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齐全的中医诊疗解决方案.pdf

上传人:索**** 文档编号:83139473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PDF 页数:108 大小:151.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齐全的中医诊疗解决方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8页
【精编】齐全的中医诊疗解决方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编】齐全的中医诊疗解决方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齐全的中医诊疗解决方案.pdf(10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方案中医诊疗方案目录方案内一科 .1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诊疗方案 .2胸痹(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6眩晕(原发性高血压病)中医诊疗方案.10 内二科 .15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 .16 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方案 .21 鼓胀病(肝硬化腹水)中医诊疗方案.26 外科 .30 肠痈(急性阑尾炎)中医诊疗方案.31 精癃(前列腺增生)中医诊疗方案 .34 石淋(尿石症)中医诊疗方案.37 骨一科 .42 肱骨髁上骨折中医诊疗方案.42 股骨干骨折中医诊疗方案.49 胫腓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57 骨二科 .65 单纯性胸腰椎骨折中医诊疗方案.65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

2、)中医诊疗方案.69 腰腿痛(腰椎椎管狭窄症)中医诊疗方案.73 骨三科 .77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78 锁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83 膝痹病中医诊疗方案.87 妇产科 .91 崩漏、胎动不安(先兆流产)中医诊疗方案.92 异位妊娠中医诊疗方案.96 盆腔炎中医诊疗方案.101 方案内一科方案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诊疗方案(内一科)心律失常是指心律起源部位、心搏频率与节律以及冲动传导等任何一项异常。心律失常有多种,包括心动过缓、心动过这、心律不齐及异位心律等。心律失常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十分复杂。本病常见症状有心悸、乏力、头晕、晕感等,亦可无症状。我国中医药学的古典著作中,类似心律失

3、常证候的描述很多,散见于“心悸”、“怔仲”、“眩晕”、“晕厥”、“虚劳”以及有关脉律失常(数、疾、迟、缓、促、涩、结、代以各种怪脉)等病篇中。一、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92008)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 年)。(1)自觉心中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2)可见结脉、代脉、促脉等脉象。(3)常有情志刺激、惊恐、紧张、劳倦、烟酒等诱发因素。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指南(ACCAHA ESC制定,2006 年)。(1)临床表现症状:最常见的症状是心悸不适,部分病人还可以出现心前区重击感、头晕

4、、乏力、胸闷,甚至晕厥;较轻的室性期前收缩常无临床症状。体征:心脏听诊有提前出现的心搏,其后有较长的间歇,提前出现的室性期前搏动的第一心音增强,第二心音减弱或消失,有时仅能听到第一心音。桡动脉搏动有漏搏现象。(2)心电图特征: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 波群,时限 O 12s,其前无P 波,其后常有完全性代偿间期,T 波方向与 QRS 波群主波方向相反。方案二、中医治疗(一)辨证论治1、气阴两虚证证候:心悸,气短,体倦乏力,少寐多梦,心烦,自汗盗汗,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无力。治法:益气养阴,安神定悸方药:生脉散加味。生晒参、麦门冬、五味子、黄精、百合、天门冬、生地、茯神、远志、石莒蒲、龙齿

5、(先煎)、炙甘草。中成药:人参五味子口服液、生脉片、稳心颗粒等。中药针剂:生脉针、参脉针。2、心脾两虚证证候:心悸气短,头晕乏力,面色不华,腹胀纳呆,舌淡苔薄白,脉细弱结代。治法:健脾益气,养心安神。方药:归脾汤加减。党参、黄芪、当归、龙眼肉、白术、茯神、远志、木香、炒枣仁、石菖蒲、浮小麦、炙甘草。中成药:参苓白术散、归脾丸、补心气口服液。中药针剂:黄芪注射液、丹红注射液。3、阴阳两虚证证候:心悸,怔忡,胸闷气短,面色苍白,头晕乏力,自汗或盗汗,舌质淡红或嫩红,舌苔薄白,脉结代。治法:滋阴补血,通阳复脉。方药:炙甘草汤加减。炙甘草、西洋参、麦冬、五味子、生地、阿胶(烊化)、桂枝、当归、黄芪、元

6、胡、甘松、炒枣仁。中成药:人参五味子口服液。中药针剂:生脉注射液、丹红注射液。4、痰瘀互阻证证候:心悸怔忡,胸闷痛,形体肥胖,痰多气短,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口黏,恶心,咯吐痰涎,舌质淡紫或紫暗,苔白腻,脉弦滑或结代。方案治法:化痰泄浊,活血化瘀。方药: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陈皮、半夏、茯苓、桃仁、红花、生地、川芎、当归、赤芍、瓜蒌、元胡、甘松、苍术。中成药:冠心丹参片、田七胶囊。中药针剂:冠心宁针、血塞通注射液、血栓通。5、气滞血瘀证证候:心悸、胸闷,胸痛阵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目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脘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治法:活血祛瘀,理气通脉。方

