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扬州慢》=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pptx(3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扬州慢姜夔导语:安史之乱中,杜甫曾经漫步曲江头,发出了“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哀江头)这样沉痛的感慨;四百年后,姜夔来到了被金兵洗劫后的扬州路上,又怎样触景生情、发出抚今追昔的感叹呢?教学目标1、了解姜夔及其词风。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内涵。3、把握词中运用的多种表现手法。4、领会词的思想情感黍离之悲。体会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抚今追昔的哀思。作者简介姜夔(1154-1221)字尧章,别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县)人,南宋词人。自幼随父宦居汉阳,后迁湖州,成年后出游扬州、江淮、苏州、杭州等地。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浪迹江湖,布衣终身。早有文名,颇受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等人
2、推赏,以清客身份名公臣卿往来。人品秀拨,体态清莹,气貌若不胜衣,望之若神仙中人。工诗词、精音律、善书法,对词的造诣尤深,属婉约派,在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主张严谨的格律和章法,反对油腔滑调,不写淫词秽语;在文学上刻意求工而不流于浮艳轻靡。其词以健笔写柔情,意境高远,空灵高旷,音韵和美,风格清俊峭拔,自成一家。著有白石道人诗集。作者简介姜夔是与辛弃疾并峙的词坛领袖,在文学史上有杰出的地位。浙西派词人把他奉为宋词中的第一作家,比为词中老杜。自从柳永变雅为俗以来,词坛上一直是雅俗并存。无论是苏、辛,还是周、秦,都既有雅调,也有俗词。姜夔则彻底反俗为雅,下字运意,都力求醇雅。这正迎合了南宋后期贵族雅士
3、们弃俗尚雅的审美情趣,因而姜夔词被奉为雅词的典范,在辛弃疾之外别立一宗,自成一派。作者简介背景介绍 南宋小王朝国势危弱,长江以北的淮河一带已成为荒芜的边地。但大多数的士大夫却只顾宴饮逸乐,不思恢复。宋高宗在位期间,金兵曾两度大规模进攻南宋。建炎三年(1129)金兵占领扬州,大肆烧杀掳掠,扬州被洗劫一空。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又大举南侵,扬州再度遭受浩劫。第二次浩劫之后的15年,姜夔路过扬州,仍然是满目疮痍,“荠麦青青”,作者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这篇名作,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景象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碎的哀思,表达了深沉的黍离之悲。解题扬州慢词牌名,是作者的自度曲注宫调并填旁谱。
4、通晓音律的词人,自写歌词,又能自己谱写新的曲调,这叫做自度曲。此语最早见于汉书元帝纪赞:“元帝多村艺,善史书,鼓琴瑟,吹洞萧,自度曲。”慢: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重抒情,一般都比较长。但与长调有别,长调单指字数(习惯上58字以内为小令,5990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扬州慢共98个字,是一首长调,也是一首慢词。整体感知扬州慢 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
5、,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赏析小序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思考:小序交代了哪些信息?小序交待了词作的时间(淳熙丙申至日)写作内容:扬州景色(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写作的缘由:(感慨今昔),他人(千岩老人)的评价(以为有黍离之悲也)。思考:小序中哪一句话揭示这首词的感情基调?“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思考:何为“黍离之
6、悲”?“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黍离采于民间,是周代社会生活中的民间歌谣。诗作写西周灭亡后,东周初年,有王朝大夫到镐京去,看到昔日繁华的宫殿已经夷为平地,荒废成了庄稼地,长了禾黍,伤心落泪,吟唱成篇。后人把对故国残破、昔盛今衰的哀思叹称为“黍离之悲”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思考:词的上下阙分别写了哪些内容?上阕:
7、纪行写景 下阕:伤今怀古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名都:著名的都会竹西:竹西亭,扬州名胜之一少驻初程:稍作停留初段行程扬州是淮东著名的都市,有竹西亭这样的名胜之地,我解下马鞍短暂停留,这是最初的路程。思考:这一句使用了什么典故?有什么作用?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杜牧题扬州禅智寺开首“名都”“佳处”说明扬州是名胜之都,繁华之地,也是词人“解鞍少驻初程”的原因,突出词人对名都的仰慕神往。“竹西佳处”,化用杜牧的诗句,在笔法上是虚写反衬,开篇写扬州昔日繁华,与后文扬州的萧条冷落形成鲜明对比。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经过昔日繁华的街道,如今长满青青的野生麦子。思考:这句话运用了哪些典故?运
8、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春风十里扬州路,卷起珠帘总不如。杜牧赠别手法:用典、对比。杜牧诗句极言扬州之美,词人进行化用并对比:听说扬州繁华富丽、但一路之上,触目之处,却尽是青青的野生荞麦,一片荒凉景象。虚实结合。“春风十里”是作者想象中的虚景,“荠麦青青”是作者眼前的实景。实写今日的萧条冷落。上下两句,对照鲜明,突出了今日扬州的荒凉不堪的景象。进一步表现诗人的黍离之悲。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自从金兵南侵至长江离开以后,荒废的城池和乔木,至今还讨厌谈起旧日兵事。胡马窥江:指的是金兵屡次南侵之事。胡马:代指金兵。江:长江。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拟人,废池、乔木作为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
