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德育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日本德育研究.docx(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日本德育研究摘要:本文通过研究日本德育的思想文化基础及历史变迁,分析日本德育的现状,总结了日本德育的特点。关键词:日本;德育;特点一、日本在战前道德教育的思想文化背景及其历史演变(一)日本古代的道德教育1.道德教育思想。公元五世纪初,以畿内为中心的大和国统一日本,日本才开始源源不断地导入中国的精神文明;到六世纪,儒家经典、佛教等亦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直到江户时期,日本才开始形成将三大宗教糅合在一起的独特的道德思想。日本把这些从外国引入的道德教育思想,经日本道德家的诠释,赋予了新的含义,被日本人崇为美德,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扎下了根。2.道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1)原始时期的道德教育在这一阶段,儿
2、童从小就在社会生活中接受教育和训练,德育的内容主要是家庭、氏族部落的戒训、禁忌、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地理环境等,并学习神道和祭祀。德育的主要方法是大多通过口耳相传,在生活和生产实际中进行,年轻一代通过年老一代讲故事、神化传说等继承了祖先传统的道德教育。(2)封建社会的道德教育在这一阶段,日本通过家庭、私塾、寺子屋、乡学和大学寮等各级各类封建学校,开设道德教育课程,进行严格的封建神道、武士道和儒家伦理思想的三重道德灌输。神道教化国民,维护了日本天皇的统治;武士道教育向武士灌输了忠君爱国、信佛敬礼、重恩义轻生死的精神;儒家伦理思想维护了封建统治的上下尊卑顺序,使人们甘受奴役。(二)日本近代的道德教
3、育1.道德教育思想。进入近代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用坚船利炮打开日本的国门,西方的精神文明包括道德伦理观念等大量涌入日本,与日本儒教的“仁义忠孝”不断发生冲突,一些日本近代的启蒙思想家受西方影响也提出了新的道德理论观点,其中包括:福泽谕吉的国民道德和教育的观点,西村茂树的善良的国民道德和教育的观点,新渡户稻造的去私就公与修善的观点。2.道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在这一阶段,从1878年开始,以依藤博文和元田永孚分别为代表的保守派和进步派围绕日本德育展开了激烈的论战,直到1890年,天皇颁布了教育敕语,才结束了这长久以来的德育之争。这时,日本的德育完全转向保守主义立场,使日本进入国家主义道德时期,
4、将儒家道德、天皇神道和武士道与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伦理道德结合起来,正如西村茂树在日本德育论中所说,日本德育的根本是要“以儒教为根本,西洋哲学为参考”。二、日本战后的道德教育(一)日本当代道德教育思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完全瘫痪,国家处于危难之中,东方的儒家思想的做法无力拯救日本,其中一些保守和消极的思想反而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只有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才能振兴日本,同时,日本还大量引进西方的政治、思想、教育等多方面内容,不断西学东渐。例如,在教育方面,受西方自由民主思潮的影响,开展国际化教育、个性化教育等。(二)日本当代德育的改革随着日本经济的复苏与高速发展,日本政府越来越重视对青少年
5、进行道德教育,德育满足了社会对国民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教育荒废等不良问题,抵制了现代化进程中物质主义、利己享乐主义思想对青少年的毒害,推进了日本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三、日本德育的特点日本的德育历经百余年的发展和变革,特别是经过战后的几次重要改革,在当今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许多自身的特点。从古至今,日本先后引进中国的儒家、佛教思想和欧美的自由民主思想,并结合本国的国情实际,予以改造、翻版成为日本独特的德育思想。这种思想以东方儒家思想为基础,由于不断西化,又掺杂了大量西方思想,经过历史变迁,革除了其中消极、保守和错误的内容,逐渐完善。日本对外
6、来思想文化的改造,始终坚持在本民族文化传统基础上积极吸收和利用,值得我们借鉴。(二)日本有系统的道德教育体系、法律保障体系和对德育的政策指导日本的德育以学校教育为核心,各种教育形式兼备,可以根据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确定对其的教育形式。除学校教育系统外,社会教育系统也很发达和完备。所以说,日本的德育是在学校、家庭和社区三位一体的联合下进行的。日本的德育既专门开设了道德时间,把德育内容编成教材,通过教师的课堂教授使学生们掌握;同时,在课外,又通过开展道德实践、生活指导、特别活动等多种形式进行全面的道德教育,这就补充了课堂教学未涉及的领域,使学生们灵活掌握更多的德育内容,能学以致用,提高德育教学的质量。(三)国家高度重视德育,强调政府行为,文部省有较大的权限,显示出强烈的国家干预性在日本,文部省统一编制学校各阶段的德育目标,并确定德育课程的设置和德育教材的编写。这样做保证了德育严格受制于各级政府而不至于失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道德教育的有效性,有利于德育内容的普及,体现了国家对德育的重视;但统一性忽视了学生个性发展,限制了地方教委和学校教学的自主性和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