7、药:血府逐瘀汤加减。柴胡、当归、生地、牛膝、桔梗、赤芍、桃仁、红花、川芎、枳壳、酸枣仁、鸡血藤、丹参。中成药:稳心颗粒。中药针剂:冠心宁针、血塞通注射液、血栓通。6、痰火扰心证证候:心悸,呕恶,口苦尿赤,痰多气短,舌暗红苔黄腻,脉滑数。治法:清热化痰,宁心定悸。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味。黄连、半夏、陈皮、茯苓、枳实、竹茹、丹皮、郁金、远志、石菖蒲、焦山楂、全瓜蒌、胆南星。(二)针灸治疗1、体针疗法主穴:内关、神门、心俞、膻中、厥阴俞,每次选用23 个穴位。配穴:气虚加脾俞、足三里、气海;阴虚加三阴交、肾俞;心脉痹阻加膈俞、列缺;阳虚加关元、大椎;痰湿内蕴加丰隆、脾俞:阴虚火旺加厥阴俞、太冲、太溪。

8、患者取卧位,用平补平泻法,得气为度,留针2030 分钟。2、耳针疗法选穴:心、交感、神门、皮质下、肝、内分泌、三焦、肾。方法:每次选 34 穴。中度刺激,留针3040分钟。留针期间捻针34次,每日 1 次。四、疗效评价方案(一)评价标准1、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参照2002 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童,证候积分减少30:2、西医疗效判断标准:参照1979 年全国中西结合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研究座谈会修订的 常见心律失常病因、严重程度及疗效判断标准 制

9、定。显效:室早完全不发作或偶有发作(ECG示5 次分,DCG 示60 岁,排除继发性高血压,无合并有心、脑、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疾病、精神病患者,无各种严重的急、慢性并发症的住院患者。(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阴虚阳亢证治法:滋阴潜阳,清火熄风。代表方:天麻钩藤饮加减。常用药:天麻,石决明、钩藤平肝潜阳熄风;牛膝、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黄芩、山栀,菊花清肝泻火;白芍柔肝滋阴。2、痰湿上扰证治法:化痰祛湿,健脾和胃。方案代表方: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常用药:半夏,陈皮健脾燥湿化痰;白术、苡仁、茯苓健脾化湿;天麻化痰熄风,止头眩。3、气血亏虚证治法:补益气血,调养心脾。代表方:归脾

10、汤加减。常用药:党参,白术、黄芪益气健脾;当归、熟地、龙眼肉、大枣补血生血养心;茯苓、炒扁豆补中健脾;远志、枣仁养血安神。4、气虚血瘀证:治法:益气活血。代表方:补阳还五汤加减。常用药:黄芪补气健脾;地龙、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等活血通络。5、肾精不足证:治法:滋阴补肾或温阳补肾。代表方:左归丸或右归丸加减。左归丸滋阴补肾,填精益髓,常用药:熟地滋肾益精;山萸肉养肝滋肾;山药补脾滋肾;枸杞补肾益精;龟板胶、鹿角胶峻补精髓;菟丝子、川牛膝益肝肾、强腰膝。右归丸温补肾阳,填精补髓,常用药:附子、肉桂、鹿角胶培补肾阳、温里祛寒;熟地、山萸肉、山药、枸杞滋阴益肾,养肝补脾,填精补髓;菟丝子、杜仲

11、补肝肾,健腰膝;当归养血活血。(二)中成药:龙胆泻肝颗粒:2 包/次,3 次/日,水冲服。功能:清热解毒,泻肝经实火。适用阴虚阳亢证者。祛湿颗粒:一次 10g,一日 3 次,开水冲服。功能:淡渗利湿,清热解毒。适用于痰湿上扰证者。人参五味子口服液:2 支/次,3 次/日,口服。功能:益气养阴。适用于气血亏虚证者。补肾养骨口服液:2 支/次,3 次/日,口服。功能:温补肾阳,填精补髓。适用于肾精不足证者。步长脑心通:4 粒,3 次/日,口服。功能:益气活血。适用于气虚血瘀者。方案(三)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1、益气养阴扶正类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益气固脱,养阴生津。参芪扶正注射液:扶正固本,益气活

12、血。2、活血化瘀类:血塞通注射液、血栓通、红花黄色素注射液、灯盏花素注射液、丹红注射液、红花注射液。(四)中医特色疗法1、针灸治疗、(1)阴虚阳亢证:治法:取肝、胆两经穴为主,针用泻法。处方:风池、肝俞、肾俞、行间、侠溪。(2)痰浊上扰证:治法:以胃经、脾经穴为主,针用泻法,可灸。处方:中脘、内关、丰隆、解溪。(3)气血亏虚证:治法:以脾、肾两经穴为主,用补法、可灸。处方:百会、气海、脾俞、肾俞、关元、足三里、三阴交,针用补法,加灸。(4)气虚血瘀证:治法:以肝经、胆经穴为主。针用泻法。处方:太冲、合谷、风池、血海、膈俞、膻中、太阳等。(5)肾精不足证:治法:以督脉、肾经穴为主。针用补法,可灸