9、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连他们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侵略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思考:“窥”“厌”好在哪里?“窥”:(1)丑陋强盗嘴脸。(2)贪婪觊觎我大好河山的狼子野心。“厌”:(1)反战正义的呼声。(2)无奈恐惧无奈。对比,透露了金兵的猖狂、南宋的懦弱,面对这些,作者表达出伤痛与无奈,是诗人个人境界的反映,也是国力衰弱、朝廷暗弱的写照。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渐”:表明诗人伫立时间之久,不知不觉就到了黄昏,更加让人惆怅。“清”:视听结合,军号凄厉,渲染了凄清的气氛。“寒”:凄清的号角声打破了空城的死寂。渲染了凄清沉寂、悲
10、凉的氛围。运用了通感,以触觉写听觉,表现出扬州城在受到战乱摧残后的衰败、萧条。渐渐到了黄昏,寒风中传来清越的号角声,都在被洗劫后的扬州城中回荡。作者通过对扬州城的萧条荒芜之景的描写,渲染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气氛,从而为下片的抒情作了铺垫。上阙小结上阕主要描绘扬州受战争洗劫后的凄凉萧条景象。表现了作者的亡国丧土之悲。抓住了“荠麦”、“废池”、“乔木”、“清角”、“空城”这些富有特征的战乱之后的景物,又以黄昏相衬托,暗淡、凄凉,令人目不忍视,耳不忍闻,作者怀念故国,憎恨敌人的爱国思想感情从中自然流露出来。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杜牧曾快意游赏扬州,料想他现在再来到(这里)的话,也会感到震惊。思考:词
11、人为什么说杜牧会惊?这句话在全诗起到什么作用?内容上:由“空”引出“惊”,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富有才情的杜牧也“难赋深情”,反衬现实的扬州是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结构上:由上片的写景过渡到下片的联想对比,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实,一边是虚。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豆蔻:“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杜牧赠别比喻十三四岁少女的美好姿态青楼梦好:“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名。”杜牧遣怀回忆自己当年在扬州时的放浪生活。即使杜牧那样浪漫的才子,也将也没有心思去写儿女情长。在唐宋文人的心目“豆蔻”、“青楼”是都市繁华的象征。
12、作者是用假设杜牧“重到须惊”、“难赋深情”来衬托扬州的荒凉。从这意义上说,它带有作者自况的意味,比之直抒胸臆,感时伤乱,更为含蓄有致。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所写是明月当空,萧笙聒耳,何等热闹,而姜词所写却是冷月浸在冬至日的水里,寂静无声,何等冷清。通过对比反衬,把“黍离之悲”渲染的愈加浓烈。月亮本就“无声”,也无所谓冷暖。但词人移情于物,刻画了一个疏淡清冷、凄寂萧条的意境,月仿佛像一位见证人一样,见证了扬州城曾经的繁华,也见证了如今的衰败。寄扬州韩绰判官【唐】杜牧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用典用典/化用化用 化
13、用了杜牧诗句:化用了杜牧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玉人何处教吹箫”对比对比今昔对比,来反衬今日扬州的冷落凄凉 动静结合动静结合波心荡,冷月无声移情于景移情于景(物)(物)作者不直接写内心凄苦悲凉之感,而是细致描摹夜色下旧物仍在,却面目全非的扬州空城景象。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虚拟想象,冬至之日,本来不是红芍药花开的季节,但纵使冬去春回,来年红药花开,又有谁来欣赏它呢?花开依旧,人事已非,花开也不过徒增空城的感伤而已,词人借此曲折地表现出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况,以及自己感时伤乱的情怀。思考:这句话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效果?以景结情,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深沉的
14、思考和回味。以乐景写哀情。花开依旧,人事已非,以乐景写哀情,运用反问的语调蕴含着词人内心无比的悲怆与无奈。诗人借此抒发世事变迁之叹,以及自己感时伤乱的情怀,把伤今怀古之情推向高潮。下阕小结下阕怀古伤今,通过扬州景物今昔、盛衰的对比,抒发了”黍离之悲”。化用杜牧故事,写景抒情有虚有实。“桥”、“月”、“波”是眼前景物,今昔对比令人产生“桥在人去”的怅惘。艺术手法1、虚实相生2、对比衬托 乐景衬哀情3、拟人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4、用典全词主旨本词写词人目睹了战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碎的哀思,表现出作者为祖国山河残破、人民不幸而
15、极其沉痛的心情。当堂检测(1)扬州慢中虚写扬州十里长街繁华景况,实写现在扬州的凄凉情形的词句是_,_。(2)扬州慢中用拟人手法形容战乱残酷和破坏之大,并从侧面反映了人们对战乱的痛心疾首的词句是_,_。(3)扬州慢中既写杜郎才智,又写扬州荒凉的词句是 _,_,_。(4)杜牧诗云“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写出了扬州歌舞升平的景色;姜夔的扬州慢 中说“_,_,_。”写出了一派冷清沉寂的景象。(5)扬州慢中虚写昔日扬州十里长街繁华景况的词句是_-。(6)扬州慢中渲染凄凉气氛并暗示敌骑威胁尚未消的句子是 _,_,_.(7)扬州慢中描写红药自生自灭无人欣赏的句子 _,_。(8)姜夔扬州慢中_,_.两句,化用了杜牧赠别里的诗句,运用反衬手法,以昔日的繁华来衬托当下的荒凉。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2、废池乔木,犹厌言兵3、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4、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5、过春风十里6、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7、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8、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