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江苏省溧阳市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自我评估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2024学年江苏省溧阳市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自我评估试题.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姓名 :_学号 :_班级 :_学校 :_密封线密封线 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共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24分)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每小题的每一个填空均只能
2、填一个选项,填错,多填均不得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赫然(h)校补(xio)排衙(y)气冲斗牛(du)B窥探(gu) 硕果(shu)卓越(zhu)兀兀穷年(w)C独裁(ci) 衰微(shui) 迭起(di) 慷慨淋漓(ki)D弥高(m)迥乎(jing) 深宵(xio)锲而不舍(q)2、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悬涯宿营地酣然人梦惊涛骇浪B篱笆歇歇脚百练成钢苛捐杂税C奔驰鱼水情不可捉摸再接再励D景致运输员寒风凛冽层峦叠嶂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的运用有误的一项是()A专家指出,不要在微不足道的事情上浪费自己的宝贵时间。B当电影2012里每一个微弱的生命不断殊死挣扎时
3、,那种生离死别使人感觉到我们太渺小了,渺小得无与伦比。C犯罪分子在大庭广众之下,持刀劫持人质,被我公安干警当场击毙。D张一山拍戏遭居民大爷臭骂踹车,他尴尬地笑着,低眉顺眼地躲到一边。4、下列语句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国家队的一位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优秀的篮球教练来了。B在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上,发挥着他们无穷的蕴藏着的力量。C里面陈列着各式各样列宁过去所使用的东西。D这种种子要不要换,在领导和群众中广泛地引起了讨论。 第II卷(非选择题,共76分)三、默写(共6分)5、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1) 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6句)_,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此夜曲中闻
4、折柳,_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_, 惟解漫天作雪飞。 ( 韩愈晚春)士别三日,_ 。( 孙权劝学)_ ,青草池塘处处蛙 。 (赵师秀约客)可怜夜半虚前席,_ 。(李商隐贾后)正入万山圈子里,_ 。(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_ ,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 逢入京使)(2)默写杜牧泊秦淮。_ ,_ , _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
5、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孙权劝学【乙】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己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敦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注释】炳烛:点燃火把。昧行:在昏暗中行走。昧,昏暗。1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卿今当涂掌事即更刮目相待2把下列两句翻译成现代汉语。蒙辞以军中多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3这两篇文章都是劝人学习的,从劝人的方法这一角度比较两篇文章的不同。四、现代文阅读(
6、共10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三月艾草香林巧赟一个周末艳阳天,我们一家三口回到乡下的老家。正是春光大好时,路上不时可见油菜花、桃花、杏花竞相开放,在灿烂的阳光下艳得灼眼。 欣赏花儿看花了眼,低头却发现另有一番春意:A路侧,溪边,墙角,田埂上,乱石丛中,一簇簇嫩绿的生命毫不示弱地绽放着。远看团团簇簇,近看丝丝缕缕,鲜嫩碧绿的角状小叶片,上面铺着似有若无的白色绒毛,这就是艾草。蛰伏了整个冬天,蓄满了天地日月之精华,在大好春光里醒了过来!我禁不住满怀激动,像与好友握一下手,轻捋一把艾叶,空气中立刻弥漫开一种特殊的清香,沁溢出一股甘香。我贪婪地嗅着艾香,神清气爽,思绪飘向无忧无虑的童年。之力,就采了一