13、。处方:太溪、悬钟、三阴交、百会、肾俞。2、推拿按摩辩证辨病使用手法。3、药物浸浴 药物组成:夏枯草勾丁 桑叶 菊花 牛膝,每日一次,15 天为一疗程。4、起居有规律,忌烟酒,保持心情舒畅,乐观,防止七情内伤。方案5、体育锻炼:按年龄、性别、体力有无并发症等不同条件,循序渐进,长期坚持。进行导引和气功有一定疗效。6、饮食治疗:应严格长期坚持,饮食总热量和营养成分须适应生理需要,进餐定时定量,忌食膏粱厚味、或过咸之品。(五)西医治疗可有针对性选择联合使用西药降压、降糖、降脂、抗凝、改善微循环、改善脑供血、改善心肌供血供能。五、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1、中医证候学评价采用中药新药临床临床研究指导原

14、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年5 月)的证候评分标准,动态观察证候变化,重点于评价患者已有或新发的头晕目眩、头痛等主要证候是否明显缓解。证候疗效判定标准: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侯积分减少70%;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侯积分减少30%;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侯积分减少不足30%;计算公式:(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 100 2、降压疗效评定标准:按中医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判定方法。显效1.舒张压下降 10 mmHg以上,并达到正常范围,舒张压虽未降至正常,但已下降 20 mmHg或以上。有效1.舒张压下降不及10 mmHg,但已达

15、到正常范围;2.舒张压较治疗前下降10-19 mmHg,但未达到正常范围;3.舒张压较治疗前下降30mmHg以上。须具备其中一项。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者。方案内二科方案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内二科)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 年)的主要症状: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胃脘部疼痛。次要症状:可兼有胃脘部胀满、胀闷、暖气、吐酸、纳呆、胁胀腹胀等。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以中老年多见,常反复发作。2西医诊断标准:

16、参照“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全国第二届慢性胃炎共识会议,2006,上海),慢性胃炎常见上腹部疼痛,腹胀,早饱,食欲减低,饮食减少,或伴有烧心泛酸等。症状缺乏特异性,确诊依赖于胃镜及内镜下病理。(1)内镜诊断浅表性胃炎:内镜下可见红斑(点状、条状、片状)、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或出血斑、黏膜水肿或渗出。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黏膜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黏膜血管显露、黏膜呈颗粒状或结节样。如伴有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描述为萎缩性胃炎或浅表性胃炎伴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方案(2)病理诊断根据需要可取25 块活检组织,内镜医师应向病理科提供取材的

17、部位、内镜检查结果和简要病史。病理医师应报告每一块活检标本的组织学变化,对Hp、慢性炎症、活动性炎症、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应予以分级。慢性胃炎活检显示有固有腺体的萎缩,即可诊断为萎缩性胃炎,不必考虑活检标本的萎缩块数与程度,临床医师可结合病理结果和内镜所见,做出病变范围与程度的判断。(二)证候诊断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 年)1肝胃气滞证:胃脘胀满或胀痛,胁肋胀痛,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暖气频作,胸闷不舒,舌苔薄白,脉弦。2肝胃郁热证:胃脘饥嘈不适或灼痛,

18、心烦易怒,嘈杂反酸,口干口苦,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脉弦或弦数。3脾胃湿热证:脘腹痞满,食少纳呆,口干口苦,身重困倦,小便短黄,恶心欲呕,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数。4脾胃气虚证:胃脘胀满或胃痛隐隐,餐后明显,饮食不慎后易加重或发作,纳呆,疲倦乏力,少气懒言,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淡或有齿印,苔薄白,脉沉弱。5脾胃虚寒证: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6胃阴不足证:胃脘灼热疼痛,胃中嘈杂,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舌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苔少或无,脉细或数。7胃络瘀阻证:胃脘痞满或痛有定处,胃痛拒按,黑

19、便,面色暗滞,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和中成药1肝胃气滞证方案治法:疏肝理气推荐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选用柴胡、香附、枳壳、白芍、陈皮、佛手、百合、乌药、甘草。中成药:气滞胃痛口服液(本院制剂)、胃痛宁汤(本院制剂)等。2肝胃郁热证治法:疏肝清热推荐方药:化肝煎合左金丸加减。选用柴胡、赤芍、青皮、陈皮、龙胆草、黄连、吴茱萸、乌贼骨、浙贝母、丹皮、栀子、甘草。中成药:复方银黄片(本院制剂)、胃痛宁汤(本院制剂)等。3脾胃湿热证治法:清热化湿推荐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减。选用黄连、半夏、陈皮、茯苓、枳实、竹茹、黄芩、滑石、大腹皮、白蔻仁。中成药:胃痛宁汤(本院

20、制剂)、祛湿冲剂(本院制剂)等。4脾胃气虚证治法:健脾益气推荐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加减。选用党参、炒白术、茯苓、陈皮、木香、法半夏、炙甘草。中成药:人参五味子口服液(本院制剂)、参苓白术颗粒(本院制剂)、胃痛宁汤(本院制剂)等。5脾胃虚寒证治法:温中健脾。推荐方药:黄芪健中汤合理中汤加减。选用黄芪、桂枝、干姜、白术、法半夏、陈皮、党参、茯苓、炙甘草。中成药:胃痛宁汤(本院制剂)等。6胃阴不足证治法:养阴益胃。推荐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选用北沙参、麦冬、生地、玉竹、百合、乌药、佛手、生甘草。方案中成药:人参五味子口服液(本院制剂)、胃痛宁汤(本院制剂)等。7胃络瘀阻证治法:活血通络。推荐方药:丹参

