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信仰的培育从基础教育开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法律信仰的培育从基础教育开始.docx(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法律信仰的培育从基础教育开始摘要: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不仅需要职业法律人,也需要普通民众信仰法律,而中小学生法律信仰的培育是全民法治观念提升的一个重要途径。“中小学生法治宣讲团”的运行将有助于落实中小学社会主义法治教育,完成普法教育目标。依托高校的教育资源,组织专业教学团队,广泛吸收职业法律人参与其中,形成稳定的“法治宣讲团”讲师资源库。明确法治宣讲内容,使法律知识具有体系性,保证法律知识的丰厚性,贴合中小学生的生活实际。找寻最佳教学方法,将传统蒙学精髓与现代动漫手段进行巧妙结合,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优秀因子,达到最佳的效果。最终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关键词:法律信仰
2、;法治宣讲团;讲师资源库;动漫手段我们坚信:“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它不仅包含有人的理性和意志,而且还包含了他的情感,他的直觉和献身,以及他的信仰。”1为了更好地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不仅需要职业法律人信仰法律,而且普通民众,也应具备相应的法治素养,信仰法律。而民众的法律信仰,应从基础教育开始培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法律信仰的培育应增强中小学生法治宣传教育的实效性,进而逐渐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针对中小学生的法治教育,可以成立专门的“法治宣讲团”,其目的是落实中小学社会主义法治教育,从基础层面完成“七五”普法教育的目标,其最终目的是培养中小学生的法律
3、信仰。一、“法治宣讲团”需有专业教学团队目前,国内的中小学教师一般均毕业于师范院校,没有法学的背景,理解、讲授专业性较强的法律知识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一般中小学法治教育处于真空状态,目前亟须解决的就是谁来教的问题?以我国目前的法学教育水平而言,如果发挥教育系统自身的优势,结合政法系统的支持,完全可以重新规划教学资源,即将高等教育与中小学教育紧密结合,使政法系统的社会资源与学校教育相配合,在合理、有效利用既有资源的基础上,完全可以提高中小学法治教育的操作性,达到预期的效果。其次,“法治宣讲团”讲师的遴选。为了保证“法治宣讲团”的长期、稳定的运行,必须要确定大量的讲师,这就需要确定法学教育资源较好
4、的高校为“法治宣讲团”教育基地。“法治宣讲团”教育基地需要有明确的活动方案,对于“法治宣讲团”讲师的遴选和运行机制要有明确的说明。同时,“法治宣讲团”的活动可以和高校学生的社会实践对接,这样既能保证学校投入的动力,又能增强学生参与的热情。在“法治宣讲团”讲师资源稳定的情况下,应该建立严格的遴选与培训,以保证讲师团成员有爱心、有耐心,同时保证法律知识的准确性。就遴选而言,应该从政治素质、性格类型、专业素质、形象气质、沟通表达等五个方面予以考察。确定了讲师团成员之后,应由专业的教师进行更深入的指导和训练。组织“法治宣讲团”专业的教学团队,可以将高等教育中优秀的资源予以充分的利用,在高校教师的配合下
5、,更好地激发大学生参与、互动、思辨的热情,从而切实提高中小学法治教育的质量和实效。二、“法治宣讲团”应明确法治宣讲内容专业的法学教育研究者更多地关注职业法律人的教育与培养,基本上无暇顾及中小学法治教育,而中小学教师也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来研究这一内容。因此,中小学生法治教育的一个重点问题是教什么?目前国内的中小学校几乎都没有开设法治教育的相关课程,现有的中小学法治教育读本系列教材是由各省单独撰写、出版,其内容非常简单,且缺乏体系性。对于法治教育的内容,可以进行系统的调整。首先,使讲授的法律知识形成体系,这有利于塑造学生的法律观念。推进法治社会的建设,不仅在于国家层面的制度设计,更需要全体公民守法
6、、依法办事、监督法律的运行。为此,国家进行了大规模的普法活动,但效果都不是特别的明显。提升民众的法律观念,教育是根本。法学教育既是精英教育,也应是大众教育。法学的精英教育定位于高等院校,精英化培养的人才将从事专门的法学类工作,比如法学研究、立法、行政执法、司法、法律服务等。法学的大众教育应该是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进行法律常识、观念的普及,也就是增强民众的法治观念,让民众知法、守法。法律属于系统的社会科学,具有较强的体系性,所以进行中小学生法治教育,其内容设定需要科学的编排,建议由资深的法学家领衔,吸收专业的中小学教育专家联合研讨,制定合理的方案。其次,保证法律知识的丰厚性,这有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法律规则与观念。育人的工作非常艰巨,传统的启蒙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行为规范,经典蒙学读物千字文中有:“节义廉退,颠沛匪亏;何遵约法,韩弊烦刑;释纷利俗,皆佳妙。”弟子规中信的部分也提到:“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其目的是塑造学生礼义的观念,规范其行为,进而影响他人。虽然我们目前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但是教育的基本目的没有变化,变化的是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