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性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案例试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可能性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案例试卷.doc(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可能性【教学目标】:1. 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情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情发生是不确定的,并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2. 在活动中,使学生能够列出简单实验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3. 经历“猜想-验证-统计-推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猜想意识、表达能力以及初步的判断和推理能力,让学生在同伴的合作和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随机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难点:经历“猜想-验证-统计-推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猜想意识、表达能力以及初步的判断和推理能力。【教学过程】一、 游戏导入教师介绍抽奖的箱子,一号都是黄球,二号都是
2、红球,三号有红球也有黄球,摸到红球就胜,你选哪一个?预设:我选二号。师:请也选择二号的同学举手。为什么选择二号?剩下的为什么不选?预设:因为二号都是红球,就一定摸到红球。其他箱子里不一定能摸到红球。师:剩下的一号和三号你会选择哪一个,为什么?预设:选三号,三号有红球有黄球,有可能会摸到红球,可能摸到黄球;一号没有红球,不可能摸到红球。师:是啊,三号可能是红球,也可能是黄球,有两种情况。而一号只有黄球没有红球,是不可能摸到红球的。在生活中,你能快速的判断事件发生哪些是确定的,哪些是不确定的吗?小结:看来都是红球就一定能摸到红球,没有红球就不可能摸到红球,这两种情况是可以确定的。而有红球也有黄球,
3、可能摸到红球,也可能是黄球这种情况是不确定的。设计意图:同学们通过观察、分析,发现生活中的事情发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确定的,一种是不确定的,不确定的通常用“可能”等词来描述,确定的通常用“一定或不可能”等词来描述。二、 探究新知1.猜测老师在袋子中都放了红球和蓝球,规则是摸到哪种颜色球次数多就赢,如果让你先来选,你会选择什么颜色的球?为什么?预设:选择红球,因为红球数量多。 师:那是不是一定都摸到红球? 预设:不一定,运气不好时,也可能都摸到蓝球。 小结:大家都猜摸到红球的次数会比较多,怎么验证我们的猜想呢?那实际操作起来是不是这样,你们想不想试试。2.验证出示小组合作要求:(1)以4人小组为
4、单位,每人摸4次。(2)每组指派一人记录摸球的结果。(3)根据实验的结果讨论前面的猜想。观察数据验证。汇报交流。预设1:我摸出红球2次,蓝球2次。预设2:我摸出红球3次,蓝球1次。请小组长把你们组摸得情况汇报一下。反问:都是6个红球,3个蓝球,为什么每个人摸到红球的次数不一样?小结:对的,这是一个不确定的现象,摸的次数越少,受偶然性的影响就越大。3、统计那我们来看看把各个小组的数据汇总,会是怎样的? 生说师统计。4、推测预设:我发现摸的次数少,受偶然性影响大,但是大量重复摸就能发现数量多的,摸到的次数可能性就大,数量少摸到的次数的可能性就小。小结:通过大量的重复实验时,我们发现了红球数量多摸到
5、的可能性大,蓝球数量少摸到的可能性就小,就呈现了这样一种规律。同时也验证了我们刚才的猜想是正确的。5、体会偶然性请想一想,再摸一次,摸出哪种颜色的球可能性大?摸出的球一定是红色的吗?为什么?师:你的意思是虽然摸到红色球的可能性比较大,但是再摸一次,还是有两种可能,并不一定就是红色的。你们同意他的观点吗?师:如果继续增加红色球到100个呢?还会摸到蓝球吗?红球增加到1000颗呢?10000颗呢?还会摸到蓝球吗?小结:只要盒子里有蓝球就有可能摸到蓝球,只是可能性越来越小了。生活中像这样可能性很小很小的事情有没有?设计意图:通过小组摸球的试验,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感受每一次摸球的随机性似乎无规律可循,
6、出现哪一个结果事先无法预料,但当我们大量重复实验时,实验的每一个结果都会呈现出其频率的稳定性。即某次实验结果的不确定性和大量重复实验结果的规律性是相对辩证的。这样的设计能让学生更好的体会到可能性理论和实验间的区别,帮助学生能充分运用收集到的数据,从统计的角度整理、分析和判断,并作出合理的决策,提升数学思考的能力。通过试验、游戏等蕴含随机现象的活动过程,逐步感受随机现象的特点。同时也在活动中引导学生从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这个角度去思考问题。三、巩固应用1、说一说:打开天气预报,今天天气怎么样?有没有下雨?天气预报就是收集大量的信息,对未来天气做的预测。2、想一想:如果让你抽一次,你最可能抽到几等奖,
7、为什么,几等奖可能性最小。3、练一练:把10张卡片放入纸袋,随意摸一张,要使摸出数字“1”的可能性最大,数字“5”的可能性最小,卡片上可以是什么数字?请你填一填。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情境,结合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及其他学科的有机联系、体验数学应用价值的重要资源。四、回顾反思同学们真是太厉害了,不仅学会了可能性的知识,而且会应用知识设计游戏,更厉害的同学还能发现之间的联系。可能摸到红球吗,红球越多摸到红球的可能性越大,全是红球就摸到的一定是红球,反过来,红球越少,摸到的可能性就越少,如果没有红球呢,不可能,看来不可能,可能一定之间也存在的一定的联系,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8、。【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一、善用游戏激趣,渗透方法学记有云: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意思是会教人的人,要诱导学生自觉地跟着学。在儿童学习数学的初始阶段,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继其志?”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逻辑性,若只重视数学知识的学习,对于儿童来说,很容易导致枯燥和乏味。在教学过程中,若教师能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个游戏,通过游戏教学不但能夯实数学学科基础、强化数学思想的渗透,也能助力学生形成自信、爱创造等良好的学科思维品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科学习习惯,如此一来,学生学习的兴趣必然大增,数学就可以