21、饮合失笑散加减,选用丹参、砂仁、生蒲黄、莪术、五灵脂、三七粉(冲服)、元胡、川芎、当归等。中成药:胃痛宁汤(本院制剂)、田七胶囊(本院制剂)等。(二)针灸治疗根据病情,选择应用体针、腹针、平衡针灸等治疗方法。(三)护理根据不同证型进行辨证施食、饮食指导、情志调摄及健康教育等。三、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1主要症状疗效评价标准主要症状(胃脘痛及痞满)的记录与评价。按症状改善百分率=(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 100,计算主要症状改善百分率。(1)痊愈:症状消失。(2)显效:症状改善百分率 80。(3)进步:50症状改善百分率 80。(4)无效:症状改善百分率 50。(5)恶化:症状改

22、善百分率负值。痊愈和显效病例数计算总有效率。2证候疗效评定标准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 100。临床痊愈: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指数95。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70疗效指数95。有效:症状、体征明显好转,30疗效指数70。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疗效指数30。3内镜下胃粘膜疗效评定方案分别对胃镜下红斑、糜烂、出血、胆汁反流,花斑、苍白、血管显露、黏膜结节等情况加以统计,计算各单个镜下表现的改善等级及总积分改善程度。(1)痊愈:胃粘膜恢复正常。(2)显效:胃粘膜病变积分减少2 级以上。(3)有效;胃粘膜病变积分减少1 级。(4)无

23、效:胃粘膜病变无改变或加重。4量表评价标准以所采用量表(如 SF-36、PRO 量表)的总积分及各领域积分前后变化进行直接比较判定。(二)评价方法1入院时的诊断与评价:在入院17 天内完成。内容包括评价标准的各项内容。2治疗过程中的评价:对中医证候学内容进行定期评价,每周进行一次。3出院时的评价:对所有患者进行“评价标准”中“中医证候学”和“生活质量进行评价,根据需要和实际情况进行“胃镜、病理组织学”评价。方案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方案(内二科)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 年)。主要症状:胃脘痛(胀痛、刺痛、隐痛、

24、剧痛及喜按、拒按)、脘腹胀满、嘈杂泛酸、善叹息、嗳气频繁、纳呆食少、口干口苦、大便干燥。次要症状:性急易怒、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溏腹泻、烦躁易怒、便秘、喜冷饮、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小便淡黄。具备主证 2 项加次证 1 项,或主证第 1 项加次证 2 项即可诊断。2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消化性溃疡病诊断与治疗规范建议(2008 年,黄山)。(1)慢性病程、周期性发作、节律性中上腹痛伴反酸者。(2)伴有上消化道出血、穿孔史或现症者。(3)胃镜证明消化性溃疡。(4)x 线钡餐检查证明是消化性溃疡。(二)疾病分期Al 期:溃疡呈圆形或椭圆形,中心覆盖厚白苔,可伴有渗出或血痂,周围潮红,充血

25、水肿明显。A2 期:溃疡覆盖黄色或白色苔,无出血,周围充血水肿减轻。方案H1 期:溃疡处于愈合中期,周围充血、水肿消失,溃疡苔变薄、消退,伴有新生毛细血管。H2 期:溃疡继续变浅、变小,周围黏膜皱襞向溃疡集中。S1 期:溃疡白苔消失,呈现红色新生黏膜,称红色瘢痕期。S2 期:溃疡的新生黏膜由红色转为白色,有时不易与周围黏膜区别,称白色瘢痕期。(三)证候诊断1肝胃不和证:胃脘胀痛,窜及两胁;善叹息,遇情志不遂胃痛加重;暖气频繁;口苦;性急易怒;嘈杂泛酸;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2脾胃气虚证:胃脘隐痛;腹胀纳少,食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消瘦;色淡苔白;脉缓弱。3脾胃

26、虚寒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空腹痛重,得食痛减;纳呆食少;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溏腹泻;舌质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或迟。4肝胃郁热证:胃脘痛势急迫,有灼热感;口干口苦;吞酸嘈杂;烦躁易怒;便秘;喜冷饮;舌质红,苔黄或苔腐或苔腻;脉弦数或脉弦。5胃阴不足证:胃脘隐痛或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干不欲饮;口干舌燥;纳呆干呕;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大便干燥;脉细数;舌红少津裂纹、少苔、无苔或剥苔。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肝胃不和证治法:疏肝理气推荐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陈皮、白芍、枳壳、海螵蛸、麦芽、三七粉(冲服)、香附、佛手、元胡、甘草。中成药:气滞胃痛口

