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高校教师的发展与评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高校教师的发展与评价.docx(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高校教师的发展与评价摘要: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根据新的教师职能分工,从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在线学习资源设计与管理技能、课堂研讨引领与学习支持服务等三个方面提出了高校教师的能力发展新要求。并针对混合式教学实践的特点,提出了改革高校教师评价机制的新举措,包括科学考核混合式教学工作量、提高定性评价比重以及推动发展性评价。关键词:混合式教学;高教教师;能力发展;评价当前,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基于慕课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实践,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中,慕课完成了主要的知识讲授任务,师生互动、探究性学习和实验实践等教学活动获得了更多的开放空间。而驾驭这样的空间则
2、成为高校教师发展的新挑战1,并促使高校教师从传统的主讲者向助学者、引导者等多重角色转变2。以混合式教学带动的新一轮教学改革对高校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能力发展要求,也带动了新的教师评价机制改革。一、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高校教师职能分工无论是传统的课堂面授教学还是当下的混合式教学,教师都发挥着传道、授业和解惑的作用。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教师通过慕课的方式完成授业,课堂主要时间用于传道与解惑。对于某一门课程的混合式教学,不再是过去的“一人全挑”模式,而是由若干名教师共同组成团队来完成。由于慕课具有名师主讲以及重复利用等特点,因此团队中的大部分教师主要参与传道与解惑环节。对于慕课时代的教师分流,卓进和蔡春将
3、高校教师分为网络授课教师(明星教师)、科研探究型教师和辅导教师三个类别3。笔者认为,这三种类别不应该是绝对分开的,因为网络授课教师和辅导教师也需要进行科研工作,而科研探究型教师与辅导教师也有机会成为网络授课教师,因此,本文尝试根据混合式教学的不同环节来分析新的高校教师职能分工。与传统课堂相比,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增加了线上慕课教学设计、网络答疑、学习数据分析以及平台技术培训等新的职能,主讲与以往的课堂主讲也有区别,且对课堂研讨主持与引领的质量要求也明显提高了。二、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高校教师的能力发展针对当前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教育部颁布了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
4、落实每5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制度,加强教师教学基本功训练和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根据新的教师职能分工,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高校教师的能力发展需要重点提升三种类型的知识技能。1.教育教学理论知识职前的师范教育以及岗前培训都为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面对新的教学职能要求,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及相关实践技能也同样面临新的挑战。本文认为,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高校教师需要从两方面提升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1)用于完成慕课主讲职能的理论知识。慕课中的讲授环节以微课视频方式进行,通常是二十分钟左右,慕课主讲教师必须从以往课堂讲授的四十分钟精炼为二十分钟。慕课主讲不同于传统的播音主持,不是简
5、单地念讲稿,而是用恰当而精炼的语言把知识内容讲解清楚,对教学内容的鉴别与提炼能力以及教学语言组织能力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2)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學设计理论知识。由于线上学习不仅仅是课余补充的功能,而是与线下学习共同构成一门完整的课程。因此,线上线下的资源与教学环节设计必须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形成一个有机整体。2.在线学习资源设计与管理技能经过国家及地方一系列的信息技术培训,大部分高校教师已经掌握了有关计算机操作、互联网应用以及多媒体开发的基本技能,能够熟练操作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及完成电子教案制作并进行网络共享。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教师需要掌握更多有关在线资源设计、开发、使用与管理的计算机
6、软件操作技能。除了复杂的媒体开发技术以及数据统计分析技术可以由专业的信息技术人员来完成,学科教师需要熟练掌握慕课资源教学设计技能、各种学习资源的上传发布以及慕课平台的各种学习管理功能,并能够利用大数据分析结果有针对性地促进学生的在线学习。这部分知识技能应该是面向全体教师进行普及型培训。如果是承担了网络答疑、教学设计、学习数据分析以及平台技术培训等相关职能的教师,则需要进行提高型培训。3.课堂研讨引领与学习支持服务所需要的综合能力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大量的课堂时间用于疑难解答、研讨交流、案例研究、实验实践以及对探究式学习的支持辅助等环节。这些教学与研究活动要求教师更加注重提出问题、引导讨论、归纳总结、原著研读指导、学科前沿引领、学科交叉研究等方面的能力发展。只有具备精湛的学科性知识才能指导学生研读专业原著,才能提出更加深刻的问题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只有具备广博的跨学科知识才能带领学生开展学科交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