7、大捧,掀起衣角当菜篮子,带回家让母亲拾掇出好吃的。母亲把艾草洗净,晾在阳光下小半天,再用开水焯过后,捞到竹箕中,然后把艾草搓烂,把草筋全洗出来,只剩下绵软的艾草茸,加入糯米粉、红糖、碎花生仁等拌和搓揉了,做成小糯米团子,最后捏扁了放入锅中蒸。艾粄蒸熟了,颜色也变深了,墨绿墨绿的,清香扑鼻。每次我会迫不及待地待在锅边,等锅盖刚刚打开,热腾腾的白气还没散尽,就向母亲讨来一块艾草粄,换着手吹着气去咬第一口。口中,一种清香从舌尖蔓延开去直至鼻腔,又与刚从鼻孔萦绕进来的外面空气中的香味儿汇合。那种滋味啊,真让人难忘。母亲说,艾叶粄可以祛寒止咳,温胃暖肠。刚出锅的更好吃,多吃几块也无妨。吃着母亲做的艾叶粄
8、,我满嘴都是幸福的味道。对草药,民间有种说法:不识者是草,识得者是宝。在别人眼里毫不起眼的艾,母亲却当成了宝贝,把它的功用发挥到了极致。每年的端午节,她把艾和茅草、桃叶捆在一起,挂在房门上方,说能驱邪避灾,保佑一家老小平安。在端午节的午时,哪怕再忙,她一定要到野外采艾,采回来晾在屋檐下,晾干后以备急时之需。她说,那天午时的艾,药力最强。有一次,我吃了寒凉的食物,肚子疼得厉害,母亲神情自若地捋下一把干艾叶,用双手揉搓,直至揉成了艾绒。然后把黄豆大小的艾绒放在生姜片上,点燃艾绒后,把姜片放在我身上做艾灸。我至今还记得,她在我肚脐眼上放一块,双膝下三寸的地方各放一块,直到我被灼得嘴里“呦呦”喊痛了,
9、她才把生姜片拿开片刻,过一会儿再放上去。如此轮番换了几次后,我的肚子痛竟神奇地消失了。那年,村里有个女子得了月风病。出于好奇,我拉着母亲的衣角去探望过一次。B看到原本清俊如花的姐姐被折磨得形销骨立,我悄然打了个寒战。以后再也不敢进那扇门。每次从那户人家门前经过,我总是跳着脚,小心翼翼地躲开路边的药渣。那药渣红红绿绿,在我眼里是神秘、不祥的污秽之物。红曲、黄姜还有黑乎乎的不知名的药材,各种各样,药气氤氲。母亲不怕,还天天不厌其烦去送艾草。她说,艾草性温,可以治寒症,那些药中少不了艾草。不久,那个女子从屋里走出来晒太阳。看见我,她嫣然一笑,那笑容我觉得比太阳还要暖和。 都说女人如花,我却觉得母亲似
10、平凡的艾草,粗生、易长,随意而谦卑。当人们需要时,她又毫不犹豫地奉献出自己的芳香和温暖。能把苦楚人生过得有滋有味,就是一种大智慧。1围绕“艾草香”,作者回忆了童年的哪几件事?2从A、B两处画线句中任选一句加以赏析。3研读标题、开头与结尾,说说三者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4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并结合上文,探究艾草寄寓的中华文化内涵。链接一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诗经采葛)链接二小时候,故乡人每逢过端午节,都会采集艾草,连同竹叶、石榴枝合成一小束,用红头绳绑了,挂于门额。大概也是避邪驱虫之意。现在想来,邪倒不见真有,但故乡人那种传统习
11、俗,倒因为有了这些物质化的符号,深刻地印在了记忆中。(谢娇兰三月乡间艾草香)链接三羊却不爱吃,猪也不爱吃,大概都是嫌它气味的霸道。它是草里的另类,做不到清淡,从根到茎,从茎到叶,气味浓烈得汹涌澎湃,有种豁出去的决绝。采艾的手,清水里洗过好多遍了,那艾草的味道,还久久逗留在手上,不肯散去。苦中带香,香中带苦,你根本分不清到底是苦多一些,还是香多一些。苦乐年华,它一肩扛了。(丁立梅艾草香)五、诗歌鉴赏(共5分)古诗阅读【甲】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乙】约 客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
12、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1下列选项中对两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甲诗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欢悦喜庆的气氛。一个“足”字突出了农家待客尽其所有的盛情。B甲诗全诗都是写实,无一“游”字,而处处扣合“游”字,游兴十足,游意不尽,又层次分明。C乙诗前二句交待了当时的环境和时令,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景:雨声不断,蛙声一片。D乙诗第三句用“有约”点出了诗人曾“约客”来访,而“过夜半”则表现出诗人等待时间之久。2从诗人所处时代的角度看,如果陆游要“约客”一起去“游山西村”,以下人物最有可能与其同游的一位是()A陈子昂B杜牧C龚自珍D杨万里3“闲”在古代诗文中常被赋予丰富的意蕴
13、。甲乙两首诗都提到了“闲”,表达的心境却不尽相同。请分别说说这两首诗中的“闲”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六、语言表达(共10分)文学常识填空。本文选自散文集_,作者鲁迅,原名_,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_、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18年第一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_。七、作文(共40分)记忆中的一些事,就像颗颗晶莹的珍珠,亲人的呵护是记忆中的珍珠,老师的教诲是记忆中的珍珠,同学的鼓励是记忆中的珍珠些珍珠散落在我们过往的生活中,希望你能把那些难忘而珍贵的往事,从记忆中“捡拾”出来。请以“捡拾记忆中的珍珠”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 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学校、姓名;抒发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字数在600 字左右;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