27、服液(本院制剂)、胃痛宁汤(本院制剂)等。2脾胃气虚证治法:健脾益气推荐方药:四君子汤加减,党参、白术、茯苓、厚朴、木香、砂仁、三七方案粉(冲服)、海螵蛸、炙甘草。中成药:人参五味子口服液(本院制剂)、参苓白术颗粒(本院制剂)、胃痛宁汤(本院制剂)等。3脾胃虚寒证治法:温中健脾推荐方药:黄芪建中汤加减,黄芪、党参、白芍、白术、陈皮、干姜、白及、三七粉(冲服)、茯苓、大枣、饴糖、甘草。中成药:胃痛宁汤(本院制剂)等。4肝胃郁热证治法:疏肝泄热推荐方药:化肝煎加减,栀子、丹皮、青皮、陈皮、浙贝母、黄连、海螵蛸、白及、三七粉、茯苓、甘草。中成药:龙胆泻肝颗粒(本院制剂)、复方银黄片(本院制剂)、胃痛

28、宁汤(本院制剂)等。5胃阴不足证治法:养阴益胃推荐方药:益胃汤加减,沙参、麦冬、白及、三七粉、生地、佛手、玉竹、白芍、百合、甘草。中成药:人参五味子口服液(本院制剂)、胃痛宁汤(本院制剂)等。(二)针灸治疗1肝胃不和证选穴:中脘、内关、足三里、阳陵泉、合谷、太冲。针刺手法以泄法为主,重在泄肝气以和胃气。以上腧穴可以交替针刺。2脾胃气虚证选穴:中脘、内关、足三里、脾俞、胃俞。针刺手法以补益为主。以上腧穴可以交替针刺。3脾胃虚寒证选穴:足三里、血海、关元、天枢、里内庭、脾俞、章门。针刺手法以补益为主。方案以上腧穴可以交替针刺。4肝胃郁热证选穴:选内关、中脘、足三里、阴陵泉、上巨虚、太冲、内庭等穴,

29、针刺用泻法。以上腧穴可以交替针刺。5胃阴不足证选穴:选脾、胃、中脘、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太溪等穴,针刺用补法。以上腧穴可以交替针刺。临床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多功能艾灸仪、智能通络治疗仪等治疗。(三)护理1饮食调护(1)少量多餐,定时定量。(2)避免辛辣刺激性饮食。禁忌肥甘厚味;禁忌过食辛、酸及易产酸食物;禁忌易阻气机食物等;禁忌寒凉生冷食物等;禁忌坚硬的食物。(3)选择细软易消化食物。2心理调护针对溃疡病人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社会文化的护理。通过下棋、看报、听音乐等消除紧张感,还可配合性格训练,如精神放松法、呼吸控制训练法、气功松弛法等,减少或防止溃疡的发生。告知病人情绪反应与溃疡的发展及转

30、归密切相关,提高病人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及心理应急能力,全面客观地认识溃疡病;告诫病人重视不良行为的纠正。4健康教育(1)去除诱因去除溃疡病发生的诱因,如饥饱不调、烟酒及辛辣饮食刺激、过度劳累及精神抑郁、焦虑,滥用药物等。嘱溃疡病患者生活、饮食要有规律,劳逸结合得当,保证睡眠充足。(2)出院指导出院时,嘱患者停药后1 个月务必回院复查。避免使用致溃疡病药物,如方案皮质类固醇激素、非甾体类药物。出院后仍要注意休息,做到起居有常,劳逸结合。避免寒冷和情志刺激,谨遵饮食宜忌。三、疗效评价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年)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一)主要症状疗效评

31、价标准按症状轻重分为 4 级(0、I、),积分分别为 0 分、1 分、2 分、3 分。主要症状的记录与评价。评定标准:临床痊愈:原有症状消失;显效:原有症状改善2 级者;有效:原有症状改善1 级者:无效:原有症状无改善或原症状加重。(二)证候疗效评定标准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 100 1临床痊愈:主要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指数95%。2显效:主要症状、体征明显改善,70疗效指数95。3有效:主要症状、体征明显好转,30疗效指数70。4无效:主要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疗效指数30%。(三)胃镜下疗效评定标准1临床治愈:溃疡疤痕愈合或无痕

32、迹愈合;2显效:溃疡达愈合期(H2 期),或减轻 2 个级别;3有效:溃疡达愈合期(H1 期),或减轻 1 个级别;4无效:内镜无好转者或溃疡面积缩小小于50。方案鼓胀病(肝硬化腹水)中医诊疗方案(内二科)一、疾病诊断(一)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33-2008)。1主症:腹部膨隆如鼓,皮肤绷紧,扣之如鼓,有移动性浊音。可伴有腹部积块,或齿鼻衄血,或在颈胸壁等处出现红痣红缕及手掌赤痕,或四肢瘦削、神疲乏力、纳少便溏,或高热烦躁、神昏谵语、皮肤出现瘀斑等症状。若嗳气、矢气则舒,腹部按之空空然,如按气囊,鼓之如鼓,多为气鼓;若腹部坚满,按如蛙腹,