9、以儿童最乐于接受的方式走进他们的世界。数学游戏,有趣的玩耍,是游戏呈现的表面,游戏的实质玩的是策略,是数学的思想方法。例如“摸到红色就赢”这个游戏环节,全是红球就一定是红球,如果剩下的盒子中选一个,那就会选有红球有黄球的盒子,而不会选择只有黄球的盒子。因为有黄球有红球就有可能选到红球,而只有黄球的盒子是不可能选到红球的。游戏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巩固理解“可能”。孩子们在轮流摸球中,会发现摸得次数少,偶然性大,当摸得次数足够多时,这个推测就会准确。孩子们通过猜测、验证、统计、推测,发现规律的过程就是一个建模的过程,学生的模型思想、数据分析观念等可以得到有效的发展,在不断变化的游戏中,学生
10、用自己的手操作、用自己的嘴表达、用自己的身体去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方式来研究世界,与此同时,他们获得的满足感、愉悦感,甚至能使部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达到一个痴迷的程度。二、把握学生起点,反思内化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是我们“备教材”的基础。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学生自身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课标要求我们既要重视知识的逻辑起点,也要读懂学生的现实起点。但在探索实践的同时,总还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我们往往会忽视学生真正的学习起点,而只是盲目地想当
11、然,凭臆想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结果学生学习无兴趣,教师教得不顺畅,教学效果自然不好。只有读懂把握了学生的学习起点,才能寻找到教学的起点,才能预设出有效的教学。因此,读懂把握学生学习起点,是促进有效教学的基础。可能性这一课是五年级上的内容,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统计知识,对现实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并有一定的简单分析和判断能力,但学生只是初步的感知这种不确定事件,对具体的概念还没有深入地理解和运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做出适当引导,如“为什么选择2号”这个原因是需要大家都掌握的,所以需要大家都来说一说,这件事情,而不是个别孩子回答。也可以让孩子开动脑筋
12、,发散思维,谈谈我们生活中的可能性。根据实际情景,学生就会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的。在教学中用学生熟悉的游园活动引入学习内容,设计多种不同层次的、有趣的摸球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数学学习与现实的联系,为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创造机会。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促使学生基于自身已有积累去探求新知、建构意义,无疑是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凸显教学本质的前提。教师根据学生学习起点上的不同情况引发、创造学生认知上的困惑与矛盾,动态地生成精彩的课堂。因此,教师制定教的起点应该定在哪一个层次,学生是否对所学的知识基础有多少,需要我们在课前通过调查或访问了解学生,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制定出来的教学和教学计划,才
13、是实实在在,才能促进有效教学!三、关注教学语言,激活思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学科的特性决定了这门学科的最根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果教师的语言指导离开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这个根本目的,将大大降低其语言的功率。为什么这样说呢?审视我们的数学课堂,分析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并不难发现,我们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还是存在着诸多的问题。现象1:指向不明。教师在组织教学语言时,有时指向过于含糊,比如问学生“如果让你选,你会选择哪个盒子”,学生回“2号”“为什么不选3号”,当一个学生朦胧猜到教师的意图,教师马上请他表达教师心中的答案,面向的对象太单一,没有面向全体学生,不能激发全体学生的思考积极性。现象2
14、:激励不当。老师一味地说,“好!”“很好!”“很不错!”“太棒了!”,比如当学生回答“我想把全班的数据汇总”,老师回答“太棒了”而没有根据当时的情景作出更加具体性和针对性的回答,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引导,反而会导致学生形成浅尝即止和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对学生思维的推进是一种阻塞。现象3:反复泡制。在教学过程中,问同学们“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不放心学生的回答:“我们刚才”或者不断的重复学生的回答,反反复复,罗罗嗦嗦,拖泥带水,教师没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我展示的机会,没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独立思考的机会,更多的涵泳的时间。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解读新课程理念的实质,借助自身的反思,在语言战略上冷静的审视剖析,在语言战术上又有具体的操作招式,通过实践的历练使教学语言日趋完善,达到数学课堂语言的科学性、艺术性的辩证统一,这样才能置身于“情动而辞发”的高超语言艺术境界,才能缔造灵性迸发、诗意索绕的精彩课堂亮点,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得以拓展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