中修剪72.92 76.84 78.58 0.43 0.43 0.41 49.2 53.2 56.2 12.03 重修剪70.
24、55 75.23 81.54 0.45 0.43 0.42 48.1 52.1 53.9 11.05 注:“上”指距地面3 米以上;“中”指距地面1.53 米;“下”指距地面1.5 米以内。叙述错误的是()A上层叶片通过降低厚度和叶绿素含量以保护细胞结构免受强光破坏B下层叶片通过增大单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提高弱光条件下的光合速率C应选取多株生长旺盛且长势基本相同的植株,修剪时需注意枝条的合理分布D推测中修剪对锥栗增产最为有效【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题中表格:与对照组相比,随着修剪程度的加重,叶面积逐渐增加,叶片厚度逐渐增加;在三种修剪中,中修剪的叶绿素相对含量最多,最大光合速率最大;单独分
25、析每组,下部分叶片面积最大,相对叶绿素含量最多,上部叶片厚度最厚。【详解】A、上层叶片受到阳光的直接照射,光照强,实验结果显示上层叶片厚度较大,厚度没有降低,A 错误;B、下层叶片由于被上层遮挡处于阳光相对较弱的条件下,下层叶片单叶面积较大,受光面积较大,相对叶绿素含量较高,更有效地吸收和利用光照,B 正确;C、本实验中,实验材料为无关变量,为保证单一变量,需选择多株生长旺盛且长势基本相同的植株,修剪时需注意枝条的合理分布,C 正确;D、中修剪的最大光合速率较其它修剪强度大,推测中修剪对锥栗增产最为有效,D 正确。故选 A。14某昆虫病毒是种双链DNA 病毒,研究人员为探究该病毒的K基因对 P
26、基因遗传信息传递过程的影响,以缺失 K基因的病毒感染昆虫细胞作为实验组,以野生型病毒感染昆虫细胞作为对照组进行实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病毒利用昆山细胞提供的模板和原料进行DNA 复制B病毒利用自身携带的核糖体在昆虫细胞中合成蛋白质C若 K基因抑制P 基因的转录,则实验组P基因的 mRNA 合成速率低于对照组D若 K 基因促进P基因的翻译,则实验组P 基因所编码的蛋白质合成速率低于对照组【答案】D【解析】【分析】病毒没有细胞结构,需依赖于宿主细胞生存。基因是一段有功能的核酸,在大多数生物中是一段DNA,在少数生物(RNA 病毒)中是一段RNA。基因表达是指将来自基因的遗传信息合成功能性基
27、因产物的过程,基因表达产物通常是蛋白质。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转录过程由RNA 聚合酶进行,以DNA 为模板,产物为 RNA。RNA聚合酶沿着一段DNA 移动,留下新合成的RNA 链。翻译过程是以信使RNA(mRNA)为模板,指导合成蛋白质的过程。【详解】A、病毒进行DNA 复制,模板是病毒的DNA,A 错误;B、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没有核糖体,B 错误;C、若 K基因抑制P 基因的转录,则实验组缺失K 基因,P 基因的 mRNA 合成速率高于对照组,C错误;D、若 K 基因促进P基因的翻译,则实验组缺失K基因,P基因所编码的蛋白质合成速率低于对照组,D正确。故选 D。15染色体桥是由两条染色
28、体分别发生断裂后,具有着丝粒的残臂相接而形成的双着丝粒染色体所特有的结构。图是蚕豆根尖细胞分裂过程中形成的染色体桥,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A染色体桥是有丝分裂过程中特有的现象B染色体桥形成是细胞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结果C染色体桥形成的原因可能是低温抑制了纺锤体形成D图示为根尖伸长区细胞,该细胞中着丝粒数目发生改变【答案】B【解析】【分析】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 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
29、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详解】A、染色体桥是由两条染色体分别发生断裂后,具有着丝粒的残臂相接而形成的双着丝粒染色体所特有的结构,这种染色体结构变异也可以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A 错误;B、染色体桥是由两条染色体分别发生断裂后,具有着丝粒的残臂相接而形成的双着丝粒染色体所特有的结构,所以形成染色体桥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结果,B 正确;C、染色体桥是由两条染色体分别发生断裂后,具有着丝粒的残臂相接而形成的双着丝粒染色体所特有的结构,说明染色体桥形成是不会使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而低温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会增加染色体的数量,C 错误;D、蚕豆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形成染色体桥的细胞中着丝粒数目没
30、有发生改变,D 错误。故选 B。【点睛】本题考查有丝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16下列能在人体内环境中进行的生理过程是()A血浆蛋白的合成B劳氏肉瘤病毒的增殖CHCO3-维持酸碱平衡D胰蛋白酶催化蛋白质水解【答案】C【解析】【分析】人体体内的液体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细胞外液也叫内环境;一切与外界相通的管腔、囊腔(如消化道、呼吸道、膀胱、子宫等)及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如泪液、汗液、尿液、消化液等)都不可看作内环境,因而其内所含物质也不可看作存在于内环境中的物质。【详解】A、血浆蛋白在细胞内的核糖