33、振动有水声,按之如囊裹水,多为水鼓;若内有癥积,按之胀满疼痛,腹上青筋暴露,面、颈、胸部出现红缕赤痕,多为血鼓。2病人有胁下 癥积、黄疸、胁痛、情志内伤等病史,酗酒及到过血吸虫疫区等,对临床诊断有一定帮助。3理化检查:超声检查可发现少量腹水与判断腹水量,对鼓胀诊断有重要作用。其他如X 线钡餐、胃镜检查、CT、血常规与肝功能检查等对病情判断也有一定作用。(二)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第13 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及2009 年美国肝病学会肝硬化腹水的治疗指南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1符合肝硬化腹水(1

34、-2 级)诊断标准:包括肝功能损害、门脉高压的临方案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2有腹水的体征和影像学结果:腹胀、腹部移动性浊音阳性等;腹部超声或 CT 检查证实存在腹腔积液。(三)证候诊断参 照 中 华 中 医 药 学 会 发 布 中 医 内 科 常 见 病 诊 疗 指 南(ZYYXH/T33-2008)。1气滞湿阻证:腹胀按之不坚,胁下胀满或疼痛,纳呆食少,食后胀甚,得嗳气、矢气稍减,或下肢水肿,小便短少,舌苔薄白腻,脉弦。2湿热蕴结证:腹大坚满,脘腹胀急,烦热口苦,渴不欲饮,或有面目皮肤发黄,小便赤涩,大便秘结或溏垢,舌边尖红,苔黄腻或兼灰黑,脉弦数。3气滞血瘀证:腹胀满,时轻时重,

35、纳呆食少,嗳气,胁腹刺痛拒按,面色晦暗,肌肤甲错,可有瘀斑,舌质紫暗,脉细涩。4肝脾血瘀证:脘腹坚满,按之不陷而硬,青筋怒张,胁腹刺痛拒按,面色晦暗,头颈胸臂等处可见红点赤缕,唇色紫褐,或见大便色黑,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5气虚血瘀证:腹大胀满,撑胀不满,神疲乏力,少气懒言,不思饮食,或食后腹胀,面色晦暗,头颈胸臂或有紫斑或红痣赤缕,小便不利,舌质暗淡,脉细无力。二、治疗方案治疗包括一般治疗(休息、控制水和钠盐的摄入)以及消除病因及诱因(如戒酒、停用有损肝功能的药物)等。临床应根据肝硬化不同病因继续沿用病因治疗措施。同时根据临床需要,按肝硬化治疗要求,选用保肝药物。(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

36、剂、中成药1.气滞湿阻证治法:疏肝理气,行湿散满。推荐方药:柴胡疏肝散和胃苓汤加减:柴胡、白芍、陈皮、枳壳、炒白术、茯苓皮、泽泻、大腹皮、香附、苍术、薏苡仁。中成药:祛湿颗粒(本院制剂)、气滞胃痛口服液(本院制剂)等。2.湿热蕴结证治法:清热利湿,攻下逐水。推荐方药:中满分消丸加减。党参、白术、姜黄、茯苓皮、半夏、枳实、黄方案芩、知母、苍术、泽泻、车前子、陈皮。中成药:祛湿颗粒(本院制剂)、龙胆泻肝冲剂(本院制剂)、复方银黄片(本院制剂)等。3.气滞血瘀证治法:疏肝理气,活血祛瘀。推荐方药:柴胡疏肝散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柴胡、白芍、香附、枳壳、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茯苓皮、泽泻、益母草、车前子

37、。中成药:气滞胃痛口服液(本院制剂)、田七胶囊(本院制剂)等。4.肝脾血瘀证治法:活血祛瘀,行气利水。推荐方药:调营饮加减。柴胡、赤芍、当归、川芎、玄胡、大腹皮、陈皮、莪术、桑白皮、槟榔、茯苓皮、益母草、泽兰。中成药:气滞胃痛口服液(本院制剂)、田七胶囊(本院制剂)等。5.气虚血瘀证治法:补中益气,活血祛瘀。推荐方药:四君子汤和补阳还五汤加减。党参、赤芍、白术、当归、川芎、桃仁、红花、陈皮、茯苓皮、益母草、车前子。中成药:人参五味子口服液(本院制剂)、田七胶囊(本院制剂)等。注:(1)临床实施中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决定处方的剂量并进行相应的加减。(2)出现黄疸加重,应注意及时判断患者是否具有存在内

38、伤发热、腹痛(自发性腹膜炎)、慢性重症肝炎等,并积极对症处理或退出本路径。(二)外治法中药脐敷疗法:对于鼓胀病腹大甚属实证者,可采用玄明粉1.5g、大黄粉1.5g、厚朴粉 1.5g、枳实粉 1.5g,上药混合均匀后,取适量,醋调成丸,敷脐上,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1 次/日。(三)护理与调摄1心理:理解和同情患者,解除紧张恐惧心理,使患者心情愉快,积极配合治疗,避免不良情绪刺激。嘱咐家属要多关心,照顾好病人,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2饮食:肝硬化的病人应给予清淡、易消化、高蛋白、高维生素、低盐饮食。有腹水的患者每天钠盐摄入量约80-120mmol/天(相当于 4.6-6.9g/d)。方案应

