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研究的国际视野及教师跨学科教学设计的模型建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跨学科研究的国际视野及教师跨学科教学设计的模型建构.docx(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跨学科研究的国际视野及教师跨学科教学设计的模型建构本文通过知识、学科、多学科和超学科等多个维度对跨学科概念予以辨析,提出跨学科可以建立起不同学科之间的联接,并在学科边界间的空隙处建立起某种非学科的空间或者认知平台,在学科知识不断分化、整合的过程中起到助推的作用;在回溯跨学科国际思潮并分析国际跨学科实践的多种形态的基础上,提出建构教师跨学科教学设计的万花筒模型。一、跨学科概念的多维辨析前,亚里士多德就把人类知识划分为“理论科学”“实践科学”和“创制科学”三大系列。与此同时,学科活动本身也在不断促进学科内现有知识体系的系统化和再系统化,并在此基础上为系统的教与学的目的再进行易于认知的内容编排,形成
2、丰富多样的学校课程。如柏拉图在自己的学园开设的“自由七科”课程,即文法、逻辑、修辞、几何、天文、算术和音乐,以及我国春秋时期官学开设的“六艺”课程,即礼、乐、射、御、书、数。多学科、跨学科和超学科组成了一个学科知识不断整合的“连续体”(continuum),其渐进的过程阶段表征如表1所示。跨学科建立起不同学科之间的联接,并在学科边界间的空隙处建立起某种非学科的空间或者认知平台。跨学科在学科知识不断分化、整合的过程中,起到助推的作用,基于学科又超越学科,因此在知识建构、问题解决以及智慧造物的实践中开辟出了一条新蹊径。二、跨学科思潮的国际视野代,以杜威教育哲学为支撑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在美国兴起,鲜
3、明地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室即工坊”等一系列教育改革的思想主张并积极践行,旨在打破校园围墙、学科藩篱,实现以儿童为中心、紧密现实生活的“整体学习”(holistic learning)。20世纪60-70 。代,美国诞生了以“科学-技术-社会”相融合的STS课程运动,旨在进行跨学科整合的科学教育,强调直面应用科学知识,实践技术方法,解决现实问题。随后,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课程兴起,融合进了数学学科的功用,进而又延伸出STEAM(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STREAM(科学,技术,阅读,工程,艺术,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践,跨学科的实践探索正更大范围地尝试践行。1
4、2月,芬兰发布2014国家基础教育核心课程标准,并于2016三、跨学科实践的样态解析学者狄龙(Dilon)强调跨学科学习的情境设计非常重要, 并提出了“连接教学法”(pedagogy of connection),主张以比较、联想、类比等方式作为跨学科连接的工具。从跨学科的性质来看,热普科(Repko)把跨学科主要分为“工具性跨学科”“观念性跨学科”和“批判性跨学科”三种形式(表2)。从跨学科成熟度的视角,赫克豪森(Heckhausen)认为跨学科主要有6种,即“随意性跨学科”“虚伪性跨学科”“辅助性跨学科”“合成性跨学科”“增益性跨学科”以及“统整性跨学科”(表3)。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可以发现
5、,上述两种不同的分类,都是相对于学科知识框架而言的整合方式以及程度。克莱恩(Klein)总结了跨学科实践及其研究产生的“三个层次的价值”:第一层次是从现有学科框架分离出一个主体或客体,第二层次是填补因缺少对类别的关注而产生的知识空白,第三层次是知识增长到临界质量并形成新的知识空间,同时新的专业角色重塑原来的学科边界。四、跨学科教学的本土模式建构综合上述文献及国际比较研究,通过“形式过程目标”的框架分析可以发现,所谓“跨学科”一定具备三个基本的条件。第一,从形式上看,需要“学科跨界”。跨学科就是已有学科边界的跨越与突破,所以所有跨学科的实践活动都基本上关涉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单学科内的活动再
6、丰富或再深入都不能称之为跨学科。第二,从过程来看,需要“知识交互”。一切跨学科的活动不仅关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并且这些学科的知识、理论抑或方法并非独立并行,而是处于交互协同的状态,并且正是因为交互与协同产生出了新见解、新知识或新思维。第三,从目标着眼,需要“问题解决”。同样,也正是因为单一学科的知识、内容与方法无法解决当前所面临的复杂问题,所以需要依托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理论或方法加盟助力,协同支持,一起发力,最终让遇到的问题迎刃而解。由此可见,解决现实问题既是跨学科实践的缘由,也是跨学科实践的目标,换言之,跨学科不是漫无目的的无谓跨越。以“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学生对系安全带不够重视、认识不够
7、到位,而一味通过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往往作用成效比较有限,故采用跨学科的教学尝试”为例,对这个“万花筒模型”做一例说。首先是要锚定一个具体的关注点,即案例中的“安全带”。让学生关注到“安全带”这个话题上来,可以让学生畅谈一下对安全带有哪些认识、看法或者是想法,等学生的注意力聚焦到“安全带”这个关注点之后,教师随即聚合起有助于促进“系安全带”认识的多种可能的学习资源,如模拟小车和乘客在运动过程中的场景,进行实验所需要的材料及相关知识,确保尽可能丰富的相关教育资源围绕“安全带”话题的探讨需要进行靶向聚集。当所有相关的教育资源聚集在一起之后,教师就需要通过一个个环环相扣的问题链式设计与驱动,把已经聚
8、集起来的教育资源合理充分地予以利用,如“试试看不系安全带会有什么样的情况发生?”以及“怎样系安全带才既安全又便捷?”等,这样一步步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系安全带背后的科学道理”。在此基础上,等学生有了“触目惊心”的实验体验和“恍然大悟”的切身认知之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聚焦“安全带”这个话题再次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想法,就会发现这一次学生眼前看到的就是安全带背后异常丰富的知识承载,之前对安全带不以为然的态度消失,学生眼前呈现出意义非凡、五彩斑斓的新视界,他们的理解认知因此上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台阶,如“安全带是维系生命的纽带”“系安全带关乎着你我他她的生命”“珍爱生命,拒绝侥幸”这样富有创意的跨学科活动设计与实践让学生们领略到“万花筒”般的认知新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