31、体中合成,细胞内的核糖体不是内环境,A 错误;B、病毒必须营寄生生活,在活的宿主细胞内才能进行生命活动,因此劳氏肉瘤病毒的增殖发生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B 错误;C、HCO3-维持酸碱平衡发生在血浆中,血浆属于内环境,C正确;D、胰蛋白酶催化蛋白质水解发生在消化道中,消化道与外界环境相通,不属于内环境,D 错误。故选 C。17在一个蜂群中,少数幼虫一直取食蜂王浆而发育成蜂王,而大多数幼虫以花粉和花蜜为食将发育成工蜂。DNMT3 蛋白是 DNMT3 基因表达的一种DNA 甲基化转移酶,能使DNA 某些区域添加甲基基团(如下图所示)。敲除 DNMT3 基因后,蜜蜂幼虫将发育成蜂王,这与取食蜂王浆
32、有相同的效果。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被甲基化的DNA 片段中遗传信息发生改变,从而使生物的性状发生改变B蜂群中蜜蜂幼虫发育成蜂王可能与体内重要基因是否甲基化有关CDNA 甲基化后可能干扰了RNA 聚合酶等对DNA 部分区域的识别和结合D胞嘧啶和5甲基胞嘧啶在DNA 分子中都可以与鸟嘌呤配对【答案】A【解析】【分析】少数幼虫一直取食蜂王浆而发育成蜂王,而大多数幼虫以花粉和花蜜为食将发育成工蜂。这说明蜂王和工蜂的差别并不是由遗传物质不同造成的,而是由食物的差异造成的,是环境对表型的影响。敲除DNMT3基因后,蜜蜂幼虫将发育成蜂王,这与取食蜂王浆有相同的效果。说明这个基因的表达产物与环境因素类似
33、,也能改变蜜蜂的表型。对于这些不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生物表型的改变的研究,称为表观遗传学。【详解】A、从图中可知,被甲基化的DNA 片段中遗传信息未发生改变,A 错误;B、DNMT3 蛋白是 DNMT3 基因表达的一种DNA 甲基化转移酶,敲除DNMT3 基因后,蜜蜂幼虫将发育成蜂王,这说明蜂群中蜜蜂幼虫发育成蜂王可能与体内重要基因是否甲基化有关,B 正确;C、DNA 甲基化后能使DNA 某些区域添加甲基基团,可能干扰了RNA 聚合酶等对DNA 部分区域的识别和结合,C正确;D、胞嘧啶和5甲基胞嘧啶在DNA 分子中都可以与鸟嘌呤配对,D 正确。故选 A。18某同学探究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
34、解情况(实验中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结果如下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处理试管编号H2O215%FeCl120%肝脏研磨液温度实验现象1 2mL 室温2 2mL 90+1 2mL 2 滴室温+4 2mL 4 滴室温+5 2mL 2 滴室温+A本实验的自变量是催化剂的种类和温度B试管 1 的处理降低了H2O2 分解反应的活化能C试管 4 中继续增加FeCl1的量,气泡不再增加D试管 5 迅速放在90 环境中,因酶的失活而不产生气泡【答案】B【解析】【分析】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2.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性。1.酶促
35、反应的原理: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4.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和pH,在最适温度(pH)前,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增强;到达最适温度(pH)时,酶活性最强;超过最适温度(pH)后,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降低。另外低温酶不会变性失活,但高温、pH 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酶变性失活。【详解】A、实验设计要遵循单一变量的原则,本实验的自变量是催化剂的种类或温度,A错误;B、试管1的处理是加入15%FeCl1,Fe1+能作为无机催化剂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B正确;C、试管 4 中继续增加FeCl1的量,提高了催化剂浓度,单位时间内产生的气泡会增加,C错误;D、若把 5 号试管迅速放在
36、90 环境中,过氧化氢酶变性失活,但过氧化氢高温下会分解,其实验现象将与 2 号试管的相近,D 错误。故选 B。19下图揭示了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影响植物根生长的机制,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A在植物体内生长素等激素的合成受基因控制B添加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移栽植物根系的生长C通过反馈调节可使细胞分裂素与细胞分裂素氧化酶之间达到平衡D细胞分裂素氧化酶缺失突变体比野生型植株根的长度短【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内容,理解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的作用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在植物生发发育和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各种激素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相互协调,共同调节机体生命活动。【详解】A、植物激
37、素的合成受酶的控制,而酶的合成受基因的控制,故植物激素的合成受基因控制,A 正确;B、由题图可知,添加细胞分裂素后使细胞中含量上升会抑制移栽植物根系的生长,B错误;C、由题图可知,当细胞分裂素含量上升时会促进细胞分裂素氧化酶的合成,从而降解细胞分裂素使细胞分裂素含量下降,达到平衡,C正确;D、细胞分裂素氧化酶缺失突变体中细胞分裂素含量高抑制根的生长,从而比野生型植株根的长度短,D正确。故选 B。20如图是人体有关激素分泌调控的模式图,图中X、Y、Z表示相应内分泌器官,表示相应激素。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X是下丘脑,Y是垂体B寒冷刺激引起分泌增加C 对 X、Y的调节方式依次属于正反馈和负反馈D