39、用利尿剂患者,血钠、钾低时可适当补充含钠、钾高的食品。3起居:鼓胀病患者,需要卧床休息。要给患者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保证患者足够的睡眠,使患者心情愉快,避免不良情绪刺激。4腹水护理(1)轻度腹水患者,应尽量取卧位。对腹水量大者,采取舒适体位(如平卧位),以保证呼吸功能的稳定。减轻患者呼吸困难和心悸症状。(2)抽腹水后应缚紧腹带,避免意外情况出现。(3)定时测体重、腹围、记录出入量。(4)加强基础护理,保持环境通风、温暖、舒适,保持床单平整、干燥、清洁,注意皮肤的清洁护理。三、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1 疗效标准: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订的肝硬化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中国中西

40、医结合杂志,2004,24(10):869-871)。显效:(1)症状完全消失,一般情况良好。(2)肝脾肿大稳定不变,无叩痛及压痛,有腹水者腹水消失。(3)肝功能(ALT、胆红素、A/G 或蛋白电泳)恢复正常。(4)以上 3 项指标保持稳定 0.5-1 年。好转:(1)主要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2)肝脾肿大稳定不变,无明显叩痛及压痛,有腹水者腹水减轻50%以上而未完全消失。(3)肝功能指标下降幅度在50%以上而未完全正常。无效:未达好转标准或恶化者。注:单项姑肝功能指标的疗效判定,同显效、好转中有关规定。2其他:观察应用彩色超声或CT 测定腹水变化。(二)评价方法1主要症状及体征的评价方法(1

41、)通过四诊对主要症状的改善或加重程度进行评价;(2)通过体重和腹围的测量对腹水的改善或加重程度进行评价;方案(3)通过 B 超测量腹水深度对腹水的改善或加重程度进行评价;2主要症状指标的评价方法(1)通过 B 超和/或上腹部影像学检查(CT、MRI 平扫或增强)对肝脾形态学腹及腹水改变情况疗效评价;(2)通过生化检查(如:肝功能、凝血功能等)对肝脏功能进行评估。外科方案肠痈(急性阑尾炎)中医诊疗方案(外科)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居各种急腹症的首位。本病属中医“肠痈”范畴。转移性右下腹痛及阑尾点压痛、反跳痛为其常见临床表现,但是急性阑尾炎的病情变化多端。其临床表现为持续或阵发性加剧的右下腹痛,恶心

42、呕吐,多数病人白细胞和嗜中性白细胞计数增高。而右下腹阑尾区(麦氏点)压痛,则是该病重要一个体征。一、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5)(ZY/T001.9-94)进行诊断。(1)转移性右下腹痛,持续性胀痛,阵发性加剧。(2)可伴发热,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3)右下腹固定压痛。重者可有反跳痛,腹肌紧张。腰大肌试验阳性,结肠充气试验阳性,肛门指检,直肠前壁有上方有触痛。(4)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2、西医诊断: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 外科学(第六版)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方案(1)症状:腹痛、胃肠道症状、全身症状;(2)体征:

43、1.右下腹压痛;2.腹膜刺激征;3.右下腹包块 4.结肠充气试验、腰大肌试验等。(3)实验室检测及 B 超检测等。二、中医治疗(一)辨证施治1、内治(1)瘀滞证症候:转移性右下腹痛,呈持续性、进行性加剧,右下腹局限性压痛或拒按;伴恶心纳差,可有轻度发热;苔白腻,脉弦滑或弦紧。治法:行气活血,通腑泻热。方药: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大黄 12g,牡丹皮 10g,桃仁 9g,冬瓜仁 30g,芒硝 9g,红藤 10g,银花 12g,紫花地丁10g,连翘 10g,乳香 10g,没药 10g,丹皮 6g,元胡 10g,甘草 6g)(2)湿热证症候:腹痛加剧,右下腹或全腹压痛、反跳痛,腹皮挛急;右下腹可摸

44、及包块;壮热,纳呆,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治法:通腑泄热,利湿解毒。方药:复方大柴胡汤加减。(柴胡 9g、黄芩 9g、川楝子 9g、延胡索 9g、白芍 9g、生大黄(后下)9g,枳壳 6g、木香 6g、生甘草 6g、蒲公英 15g)(3)热毒证症候:腹痛剧烈,全腹压痛、反跳痛,腹皮挛急;高热不退或恶寒发热,时时汗出,烦渴,恶心呕吐,腹胀,便秘或似痢不爽;舌红绛而干,苔黄厚干燥或黄燥,脉洪数或细数。治法:通腑排脓,养阴清热。方药:大黄牡丹汤合透脓散加减。(大黄 12g、牡丹皮 10g、桃仁 9g、冬瓜仁 30g、芒硝 9g、生黄芪 12g、当归 6g、穿山甲炒3g、皂角