38、 可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X表示下丘脑,Y表示垂体,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是促甲状腺激素,是甲状腺激素,是神经递质。【详解】A、根据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可知,图中X表示下丘脑,Y表示垂体,A 正确;B、图中 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是促甲状腺激素,是甲状腺激素,在寒冷条件下通过体温调节都增多,B正确;C、对 X、Y的作用都是负反馈,C 错误;D、图中 可代表下丘脑产生、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D 正确。故选 C。21藿香作为一种常见的中药,可以有效缓肺炎患者出现的肠胃不适现象。某研究小组进行实验,探究
39、赤霉素(GA3)以及 6-苄氨基腺嘌呤(6-BA)对藿香种子发芽的影响,有关结果如下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对照组藿香种子发芽的过程中不受外源激素的调节B实验所测得的数据中,浓度为300mg/L 的 GA3对藿香种子发芽的促进作用最明显CGA3和 6-BA 对藿香种子发芽的影响都没有体现两重性D由图中可以看出GA3和 6-BA 具有协同作用【答案】D【解析】【分析】从图中看出,随着赤霉素(GA3)和 6-苄氨基腺嘌呤(6-BA)浓度的增加,在一定范围内都可以促进种子的萌发,GA3最适浓度为300mg/L,而 6-BA 促进种子萌发的最适浓度为50 mg/L。【详解】A、对照组
40、没有施加GA3和 6-BA,所以不受外源激素的调节,A 正确;B、从图中看出浓度为300mg/L 的 GA3对藿香种子发芽的促进作用最明显,B 正确;C、图中数据没有显示出GA3和 6-BA 有抑制作用,所以没有体现两重性,C 正确;D、该实验没有研究出GA3和 6-BA 的共同作用,所以不能说明GA3和 6-BA 具有协同作用,D 错误。故选 D。【点睛】本题关键是找准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结合图中曲线的变化进行解答,理解“两重性的概念”。22如图表示经过放射性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普通细菌的实验过程,在正常的实验操作情况下,测得悬浮液中的放射性强度很高,则说明()A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 B侵
41、入细菌内的是噬菌体的DNA C被标记的是噬菌体蛋白质D部分细菌被噬菌体裂解【答案】C【解析】【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用同位素示踪法分别标记噬菌体外壳(35S)和噬菌体的DNA(32P),分别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分别检测放射性出现的部位(悬浮液/沉淀)。实验结果:32P组沉淀中出现较强的放射性,说明DNA 能进入大肠杆菌,且在新的噬菌体中也发现了32P,说明 DNA 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35S组悬浮液中放射性较强,说明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详解】35S组标记的是噬菌体的外壳蛋白质,搅拌后外壳在悬浮液中,而细菌沉在下部,因此悬浮液中放射性较强说明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C正确。故选 C。2
42、3如图显示了长期使用某一种杀虫剂后,马铃薯甲虫数量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杀虫剂使马铃薯甲虫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B马铃薯甲虫抗药基因的产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马铃薯甲虫在第12 年后逐步适应环境D马铃薯甲虫种群个体间存在性状差异【答案】B【解析】【分析】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害虫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农药时,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害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农药时,又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抗药性强
43、的害虫活下来。这样经过若干代的反复选择最终活下来的害虫大多是抗药性强的害虫。在使用同等剂量的农药时,就不能起到很好的杀虫作用,导致农药的灭虫的效果越来越差。因此农业生产中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后,害虫的抗药性增强,杀虫效果减弱的原因是杀虫剂对害虫有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强的害虫被保留了下来。【详解】A、杀虫剂使马铃薯甲虫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越来越高,A 正确;B、马铃薯甲虫抗药基因的产生是基因突变的结果,B 错误;C、12 年后马铃薯甲虫的种群密度维持相对稳定,因此说第12 年后逐步适应环境,C正确;D、马铃薯甲虫种群个体间存在抗药性强、弱等性状差异,D 正确。故选 B。【点睛】本题考查自然选择在生物进
44、化中的作用,意在考查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的能力。24如图表示黄化燕麦幼苗中生长素相对含量的分布,根据所学知识和图中信息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a 点生长素浓度相对较高是由于b、c 点对应的细胞合成的生长素运输到a 点所致B生长素主要在生长活跃的部位合成Cb 点所对应的幼苗部位的细胞体积比a 点所对应的幼苗部位的细胞体积大D如将 a 点对应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d 点对应的细胞,可能会抑制d 点细胞的生长【答案】A【解析】生长素的运输是极性运输,只能从a 向 b、c 运输,不能倒过来,A 错误;生长素的合成部位是幼嫩
45、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等生长旺盛的部位,B正确;a 点是芽尖分生区部位的细胞,b 是芽尖下部伸长区细胞,与 a 点相比,b 点细胞发生了生长,体积增大,C正确;d 点细胞是根细胞,根细胞对生长素敏感,若将a点对应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d 点对应的细胞,可能会因为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生长,D 正确。【考点定位】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名师点睛】生长素的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分析题图可知,a 点是芽尖分生区部位的细胞,该区细胞分裂能力较强,主要进行细胞分裂,细胞生长不明显,b 是芽尖下部伸长区细胞,细胞发生了生长,体积增大;生长素的运输是极性运输,即只
46、能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不能倒过来;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根、芽、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依次降低,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生长素浓度过高会起抑制作用。25取某动物的离体神经纤维培养在正常海水浓度相同的培养液中,给予适宜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下图分别为该离体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产生、传导、传递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发生 Na+内流的过程分别是图甲中的ab、图乙中的 B若将离体神经纤维放在高于正常海水Na+浓度的溶液中,图甲的a点将降低C图丙中,g 接受 f 传递来的化学信号可能会产生图甲所示的变化D图甲、乙、丙中,复极化过程中K+外流需要消耗ATP【答案】A【解析】【分析】神经冲动的
47、传导:【详解】A、由图甲的c 段之后为超极化可以推测a-b 段为去极化,去极化是发生Na+内流的过程,由图乙的 段之前为超极化可以推测图乙中的-为去极化,去极化是发生Na+内流的过程,A 正确;B、若将离体神经纤维放在高于正常海水Na+浓度的溶液中,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很低,所以通常认为细胞外钠离子的浓度变化对静息电位影响很小,通常认为细胞外钠离子浓度增加,静息电位不变,B 错误;C、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
48、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不会产生图甲所示的变化,C错误;D、图甲、乙、丙中,复极化过程中k+外流的方式为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ATP,D 错误。故选 A。【点睛】熟知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转换过程中离子的转移情况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突触结构的辨别是本题的易错点。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 个小题,共50 分)26温度对植物光合作用的不利影响包括低温和高温,低温又可分为冷害和冻害两种。冷害通常是指在112以下植物所遭受的危害;冻害是指温度在0 以下,引起细胞结冰而使植物受到伤害。大豆植株光合作用,
49、呼吸作用与温度的关系如图,AD 点分别表示曲线中不同的交点。回答下列问题。(1)净光合速率是指_。图中 A 点和 _点对应,在025范围内,光合速率明显比呼吸速率升高得快,说明_。(2)在 010,大豆植株的光合速率明显下降,可能原因是(_)。A低温引起叶片的部分气孔关闭,造成二氧化碳供应不足B低温降低酶的活性,使二氧化碳的固定和还原速率显著下降C暗反应过程受阻,不能为光反应及时供应原料,阻碍了光反应进行D低温环境使植物接收更多光能维持体温,光合作用利用的光能减少E光合产物运输速率下降,致使在叶肉细胞积累,反过来抑制光合作用F低温使细胞质流动性减弱,不利于叶绿体调整方向充分接受光照G低温降低了
50、生物膜的流动性,影响物质运输使光合作用减弱(3)当温度高于30时,大豆植株光合速率随温度升高明显下降的主要原因是_(至少答出两点)。(4)在其他条件适宜情况下,探究适合大豆植株生长的最适温度。请简要写出实验设计思路和预期结果_。【答案】单位时间内绿色植物有机物的积累量(或单位时间内光合作用成有机物的量与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的量之差)B 此温度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光合作用酶的活性比呼吸作用酶的活性增加的更快、活性更高,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更大ABCEFG 高温引起催化暗反应的酶钝化,甚至变性破坏;高温下蒸腾速率增高,导致气孔关闭,使 CO2供应不足;高温导致叶绿体结构变化,甚至受损等实验思路:取生长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