45、刺 5g、川芎9g)(二)外治法(本院特色)1)双柏散外敷于右下腹压痛明显处。每日23 次。适用于各型阑尾炎。方案2)灌肠 中药(承气汤)保留灌肠,每日2 次。或者直肠内缓慢滴入(滴入管插入肛门内 15cm,药液 30min 左右滴完),使药液直达肠腔,加快吸收,以达通腑泄热排毒的目的。(大黄12g,厚朴 15g,枳实 12g,芒硝 9g,银花10g)3)中药热奄包治疗,加热好的莱菔子药包,置于患者的腹部。治疗肠胀气、促进肠蠕动。三、其他疗法体位急性期以平卧位为宜,阑尾穿孔并发腹膜炎者应取半卧位使脓液积聚在盆腔最低凹陷处,避免感染扩散。有明显腹膜炎者应禁食。四、手术治疗有手术指证建议早期治疗。

46、适应症如下:1、急性阑尾炎或急性穿孔性阑尾炎合并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2、化脓性或坏疽性阑尾炎。3、小儿、老年人急性阑尾炎,因确诊较难,且患者抵抗力较差,易致阑尾穿孔形成弥漫性腹膜炎,应争取早做手术切除。4、妊娠期急性阑尾炎,在妊娠早期(3 个月以内)宜早做手术。妊娠中、晚期一般均应手术切除阑尾。预产期或临产期急性阑尾炎症状较重者也应施行手术。5、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者。6.阑尾周围脓肿经切开引流术或经非手术治疗后 3 个月仍有症状者,可行阑尾切除术。五、疗效评定:治愈:症状及体征全部消失,血象正常。好转:症状和体征减轻。未愈:症状和体征加重,出现并发症。方案精癃(前列腺增生)中医诊疗方案(外科

47、)精癃,现代医学称之为前列腺增生症(BPH),是老年男性的常见疾病之一。由于解剖学的特点,前列腺增生症能造成排尿不畅等与膀胱出口梗阻相关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临床以尿频、夜尿次数增多、排尿困难为主,严重者可发生尿潴留或尿失禁,甚至出现肾功能受损。诊断依据:一、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5)(ZY/T001.9-94)进行诊断。(1)尿频,尤其夜尿次数增多,渐有排尿困难,余溺不尽,严重时可有尿闭或小便失禁。(2)本病多见于老年男性。方案(3)直肠指诊:精室肥大,表面光滑而无结节,边缘清楚,中等硬度而富弹性,中央沟变浅或消失。(4)B 超检查:前

48、列腺大小测定较正常增大,膀胱残留尿量多。2、西医诊断要点(中华医学会编著 临床诊疗指南 泌尿外科分册第一版)(1)LUTS(下尿路症状):膀胱刺激症状和膀胱出口梗阻症状。(2)合并症:有无血尿、尿路感染、膀胱结石及肾功能损害。(3)直肠指诊:是前列腺增生的重要检查方法。(4)前列腺大小的评估:直肠指诊、B 超或 CT 测定法。(5)残余尿测定:B 超测定法和排尿后导尿法。(6)实验室检查1)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是鉴别前列腺癌的重要指标之一;2)血肌酐测定:可了解有无肾功能受损及其受损程度。(7)尿动力检查1)尿流率测定:了解排尿情况,尿量不少于150m,最大尿流率(Qmx)10ml/s,提

49、示有膀胱出口梗阻,最大尿流率15ml/s。2)压力-流率测定:可区分逼尿肌无力与膀胱出口梗阻。二、中医治疗1、证候分类(1)湿热下注:尿少黄赤,尿频涩痛,点滴不畅,甚至尿闭,小腹胀满。口渴不欲饮,发热或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数。治法:清热利湿、消癃通闭方药:八正散加减(木通 9g、瞿麦 9g、扁蓄 9g、车前子 12g、滑石 15g、栀子 9g、大黄 9g、甘草梢 6g)(2)脾肾气陷:小腹坠胀,小便欲解不爽,尿失禁或夜间遗尿。精神倦怠,少气懒言。舌质淡,苔薄白,脉濡细。治法:补脾益气、温肾利尿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 18g、炙甘草 9g、人参 12g、当归 10g、橘皮10g、升麻

50、 12g、柴胡 10g、白术 15g)(3)肾阴亏虚:小便频数不爽,淋漓不尽。伴有头晕目眩,腰酸膝软,失眠多方案梦,咽干。舌红,苔黄,脉细数。治法:滋阴补肾、通窍利尿方药:知柏地黄丸加减(山药 12g、丹皮 10g、白茯苓 10g、山茱萸 10g、泽泻 9g、黄柏 9g、熟地黄 12g、知母 9g)(4)肾阳虚损:排尿无力,失禁或遗尿,点滴不尽。面色恍白,神倦畏寒,腰膝酸软无力,手足不温。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治法:温肾助阳、通窍利尿方药:济生肾气丸加减(熟地黄 20g、山茱萸 12g、牡丹皮 10g、山药 12g、茯苓 12g、泽泻 10g、肉桂 3g、附子(制)6g、牛膝 10g、车前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